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三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三语文教学
内容概要:本文对目前初三语文教学应试化、模式化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剖析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重温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初三语文教学策略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课堂模式
考试机器
可持续发展
构建
六步自读法
师生换位
自主交流式复习
小组合作
契机
探究性学习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一、初三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以全新的框架,科学的理念引导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语文教改迎来了又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但在争奇斗妍的教改百花园中,有一个角落却有意无意间被忽略,遭冷落,这就是初三毕业生的语文课堂!
长期以来,巨大的升学压力迫使初三的师生们将大量精力与时间花在如何应付中考的技巧训练上,考什么就教(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让原本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演变成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甚至是机械的纯技术训练,课堂模式固定僵化,缺乏人文关怀,逐渐消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侵蚀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学生即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其量也只是“考试机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也往往缺乏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可见,新课标要求我们转变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作为一名初三语文教师,我深刻感受到:只有实现这几个转变,我们的初三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盎然生机,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个性、有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标下的初三语文教学策略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就新课标下初三语文教学策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辑录于此,仅供大家参考。
1、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国著名学者庞维国曾经这样定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可见,自主学习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他们自主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a、采用“六步自读法”,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各篇课文在学习之前,我要求学生按照“读、查、抄、析、悟、疑”六个环节自主预习。“读”——将课文反复读3遍,初步感知文章;“查”——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疏通疑难字词,弄清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抄”——摘抄好词美句精段,进行语言积累;“析”——品析文章,明确主旨,作者意图,体味文中感情,理清脉络层次;“悟”——品悟隽永语句,写写读文章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疑”——质疑设疑,可就文章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可对文章本身进行质疑。这几个环节在自主预习时可根据课文的内容或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与侧重,预习的过程及结果均通过阅读笔记本体现出来。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很欢迎这种自主性强,易操作,有实效的预习作业。其实,不仅在预习时可采取这种六步自读法,平时同学们在进行自由阅读时,我们也提倡大家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读。
b、师生“换位”,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教学。
我经常将讲台提供给学生,把讲台变成他们展示个性风采,展示自主阅读能力的舞台。语文教材中很多自读课文我都没上,而是请班上语文学习能力强、口头表达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上台组织大家自己讨论、学习。课前,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与主讲学生共同研讨课文、备课、制作幻灯片,课堂上,我作为学习者参予大家的讨论,关键之处及时引导、点拨。每周我还安排一节佳作共赏课,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前安排2-3名学生作准备,首先将近期自己课外阅读到的最精美文章打印出来,同老师交流,然后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设计2-3个问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研讨,最后还要写出150字左右的推荐原因。上课时,由这几位同学相继为大家朗读文章,阐述推荐原因,并组织同学们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研讨。课堂上同学们或读或评,或问或答,或研讨或辩论,教师在这过程中适时点评与总结。每周一节的佳作共赏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品读文章的能力。
c、大胆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式复习。
在中考复习中,我也特别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比如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的复习,每周我给出5-8个常见实词或虚词,然后要求学生在周末翻阅1-6册所学古文,找出每个词所在句子及篇目,并解释在此句中的含义,最后将这些词的几种含义或用法进行归类、整理、识记。星期一上学后再相互交流传阅,看看自己是否有所遗漏。不仅在文言文复习中如此,古诗词的背诵默写,课文自主解读部分都可采取让学生自己出题交换检测的方式来进行复习。古人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自己辨析,自己历练,得来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灌输”要牢固得多。
2、划分小组,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竞争意识,团体意识,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基于如上认识,我将自己任教的两个教学班分别细分为十来个语文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一致(4人),人员相对固定,在小组成员搭配上兼顾优、中、差生,语文优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领导和组织平时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与管理上,我注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例如:我们每两周都有一节作文互改互评课,特别需要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统一制定出评分表格;每个小组下发学生习作4篇(可以是本组成员的,也可以是其它小组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据评分标准给每篇文章评分;共同商讨每篇文章的得与失,由一名书写好的成员执笔,代表本组同学写出评语;每个小组准备推荐较好文章或精彩语句或别致文题;全班交流,欣赏好题美句佳文;作文反馈回习作者手中,评改者与作者交流感受及意见,教师参予其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协调。这种互改互评式的作文课很实在,学生参予的积极性高,效果也很不错。
除作文评改外,像一些要求背诵过关的古诗文,平时的小检测与练习,均可由小组长组织成员之间互相督促,互相检查。更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斗志、好胜心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3、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即一种类似于科学(或学术)研究的学习活动。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予性和开放性。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经,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作为教师则要善于在平常教学中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组织学生围绕“入门而不顾”展开了探究,讨论。赞成这样做的认为:朋友本来失信,还恶人先告状,而且还骂父亲“非人哉”,极大地伤害了元方的自尊,所以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赞成的认为:骂人是友人情急之下说的,再说友人已经“惭”了,得给别人改错的机会,从“下车引之”便可见友人道歉的真诚,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智慧的火花在闪烁,知识的种子在萌芽,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们充分参予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然,探究性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个狭小的时空之内,它应该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维的角度。例如初二下学期学生们阅读了一组关于“吃文化”的文章,对“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个契机,我及时组织同学们或分组,或独立就“也来谈谈吃”这个话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课下积极搜集,筛选,分析,处理信息,最后交流会上展示的成果多种多样:有观点独特,思考深刻的佳作;有对中西方吃文化的比较;有各地小吃与民俗文化关系的探讨等。有文、有图、有幻灯片展示、还有相声、小品表演等等,形式丰富多彩。
