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4:2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

第一篇:《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

《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2104

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研究,使得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新闻事业尤其是西方报刊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新闻事业发展、不同的新闻体制、当今新闻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走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宏观的理解,以便“洋为中用”,为中国的新闻事业改革服务。

二、教材与参考书:

1.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郑兴东、程曼丽、王泰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考书: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李良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世界新闻事业》,张昆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三、学时分配:总学时54,周学时3

四、考试形式:闭卷和课程研究论文相结合形式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特点以及嬗变轨迹。

二、了解新闻事业由孕育到诞生的基本过程。

三、熟悉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情况。

四、理解不同的传播方式不同的特点。第一节

四种传播方式不同特点

一、原始传播形式

二、手写传播形式

三、印刷传播形式

四、电子传播形式

第二节

各种传播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一、原始传播形式。

二、手写传播形式。

三、印刷传播形式。

四、电子传播形式。

第二章

资产阶级报纸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进程。

二、熟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报刊思想。

三、掌握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和历史地位。

四、了解英、法、美革命后政党报刊的发展进程。

五、掌握廉价报纸的产生历史背景、性质、特点和影响,熟悉历史上重要的廉价报纸概况特点。

第一节

资产阶级报纸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报纸出现

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报刊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二)北美独立战争与报刊

(三)“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第二节

工业革命和廉价报纸

一、美国的廉价报纸

二、法国的廉价报纸

三、英国的廉价报纸

四、廉价报纸的特点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与报纸垄断化

一、为什么会形成垄断报业

二、美国的垄断报业

三、英国的垄断报业

四、法国的垄断报业

第三章

无产阶级报纸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近代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二、熟悉《新莱茵报》产生的历史背景、报纸性质、特点和先进传统。

三、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和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地位作用。

四、了解巴黎公社时期报纸发展。

五、了解俄国无产阶级党报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早期工人报刊

一、英国最初的工人报刊

二、法国的第一批工人报刊

三、美国的早期工人报刊 第二节

英国宪章运动的报刊

第三节

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

一、《新莱茵报》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莱茵报》的宣传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

巴黎公社时期的革命报纸 第五节

俄国工人运动与布尔什维克党报

一、《火星报》创刊

二、《真理报》诞生

三、无产阶级报纸的优良传统

第四章

新闻通讯事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新闻通讯社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二、了解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基本历程。熟悉早期重要通讯社的发展历史和“三社四边”协定。

三、了解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演变过程。

四、掌握当今世界著名通讯社的基本发展状况。

第一节

早期著名通讯社的发展历史

一、早期著名国际性通讯社的创办 1.哈瓦斯通讯社 2.沃尔夫通讯社 3.路透社 4.纽约美联社

二、著名通讯社的竞争与演变 1.三社四边协定的新闻垄断 2.旧垄断的解体与新垄断的出现

三、全国性通讯社的发展 第二节

世界著名通讯社现状 一、五大世界性通讯社

1.法国新闻社(简称“法新社”)。2.路透社

3.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4.合众国际社

5.塔斯社(1992年1月改名为俄罗斯通讯社——塔斯社,简称俄通社——塔斯社)

二、主要全国性通讯社

1.共同通讯社(简称“共同社”)。2.埃菲通讯社是西班牙全国最大的通讯社。

3.新闻社是前苏联以群众团体名义创办的“社会性(民间)通讯社”。4.安莎通讯社,简称“安莎社”,是意大利的通讯社。5.印度报业托拉斯(简称“印度托”)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6.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唯一的国家通讯社。第三节

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

一、国际新闻传播现状

二、世界新闻秩序的基本内容

1.对国际新闻垄断,反对运用新闻传播工具为侵略扩张服务; 2.逐步改变世界现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分布不合理状况,使之趋于合理; 3.逐步实现新闻信息来源多样化和均衡流动;

4.反对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进行歪曲、诽谤、造谣; 5.强调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促进建设与发展;

6.根据上述原则与目标、名国共同参加制订共同遵守的国际新闻法规。

三、初步成果与前景

第五章

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俄罗斯地区报业从近代到现代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

二、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发展和兴衰历程。

三、苏联的报刊管理体制和管理思想的总结。

四、当今东欧以及独联体国家报业发展概况。第一节

苏联报业发展概况 一、十月革命后的报业(1917.11—1941.6)

1.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声“春雷”就是创办第一批苏维埃报纸和封闭一批反革命报刊。

2.由于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的特别重视与关怀,在中央和地方创办和发展了各类报刊,广大的报刊网迅速形成。

二、卫国战争时期(1941.6—1945.5)三、二次大战后的发展(1945.5—1986.2)

四、苏共“二十七大”以后(1986年2月以后)第二节

苏联报业特征

一、前苏联的报刊,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如下几个特征;

二、重要报纸 1.《真理报》 2.《消息报》 3.其他著名报纸

第三节

剧变前东欧国家的报业

一、剧变前东欧主要国家政党机关报

二、南斯拉夫的报纸特色

三、剧变后实质性的变化

1.原执政党的新闻机构被取缔、倒闭或改变性质,工作人员陷入困境。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遭到严重破坏。3.西方新闻媒介的影响和渗透

第六章

美国的报纸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美国报业的发展历史。

二、掌握资产阶级垄断报业的特征。

三、明确黄色新闻和黄色报纸定义。总结普利策和赫斯特的办报特点。

四、当今美国报业的特征和主要报纸概况。第一节

美国报业的发展历史

一、报业发展简略历史

二、黄色新闻与黄色报纸 第二节

美国报纸现状

一、著名报纸的基本状况

1.《纽约时报》——在美国最负盛名。2.《华盛顿邮报》——美国著名报纸。3.《洛杉矶时报》——美国西部最大的报纸。

4.《华尔街日报》——美国资产阶级在财贸、金融界的喉舌。

二、其他著名报纸特点

三、美国报纸的特点

第七章

西欧的报纸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西欧现代报业发展轨迹尤其是英、法两国的报业概况。

二、熟悉英国报业的基本格局和重要报纸特点。

三、熟悉英国和法国的新闻体制特点。

四、熟悉当今西欧最著名的传媒大亨概况。

五、了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有名报纸基本情况。第一节

英国报业

一、英国的报业 1.概况 2.著名报纸

3.彩色《今日报》与报业技术改革 第二节

法国的报业

一、概况

二、著名报纸

第八章

日本的报纸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日本报业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二、能够全面分析日本报业的发达原因。

三、熟悉日本五大报纸各自特点。第一节

日本报业发展简史

一、简况

二、日本报业状况和报业发达原因 第二节

现代日本“五大报”特点

一、《朝日新闻》

二、《读卖新闻》

三、《每日新闻》

四、《日本经济新闻》

五、《产经新闻》

第九章

国外的新闻杂志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世界新闻杂志的发展历程。

二、识记世界著名杂志的基本编辑特点。第一节

著名新闻杂志种类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意大利

四、日本

第二节

著名新闻杂志的共同特点与影响

第二篇:11.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

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

教学对象:2010级新闻专业7-8班

教 师 谢 庆 立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新闻史是新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大致线索,认识历史现象、形成观察、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专业视角、思维方式和新闻价值观,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学习中国新闻史几点说明 /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时)

古代新闻传播的媒介与方式 历史与新闻

中国传统社会的“邸报”

中国古代新闻控制和新闻发展脉络 新闻事业发展与社会生态

第二部分(1815-1927)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现代新闻事业的孕育

·近代报业的先导——“外报”的移入(4 课时)·民族自强运动与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2 课时))·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8 课时))

