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摩擦力教案(新课标)
摩擦力教案1 伊宁市第四中学 牛英杰
学习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3.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引入:
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和摩擦力有关的情景,简单分析摩擦力的存在情况。
自主学习:(给学生5分钟时间,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能)
3、什么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将动未动时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的大小。)
交流合作:(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举例说明物体受到静摩擦力作用,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让学生尽量多举例子。
产生条件:a.两物体间有弹力
b.接触面粗糙
c.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大小、方向是怎样确定的呢?(小孩推箱,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阻碍相对运动发生的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强调静摩擦力的方向确定举实例分析
3、最大静摩擦力如何确定?静摩擦力的范围如何确定?
(推力继续增大,箱子总会运动,此时推力的大小就是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范围:0<f≤fmax)
小结:
1、摩擦力定义
2、静摩擦力的定义
3、最大静摩擦力的定义
4、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5、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
*着重强调可以用假设法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实际物体没有运动,但有朝这个方向运动的趋势,则静摩擦力有朝着这个方向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巩固提高:
1、如图所示,用了5N的力拉地面上物体,但没有推动,试分析物体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块处于静止状态,请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3、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请根据生活实例去分析.如走路时脚和地面间的摩擦力、骑自行车时前后轮和地面间的摩擦力。
4、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A.与压力成正比
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
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
5、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
B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 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的重力
作业:完成学案后习题
教后感:摩擦力知识是物理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授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学生理解容易只看表象,没有抓住相对性。因此,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不断改变学生的认知错误和不足,强调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方法。在这节课中,基本抓住了这一基本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之处,学生实验较少,今后应加强。
第二篇:高中物理 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静摩擦力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静摩擦力的定义。
理解并掌握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判定。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周边的小实验体会静摩擦力的阻碍作用,和运动趋势的含义。
2,情感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分析的科学性,以及物理的实践性。二,教学重点。
1,分析静摩擦力的阻碍作用是对于相对运动趋势,区分相对运动与运动的含义。
2,启发学生自己举例并给出自己的分析过程。三,教学难点,1,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2,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分析。四,教学方法:
总的来说,分为4个环节,即回顾已学知识,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与已学相关知识联系,并注重使推导简明易懂,注重调动学生兴趣。轻松学习,快乐生活。五,教学过程: 老师:(拿着一只钢笔)上一节课我们有这样一支钢笔 引出了一种力,即静摩擦力。还记得我们怎么引出的吗?我们分析这只钢笔
在竖直方向的受力情况,得出只受重力在竖直方向必然运动,所以一定是手在竖直方向对笔的力使笔保持静止。我们定义了一种新的力。
静摩擦力的定义由此产生,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这节课我们只分析这句话,看看能不能挖掘出新的知识。1两个物体,比如两只手,手与课桌,手与笔,它们要 2相互接触,3有相对运动趋势,相对的是接触的另一方,比如手相对另一只手,笔相对手,手相对桌子。4接触面上产生,说的是地点。最后,5阻碍相对运动运趋势,说的是效果,仔细一想,阻碍。有没有暗示到这节课的标题,方向,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至此我们在将上面的分析总结一下,需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运趋势,是不是条件呢,缺一不可。好,下面围绕阻碍相对运动趋,具体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里面我们比较生疏的词语是什么呢?阻碍既反着干的意思,趋势就是想干却没有干成的事,钢笔想掉下去摩擦力说不行。。那么相对运动同学们如何理解呢?
通俗来说就是假如你没有动,我怎么动都是相对你运动了,这对于学过参考系胡珊珊 的我们来说并不太困难。好,这样呢,我们将相对运动弄清楚了,相对运动的方向也就明了了,若物体想动却没有动成,应该有的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分析完毕: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说了这么多,轮到同学们判断的时候了。应用上节课举出例子,如两只手想搓却没有相对滑动,手放在桌子上想要滑行却划不动的例子。还可板书一些比较典型形象的例子。如站在斜坡,却没有下滑等等。
注重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右手想相对左手向上滑动,却没有动,右手受的静摩擦力方向与向运动的方向相反。。等等
时间允许的话让学生自己也举出静摩擦力的情形,然后自己再分析,最后老师评价补充强调。。六:作业
将自己这节课学到的罗列到这一节标题旁,罗列的时候回顾一下上课的情景。看完书后,再看自己罗列的有没有理解记住。
预习静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与动摩擦力,试着自己对比他们的异同
胡珊珊
第三篇:f2静摩擦力(讲稿)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讲稿
静摩擦力讲课稿
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在初中物理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下面,就请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举出一些与静摩擦现象有关的事例来?给大家1分钟时间,同桌22 之间讨论一下,看看,谁举得最多?好,现在开始讨论„„
(1分钟)旁: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有关静摩擦的一些概念,然后,再结合一下自己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些经历,想想看,在这些经历中有哪些现象与静摩擦有关呢?
