第一篇:如何巧妙的将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训练进行有效整合
如何巧妙的将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训练进行有效整合
南河中心小学
罗来旺
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所有学科都有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但语言文字运用和理解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特有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核心。但能力是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依赖于汉语拼音和识字。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基于汉语拼音、识字之上。这就需要从基础的汉语拼音、识字开始。但教无定法,我们也可以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融入汉语拼音和识字,相辅相成,使之共同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将汉语拼音、识字和语言训练整合。
一、学习拼音,训练语言。
一年级课本共安排了13课汉语拼音,十几幅情境图,图中有的提示了字母发音,有的提示字母的形,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学习拼音,进行语言训练。
1、创设情境,引出拼音。汉语拼音部分为引出字母的形、音而设的情景图共有3幅,分别是第一、二、五课,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插图观察说话: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应引导小朋友说完整话,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应从学生的语言中捕捉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信息,引出应所学的拼音。其他课文是通过单幅图引出拼音。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对这些图进行整合,把他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教学汉语拼音第7课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星期天,小姑娘到自家的果园里去玩,闲来无事,她拿来了一块黑板写起字来,这时传来了“丝丝”的声音,原来是一只小刺猬来偷果子吃,被蚕宝宝发现了,它正在向小姑娘报告呢!小姑娘连忙放下小黑板赶跑了小刺猬。刺猬在果树上,蚕宝宝吃桑叶,小姑娘写小黑板,这几幅图不相干的图片,整合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既渗透了声母的读音,引出了拼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语言训练作了铺垫。此后我常常让学生回家也像老师那样把插图整合编故事,先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学生的创造性令我的吃惊。由此我想到,在教学中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语言。
2、编写儿歌,学习拼音。引出要学的拼音后,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要学的字母、音节,我常常让他们听故事编儿歌,如教学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引出a o e练习说话,然后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阳公公还没 1 3 5 i 1 3 5 i 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在小溪边唱起了a字歌 a a a a a a a a 大公鸡听到了歌声 1 3 5 i 1 3 5 i 也跟着唱起来 o o o o o o o o 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 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发现了自己在溪水中的美丽的倒影,便不由自主的哼起来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泳的小鸭子也赶来参加这清晨音乐会呢!孩子们最喜欢故事,没有哪个孩子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会无动于衷,于是,我说:“谁能根据老师的故事编儿歌呢?小朋友的热情可高了,有的说:“白鹅倒影e e e。”有的说:“小姑娘唱歌a a a。有的说:“大公鸡唱歌o o o„„”这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受到了美的熏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记住了a o e的音和形。还有在教学汉语拼音标调规则时,我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个标调规则,而是用儿歌的形式,让他们在儿歌中学会规则。儿歌是这样的:a宝宝在,a宝宝戴;a宝宝不在,o宝宝戴;o宝宝不在,e宝宝戴;小i小u排队来,谁在后面给谁戴。这样既激发兴趣,又学会了标调规则,还训练了语言,真是一举几得啊!
3、整合插图,训练语言。在汉语拼音部分,编者安排了好几幅情境图,这些情景图不仅仅只是引出所学的拼音字母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例如:在利用第5课g k h这幅情景图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我发现鸽子所衔的花环像我们要学的g”,“有两个小朋友在喝水”,“他们坐的椅像我们要学的“h”,“小蝌蚪停在水草上像我们要学的 k”,不知不觉中不但学生的思维得了锻炼,也引出了 g k h,丰富了语言。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上面,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其实在引出拼音的过程,老师的故事就已对插图进行了整合,有的学生还编了故事,在这儿不过是更完整些,连贯些。这尽管对一个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有点困难,但我想:如果能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能力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认识汉字,训练语言。汉语拼音与识字儿歌的整合,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短语、句子及阅读儿歌中识记3—9个汉字,共70个。这样编排,不但能加强拼音与识字的结合,及时发挥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而且对儿童来说,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初学语文的成就感,而且又是进行早期说话训练的效途径。这中间的图、词、句子都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很好的载体。
1.编故事,引出生字,训练语言。新教材在汉语拼音部分编排识字、儿歌的同时,配上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例如:第四课《轻轻地》配上了一幅一匹马驮着一袋大米,米袋漏了,小兔子看见了赶紧跑上去告诉马儿。结合插图要求认识“大米、土地、马”这几个字。在教学时,我没有先出示拼音,让学生拼读而后识字,而是让学生看图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学生看着插图编出了一个个短小、有趣的故事,不管好坏,我都对学生的这种热情予以肯定,然后适当地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水到渠成,在图上点出了“大米、土地、马”等生字,学生很快认识他们,与他们成了好朋友,有一学生还说:“老师,这个兔字多像这只可爱的小白兔呀,特别是两条腿多像兔的后半部分‘、’就是兔子的小尾巴!”说得多好,观察多仔细,我对他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课后,我们围在一起还编出了“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小马回头立,小兔谢谢你”的儿歌。
