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产业发展

时间:2019-05-14 06:1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玉米产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玉米产业发展》。

第一篇:浅谈玉米产业发展

东北农业大学毕业说明书 浅谈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

入学年级:2009春

学生姓名:王喜忠

学号:941122921020

所学专业:农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1年4月

提要: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之南端最高地带。全县辖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全县种植玉米25万亩,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和农作物,产量居于我县之首,是我县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玉米种植技术和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示范带动、加快转化增值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玉米作为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总产贡献大、增产潜力大、用途广,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研究,分析我县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建议。正确认识玉米产业战略性地位

玉米作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综合利用功能是所有作物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易实现产业化开发,并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因此玉米产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黄金产业,也是保障我县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作物,对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增产潜力大,保障粮食安全

玉米是高产之王,在光合生理上属C4作物,光合效率高,产量潜力大。目前我县玉米最高单产纪录为1002公斤/亩。“粮食上台阶、玉米挑重担”已成为共识。玉米一直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县的粮食总产中占到65%以上的份额,玉米作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调整产业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玉米是饲料之王,我县玉米总量的60%以上都直接或加工后用于饲料。在猪禽的配方饲料中,60%以上的原料为玉米,青饲玉米还是牛、羊等草食牲畜的主要原料。玉米作为现代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重要饲料粮,在粮食总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在人们为解决温饱时,人畜共粮的传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人们生活达到小康之后,食用需求的增长主要是对畜产品肉、蛋、奶数量和质量的追求,这就要求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较大调整,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地位,把70-80%供饲料用粮的玉米“粮食”作物划归到“饲料”作物,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将玉米生产逐步部分转向饲料生产,使大面积的普遍玉米生产转变为饲料资源(原料),树立质量型玉米发展,把单纯产量(数量)生产转变为质量和产量(数量)并重生产,重视包括玉米秸秆在内的生物学产量和质量,是促进农村和农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阶梯和客观要求。

1.3 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

玉米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当地群众形成了适应本地特色的栽培习惯,陵川主要玉米种

植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具备玉米高产和稳产的条件,玉米丰产性、稳产性好,已成为农民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多功能化的用途,保障能源和化工需求

玉米是加工原料之王,以玉米为原料加工淀粉、酒精、果葡糖浆、食用油、塑料等衍生产品已有上万种。玉米作为淀粉工业的支柱,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主要是制酒、加工玉米淀粉、食用酒精、糖化酶、糠醛、调味品、饲用金霉素等精深加工企业,玉米是重要的生物能源作物,在石油资源面临枯竭,油价飞涨的今天,各国均在寻找替代能源。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部分替代汽油是目前开发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2008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达8400万吨,占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的35%,这个数量还快速增长。汽车吃“粮”扩大内需,导致国际玉米及粮食贸易格局的变革,引发粮食的危机值得我们重视。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的紧迫程度可能更甚于粮食安全。目前生物燃料酒精主要来自玉米、甘蔗和木薯,如何满足未来能源的需求已成为战略需求。我县玉米生产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陵川玉米单产水平是全国的76.9%,与陵川历史最高产量和高产示范田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至少有30-100公斤的增长空间。

2.1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巨大

从技术角度看,春播玉米大面积亩产超过600公斤,亩产超过400公斤不少。2008-2009年,在科技入户示范户示范田连续两年在同一块示范田创造了亩产1050公斤、突破玉米吨粮高产纪录。而且近几年来,实施玉米丰产方项目,大量秸秆还田以及实施配方施肥项目这些技术的实际运用,进一步证明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县玉米粮食单产的潜力。

2.2 我县玉米生产发展具有相对较好的的资源条件

作为以粮食作物栽培为主的纯农业县,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份额。粮食作物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3 畜牧业快速发展,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5年-2009年,是我县养殖业稳步发展的5年,饲用玉米占玉米总产的比例由初期的62.5%上升到67%,年平均增加0.9%。据预测 2020年,仅饲用玉米一项的总量就可达相当于我县现阶段玉米正常年份的总产量,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存在问题

3.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增加总产提高单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地等的影响,特别是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3.2科技对粮食的保障功能不高,技术到位率低

科技贡献率不高的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满足未来粮食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力量分散,支撑条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关键技术传递、应用不到位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3产业化程度水平比较低,玉米的深加工发展速度慢

一方面,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加大,种粮效益比较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作物间横向比较,2010年,农民种粮每亩实际收益500为元,仅占蔬菜、果树等特色经济作物的1/3。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经济作物转移,粮食生产粗放种植现象趋重,粮食生产“副业化”日趋呈现,这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

4.1基本思路

围绕“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目标,强化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开展品种替代工程和玉米科技丰产工程,通过科技与产业有效衔接,以养殖和加工业增殖,提升玉米产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县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玉米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达到500公斤/亩。玉米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4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初步建立我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到2020年,我县玉米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构建保障陵川县玉米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全县玉米单产达到800公斤/亩,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陵川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4.3重点区域和主攻方向