第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办报活动 第二次高潮: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办报活动 第三次高潮:新文化运动——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与发展

第三部分:(1927-1949)“三国鼎立”:战时新闻事业的发展 ·共产党的新闻事业(4课时)·国民党的新闻事业(4 课时)·民营新闻事业发展(6 课时)

第四部分:(1949-2009)“天下一统”:新闻走过60年 “工具”时代:新闻事业曲折发展30年(4 课时)“改革开放”30年新闻事业发展(4 课时)

三、教与学的方法:

1.以教师讲授为主,每个专题讲述之后,教师结合专题确定讨论议题。教师一般在每讲结束时,把讨论议告知学生;本着“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原则,教师不特别限定思想疆界和学科疆界,以新闻史上的主要问题为核心,学生注意课下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大胆探究有关问题;学生写出发言提纲,提出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展开论辩;教师灵活安排课堂讨论,每次3-4位,一般安排在下次专题开讲之前20分钟内完成。

2.结合学生兴趣和本课程有争议的问题,开展一次“学生论坛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体验、读书方法的自由空间。

四、学生注意问题:

1.老师会提前5分钟到教室,按上课时间准时上课。学生上课力争提前5分钟到教室,不得迟到或缺席,教师每次课前或课后记录出勤情况。否则,任课教师对上课迟到者每次扣期末总成绩10分,对缺席者每次扣20分。本学期,如果你无故迟到5次,缺席两次,就意味着期末总成绩不及格。

2.上课有课堂作业(包括讨论、回答老师提问等),老师提问不在场者按缺席处理。

五、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六、阅读杂志:

《中国记者》 《新闻战线》 《新闻大学》

《国际新闻界》 《读书》 《随笔》 《炎黄春秋》

七、阅读书目: 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方汉奇 3〃《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

展江主译 4〃《中国电视史》郭镇之

5〃《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的演变》 谢庆立 6〃《陈力丹自选集》陈力丹 7〃《穆青传》张延平

8〃《范长江新闻文集》 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9年出版 9〃《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科兹等著

第三篇: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内容 绪论

(一)西方文论的概念界定及关系处理。

(二)西方文论关于文学本质论的发展。

(三)学习西方文论的态度与方法。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希腊历史概况

二、古希腊文论发展概况

三、古罗马历史及文论发展概况 第二节 柏拉图

一、生平和著作

二、文论评析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

一、生平与著作

二、文艺思想 第四节 贺拉斯

一、生平与著作

二、古典主义原则

三、“寓交于乐”说 第五节 朗吉努斯

一、《论崇高》及作者

二、《论崇高》的方法论

三、崇高的本质

四、崇高风格的构成因素 第二章 中世纪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文学理论概况 第二节 奥古斯丁

一、生平和著作

二、文艺思想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

一、文艺复兴概况

二、文学理论发展概况

第三章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典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古典主义戏剧家的理论 第二节 布瓦洛

一、生平和著作

二、文艺思想

第四章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文学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启蒙运动的特征及意义

三、启蒙运动时期文论发展概况 第二节 狄德罗

一、生平与著作

二、关于艺术“天才”的思想

三、戏剧理论 第三节 康德

一、生平与著作

二、审美判断论

三、艺术创造论 第五章 19世纪文学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概况

二、文学理论发展概况 第二节 黑格尔

一、生平和著作

二、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美学及文艺思想 第三节 别林斯基

一、生平和著作

二、文学真实论

三、文学创作论 第六章 20世纪文学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思想和哲学基础 第二节 精神分析批评与原型批评

一、精神分析批评

二、原型批评 第三节 形式主义

一、俄国形式主义

二、英美新批评

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第四节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一、现象学

二、存在主义

第五节 文学阐释学与接受理论

一、伽达默尔与文学阐释学

二、尧斯的接受美学

二、训练设计方案

采用课堂提问、答疑、讨论、辩论、小论文撰写等形式。

1、课堂讲授时随机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2、学期内安排1—2次课堂专题讨论。

3、学期内安排1—2次课堂辩论。

4、学期内安排2次小论文撰写(作业)。

三、自学指导方案

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检查学生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

四、教学参考书目

1、《西方文论》 孟庆枢

2、《西方文论选》 孟庆枢

3、《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

4、《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张首映

5、《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张隆溪

第四篇:西方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面向全校本科专业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音乐欣赏是音乐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音乐创作、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课将注重音乐欣赏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的音乐欣赏能力。综合各方面的知识着重介绍各历史时期重要流派,重要体裁,中外代表性音乐作品。配以专业音像、音响资料使学生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视觉、听觉得到审美享受。本课程的宗旨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改革

通过多媒体手段介绍音乐家、乐器、音乐作品、器乐作品,融理论实践于一体。布置课外交流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欣赏能力。

四、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8学时)

总论

一、音乐欣赏概述

1、音乐的含义及基本构成

2、音乐的时代划分

3、音乐的主要类型

4、代表作曲家及作品 第一章 古代音乐(2学时)第一节 古希腊音乐

第二节 古希腊人的音乐观念 第三节 古希腊音阶 第四节 古希腊乐器

第五节 古希腊音乐的表现特点 第六节 古代罗马音乐 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会音乐 第二节 格里戈利圣咏

第三节 记谱法与唱名法的产生

第四节 复调音乐及音乐美学

第五节 世俗音乐

作品欣赏:

1.格里戈利:歌曲《慈悲经》

2.马肖:《圣母弥撒曲》之《信经》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新的音乐观念 第二节 尼德兰乐派 第三节 意大利牧歌

第四节 德国宗教改革与新教圣咏 第五节 器乐音乐 作品欣赏:

1.迪费:弥撒《武装的人》之《羔羊经》 2.奥克冈:《安魂弥撒》之《慈悲经》

3.帕莱斯特里那:《二全音符弥撒曲》中的《圣哉经和降福经》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2学时)第一节 歌剧的诞生 第二节 清唱剧和康塔塔 第三节 欧洲各国歌剧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器乐音乐 第六节

巴洛克时期的乐器 第七节

协奏曲与组曲

第八节

三重奏鸣曲与独奏奏鸣曲 第九节

序曲与交响曲 作品欣赏:

1.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 第六章

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2学时)第一节 巴 赫 作品欣赏:

1.巴赫: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 2.巴赫:大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

第二节 亨德尔 作品欣赏:

1.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之合唱《哈利路亚》 2.亨德尔:管弦乐《皇家焰火》 第七章

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节

曼海姆乐派 第二节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作品欣赏:

1.格鲁克:《奥菲欧》中奥菲欧的咏叹调《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么活》

第八章

维也纳古典乐派(2学时)第一节

海顿 作品欣赏:

1.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第一乐章 2.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Op.76-3)第二乐章 3.海顿:《D大调第104“伦敦”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节 莫扎特

作品欣赏:

1.莫扎特:《G大调弦乐四重奏》

2.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

3.莫扎特:《唐璜》第一幕第三场二重唱《把手给我》 4.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第三节 贝多芬 作品欣赏:

1.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

2.贝多芬:钢琴曲《c小调(月光)奏鸣曲》 3.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4.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九章 早期浪漫主义乐派(2学时)

第一节 韦 伯 第二节 舒伯特 作品欣赏:

1.舒伯特:弦乐五重奏《鳟鱼》 2.舒伯特:《小夜曲》

3.舒伯特:《降A大调音乐瞬间》 第三节 柏辽兹 作品欣赏:

1.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第四节 门德尔松 作品欣赏:

1.门德尔松:钢琴套曲《无词歌》之《春之歌》 第五节 舒 曼 作品欣赏:

1.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之《七《梦幻曲》 2.舒曼:《狂欢节》

3.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之《七《梦幻曲》 第六节 肖邦 作品欣赏:

1.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2.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3.肖邦:《d小调前奏曲》

第十章

中期浪漫主义乐派(2学时)第一节

李斯特 作品欣赏:

1.李斯特:交响诗《塔索》

2.李斯特:钢琴曲《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 第二节

瓦格纳 第三节

布鲁克纳

第四节

勃拉姆斯 作品欣赏:

1.勃拉姆斯:《大学节日》序曲

2.勃拉姆斯: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第五节

弗朗克 第六节

柴科夫斯基

1.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 2.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六月—船歌》

3.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11)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十一章

后期浪漫主义乐派(2学时)第一节 奥地利音乐家

一、马 勒

二、约翰.施特劳斯 作品欣赏:

1.马勒: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歌唱大地的苦难的饮酒歌》 2.约翰.施特劳斯:管弦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第二节 法国音乐家

一、古诺

二、圣-桑

三、比 才 作品欣赏:

1.圣-桑《动物狂欢节》之《天鹅》 2.比才:歌剧《卡门》组曲 第三节 意大利歌剧泰斗—威尔第 作品欣赏:

1.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选曲《饮酒歌》

2.威尔第:《阿伊达》中拉达梅斯的咏叹调《圣洁的阿伊达》 第四节 普契尼的歌剧

作品欣赏:

1.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 2.普契尼:歌剧《托斯卡》马里奥的咏叹调《啊!多么奇妙的和谐》 第五节 小提琴三杰

一、帕格尼尼

二、维尼奥夫斯基

三、萨拉萨蒂 作品欣赏:

1.萨拉萨蒂: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 第十二章

民族乐派(2学时)第一节 俄国民族乐派

一、格林卡

二、强力集团 第二节 东欧民族乐派

一、斯美塔纳(捷克)

二、德沃夏克(捷克)作品欣赏:

1.斯美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2.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第一乐章

三、巴尔托克(匈牙利)

四、艾乃斯库(罗马尼亚)第三节 北欧民族乐派

一、格里格(挪威)

二、西贝柳斯(芬兰)作品欣赏:

1.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2.西贝柳斯:交响诗《芬兰颂》第一部分 第十三章

二十世纪音乐(2学时)

第一节 印象主义音乐

第二节 表现主义音乐 第三节 序列主义音乐 第四节 具体音乐与电子音乐 第五节 机遇音乐与概率音乐

第五篇:《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利政治观。

A.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观-----自然政治观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B.中世纪的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

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近现代政治观——--权利政治观近现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三、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

(四)坚持寓评于介的原则。

一节 古希腊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古希腊的社会概况

(一)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其外部的主要显著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制度是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产物。

与东方国家相比的特点:

1、最高权利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官员、法庭等等。这些城

邦即使是结盟也没有一个最高权威,是互不统属的。

2、直接民主。公民大会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一般公民在政治权利的行使上主要表现在议事和审判上。

3、只有公民有公民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等,边区居民、外邦人、农奴、妇女都没有公民权,公民其实只是所有人中的百分之几。

(二)城邦制度的特点

1、整体城邦观

在处理个人与城邦的关系时,把公民看作城邦的一个组成部分,城邦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依附与城邦的整体利益。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完善,而不是财富的积累,抨击世俗欲望。不同利益间的合理分配就是正义,人所不可缺少的品德是要节制。

2、切入政治的视点已经转换

(1)荷马诗史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本源,神命观。(2)一批自然哲学家,荷拉克力特等自然政治观,以解释自然为本职的,认为宇宙理性必然性支配了人类社会、政治社会的运行。(3)把观察政治的眼光转向了现实和人自己。苏格拉底等的伦理政治观。

3、重视政治理论

政治气氛相当活跃,当时各种政体并存,政体是决定性的,决定人的生活好坏。

二、古希腊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西方政治思想的萌芽,到早期的立法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过程。

他们认为,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自然进化的产物。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城邦是公民的共同体。

(二)理性的政治思考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公民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在研究方法上也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

古希腊的政治家都是站在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的。公民所享

受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是政治学繁荣的重要原因。

(一)自然政治观和整体主义国家观

(三)公民的政治视角

(四)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主要是对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和职能等的一般认识,以及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城邦的观点和主张。

三、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一)智者

智者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美德即知识”,主张“精英政治”。

第二节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代表作《理想国》(《国家篇》)是他中期的作品,还有《法律篇》和《政治家》。

二、理念论

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

三、理想国

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

(一)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

他对城邦的定义:城邦是一个公共住宅区,一个人单独生活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找一帮人一起互

相帮助。城邦分为三个阶级:劳动者、护卫者、统治者。但这个概念的政治涵义不强。平等思想比较少。

(二)对理想国的分工合理性的论证 城邦目标与性质:一定要照顾城邦整体的幸福,不能只突出某一个阶级的利益,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能只为了自己的私利。

城邦的目的就是要防止任一个敌人进入城邦,理想国是一个整体国家。城邦的性质就是阶级的品德:统治者是智慧、护卫者是勇敢、劳动者是节俭。他分析个人的灵魂:如果在个人的灵魂里找到与城邦相一致的东西,就是正义,最高的是理性,还有勇敢和欲望。正义应该是分工合作、智慧为首。取消家庭和取消私有财产:认为统治者不能从商。对以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影响,但本质不同,不是其思想源泉。

三、哲学王理论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哲学家集政治权力和知识要结合一身,其他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这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一)哲学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现实四种政体都是坏的,原因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无能和人的品性的堕落,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入手,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

(二)知识治国

柏拉图区分了“知识”和“意见”两个范畴。只有哲学家才具有“知识”,它是对“理念”的把握。只有哲学家才达到了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和治理。

(三)美德即知识

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人只有具备了善的真知识,就会有完善的德行。哲学家是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因此,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

(四)公民品性改良的需要

为了培养品性改良的公民,柏拉图提出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四.政体思想

(一)早期的政体思想

早期的政体思想主张“贤人政治”。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都是不当的政体,它们依次堕落。

(二)晚期政体思想的发展

在《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柏拉图的政体思想趋于成熟,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西方政治学的创立者。

代表作品有:《政治学》,《雅典政制》。

二、政治学体系的建立

(一)学科分类

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贡献是,首次形成了自觉的学科分类意识,并对人类知识进行了系统分类。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政治学主要是研究人和城邦至善的科学。政治学的对象是城邦。

(三)政治学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溯源法和分解法等。

三、城邦理论

(一)城邦的起源

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城邦的本质,他认为探讨政治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根。把人类的社会团体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村坊,是一定数量的家庭团结起来的更高级的组织,由长老统率,他认为王权就是这样产生的;城邦是最高级的社会团体,像自然界的成长一样只有在长成以后才能看清楚。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到了城邦阶段才能对人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城邦的本质

从政治利益上讲,强调城邦是个政治团体,城邦是公民和自有人之间同等身份的组合,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施令者或受令者。

城邦是由公民组成的政治性的组织。看一个人是什么性质,只要看他的政治身份,看是否有这个权利。城邦就是公民的团体。

(三)城邦的目的

城邦的真正目的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完善,以政治调节并达到每个人的优越生活。这与伯拉图一

样。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城邦只能是军事同盟。法律的实际意义就是促使人们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四、政体理论