2.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训练语言。识字部分的短语、句子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材料,我们可以利用短语让学生说一句话,如第七课“擦玻璃”、“拖地”、“做贺卡”,学生就可以连起来说:“星期天,爸爸妈妈在打扫卫生,爸爸擦玻璃,妈妈拖地。我呢,正忙着做贺卡送给爸爸,妈妈呢!”第10课学习句子“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肉。小马和小牛爱吃草”后可让学生说说:“________爱吃鱼,_________爱吃肉。________爱吃草。____和_ ______爱吃-------。这样的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理解了生字的意思,而且对所学的汉字又是一次再现的过程。学生在一次次跟生字见面的同时,加深了印象记住了字音。
3、编字谜,编儿歌识字,训练语言。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我教“高”字时,编成“一点一横长,小口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又如“团”字,编成“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等等。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我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我教“问”字,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又如“磨”编成“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老师编完后让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进行编字谜,编儿歌,既激发了兴趣,又巩固了生字,还训练了语言,真是事半功倍啊!
另外,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游戏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一个个游戏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展。例如,在教学拼音时可创设拼音王国的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巩固旧知。在识字教学中可采用
火柴棒组字。主要训练学生操作能力,让学生既动手、动口又动脑,发挥多种感官效。(1)用定量的火柴棒组字。(2)增添火柴棒组字。(3)移动火柴棒组字。这样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的轻松,记得牢靠。因此,我们也把游戏游视为低年级儿童的文化大餐。
新教材极大丰富了拼音教学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教材,把拼音识字,发展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学习拼音的成就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第二篇: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训练
如何巧妙的将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训练
进行有效整合
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依赖于汉语拼音和识字。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基于汉语拼音、识字之上。这就需要从基础的汉语拼音、识字开始。但教无定法,我们也可以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融入汉语拼音和识字,相辅相成,使之共同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将汉语拼音、识字和语言训练整合。
一、学习拼音,训练语言。
一年级课本共安排了13课汉语拼音,十几幅情境图,图中有的提示了字母发音,有的提示字母的形,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学习拼音,进行语言训练。
1、创设情境,引出拼音。
2、编写儿歌,学习拼音。
二、认识汉字,训练语言。汉语拼音与识字儿歌的整合,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短语、句子及阅读儿歌中识记3—9个汉字,共70个。这样编排,不但能加强拼音与识字的结合,及时发挥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而且对儿童来说,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初学语文的成就感,而且又是进行早期说话训练的效途径。这中间的图、词、句子都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很好的载体。1.编故事,引出生字,训练语言。新教材在汉语拼音部分编排识字、儿歌的同时,配上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2.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训练语言。识字部分的短语、句子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材料,我们可以利用短语让学生说一句话。
三、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游戏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一个个游戏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新教材极大丰富了拼音教学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教材,把拼音识字,发展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学习拼音的成就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沙梁小学:张小红 2014.11.20
第三篇:汉语拼音与识字
汉语拼音与识字
学习目标
需要讨论的所谓教学常规例举:
识字目的满足尽早读写需要的识字速度与学生的学习压力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识字课程组织的困境
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课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从方法的角度看,汉语拼音
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而且方言区非方言区的教学方法也不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着眼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给汉语拼音教学以准确的定位。这些年来,有关汉语拼音的教学一直反映比较强烈,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学起来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当。现在,《标准》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不再提帮助阅读,也不再提直呼音节。我们在教学中要落实《标准》的阶段目标,汉语拼音教学应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确保课堂拼读的练习的时间。语音知识不讲或少讲,非讲不可的要尽可能深入浅出,最好是用童话故事或歌诀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后讲,不要都集中到开头,希图毕其功于一役。
