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时间:2019-05-14 18:3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第一篇: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1、社会的三大产业

农业的地位及其表现:

工业的地位及其表现:

第三产业的定义:

第三产业的地位: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2、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举措:

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就业的良好机遇:

劳动者却却择业应考虑的问题:

劳动者影剧具备的素质::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原因:

3、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第二篇:延安市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考察报告

2002年5月21日至5月26日,我们调查组一行10人,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延安市劳动局、经济研究中心、市经贸委、市计委、各县区和企业领导的密切配合和协助下,深入到宜川县、宝塔区、志丹县、子长县、延川县,认真考察了这些地区的三次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情况,调研了这些地区的各类工业企业、农村的农副产品加工点、旅游景区和农户家庭。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向延安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领导广泛了解情况,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里,我们将这次调研的结果,初步总结如下。

一、延安经济发展和城乡就业的现状和形势

(一)延安的经济正在走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就工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延安的工业经济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卷烟、煤炭、电力四大骨干产业为主体的体系,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2户,主要产品有汽柴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卷烟、变压器、水泥、钢材、电线、电视、白酒、陶瓷、服装、中成药等50多个品种。2 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2.13亿元,实现税利23.69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26%,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地方年产原油314万吨,加工原油375万吨,生产卷烟 12万箱,煤炭130.32万吨,发电量 3.48亿千瓦时,四大骨干产业产值和税利分别占到地方工业总产值和税利积累的80%以上,其中石油工业增加值35.96亿元,占到全市 GDp的 33.8%,提供财政收入 18.7亿元,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5.3%,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在对于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九五”以来,延安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是建国以来投资力度最大,基础设施改善最快的时期。目前延安机场可以起降中型飞机,每周至西安、北京有近10个班次。西延铁路营运正常,神延铁路全线铺通,延安至北京始发客车可望于年内开通。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陵至延安公路达到二级标准,黄延高速路已开工建设。洛川、安塞等五个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纤化、数字化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达1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5部。有电厂6家,总装机容量7.35万千瓦时,年供电量10.6亿千瓦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2001年,延安农业总产值36.14亿元,粮食总产 5.6 4亿公斤。近年来,延安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开发林果、。畜牧、棚栽三大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市苹果面积累计达到 1405万宙,总产46万吨;建成日光温室大棚 27175棚,年产蔬菜 14万吨;羊子存栏94.7万只。红枣、梨、花椒、核桃、仁用香等区域性产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产业开发使农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粮经比达到4 8.1: 51.9,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31.4%,非粮作物产值年均递增达11.l%,对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延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就业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延安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 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石油、煤炭、卷烟、电力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加工工业有企业 13户,从业人员22445人,年人均工资总额8068元,产值94.02亿元,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总值的 77.09%,是目前延安整个工业的最主要支柱。煤炭工业有企业10户,从业人员6047人,年人均工资总额7633元,产值1亿元,占城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总值的0.82%.卷烟工业有企业 2户,从业人员1451人,年人均工资总额9800元,产值3.93亿万元,占城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总值的3.22%。电力工业有企业14户,从业人员2854人,年人均工资总额13008元,产值l.7亿元,占城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总值的1.39%.2001年全市第三产业经营单位 154个,从业人员31.03万人,年人均工资总额8145元,生产经营总值29.27亿元,与石油工业的产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延安有农户354605户,人口 146万人;劳动适龄人口96万人,在校生和伤残人口除外,劳动力总量为71.6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51.2万人,劳务输出5.6万人,在本市务工经商6.8人(工业从业人员1.38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员2万人,交通仓储邮电业从业人员0.4万人,批零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2万人,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0.1万人,其它从业人员0.8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从事农业生产51.2万人,人均年收入1485元;从事非农生产12.4万人,人均年收入4013元。农村低保对象有55万人,保障生活的标准是:450一500元/年。人。2001年,全市农村从业人员 63.6万人,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3 12万人,占 6.7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2.26万人,占35%,小学文化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7.028万人,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占68.22%,是最大的部分。应当承认,延安的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形成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延安的资源优势本来就是如此,延安也完全应该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走向经济发展。事实上,延安各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是与大力发展石油产业分不开的,石油对市县级财政的贡献很大,占到了财政收入的70~80%。延安要研究的只是如何利用它的这种优势,在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延安扩大就业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一)石油资源优势明显

延安市地质构造属于陕甘宁盆地东部斜坡带。陕甘宁盆地是我国最稳定的大型内陆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沉积并保存了厚达2100米的地层,积聚了丰富的有机物质,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该区域沉积岩面积大,油气分布广,含油层段多,油层厚度大,构造平缓单一,埋藏浅。现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原油属“三低一高”石腊基原油,即含硫低、粘度低、凝点低、轻质油含量高,是生产燃料油、润滑油的良好原料,而且常压重油可直接催化加工。天然气气质优良,富县、甘泉干气甲烷含量高达95.08%,适宜搞乙炔、甲醇、氰化纳。安塞、延长天然气乙烷、丙烷、丁烷含量占39.03%,是生产乙烯、丙烯的好原料,其中丙烷含量为19.03%,属于富气,高于著名的四川天然气丙烷含量15个百分点,适宜搞液化气。延长油矿管理局现已建成一个集石油勘探、开发、炼化、科研、工程作业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石油企业。已探明石油储量面积501.6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2.2亿吨,可采储量2200万吨。1992年被国务院6部委批准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1995年又被列为全国国有企业500强。当时的李鹏总理为油矿题词“埋头苦干,再立新功”。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原名延安炼油厂,始建于1986年。1997年原油加1150万吨,利税突破5亿元,名列全省第一。生产的90“高标汽油和苯、甲苯、二甲苯、6#、120#溶剂油填补了陕西省空白,”洛河牌“0#、- 10#轻柴油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延炼实业集团公司是陕西省最大的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科研、商贸一体化的综合性集团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是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天然气企业,被誉为”祖国西北摧操的明珠“。其工作区域主要分布于东起吕梁山、西起六盘山、南接秦岭、北靠阴山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采油一厂在延安市安塞、志丹、子长境内开发安塞油田,先后于王窑、坪桥、侯市、杏河、谭家营等区块找到石油地质储量1.29亿吨,累计产油453.8万吨,创产值40多亿元,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誉为”安塞模式“推往全国,(二)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狭义上讲,延安就是指延安城,即现宝塔区,市区人口十余万,自古为陕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2年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年、1994、1996、2000年被国家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1996年延安革命纪念地(纪念馆、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清凉山、四。八烈士陵园等)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延安处于“两圣两黄”所构筑的陕西北线旅游“金三角”的顶端。优秀文化积淀丰厚,所以延安具有独具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仅市区革命纪念地就有130处168个点,目前对外开放的只有12处20多个点,另有700余处文物古迹。可以说,延安城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光荣的,留有诸多伟人的痕迹。因此,延安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被现代中国青年唤为“太阳城”。它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仍然很大,特别是下述三处世界级的旅游地还有待更大的开发。2.黄河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延安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晋陕大峡谷中,传说为大禹凿石导水之处,故《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它是黄河上唯一的金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渡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80年版50元人民币背面,水流飞泻的瀑布就是壶口瀑布。

