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七点启示
1、注意吸取新的发展理念来培育新的增长点。例如,零排放、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等,不仅成为国际上新型的企业经营观念,而且逐步演化出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新型产业链。这对我们开辟新的增长路径有借鉴意义。
2、注意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强只是产权保护,完善资本市场、政府采购和风险投资等机制,促进资助科技创新。
3、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全面有序开放的结构调整机制。合理发挥我国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避免损害市场机制。综合运用技术政策、竞争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完善法律手段、强制性规范和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升级。
4、处理好扩大就业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关系。把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协调起来。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和区域导向,促进加工贸易升级。
5、注意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既要承认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又要认清重化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别,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6、促进产业升级,应当着眼于提高各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率。既要加快发展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服务业,也要注重发展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7、迫切需要加快国内体制改革。我国已经签署《京都协定书》,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也基本结束,将会遇到国际规则越来越多的限制性要求。只有加快改革才能应对新挑战,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回旋空间。
第二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探析[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探析
作者:张实恒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
[摘要]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本文利用“绝对收入论”模型对1995~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对我国未来几年的消费结构的状况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未来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预测,这无疑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消费结构 人均消费支出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25-02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发展
经济学家钱纳里(1986)认为消费需求对工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张贡生、吕良宏(2006)运用实证方法探讨了区域消费支出与第三产业产出的关联程度。陈新年(2008)通过来自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用类比的方法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以及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并对消费结构趋势进行了比较合理的预测分析。
然而通过定量的方法预测未来几年居民的消费结构,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精准的把握的研究很少。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定量地分析和预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更精确地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这对于我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本文仅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预测。因为虽然城乡各收入阶层都要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但整体来说总是城镇先行,城市经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外也是考虑到篇幅及计算量的约束。这里我们选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模型作为我国消费结构预测模型,由于与收入变量相比,人均消费总支出对消费结构的决定作用更明显,因此,我们用人均消费总支出来代替“绝对收入论”模型中“收入”变量。这样,模型形式为:Ei=Ai+βi*E+u;式中:E为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总支出额,Ei为各消费项的支出额,βi为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总支出投向第i项商品类的支出量,Ai为常数,u为随机误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1995~2008年的各项消费支出数据,用eviews软件分别进行回归测算如下:
食品需求预测模型:Ei=526.3833+0.309746*E+u
衣着需求预测模型:Ei=100.0498+0.090438*E+u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需求预测模型:Ei=145.0794+
0.044179*E+u
医疗保健需求预测模型:Ei=-157.9066+0.089322*E+u
交通通讯需求预测模型:Ei=-484.3448+0.180217*E+u
文化教育需求预测模型:Ei=-102.7552+0.144756*E+u
居住需求预测模型:Ei=-86.02216+0.111823*E+u
杂项商品和服务需求预测模型:Ei=63.74340+0.028996
*E+u
由右一表可知预测模型体系每个方程在显著性5%水平下皆通过t统计检验,拟合优度都较高,总体来说这组预测模型体系还是令人满意的,用来预测消费需求结构是具有一定可参考性的。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预测
采用人均消费支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我国居民2010~2012年的消费结构进行预测。由于预测模型体系分别是对年人均消费支出和各项消费支出的回归,所以在这里先推算出2010~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人均消费支出时间序列数据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到各样本点在每个年份之间都整齐地排列成近乎二次曲线或者指数曲线。所以在此选择二次方程E=a+bt+ct2(1)和指数方程E =b*edt(2)来拟合。首先对两方程做线性处理:
令X1=t,X2=t2,其中t取(1,2,3…13)。则有E=a+bX1+cX2(l)对指数曲线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lnE=lnb+dt,令U=lnE,C=lnb,则有U=C+dt(2)
先根据消费支出序列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分别对以上两个方程进行回归,由于二次回归方程在显著性5%水平下不能通过t统计检验,而指数方程E=3112*e0.095012t在显著性5%水平下较好地通过了t统计检验,且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所以选择指数方程模型来预测2010~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按此模型进行趋势外推预测,为保证预测精度就预测到2012年,单位:元
得到了我国城镇居民未来几年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上各项消费支出的时间预测模型对我国2010~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见下表:
从以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下:
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在“十二五”将稳步下降,由2008年的37%下降到2012年的34%,衣着类比重由2008年的10%下降到了2012年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较2008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比重比2008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而交通通讯比重比2008年增长了将近2到3个百分点,是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中比重增长最大的一项,居住和杂项的比重较2008年有缓慢增长的趋势。
四、依据消费结构的预测值,推测我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通过对2010到2012年消费结构的预测,基本上可以判断我国城镇居民今后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为我国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第一,恩格尔系数依然逐年下降,在未来三年内下降幅度约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在未来几年的消费结构层次继续上升。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依然是所有支出中最高的。由于居民食品支出的增加也使得食品制造业的产值由1986年的704.4亿元上升2008年的4287.21亿元,增长了5倍以上,但是由于同期的名义GDP增长了近30倍以上,所以食品制造业在整个产值结构中的比重也有明显的下降。所以,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首先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应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节水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特色产业。
第二,衣着消费在总支出的比重在未来几年基本在9%左右,并逐步下降。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在未来几年将很快进入较满足的阶段。所以,一方面,未来我国纺织业的产值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对于纺织业而言,更应向多样、高档的产品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衣着消费要求。因此,首先,合理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其次,合理调整纺织业内部结构;再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我国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服务类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将继续增长,比重也都不断缓慢上升,这些支出的增加主要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三项支出的增加在促进了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第二产业中的相关产业获得快速的发展。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值由1986年的154.3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7874.98亿元,增长了50倍以上,文教娱乐支出的增加促进了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业产值由1986年的43.7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498.39亿元,增加了57倍以上。所以,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努力拓展消费空间,满足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的需要。首先,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其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再次,加快发展旅游业。总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未来几年内是不断优化的,发展享受型资料的消费比重会继续提高,应该以此作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产业政策时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总体增长和生产结构改变间的关系,1971,406-408页.[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1986.[3]臧旭恒.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04,321页.[4]陈英.景维民.卡莱茨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5]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217页.[6]吴恒.北京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三篇:世界林业对我国林业的启示
世界林业对中国林业的启示
摘要: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
关键词:森林采伐罗期福工程绿色计划林业生态工程统筹规划
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世界林业的现状
据估计,现有世界森林(指天然林、半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积为34.54 亿hm2,占陆地总面积(不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30.92%。其中58.4%的森林面积(19.61 亿hm2)分布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地理区位来看,世界的森林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75%的人口,集中了95%以上的针叶林,90%的温带阔叶林和90%的工业用材林。从国别来看,世界森林有2/3 以上位于以下7 个国家,按森林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俄罗斯联邦、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前扎伊尔,世界上有29 个国家(包括21 个热带国家)其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但也有49 个国家(主要是面积小、无林地的岛国和地区)和几个亚区其林业用地比例还不足10%,包括非洲的撒哈拉地区(7.5%),南非的非热带地区(6.8%),近东地区(1.9%)和北非(12%)。人工林的面积约1.61-2 亿hm2,其中约8000 万-1亿hm2 分布在发达国家,主要位于欧洲和北美。发展中国家人工林总面积估计为8100 多万hm2,其中80%以上位于亚太地区,中国独自占了40%以上,其次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韩国和智利。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不包括俄罗斯联邦)的森林覆盖面积(包括人工林)呈增加趋势,年增长量约175万hm(2 欧洲为39hm2,北美为76hm2)。这主要是林业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生态技术在林木育种中得到应用,人工林集约栽培,采用机械化抚育和先进的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预防技术,树木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等,同时采取措施,制约毁林,限制森林采伐,扩大木材林产品进口量,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同时把有价值的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森林呈减少趋势,天然或半天然林的覆盖面积每年减少1370 万hm2(其中1290 万hm2 位于热带地区),这种损失通过每年70 万hm2 的造林面积(热带国家为30 万hm2)得到了部分补偿,但森林每年的净损失仍为1300 万hm2,所以世界森林资源从总体上来说是呈下降趋势的,尤为突出的是天然林的急剧下降。导致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频繁的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过度放牧;为生产薪材和木炭及原木出口换汇而进行的过度开发;林业与农业的土地之争导致的滥砍滥伐等。这些因素不消除就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森林资源的下降趋势。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