巩固和提高礼义、杨村玉米区玉米生产水平,优化崇文、平城和潞城种植结构,扩大玉米种植,提升玉米增产潜力,稳定玉米生产水平。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通过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玉米;杨村、礼义推广春玉米吨粮技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崇文、平城和潞城大力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技术、玉米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快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县建立的玉米产业创新体系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土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这是提升我县玉米科技创新

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两年的试点运行,探索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加快推进体系建设,注重多部门联动,强化多学科集成,加快实施进程。

5.2加强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示范,建立科技支撑玉米生产的长效机制

依托山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改良品质、提高产量潜力为核心,加速玉米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实现我县玉米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和产量潜力的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机与农艺配套,新材料(如新型肥料、新型地膜)与耕作体系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力度。

建立玉米(粮食)科技示范基地,创新农、科、教 “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粮食生产的有效对接,专家队伍、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良性互动,强化技术传递速度,推进技术的应用率。

5.3重视玉米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要实现玉米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建设一流的研发条件、形成一流的创新体系,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此,要立足陵川实际,围绕玉米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构建玉米科技创新平台,为促进陵川玉米产业科技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6保障措施

6.1加大政策扶持

要利用政策引导,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引办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积极引导农民个人、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投入玉米(粮食)生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6.2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农田整理、水利灌排设施,特别是旱作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着力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3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山西省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产业指导,组织技术推广,提供信息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玉米田间长势、病虫信息、技术对策、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长势调查、预测病虫发生情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防治策略,应对突发灾害,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筛选、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4 强化示范带动

以开展玉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一批面积大、集中连片、规范程度高的高产示范田,充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进一步发挥高产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应用优良品种

和实用技术,实现从专家试验田产量向大田产量的跨越,逐步带动一批玉米高产示范县和吨粮县建设,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

6.5 加快转化增值

加强玉米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玉米生产。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提高玉米转化率,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玉米种植效益。

第二篇:浅谈玉米产业发展范文

浅谈陵川县玉米产业发展

提要:

陵种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之南端最高地带。全县辖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5万亩,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已成为农民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市场的多元需求国,我县玉米种植应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强化示范带动、转化增值方面提升,为断提高品质。

玉米作为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总产贡献大、增产潜力大、用途广,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研究,分析我县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建议。

玉米作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综合利用功能是所有作物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易实现产业化开发,并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因此玉米产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黄金产业,也是保障我县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作物,对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增产潜力大,保障粮食安全 1 正确认识玉米产业战略性地位

玉米是高产之王,在光合生理上属C4作物,光合效率高,产量潜力大。目前我县玉米最高单产纪录为1002公斤/亩。“粮食上台阶、玉米挑重担”已成为共识。玉米一直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县的粮食总产中占到65%以上的份额,玉米作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调整产业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玉米是饲料之王,我县玉米总量的60%以上都直接或加工后用于饲料。在猪禽的配方饲料中,60%以上的原料为玉米,青饲玉米还是牛、羊等草食牲畜的主要原料。玉米作为现代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重要饲料粮,在粮食总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在人们为解决温饱时,人畜共粮的传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人们生活达到小康之后,食用需求的增长主要是对畜产品肉、蛋、奶数量和质量的追求,这就要求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较大调整,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地位,把70-80%供饲料用粮的玉米“粮食”作物划归到“饲料”作物,实 施“粮、经、饲”三元工程,将玉米生产逐步部分转向饲料生产,使大面积的普遍玉米生产转变为饲料资源(原料),树立质量型玉米发展,把单纯产量(数量)生产转变为质量和产量(数量)并重生产,重视包括玉米秸秆在内的生物学产量和质量,是促进农村和农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阶梯和客观要求。

1.3 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

玉米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当地群众形成了适应本地特色的栽培习惯,陵川主要玉米种植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具备玉米高产和稳产的条件,玉米丰产性、稳产性好,已成为农民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多功能化的用途,保障能源和化工需求

玉米是加工原料之王,以玉米为原料加工淀粉、酒精、果葡糖浆、食用油、塑料等衍生产品已有上万种。玉米作为淀粉工业的支柱,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主要是制酒、加工玉米淀粉、食用酒精、糖化酶、糠醛、调味品、饲用金霉素等精深加工企业,玉米是重要的生物能源作物,在石油资源面临枯竭,油价飞涨的今天,各国均在寻找替代能源。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部分替代汽油是目前开发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2008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达8400万吨,占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的35%,这个数量还快速增长。汽车吃“粮”扩大内需,导致国际玉米及粮食贸易格局的变革,引发粮食的危机值得我们重视。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的紧迫程度可能更甚于粮食安全。目前生物燃料酒精主要来自玉米、甘蔗和木薯,如何满足未来能源的需求已成为战略需求。

