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也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初中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作家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产生情感共鸣,促成语文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三)搜集资料,尽情展示自己。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而我也和自己的学生做同样的准备工作。上课时,适时地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还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我想,《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第二篇: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摘 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关键词】 教师角色;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实际证明,尽管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的理念已经明确提出来了,教师们表面上也接受,但课堂教学中学生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地听,断断续续地答,手忙脚乱地执行教师指令,学生这样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哪有主体地位可言,学生的这种状态,主要责任应在教师,是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么,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主要应该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
一、指导者
教师承担着系统地、精确地向下一代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扩充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教师还必须熟悉并掌握信息传递的技能和技巧,善于运用教学的技术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形象地表达教材。
有研究者(张承芬等1984)认为,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必须能顺利地实现和完成如下环节:(1)发动和激励学习。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发动和激励学习,需要教师掌握相当的教育理论和多方面的教育技能。(2)组织教学。要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切地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方法、能力与兴趣等,以便作出正确的教学预见和安排。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很好的钻研课程和教材,在仔细研究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地组织教学。(3)评定学习。在教学的一定阶段,教师还要作出“学习效果的评定”来考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并通过反馈改进教学。
教师高屋建瓴,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适时、谨慎、准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倾听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多以对话的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由主讲人转位为倾听者。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育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作为倾听者这一角色是很重要的。
三、评价者
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倾听学生交流,还要对学生、教材、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应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评价也应全面,不应只看学习情况,还要看学生的品行习惯,在这一点上,教师要为人师表,起到表帅作用,以利于学生崇高人格的养成,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公平、合理,顾及学生自尊心,不偏不倚,全面地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对教材,要认真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掌握学科理论,指导教学。对教材的选文问题敢于质疑,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给出的知识,若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要有精益求精,追根究底的精神,使得教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对教学,应该改变以前那些陈旧的课堂形式,选用新形式为学生讲解知识,把握新课标精神,大胆创新,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成绩。
四、研究者
教师要做个研究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仅仅教书育人,还要开展研究,因为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些依靠现有理论和自身经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开展科研活动,做个研究型教师。
要充当研究者的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不满足于工作中的“轻车熟路”。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除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积累、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能力外,还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臧乐源:《教师学》[J]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肖海洋:《新课标背景下的几大怪现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4]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5]吴丽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第三篇:也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也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山阳县色河中学 张健民 726412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力推进,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充分利用。然而在语文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正确把握使用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认识误区,注意问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然而在语文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使用过程中却发现,很多老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和误区,直接影响了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
一、教学手段与素质教育思想脱节,误用甚至滥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育手段的先进,而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更新。现在不少的学校甚至在各种示范课和优质课的评比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一个必备条件、评比标准,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技术的美丽外衣下,仍旧演绎着死灌硬教的教学传统,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了新课改形势下对传统教学方法换汤不换药的一种摆设,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质意义和应用实效性。
二、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着、控制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使用多媒体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 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另外,实施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不能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或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师生请安的交流。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淡化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变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在看教师演戏。多媒体教学只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直观形象的视听演示使学生没有了联想和发挥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 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另外,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几乎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少了,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科的可创造性,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其它学科中的巨大功用。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的缺憾确实是难以弥补的。
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所以,多媒体的应用要注意以下面几个方面。
一、注重适用性。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的结果,传统教学方法陈旧,效率低下。现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了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多媒体课件,这为我们的教师备课,教学大开方便之门,实现了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下载的资源未必真正适用教学实际,课堂上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原有的教学设想被打乱,甚至是手忙脚乱,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要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的需要有所选择的加以运用。
二、注意适量性
我们评价一节课,看的是教学实际效果,并非是看教学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换句话说,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 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手段面前,就好象一个穷急了又被逼急的饿汉一样,不知如何办才好,一味地依赖这种电教手段,有时一节课学生基本上是看他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花俚呼哨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时一节课甚至就是一个课件的演示过程。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但有些教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要么仅靠它来帮助板书而已,这都是不妥当的。
三、考虑适当性。
新型的多媒体手段虽好,既不能滥用,又不能不用,那么,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一般认为,一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用。用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二是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的不足用。素质再高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是一个全才,他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课上得生动,但普通话水平不一定让人恭维,而语文教学常常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调用绘声绘色有情有意的朗读。三是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处用。由于各种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语文教学就会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倪文锦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
3、苏玉堂 《创新能力教程》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以讲解为专务,注入式、满堂灌是语文教学的常见方式,结果造成了课堂中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我省推出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语文新课标立足于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人文性与知识性并重,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获取知识,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有几处突出的变化。《语文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五个部分,而《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三个部分。从内容变化上看《语文教学大纲》更多的是规定性,要求教师按照它的规定去做,而课程标准更多的是指导性、建议性,教师教学有了更大的自有空间。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对于如何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提供实施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学内容有取舍的自由,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看,《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一些词句删除了《大纲》中的一些内容,如删去了“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等语句,增加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等语句,这些语句的变化意味着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更明确更具体、更易于操作,它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高中语文使学生获得的发展,分别为积累和整合、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和拓展、发现和创新,特别是最后一个方面,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新的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考验。面对新形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顺应改革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换脑,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以前的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陈旧落后的东西彻底抛弃掉。
其次,语文教师要转换课堂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地、本学校、本学科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播和指导。
再次,要改变教学方式,变过去的一言堂为众言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节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
最后,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情况。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而作为学生的主体,也常常是有名而无实,但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授业者。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还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情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应注意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更新传统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注意三个切忌。首先切忌“画地为牢”。就是教师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圈套内”,束缚学生思维的展开。再次切忌“惟我独尊”。教师不准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其次切忌“口若悬河”。这类教师一到讲台上就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好比一位导游,喋喋不休地硬塞给学生一些东西,学生难以拓展想像的空间,学习效果必然欠理想。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视通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变化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巧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作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管理相配套。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评价的标准等等都应当更新。现今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新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否则,创新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又会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路上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新课程对很多教师而言,都会遇到很多陌生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提高自身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以科研促教学。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四、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的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努力促进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面对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争当时代的排头兵,审视传统教育的优与劣,对照新课标,不断“充电”,认真反思,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诸位同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