美国“罗期福工程”。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大草原6个州人口显著增长。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19世纪后期就经常风沙弥漫,各种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献上命令,宣布实施“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因此这项工程又被称为“罗期福工程”。该工程纵贯美国中部,跨6个州,规划用8年时间(1935-1942年)造林30万h(b),平均每65 h(b)土地上营造约1h(b)林带,实行网、片、点相结合;在适宜林木生长的地方,营造长1600米、宽54米的防护林;在农田周围、房舍周围营造防护林网;在不适宜造林地带,选出10%左右的小块土地营造片林,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因地制宜的营造林带、林网、片林,以防止土地沙化,保护农田和牧场。8年中,美国国会为此拨款7500万美元,1942年以后,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大规模工程造林暂时中止,但仍保持着每年造林1——3万h(b)的速度。林带设计上,占地沙的1——5行的窄林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工营造的防护林带总长度16万km,面积65万h(b)。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20世纪初,前苏联上于森林植被较少和特殊高纬度地理条件,农业生产经常遭到恶劣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产量低而不稳,为了保证农业稳产高产,1948年,苏共中央公布了“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实行草田轮作,修建池塘和水库,以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计划”,这就是通常所称的“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计划用17年时间(1949——1965年),营造各种防护林570万h(b),营造8条总长5320km的大型国家防护林带(面积7万h(b)),在欧洲部分的东南部,营造40万h(b)的橡树用材林。
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为了防止撒哈拉沙漠的飞沙移动、沙漠北移,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牧业和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要,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期、利比亚和埃及等五国政府决定,在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联合建设一条跨国生态工程。
1970年,以阿尔及利亚为主体的北非五国决定用20年的时间(1970-1990年),在东西长1500km,南北宽20——40km的范围内营造各种防护林30万h(b)。阿尔及利亚政府动员了全国力量,利用机耕、飞播等各种手段进行植树造林,并规定干部、军人、职工、学生在每年3个月的星期五轮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但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植树70多亿株,面积达35万多 h(b),初步形成一条绿色防护林带,防止了撒哈拉水藻进一步扩展,后来,北非五国加快造林速度,到1990年,已营造人工林60万h(b),使该地区森林总面积达到1034万h(b),森林覆盖率达到
1.72%。
加拿大“绿色计划”和日本的“治山计划”。加拿大和日期的林业机构长期稳定,而且一直明确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工程管理,几十年保持不变,工程实施效果较理想。两国实施的工程一直延续到现在。日本从1960年起,制定了5年一期的“治山计划”,并连续制定 和实施了4期防护林建设计划,总投资达128.987亿日元,防护林的比例由1953年占国土面积的10%提高到32%,其中水源涵养林占69.4%,并在3300 h(b)的沙岸宜林地上营造150——250m宽的海岸防护林。加拿大实施“绿色计划”,经过10年努力,已建成国家公园39个,正在建设的国家公园万12个,决面积达5000万h(b),已建成省立公园1800多个,面积2500 h(b),受法律保护禁伐的保护区面积已增加到8300万h(b),以上各类保护区的面积合计达1.58亿h(b),占加拿大国土面积的15.8%,占其森林面积的37.8%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
其它各国的林业工程,其它成效显著的林业工程,诸如法国的“林业生态工程”、菲律宾的“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印度的“社会林业计划”、韩国的“治山绿化计划”、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原生态恢复工程”等,都通过政府的巨额补贴,对林业实施多项优惠政策,与国际组织联合等形式,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努力,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乡村贫困、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收入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1、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启动重大工程。国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时期的行业发展,特别是林业行业的发展,要想迅速提升到新的台阶,必须有重大工程的启动,以此凝聚力量,凝聚人才,凝聚资金,最终实现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指相对落后的国家、行业或地区地赶超先进时,为缩短时限而采取的一种超常规发展方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情,通过启动影响全局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带动整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公是完全可行的,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关且要保证工程的持续性。
2、重点生态工程必须有政府宏观调控和优惠政策扶持。一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首先要有政府做出的长远规划。从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践可以看出,搞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首先要有国家通过规划等进行正确引导。二是政府要投入高额资金。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一,在发达国家敲击经济体制下,对这一效益“外溢”、市场失灵的公益性事业,政府进行适当的资金补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结合国外经验,我们应进行逐步完善,以适应大规模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三是政府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国家关于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补助政策也是落实到户的,这种办法是调动广大农场主的积极性,保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国土地资源虽然归国家所有,但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中以采取土地承包、租赁等方式,实行并不断完善“个体承包”的机制。
3、重点生态工程必须持之以恒,科学严格管理。一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建设生态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奋斗才能成功。如举世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总体规划73年,是需要几代人连续作战才能完成的事业。国外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林业工程都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实施才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要尊重科学,科技粉林。生态工程作为百年大计更需要强化科技支撑,更需要实行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三是要严格监督管理。欧美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在我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在明晰权属的基础上实行森林资源依法严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巩固成果,实现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根本生态目标。
