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教案
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以及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学会在情景材料、图表数据中获取信息、获得新知识的思考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了解未来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深刻影响,看清现阶段的劳动力就业方向。
二、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1.教师收集《我国的苹果出口之路》相关资料,做好多媒体展示准备。2.学生收集《安亭地区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相关资料,作介绍准备。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公认的十大健康水果是哪些吗? 生:苹果、梨、草莓、等等
师:苹果排名第一。现代医学资料研究表明,苹果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c、维生素b1、b2等营养成分。中医也认为,苹果对治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有疗效。因此,世界市场对于苹果的需求非常大。
【多媒体显示】我国的苹果出口之路(1)我国是苹果生产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中国烟台的苹果非常有名,但我国往年的苹果年出口量仅占总量的1%左右。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质量差,大小不均,含糖量低,虫果率高,采后保质能力差,果实农药残留超标等。而且我国水果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7.5%,水果的储藏能力也较低,不足总量的15%,烂果率高达25%以上,再加上高档果率不足5%,这必然造成普遍的卖果难,苹果出口量非常小。再来看远到而来的“洋水果”,个头大,外形美观,包装精美,价格也普遍比较高,如日本的红富士。日本的苹果加工量更是占到了总产量的23%,远远高于我国。
师:我国以往的苹果产量很高,出口量却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品种少,产品差,加工量较少等。
师:但是现在我们的苹果出口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显示】苹果出口之路(2)我国现在的苹果种类繁多,有富士、乔纳金、王林、北斗、新红星等,这些种类的苹果不仅产量丰富,而且个头大,外形美观,口感佳,抗病虫害能力强。
目前对于 苹果这种水果的加工量也增大了,除了新苹果以外,我们还把苹果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加工,最多见的是做成冷冻苹果,直接压榨成新鲜苹果汁或制成浓缩苹果汁,制成袋装的苹果薄片或脆片,或者苹果罐头,苹果果冻软罐头,脱水的苹果产品,甚至加工成苹果酒。
师:现在我们的苹果出口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大家来说说为什么? 生:各种优质的苹果种类出现了,改变了原来苹果口感差,外型不佳,抗病虫害能力差的质量问题;各种各样有苹果加工成的制品多了,如苹果汁、苹果罐头、苹果酒、苹果片等。
师:原来我们的苹果产量丰富,可是质量不好,而且品种单一。后来我们采取各种现代化科学培育的 方式,如嫁接、选取国外优秀品种回国培育等方式,培育出了一批品种优良的苹果新品种。
苹果的种植技术也发生了改革,推广“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苹果种植技术,使苹果产量连年增加。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板书)举例: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对我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一年四季蔬果飘香;水培养殖减少污染、新型播种技术减少人力提高产量等。
师:苹果从最初大都只经过初加工销售出口到现在被深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出口,这与哪个行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生:工业的发展
【多媒体显示】图片显示
比较不同时期的苹果加工设备,从原来传统简单的初级加工设备,到现在一整套苹果加工现代化设备。
师:苹果加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归纳)整套现代化的苹果汁加工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全程电脑监控,如温度、压力的精确控制。工业信息化推进了苹果加工工业的发 展。
工业要加快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用先进技术装备替代原来设备;通过信息化建设,分析市场需要,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人们首先了解了苹果汁这种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苹果酒在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等信息,然后推进了苹果酒加工业的发展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用高新科技改造和优化传统工业内部结构(板书)【思考探究】假设你掌管着一家果品生产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国外市场对苹果汁的需求很大,于是你积极邀请某国外苹果汁销售商来厂参观,并希望与其企业合作,开发国外市场,参观后国外销售商对此计划非常感兴趣,你们签定了一份长期供货合同,每月你方完成外方30万箱苹果汁的定单。
师:这项苹果汁合作项目将涉及哪些行业? 生:信息、咨询、金融、会计、法律服务、物流等。
师: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板书)【师生小结】从苹果的例子指出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阅读教材“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及经济观察材料,完成“经济观察”栏目的思考题。
总结: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按照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 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介绍“配第——克拉克 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这种趋势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制约因素来分析: 从供给的角度,农业生产由于受土地和气候的自然资源的限制 ,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无法与工业相比,工业部门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会促使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底的行业向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当社会生产率较低时,人们的收入还大多用于对食品等农产品的需求,随生产率的提高需求层次会上升到一新的高度,以工业品及娱乐服务消费为主。这就造成经济进一步发展时,产业必然朝工业和第三产业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总结】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联系生活】安亭地区产业结 构的深刻变化
学生介绍
师:安亭地区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劳动者的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安亭将从原来的工业型城镇走向多功能城镇,形成以现代农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的比重将逐年上升,服务行业的人数也将逐年上升。汽车城的建设,也为安亭的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思考题】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调整,同学们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对将来的择业就业需要作好哪些思想上的准备? 【课堂小结】
我国根据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现阶段基本国情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为了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目前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四、学习训练与评 价提示
在材料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归纳整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说明