我县玉米生产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陵川玉米单产水平是全国的76.9%,与陵川历史最高产量和高产示范田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至少有30-100公斤的增长空间。

2.1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巨大

从技术角度看,春播玉米大面积亩产超过600公斤,亩产超过400公斤不少。2008-2009年,在科技入户示范户示范田连续两年在同一块示范田创造了亩产1050公斤、突破玉米吨粮高产纪录。而且近几年来,实施玉米丰产方项目,大量秸秆还田以及实施配方施肥项目这 2 些技术的实际运用,进一步证明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县玉米粮食单产的潜力。

2.2 我县玉米生产发展具有相对较好的的资源条件

作为以粮食作物栽培为主的纯农业县,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份额。粮食作物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3 畜牧业快速发展,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5年-2009年,是我县养殖业稳步发展的5年,饲用玉米占玉米总产的比例由初期的62.5%上升到67%,年平均增加0.9%。据预测 2020年,仅饲用玉米一项的总量就可达相当于我县现阶段玉米正常年份的总产量,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存在问题

3.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增加总产提高单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地等的影响,特别是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3.2科技对粮食的保障功能不高,技术到位率低

科技贡献率不高的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满足未来粮食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力量分散,支撑条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关键技术传递、应用不到位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3产业化程度水平比较低,玉米的深加工发展速度慢

一方面,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加大,种粮效益比较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作物间横向比较,2010年,农民种粮每亩实际收益500为元,仅占蔬菜、果树等特色经济作物的1/3。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经济作物转移,粮食生产粗放种植现象趋重,粮食生产“副业化”日趋呈现,这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

4.1基本思路

围绕“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目标,强化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开展品种替代工程和玉米科技丰产工程,通过科技与产业有效衔接,以养殖和加工业增殖,提升玉米产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县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玉米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达到500公斤/亩。玉米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4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初步建立我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到2020年,我县玉米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构建保障陵川县玉米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全县玉米单产达到800公斤/亩,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陵川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4.3重点区域和主攻方向

巩固和提高礼义、杨村玉米区玉米生产水平,优化崇文、平城和潞城种植结构,扩大玉米种植,提升玉米增产潜力,稳定玉米生产水平。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通过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玉米;杨村、礼义推广春玉米吨粮技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崇文、平城和潞城大力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技术、玉米抗逆稳产栽培技术。

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快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县建立的玉米产业创新体系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土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这是提升我县玉米科技创新 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两年的试点运行,探索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加快推进体系建设,注重多部门联动,强化多学科集成,加快实施进程。

5.2加强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示范,建立科技支撑玉米生产的长效机制

依托山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改良品质、提高产量潜力为核心,加速玉米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实现我县玉米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和产量潜力的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机与农艺配套,新材料(如新型肥料、新型地膜)与耕作体系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力度。

建立玉米(粮食)科技示范基地,创新农、科、教 “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粮食生产的有效对接,专家队伍、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良性互动,强化技术传递速度,推进技术的应用率。

5.3重视玉米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要实现玉米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建设一流的研发条件、形成一流的创新体系,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此,要立足陵川实际,围绕玉米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构建玉米科技创新平台,为促进陵川玉米产业科技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措施

6.1加大政策扶持

要利用政策引导,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引办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积极引导农民个人、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投入玉米(粮食)生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6.2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农田整理、水利灌排设施,特别是旱作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着力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3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山西省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产业指导,组织技术推广,提供信息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玉米田间长势、病虫信息、技术对策、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长势调查、预测病虫发生情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防治策略,应对突发灾害,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筛选、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4 强化示范带动

以开展玉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一批面积大、集中连片、规范程度高的高产示范田,充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进一步发挥高产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应用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实现从专家试验田产量向大田产量的跨越,逐步带动一批玉米高产示范县和吨粮县建设,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

6.6 加快转化增值

加强玉米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玉米生产。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提高玉米转化率,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玉米种植效益。

第三篇: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省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种子产业作为全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通过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使全省种子产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省已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种子生产由1996年的7万多亩发展到了2011年的150万亩,产种量5.8亿公斤,占到了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保障了全国大田玉米生产安全。全省现有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企业147家,已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种子仓库30多万平方米,种子晒场200多万平方米,种子烘干设备170多套,种子年加工能力达到6亿公斤以上。

二、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子产业,把种子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实施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工程,稳步扩大基地规模,精心打造质量精品,着力提升产业效益,种子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张掖已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最具竞争力的制种基地之一。

自2003年以来,全市玉米制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0万亩以上。近两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占全省玉米制种总面 1