2、借助情境、语境学习声母、韵母。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字母接受、匹配,就能够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汉语拼音的效率。基于这样的考虑,汉语拼音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图的语境歌进行,即把同一组字母纳入一幅“情境图”中,并配上相应的“语境歌”。如教学b、p、m、f时可配上这样的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这样将字母教学寓于小故事中,并辅以朗朗上口的语境歌,就能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教育。
第四篇: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整合的初探
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整合的初探
【摘 要】将汉语拼音、识字和语言训练相整合,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在学习汉语拼音中融入识字与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中再融入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和提高,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 拼音; 识字; 教学
汉语是一门复杂且很难掌握的语言,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更是感到枯燥乏味。许多人开始决心很大,开始学习后,就“知难而退了”。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个关键。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老化,更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轻松而有成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低年级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我在低年级汉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一、拼音的教学
1.拼音教学应图、形、音结合记。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字词,没有句子,更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每堂课学生学习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这些符号既难读又难记,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应该将字母的形和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在教学aoe时,可以先出示图画:这是一幅美丽的乡村图,一位阿姨带着小姑娘来到小河边,看到了大公鸡和水里的大白鹅。这是学习拼音的第一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教学时应该避免枯燥乏味的练习,而要充分借助插图的情景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愉快的认读、书写。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训练点有两个,第一是学习拼音aoe,第二是练习看图说话(并渗透美感教育)。这两个当中又以第一个为重点。教学时,可以考虑将拼音的学习放在看图说话中进行。从看图说话导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图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音,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在这一点上,自认为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充分利用好插图,在教学设计上还有所欠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形近字母比较记。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笔画组成,包括左半圆、右半圆、长竖、短竖等等。在教授由这些笔画组成的b、p、d、q等字母时,可将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启发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组形近字母在比较时,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圆,马蹄(d)向上带土,气球(q)下边拉绳。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 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 q。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划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两组字母的记忆。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顺口溜辅助记。“一个门洞n,两个门洞m,小棍赶猪l l l。”当学生们背着这些琅琅上口的口诀时,字母的音和形已被他们牢牢掌握。在教学中,应根据低年级孩子喜爱诵读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口诀让他们背诵。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唤起学生的创编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启发学生自编口诀。学生们对这种提议积极性很高,还能够自已编出一些儿歌助记,如:一根棍儿有个小米粒(i);一个1上面有个小水滴(i);小圆圈o o o等生动形象的顺口溜。这在我以后的教学中都是需要学习与改进的。
同时,还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刚入学的儿童注意力短暂,要使他们掌握拼音知识,就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的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种多样。一年级的学生记得快、忘得快,如何将暂时记忆有效化,变成长期记忆。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复习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摘花、摘苹果,送信、爬山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易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儿歌的趣味性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拼少写,既能纠正其发音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根据要求,因“字”施教
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识写分开”,因此我们对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在教学上要有个侧重。
1.以读代写。轻松认识“会认”的字。教学认识的字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用多种教学手段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如开火车读、小组读、找朋友游戏(找出相对应的字和拼音)等。在正音方面应根据各地方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我们就在区别平、翘舌音和后鼻音等方面下功夫。此外还应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认识字形,在反复阅读课文当中留心,在阅读课外书中再留心。
2.读写用结合,牢固掌握“学会”的字。在学生掌握字音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广开思路,努力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很巧妙的办法去记、去分辨,在多种形式的扩词、说话训练中强化对生字的掌握。在认清字形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字。最后,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三、积累方法、自主识字