(一)政体的含义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二)政体分类的标准

政体是关于最高治权的组织。两个标准:政府的宗旨和掌握城邦最高治权的人数的多寡,六种类型(见书)。所谓全城邦人民,不是指多数人,而是少数阶级。大众能不能分担政治义务(轮番执政)是看这个整体是否正常的一个标准。(三)

政体内容

君主政体,君主是品德和才能都突出的人。平民政体,是多数人掌权的不好的政体,它是现实希腊社会最常见的政体,最大特征是贫穷和贫富对立。寡头政体,特点是以财富为依据,只注意富人掌握统治权,不让所有的公民来参与政治。贵族政体,特点是注重才德,守法。共和政体,混合了贫富两个阶级,兼顾了有产者和自由身份,最符合现实。僭种政体,很少或完全没有法制,让民众贫穷,与好人为恶。从正反两面总结了法律。

四、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一)最优政体: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

(二)主张私有公用

(三)主张公民轮流执政

(四)主张法治

(五)城邦的疆域

(六)城邦的教育

五、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和影响

(一)开创了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

(二)提出了研究政治学的新方法

(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政治观点 第四节 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希腊化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希腊化的概念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即位,他建立了跨越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虽然很快就瓦解了,但希腊文化以亚历山大里亚城为中心得到了广泛传播,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期。

(二)希腊化时期的特点

马其顿于公元前338年征服了希腊,希腊各城邦都成了马其顿帝国统治下的行省。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并吞马其顿,希腊人又成了罗马统治下的臣民。这样,希腊人的自由时代便成为过去。与这种社会巨变相适应,希腊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城邦制的解体和社会政治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那种“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观念消失了,哲学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伦理方面,探讨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等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二、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

斯多哥学派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而生活。他们宣传宗教信仰,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著名的代表人物,如塞涅卡等,主要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人的精神自由思想、人人平等思想。

三、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使罗马人创造了非常发达的政治体制,其政治实践也相当成功。波利比阿的生平和著作,写下了不朽著作《历史》,系统把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介绍到罗马,强调混合政体理论,较早地提出了分权和平衡原则。

第五节 古罗马的政治思想

一、古罗马的社会状况

(一)古罗马的产生和发展

(二)奴隶占有制经济的高度发达

(三)古代的民族大融合

(四)国家和个人关系的疏远

二、古罗马的政治发展的阶段

(一)王政时代

(二)共和国时代

(三)帝国时代

三、古罗马的基本政治思想

(一)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节 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主要代表著作是《论共和国》。

二、国家学说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含义

(三)国家观念的转变

三、自然法理论

(一)自然法的含义

(二)自然法与成文法的比较

(三)法的目的

四、世界主义的思想

(一)世界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世界主义的内容

(三)世界主义思想的局限 第七节 罗马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一、早期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是受到打击和排斥的。其救世主思想影响很大,有穷人喜欢的平等的思想,明显的同情社会的弱者。鼓励有钱人变卖财产接济穷人教友,抬高人的精神信仰而贬低人的物质欲望。在现实中,对世俗统治者是抱着默认的态度的,不直接抵抗,提倡忍耐和顺从,因为权利是来源于上帝的。

二、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早期的神学家,把产生于东方的基督教教义与欧洲的古典哲学统一了起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思想。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二)双城论

认为信仰应该高于哲学,将未来放在信仰上。贬低人及人的理性。一 切都为了证明上帝的完美,人的地位下降了。人被区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方

面,贬低肉体而抬高灵魂,人的欲望是低等的机能,人的理性是高等的机能。

人是不能自救的,对于人的拯救只能归于上帝,所以中世纪人性相当压抑。贬低世俗国家,认证教会统治的合理性,主张用基督教改造国家,为神权政治理论做准备。第二章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

(一)国家与教会的二元体制与基督教精神一统天下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特征。

公元5—16世纪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其中公元5世纪末—14世纪末是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史称“中世纪”;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是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史称“文艺复兴”。

1、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历史特点

封建庄园经济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教会权利日益扩大

2、封建社会发展时期的历史特点

城市的兴起;等级君主制的形成;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二、中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

(一)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理论

(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

(三)市民思想的兴起

(四)基督教异端思想

第二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他是当时神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家。

主要代表著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二、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人天然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要比其它动物过更多的社会

生活(这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人是靠自己的推理能力为自己制作生活必需品,但人又不能单独制作

一切,所以必须在一起。

灵魂控制身体,理性控制欲望。自由人是自己行动的主宰,管理是为了公共的幸福。人是不平等的,优秀的人应该有支配权,其它人应该充当奴仆。自有人对奴隶的管理是为了主人的目的。

(二)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目的并不应该只是保持生命和身体的健康,或者积累财富,或者是知识和真理的传授。人们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世俗的东西也是必需的,在一定意义上承认世俗国家的合理性。

三、政体思想

(一)政体分类

正义的政体应该是为公众谋幸福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的宗旨是一致的。具体分类见教材。注意与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相比较,有继承关系,但在使用同一个术语的时候内涵可能不一样。将君主政体排在第一位,其理由显示了经院哲学的呆板,本身和平的团结一致。在排序中,权力掌握在越少人手上越好。

他本身主张一种混合政体,民众应该有参选的资格,是受贵族制约的选举君主制。

(二)理想政体是君主政体

君主政体的目的:人间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舆论。一个虔诚为百姓谋幸福的君主是上帝的福赐,但这种幸福不是永恒的。君主实施仁政最大的报酬就是他能够得到友谊,暴君以畏惧作为自己的靠山,没有什么友谊可言,所以一个受民众爱戴的政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他并不抬高世俗的报偿,一个好的君主往往可以得到更多世间的利益,比暴君多的多。

(三)反对暴君政体的思想

君主的职责:从统治者的目的来给予暴政定义,统治者损害社会的利益来实现个人的利益就是暴政。

防止暴君和暴政的方法:君主人选应该有足够的好的品性、限制权力本身。而他更多的是谈忍受和反抗的关系,认为如果暴政不是太过分,就应该忍耐以防止更大的变革的危险,如果不堪忍受,可以由有力量的公民(上等人)起来推翻暴君,如果我们无力反抗,那就只能相信上帝的力量了,面对一个暴君应该首先避免公民自己罪恶,暴君是上帝对世人罪恶的惩罚,只有先赎罪才行。

四、法的思想

他关于法律的思想是他人权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法的本质

人类行动的准则就是人类的理性,理性要通过意志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法的本质就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

(二)法的目的和法的特征。法的目的应该是社会的公共福利。强调法的道德作用。要求法的执行者应该有良好的品性,一个暴戾的法不是法而是法的暴戾,法律必须符合道德。统治者用强迫的力量来实施法律。

人作为理性的动物,一是支配自己的行为,一是支配万物运行,是神的意志的参与者,分享了神的智慧,这是自然法的意义。他要求人保存生命,相互保护,相互爱。自然法的实质是不可变的,他的可变性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是神法和人法对它的补充。

(三)法的分类和各种法之间的关系。神法等于教会法:神法和教会法属于主教的神权。为什么人法需要神法的补充和指导,见教材。人法只规定人的外在行为,深入人的内心只有靠神法。排序是:永恒法大于自然法大于神法和教会法大于人法。第三章 16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16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6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

处于中世纪末期,是于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关系最密切的部分。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

文艺复兴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是批判天主教神学的时期。东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复兴希腊文化,人开始觉醒。

(二)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产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

(三)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反对教皇的专制权力和教会腐败,世俗君主趁机掠夺教会的财产(还俗)。教会民主化,国王成为教会领袖。思想解放,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需求信仰根据,而不必通过教会。