(同学讨论:推桌子,桌子推而不动;提东西;拉木块……)好,刚才同学们例举了一些生活中的静摩擦现象,比如,„„
其实,在生活中,静摩擦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平时路过建筑工地的时候,可能会看到工地上堆着的黄沙等建筑材料。它们有时会被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似的。想过没有,这其中就有静摩擦的现象。
冬天要来了,北方将会下起大雪来,漫天飞雪,我们可以看到,屋顶上会积起一层厚厚的白雪,仿佛为屋子盖了一条“雪被”,大家思考过没有,这厚厚的白雪为什么没有从屋顶上滑落下来呢?这其实也有静摩擦现象的存在。
还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在一些商场、超市里,为了改善购物环境,有的安装了像这样的,坡度型自动扶梯,想过没有,如果没有静摩擦这一物理现象,那么,这样的自动扶梯还能起到它的作用吗?
如果,再把我们的思路,贴进一点,就连我们平时的写字、走路、骑自行车都与静摩擦现象息息相关。
下面,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有两本书,把书页交叉叠在一起,现在,我将其中的一本书竖直提起,大家想一想,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我们看到,另一本书也跟着被提了起来;
好,我再想请两位同学上来,让他们分别拿着两本书各自的一端,然后,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拉书。大家想一想,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好,我们看到了,他们虽然用了很大的力气,但是这两本书还是没有被拉开;其实,这有点出乎意料的现象也同样与静摩擦有关。
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与静摩擦有关的现象。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对这些生活中的静摩擦现象,我们能不能对它们作出合理的解释呢?我们能不能创造性地利用静摩擦现象来 63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讲稿
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深刻理解静摩擦现象的特征是很关键的。下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
静摩擦力(板书)
通过前面的讨论,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许多静摩擦的现象。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件事,你能不能从这些静摩擦现象中,挑选出一个来,然后,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挑选出的现象进行分析,看一看,能不能从中找出产生静摩擦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还是22一组,开始讨论(2分钟)。
(2分钟)旁:大家想一想,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应该如何来选择研究对象呢?是不是应该选择那些现象清晰、结构简单的事例,作为我们分析的对象?在我们上面例举的事例中哪些符合这些特征的呢?
在明确了我们的研究对象以后,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它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呢?想想看,静摩擦现象具有哪些主要特征?能不能根据静摩擦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来选择我们的研究方法?
好,讨论结束,下面,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从生活中的静摩擦现象中选择了哪个现象作为你们的研究对象?同时,你们又选择了哪一种方法作为你们的研究方法?
„„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看到,在选择研究对象方面,有许多同学选择了推/拉物体的事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手提物体的事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外,在选择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数同学都采用了解决力学问题常用的方法,也就是说,受力分析的方法。很好。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们就以大多数同学所选择的推桌子的事例,并结合受力分析的方法,一起来探究一下,什么是产生静摩擦现象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把推桌子事例中的桌子,抽象成一个物块,把它放置在水平面上,再把作用在桌子上的推力抽象成水平作用在物块上的力。
接下来,我们再来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
在竖直方向上,由于物块受到的重力和弹力作用,因而保持平衡。我们再来看水平方向,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有一个水平力作用在物块上,这个物块能保持静止吗?回答是否定的,物块不能保持静止。但事实上,物块并没有运动,那是什么原因呢?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讲稿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我们猜测,肯定有一个与这个水平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物块上。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个力,实际上就是产生静摩擦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知识,静摩擦力。(板书)
好!我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分析,知道了静摩擦力是产生静摩擦现象的主要原因,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静摩擦现象发生呢?也就是说,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呢?(板书:
一、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下面,我们还是22一组,以手拿铅笔这个事例来分析、讨论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开始讨论:„„
旁:在讨论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手拿铅笔的含义。它是不是表示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的呢?接下来,大家再想一想,我手拿着铅笔,然后,放手,那铅笔会怎么样呢?大家能不能从拿住铅笔和放手这个过程中铅笔的状态的变化,体会出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来呢?