4、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权威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从世界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的历史看,稳定的林业机构是实施好工程的基本保证条件,机构稳则工程兴,机构多变则工程衰败,这
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教训。搞好生态治理,恢复森林抗被,内容十分丰富,是包括乔木、灌木、林下杭物、野生动物等在内的生命工程,从育苗、造林,到抚育管护、采伐利用是完整的一套体系,必须由林业部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才能完成庞大的工程建设任务。许多国家通过立法保证机构稳定,不因其它因素轻易改变机构设置。借鉴其经验,我们要以法律形式确保林业机构的稳定,还要通过对六大工程的单项立法,逐步把林业机构纳入法制规定范围,不轻易改变林业机构设置。
第四篇:我国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分析
我国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本文从民营经济在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并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发展前景进一步阐明民营经济将是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贡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要实现三次产业间的合理、优化,需要寻找这样一个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儿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内在要求等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第一,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从业人员的构成看:
表11993年>2005年全国及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构成产业分布表(%)
资料来源:1994—2006年统计年鉴
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就业人员总增长率为13.50%,而个体私营就业人员的总增长率为238.10%,说明个私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表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重有升。可以说 如果没有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贡献,我国整体的产业构成可能更加不合理。从产值构成来看:
表2全国私营企业产值的产业结构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优化程度越高。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更一致,更相吻合。因此,虽然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布局不合理,但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产业结构还达不到当前的程度,会更落后,更不合理。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下:
表3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外商投资、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构成表
上表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从表中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决定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表4分类型的建筑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分布表
以上资料根据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得到,2004年分类有所变化,因此整理不出以后年份的分类型的资料,所以产值资料只能到2003年。
上表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显示出了主导的地位或即将成为主导的趋势,对第二产业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较量、整合、改革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肯定在第二产业内,民营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会继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使第二产业内部各成分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促使各个行业更注重质量的提升,更注重自身竞争力的增强,从而实现效益型增长。因此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是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集约型内涵,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这正是我们对第二产业进行调整的目标。
第三,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和发展前景分析。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还没有或很少进入的领域有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等领域,因此,本文对第三产业中能够得到数据的,也是民营经济分布最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进行分析,从中说明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及在第三产业内的发展空间。分析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两方面展开(以下分析资料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首先,对批发业进行分析:到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5.81%、3.66%、60.52%,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79%;在营业总收入方面的比重分别为:30.63%、6.82%、62.55%,私营经济营业收入比重为17.25%。限额以上零售业,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2.96%、5.14%、81.90%,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24.57%;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9.00%、6.88%、84.12%,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25.72%。限额以上餐饮业,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6.52%、17.97%、75.51%,私营经济这
一比重为45.14% ;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4.25%、19.48%、76.27%,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45.64%。可以看出,在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领域,不论是吸纳就业,还是创造财富,民营经济都占有绝对比重。随着非公有制36条的贯彻事实(落实),过去不对民营经济开放的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铁路及公共卫生、国防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将与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展开竞争,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肯定,在第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要大于第二产业,随着民营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第三产业实现质与量的飞跃,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使我国的整体产业布局向着合理的目标前进。