积的66%),生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以上(占全省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的77%),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能满足国家近2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今年,全市玉米制种平均亩产值达到2400元,较去年增长550元左右,制种业产值突破24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37%。全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1800元,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000元,种子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产业化生产格局已经形成,2011年全市6县(区)的36个乡镇、352个行政村的10.54万农户参与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目前,全市从事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企业达到70家,其中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3家,54家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中有14家落户张掖。全市已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标准化育苗中心6个、成套种子加工线16条、籽粒烘干线43条、果穗烘干线30条,总投资超过15亿元,年种子加工能力达5亿公斤以上,种子加工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引导、鼓励市内种子企业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先后培育临奥系列、金凯系列、兴达系列、金象系列等玉米新品种19个,增强了地方制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质量监测控制体系,全面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统一产地标识,推进种子加工、包衣包装、品牌商标的标准化进程。市种子管理站和市种业协会联合申报的“张掖玉米种子”地理证明成功注册,张掖玉米种子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三、我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基地基础条件薄弱。绝大部分农田地块小,平整程度差,渠路桥涵不配套,机械装备水平低,不适应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节水设施不配套,干旱成为基地稳定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2.土地经营过度分散。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不利于集约化生产,制种基地隔离困难,群众私留种子在个别村社比较突出。种子生产的集成技术推广得不到全面落实。

3.龙头企业少,综合实力弱。目前,市内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70家,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不足10家,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没有自己的品种,以代繁代制为主。种子企业多小散乱现象突出。企业现代化种子加工水平低,烘干能力弱,烘干面积不足30%,遭遇冻害的几率大。担当起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还需加快整合进程,强力提升综合实力。

4.种子管理能力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机构层次低,人员少,大产业小队伍现象突出,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5.必须培养一支适应基地建设的产业大军。受农业收入较低的影响,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或进入其他行业,从事种子生产者人员少,文化层次低,多为老弱病残,用工矛盾突出。3

需要把基地大批劳动者培育成为产业工人;种子企业管理层接受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熏陶的精英型人才奇缺,从业人员多为农民出身,加速种子企业现代化进程以适应国家级基地建设需要还任重道远。

6.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全市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米制种亲本材料500多份,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机率高,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制种地块多年连作,土壤养分失衡,肥力下降,影响制种产量。

7.运行机制亟待创新。在土地流转、企业兼并重组、投融资服务、交通运输、生产技术集成推广等方面缺乏高效运转、切实可行的机制体制。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1.建设“四化”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种子生产区域布局,通过争取、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 以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100万亩;以民乐县、山丹县为主,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万亩;在全市适宜地区建设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7万亩;在民乐、山丹县建设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1万亩;在民乐县、山丹县、甘州区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在山丹、民乐县建成优质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同时,根据作物种

植区划、优势区域布局和生产实际,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原(良)种场新建6个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形成覆盖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提供支撑。

2.创新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基地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布局,引导优质基地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企业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完善种子企业与制种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与企业增效的双赢。

3.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修订完善各类农作物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统防统治、联合收获等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种子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二)推进机制创新,培育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1.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扶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玉米种子龙头企业和马铃薯种薯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开展商业化育种。到“十二五”末建成杂交玉米商业化育种中心5个、马铃薯商业化育种中心1个。

2.促进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种子企业间的

兼并重组,淘汰一批小型企业;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种子企业,促进种业资源整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优化种业企业布局;通过企业联姻,促进中小种子企业合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到2015年,将杂交玉米种子企业整合到20家以内、马铃薯脱毒种薯企业整合到4家以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5家。

3.提高企业加工能力。支持重点种子龙头企业,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企业生产加工条件,推广精品加工、精深加工技术,建成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20个,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新建1000吨现代化果穗烘干生产线40条,烘干能力累计达到60万亩,形成玉米种子果穗烘干、分散晾晒、网箱风干相结合的干燥方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全国知名的良种品牌。市种业协会要加大“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使用、管理力度,凡本市生产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杂交玉米种子都应使用“张掖玉米种子”证明商标,使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与生产的优质种子相得益彰,提升种子附加值,通过树品牌、创名牌,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完善监管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总要求,健全完善市、县种子管理执法机构,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加强能力建设,补充完善种子管理执法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2.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企业自检、县区普检、市级抽检的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稳定提升以“张掖玉米种子”为主的种子质量。依托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建设市级品种真实性DNA检测中心、脱毒种薯病毒检测中心;新建5个县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综合站;每个种子企业都要建立标准化检验室;形成职责明确、各有侧重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网络,提高种子质量监控能力。

3.严格企业准入。严格执行《种子法》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从严控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数量,优先支持科研开发能力强、资金实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进入张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实行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的两级审核制度,新增玉米制种企业一律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未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备案的申请资料不得上报。发改、工信部门在新办种子企业基本建设立项、备案时需经市农业局签注意见。

4.强化市场监管。加强种子生产经营市场监督管理,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政府监管机制和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玉米种子调运实行“两证”制度,凡是外调的玉米种子,必须办理“玉米种子准运证”和植物检疫证。

