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美育人促发展,艺术教育绽新花
以美育人促发展,艺术教育绽新花
李中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滚滚而来,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了美育,就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历届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确定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对美术学科教育作实验性学科教学来抓,确定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以美育人” 落实美术教育理念
我校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把强化艺术教育作为发展学生特长、造就教育特色的形象工程,深入落实“以美育人”美术教育理念,着力打造“书香校园,魅力二中”。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对学生授以知识,更注意以美育人,陶冶性情,并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师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陶冶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引善,以美育德,体现美术教育理念。
二、“以美启智”重视美育常规教学
我校美术老师依照教学大纲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学生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以美育德,以美启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找出教学难点,根据课型特点,采用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溶入故事、比赛、游戏等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轻松愉快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作业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如李中文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调色板》一课,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切入点,在课堂上设计了课堂的游戏和实验探究,融合了古代文学作品,趣味性强,学生兴趣浓,学习热情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这节课在2007年东莞市青年美术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其攥写的教学案例《融合美学文化,引导自主探究,营造趣味课堂》荣获广东省优秀美术课案例评比二等奖。
三、“以美陶情”积极开展艺术活动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不论是漫步在整洁的校园,还是行走于肃静的教学楼,随处都能见到许多师生书画作品,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作品不仅让学生创作成果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肯定,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哲理,饱含着师生们对校园,对艺术,对生活的无限赞美和热爱,让学生在艺术的美中陶冶情操。
2、拓展校本教材,引领学生发现身边美
石龙镇是广东四大古镇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举重之乡、中山古街、金沙漾月„„这些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景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美术教材里的选修课变成了美丽家乡——《石龙遗韵》的绘画课,并且采用了钢笔画的特殊形式,用灵动的线条表现美丽的家乡,绘制了一批充满乡土气息的钢笔素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描绘美丽的家乡,学生从中发现家乡的美,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开展第二课堂,创建二中美术特色
我校一直坚持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有计划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不但开设了基本技能训练课,如:毛笔书法、硬笔书法、钢笔画、剪纸、黑白木刻版画、粉印版画、素描基础、中国画等,还逐步形成以书法、版画、剪纸为特色的教学。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以及省、市的书法、国画、绘画等比赛活动。吉新成、何妙娟、李中文等三位老师都抱着“为校争光”的热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做了大量的组织辅导工作,硕果累累。书法方面,吉新成老师带领学生在全国比赛获一、二、三等奖者52人,在省、市、镇获奖者103人共150多人次;绘画方面,李中文老师指导的黄炜妍同学在2008东莞市中小学书画现场比赛中以版画拿下中学组一等奖,陈奥然同学在2010年东莞市中小学书画现场比赛中以钢笔画拿下中学组一等奖;陈绮华、陈晓军同学在“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东省中小学书画现场比赛中以版画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何妙娟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国家级别的比赛中获奖就有10次之多,两位老师还多次荣获市级、镇级的奖项。种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的成绩也逐渐让二中走出了具有二中美术特色的道路。
4、缤纷多彩艺术节,尽展师生才艺
我校每年举办艺术节,为学生创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百米书画长卷展示,成为现场展示的亮点。艺术节还开设了艺术作品展示厅,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是师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结晶,体现了师生的艺术水平,受到一致好评。
五、坚持贯彻美育理念,美术教育显见成果。
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生活为本、以自然为本、以乡土为本,石龙二中开展中学美术教育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更重要的是促使我校的美术教师在理念上、业务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校的艺术教育氛围渐浓,成绩显著。书法方面,吉新成老师不仅带领学生获奖频频,其自身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的大型展赛中,获金奖(含一等奖)11次,银奖7次,铜奖6次,辅导学生奖和优秀奖等40余次;学生绘画作品方面全国奖9人次,省、市、镇获奖者共约60人次,其中现场比赛一等奖8次,二等奖15次,三等奖40次;教师获奖情况也成绩骄人,业绩丰硕,不论是教学案例、论文、绘画、书法还是公开课比赛均有可喜的收获。
我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校还将继续创新美术教育,努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让学生亲近艺术,与美同行。我们坚信,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以美陶情,石龙二中的艺术之花一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二篇:艺术立校创特色,以美育人促发展
艺术立校创特色,以美育人促发展
——密州街道大华学校特色办学经验介绍
自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诸城市密街道大华学校始终把强化艺术教育作为发展学生特长、造就教育特色的形象工程,深入落实“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着力打造“书香校园,艺术满园”的艺术特色。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我们把艺术教育工作渗透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不仅对学生授以知识,更注意以美育人,陶冶性情,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引善,以美育德,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如今,大华学校已成为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行尊敬、教师留恋和领导信任的艺术特色学校,全校师生正走在一条从艺术领先走向全面优质的发展之路上。
一、创新办学理念,开启艺术之窗。
“以艺育德、以艺启智”是我校创建艺术特色学校的总体目标。在这个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我校分层推进、分步发展,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以特色项目教育为载体,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了以舞蹈、音乐、书法、绘画艺术、体育活动等多元发展的艺术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二、健全管理机制,保障育人效果。