以“我国的苹果出口之路”这一相对集中的材料贯穿教学过程,从中整理归纳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趋势,易于学生理解, 引入数据图表,既比较直观,也强化了对学生识图、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对 劳动者的就业影响,用我们身边的一个实例“安亭镇的变化”来以点带面的说明,贴近学生的生活视野,学生也比较有兴趣。
本框教学过程中有比较多的学生讨论和资料分析,包括课前的收集资料,都是为了加强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第一框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劳动就业的影响
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第二节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
第一框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劳动就业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社会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学会通过网络报刊等收集相关资料,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识的基本技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过程,学会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深刻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对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正确对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
二.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收集上海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内容
配第――克拉克定律
我国劳动力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百分比变化
3.学生活动:参观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并搜集资料,了解家长就业情况,对南汇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作调查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产业结构三大发展趋势
2.比较“美国、日本、英国三大产业占GDP的百分比的变化”和“我国三大产业占GDP的百分比变化”,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做个客观评价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师: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多媒体展示材料】上海十一五规划中,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按照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师:我们先来看一份资料,请同学分析这份资料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材料】上海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发展种源农业、装备农业、数字农业为重点,运用工业化手段和规模经营方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00万亩设施粮田和3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崇明三岛、黄浦江上游、杭州湾北岸、城郊结合部楔形农业区(附图)。
生答: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板书】一.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劳动就业的影响
(一)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学生活动】:讨论:联系课前调查结果谈谈南汇是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道路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南汇现代农业园区以实现农业与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标准化技术为依托,初步形成农工贸、农科教、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有十一个功能小区:
1、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区,2、生物农业研发区,3、绿色有机蔬菜区
4、设施园艺区
5、特种养殖区
6、神农药材种植区
7、优质蜜桃研培区
8、办公商务展示区
9、生态农业博览区
10、万亩果林带
11、中心村
师归纳: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所以我们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而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这是完成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产业的情况。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上海国际工博会的图片资料,并对其中一项产品做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成果)
师点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是一个实践和展示新型工业化成就的舞台,是反映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建设水平的窗口,从刚才同学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感受到了自主创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正是体现了第二产业的调整方向。
【板书】(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工业内部结构
【多媒体展示资料1】上海十一五规划中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超大型装备。大型船舶航空航天。
汽车研发。集成电路与数字显示。生物技术与医药。
【材料2】基本建成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加快上海化学工业区、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包括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工业园区等)和生物医药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临港新城装备产业基地和上海船舶工业基地建设(见图5-4)。继续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加快杨浦、彭浦、桃浦、吴泾等传统工业集中地区的改造、调整和转型。加快工业向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集中。到2010年,市级以上工业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
师: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学生活动】介绍本班学生家长就业情况及学生未来职业意向调查
师分析:从刚才的调查报告中我们看出,学生家长的职业中以从事第三产业的居多,而学生的职业意向中,又以信息、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居多,这正是符合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要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实施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方针。
【板书】(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多媒体展示资料】上海十一五规划:加快形成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物流、文化等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为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加强综合集成,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业的规模与能级。
重点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社区服务等产业。
稳定发展商贸、房地产等产业。
(阅读经济观察和相关链接)
提问: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什么?