壶口风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神奇壮丽,变幻多姿,可以概括为“壶口十八景”。壶口瀑布风景区是我国黄土地貌最发育地区,瀑布地处横向高原与纵向峡谷的交汇点,构成了动静对比强烈,景致简洁完美的风景空间,国内外观光者慕名而来,影视、书刊等媒体纷纷将目光对准宜川,把壶口作为理想的取景地。壶口瀑布更以其深广的哲理内涵,吸引着炎黄子孙,他们把它视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象征,称之“民族魂”。但壶口自然风景区因投资不足,很多景点尚未建成可以吸引游人的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3.钟山石窟。延安的子长县原名安定,边区政府成立前,其县城一直在安定镇。钟山石窟就位于距安定故城10里的钟山南麓,秀延河畔,距县城15公里。钟山石窟,又名石宫寺、万佛岩、普济寺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安定八景之一,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第二敦煌”。石窟保护区包括钟山石窟、萧寺宫、石宫寺砖塔、惠善大和尚浮图塔、松岩大禅师浮图塔5部分。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

1980年以来,延安多次对钟山石窟进行整修,现已建成公园式的古文化旅游风景区,1990年,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思想、古籍研究会主席张岂之教授为此题词:“陕北第一石窟”,称赞其“敢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因资金不足等原因,宣传力度不够,现钟山石窟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仅4万多人次。

三、延安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的路径和方式

(一)立足现有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扩大就业

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是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像延安这样的工业落后地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就是依靠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和三资工业的高速增长来推动的。如果没有沿海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要实现沿海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是难以想象的。要加快延安的发展,扩大就业,关键是要加快延安工业特别是非国有工业的发展,逐步推进延安工业化的进程。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认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主要是加快农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植树种草,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还有的同志指出,西部尤其是像延安这样的工业落后地区不宜过多地发展工业,今后国家应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事实上,这是一种借可持续发展之名,反对西部地区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的片面观点。当然,发展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这是加快延安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否定加快延安工业化进程的必要性。我们知道,过去延安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主要是由于当地居民缺乏谋生手段,进行滥砍乱伐、过度开垦而引起的。如果能加快延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将一些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城镇地区,从事工商业活动,将有利于减轻延安人口过度膨胀造成的生态压力。同时,随着延安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将会极大地推动延安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从而使延安有能力去逐步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此外,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延安要实现经济富强和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当地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当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很明显,延安的发展和就业不能完全依赖于转移支付。应当明确,延安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不能单纯依靠发展农业、采掘业和原料工业,走卖资源、卖原料的路子。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经验看,一个地区单纯依靠采掘和原料工业的发展,走卖原料的路子,往往是难以启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的。一方面,在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地区,由于产业链条较短,加工层次低,主导产业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比较松散,没有按照生产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因而其地区乘数作用一般较小,难以带动周围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个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地区,也容易因地区资源的枯竭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地区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形成大起大落的局面,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地区经济的结构性衰退。同时,如果延安的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将因缺乏支撑而难以发展起来。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与沿海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在较大程度上就是由其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表现为东西差距和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而东西差距的扩大则有50%-70%是由其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因此,要促进延安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延安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重要的是要促进延安的工业发展,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

延安是我国能源、矿产以及农畜产品资源的富集地区,延安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延安的工业化进程。即,加强对延安的石油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加工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增值程度,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延安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供给,而且有利于延安经济和就业的长期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路径。1.利用资源优势,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努力实现产业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政策措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但是,现在国际国内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统一税制的形成、加人WTO以及国家直接配置资源能力的急剧下降,今后中央已不可能再像80年代支持沿海地区发展那样,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延安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促进其工业化进程,要有全新的思路。

过去,国家在推动中西部工业化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东西优势互补,强调中西部资源优势的极端重要性,以至一谈到加快中西部开发,就是要加快其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而这种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支持东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并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中西部资源开发——东部加工的垂直地域分工格局。其结果,中西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虽然国家在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一大批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企业,但当地居民并没有从这种资源开发中得到多大的好处,人力资本开发程度很低。事实上,过去国家实行的中西部工业化战略,更多的是强调国家工业化目标和沿海加工工业的需要,而对当地经济繁荣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多考虑得较少。虽然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战略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但它至今仍在对中西部的工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的着眼点还主要是利用西部的资源发展别处的经济,而不是加强中西部本地的工业竞争力和人力资本投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彻底抛弃这种仅仅把中西部尤其是像延安这样已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地区作为国家工业化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传统观念,把实现延安本身的工业化和提高延安人民本身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放到延安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开发利用石油等资源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延安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从这一点出发,延安的资源利用应该起到三种作用:一是要有利于增强延安工业的竞争力;二是要扩大延安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延安居民福利水平;三是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使地区失业率保持在警戒线以下。2.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培育市场机制