讨论结束,我们来交流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静摩擦力?(同学:挤压,接触面粗糙不光滑,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大家再一起来分析一下。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手拿铅笔的现象中,手拿住铅笔的含义是什么?它是不是可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手与铅笔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而且它们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接触和挤压的形式来实现的。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推论出产生静摩擦力需要物体间要接触且有挤压;接下来,请大家再用心去体验,手拿铅笔现象中的这样两个过程。如果,我松开拿着铅笔的手,铅笔会怎样?铅笔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现在,我握住了铅笔,铅笔怎样了呢?铅笔静止在我手中。那么,此时静止的铅笔,还具有了什么特征呢,想想看,铅笔下落的倾向会不会由于我的作用而消失了呢。显然是不会的。那么,此时的铅笔是处在怎样一种状态呢:虽然保持静止,但是有下落的倾向。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这种有运动的倾向,但是仍未运动的现象称之为有相对运动的趋势。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论出,产生静摩擦现象的物体之间,应该存在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大家再想象一下,如果铅笔的表面光滑,那么我们还能不能把它拿起来呢?所以说接触面不光滑也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好,通过刚才分析和讨论,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物体之间要相互接触且有挤压,接触面要粗糙,而且一定要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板书:条件{ 接触、挤压;接触面不光滑;有相对运动趋势}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讲稿
为帮助大家对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有更好地理解,下面,请同学们22一组,就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中的相对运动趋势,展开讨论,看看,你能不能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的静摩擦现象,然后,通过对它进行的简略分析,来帮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相对运动趋势?
现在开始讨论„„
旁:相对运动趋势,一种想动却又未动的倾向,在静摩擦现象中,怎样判断相对运动趋势呢?。
好,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同学:„„
大家看看,这位同学所选取的事例具有典型性吗?是不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来理解相对运动趋势呢?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他的事例,能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相对运动趋势的?
恩,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一个例子,看看能不能帮助大家理解相对运动趋势。老师这个例子与这样一把刷子有关。现在,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刷子。大家想想看,能不能通过利用这把刷子,去创设一个情景,然后,再借助这个情景,来体验对相对运动趋的理解。
好!下面,大家试着做做。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
请看屏幕,这是一把刷子,把它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现在用手给这个刷子一个水平的推力,请大家注意观察刷毛的变化情况。想想看,我们能不能从刷毛上下两面的状态的差异,来理解相对运动趋势呢? 大家看到,刷子的上半部分,由于受到推力的作用,使刷毛向前倾斜了。也就是说,刷毛向前运动了。而在下半部分,由于受到静摩擦力作用,刷毛几乎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也就是说,刷毛未发生运动。而这两种现象的集合,是不是表现出了一种想动而又未动的情况。大家看看,这个事例能帮助我们来很好地理解相对运动趋势呢。
其实,只要大家仔细想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师还可以举出一个例子。请大家把手按在桌面上,尝试着向前挪,但不要挪动,感觉一下手受到桌面的力,体验一下,手向前要挪动的趋势。
好,通过刚才的举例,现在大家是不是能对相对运动趋势有更好地把握啦?
在我们了解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以后,接下来,我们给静摩擦力下一个定义,请大家把书翻到90页,看一看书上的定义。归纳一下,就是,产生于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二、定义)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讲稿
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重力、弹力等其他力相比较,静摩擦力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下面,我们就从力的三要素这个角度去分析静摩擦力的特征。(三、静摩擦力的特征)
我们先来讨论静摩擦力在大小上所具有的特征。
首先,请同桌2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设计出一个实验,通过它,来对静摩擦力的大小特征进行研究。
下面开始讨论„„(旁:大家想一想,根据实验目的,我们所要设计的实验,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是不是应该具有,现象清晰,结构简洁的特征。此外,由于实验要研究的是,力的大小特征。所以,在设计实验时,是不是还必须考虑,如何从实验中去获取静摩擦力的,方法和手段。)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同学:用弹簧秤拉木块;弹簧秤的数值就是静摩擦力的大小。
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他的实验方案?