答:这一定律揭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和工业相比,是逐步下降的,工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和第三产业相比,也是逐步下降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都是逐步上升的。
由此可见,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板书】
(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密切联系
【学生活动】:完成操作平台P102页我国三大产业占GDP的百分比的变化和劳动力就业在三大产业中的百分比的变化。
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到底有哪些具体影响呢?
【视频资料】:春节刚过,民工大量返城的片断,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片断;国家计委关于城市退二进三的讲话
学生讨论后结合课本回答
A.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
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C.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教 师归纳:我国的产业政策表明,三大产业在我国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者就业,无论是从事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产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随着产业结构 的调整,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百分比在不断变化。就上海而言,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第三产业已成为劳动就业的主要途 径。
【课堂小结】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劳动者就业,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课外作业】:近来,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在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上海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的意义。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课前要求同学去了解上海国际工博会并搜集图片资料,对南汇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作调查,对活动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
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加以及时的表扬,并可以记录在其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中。对学生小组实践活动的成果(主要是收集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可在班级的壁报上加以展示并录入学生的成长手册。
五.教学设计说明
课 前要求学生去参观工博会并搜集资料,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对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让学生对南汇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作调查是为 了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感悟课本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初步的学习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较好的掌握书本 知识。
【相关链接】
何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 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 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国的农业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的关系。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 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据介绍,经过多年的摸索,上海形成了一些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主要有几种模式:
以“设施化+生态技术”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适应上海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引进5套温室设施,并在浦东孙桥、闵行马桥等5个基地进行了建设试点。多年来,园区化的运作方式体现了许多优越性,产生了规模化集聚效应,为上海城市提供了较高档的、反季节的蔬果,丰富了市场,并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旅游场所,成为培育新一代农业技术人才及农业科普的基地等。
以“集约化+生态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建成的有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柑园、南汇区大片桃园、东海农场和松江九亭、青浦绿色园区等的花卉基地。
以“科技化+生态技术”的发展模式,如崇明前卫村、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等,是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以“市场化+生态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如新桥的花卉生产基地,是以市场带动起来的生态农业区。此外崇明岛的森林公园、佘山、淀山湖风景区、奉贤世纪林等绿色景观和绿色产业,组成了绿化产业链。
但 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地发展不平衡,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开发仍相对滞后,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等程度还不高。园区功能及区域特征不明显,建设运行模式较单一,生态建设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关链接】
上海十一五规划中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超大型装备。形成核电、水电等大型电力设备、超大型装备及零部件的极端加工能力,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能力。
大型船舶。长兴岛形成年产800万载重吨以上,拥有多品种、系列化、标准化船型,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
航空航天。推进支线飞机研发、制造,开展干线飞机国际合作,加快通用直升机的规模制造。在应用卫星、运载火箭等领域形成若干产业群。
汽车研发。建设嘉定汽车工程研究院。逐步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车身、整车和发动机自主开发能力。
集成电路与数字显示。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研发中心、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
生物技术与医药。推进人源化单抗、治疗性疫苗等创新药物产业化;重点支持血液筛查系统、新型诊断试剂、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制。
教学设计:上海周浦高级中学赵岚
指导教师: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顾永平
第三篇: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春超
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趋于理性
记者: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收效并不明显。您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对保护农民工权益又有何影响?
王春超:近年来,中国沿海和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尤其在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然而,当前的低端产业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发达地区的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此时,发达地区的企业主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常倾向于靠压低产品生产成本追求短期利益,而较少有企业将主要精力真正集中于培养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上。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主不具有很强的动力为农民工解决生活相关的系列问题,他们容易忽视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已经形成对低成本劳动力依赖的企业,其转型升级的动力往往不够强烈,从而形成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工利益保护的 “稳态”经济环境。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民工监测资料和我组织的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结果都表明,城市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程度非常低,尤其表现在外出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低等问题上。
记者: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尤其注意引导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调整,农民工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将面临新的挑战和矛盾。在此背景下,农民工的劳动就业行为有何新的动向?他们劳动权益的持续保护状况如何?