二、16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概况

(一)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政治思想

(二)近代政治学的开端

(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四)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代表著作是《君主论》,《论战争的历史》。

二、权力政治观

(一)他的思想标志着近代思想的开端:

1、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用人的眼光看待国家和政治问题,从人性恶的角度阐述了国家的产生。

2、注重现实和经验,提出国家的根本问题就是掌握权力。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道德区分开来。

(二)性恶论:国家学说的基础

以人性恶作为基础,试图发现国家运行的规律,哲学性不强。国家运行的前后一致性来解释统治相似的地方。他将佛罗伦萨看成是一个有机体,探索它自己的发展道路。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人的所作所为是邪恶自私的,人性的善是不足以医治的。

人性恶促使国家的产生,以人性恶作为基础,试图发现国家运行的规律。

(三)否认传统道德戒律的作用

权力政治观是非道德的政治观,权力是国

家的基础。他的思想其实是反对封建和中世界的。反对从伦理和神出发研究问题,而注重人的历史经验,注重人性。非常现实,重视实际,“人在思维方式上应该区分实际上怎样生活和应该怎样生活是两回事”。如果有人放弃实际生活,完全进行德行生活,他实际上是自取灭亡。古代抽象的道德只在书上找得到,在现实中没有,以此来指导政治是可笑的。

三、政体思想

(一)理想政体的选择。

承认共和政体理论上好,但实际上意大利只能施行君主制。最好的政体形式是混合政体,与以前是相同的,是三种势力的平衡,这里他所说的混合政体实际上就是指共和制。如果人民习惯平等,则应该搞共和国,而当时的佛罗伦萨没有条件,但可以为共和国做准备。

(二)现实的政体选择:君主专制。

在现实条件下应该保持君主的权力。思维特点是理想上推崇共和国,实际上主张君主制。认为夺取权力困难而保持容易,如果君主是靠幸运得到政权,那就很难保持政权。

四、统治方法

(一)君主应大权独揽、注重实力。

统治者要让人守法只能靠强力。面对人的反对和冷淡的支持,只能靠武装把国家建立起来,这样人民自然会支持,赤手空拳的预言家都失败了。

(二)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

他的政治权力与现在的强力、暴力相似,靠军队维持统治的方法叫做野兽的方法,靠法律是人的方法。饥饿使人勤奋,法律使人为善。

(三)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

统治术就是政治手腕。基本观点就是不必受道德准则的约束。一般来说我们鄙视的东西他都赞扬,比如虚伪等。

(四)君主不能与人民为敌。

君主当然应该让人害怕,但不要让人轻视和憎恨,要掌握好尺度。

(五)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权术思想。人所采取的手段应该有道德判断,不能因为自己的目的高尚就为所欲为,目的与手段应该是统一的。潜藏在他心里的是热切的爱国主义,只是他把形势说得如此严峻让人不喜欢他。

道德观:政治是非道德的;统治者和人民的不同道德标准

第三节 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恩格斯称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

1、马丁〃路得

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说,即人的灵魂得救不必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只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个人就可以直接与上帝交往,因为在上帝面前

教士和俗人都是平等的。

主张取消教阶制度,取消教会和教士的特权和各种繁缛的宗教仪式,建立“廉洁教会”。他还明确了“正教分离”原则,因为只有正教分离,才能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2、加尔文

核心思想是“预定论”,即上帝对人的拯救是事先安排好的,不是靠自己的善行与功德。虽然强调宿命论,但是包含有“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的观念。这种思想最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

第四节 布丹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是《国家论六卷》。

二、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家庭和私有财产是同时产生,突出家庭中家长的特殊地位,是专制主义的。国家的起源有一种强力的争夺在起作用,这与亚里士多德不同而和近代思想家相似。(二)国家的本质。

神法和自然法永远在国家和公民至上,主权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是在政治上的。

三、主权理论

他的主要贡献是主权学说。针对当时已经统一的法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提出应加强国家的权力,为现存的君主权力进行了辩护。强调了主权,也就意味着现代意义的国家观的加强。

(一)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比喻为家长在家庭中的最高权威。主权者

可以是一个政治机构,但最好是君主专制。主权的属性见书P111。主权的不可分割性反对议会分权。

(二)主权的含义

(三)主权的内容

(四)主权的特性

四、政体理论和政府理论

(一)政体形式

国家的类型有君主、贵族、民主,不主张混合政体。权力的形式也是以上三种。类型和形式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古代雅典,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是民主制的国家,同时公民直接管理政府,这是一致的,罗马共和国是民主制,但政府是贵族制。

(二)政体选择

政体是变革的,看它是变迁还是革命,主要是看主权的归属是否改变。他的政体主张还是停留在君主政体上的。君主制给人的印象很强大。政治专制主义,不许借口反暴政反对君主,如果人民这种权力,可能导致最严重的暴力。

(二)政府形式

政府目的不是保护自由而是保护秩序。到了分权论时,往往变成保护人民权力。君主不应该受国家法律的限制,在法国,国王除了征税以外无需三级会议。司法裁判权不是独立于君主的。第四章 17世纪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17世纪欧洲大陆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17世纪是西方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西欧开始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特点:

1、文艺复兴进入高潮,启蒙运动刚刚开始

2、人们开始把反对宗教神学作为主要任务。(打着两种旗帜反对宗教神学,即泛神论和自然神论)

3、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已形成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权利政治观”

4、权利政治观理论体系都建立在资产阶级自然法学说的基础上

第二节 格老秀斯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历代国际法的奠基人,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代表著作是《战争与和平法》。

二、自然法理论

(一)自然法的含义

提出“人性乃自然法之母”,从人性推演出自然法来,其中论述了理性与人性的关系。

(二)法的分类

抬高自然法而贬低神法。法分为两大类,源于人类理性的是自然法,源于意志的是人类法和神法。

(三)各种法的关系

自然法源于人类的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神法源于神的意志,给予一般的人类。

三、国家理论

他是近代第一个明确地把国家看作是订立社会契约的产物;第一个明确地把自然法和契约论结合起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起源于自然状态,人们订立契约成立国家。

(二)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保护每个人的财产。

四、主权理论

他的主权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国际关系中考察国家主权问题。

(一)主权的含义

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

(二)主权的内容

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

(三)排斥人民主权

为了维护国家和平的秩序,国家有权制止人们之间无限制的应用天赋权利。否定人民主权学说,主张君主专制。

五、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一)自然法是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二)国际法的分类

(三)战争问题

第三节 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伦理学思想在西方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是《神学政治论》。

二、自然权利观

他研究自然法也是从人性出发,但他把所有的人性都称为自然法或者自然权利,没有包含理性这个概念。他的自然法思想不具有近代意义。

三、社会契约论 国家产生的目的是限制自然权利或者欲望的东西,以保障社会的有序和稳定,这实际上是对自然权利的约束和制约,而不是对私人空间的保障。因此,这一思想也和近代主流不一样。

四、思想言论自由

这是他思想当中贡献最大的部分。他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中最早对思想言论自由进行系统论述的思想家之一。

(1)他从天赋权利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不可剥夺的必然性。

(2)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3)从道德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4)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第五章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英国的宪政传统

宪政就是法治;区分法制和法治概念;宪政形成的原因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第一: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结成联盟反对专制王权 第二:革命披着宗教的外衣

二、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的确立发展 17 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期,英国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贵族的资产阶级化

圈地运动的实质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断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

(三)王权与市民阶层的斗争

王权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市民阶层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四)宗教的矛盾和冲突