(一)为了加强领导力量,学校首先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专门组建成立了艺术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实施“工作层层落实,责任人人明确,人员分项调配、目标分层确定、任务分头落实、问题协调解决”的工作管理机制,为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为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学校将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纳入对班级、教师的量化考核。在每学期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和优秀班集体评比中,都把指导学生艺术活动情况作为重要考核依据之一。
三、实施艺术教育,营造艺术校园。
实施艺术教育,课程是主渠道。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音乐、美术、写字、阅读等艺术课为中心,以其他学科课程为辅助开展艺术教育。我们要求所有学科课程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主动探索和发掘艺术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快乐“读写绘演”。
结合“每月一事”,充分利用清明、“五一”、“六一”、“十一”、“圣诞节”等传统节庆日,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让孩子们提升人文素养。如:“寻找故事大王”、“诗歌串串吟”、“晨诵诗歌诵读”、“成语故事会”、“好书推荐”、“好书漂流”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演讲水平。在每年一届的“读书节”庆典展示台上,让孩子们尽展才能。
2.相约“经典名著”。
为了让孩子们用天籁之音,开启美好的一天,我们充分利用好每天早上20分钟的晨诵课,同时,我们还发动教师学生,编撰了“晨诵午读暮省”校本教材,并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进行直观阅读。
3.装扮“金色童年”。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老师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同学生一起动手,装扮自己的教室。争星夺冠、阳光足迹、阳光园地、小小植物角、图书角等每一个特色鲜明的小小版面,遍布教室的每一个空间,创造出了利于学生成长的“润泽教室”。
4.拓展“第二课堂”。
活动课程,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校一直坚持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采取集中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并根据学生兴趣的需要,开设了基本技能训练课,如: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国画、素描基础、中国画、演讲,合唱,器乐等等,逐步形成了以书法、剪纸、手工粘贴画、小制作等为特色的教学活动。现在,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
5.构建“理想课堂”。
(一)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根据有关规定,学校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引领学生步入广阔的艺术天地。通过绘画、剪纸、电脑、书法、舞蹈等各类艺术课程的学习,形成了人人爱艺术,班班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氛围。
(二)学科教学渗透艺术教育。在实施“课堂教学开放 缔造完美教室”的活动中,学校的做法是,抓住艺术课程中的审美因素,充分渗透艺术教育,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美育因素,有意、有度、有序、有效地进行学科美育渗透。从艺术课程走向多学科审美教育,形成整体性的美育文化。学校的优秀教师在进行了艺术课堂展示时,让
每一节课都能展现出其独有的教学艺术特色。整个教学过程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产生愉快情感体验,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体”的效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最终实现“科科能审美,人人会审美,处处有文化”的艺术特色发展目标。
(三)开展艺术课程教研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紧紧抓住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这一亮点,深入开展艺术类小课题研究,形成了学校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以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学校课程的改革,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艺术课的艺术性,确保课堂教学的艺术质量。
6.尽展“艺术风采”。
在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中,学校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并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与,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艺术成果。书画展示,课本剧、小品、相声等精彩展现,成为现场展示的优秀亮点。同时,学校还开设了艺术作品展示厅,展示的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发现美和创造美,体现了师生精湛的艺术水平,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7.追求“德艺双赢”。
在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方面,学校注重把走廊文化、宣传栏、板报、广播站、升旗仪式、主题队会等作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围绕各种德育专题活动,积极开展专题化的书法、绘画艺术创作活动。重点加强书法、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体育活动与德育专题活动的有机整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艺术独特的魅力,培养了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
四、收获艺术硕果,呈现艺术特色。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艺术教育成绩斐然。近几年来,学校有10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其中,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有300多名同学获奖;在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长江杯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学生朱铭琪同学制作的网页《握住时间的手》,获得国家一等奖;在潍坊市 “朝阳读书——童谣编创”活动中,有3人获得一等奖;在潍坊市体育、潍坊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云门春杯2008齐鲁第二届体育舞蹈俱乐部联赛”中,有2人获奖;在2012年潍坊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王一丹、杨智博同学表演的《校园剧:小兄妹》,获小学组一等奖,王铭同学的书法,获小学组二等奖;在潍坊市首届“实验教学杯小学硬笔书法大赛”中,于敏同学获甲组三等奖;在2012年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中,朱琳、刘一凡两名同学,被评为潍
坊市”读书之星“;在诸城市“风华少年”评选活动中,我校有176名同学分别获 “丹青小能手”、“小小书法家”、“演讲小状元”、“才艺小明星”等称号;在市第二届少儿普通话暨第二届青少年才艺展示大赛中,近30名学生获奖,学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在“科技小能手”大赛活动中,我校有145名同学荣获“小小发明家”、“探索小专家”和“科学小博士”称号。
学校也先后获得“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潍坊市中小学“311”工程机器人实验室教学示范校”、“潍坊市中小学“311”工程电脑制作活动特色学校”、“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潍坊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潍坊市图书阅览示范校”、2012潍坊市“书香校园”、“潍坊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精神风貌奖”、“潍坊市少先队雏鹰大队”、“全国红旗大队”等称号。
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体师生的辛勤汗水和超人的智慧,荣誉的获得,体现着各级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创造。我们将进一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把艺术特色教育做优、做大、做强,在特色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再攀高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艺术教育绽放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