在过去,中西部的工业化主要是依靠国家来推动的。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推动中西部工业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国家工业化目标。从国家角度看,既然是国家来建设,由国家投资,国家出钱,当然应该强调国家工业化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对沿海地区给予了很大支持,但这种支持更多的是特殊政策措施,而不是国家投资办项目。因此,沿海地区工业化的推进,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和多元化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外商、私人和乡村集体资本。其结果,沿海地区工业化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富强。这一点与过去中西部地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所以,延安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吸取过去尤其是“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从主要依靠国家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对延安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等待国家的投资,而是通过培育资本市场,吸引各种民间资本尤其是东部和外商投资,来参与地区工业开发;对中央政府来说,在支持延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投资诱导政策,诱导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延安的开发。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是发展基础设施,制定投资诱导政策,而各个具体工业项目则主要依靠民间资本。

3.实施市场导向型战略,提高延安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过去,中西部一些地区的主要工业,大多是围绕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一些资源丰富的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工业。这种典型的资源导向型战略,虽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譬如,由于加工增值程度较低,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往往难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大,产值增长不稳定;地区资源的储量终究是有限的,一旦消耗殆尽,将会导致资源性产业的衰退。如果这种产业属于地区主导产业,那么,资源性产业的衰退很容易引起整个地区经济的衰退。因此,一个资源主导型的地区经济往往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初级的生产要素,其在地区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减少,而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世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其自然资源的丰度并没有显着的相关性。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却是经济上落后的地区,而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却原本自然资源贫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富饶的贫困”和“贫乏的富裕”。前者拥有的是低级要素,而后者拥有的是高级要素。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延安要想获得经济的较快的发展和就业的较快增加,就必须想办法摆脱对当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经济,即从“我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当然,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源导向型经济取决于自然赋予的资源禀赋优势,而市场导向型经济则取决于人才、技术、管理等高级要素和企业竞争优势。因此,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就成为延安实施市场导向型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延安可以利用自己资源方面的优势赚到钱以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为实现延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就业的持续扩大建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多种方式发展旅游业,将其变为可以带动延安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延安具有巨大潜力的优势产业,目前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延安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延安怎样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旅游业,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我们初步调查的结果来看,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是很值得去做的。1.对现存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和宣传的力度

旅游业是延安的优势,是延安经济和就业大发展的主要后劲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理应成为延安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旅游业本身,其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有黄土高原独具的风韵,有“华祖圣地黄帝陵”的尊荣,有“革命圣地延安”的盛誉,且有“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的胜境和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黄土民俗风情”。这些以“两圣两黄”为主体的人文、自然景观、民俗风情足以使世人称奇叫绝。

过去,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和经济及交通条件的制约,延安的旅游业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延安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目前,延安市委、市政府根据延安的实际情况,抓住全省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机遇,将延安的旅游产业开发摆上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并率先制定了《延安市旅游业“九五”发展规划及2012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延安旅游业的发展再创辉煌奠定了政策基础,这是十分正确的。

“两圣两黄”是延安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的优势与特色,浸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现代革命的辉煌史绩,也浸透着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丰富多彩的、情趣横生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优势,正是延安发展旅游业的丰富资源和根本条件。加快旅游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推进延安旅游业发展,这是延安人民期盼已久的事。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下,必须首先认识到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有生机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作为延安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开发的领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办大旅游的整体合力。为了发挥当地特色,将旅游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腾飞,延安市旅游集团公司可以通过深度的文化开发,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服务质量。重点发展“两黄两圣”和“一窟一井”(指子长的钟山石窟,延长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业。“两黄两圣”和 “一窟一井”,可以作为延安旅游业的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使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相互交融,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具体讲,可以由旅游集团公司组织文化、文物、旅游部门研究提供一套可开发利用的,在各旅游景区、景点可供参观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等方案,同时规划一条或数条既便捷又经济的旅游参观线路,并对沿线的美化净化、景观特色、宣传广告等提出要求,对各景点的工艺美术品、民间手工艺品及饮食、住宿购物等设施拿出可行性的意见,供旅游管理部门参考并组织实施。如民间艺人的演唱和民间剪纸的表演,延安的五鼓风彩和风土人情的表演,可供游人在参观途中观赏和参与,这样既带动了游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又消除了旅途的疲劳。旅游集团公司还可以对现有旅游区的饭店、宾馆、招待所及旅行社进行考察选择,吸收重点单位组建“集团公司”中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对现有交通运输单位,出租车公司进行考察选择,组建“集团公司”中的“旅游客运总公司”。总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假日旅游的特点,对延安旅游产业进行重组,形成食、居、行、游、乐、购一体化的具有配套服务功能的旅游行业,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留住更多的游客。

对于交通条件也要加大投资力度,从延安市区开始,经志丹、安塞、子长、南泥湾、壶口、黄龙、洛川、黄陵至西安,公路建设要上等级、分段分期、争取短期内实施到位,使全市旅游线高标准贯通。延安的航线在原来的航线上要增加航班次数,积极争取新的航线。列车也要争取开通各大城市与延安的旅游专线。同时,中国的旅游业还面临着世界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机遇,世界旅游一体化意味着延安旅游也必然要融入世界旅游大体系、大市场。因此,延安旅游也要走进网络时代,在网上宣传延安,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增强旅游事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促进延安经济和就业的快速发展。

2.结合建设秀美山川工程,进一步改善延安的旅游环境

延安要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还必须注重改善延安的生态环境。延安位于陕西北部,这里曾经是秀美山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原本秀美的山川已经遭到破坏,前些年,延安的林草面积还在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地敲响着警钟。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了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6月,江总书记来延安视察时,又指出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开发西北的首要任务来抓。1999年8月,朱镕基总理来延安视察时,明确提出实行:“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发展思路,要求延安加快治理步伐,先走一步,成为西北地区秀美山川建设的样板。中央的重要决策有利于延安旅游业的发展,是促进延安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治本之策,应该得到有效贯彻。