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能很长,易于疲劳。因而教学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边学边玩。
1.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学过的字加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学生以前学过的字加上偏旁可以变成新的字。如学习“烂”字,“土”加上“火”就成为“烂”字。上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来加深印象,让一些学生扮演偏旁,另一些学生扮演学过的字,使他们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快乐记忆生字。
2.减一减的方法。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新的字。比如“羊”字,就是“样”字去掉木字旁变成了“羊”,“炮”字没了“火”就成了“包”。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生字,让他们说一说去掉哪一部分可以变成新的字,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记住的生字多了。
3.猜谜语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形,也可以和学生一起编字谜,如“坛”可以编成:黑土和白云手拉手。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坛”的结构,而且“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熟字换偏旁记忆字形。这个用于形声字的学习,一般安排在学新字前,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炮”字前先出现熟字“跑”,然后用“火字旁”换下“足字旁”为“炮”,问:你认识吗?“足”换“火”这件衣服是什么字?此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记住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对区别形近字有明显的效果。
5.画一画的方法记忆字形。就是学生字要表达的事物把它画出来,再和生字进行比较。学习“歪”字,用笔画一幅挂得不正的画,使学生清楚地感知“不正”就是“歪”。
6.编顺口溜,帮助记忆生字。如教学“国”字,可告诉学生“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玉字在里头”这就是“祖国”的“国”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记得也很快。
7.形象识字。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利于学生记忆。例如学习“亭”字时,可以让学生看看凉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时间一长,也会自己发现字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开动脑筋把字记住。
8.比较识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把以前学过的相同或相近的字和本课的生字一并出现,让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邻”字可与“领”相比较。学习“炮”字,可与“苞、饱、泡”相联系比较,学生观察比较后,自己总结出:这四个字右边都是“包”字,但各有不同,有火是火炮,草头是花苞,有食吃得饱,有水是水泡。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再混淆了。
此外还有编故事、编口诀、编儿歌等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又快又牢记住字形。
四、拓宽渠道、多元识字
1.校园环境,识字的温床。学生一走进校门,汉字就会以各种鲜活的形式跳跃到他们的面前:校名、宣传标语、课程表等,刚入学的学生对校园里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有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孩子开开心心观校园,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既走进了校园,同时又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与学校生活相关的字。此外,我还把学习《小学生守则》和“我能行”的识字比赛结合起来,在熟悉《小学生守则》的同时认识大量的生字,做到了一举两得。
2.社会生活,识字的乐园。汉语是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像各种商店、商品名称、广告等都是识字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本《识字2》中有的学生说“央”是中央电视台的“央”,有的学生说:“我认识‘学’,我们校门口就有‘中心小学’的‘学’”;有的学生说“我认识‘餐’,街上有个快餐厅,我上街看到那里的店名‘有一快餐厅’”等。当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孩子们会乐此不疲,很有成就感,这正显示出在生活中识字的魅力。
五、指导写字,陶冶情操
写字是语文基本功,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倡每一节课都要留出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字,巩固课内识字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写字指导。
六、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因此,选择简短的故事,并根据故事的内容和语言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听,让学生听懂故事的内容,听熟故事。接下来,通过讲故事、复述故事培养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吸收、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除了课文内容外,每次课穿插讲一个小故事,鼓励学生互相讲故事,回家讲给朋友听。
有了听故事的基础,学生更产生了自己读故事的愿望,精选一些注音小故事,适时地让学生读,读故事的过程中看到熟字、就仿佛黑夜中见到了光明,会产生无比兴奋。这些熟字就是兴奋点,熟字越多,兴奋点越多。读的越多,认识的字就越多。结合课文,适时地对生字加以循环总结,有重点地对频繁出现的生字讲解、归类,形成良性循环。
七、激发阅读兴趣
国有句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先生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可见,多读书、多阅读提高汉语水平,古往今来的人们不谋而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阅读。
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发现、探讨、总结,让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第五篇:有效进行语言品味
聚焦文本,探幽语言之味
段 羽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一中学 443002
【内容摘要】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一些策略,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汲取人文价值,提升素养,最终自主地、终身地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从简约朴实间实现最大化的有效。【关键词】
文本
语言
探幽