初三时我们又先后开展了以“解读鲁迅”“走近苏东坡”等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在这些学习中,学生不仅扩大了阅读面、知识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名人,锻炼了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考试制度也必将会出现巨大变革,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一切以学生为本,真正实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章及书目:
1、《语文教学也要“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通讯》2003.2
2、《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通讯》2003.3
3、《新课程背景下的自主学习》——《语文教学通讯》2003.12
4、《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李福灼、陈玉秋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课程新探》
陈志平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
严先元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现阶段初三语文教学的策略 化州市第九中学 张宏
当新课程标准在教改领域并结合新教材在我省我市开展得正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初三的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贯彻并实施现阶段初三语文教学之中呢?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并结合我校初三语文备课组一些做法,就现阶段初三语文在新形势下的教学该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谈一点自己的一得之见。
第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造、寻求和选择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学新理念。我们全体初三语文老师在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了两本理论著作:《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育新观念》,并深刻讨论和比较新《课标》与新《大纲》(2000年版)的异同之处,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深入学习了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有关精神,学习了全国各地语文教学大纲改革经验,努力吃透中考改革的精神实质,积极学习和利用好《福建省2004年语文中考考试范围及说明》、《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深入理解市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建议,将其中补充的新的教学建议,着重体现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之中,以利于以最新的姿态、最快的速度走在教改和课改的前列。
我们主动而及时了解外界的最新教育动态,在教研组的安排下,每一位初三语文老师都至少订阅了一份语文报刊杂志,并坚持通读二~三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并加强校际交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教学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克服在语文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力和学习方式,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遵循“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要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功能。
(一)、转换教师的角色。从《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论来看,现代教师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
(二)、明确教师的基本功能。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所谓激发,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谓引导,就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谓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研究等能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创造与发挥教师的特有功能。教师自己应该具有一套适合学生的“主导”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诸如设置情景、示范朗读、讲相关故事、制作教具、多媒体演示、谈自己与文本对话的心得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与兴趣。我们许多老师有课前让学生3分钟左右讲演的好习惯,有的老师不但自己提供话题,还积极发动学生定期提供热门话题,让学生将讲演与话题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优秀讲稿进行张贴、展览和收集、装订,这样取得的效果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就比仅仅让学生上台讲一番话,锻炼一下胆量和说话能力要好的多。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切实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训练,并结合运用新颖的备课方式,着重备好“大纲”、“教材”、“学生”三个中心要素。
为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就不妨将自己的备课过程当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先不看教参,也不找资料,先独立探究一番,再将新的想法供备课组讨论,这样,经过一番合作性的探究,怎么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怎么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就有了自己的心得。在课堂上怎么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自然有度了,因为我们已经将“大纲、教材、学生”三要素备进了教案,备进了心中。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的进程,不断提升我们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推动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第三、谋求体现和达成毕业班的有效教学,将新课标理念深入贯彻并实施现阶段初三语文教学之中。
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教学必须得法。有效教学正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观念,也正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我的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为了谋求达成有效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体会教材的举例作用,从本班本年级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切忌盲目地追求教学进度的高速化。我们初三语文教师发现人教版教材的自读课文有的可以让学生课外自读,我们将这一发现与目前的初三教学和中考形势结合起来分析后,大胆地对教学策略作出及时调整,在每一单元补充一篇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先由老师集体阅读与编题,再组织实施课外的阅读教学,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要善于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发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重启发不包办,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重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三)、要加强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注意课内外的联系,多动口,多动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即“生活——课堂——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习本身就包括接受与发现两种最主要的形式,这就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独立发现。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在不仅注重课堂语文的教学,更重视社会生活在言语实践。