5.严格基地管理。企业落实制种基地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基地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应当以村为单位组织生产,村民委员会或农民制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接受全体制种农户的委托,代表全体制种农户与种子生产企业签订种子生产合同,统一使用由省行业管理部门监制的标准合同文本,在县区种子管理部门、乡镇的监督下签订,要公开合同内容,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严禁与无生产资质的企业和个人预约生产种子。各级政府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和服务,不得违法出台收费政策。种子生产农户应当按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种子,并按合同约定交售种子。禁止非合同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与制种农户恶意串通,私留或倒卖亲本(原种)或按合同约定生产的种子。

6.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各级种子行业协会和基地协会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市种子行业协会要坚持种子企业重质量守信用等级评估,及时公开评估结果,为基地选择企业提供依据,制定行

业自律公约,组织开展种子市场联防联治工作;县区种业协会(或产业联合会)要积极配合县区农业主管部门搞好基地落实中的企业准入,监督执行协会自律公约;乡镇基地协会主要在协调基地落实、解决矛盾纠纷、协商种子价格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政府要尽快制订本地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大项目支撑。积极探索开展玉米种子生产保险试点,扩大种子机械补贴范围,加强种业信贷和运输支持,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加强种子管理经费支持和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第四篇:玉米产业实施方案

玉米产业实施方案

x 20xx 年

从全球市场来看,2020-2021 全球玉米产量有所上升,美国农业部估计 2020-2021 全球玉米产量为 1143.6 百万吨,较 2019 有所增长。全球玉米消费量已经连续 5 年上升。美国农业部估计2020-2021 全球玉米消费量为 1158.0 百万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国内国际环境总体上都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相关产业作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比较高,随着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都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改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第一条

指导路线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题,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化和分工专业化,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产业产品链式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培育品牌企业,全面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第二条

坚持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开发高效适用新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创新行业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立足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着眼长远谋划,产业建设适度超前,建立更加科学的产业体系。

第三条

产业环境分析

从全球市场来看,2020-2021 全球玉米产量有所上升,美国农业部估计 2020-2021 全球玉米产量为 1143.6 百万吨,较 2019 有所增长。全球玉米消费量已经连续 5 年上升。美国农业部估计2020-2021 全球玉米消费量为 1158.0 百万吨。

玉米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其中美国依然是全球第一大玉米产国,2020 年美国玉米产量为 3.82 亿吨,占比 33.5%;中国玉米产量占比 22.9%,位居世界第二。

2016 年以来全球玉米库存量呈下降趋势,到 2020 年 12 月初全球玉米库存量约 289 百万吨。国际市场,由于全球玉米期末库存下降,价格预期上涨。

2015 年以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略有下降,2020 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 41264 千公顷。

近些年国家推进玉米良种繁育、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实现增收,但是在当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玉米增产的边际效应在递减。我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从 2013 年的 6016 公斤/公顷,增长到 2020年单位面积玉米产量达到 6317 公斤/公顷。

近几年我国玉米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在 2.6 亿吨左右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中国玉米产量 26067 万吨,主要原因是台风造成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单产小幅下降。但由于玉米单产已经基本形成,台风灾害影响较为有限,2020 玉米产量稳定的趋势未变。

我国玉米进口配额为 720 万/年。往年玉米进口量维持在 500 万吨以下。目前由于国内玉米价格高,国家允许饲料企业通过中粮集团采购总量为 1000 万吨的进口转基因玉米作为饲料原料,截止 2020 年 11

月,我国共进口玉米 904 万吨。2020 全年玉米进口量很可能突破 1000万吨。

一方面,我国生猪产能恢复带动饲料玉米需求增加;其次,疫情、国际局势和经济双循环大环境刺激玉米深加工企业(酒精、淀粉、糖、其他生物制品)提高开工率从而带来需求增加,近年来我国玉米消费量持续增长。2020 年 10 月,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 2020-2021 玉米国内消费量的预测值较 2019-2020 增加了1300 万吨至 2.93 亿吨,需求方面,玉米饲料需求的三大板块有生猪、肉禽、蛋禽消费,随着 2021 年生猪存栏恢复,预计 2021 年饲用玉米需求增加 1950 万吨,深加工需求方面,2020 年玉米深加工消费 8360 万吨,在优先满足饲用需求的政策导向之下,预计深加工支持政策会有调整,初步预计深加工需求可能下降 1000 万吨。2021 年玉米需求缺口较大,预计 2021 年玉米进口量将会有明显增长。

第四条

区域环境分析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到 xx 万亿元,在全国的排位跃升 xx 位、居第 xx 位;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占比保持 xx%以上,实现了量质齐升。城市经济发展呈现深层次结构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逐步形成,绿色能源优势逐步显现;制造业和特色现代农业得到质的提升,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状况正在改变。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xx%,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x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xx%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大势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支撑。从自身发展看,当地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前景更加广阔,转型升级发展的潜力巨大。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更加深刻的结构调整,倒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区域自身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文化创新优势发挥不够,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务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综合分析判断,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艰巨任务,又有许多有利条件。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大历史机遇,继续集中力量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当前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价值链为纽带,形成专业化分工相对明确、错位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格局。