有效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探究、综合学习、学科整合等学习方式竞相走入语文课堂,绽放“花样年华”,但精心细阅每堂语文课,不难发现最质朴、最本色的学习方式当属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无论教学观念怎样更新也好,教学形式怎样变化,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品读感悟是最基本的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通过课内外对语言的自主学习来获得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
一、调“味”——提升素养时沉醉。
选入教材的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清新,余味无穷;《曹刿论战》以记言见长;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一种别样的温婉清丽„„每一篇都是语言学习的典范,阅读这些文本,我们可体味语言平淡之处、动情之处、深邃之处、不同之处、精妙之处、拓展之处„„
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的牵引,通过启发、引导、指点和示范,在课堂里调足“味”,品味文本语言的意味、情味、趣味、理味。“意”就是内容上的把握,通过言语所传递的主要意思;“情”是作品中的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文中人物的情与作者所寄的情感,无不都浸在文字中;“趣”指情趣;“理”就是作品中给我们的人生以启发的哲理。在“四味”的品读中,召唤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实现并开拓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比较——反思揣摩中言妙。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韩雪屏教授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精辟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语文课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学生才感知到语 言的精妙,领悟到这些用语用词上“无可替代”,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提问:“把第一节诗中“天上的明星现了”的“现了”换成“亮了”,行不行?”学生运用天文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做了回答,认为星星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显的过程,而且既然称为“明星”,明星本来就是亮的嘛,这儿是重复,所以只能用“现了”而不能用“亮了”。通过比较,学生将科学知识用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以及词语的前后衔接上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用词的准确,使学生在朴实词语中感受用词的精准。
再如,《中国石拱桥》中“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的“几乎”可否删去等等,像这样的“增、删、移、换”,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语言的形象和意味会随之凸现而出,还能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韵律,感知语言形象的魅力,触发联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等等,在自主的反思中引发学生对语言的玩赏。
三、体验——感同身受中体悟。
现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专门开辟了“语义与语言环境”一节,在文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
如《春》一课的最后三段,如何让学生体味这些文字的妙处呢?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比喻入手,学生找到了“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想象着所比事物的特点,体会到春新鲜、美丽、蕴藏力量之特点,教师适时点拨,三句话次序安排又有何妙处?学生随即就发现这是春天的诞生、成长和成熟三个发展阶段,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更领略了作者对春由衷的赞美之情,在愉悦的品味对话中理解文本。
体验可以从实践性亲历中,从亲身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中获得体验;可以从心理性亲历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将自身经历反思获得体验;更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或创设语境中,深入走进文本,身临其境地引发体验。
四、诵读——读说交替中咀嚼。
诵读就是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作者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广化、深化、美化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尤其是抒情色彩比较浓郁的散文、诗歌的教学,则更应用诵读品味之法。巢宗祺先生在对《语文课程标准》作解读时,把诵读的作用总结为四个方面:(1)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2)在头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3)能够形成从大脑到发音器官甚至连及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良好的反应机制;(4)诵读的过程就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如《再别康桥》一诗,初读感知诗歌再别时的留恋,细读诗歌后发现,是难舍——美景再醉——寻梦——沉默惆怅——深情伤别,对经典的语言咀嚼式的“读”,读中就要把自己融进去,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课堂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想人物(或作者)之所想,感人物(或作者)之所感,乐人物(或作者)之所乐,苦人物(或作者)之所苦,理性审视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品出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读得渐入佳境,品得更是飘逸美奂。
诵读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极易将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在多样的诵读中全然悟出,在读说交替的课堂活动中咀嚼语言之妙。
五、多维——争鸣突破中拓展。
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名师精品课堂”中教授《孔乙己》一课,从孔乙己的“手”这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调动学生找“手”,圈“手”,“画”手,“论”手,由这双“手”一路牵引,个性化解读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现摘录片断实录如下:
师: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划上标记。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
……
师:一个是写外形,形状,一个是写动作。以动作为主。写了哪些动作?再找一找,把动作加圈,觉得重要的加两个圈,特别重要的加三个圈。
排——敲——伸开——罩——摸——走(板书)你觉得这些动作,哪一个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生:排。
师:嗯,表明他不欠账。还表示什么?
师:显示没偷,借以摆脱尴尬。其实这个排呢,和另一个动词联系起来表意就更丰富。哪个呢?
生:摸。表现孔乙己没几个钱。
师:对,没钱,所以要摸。但是要炫耀有钱,所以用排。等到用摸的时候啊,就更没钱了。对不对?
生:用了对比。
师:嗯,对比。除了有钱没钱的对比,还有什么对比?
从性格的角度:排,自命清高——摸,自卑。对比中让我们看清了人物个性。从其个性和性格来讲,哪个动作最形象? 生:罩,表现他吝啬,怕孩子们把豆吃光。
师:我们来看看孔乙己是不是只有吝啬的一面?能否看到可贵的东西?他是不是很有钱?