(四)、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并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目前我校正进行着 “自主性”课题的研究,虽然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实验还在起步、摸索阶段,但我们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实验活动,边试验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将课题的试验活动与新课标的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研究紧密结合。
(六)、在实践中探索和摸索的同时,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当前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如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体现其内容与方法改革一体化构思的“阅读课改革”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其中,他构思的新型阅读课由以下课型与活动组成:①无拘无束地谈话;③艺术性地朗读;④自由阅读课;④扮演作品主人公的游戏;⑤图书爱好者研讨会;⑥与作家会面。毫无疑问,他的这些有关阅读课文改革的构思与方法,对我们在阅读教学上大胆地创造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大有帮助的。再如,素有“重头戏”之称的话题作文的教学,我们既不能一味沉湎于纷繁复杂的话题大战之中,也不能人云亦云地随大流而少主见,更不能占用作文时间大赶教学进度而让学生课后完成作文潦草了事。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对作文就阐述得十分独到——“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他认为文章是由气形成的,但如果不先养气,光凭学习是写不好文章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他通过举例再次表明气可以通过内在修养与外在阅历两种途径来获得。在今年的作文总复习之中,我们备课组在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十分重视作文养气的两种途径,旗帜鲜明地对文体、文题、材料、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层次复习,并将列提纲与限时作文紧密结合,评讲与推荐优秀作文紧密结合,有效地推动了作文的复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新课改日益推行的今天,作为承担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最高层次的初三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实施才能与新课改一致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在新课改下初三语文教学工作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初三语文教学应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初三语文教学应该改变原来单纯追求分数,只重视知识目标的现状,应该树立和落实上述三位一体的目标,这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
1、树立和落实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目标,初三语文要在以前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树立和落实这一目标,尤其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树立和落实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目标。
语文新大纲破除了过去按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语文教学,淡化教学中过多的内容分析与操作性技术训练,增加了对文学作品的诵读要求,注意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与熏陶,以培养语感。根据语文新大纲和初三语文中考说明,初三语文应该落实以下知识目标:知道课本中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知道不同文章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及词类的有关知识,知道小说的有关知识和戏剧的常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实词,通过复习能熟练掌握初中阶段的所有知识。
3、树立和落实语文教学中的能力目标。
根据语文大纲和语文中考说明的要求,这一目标是: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写作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训练一定的写作能力。
另外,语文新大纲极为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新版初中大纲规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初三语文教学也要落实这一目标。
4、树立和落实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目标。
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包括: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方面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养成待人接物的语言和仪态,为人处事的语言心理和能力。
二、采用科学的教法与学法,推进课堂改革
1、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观情意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先决条件。初三语文教学应该扭转学生以往课堂懒惰、被动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多创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坚持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训练方式,增加对语文课的兴趣,积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针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找范文,接着让学生阅读范文,然后引导学生依据范文构思,动手写作。通过这些参与活动,学生最终消除了对作文害怕的心理, 能积极写作。
2、课堂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在教学方法上,新大纲强调,教学过程应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初三语文教学中,每堂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东西.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坚持堂上小测,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除了突出重点,教师还要简化头绪,引导学生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中考复习阶段,应着重根据这个做法进行复习,以训练学生的技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的语文课内外联系
语文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所以,在初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在赏析文章时,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文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内容、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都及时给予肯定。在进行备课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做好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初三语文教学还应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它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开放学习语文的空间,放飞学生回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如让学生们走上街头、深入屏幕、踏进网络,收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然后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同学们竞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了生活中的语文,同时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4、注重分层教学和辅助差生
语文新课程重视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刻苦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提高。
教师引导优生努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这一方法: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和较强阅读、写作能力,然后让他们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使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得到提高。