延安属于河中游高原丘陵沟壑区。根据地理地貌特点,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天然次生林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二是南部源区和东部黄河沿岸残源区,这是延安细粮产区,也是优质苹果基地;三是中北部丘陵沟壑区,这一区域面积广阔,地貌复杂,地理条件差,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在两千多年前,延安还是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土地肥沃、宜农宜牧的好地方。由于历史上的战乱、灾荒和气候变化,特别是近代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掠夺式经营,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加大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目前,延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而又以延安北部流失为最,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大旱,由春旱、伏旱演变以春夏秋三季连旱,四季无雨,年降水量急剧减少。南部各县区,情况比北部略好,黄陵、黄龙森林覆盖率较高,但也存在着水土流失。

延安水土流失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自然因素,一是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侵蚀程度;二是地貌复杂,延安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三是植被直接决定着水土流失的程度,北部植被稀少,为重度水土流失区;四是土壤,延安以黄粘土居多,抗蚀力弱,疏松易散,每遇暴雨就严重侵蚀。其二为人为因素,这是主要原因。一是毁林毁草垦荒种植,造成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加剧;二是大量开采地下资源及开山采石,造成水土流失。要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发展旅游业有一个好的环境,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江总书记批示和朱总理指示精神,加快秀美山川建设工程的步伐。具体讲,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开展工作。(1)要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各种矛盾。

改进旅游业的发展环境,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利益和矛盾,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作到“四个结合”。一是把林草建设与封山育林相结合,解决林牧矛盾,发展舍饲养殖。目前,传统的饲养方式与薄弱的林业形成了相对立的矛盾。要调整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广舍饲养羊,发展其它养殖产业,实行封、管、育、造并举,禁牧封育,大上林草,绿化山川。使治理成果得到巩固,生态环境自然得到恢复。二是把林草建设与农田基建相结合,解决速度与效益的矛盾,稳定农业,改善生态。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治山治坡向治沟治川转变,川道地区大力发展堤灌、引灌工程,全面实现水利化;偏远山区及各塬重点发展井灌、窖灌工程。三是把林草建设与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相结合,解决农林矛盾,增加农民收入。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点建立在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结合建设秀美山川,大面积地发展经济果业。陕北发展经济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要本着“川建大棚,山抓两杏”的总体思路。加快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仁用杏、苹果、梨、山桃、山杏、枣等林果产业,以此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充分调动农民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四是把林草建设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秀美山川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既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应该统筹规划,协调运作,全面发展。遵循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2)要落实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建设秀美山川,改善生态环境,是延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保护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延安要成为全国的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应落实和制订好各项具体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如稳定土地承包,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合理征收农特产税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调整减免农业税收的政策等。这些政策落实好了,农村就能稳定,农民才会安心。其次,在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农业法律的同时,要制定一些如“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实施办法,治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定,林区农村户籍管理办法等具体条件,使干部和群众有章可循,执行起来更具有操作性。第三是要适应市场、效益优先的原则,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如鼓励扶持机关干部、科技人员、下岗职工承包土地,创办经济实体的政策;鼓励扶持国有企业转户创办绿色企业的政策;鼓励吸引外地企业、人员来延安治理开发的政策;鼓励农民兴办水利、林场、牧场的政策等等。总之要建设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治理开发的力度。(3)要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

山川秀美工程不仅对于发展延安的旅游业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与延安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扩大就业,也是密切相关的重要举措。它的实施需要延安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使延安形成上下对应、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治水、保土、造林、美化山河、改善生态环境”,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只有层层落实责任,各项任务逐级分解,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程有人抓,才能做好。最好先办好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在工作中,旅游、农业、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环保等部门应协调管理,密切配合。市、县(区)、乡、村应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总之,山川秀美工程是延安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也是延安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必由之路。延安要实现“山变绿、水变清、田变平、人变富”的宏伟目标,这项工程是必须长抓不懈的。

四、加快延安城乡就业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目前,延安实现经济起飞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石油开采,但在石油开采的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主要是按照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法》,延安的本地企业无权开采延安的石油,现有的石油开采企业也要逐步上交,由省或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延安现有的石油钻采企业都是用挂靠在省属的延长油矿管理局的名义才得以存在的。因目前的这种做法能否维持很不确定,延安的同志非常担心失去对石油的开采权及其收益,从而失去延安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的启动资金来源。

我们认为,这确实是加快延安城乡就业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当前,延安经济正处于起飞之前阶段,急需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用以完成以产业升级、组织优化和制度创新为特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延安由于石油工业比重大,制造业底子薄,加上产业组织分散,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因此,为加快延安城乡就业和经济发展,推动延安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可考虑将延安的部分石油资源明确下放给延安,制定既有利于延安又有利于国家的开采、管理规则,由国家监督、帮助延安管理、开采好这部分资源。不然的话,尽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由于利益关系不明确,中央、地方和个体多头开发,往往容易引起矛盾,造成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宏观层次的地区比较优势仅仅是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可以说,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分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大小,一般可把地区工业发展,分为靠比较优势发展和靠竞争优势发展两种类型,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应该是既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又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如云南烟草工业。有时,即使地区暂时没有比较优势,但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本身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四川长虹电子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然而,不管地区有无比较优势,但如果缺乏企业竞争优势,这种产业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宁夏和新疆电视机厂的停产关闭,青海、宁夏和新疆洗衣机生产线在投产后不久就处于停产状态,以及景德镇日用陶瓷工业近年来的衰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延安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持续扩大就业,只有资源禀赋上的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积累资本,调整产业结构,培育自己的企业竞争优势。延安尽管在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供给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这种比较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种地区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在国家的帮助下,培育和创造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延安的跨越式发展和就业持续增加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在石油开采和管理上给延安一些特殊政策,帮助它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自己的企业竞争优势,是十分必要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详细啊呀