第五条

规划目标

到 xx 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xx%以上,若干家企业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型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全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xx%。

第六条

任务重心

(一)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形成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检查监督力度,营造行业公平环境

通过强化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对行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配套、承担国家和省重点产业化项目、参与制定相关标准。到 xx 年,重点培育 xx 家年销售收入超 xx 亿元企业,培育 xx 家具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支撑、发展潜力大的领军型企业,培育 xx 家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具有高速成长能力和鲜明专业特色的行业骨干企业。

(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规划期内培育若干家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五)优化区域布局

统筹环境容量、资源能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第七条

保障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企业在规划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机构积极参与,在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信息沟通、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公众积极性和参与度,凝心聚力推进规划实施。

(二)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研究推动产业项目的激励政策,采用补贴、落实相关税费政策等手段,激励产业项目建设;二是产业示范项目激励,采用补贴、优先评优等方式鼓励建设单位积极申报产业评价标识、产业示范项目。

(三)扩大国内外合作

鼓励企业与国外公司加强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推进产业发展走出去。

(四)加强统筹协同推进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地位,调动企业推进产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产业整体方案,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幅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部门职能,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推动,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强战略性谋划和前瞻性部署,统筹协调各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广大企业等各方优势资源,协同推进产业发展。

(五)增强人才智力储备

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吸引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集聚。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人才和人才牵引驱动的技术、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对接融合,以人才一体化促进区域

协同。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市场,通过聘请顾问、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形式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六)加强行业管理

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行业信息,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七)广泛开展规划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区域各主要媒体要大力宣传产业经济和产业事业规划,通过开展规划宣传、解读、跟踪报道等活动,强化规划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关心产业、热爱产业、支持建设产业强市的舆论氛围。定期公布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强化重大决策和项目的公众参与,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动倾听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保障规划的顺利落实。

(八)加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以本规划的重点产品为方向,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着力引进世界 500 强和国内行业 10 强企业,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九)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进一步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创新活力。要健全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支持力度,调动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人才强水战略,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熟悉政策法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干部队伍。

(十)创新融资体制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租赁等形式获得运营资金。推进能源资产证券化,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为存量结构优化提供资金保障。加强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财政投资,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

(十一)大力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推进海内外招商引资工作。吸引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来区域投资。

附:产业示范项目

—— 产业示范项目:x xx 有限责任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xx 有限责任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公司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并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董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对董事会的职权、召集、提案、出席、议事、表决、决议及会议记录等进行了规范。

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

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机遇与挑战

当前时期,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地缘政治复杂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总体判断,既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和不利因素迭加同在。

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国家加快推进“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优势,抢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制高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面临挑战:

改革攻坚面临严峻挑战。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多年积累的体

制机制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凸显。国有企业活力不强,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部门履职尽责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从根本解决制约全面振兴发展的体制粘性问题复杂而艰巨。

优化结构面临艰巨挑战。产业发展面临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减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充分的双重压力,工业比重偏低、牵动力不强,仍是制约加快发展的最主要的结构性矛盾,结构刚性问题短期内难以化解,新旧动能协同拉动的格局尚未建立。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度不够,集聚资金、人才、技术能力不强,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面临严峻挑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消费增长趋于平稳,对外贸易规模偏小,保持中高速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工业反哺农业作用不突出,县域经济规模小、对全市发展带动能力弱,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一)推进科技创新格局与国际接轨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科技研发体系、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竞争优势。

(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接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

(三)推动科技创新生态与市场接轨

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创新生态,让机构、人才、设备、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 产业示范基地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66666.60平方米(折合约 10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 84666.58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42545.67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38176.92万元,流动资金 4368.75 万元

(五)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116639.01 万元,税后净利润 9940.6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8625.96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1.37%,全部投资回收期 4.43 年。

(七)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2 个月。

—— 产业示范项目:x xx 投资管理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该项目属于扩建新建项目,依托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玉米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 428000.00 万元。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 投资管理公司

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

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也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需求;既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国际化

发展的战略需要。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回馈社会、实现价值共享,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的有机统一。公司把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作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的基础,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

三、战略合作单位

xx 有限责任公司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全球贸易增长乏力,TPP 和 TTIP 设置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

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地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仍未有效突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繁重。

立足区域创新功能定位,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区域创新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转化基金、创新联盟共建共享,为建设创新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协同创新支撑

协作共建科技创新园区,吸引和利用区域高端创新资源,鼓励各地加强与区域知名产业园区、企业总部、科研院所校的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联合打造区域创新联盟,围绕全省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我省优势企业联合区域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若

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建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联盟,共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专利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专家库,交叉许可和共享知识产权。

协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升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水资源等领域,与区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研究,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依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进区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设立成果转化企业和分支机构;加强与区域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合作,组建集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推进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集成服务。