王春超:我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中发现,有时在农民工明显知道企业延长劳动时间而没有更多补贴的行为是涉嫌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情况下,仍然“默许”企业迫使他们延时劳动。农民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缺乏主动性,签订劳动合同的积极性并不高。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长期持续存在,形成农民工群体与城市融入的 “张力”,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劳动和生活;另一方面,城市社会和农民工双方的短期利益驱使农民工的就业流动频繁发生,农民工不断 “跳槽”,就业的不确定性更加强烈。
记者:为什么普遍存在上述现象呢?
王春超:在面临企业转型升级和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时,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趋于理性。现实中,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决定于其自身的人力资本特征、企业态度和外部政策环境。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在面对政府的战略调整和政策环境调整下,他们理性地认识到政府与企业利益导向的差异以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例如:当企业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行为更有利较大程度提高农民工的收益,此时,农民工具有与企业达成默契的激励。此时,即使是企业为了增加劳动时间而在 《劳动法》规定的 “边缘”状态甚至涉嫌违法,农民工也仍然能够 “默许”延时劳动。此外,如果政府的政策相对企业更有利于农民工的收益时,农民工群体则可能利用政府政策对企业形成暂时压力,迫使企业调整工资或者自己采取 “跳槽行动”,争取更多的收益。
经济转型中更需要关注农民工的工作状况
记者:在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与农民工就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什么样子?
王春超: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较长时间里,珠江三角洲地区维持着以 “三来一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大陆“三来一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也吸纳了全国最多的农民工,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22.6%。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较多。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推动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然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依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对工人的人力资本和就业稳定性要求更高。此时,部分农民工在积累了一定的技能后也可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这样能形成产业发展和农民工发展的良性互动。反之,如果不注重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并忽略对他们的培训,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工失业和就业流动的问题将更为严重,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化的整体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记者:政府鼓励产业升级的政策会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
王春超:当农民工意识到政府的政策决定相较于他们所在企业的状况更有利于获取收益时,他们会有意识地寻求政府等部门的外部帮助,同时形成就业流动。在工人素质满足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如果政府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并出台相应的鼓励企业研发和产业升级的政策,那么具有相对较低盈利能力的传统建筑和制造业企业将面临相对更为不利的外部环境。在此类企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福利改善状况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及外部总体环境。因而,此类行业的农民工流动就业倾向会增强。与此同时,具有相对较高盈利能力的现代企业则有可能因为政策调整而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进而形成更高的盈利预期,这也可能促使企业改善就业环境,此类企业中的农民工就业将相对稳定。我在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近五年来,从事传统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流动性最强。
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农民工利益
记者:面对产业升级的压力,政府部门和企业各自应该做些什么?
王春超: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在农民工就业环境、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监测,充分掌握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规律,在为农民工创造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协调一致,力争为农民工确定更为符合他们利益的、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就业保护政策,稳定农民工就业并培训农民工,企业和政府可以探讨联手帮助农民工提高劳动技能、积累人力资本,这能稳步推进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促使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更应从内部员工关系和基本福利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不仅仅是从工资方面着眼。企业和政府在为农民工营造更好的劳动就业环境方面应做出更为细致的工作。比如,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工更多参与社区活动和企业内部乃至行业协会等组织,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建立和谐就业环境奠定基础。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真正克服“招工难”,并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赢得更多的劳动力优势,持续促进企业发展。
第四篇: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农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基本适应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是当前农村工作急需认真研究的课题。我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保证食物供给的安全,实现农产品供求总量的基本水平;二是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种和优质产品的比重;三是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五是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能够合理配置与利用农村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选举科学合理的路途主要有:
进行农村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与产业政策,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看,应该先调整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调整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工业结构,通过对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是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
进行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一是加快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二 1
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系统;三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结构,要调整我镇粮食及其他农业产品的区域种植结构;四是引进与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大科技投入。
进行农村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村服务必然要求对我们传统农村服务业进行改造。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的关键是要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服务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一个信息中心,引导生产,沟通产销;二是要完善经济信息市场的服务体系,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三是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达到快、准、新、特的效果。
进行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升级。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使乡镇企业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一定规模人口和集聚为基础的,要改变农村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局面,就必须着力发展小城镇。