一、2006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情况

2006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贵阳”的执政理念统领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保障、以保障促和谐,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一)坚持以务实的作风抓落实,就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完成新增就业岗位4.51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16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9万人(“4050”人员411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3万人;完成城乡统筹培训5.04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万人(“4050”人员3867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开发公益性岗位2511个,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256人,贷款额达2264.1万元。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减免税收3348.82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334.89万元。

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征缴养老保险费10.9亿元,养老保险扩面7.8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9733.73万元,失业保险扩面3.84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6.16亿元,医疗保险扩面9.15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4219.09万元,工伤保险扩面8.4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100.4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0.29万人。

(二)围绕重点抓基础,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资本、安国之策。以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主线,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落实措施。一是结合实际制定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在认真落实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四项补贴、税费减免等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将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到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方面。小河区扩大失地农民后续扶助试点工作,修改完善了《失地农民后续扶助办法》(试行);乌当区积极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为401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清镇市多方协调资金100万元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等。同时,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入手,编辑出版了《现行就业再就业政策汇编》及《再就业优惠证》申领、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11个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宣传册,开展了“政策进万家活动”,使就业再就业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进一步推进就业援助工作。通过开展“四送两落实”和“两帮一创”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送出岗位420个,送培训420人,送政策840人,送温暖140人,继续完善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111户“零就业家庭”中的117人实现就业,安置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150人,形成了部门配合、社会联动、共同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城乡统筹就业。通过举办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2006年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招聘洽谈会暨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等,全市共有2308家(次)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吸引12万人进场求职登记。针对不同服务对象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先后为市公安局、市公交总公司、星力百货等大型用工单位举办专场招聘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职业机构作用,全市劳动力市场采集用工信息6873条,提供就业岗位98701个,进场求职97380人(次),成功推荐12573人。此外,还加强了与省外的沟通联系,组织劳务输出3941名。四

是进一步推进并轨工作,以促进再就业来推动并轨工作的开展,全市滞留再就业服务中心的1.05万人,已全部办理出中心相关手续,形成了并轨工作与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的基础上,对不具备参保条件的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进一步扩大了救助范围。同时,从2006年9月起全面提高了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个中心城区每人每月从170元提高到215元,其他区、县(市)在原来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26%。全市筹集城市低保金9490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590万元;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7.8万,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0012.7万元,切实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以来,全市已将符合条件的42383人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制定下发了《贵阳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全市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累计筹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701.68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约1300万元。2006年全市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652.8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农村医疗救助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全面启动。在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全市稳步推进特困群众医疗救助配套制度。从2006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市全面铺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在合作医疗基础上,对个人负担500元以上的重大疾病进行救助。截至2006年12月,全市享受农村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有49662人(次),共支出救助金150万元。积极组织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并结合贵阳市相关医疗制度和特困群众的具体实际,制定了《贵阳市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全市共救助城市特困群众170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30万元。社会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按照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要求得到了较好落实。继续发挥好“爱心超市”的社会捐赠平台作用,积极指导有条件的区县市建立“爱心超市”。同时,教育、住房、医疗、司法等救助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各级政府救助资金预算逐年增加,促进了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围绕难点抓扩面,加大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力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贵阳市从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入手,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社会保险重扩面。结合国务院38号文,明确了“五险”扩面征缴具体实施方案,养老保险扩面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医疗保险以困难企业和中央、省属在筑优势企业为重点,失业保险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为重点,工伤保险以煤矿、非煤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为重点,生育保险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重点。二是坚持多管齐下重服务。通过调整社保业务大厅窗口布局,推行“五险”一条龙服务收费,启动工商银行办理代扣社会保险费业务,邮寄参保人员缴费清单,实现了银劳互联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的集中整合。为做好新的社会保险政策启动准备工作,拟定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政策调整的程序需求。三是坚持围绕中心解难点。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弱势群体参保问题。将个体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和一次性领取养老保险金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人员,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的办法纳入医保。云岩区将环保人员、居委会委员纳入参保;南明区落实了居委会委员参保问题。全面启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建立农民工参保模式的互换机制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出台《关于贵阳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实现了农民工医保政策与城镇职工医保政策的相互衔接,云岩区按照城镇职工参保方式为在辖区内就业的2000余名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制定了《关于灵活就业等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调动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并有效解决了政策出台前已退休的灵活就业人员医保遗留问题。

(五)抓好维权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贵阳”的执政理念,继续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一是以启动“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非公有制企业、重组改制国有企业和建筑等行业企业为重点,督促企业依法签订劳动

合同,切实提高劳动合同鉴证率。继续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促进三方协商机制建设,逐步实现向基层延伸。同时,认真做好关闭破产、改制重组企业和经济性裁员、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以全面贯彻《信访条例》为重点,充分发挥劳动保障信访举报中心的协调作用,对投诉举报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案件做到快立、快查、快处、快结。通过建立专兼职监察员互补,市、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结合劳动用工年审,坚持不定期开展以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整顿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职介为重点的专项监察和严肃查处在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年督促用人单位签(续)订劳动合同2.21万人,督促扩面参保9292人,新增社会保险费1200万元,为劳动者依法清理拖欠工资、押金155万余元。三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7.2%,案件回访率达10%。四是严格落实《最低工资规定》,做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调查测算发布工作。

二、2007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展望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抓好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6万人,统筹城乡培训4.4万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扩面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扩面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万人,开展养老、失业保险纳入市级统筹试点。