(三)用足用好区域创新资源

推进创新平台合作,围绕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等模式,与区域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检验检测机构。加强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

引进用好区域人才智力,加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制度衔接,搭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推进工程,开展区域创业导师行行动计划,支持区域高校在我省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吸引区域高端人才和团队到创新创业。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一)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位于 xx 产业示范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良好。

(二)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186666.48平方米(折合约 28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五、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项目总建筑面积 210933.12平方米。

六、项目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6 个月。

七、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115609.97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91200.11万元,流动资金 24409.86 万元

(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427894.05 万元,税后净利润 55162.9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23893.51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1.26%,全部投资回收期 4.19 年。

第五篇:南乐县:解锁玉米新密码 发展绿色大产业

南乐县:解锁玉米新密码 发展绿色大产业

在南乐县产业集聚区,有一座“神奇”加工园。在这里,玉米不再是食物,而是通过一道道“魔术”加工,“变身”成为可降解的塑料袋、农用地膜、无纺布、内衣、被子、饭盒等日常生活用品和农用产品。

“玉米是食物,怎么可能变成塑料袋和衣服?”这是人们的疑问。事实上,这座加工园不仅让玉米成功实现“变身”,还基于玉米这一原料发展了一条完整的闭合产业链条。

这座“神奇”加工园,就是位于南乐县产业集聚区的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2014年,以该产业园为主体的濮阳市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被国家批复为全国2家之

一、河南省唯一重点支持的产业示范集群,并将持续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目前,南乐县的生物基材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实现产值8.3亿元,成为该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玉米变形

兴起绿色新产业

近日,记者走进南乐县产业集聚区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时看到,一个个白色塑料袋正流水似的从生产线上下来,车间里弥漫的全是爆米花的芬芳。

“这种是可降解的塑料袋,废弃后,埋在地下,可以在3—6个月内100%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能有效解决城市白色污染问题。”河南天仁生物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冒彬介绍说。

据了解,这种可降解环保塑料袋通过了欧盟EN13432降解认证和欧盟OK-BIOBASED生物基材料认证,已经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市场,在国外市场供不应求。

除了可降解环保塑料袋,可降解水稻育秧盘的有效可降解性,被中国水稻研究所视为“水稻机插技术的革命”,得到了农业部的认定推广;可降解地膜正在新疆、内蒙规模化推广;聚乳酸纤维被中国化纤协会在中国春秋季纺纱织线博览会上予以重点推介……近年来,南乐县的生物基材料产业欣欣向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依托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科技带动”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国家级生物基产业基地优势,通过完善技术链发展产业链,从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截至目前,南乐县已先后引进生物基材料产业项目13个。8个属于国家支持范围的项目中,年产5万吨聚乳酸改性树脂材料及5万吨制品、5万吨生物基水稻育秧盘、2万吨聚乳酸纤维、6万吨生物质热塑复合材料制品、生物基材料改性复合研发中心、10万吨(一期5万吨)L-乳酸项目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5万吨聚乳酸合成、6万吨纤维素等2个项目按照时间节点正常推进。

经过集聚发展,新引进的5个项目,其中1000万个聚乳酸无纺布制袋项目已经建成投产;5万吨聚乳酸共聚物项目、3万吨秸秆制糖及乳酸项目已建成生产;10万条聚乳酸纤维衣被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聚乳酸合成及终端制品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以玉米为原料,一条从L—乳酸、聚乳酸原料,到以聚乳酸纤维及制品、可降解薄膜、水稻育秧盘等终端产品为主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闭合链条基本形成。

2016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生物基材料制品市场与政策环境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进一步为南乐县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国家的发展理念,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相信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的产品销路会越来越广!”河南龙都天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永斌说。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大突破

河南省龙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生物基材料复合改性研发中心先后被认定为河南省生物基材料复合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

同时,还拥有濮阳市生物基材料复合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濮阳市农用降解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濮阳市秸秆制糖及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濮阳市秸秆制糖及发酵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濮阳市聚合级L-乳酸重点实验室等市重点实验室2个,共申请专利94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包含PCT专利1件)。

由河南天仁生物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投资6500万元建设的生物基材料复合改性研发中心,面向整个产业集群服务,致力于生物基复合与改性工艺、新产品开发、菌种培养等方面的研发。该中心与中科院天津生物技术工程研究所、郑州大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研究所等建立合作协同关系。与中国农科院、新疆建设兵团合作可降解地膜中试项目、与中国水稻所合作水稻育秧盘中试项目,可降解薄膜、纸塑杯、无纺布产品已经实现市场化……

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是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蓬勃发展的关键。特别是解决了制约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的两项关键技术:——今年6月,河南谷润聚合物有限公司2万吨聚乳酸共聚物(PLA-PBAT)生产项目一次性试车成功,实现了“一步法”合成聚乳酸;——今年3月,南乐郑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万吨秸秆制糖及乳酸项目投料试生产,秸秆制糖一次性试车成功,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飞跃。