5、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如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时,着重教育学生学习他关心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精神,学习他忧国忧民,对祖国负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有大的提高,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改的日益推行,促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对初三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不断的改进适合新课改的教育方略,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主动的、成功的学习者,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生活能力的人,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既是我们实施现代语文教育的归宿,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为了学生的明天,为了明天的学生,让我们共同努力,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以讲解为专务,注入式、满堂灌是语文教学的常见方式,结果造成了课堂中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我省推出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语文新课标立足于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人文性与知识性并重,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获取知识,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有几处突出的变化。《语文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五个部分,而《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三个部分。从内容变化上看《语文教学大纲》更多的是规定性,要求教师按照它的规定去做,而课程标准更多的是指导性、建议性,教师教学有了更大的自有空间。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对于如何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提供实施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学内容有取舍的自由,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看,《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一些词句删除了《大纲》中的一些内容,如删去了“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等语句,增加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等语句,这些语句的变化意味着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更明确更具体、更易于操作,它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高中语文使学生获得的发展,分别为积累和整合、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和拓展、发现和创新,特别是最后一个方面,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新的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考验。面对新形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顺应改革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换脑,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以前的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陈旧落后的东西彻底抛弃掉。
其次,语文教师要转换课堂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地、本学校、本学科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播和指导。
再次,要改变教学方式,变过去的一言堂为众言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节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
最后,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情况。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中学
张保兵
时下,在语文教育界,新课程、新课标已经唱红了大江南北。究竟如何上语文课,怎样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甚至是有了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的困惑。我认为,这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深层思考,是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的良好开端。语文教学,它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学校教学因分数利益而轻视语文教学的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几点认识。
首先,教学时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们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引导学生憧憬农村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水乡古镇,我就跟学生们讲起这段美好的经历,台下、也有学生和我呼应。当我沉醉于往事的回忆时,我也让同学们想象那幅画面。课文的描写、老师的叙述、学生的想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图,我想,当有一天,他们有机会踏上水乡古镇时,那份体验一定比别人更深刻。这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吧。
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也不能撇开字、词、句、篇,上成思想品德课,它必须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正如老前辈于漪所说:“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 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其次,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家知道《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和表演课本剧,既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会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我在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让他们增强自信,乐于参加,乐于完成,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笑话、玩纸团、做鬼脸、弹皮筋、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如我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先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角色体验,再全班畅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请平时表现很糟糕的同学讲述他们的第一次,结果发现他们的“第一次”更丰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最后,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习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不要按照既定的模式,一味强调学科规范的训练,不要用一种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样的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
我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及主题后,让学生思考了一个开放性问题: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怎样?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擦出了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有的同学想象皇帝会气急败坏处置那个孩子,将他滥施淫威的性格推到极致;有的同学则想象皇帝在惩罚骗子时又被其所骗,将皇帝昏庸腐朽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还有的想象孩子在官员的逼迫下承认自己的愚蠢,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有的情节虽有些荒诞,但又合情合理。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独特,均超乎我的想象,令我耳目一新。
总之,社会在越来越快地向前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吸收新思路、新观念,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西平一中
邮编:277609)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流程设计得如何,取决于设计者对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理解与掌握,取决于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实际的了解。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要适应时代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等。所以教学设计者必须在自己的设计中体现这些思想,以“弹性设计”为主,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在常规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新思想呢?