(一)继续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充分发挥创业市场作用,以“四送两落实”活动和实施“零就业家庭”创业计划为载体,开好全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现场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金扶持等,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深化六项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敦促职工安置方案和资金落实到位;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改革,力争建立市级层面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深化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改革,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稳步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适时启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同时抓好农民工工伤保险扩面工作;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困难企业、老集体企业和城镇居民、参保职工家属、大中专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启动三县一市企业医疗保险和公务员生育保险;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三)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努力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重点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救助制度。一是进一步强化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切实形成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制定出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渐退制度,探索寻求切实可行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核实办法。三是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做好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规范救助程序,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努力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带来的益处。四是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支持,逐步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五是加快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组织机构的建设。六是贯彻《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确保供养资金落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四)提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施五项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村就业服务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社区就业服务。加快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建设,逐步向乡镇、社区延伸,实现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管理。二是全面推进“金保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10个区(县、市)基础数据集中管理和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业务联动,做好决策支持系统、基

金监管系统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升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争议仲裁庭标准化建设,开展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试点工作,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适应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抓好《贵阳市家政保姆培训中心项目》建设,逐步扩大贵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培训项目。五是加大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站建设力度,力争上半年建成覆盖全市范围内有离退休人员居住的乡镇、街道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站,抓好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定期督查、信息反馈制度。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监管,完善机制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协调配合,加快企业试行工资集体协商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解决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参保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之间的协议制约机制、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初审复审分离制度和借助新闻媒体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暗访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的产生;四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颁证率的招投标工作机制;五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强化稽核、稽查、拨付程序和办法,指导各区(县、市)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监督协调作用;六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机制和网上案件调处机制,在全市推行建筑领域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六)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加大推动《劳动法》全面贯彻落实力度,开展清理非法职介和拖欠民工工资专项检查,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欠薪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36号文,结合贵阳市情,抓好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三是整合全市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探索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路子,强化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举办第二届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比武大赛;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五是重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问题,继续开展对返乡创业带头人的帮扶工作;六是拓展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启动对城镇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七是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困难群体达到退休年龄但未领取养老金人员社会救助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八是继续抓好医疗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把更多的中央省属企业、非国有企业、城乡劳动者和城镇困难群体纳入医保覆盖范围。

第四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一、2004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以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为主线,创新体制,改善服务,扎实工作,确保了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件实事”和主要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早安排早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16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2万人(“4050”人员就业0.4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乡统筹培训4.65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0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58万人(“4050”人员培训0.3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01万人。建立创业组织20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210个,开发创业项目109个。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5万个,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426人,贷款25996.9万元。减免税收1714.1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547.6万元发放四项补贴934.39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00万元,发放解困资金1260万元。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达31万人,扩面3.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7.7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了100%。失业保险参保28.7万人扩面2.1万人失业保险费征缴0.7亿元。医疗保险参保41万人,扩面8万人,医疗保险费征缴2.4亿元。

(二)落实相关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实现劳动力中心市场和部分分市场联网运行,建立“一条龙”服务窗口;依托劳动力市场和劳动保障所,信息共享,资源互换。二是结合贵阳市农村远程教育的启动,开发了《家政服务员》、《农民进城务工指南》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远程教育课件,启动“非农技能培训和鉴定流动服务车”送教下乡。三是出台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办法和措施,推动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四是结合完善职业培训工作体系和机制,在原有80个再就业培训专业(工种)基础上新推出39个培训专业(工种),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和信息库建设,完善了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五是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清理拖欠民工工资,追补欠薪1.98亿元,整顿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净化了劳动就业环境。

(三)完善政策措施,使低保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完善《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施意见》,实施《贵阳市低保软件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实现市、区、街、社区四级城市低保业务的信息化办公。合理提高城市低保标准,落实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65元提高到81元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5965万元,较上年增加929万元。制定了《贵阳市民政局关于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工作的暂行实施意见》,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即7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长期患重(大)病、单亲有子女就学的特困家庭每月增发30%的低保金。全市共有30466人次享受了分类施保,占城市低保总人数的42.6%。开辟“爱心超市”,以一定的申请程序向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援助。

(四)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市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

制定了《贵阳市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实施意见》。从2004年11月起,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已在全市开始实施,全市共有23000个农村特困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并向符合条件的颁发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对象档案资料,全年共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00万元。针对农村就医难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制定了与农村特困救助制度相配套的《贵阳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五保供养全面落实。投入12万元新建农村敬老院2所,维修2所,2004年末,全市有五保供养对象3205人,敬老院65所,床位528张;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共收捐赠款31.08万元,衣物15.12万件;全面完成计生“三结合”帮扶任务。

(五)探索新思路,推进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改革

一是加快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研究和拟定建立一级统筹两级管理的社会保险征缴管理新模式已在医疗、工伤保险启动中实施。二是配合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改革工作,探索破产、关闭企业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交由社会托管的新机制,并进入实际运作阶段。三是建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联席会议制度,规范退休审批工作流程。四是积极推进银行代扣社会保险费和参保单位在银行设立缴费专户,大力推进“三优文明”窗口建设。五是与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配合,共同拟定了《关于我市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并积极组织实施。六是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横向联系,建立企业基本信息库,做好社会保险扩面推进工作。

(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政策,加强管理,通过严格规范的审核监督降低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坚持医疗费用初、复审分离制度和公示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三是认真组织调研测算,制订了《贵阳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贵阳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和《贵阳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并积极组织登记参保工作。四是引入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保定点医疗服务,摸索建立医疗服务市场有序竞争机制。五是加大相关医改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认真落实对定点医院和药店的考核评估,平稳推进我市医保制度改革。

(七)推进金保工程建设,打造信息系统管理核心平台

劳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呼唤现代化的管理。一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积极开发就业服务应用程序软件并安装使用,实现了劳动力中心市场与部分分市场的联网运行。三是抓紧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医疗保险登记缴费系统,开发工伤保险应用程序软件,加强整合对接,为社会保险费征缴并轨、实施“五险合一”夯实基础。