不仅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领域民营经济以成主力军,在第一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其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进军,民营经济对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品质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2]保育钧:中国民营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黄孟复:“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性的变化将继续进行
[4]黄文忠:民营经济是个科学的概念
[5]张德铜:民营经济的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
[7]冯秀恳:论民营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五篇:绍兴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与启示
(未经同意 请勿转载)
调 查 与 思 考
第十六期(总第268期)
浙 江 省 人 民 政 府 研 究 室 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基金会
━━━━━━━━━━━━━━━━━━━━━━━━━━━━━━━
━━
2005-7-11
按:今年以来,欧盟、美国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频频祭起特保和特限的大旗,加之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纺织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一“寒流”对以纺织业为支柱产业的绍兴所带来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正当各界对绍兴县的发展前景心存忧虑之际,绍兴县却在风兮雨兮、内忧外患的市场环境下,在阵痛中求嬗变,以凤凰涅磐的勇气,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不停步,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保持了工业生产和投资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有鉴于此,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来到了绍兴,召集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实地走访了数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以探求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道路之真谛。
困难之中求突破,结构调整不停步
——绍兴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与启示
绍兴县是我国纺织业集聚地之一,去年以来,面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风云变幻,绍兴县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今年上半年全省普遍面临制造业投资大幅回落、企业效益滑坡的形势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6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4%,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8%。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其中工业性投资同比增长23.5%。三是外贸出口增势依然强劲。1-6月,全县自营出口同比增长16.9%,其中加工贸易同比增长100%,占出口总额的9.7%,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四是工业企业效益逐步回升。1-6月,全县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184分,比一季度上升7.66分,全县实现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一季度减缓1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8.5%,降幅比一季度减缓15.1个百分点。
一、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绍兴县上半年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得益于近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纺织产业升级,坚持不懈地发展非纺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方面,立足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另一方面,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发展非纺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绍兴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纺织业”为支柱,“新型材料、石油化工、汽车配件、纺织机械、金银饰品、皮塑橡胶、金属加工、化工医药、电子电器、酿酒食品”等十大非纺产业快速发展的 “一主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县大力开展“结构升级攻坚年”活动,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加快。1-5月,非纺业的增量投入大大超过了纺织业,新立项和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塑料薄膜业同比增长124.6%,金银饰品增长31.7%,以钢结构为主体的新型建材增长24.6%,黄酒产品增长22.9%,汽车配件增长18.9%。通过投资拉动,绍兴县的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工业产值中纺织业与非纺产业的比重由去年底的76.4:23.6,调整为今年上半年的73.4:26.6,工业投资中纺织业与非纺产业的比重为41.5:58.5,非纺产业的新增投资已明显超过纺织业。可以说,绍兴县在充分把握市场环境,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走出了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之路。
(一)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实行差异化竞争。绍兴县不少企业清醒地意识到同类产品低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推陈出新,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主动实行错位竞争,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如光宇集团投入巨资,建立超厚、超薄玻璃生产线,发展玻璃深加工,避开全国浮法玻璃供求失衡的局面;赐富集团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纺织和部分聚酯设备,进军塑料薄膜和生物医药行业;金腾针织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在其产品中增加数码功能,不仅提高了附加值,而且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纺织产业中,传统的织造开始向天然纤维、无纺、绣花等发展;化纤业正在向工业丝、玻璃丝、特种丝方向发展。全县新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今年1-6月,全县产品创新率达到33%,比去年底上升0.8个百分点,实现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40.48亿元,同比增长29.2%。