一.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发展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讲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就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这里的学生的发展是要学生得到全面性的、终身性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所有发展又都是基础的,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要摆脱过去以课本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语文的训练理解为知识与技术的训练。于是,教师们把大量时间用在串讲、串问上;学生的精力关注在作业和习题上。众所周知,这样既淡化了人文教育,也不利于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人们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为“工具性与思想性辨证统一”,而对它的综合性、审美性、情感性、文学性、基础性等没有很好地整合。不能全面地表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也大大削弱了语文教育的功能。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除了讲到进行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外,还讲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里讲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科学方法的教育,还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都属于人文主义的内容,极大地扩展了语文学科在人的发展方面多功能的作用,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而且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中进行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因此,教学设计者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
三.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在自主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一篇文章要靠自己去读,而不能依耐老师的讲解。学生只有依靠自己去认真地读,自己去领悟、体验、揣摩,才能发现课文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从被动从“学答”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问”的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走向主体控制的自主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留出应变的余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3.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所以,教学设计者,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好导演,组织、引导、点拨、调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学习语文,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作为工具,它所负载的是见闻感受,所表达的是语言形式,如果语言形式脱离了“见闻感受”的实质,失去了“思想情感”的灵魂,变成了无意义的符号。感悟是新大纲中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汇。感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基础上的一种领悟、顿悟,是对语言文字某一方面豁然开朗的理解。它借助感知直接思维和想象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认识。感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离不开自己的经验水平。新大纲指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新大纲强调语感,就是要求感性的领悟要多一些,理性的分析尽量少一些。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感悟”的结晶,是“运用”的前提。这里的“运用”是指听、说、读、写广义的运用。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积累和运用是新大纲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靠积累,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生活材料。学生积累的材料多了,就会产生新的语言,发生质的变化。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中又扩大了积累,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新大纲中突出了阅读和背诵,而且规定了阅读的量和背诵的篇数,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材料和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意义重大。因此,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另外,除课堂教学外,教学设计者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都要求我们教学设计者,应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设计。
第五篇: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实验学校陈银根
新课改的这些年,大家都在苦苦地追问、反思:语文教学,到底以什么为对象、以什么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本位呢?数学以原理公式为对象,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美术以画画与欣赏为对象,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那么语文呢?它究意以什么为本质特征区别于政治、历史、综合知识等课,借以界定自己的身份呢?如果说语文是百科全书,那么,在这“百”、“全”中什么又是它的珍珠贝,以奠定它在学科海洋中的价值呢?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及相关知识,阅读文本、了解内容、把握大意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那么语文老师是否只具有教识生字、帮助做题的功用呢?或者只在课堂上辛勤耕耘却无功而返但不自知呢?总之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会让人对“语文教师”这份职业的专业水准加以怀疑,进而轻视、疏忽与“语文”有关的一切人事。但这终究是不应该也不甘心的!那么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来触摸、打动学生那纤细、敏感的神经,让他们觉得语文也是智慧的、快乐的,也可从中获得解放感、满足感、提升感呢?怎样做才能使吕叔湘先生很早以前所说的“咄咄怪事”烟销云散呢?太多的问题值得人上下求索,对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怎么样”做终极意义的追思,也许会无限接近教学本体,减少实践时的茫然失措或狼奔豕突吧?而王尚文教授的“语感中心论”的提出,仿佛是阴霾中的一剑阳光,拨云散雾,将我们的视野引向寥廓天幕,指引着一颗颗热忱、急切的心努力飞奔向语文教学更高更远处!