第三篇: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化州市平定镇新华小学
张诗宁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朱光潜说得更明白:“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一是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美育就是将人最大限度地从动物中解放出来,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自由王国。
语文教育是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佳作,涉及古今中外。文章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抒发的情感美、表达的语言美、方法美、层次结构美等等,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审美教学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把审美观的建立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统一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使儿童认识语文美质,培养语文美感,开展语文美育,陶冶美的心灵。从语文教育自身而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文教育和审美统一起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用眼睛去观赏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五年级上册《我家门前的海》一课,描写了海的各种模样,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海豚救人》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海豚救人的样子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海豚,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在自主阅读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作品为主的,所以作品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自主阅读文本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自主阅读必须坚持“自读自悟”的正确取向,并在感悟自得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着眼点,使学生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而教师的引导就是重要的桥梁。实践证明:自读文章是激发情趣的关键和前提。通过读,文章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童话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朗读不仅要再现文章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学生正值一个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读”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a、读出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刘三姐》的山歌描写音调优美,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b、读出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海上日出》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太阳升起来的整个过程,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c、读出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耳朵去聆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的老师将《满江红》读得“出神入化,语调十分感人”时,“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他课上完,学生也能流畅地背诵了。”这就是学生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到的美的力量后产生的优良效应。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
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教学《体育课》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知道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在深入阅读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语文作品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海上日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日出壮阔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浓的喜悦,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色彩分明,充满生机的景象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作品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1、以说代析,表达美。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说:(1)面对无情的烈火,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2)面对离他仅六十多米的敌人,他会怎么想,怎么说?(3)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会对自己怎么说?(4)当烈火吞噬着他的生死关头,他会对战友说什么?又会对自己的亲人说什么?(5)还会对祖**亲说什么?层层设问,诱导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外表,深入他的内心,感受邱少云的人格美,使邱少云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使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2、以说激发想像,创造美。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像。儿童最富有想像力,利用这种天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产生美的体验。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这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冶感情为目的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和调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潜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在训练语言文字基础认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会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体验美的生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
第四篇: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
——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诸因素中,又以“德”为首,可见德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可谓举足轻重,各校都在为抓好德育工作而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在不断的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力图把学校德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但收效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针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 0 九中学在构建实施“以美育人”的教育模式中,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性。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在实施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从当代社会现实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特点来看,传统的德育工作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1.观念必须更新
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更新传统的观念,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社会主义德育观。当代学校德育应该确立开放意识、整体意识、主体意识、实效意识和主旋律意识。