天主教会推行的君主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资产阶级的新教同天主教会展开了斗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内的封建专制势力,在英国率先建立起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本国的发展。就世界范围来看,在英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典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为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从而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三、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概况

英国革命期间,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要求的各个派别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各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保皇派的政治思想

(二)长老派的政治思想

(三)独立派的政治思想

(四)平等派的政治思想

(五)掘土派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他是西方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是17、18世纪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 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现代人之父”;建立了近代最完备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主要代表著作是《利维坦》。

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一)自然状态

从人性出发推演出国家的产生。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为了自我保存,互相竞争,结果社会呈现出战争状态,人们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自我保存,鉴于此,他从人的这种生存矛盾中引出了自然法概念。

(二)国家的产生

如何摆脱困境呢?他从人的本性找到了答案,即人的情感和理性结合产生的自然法。但由于人的理性比感性弱,人并不遵守自然法。遵守的唯一办法就是形成强制的公共权力,于是国家就产生了。

(三)国家的特征

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他讲的契约论有两个特点:第一:订立契约时,人们交出的是全部权力。第二:主权者不是订约一方,不受法律的约束。这一点非常重要,导致了后来的专制制度。

三、主权学说和政体理论

(一)主权的内容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即拥有主权的权力组织的国家是保护人们安全的工具。

国家拥有巨大的权力;主权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人民没有反抗的权力。

(二)政体分类

国家分为三个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最优政体是君主政体。

四、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的义务

(一)人民的自由

人民虽然交出了全部权利,但人仍然拥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自我保存的权利和经济生活的自由。即自由的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天赋的,这一点体现了自由主义精神。

(二)主权者的义务

国家成立时,主权者不是订约方,因此不受契约的约束,但它仍受契约宗旨的束缚,即它仍然遵守一些义务,这些义务就是对主权者的约束。主权者的义务是:保持权力的完整;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依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原则进行统治。

第三节 洛克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之一。主要代表著作是《政府论》和《论宗教宽容》。

二、自然权利理论

(一)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的留存

自然状态下没有一个公共的、共同的决断性权威的状态。不是霍布斯所说的战争的状态。这种自

然状态是一种完备的、自由的状态,人拥有三种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权力——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其中财产权最重要。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对于违反自然法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而缺少一个公认的法律标准,个人成为了法官,很容易超出理性的范围,自然法因此而出现了弊端,自然状态有可能更多的表现为战争状态。于是人们通过契约来交出人们共同的权力,以解决缺乏共同权威的问题。人们放弃的权力是做他们自己认为做任何事正确合适的标准,以及自行处罚违反自然法行为的权力。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没有交出,人民放弃部分权利也是为了确保这三种权利。

(二)国家的起源

由于自然状态有两种缺陷(没有成文法;没有公共仲裁者),订立契约时,人们只交出两种权利,而且政府也是订约方,受契约的限制。

交出的两种权利就形成了政府的两种权利,即立法权和执行权。国家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私有财产。

三、分权和法治思想

法是最高的统治者,即rule of law,意味着立法权是最高权。分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法的执行。

他将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其中立法权是最高权。

自由是法治下的自由。法律的目的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第六章 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受到的阻碍 18世纪的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这种君主专制已经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等级化

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他等级的成员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的机会很少,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地下,政治上没有地位。

(三)启蒙运动在法国的蓬勃展开

这一时期法国最重要的特征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的现代思想广泛传播和通俗化的过程。人用理性来阐述人类生活。理性成为在这个时代判断一切的标准,一切都受到了理性最无情的审判,一切都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在理性面前放弃自己的存在。

二、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概况

(一)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二)平等思想的深入研究

(三)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第二节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和历史方法的创立者,又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著作是《论法的精神》。

二、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真正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是他最重要的著作。这本书被严复译为《法意》,对我国也有很大影响。主要是正式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 学说。

(一)法的精神含义

法的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的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

(二)法的分类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也有他们所遵循的法,即由人的生命的本质派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支配人类的自然法有四条:和平;寻找食物;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的自然的爱慕;愿望过社会生活。人类进入社会后,为了协调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人定法,包括:国际法;民法;政治法(即公法)。所谓法的精神就是人们制定的这些法律和它所依据的条件的关系。

三、政体和政治自由观

他把政体作为影响法律的最重要的因素提出来的,他认为政体是影响法律的第一个因素,有什么样的政体就有什么样的法律。

一、政体原则

(一)政体的分类和性质

分为三类四种,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

体,其中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制和贵族制。

(二)什么是政体原则

(这是他在研究政体当中的特色所在)。实际上就是推动政体运转的精神,类似于现在讲的政治文化。

(三)各类政体的原则

四种政体有四种精神原则:即 民主制--品德 贵族制--节制 君主制—荣誉 专制政体—恐怖

政体原则的腐化问题。四种政体最终都会腐化,原因就在于对平等的过分追求,所以追求平等应该有限度。

二、政治自由

(一)政治自由的含义

政治自由就是作法律所许可的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作法律所禁止的事情时,他就不在有自由了。

(二)自由的主张

主张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和信仰自由。确立了自由的核心价值地位。在《论法的精神》第一次区分了政治自由和哲学自由的概念。

四、分权学说

(一)权力的分类

孟德斯鸠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分立。其中立法权是二元制(平民院和贵族院)

(二)分权的原因

分权的目的就是防止政府专断,保障个人自由。

(三)三权的归属及其内在关系

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是集权的;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的人员来承担

(四)分权学说的意义 第三节 卢梭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卢梭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主要代表著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

二、平等思想

(一)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

理论基点还是自然状态,他认为自然法是自爱心和怜悯心的协调结果。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除了自然的不平等,没有政治上的不平等。私有制的产生就是不平等的开始。造成不平等的最终根源就是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二)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不平等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私有制的产生以及造成的贫富差别。这一阶段的不平等认可了富人和穷人的状态。第二阶段:国家权利给予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这一阶段的不平等认可了强者和弱者的状态。第三个阶段:专制权力建立,把社会推进骚乱和灾难之中。这一阶段的不平等认可了主人和奴隶的状态。卢梭对这三个阶段发展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号召人民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三)不平等的顶点导致革命

三、人民主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一)人民主权的产生

社会契约实际上是人民主权产生的过程,人民主权的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国家产生的问题。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无法生存时就集合起来,订立契约,每一个结合者都平等地把一切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同时,每个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都接受了同样的权利。

人们失掉的只是自然的自由,而获得的是社会的自由,卢梭认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公共的大我,是一个公共人格。与霍布斯不同的是,霍布斯把权利交给一个人,得出了君主专制。而卢梭将权利交给了整体、大家,即人民,形成了国家权力,权力归全体人民所有,每一个人都是主权者,这就是人民主权的形成过程。

(二)人民主权的原则

人民主权的原则,即就是主权的规定性、属性。第一个原则: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因为主权的性质就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公益的运用就叫主权。国家主权不能转让就是公益不能转让,因为公益不能被部分代表。

第二个原则 人民主权不能分割

因为只有整体才有公益,否则,意志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意志。因此,他反对三权分立。

第三个原则 主权是绝对的、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 因为公益是所有个人意志中共同的东西,所以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是永远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一点和自由主义的精神大相径庭。

威胁公共意志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派系的存在;另一个是是政府本身。

主权虽是绝对的,但并不是为所欲为的。这里注意一点,卢梭虽然说所有人把权利都全部转让出去了,但实际上这里的全部只是与公共生活有关的权力、财富和自由。他认可洛克所说的私人领域,但他这里的私人领域是不确定的,私人领域的大小由公益决定(这就是为什么说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容易导致专制的原因)。