据了解,这两项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原料L—乳酸和聚乳酸,分别利用农作物秸秆制糖、淀粉制糖再发酵和“一步法”合成聚乳酸的生产技术,解决了传统秸秆制糖转化率低、发酵制取L—乳酸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L—乳酸非粮化生产,实现了由L-乳酸直接到聚乳酸,省了传统的丙交酯生产环节,使整个生物基材料产业生产成本有效降低,为构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提供了保障。

“特别是秸秆制糖,不仅仅是降低了成本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非粮化生产,对解决农田秸秆等废弃物意义重大。”南乐县产业集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生物基材料复合改性研发中心又刚刚完成发泡技术的车间试产,运用发泡技术生产可降解一次性餐盒,将使可降解一次性餐盒的生产成本降低至普通餐盒的成本。下一步,河南龙都天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进行可降解一次性餐盒的批量生产。政府发力 谱写产业新篇章

“南乐县有想法、有规划、有支撑……要始终处于本领域创新的前列,由创新奔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只有注重技术,产品才能有竞争力……”“从快递行业来看,餐盒等需求量巨大;在医学上可生产手术缝合线、一次性手术台布、手术衣等”……

在南乐县举办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考察座谈会上,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郭俊,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健,郑州大学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刘仲敏等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南乐县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召开专业生物基材料产业论坛,邀请专家前来“问诊”,只是南乐县积极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的措施之一。

“紧盯‘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积极响应十九大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扩大南乐生物基材料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生物基材料产品打造成为‘网红’品牌,助力国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县委书记孙栋表示。

围绕这一目标,该县县委书记、县长先后带队赴北京、天津、郑州等地,积极与科技部、环保部、发改委及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河南省安装集团、永城煤电控股集团等对接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事宜。并赴省财政厅、新华社河南分社等处,协调推动国家、省市相关支持,并提请省市人大出台地方性禁塑或循环环保经济法规。在地方性法规出台前,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市场推广方面做先行工作,分期分批推广可降解制品,优先在医院、超市、宾馆、政府机关推广,多措并举为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营造条件。

同时,还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各大经贸活动及各类专业展会,积极举办全国性专业性展会,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技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目前最大的难题还在于资金。”汤永斌说。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南乐县财政先后对生物基材料(聚乳酸产业)领域拨付重大科技专项奖励扶持资金555万元,支持产业发展。同时,还积极对接河南农开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确定在濮阳市设立投资2.5亿元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培育基金,由省财政出资5000万,市财政出资5000万,银行出资1亿元,吸纳其他资本5000万。目前,该项基金已得到省工信委、财政厅的批复。

同时,南乐县还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企业以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方式创建技术支撑平台,企业依托高校、转制科研机构等建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实体。建立先进的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成为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未来五年,按照南乐生物基产业集群规划,该县将构建从玉米淀粉到最终制成品的完整生物基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吸引超过30家企业入驻,培育5家龙头企业,培育两家上市企业,园区内总产值超100亿元。

“现在,《南乐县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实施意见》(试行)即将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南乐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县长刘冰说。(蒋晓宇 冯云丽 潘贵安)审核:蒋晓宇作者:蒋晓宇 冯云丽 潘贵安

下载浅谈玉米产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玉米产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玉米产业调研报告

    延川县玉米产业深加工项目调研报告 马家河园区办聂开伟一、玉米产业项目背景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广泛,发展前景好。我国的玉米主要用于以下几......

    社会调研-山西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五篇范文

    山西省玉米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一)2011年5期 发布人:jxw 阅读:238次 发布时间:( 2011-4-2 10:04:55 ) 玉米是山西省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山西省......

    关于发展玉米产业培植财源的实践与思考[最终定稿]

    面对国际国内新一轮竞相发展的热潮,青冈作为经济相对比较贫弱的县份,如何打造后发优势,培植壮大乡财源,一直是青冈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近两年,在总结以往经......

    浅谈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5篇)

    浅谈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谢坚1,刘润秋2,王立艳3丁艳丽4 , (1.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 榆树 130400; 2. 吉林省榆树市大岭农业技术推广 站; 3. 吉林......

    军户农场玉米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军户农场玉米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玉米制种是发展农业的先导产业,作为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军户农场大力实施产业富......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种植范围从北纬58°(加拿大和俄罗斯)至南纬40°(南美)。世......

    玉米淀粉行业现状及发展范文大全

    关于玉米淀粉行业现状及发展 1、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玉米淀粉产业的增速开始放缓。 国内玉米淀粉产业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三十年间,发展速度一......

    平川镇玉米制种产业调查情况2011年

    平川镇玉米制种产业调查报告2011年,我镇继续把玉米制种产业作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突出现代化玉米制种这一重点,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建立了稳固的制种基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