开放意识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联系社会实际,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不能自我封闭,在观念上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牢牢地确立开放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说理,提高学生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整体意识是要充分发挥德育整体功能,即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德育作用。在学校行政统一领导下,以级长、班主任为主、各科任教师为辅,团结一致,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一股教育的集体力量,并积极争取社会各部门和家长的支持,构成最佳的德育环境。
主体意识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的作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要尊重学生,注意吸纳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理能力。
实效意识就是德育工作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以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愉快的德育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周密的计划性、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主旋律意识就是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方法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与西方不同。西方注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个性;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服从、师说生听,使用的是“外压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在教师的高压下,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大量灌输——要这样,要那样,不能这样等等。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对立的,因此对教师所灌输的东西有砥柱的情绪而听不进,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收效不尽人意。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才能发挥德育工作的应有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3.教育的“排斥”现象,增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由于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所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仅仅是从老师那获得,还可以从其他的渠道获取,这就必然出现教育的“排斥”现象,学生对老师的崇拜程度降低,增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解决的途径之一是实施以美育人,改进德育工作。
二、实施以美育人,改进德育工作
我校从 1994 年开始,在营造“艺术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实施“审美教育模式”(98 年正名为“以美育人教育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努力探索现代德育的实效性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1.树立我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
我校的教育理念是:美为尚,和为贵,求发展。
美为尚就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和为贵就是儒家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主张现代人应增强兼融、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包融共融的意识;求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扬长促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
“以美立校”就是以美作为建设学校的主旨,按美的规律来建设学校;“以美施教”就是以美作为课堂组织教学(合理的教学进程)、师生关系(和谐)和教学方法(恰当的)选择的主旨,按美的要求来进行教育教学;“以美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自己美的心灵、美的言行、美的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排斥”现象,干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以美育人”的要求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于“情感因素”而理解老师,理解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化所造成的,从而把由于教育的“排斥”现象导致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否则,学生看不起老师,认为老师的水平低,那我们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难以开展。
我校的育人目标是: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为导向,发挥以美育人的“内化”功能,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造就适应 21 世纪竞争环境里的创新人才。2.我校对学生提出“**四六”要求。
根据我校以美育人德育子模式,对学生提出“**四六”要求: ①.牢记六字校训:求真(做人的动力)
立善(做人的基础)
创美(做人的目标)
②.争取做个“四美”的好学生:塑造心灵美、学习语言美、养成行为美、保持仪态美。
③.努力做到“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④.待人有情,胸有大志,培养“六爱”情感:爱自己、爱父母、爱集体、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
在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前提下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 的健康,爱护自己的名誉。理解父母为了孩子的苦心,不忘报答父母的恩情。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能会爱他人、爱集体?更谈不上爱国家了!我们通过“国旗下的专题讲话”、“主题班会”、“慰问贫困地区的演出”等形式教育学生,促使他们自觉的融入集体,以集体之荣为荣,以集体之辱为耻,认识到我们从社会中获得需要,也应为社会着想,回报社会。
3.提倡“动机迁移”和“情感迁移”原理
我校注意让学生扬长促发展,注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或得成功感,进而激发其上进的动机,再把其上进的动机引致文化课学习中去,最终让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成功,转化为文化素质乃至整个素质的提升,实现动机迁移。98年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是最好的例证之一,这是我校恢复高中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全年级只有 57 人。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是教学参考资料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横向比较,不知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再就是从校长、教导处到老师都不知道该如何管理。但我们大家只有一个信念:认真对待决不怠慢,一定要成功。4月底,艺术专业考试成绩出来了,我们的战果辉煌:牛丽雅同学获全省第一名,第三名、第五名、第八名、第十名都是我们的学生; 16 位艺术类考生,只有 3 人上省大专线,其余全上本科线,且名次较前。但“一模”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于是我们运用“动机迁移”原理,鼓励和教育学生把艺术训练的刻苦精神,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在最后两个月的冲刺中,同学们投入、认真,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6 位艺术类考生全部上本科线,而且基本上是 500 多分(注:当时艺术类考生还没有单列统计成绩,而是与文科一并统计成绩),我们首届高中毕业班工作获市一等奖。
在情感迁移中,我们要求老师先要爱学生,诱发学生爱老师,进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提高学科的成绩。
我校提出的“动机迁移”和“情感迁移”,在实践中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时效性。