(三)人民主权与政府形式的关系

卢梭区分了主权和政府的区别,他认为主权代表的是意志,政府代表的是力量,主权者是决策者,政府是实践者。政府与主权者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他认为只要主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公益得到体现,什么样的政府形式都叫共和国。

(四)人民主权实现的途径 第一:人民定期集会制度 第二:国家尽量限制在城市范围内

第三:在这个共和国里,经济制度应是小私有制。

(五)人民与立法者

一方面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赋予了人民历史上最高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他又对人民的识别能力不信任。人民的幸福生活是由立法者指引下实现的(这个立法者实际就是卢梭自己)。第七章 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 18世纪美国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8世纪美国的社会状况

(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北美大陆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成分复杂。这一特征决定了北美社会的其他特征。

(二)嫁接在奴隶制之上的资本主义经济 北美的奴隶制经济与欧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成为其母国的原料生产基地。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政治上的分立 美国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区,决定了存在三种不同的利益要求以及各自对英国殖民者和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四)缺乏封建传统

美国社会没有封建传统,他的文化直接来源于欧洲。

二、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特点

(一)富有务实性,很少进行理论抽象

18世纪的美国可以说没有政治哲学,主要运用欧洲现成的理论为美国的政治实践服务。

(二)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是政治思想的主题

美国的政治思想都是紧密的围绕政治实践展开的。

(三)追求建立权力平衡政府

他们将权力的平衡作为构建联邦政府的基本原则,并认为按照这一原则建立的联邦政府才是最完美的政府。

(四)“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

他们相信追求幸福是人的行为动机和社会的起因,同时大家在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机会是平等的。

第二节 潘恩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主要代表著作是《常识》

二、关于美国的独立思想

1、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思想

2、对君主制的批判极为深刻

三、代议制共和政体思想

四、人权理论

对人权和公民权作了区分 第三节 杰斐逊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战后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家。主要代表著作是《独立宣言》

二、天赋权利思想

(一)独立战争前的思想

(二)宣告美国独立后的思想

(三)人民主权思想

(四)人民革命思想

三、民主共和国理论的基础

(一)性善论和信任人民

(二)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的批判

(三)人民主权和代议制的结合

四、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一)民主共和国是一个有限制的政府

(二)中央和地方的纵向分权

(三)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人民监督的实现

(四)完善选举制度

(五)其它原则

第四节 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思想家和活动家,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主要代表著作是《联邦党人文集》。

二、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性恶论

(二)等级论

三、联邦制理论

(一)三权分立与制衡

(二)中央和地方的纵向分权

(三)限制立法权

(四)加强行政权

(五)强化司法权

八章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 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社会状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

(二)政治上分裂割据

(三)古典哲学的繁荣

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概况

(一)对法国思想的继承

(二)天赋人权理论的发展

(三)立宪主义思想

三、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思辨性

(二)整体主义国家观

(三)宏扬民族精神 第二节 康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著作是《政治权利原则》,《论永久和平》。

二、伦理学说

(一)伦理思想核心

康德伦理思想核心是“道德法则”,人民唯有遵循“道德法则”行动才能合乎道德。道德的标准不是幸福或快乐,而是“善良意志”。他把道德的评价标准从物质的功利转移到主体的善良意志中来。

所谓善良意志就是指良心,也指的是按照道德律令行动的意志,道德律令也称为绝对命令。康德把这种无条件的、没有其他附带的目的的、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原则叫“绝对命令”。道德律令三个原则为:普遍的立法形式;人是目的;意志自律。

三、国家学说

(一)国家起源于先验理性

国家起源于先验理性,他同样设想了一个自然状态,不是从个体这个角度看待这个联合,相反,他认为人从一开始就先验的具有社会性,人们订立

契约形成的国家被看作是这种先验社会性的现实

化。

这是从个人主义向整体主义转变的一个典型的体现,它是从社会性出发,而不是从个体性出发来看待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使命和目的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使国家制度和法律原则处于极其和谐一致的状态。他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而是为了实现自由,自由和幸福不是一回事,他选择了自由而放弃了幸福。他的国家目的学说恰恰符合了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

(三)国家的形式

康德对政体的划分有两个标准:

一个按人数的多少,把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划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形式。

一个按统治的方式,按统治者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划分为专制和共和两种形式。康德关注的是第二种划分方式。康德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他认为共和意味着分权、法治和政治分开。

四、永久和平论

(一)预备条款

(二)正式条款 第三节 洪堡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他是德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德国自由主义的《大宪章》”。主要代表著作是《论国家的作用》。

二、关于自由的思想

他的自由观对密尔的影响非常大。他的自由思想包含了浓厚的个人发展的思想。他讲的自由不简单是洛克意义的自由,不简单是一个私人领域,而更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这是洪堡自由观的一个重要贡献。政府统治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三、国家作用的范围

他认为国家的唯一职能就是维持安全,特别是通过法律,维持安全就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他把个人发展和自由放任联系在一起了,这一点就是19世纪的基本的政治精神。最小国家是实现个人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国家职能方面,“小政府”的思想在19世纪得到了最明确的表达。但是,这种政治精神有一个深刻地矛盾,即通过自由放任个人未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自由主义向20世纪初自由主义的重大转换,就是强调国家干预,通过国家干预促进个人的发展。

第四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恩格斯把他比作“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在人类所有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地位,是百科全书式的的学者之一。

主要代表著作是《法哲学原理》,《精神现象学》。

二、体系和方法

(一)体系和方法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整个逻辑体系的核心,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是。“绝对理念”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把一般概念客观化为独立的自在自为的的存在,它是个别事物和现实世界的创造者,并且它本身具有辨证运动的性质。实际上“绝对理念”是上帝的代名词。它的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二)法哲学体系及其三个环节

法哲学体系包括三个环节,即抽象法、道德、伦理。这三个环节都是自由在不同形式和阶段上的体现。在黑格尔看来道德和伦理是不同的,道德只限于个人的主观性,伦理则涉及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三)伦理阶段的三个环节

黑格尔把伦理阶段又分为三个环节,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它们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辩证法

西方哲学史上有两大辩证法思想家,一个是黑格尔,一个是赫拉克里特,到了黑格尔这里,辩证法达到了顶峰,辩证法思想贯穿其整个思想。以上都是理念存在的不同形式,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理念的展开,到了最高阶段,理念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是自己认识自己的阶段,绝对理念到了这里又回到了自身,这个正反合的运动到了这里就终结了。

三、市民社会和国家

(一)国家的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他的国家学说是他的伦理理念的组成部分,是由一种观念变成现实的产物。意思是说,伦理理念经过家庭、市民社会两个正反阶段,到了国家才变成了现实。

(二)国家的目的

黑格尔认为,伦理理念地真谛式目的就在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理念追求的目的就是使个人与他人、人们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都能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是伦理理念的目的,伦理理念通过国家这种形式使自己的目的真正实现了。国家是伦理理念自身发展演化的产物。

(三)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国家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个有机体。在这种独立的力量中,个人只是一些环节。国家对单个人具有最高权利。

四、君主立宪制主张

他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理想的政体形式,它能扬弃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三种政体只顾特殊性不顾普遍性的弊端,把他们合理之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个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达到协调,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他认为国家权利不能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司法权应隶属于行政权范围内。他认为权力划分为: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三种。这也符合正反合的公式。王权就是立法权的普遍性和行政权的统一性。国家是一个有机地整体。