(八)夯实基层服务组织,切实推进社区工作平台建设

把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劳动保障职能下移。一是在总结全市已建立的71个劳动保障所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后续47个乡劳动保障所建设,开展对纳入管理的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和聘用的419个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的培训工作。二是指导劳动保障所发挥优势,采集空岗信息,做好职业介绍。三是鼓励劳动保障所开展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培训,配合培训机构推进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四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面向街道、社区,通过培训在街道社区建立了142人的兼职劳动监察员队伍。五是规范基础统计报表,注意加强沟通协调,统一口径,为劳动保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证。

总体上看,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少数部门和单位尚有一定距离,小额担保贷款目标进度不容乐观,社会保险统筹体制改革尚未起步,机关事业单位医保改革刚刚启动,失业保险政策还未实施,维稳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任务还很艰巨。

二、2005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展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25万人,城乡统筹培训4.9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征收增长不低于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办好一件实事

围绕全市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全年新增就业4.25万人。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

(二)高度重视统筹工作,落实一个规划

按照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好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 规划,确定“十一五”四个重点建设项目的落实,即贵阳市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贵阳市平民医院建设项目;贵阳市“金保”三期工程建设项目;贵阳市技师学院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管理水平。

(三)注重提升管理水平,夯实两个基础

一是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所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夯实社区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平台在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上的重要作用。二是推进金保二期工程投入实际运行,夯实电子政务的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上的重要作用。

(四)立足制度体制创新,推进三项改革

一是在总结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征缴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征缴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跟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程,依托劳动保障所和社区,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体制的改革。三是针对形势任务的变化,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推进劳动争议仲裁体制的改革。

(五)针对难点热点问题,抓好八项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元旦春节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工作,做到工作早安排、资金早落实、发放早到位。二是进一步完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出台《贵阳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下大力抓好拖欠民工工资的追欠和预防新欠工作。三是完善社会保险现行政策,改进征缴服务方式,研究解决流动人群的参保和社会保险续接问题。四是调研启动贵阳技师学院的筹建工作,推进全市技工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整合。五是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搞好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组织实施。六是积极探索建立困难企业职工医疗社会救助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设立专项基金,切实帮助困难企业职工解决大病医疗问题。七是平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改革和工伤保险参保工作,抓好多险种并轨整合准备。八是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队伍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推广行风评议试点经验,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良好形象。

(六)抓好开局工作,突出四个重点

2005年一季度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好元旦春节困难职工慰问和救助工作。二是搞好今年工作总结,部署安排明年的任务。三是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和企业工伤保险平稳推进。四是制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建设的工作意见》,指导区(县、市)完成后续47个乡新建所的组建工作。

(七)切实加大对城市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力度,提高低保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不断健全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低保家庭收入核实办法、管理措施和操作程序,加大对低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力度,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城市低保对象大病医疗救助和城乡特困群众子女就学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低保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对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全面完成全市低保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确保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全市低保工作网络化建设的全面完成。

(八)实施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贵阳市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贵阳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不断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救助审核措施,不断扩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面,确保“应”助“必”助,切实为民解困。农村五保供养要稳定资金来源,切实解决“应保未保,不按标施保”的问题,探索对农村敬老院的整合工作,确保五保户供养和敬老院的正常运转。

第五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一、2005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情况

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民解困为工作出发点创新体系、改善服务、扎实工作,确保了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劳动保障主要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抓进度、抓落实,就业保障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25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4050”人员就业0.3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1%。全市城乡统筹培训4.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1.88万人,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3159个,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9400个,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284人,贷款2405万元。

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4700万元;离退休人员12.83万人,发放养老金9.45亿元,发放解困资金0.22亿元。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33.8万人,扩面净增2.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8.6亿元,全市离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85万人,扩面净增1.1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0.8亿元,失业保险金支出0.2亿元,涉及失业人员5000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17.5万人),扩面净增12.6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4.4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8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0.2亿元,有关生育保险的《贵阳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已以政府令形式于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12月份正式启动。

(二)突出重点,分析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难点热点问题

为了使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在认真总结前两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企业、社区、培训机构和下岗失业人员中间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职业介绍服务补贴机制、免费培训补贴机制、社会保险补贴机制、公益性岗位、小额担保贷款、优惠证发放管理六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按照劳动保障部的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春风行动”,向农民工发放“春风卡”2.5万本、政策宣传资料2万余份。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共有611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3938个,组织农村劳动力

3.2万人进场应聘,1.7万人进行了求职登记洽谈,达成意向用工5325人。组织贵阳市首期下岗职工创业项目推介会,共有15个项目进场,达成意向性的创业人员391人,意向申请小额担保贷款200余人。组织217家用人单位进场,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699个,对下岗事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技能人才和其他劳动者的就业再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为民解困,真抓实干,巩固和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以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出发点,认真抓好关系贵阳城乡困难群众疾苦的各项民政救助制度的建立、完善、配套和落实,巩固和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是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各区、县(市)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领导,全市11个区、县、市均建立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照推进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救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子女就学救助制度,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核实办法,加快了城乡低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确保了困难群众能够得到相应救助.目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已在南明、云岩、小河三区进行试点,救助对象可在就医过程中享受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的优惠

政策。贵阳市已有4500名农村特困群众享受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带来的实惠,市、区两级财政安排各种救助资金4500万元,城市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标准从年初的85元上升为86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步入了全面推进的良性发展阶段,科学制定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规范了城乡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程序,健全了各种救助优惠政策,初步建立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11万余名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城乡低保金约9200 万元。城市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农村建立了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制定出台了《贵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和《<贵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实施意见》。新建开阳县禾丰乡敬老院和修文县大石乡敬老院,全市78个乡镇的农村五保对象按照每年不低于800元的现金供养标准落实,平均供养标准从去年的897元/年上升到今年的983元/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目标,确保了全市农村特困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为特困群众服务的“爱心超市”建设被列入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上年两城区已建12个爱心超市的基础上,又新建31个爱心超市,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实事目标任务,使3000名特困群众得到了相应的救助。