生(齐):没有钱。
师:孔乙己这么没钱,那他有没有给孩子豆?哎,给了。是别人跟他要的还是主动给的?对,是主动给的,可见他也有善良的一面;给豆的同时有了炫耀学问的余地,这是他孩子气的一面。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如果从更多关注命运来讲,哪个动作最重要呢? 生:走。
师:对,走。我们都是用脚走的,他为什么用手走?对,被打折了。我们不用“走”,用“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爬是手脚并用,所以不能用。你想,爬的时候腰也怎么样?对,弯曲。(随手画了幅简笔画,简洁而传神。众笑。)让我们一起想象:命运如此悲惨的孔乙己还要喝酒,为了喝酒被打折了腿,两条腿不能动了,用两手“走”过来,这是一个畸形的动作,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黄老师没有问一声“哪个句子你喜欢,哪个句子写得精彩”,而语言的品味贯串了全堂。教师的多维课堂设计带动了学生多维活跃的思考,其间通过比较从孔乙己“手”的动作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或探性格,或探命运,将语言化作形象,由浅入深,独特而新鲜的创意使学生在各抒己见间理解了文学大家用心良苦的用字,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我们不妨见微知著,从中吮吸语文名家的精彩智慧,在语言品味的教学中投下缕缕斑斓。
此外,对于简练而凝重的语言,深邃而隽永的语言,如《紫藤萝瀑布》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其深意等,教师可以在本意理解基础上,把语言所影射的资料等进行适时地扩充、综合,拓宽语言的外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无尽联想与想象,把物的寓意、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和作者经历融通,实现对语言的丰满解读,实现有效的课堂延伸,让回味更犹存。
六、求索——顺势追问中探幽。
追问是品味语言并深化语言的主要方式。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补充和深化进而出新出彩,在教师适时机智的求索中,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中得到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的训练。
可以见缝插针,随机追问;可以有的放矢,有效追问;以人为本,显出人文性;融会贯通,与实际相联。如《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凸显曲中,意味之品读,即可随机发问,让学生感受以乐衬哀,深刻感受作者愁肠寸断的游子情怀。再如《散步》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并告诉大家喜欢的原因。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的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从中能感受到这一家人的亲情,感觉很温馨。”听完我抛给他一个问题: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身上吗?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接着问:“那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回答则是不尽相同了,在语言品析之时,我关注了学生学做人,关注孝与感恩,深入了语文的人文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语言品味要丰富深邃,就要在课堂里顺势追问,促使学生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充分挖掘出学生语言感知的潜力。
七、补白——寻文创造中激活。
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多属言简意赅的上乘之作,作者在斟字酌句、谋篇布局的写作过程中,往往留下一些艺术上的“空白”,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去填补,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语言品味中用好文中隐性的“空白”资源,引导学生去思索、联想、回味、表达,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语文课就变得空灵而鲜活。如《最后一课》高潮部分的教学,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品味此处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但运用“补白”的方法,我们可以设计:“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会泛起无限涟漪,多样解读文章主旨,创造出精彩的填补,与小弗郎士一样,经历人生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又如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出边塞独特景象,学《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艾青的思想,理解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填补人物描写的“空白”,填补标点符号的“空白”,填补故事情节的“空白”,填补思想感情的“空白”,填补诗歌意境空白等等,使学生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触摸作品的思想内涵,人物的丰富内心,语言的言外之意,在寻文创造中,训练他们敏锐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言语感悟能力。
八、生成——互动外延中显效。
互动生成是实现语言品味有效的重要标志。新课标要求现代课堂应该是互动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在互动中不断生成资源,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尤其在语言品味时呈现出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师生平等,独立思考,个性十足,互教互学,同生共长,促进了教学资源、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的有效生成。
在互动生成中,教师教给学生方法与例子,学生学得课内知识和技能,更高层次的则是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注重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增强学习的体验和实践,使课内知识通过课外实践向智慧转化。教师可以在课堂里适度外延与品读语句相关的语句,或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进行再品味,或引向名著阅读,用课堂品味语言之法,进行批注欣赏,或以精妙语句、段落为仿本,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思维的再创造„„
可以说,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丰富知识储存;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强化建构知识储存;课外品读就是内化,实践品味之法,撷取更多精妙语言,可谓是环环相扣,互推互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主阵地有效进行语言品味,更要推倒教室的“围墙”,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提升学生语言品味方面的素养。我们语文老师应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智慧,用全心的心智投入,让学生有真正有效的语言品味学习,在浸润、感染和丰富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让语言彰显魅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映潮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系列 《语文教学通讯》
2、周秀芳 《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语文教学通讯》2007.4
3、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
【作者简介】
段羽,女,1975年9月,中学一级教师,工作于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一中学,443002,0717—6274086,duanyu1158@sina.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