第五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比较研究解读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比较研究
何璇/张旭亮/李腾
【专题名称】区域与城市经济 【专 题 号】F107 【复印期号】2015年02期
【原文出处】《经济问题》(太原)2014年10期第9~13页
【英文标题】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n Labor Employment
【作者简介】何璇(1975-),女,浙江诸暨人,义乌工商学院外语外贸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经济与国际贸易,浙江 义乌 322000;张旭亮(1976-),男,通讯作者,甘肃张掖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社会处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浙江 杭州 310000;李腾,昆明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
【内容提要】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央及各省关注的重点。利用1992-2012年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调整转换速度两个指数,分析对比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协调关系,发现其协调关系明显优于广东省和江苏省。分析对比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且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小于广东省和江苏省。一方面,说明浙江省在产业结构与就业上更具协调性;另一方面,说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upgrade and labor employment ques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and the provinces in our country.Using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1992-2011, through the adju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and industry conversion speed two index, analysis and contrast research of Zhejiang provinc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ment, found that the coordination is better tha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Analysis and contrast research of Zhejiang province industry adjustment upgrade affect the employment, found both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industrial adjustment's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growth in Zhejiang province are much smaller tha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On the one hand, to show that the Zhejiang provinc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more coordination.On the other hand, the slow process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Zhejiang province.【日 期】2014-07-10
【关 键 词】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增长Zhejiang province/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labor employment growth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14)10-0009-05 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2]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3]2012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2万,为近5年来新高。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兼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似乎并没有带来更高的就业增长率。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问题非常必要。
一、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对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的研究多从经济增长[4]、产业结构偏差[5]、产业结构偏离度[6]等视角展开。总体认为中国及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性较强,产业结构变动会对就业产生较强的影响。现有研究多从三次产业单独的视角出发,研究区域三次产业各自占比变动对就业的影响,而将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看作整体变量对就业影响的研究鲜少。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区域劳动力就业量,仍是众多国内外学界和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就业效应具有双重性,即“就业的创造性毁灭”和“就业补偿和创造”。[7,8,2]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就产业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而言,现有的文献多集中于理论探讨,极少有研究成果关注产业升级对劳动力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此看来,在现今国家和各省大力实施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战略下,应加强地方实证研究,重点分析典型区域产业横向升级和纵向升级对地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和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 1.产业结构偏离度
为了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协调性,本文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方法目前在国内学界观点不一,结合其自身涵义和国内学者运用习惯,本文所用公式为:[9,10]
为某一产业产值,G为地方生产总值,为该产业 其中,U为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人数,C为就业总人数。U值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人口越协调均衡,当结构偏离度趋于0时,结构完全处于均衡状态。结构偏离度小于0,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为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要求减少劳动人数,因此这类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2.产业结构转换系数
为了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程度,及其与劳动力就业及增长率的关系,本文引入了产业结构转换系数,见式(2):
为某一时段三次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地方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中,为三次产业在地方生产总值中的比重。V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转换变动越大,由于地方产业结构总体趋于优化升级,所以V值可反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程度。[11](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浙江省地方生产总值,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和相应的就业人口数量,均来自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考虑到浙江省转型发展是从1992年开始,以城乡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内容,[12,13]所以本文选取的时序数据段为1992-2012年。同时为对比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所以选取沿海经济发展相近的广东省和江苏省进行比较分析,广东省和江苏省相应数据也来自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和《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浙江省产业发展协调性和变动性分析(一)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协调性
根据公式(1),计算1992-2012年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见表1),其中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