下面,我们就利用,用弹簧秤拉木块的实验方案来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特征。不过,想对它做稍微的调整。就是将这个研究方案与上海二期课改引入的的数字信息化实验系统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来对静摩擦力大小的特点进行探究。上海二期课改引入的数字信息化实验系统,主要有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设备组成的。它的工作原理,大致上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力传感器获取数据,再通过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传输给计算机,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据处理后的图象进行分析。好,现在,我们将原实验方案中的弹簧称,用现在这个力学传感器来代替,并将它与数据采集器相连接。打开数字信息化实验系统的应用程序。使它工作在以图形方式进行数据处理的工作状态。接下来,对实验记录方式进行设置。我们选择水平坐标为时间轴,选择纵向坐标为拉力轴。
好,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一套数字信息化实验系统,来开始我们的研究了。请大家注意,在我对铁块施力时,注意观察,铁块状态与它所受到的拉力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实验:(拉铁块)。大家是不是看到,在我对铁块施力的过程中,在它的开始阶段,随着拉力的不断增加,铁块并没有被拉动,一直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但是,当拉力增大到一定值时,铁块被拉动了。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次。请大家注意观察,在实验中,计算机是如何显示,铁块状态与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讲稿
它所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变化关系的。
好!下面,大家一起来看屏幕。屏幕上显示的这个图像,就是我们实验获得的现象,大家能不能从中分析出静摩擦力大小所具有的特点?自己思考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从这段图像中,我们是不是首先可以看出,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而且,它的变化规律是,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接下来,再来看图像中的这一段,静摩擦力在增加过程中出现了拐点。如果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线段中的拐点正好与铁块状态的瞬间变化相对应,由此,是否可以说明,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另外,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是不是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把图像上显示的拉力,描述成了是静摩擦力。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还有,既然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那么,想过没有,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如何能获得静摩擦力的大小呢。这两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好,在我们知道了静摩擦力大小的特点后,那么,静摩擦力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
大家一起来思考。
想一想,我们能不能从静摩擦力的定义中,去提炼出有关静摩擦力方向的特点呢?请大家 把书打开。思考一下,定义中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 它的含义是,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很好,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能判断出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可以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来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呢?
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我们是不是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的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先假设,物体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那就不能产生静摩擦力,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此时的物体相对运动方向,不就是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时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吗。
下面,我们就以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的木块为例,来对化“静”为“动”的思想进行解释。我们知道,木块之所以能静止在粗糙斜面上,主要是由于静摩擦力的存在。现在,我们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那么,静摩擦力就消失?此时,木块还会静止在斜面上吗?不会。也就是说,木块就会沿斜面方向下滑。而现在接触面不光滑,所以,木块就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大家,现在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了吗?接下来,我们看三要素中的作用点。由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可知,静摩擦力是产生在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因而,静摩擦力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讲稿 的作用点应该在接触面上。但是,在许多情况中,为便于研究,可以把物体看作理想模型,这时,就可以把静摩擦力,视为作用在质心上。
好,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静摩擦力的特征。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静摩擦力的应用。(四、应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静摩擦现象在人的行走中的应用。
请看屏幕。为帮助大家能理解静摩擦在人的行走中的作用,首先,请大家用心来体验以下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人在行走时通常要经历的几个环节。第二个过程是,人在不同粗糙地面上的行走时的感觉。
通过体验你会发现,人在行走过程中,后脚总是处于向后蹬地的状态。同时,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同样的后脚向后蹬地,如果地面很滑的话,是不是就会蹬不住啊。
通过对以上两个过程的体验,你能感悟出,静摩擦在人的行走中所起的作用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在我们正常行走中,后脚向后蹬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后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趋势的过程。由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可知,此时即会产生向前的静摩擦力。我们就是靠地面给人的这个向前的静摩擦力,才能前进的。
我们知道,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代步工具。那么,想过没有,骑自行车也与我们今天所学的静摩擦力有一定的关系。
请看屏幕,大家想一想,要解析骑自行车与静摩擦现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关注哪些问题。根据产生静摩擦现象的条件,不难想象,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状况。
我们知道,当你脚踩动踏板时,通过链条,会使后轮逆时针转动。而当逆时针转动的车轮与地面接触时,在接触面上,车轮相对与地面,即表现出有向后运动的趋势。由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可知,此时即会产生向前的静摩擦力。所以车子向前运动了。
像这些生活中的静摩擦现象还有很多,就靠同学们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去体会,去发现了。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产生静摩擦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还对静摩擦力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了静摩擦现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今天的回家作业是:
1、大家请看屏幕,这是一个传送带。它可以把货物运送到其他地方„„
2、以“没有摩擦力的生活”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四篇:新课标教案
责任与角色同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小品表演(引言的内容)
提问:
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教师指导: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作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一类事情。应该由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作业布置:
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珍惜新起点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心的同学、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教学重点:
创建新集体、享受学习。
教学难点:
珍惜新友谊掌握初中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还有些陌生的同学,看看我这个完全陌生的老师,我们就知道新的生活开始了。
其实,说到新,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的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几天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小学时相比,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一、新学校 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学生发言或小组讨论,提示:比如军训生活的紧张有趣、心理压力的增大、学习内容的复杂等等。)
师:同学们刚才都谈到了新生活带给自己的兴奋和不安。兴奋是因为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等着我们去认识,不安是因为还有那么多我们未曾了解的问题。我想,同学们肯定急于想知道的东西很多,比如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和期望?比如各科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和蔼可亲还是严厉苛刻?再比如班里的同学,谁爱学习,谁比较淘气,谁能和我成为好朋友?还有,我们这个班集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是一盘散沙,还是团结和睦?这么这么多的问题,有些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有些需要细细调查,当然也有一些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获得信息。
学生发言:
1、自己对学校的印象——教师总结出学校的特色及对学生的要求。
2、介绍自己,其他同学谈对他的初步印象。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觉得许多同学已经对新的生活开始逐步适应了,对其他同学也已经了解很多了,有的甚至成了朋友。所以,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那么陌生,小学的同学、朋友很多不在身边了,但我们又有了新的朋友,而且这段新的友谊将陪伴我们走过三年的求学路程,让我们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新友谊。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结。(略)作业:怎样才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礼仪展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并能够在交往中加以运用。
情感目标:
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
己的风采是本框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看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的画片,提问:
2学生对此的认识?