(四)围绕难点,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力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相关政策,与银行协商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到银行办理代扣手续费用,同时加大社会保险缴费稽核审计工作,尽量做到“应保尽保”,努力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二是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认真分析新制度启动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整理基础数据,集中力量作好计算机软件程序开发,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政策宣讲.三是加强指导,采取深入区(市、县)指导和由区(市、县)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区(市、县)相关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四是草拟并多次修改《贵阳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及时审核增加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以适应医疗保险业务拓展的需要。五是草拟并修改了《贵阳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积极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参保工作。六是完成生育保险启动数据采集和测算工作,多方面多层次征求意见,拟定了《贵阳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并以市政府令的形式颁布施行,12月1日正式启动,为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五)重视焦点,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主要抓了六项工作。

1.进一步贯彻落实《贵阳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大维权宣传工作力度,强化劳动者自觉维权意识;

2.按照市政府全市清欠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集中全市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队伍力量,在建设、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下,开展清欠专项行动,建设领域清理拖欠民工工资就达4071万元;

3.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春风行动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通知》精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清理劳动力市场专项行动,市、区(市、县)、乡镇三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出动376人次,对非法职介活动猖獗区域进行了32次联合清理整顿,打击取缔非法职介所4家,使职介骗子受到法律惩处,为求职者追回被骗现金1900元。

4.全力以赴,狠抓劳动用工年审。在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季度运行分析调度会上,对劳动用工年审工作进行数字量化,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县)监察部门。目前,全市已年审用人单位6117户,涉及劳动者17.84万人,督促签(续)订劳动合同16514人,督促扩面参保141户1574人,缴纳社会保险费415.54万元,督促新增参保1038户14700人。

5.在市政府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劳动法》贯彻执行情况综合大检查,检查各类用人单位640户,涉及劳动者73231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询问通知书》《限期整改指令书》等法律文书123份,督促签订劳动合同8200人。

6.组织开展贯彻《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社会保险费征缴执法检查、用人单位年审情况检查等劳动保障专项检查10次,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全面推进劳动保障各项工作

一是加快“金保”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安全系统管理,逐步完成区(市、县)及街道(社区)站点建设,细化“金保”三期工程建设方案和计划。二是小额担保贷款还贷还息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还款金额累计已达653.29万元。三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移交托管已正式启动,目前已接手托管三家企业321人,正在抓紧对麦科特集团、水晶集团、朝晖机械厂等6家企业近5,300名离退休人员移交工作的指导。四是铁路司机学校平稳移交地方,学校技能培训能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培训业务正按计划推进,推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五是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安排部署进一步推进,完善了国企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汇总清理了国企改革重组职工分流安置相关政策措施,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办理。六是全市118个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已全部上岗,工作经费拨付到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进展顺利。

二、2006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展望

按照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的部署,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新增就业岗位3.8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4万人,城乡统筹培训4.4万人。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为根本出发点, 落实一件实事、抓好四项建设,突出十五项重点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一)抓好开局工作突出四个重点

进一步围绕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劳动关系调整三大中心工作,着力抓好十五项具体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元旦、春节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工作,做到工作早安排,资金早落实,发放早到位。二是加大推动《劳动法》全面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发挥全市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队伍的作用,开展清理非法职介和拖欠民工工资专项检查,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三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四是以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窗口活动”为契机,全面提升劳动保障工作环境、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2006年以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制度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救助工作机制,完善救助配套措施,加大救助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救助工作。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救助制度,加强城乡低保制度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工作效率和水平,加快实现城乡一体的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研究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合理、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二是要加大医疗、教育救助的力度。按照综合救助和单项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探索和完善城乡贫困群众医疗、就学救助制度,精心组织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与有关部门协调贯彻落实城乡低保救助配套优惠政策,切实提高救助水平。三是要认真抓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抓好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工作,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步伐,使敬老院的建设工作列入政府为民所办的实事之一。

(三)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进一步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所和社区的作用,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8万个。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力度,协调指导区(市、县)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行。积极做好生育保险全面铺开各项工作,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参保职工达30万人.(四)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重点抓好四项建设

根据全市劳动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着重抓好四个建设项目。一是启动贵阳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金保三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积极推进市劳动争议仲裁院的搭建工作,使我市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认真落实《贵阳市家政保姆培训中心项目》建设,扩大贵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的培训项目;四是参与启动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筹建项目,为整合贵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创造条件。

(五)围绕劳动保障目标,抓好九项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责任制,树立劳动保障部门新形象。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与失业并轨工作,认真组织安排好滞留中心的下岗职工出中心。三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鉴定力度,提高颁证率。四是调整充实力量,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工作。五是加强协调,探索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工作机制。六是积极开展调研,探索建立平民化医院工作。七是完善金保二期工程,启动金保三期工程,实现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向区(市、县)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延伸。八是全力推进破产和改制重组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托管工作,依托街道(乡镇)托管站和社区做好托管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九是探索建立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

下载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设计人陈云宁刘艳娜审核人张晓慧初二历史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编号19班级姓名组号【课题】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授课时间】2013.6.17【学习目标】1、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

    云计算与IT产业发展

    云计算与IT产业发展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和微型化也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已不在仅仅限于上网、计算和聊天了,而是更大更复杂化的计算,就是正在发展的......

    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就业

    人力资源管理结课作业 我是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及就业后将面临方方面面的难题而选修了这门课程的。选课之前,我考虑到了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考了到现在刚刚是二年级,可以有较......

    第一框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劳动就业的影响

    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第二节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 第一框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劳动就业的影响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社会的产业结构对劳动......

    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教案

    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以及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学会在情......

    生猪期货交易与产业发展关系探讨

    期货合约是在交易所达成的、标准化的、受法律约束的,在将来某一特定地点和时间交割某一特定商品的合约。期货合约规定了商品的规格、品种、质量、重量、交割月份、交割方式、......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与中药材验收工作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20**年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安排及《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2020)》要求,县科技局结合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抓......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