第九章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概况

19世纪的法国社会处于激烈的政治动荡之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各种政治思想纷繁复杂(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变化频频、斗争复杂成为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1.政治思想战线斗争空前激烈.2.社会主义思想的盛行.3.实证主义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思想的典型表现.第二节 孔斯坦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孔斯坦是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领导人物。

主要代表著作是《立宪政治教程》。

二、权利和自由

他把权利分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政治自由是指公民参与政权的行为,个人自由是指个人的思想、言论、财产等自由。古代国家虽然享有政治自由,却没有个人自由。现代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论证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孔斯坦政治思想中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三、分权思想

他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国实际的政治经验和状况,提出了一套所谓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的分权理论。

孔斯坦接受了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又有所创造,把权力分为五种,君权、行政权、上院、下院和司法权。他把君权与行政权分开,似乎是把君权抽空了,但实际上却是抬高了君权,君主成为国家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张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第三节 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

一、圣西门的政治思想(一)历史观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提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辩证法思想。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他把法国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概括为“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之间的对立”。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完全相反的境地。劳动者是工人、农民,他们被受压迫和统治。游手好闲者指封建贵族、僧侣阶层和专靠租息为生的人,他们不仅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学、艺术和工业的进步,而且妨碍了这种进步。(二)实业制度

圣西门理想的社会是实业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实业制度”所代替。

“实业制度”是他设计的一种使生产者和学者变成统治阶级,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权力的社会制度。

二、傅立叶的政治思想(一)理论基础

傅立叶的社会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材料.(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傅立叶学说中最有价

值的部分。他从政治、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三)和谐制度

傅立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协作制度”,是由集体联合的生产和消费协作社---法郎吉组成的。

第四节 孔德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法国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主要代表著作是《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和《实证宗教教义问答》。

二、实证主义体系

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社会与政治、宗教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其社会团结的思想希望构成一个和谐、团结的整体。重视宗教的作用。(一)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所谓实证含有实在、有用、确定等意思。实证哲学在于研究经验事实或经验现象以获得实在的有用的知识。(二)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社会政治制度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或知识的发展。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与此相对应,人类社会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三、社会合作思想

孔德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社会问题 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托克维尔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著作是《论美国的民主》。二、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民主的发展是历史的趋势。这种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时时刻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托克维尔认为当时最能全面地反映民主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民主发展规律的国家事美国。托克维尔认为未来社会应该事一个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

三、民主和平等

托克维尔一般将民主看作事平等的趋势,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体现出这一趋势。托克维尔认为,民主革命是以身份的平等为标志的,社会的发展的民主趋向源远流长。各国表现虽然不一致,但对于民主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在民主制度下,平等的社会价值高于自由。迫切需要自由的,只是依靠自由能够获得高等享乐的少数人;而平等则能使人人幸福。因此,民主社会虽然也追求自由,但这种追求要服从于对平等的追求。“他们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

四、美国民主的弊端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弊端主要体现为:第一,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残缺不全。第二,种美国的民主常常在选择受托执政的人员方面犯错误。第三,民主为多数的暴政埋下了子。

五、专制和革命

托克维尔赞颂民主和自由,厌恶和批评专制。他认为法国的旧制度就是专制暴政。革命摧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专制制度。革命是伟大的、激烈的,是举世瞩目的事件。

然而,由于革命的彻底,它必然使旧制度所包含的坏东西和好东西同归于尽。这里体现了托克维尔的贵族立场。

第十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政治思想特点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工业革命把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推上历

史舞台,从而使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与文化迅速发展并且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保守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实证主义纷纷登场。这些思想对19世纪中后期的工联主义、费边主义等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思潮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柏克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著作是《法国革命论》。

二、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观

他认为社会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未完全否定社会契约论,但是对契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

重视历史传统,重视情感、道德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把这些因素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重视宗教的作用,把宗教看着培养道德情感的有效工具。政党不是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代表,而是观点相同者的集合体。

政党的区分,不是阶级和集团之间客观利益的矛盾和对立,而是关于什么是国家利益的观点的不同或对立。

三、代议制思想

柏克心目中的代议制政府是在一个组织严密、具有为公精神的少数人集团领导之下进行工作的机构。在他看来,议员并不是以选民为师去向他们学习法律和政治的,也不是选民的简单的代言人,他们应该对整个国家的利益负责,应该按照自己的最佳见解行事,而不论这些见解是否与选民的见解一致。

第三节 边沁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英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主要代表著作是《道德与立法原理》,《政府片论》。

二、功利主义原则

(一)功利原则

功利原则就是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伦理基础,是边沁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认为追求功利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并以此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形成了他的政府理论。

功利主义是一种把社会行为效果,即是否增进

人们的利益,作为判断一切社会作为善恶的哲学伦理学说。

(二)实现快乐的方法

要想获得更多的快乐,就应知道如何计算快乐和痛苦的问题。他对快乐和痛苦的种类进行了划分,不同的快乐和不同的痛苦之间是可以通约的,它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

三、政府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边沁否认自然法的存在,而且也否定契约形成国家的说法,认为国家或政府的形成是源于人们的服从习惯。关于为什么会服从,边沁认为这是出于人们的利益上的权衡,当服从可能造成的损害小于反抗可能造成的损害,他们就会选择服从。

(二)政府活动的目的

政府活动的目的具体化为四个目标:生存、富裕、安全和平等。在这几个目标中,边沁特别重视安全,安全是生命的基础,政府最大的作用就是保障安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衡量国家法律制度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第四节 密尔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主要代表著作是《论自由》,《功利主义》和《代议制政府》。

二、功利主义原则

密尔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上继承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并且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密尔和边沁的功利原则有所不同,边沁指出不管什么形式的快乐都是快乐,它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什么质的不同。密尔则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密尔还看到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同。密尔还提出人类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有四种制裁方法。

二、自由思想

(一)对自由的理解

维护和实现个人自由是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个人自由也称为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他已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讲述自由,而不像自然法学派那样,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或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划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权力界限即群己权界,就是至关重要了。

(二)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强调言论自由的必要性,反对政府干涉自由。提出了代议制政府的理论和主张。密尔是19世纪英国全面论述个人的社会自由权利的思想家,密尔讲的社会自由包括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和个性自由等内容.三、代议制政府理论和主张

(一)评价政府的标准

评价政府或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两个: 一是看它促进社会普遍的精神上的进步的程度;二是看它将现有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的价值组织起来,以便对公共事务发挥最大的效果。

(二)最好的政府形式

什么样的政府形式才能符合这两个标准呢?密尔认为是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属于社会整个集体的那种政府,即代议制政府。这种政府之所以理想,就在于它符合上述两个标准。

(三)代议制政府的缺陷 第一,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从而使议会的智力条件不充

分。针对这种缺陷,密尔提出了用官僚制的优点来弥补代议制政府的不足。

第二,代议制政府如果为平庸的多数所控制,就有可能导致多数的暴政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针对这种缺陷,密尔提出了在议会中保持一种对抗职能以实现阶级力量平衡的解决办法。

下载《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12421782.doc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育目标: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地位在于: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经济......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801)考试大纲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需求、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定理;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供给、......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单)

    《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文学理论 英文名称:Western literary theory 课程代码:011271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Economics) 学 时:60-72学时 参考教材: 1、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三版),1998, 2、厉以宁主编,西方经......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3-15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们电大财经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精选合集]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史学史 一、 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的制定依据 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财经各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管理人才。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五篇范文)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 课程性质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专科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基础课,4学分,《西方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