从第一产业看,自1992年开始浙江省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有剩余劳动力存在,可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供给。然而,的绝对值从1992年的0.635逐渐上升,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0.751,随后逐渐降低,到2012年为0.664。说明浙江省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性呈先增加后缓和趋势,但总体结构效益趋于降低。主要原因是,1992-2006年浙江省制造业及相应的外贸势头逐渐看好,产业及外向型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省外劳动力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限制了本省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随着2007-2012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开始并愈演愈烈,浙江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压力,大多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更新和改造。加之东部产业转移的加快和国家对中西部发展政策上的支持,中西部就业环境相比以往有了较好的改善,多种因素叠加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增速相对减少。同时浙江省订单式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进一步推动了省内第一产业剩余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也出现了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即1992-1998年间浙江省第二产业的偏离度由0.602上升到0.849,说明浙江省第二产业在此期间急剧扩张,劳动力需求出现相对不足,直至1997年金融危机对包括浙江省在内的亚洲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才使得劳动力增长与第二产业增长趋于缓和。对比广东省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发现1992年后其U[,2]值最高点出现在1999年,两个省份的U[,2]值最高点时间非常接近,说明两省第二产业发展受到了相同的外部因素冲击,即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9年后,浙江省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不断降低,直至2012年的0.007。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后,浙江省第二产业虽在快速恢复,但外省劳动力流入增长加快(从2000-2012年,浙江省流动人口由402万增加到2215万①),总体使得第二产业边际效率逐渐降低,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近乎呈均衡状态。
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期间也有多次波动,但没有第二产业波动那么明显。说明第三产业内涵丰富,既包含科技含量很高的信息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也包含一般餐饮、住宿等常规服务业,加之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就业机制和方式更为灵活,多数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整个产业对劳动力表现出很强的吸纳能力。(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1992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9.1∶47.5∶33.4,2002年该结构为8.5∶51.2∶40.3,此期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下降了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增加了2.7和6.9个百分点。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51.2∶43.8,相对2002年来看,第一产业占比降低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了3.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1992-2012年浙江省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但近10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相比以往趋于变慢。(三)产业转型升级比较
产业结构偏离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边际劳动生产率的高低,U值为正且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越高,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中的转化运用越好。所以,本文所用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值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考虑到浙江省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缺少参照系,为便于对比,前文对广东省和江苏省1992-2012年三次产业的U值也做了相应测算。
1992-2012年,浙江省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在不断降低。第一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值从-0.635变化到-0.664),说明浙江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农村规模生产组织上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农村生产的集中连片和规模经营仍需深入推广。但是,对比广东省和江苏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下降(表1),浙江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保持相对较好。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存在滞后(值从0.602变化到0.007)。第二产业虽体现出与劳动力就业的较高协调性,但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成效相对并不明显。对比广东省和江苏省,发现同期广东省和江苏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浙江省,尤其江苏省第二产业
值一直保持在0.3以上,说明江苏省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较好,这与近年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密切相关,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徘徊不前。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值从0.848变化到0.269),对比发现浙江省和广东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总体都呈下降趋势,但江苏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则逐步提升,说明江苏省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明显优于浙江省和广东省。以上分析表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相对缓慢,这与浙江省民营经济占比过高有关系,其相应地承担了过多的劳动力就业。浙江省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与目前承担较多的劳动力就业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清。
四、浙江省产业调整升级与对劳动力就业增长的关系(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分析
利用公式(2),对浙江省1994-2012年间18个时间节点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算。为便于比较分析,同样也对广东省和江苏省相应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进行测和)进行计算(见表2)。考虑到V值是由某一时段产业产值增长均值和GDP增长均值等计算而出,所以本文也同时对浙江、广东和江苏三省相应时段的劳动力就业增长均值(转换能力越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也越快。[11])进行相应的测算。一般认为,经济发展加速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1994-2012年浙江省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总体呈降低趋势,从1994年的10.44降到2012年的4.98,说明随着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在逐渐变慢。其中,1997-1998年两年该值呈现向上波动增长趋势,对比发现广东省和江苏省在同期也同样出现相对上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加速。这可能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有关。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沿海发达省份受影响较深,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相应也较为迅速。对比广东省和江苏省,发现在该研究时段,广东省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也由12.05降低到4.95,而江苏省则不同,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相比浙江省和广东省来说比较稳定,呈现出缓慢增长的特征。综上,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与广东省非常相似,对应年份变动数值也非常接近,两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均经历了由高速期向低速期转变的过程,而江苏省则一直保持稳定转变且缓慢增长趋势。
(二)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增速的关系