那何谓“语感中心说”呢?是指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目的,以言语形式而非言语内容为自己的教学对象,生成语感,发展语言能力。那语感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对言语的敏感与直觉。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说不尽的意味。而语感它展开来讲,就是通过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背后的言说,它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味外之韵,韵外之神。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秘诀不外乎“多读多写”,再加“精读精写”,最为大家乐道的是《石头记》中林黛玉教香菱做诗,先让她“熟读王维五言律一百首,杜甫七言律一二百首、李青莲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再加上呆香菱的“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终做成一首吟月诗,博得大家的赞赏,偿了平生夙愿,得以入海棠诗社。如果说“多”是量的拓宽,“精”就是质的提升。“精”于何?言语形式;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什么呢?言语形式。舍此难无它途,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作者之表述
通常作者在要表达什么前,内心总存在着一些表达意向,也就是些隐隐约约、模糊不清、不可琢磨的观念“云雾”,类似于常说的灵感。但这灵感、观念、意向如果不试着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将它确定化、清晰化、固定化,它将隐却甚至消失,“泯然众人也”,也就谈不上与读者交流互动,不断建构新的意义了。思想的灵魂必须寄居于言语这个形体,借用王尚文教授的话就是: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比之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重要的东西。维果茨基也说: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只能通过他作品所选用的风格、结构、节奏、句式、词汇、语音等言
形式来落实和表现,否则只能是心中的“庐山云雾”。
二、读者之解读
读者的阅读,从阅读的质量与目的上可分为两类:精读与泛读。泛读只要求了解大致内容,知道情节,一目十行,一日数本,但也会很快淡忘,平时的阅读大多属于此类。这也是许多学生读了很多书,语言能力并无提升的原因所在。而精读时,词句本身乃至它的读音、组合、结构等都在考虑之列,会细细思量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句话或这篇作品到底要表达什么?也就是说言语形式本身就成为关注的所在,而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或只是当工具手段用,用完了、达到目的了就忘了,丢了,弃之脑后了。精读时,言语形式本身具有本体论的价值和意义,是被直接感知、揣摩的对象,我们这里所要谈的“读者的解读”属于精读范畴。还是拿上节的“教诗学诗”来讲吧。香菱拿回林黛玉给的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拿他这般苦心也没办法”。功夫不负苦心人,她这样细心揣摩,终于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中,“直、圆”两个极普通、平常的字眼在此诗句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平常”来,连宝玉都称他得了“三昧”。试想香菱只以熟读、背诵为准,不从言语形式加以解构,不是“一首一首地读起来”,不是品得连觉也不睡,像“着了魔”,大约也难悟诗之“三昧”,更奢谈苦吟成佳作了。这就生动地说明读者从言语形式出发对作品的解读,如何明显地影响、改变着读者的语感能力,言语水平了。
恩格斯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目的,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句话是恰尽其然,但又不尽全然。茫无目的、头绪的事并不少,就是有目的,也有个高低的分别。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想要明确的目的并取得实效,就要从泛读走向精读,将学生的言语活动引向言语形式本身,让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揣摩、涵咏、比较、品析“有意味的形式”,把握言语形式本身,并由此走向言语形式的能指。这样所生成的语感能力,又可作用于课外阅读,丰富、拓展他们的语感图式,相互为用,携手并肩地推动语感的“更上一层楼”。再加上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多是经典范文,言语形式本身就富有多种意味、神韵,创设了多样的氛围、境界,提供了师生英雄用武的可能和平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它竭力引导的是学生明确的阅读目的;用心改变的是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让这些“普通的红学爱好者”都成为“红学专家”。
三、教学之目的前面说过,语文教师如果目的的不明,对象不清,是无法厘定自己的位置,更难谈专业水准问题。现如今这个时代,各类职业高度知识化,且各类知识高度专业化,我们的专业素养将是我们的立身之器,无器不能载道。周一贯先生也曾说过:要使自己具有无可替代性。如果随便就可以做好,哪个都可以代劳,至少你的职业生命难谈价值感。“语感中心说”无疑是我们职业生命的路标,而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感水平则是我们的职业水准的标尺。因此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研修的根本不是案例设计,而是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敏感与警觉,文本细读是内功,“要像防贼一样防文字”,才能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就像王尚文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的弊病,病象似在教学,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要从病根出发,才会手到病除,妙手迎春,才能本固己立,源清流洁,达到从言语形式出发,培养学生语感的根本目的。而教材中的文本,恰似河流,里面有鱼、虾、水草、泥砂、砾石等,还有珍珠贝。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慧眼识珠,从中抽离、提取出颗颗“珍珠贝”——有意味的形式,让学生集中所有心思去品味、领悟、鉴赏它的艺术价值及魅力,让自己言语的河流也像珍珠贝一样珠圆玉润。小语巨匠贾志敏老师就从《两个名字》这篇文章中,提取了“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个言语形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化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这样的课堂才具有专业水准,才体现教学的价值。我们能学的是贾老师的教学技巧,但难学的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语文教学以培养语感为基本目的,核心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实现双赢,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则是更高远的“人文”目标。老师要竭精殚虑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走在学生的发展前头,提升学生的发展层次,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诗意的。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约略阐述了为什么以语感为语文教学目的,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对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转向言语,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们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大步走向现实社会生活,不断趋近课文作者——真正的人、优秀的人的精神境界,使他们也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