3你有可感想?
4今后你应在哪些方面向他们学习?
教师总结:(略)
作业:同学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你的风采
竞争合作求双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什么是合作中竞争。认识什么是竞争中合作。
2、过程与方法:把握在合作中竞争的技能。把握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二、教学重点:竞争与合作及其关系。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电视片段:中国女排在世锦标上获得冠军。引入《竞争合作求双赢》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区别,联系。
2合理竞争带来的好处?带
3不合理竞争带来的后果? 教师总结:(略)
结论:竞争不忘合作。双赢才是最佳效果。
作业:
1在时常生活,学习中怎样加强合作?
2竞争在团体中人作用有哪些?
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教学重点: 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图片:中国地图和人口密集
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
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春运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春运所反映的许多问题无不与我国的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板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
计算题:中国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几圈?中国人口增长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中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请你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
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
7.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小结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多,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这些就是我国人口的特点。
作业:人口过快增长寻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严峻人口形势带来的后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形势带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形势带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1.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
2.环境破坏的漫画
3.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
图1.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图2、3.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压力。
图4.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图5.说明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图6.说明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板书 2.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业:回家调查你们老家的人口问题,并写出调查报告。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具体要求。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宣传画。
提问:结合上述事例,说说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师生小结:(投影)
解决各国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过多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提高人口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为此1972年开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中国人口少生2.8亿,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为此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人类!
板书: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作业:回家调查计划生育执行情况?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家的小主人,有多种政治权利。特别是监督权并有多种合法方式行使监督权的权利。
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建议,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觉悟目标:提高学生关心开平建设和参与开平政治生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公民有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可以行使多种政治权利,特别是监督权。
教学难点
如何采取不同合法方式行使监督权。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多媒体、录像。
教学方法:
启发式、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广东开平市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更是文明遐迩的碉楼之乡。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经普查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分为更楼、众楼、居楼三种类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分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开平碉楼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与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
【存在问题】
1、碉楼分布太散,又多分布在农村,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参观,也不利于保护。
2、有的游客说开平旅游项目太单调,没有什么好玩。
3、有的村镇看到旅游好赚钱,因而一哄而上搞旅游开发,为了吸引游客,把碉楼修复一新等。
3、有的农民用碉楼来存放东西或其他用途。
尝试建议:
建设好祖国,让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漂亮,关键在于我们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碉楼是我们的骄傲,行使监督权,保护好碉楼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同学们多提宝贵的意见。重在参与!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觉悟目标: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教学重点: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层层剖析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当前国家实行鼓励消费的有关政策,提出问题:“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矛盾吗?在当前形势下,还需要艰苦奋斗吗?”引入课题。
二. 讲授新课:
通过“铁杵磨针、寓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讨论得出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列举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列举大庆油田两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明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刻苦攻关的感人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再次,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说明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创业。而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了无论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还是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实现都必须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但是,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与鼓励消费不相矛盾,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仍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四. 练习及布置作业:
比较题: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有何异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科学地理解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深刻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3、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
1、通过重温发生在近现代的几次历史大事,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介绍问题的背景-将学生分组-教师要提供研究的参考资料和相关的资料来源-学生研究提出问题,这样共四步。
1提出五组问:略
2学生分组,明确任务。(如,分为四组)每组确定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小组负责人和中心发言人。
3推荐学习资料,主要有:初三政治课教材,初中历史课本,其他书籍,有条件的可上网查寻
4学习研究。包括分组学习,各组简单讨论,各组分别对所讨论的问题作简单的分析。
结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第五篇:荷塘月色 新课标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找疑自学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
互动解疑合学
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五、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感知课文
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七、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3.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 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测评现疑研学(见ppt)
归纳拓展生成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