4.以“内诱型”激励式取代“外压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我校坚持以“内诱型”激励式的教育方法取代“外压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工作中遵循如下原则:对学生倾之以爱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立之以信——导之以行——规之以范。实践证明,坚持运用以情感为核心,感染为手段,“内化”为中介的塑造人的方法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也只有运用此现代教育方法,才能培育出 21 世纪需要的主动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5.提出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言行的具体要求是 在家:爱亲人、自料理、做家务、会作息。在校:敬老师、友同学、想他人、为集体。在社会:守公德、交益友、立正气。
三、实施以美育人的成果
我校十二年的改革,尤其是实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使 109 中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1.塑造了美的教育者
学校干部、教师自觉以美育己,以美正己。他们淡薄名利,以“栽盆景”的心态对待工作和学习,在愉悦的心境中自我实现。以“森林原理”处理人际关系,在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兼融、互补意识,创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以“荷花原理”对待荣誉和成绩,个人融于集体,与集体荣辱与共。
109中的教师爱生如子,涌现出很多的感人事迹,通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诱发学生热爱教师,热爱学习,热爱集体,热爱学校。许多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我校,他们说:“ 109 中的教师特别爱学生,相信我们的孩子在这环境里,一定能健康成长”。2.学生思想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校园环境中的教育思想物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情操。《羊城晚报》曾在头版头条以《美育,竟有如此神力;不信,请看一 0 九》、《一棵美树,硕果多多》报道了我校以美育人的巨大变化。《人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州青年报》和香港《大公报》等 30 多家新闻单位采访和报道了我校以美育人的教育成果。3.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以情感为核心的功能,善于激励学生,我校的人才加工能力明显优于同类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上学期末东山区统考,我校初一级总分派第 4 位,在铁一中、16 中和育才实验学校之后;初二级排第 4 位,在铁一中、16 中和 7 中之后;初三毕业升学考试在东山区同类学校中排第二位,在育才中学之后仅差一分多(若以原始分统计则排第一)。高三毕业班工作连续四年获市一、二等奖,去年升大率为 96.6% ;今年省大专以上的上线率超过市一级学校的最高指标(60%)达 60.4% ;艺术类考生的专业成绩 100% 上本科线。
参加市学科竟赛也获多项奖励,如:在 “OM 头脑竞赛”中,初中组和高中组均获二等奖等等。4.艺术教育成果显著
十二年来我校在国内外、省市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项目比赛中均获奖甚多,成了广州市学校艺术类竞赛的“获奖大户”,为广州市艺术教育增了光。
2000年我校在星海音乐厅举行了《庆祝改革十周年音乐会》,林树森市长和陈传誉副市长出席观看。2001年我校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广州一 0 九中学视觉艺术作品展》,我校“蓓蕾室内乐团”还应德国汉诺威 2000 年世博会和法兰克福海德中学的邀请,访问了德国,成功的演出轰动了法兰克福。今年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音乐家来我校访问,与我校蓓蕾乐团同台演出,显示了我校艺术教育已达到了国际交往的水平,我校已成为广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受到国内外和港澳教育界、艺术界人士的关注。
我校的巨变,验证了以美育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广州市第109中学
曹方
第五篇:生本教育体会-本固枝荣绽新花
“本”固枝荣绽新花
——学习“生本教育”之心得体会
聊城市实验中学
赵兴舒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什么是”生本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生为本,即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一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学习还给孩子,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由此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生本教育操作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由老师布置前置性作业,由学生自己先学,然后将自己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的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第三步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再由学生进行总结,这与我校的教学改革不谋而合。下面我想结合我校实践,就“生本教育”的实施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教师原来是导师。生本教育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反对简单化、肤浅式教学方法。生本教育理念里教师的“讲”,更确切地说,应理解为“导”,是引导、诱导、导入、导出之意,没有多少之分,长短之别。它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导演”,是向导,他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里觅取生命的养料,学生运用所知,闪开暗礁、险滩,驶入正确航道。教师要时时留心学生学习动态,刻刻在意其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在学生最需要时,或暗示、启发,或传递有益信息,或扶一把、推一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此,我们去评议教师的教学时,就不只单看他讲得多,或讲得少,那种生硬的“一刀截”了,而要看他“讲了什么”,“怎么讲”,他是否真正的“导”入了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积极性等有无激发出来,激发了多少;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没有体现,体现了多少。
二、有“备”而来育生成。生本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备大纲,备教材,熟悉掌握知识要点,以及这些知识在各阶段的地位,充分预设课堂学习过程与目标。生本课堂教学是开放的、灵活的、变化的,学生有互动、合作学习的基础,有探究学习的精神,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见解,我们经常看生本课堂上常出现一些教师预料不及的事情发生,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迸发。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更进一步证明教师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兴趣、热情、思维,学生真正“动”起来了。正因为教师是有“备”而来,胸有成竹,生本课堂教学,才孕育出勃勃的生机,充满生命的神奇。把生本教育当作“时髦”、“流行歌曲”来对待,是做不好生本的;实实在在、甘下苦功的人,才会“做生本”,才能做好“生本”。
三、师生互动共成长。有些教师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变成了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旁观者、自由人。生本教育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是融洽的、互动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不是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不是教师呆板训练,学生生硬接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教师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监护人、培育人,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就是师生感情不断增进、师生关系逐步建立的过程。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它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的目的,把表演舞台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师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下学习,因而学习的情境是积极的、主动的、高效的。
本学期,学校把有关生本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案例汇集成册,我们每位老师工作之余学习生本教育理念,课堂之中创造性地开展生本教育,让生本教育之花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绽放,让生本教育之果在每节课堂里飘香。这对我校广大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