为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增长的关系,明确产业转型升级到底是对劳动力就业增速起正面推进作用,还是起负面减缓作用,因而利用1994-2012年浙江省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和劳动力就业增长速度的均值(),如表2所示。以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做自变量,劳动力就业增长均值()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计量两者关系。同样,对广东省和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劳动力就业增长均值也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
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平均增长速度的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拟合优度
为0.82,比较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高。方程显著性检验F值为32.4,明显大于F值的临界值,F值相伴概率值p=0.000,p<0.01,说明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增速之间的回归方程显著。方程回归系数t检验,常数项的t检验值为14.6,产业转型升级回归系数的t检验绝对值为5.69,两者也同样明显大于临界值,常数项和回归系数的相伴概率值p=0.000,p<0.01,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回归系数与劳动力就业平均增长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同样,广东省和江苏省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平均增长速度之间的回归结果也较好,广东省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江苏省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通过表3可以看出,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回归方程的3个系数值均为负值,说明三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劳动力就业增速的需求是不断减少的,明确回答了三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虽然劳动力就业数量总体在不断增加,但对劳动力增长速度需求却在降低的问题,并具体测算出两者间的线性关系。如,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每上升1个百分点,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将减少1420人。同样,广东省将减少2170人,江苏省将减少5290人。从三省回归系数比较可以看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增长需求减少比广东省和江苏省都低。说明浙江省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性转型较多,产业的技术性转型较少,而江苏省则可能是结构性转型和产业技术性转型均较明显,所以才出现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增长需求减少明显多于浙江省和广东省。这与近年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速缓慢的现状正好相一致。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一)结论
1.就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协调性而言。浙江省第一产业有剩余劳动力存在,随着省外劳动力冲击影响逐步趋缓,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在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浙江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广东省和江苏省;第二产业与劳动力就业出现近乎均衡的状态,归因于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革新相对其他央企和国企占比较多的省份仍存在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仍较多,总体生产效率相比广东省和江苏省仍较低;第三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也不断降低,均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说明浙江省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门槛相对更低。尽管,浙江省产业结构一直在不断调整升级,但产业转型升级程度均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2.就产业调整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增速而言。浙江省产业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增速需求降低较少,明显少于广东省和江苏省,也充分说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程度缓慢,或者说结构性转型较多而技术性转型升级较少。但对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方面来说,随着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相比广东省和江苏省来说影响较小。(二)政策建议
1.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扩大投资领域。基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占比的主体地位较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从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扩大投资领域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兼并重组,组建规模企业集团,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在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改造上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和放开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2.注重跨国公司、央企、国企等企业的引领发展。为进一步优化浙江省企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要学习江苏省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央企、国企等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并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相关中小企业,最终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群,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3.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大力完善竞争性人才政策,注重引进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实施人才带项目落地创业制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对普通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在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突出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培养开发新机制。
注释: ①来自浙江省公安厅流动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文献】
[1]赵春雨,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5):536-543.[2]李从容,祝翠华,王玉婷.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经验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9):1428-1433.[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4]石昶,宋德勇.隐性失业影响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吗[J].经济学家,2012,23(5):70-78.[5]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24(10):70-74.[6]李波,汪戎.产业结构、行业就业关联与就业:基于云南省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25(8):115-119.[7]Aghion P, Howitt P.Growth and Unemploy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61(3):477-494.[8]Pissarides C A.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y[M].London: Basil Blackwell, 1990.[9]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李琳,阳吉运,高希.基于就业结构视角的湖南产业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8):1339-1343.[11]陈素青.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的综合评价[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34-39.[12]盛世豪.浙江经济转型30年:特点与趋势[J].政策瞭望,2008,6(5):27-29.[13]陈柏福.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2):2030-2036.^NU1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