(二)延伸产业链,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近年来,绍兴县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开始出现了产业链向两头延伸的趋势。一是充分利用下游产业的规模优势,投资原材料或资源性产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如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紧紧抓住周边市场对聚酯的主要原料PTA的巨大需求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市场机遇,投资PTA项目,一期60万吨PTA项目已经正式投产,产品全部供应周边的化纤企业,到2008年预计可达到300万吨的产能,成为亚洲最大的PTA生产企业,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光宇集团到青海投资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纯碱,一期项目已投入16亿元,计划分三期共投入80亿元,产能270万吨,大大降低了玻璃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也增强了对整个行业的控制能力。二是充分利用纺织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服装行业,加快向产业链下游拓展。近年来,全县的服装行业发展势头很好,今年1-5月投入37226万元,增长156.8%,产量增长24.9%,产值增长31.6%,绍兴县“恨布不成衣”的局面将会有明显改变。
(三)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产品竞争力。绍兴县许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能效,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绍兴天圣纺织集团坚持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之路,不增加一分建设用地,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通过人才引进和研发合作,将原有的1006台无梭织机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生产出了家纺、休闲、超细纤维灯芯绒等功能性面料,倍受市场青睐;同时,能够屏蔽电磁波、可以吸温排汗、可降解的再生纤维素纤维面料等新型高端面料也即将投入市场;集团还准确把握羊绒产品的市场前景,通过在原料供应地参股开发畜牧业稳定原材料的供给,今年投资3个亿上羊绒纺项目,生产高档的羊绒产品,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从今年一季度开始,高附加值的新品面料出口已经占到公司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利润占到50%。绍兴轮胎模具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研制开发出了子午线汽车轮胎精密模具,该产品属国际第一只此类精密子午线汽车轮胎模具,被美国、欧盟等国所广泛认可,其价格比普通模具每套要高出1-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创新引资方式,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绍兴县把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通过以民引外、民外对接、外资并购、强强合作等方式,花大力气引进与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升级推动力强的外资项目和产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拓展产品国际市场,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非纺项目投资稳定增长。1-6月,新批“唯声科技”、“精功太阳能技术”、“波磊涂料”等15个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非纺项目,非纺项目合同利用外资8770万美元,占总量的46%,占比高出去年同期19个百分点。二是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6月总投资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新批项目有19个(含1个增资项目),占总数的85%,其中,“华宇纸业”总投资9882万美元,合同外资3000万美元,是绍兴县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三是引资方式不断创新。在当前纺织产业结构单
一、产能相对过剩及行业形势趋紧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印染行业的“嫁接并购”;紧盯国际大财团、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以及纺织科技研发企业,加大引进工作力度,优化引资结构;转变引资观念,实行“以贸引资”,鼓励企业在与跨国公司贸易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技术合作、管理合作。
二、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绍兴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的明显成效,既得益于宏观调控和严峻的市场形势所带来的“倒逼机制”,也与绍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努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密不可分。正是通过市场 “倒逼”和政府“正拉”的双向互动,增强了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努力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全社会的发展氛围,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十分的关键。绍兴县委、县政府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发展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绍兴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上下要注意防止走入“一讲科学发展观就放松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讲统筹发展就不注重发展速度”的思想认识误区。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氛围之下,全县上下从政府到企业,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围绕加快绍兴县发展,主攻结构升级,推进经济转型,努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形成了共识和合力。
(二)强化服务和引导,使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企业自觉行为。企业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主体,但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也十分关键。绍兴县通过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强化对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引导和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出台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引导企业优化投资结构,按照投资导向目录的要求,选择50个结构升级重点项目,实施县领导定点联系制度,保障电力、土地、资金优先供应,通过协调督促,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20亿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高工业增长质量。二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优化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县政府组织企业与名院大所开展纺织机械、纺织印染等专项科技对接活动,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围绕加快“面料创新”和推进“染整革命”,确定四大类20余项共性技术,积极实施技术攻关活动;开展创新典型示范服务,制订出台了《2005年十佳科技创新企业考核办法》,积极开展创新企业创评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三是积极构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公共平台。按“扶一家、带千家”的思路,制订出台了《2005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建设财政扶持考核实施细则》,扶持推进轻纺科技中心二次创业,引导“中心”建立健全了6个研发中心和4个服务中心,不断开发纺织新材料、新面料、新技术、新工艺,积极为纺织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扶持绍兴纺织业ASP公共服务平台的滚动发展和应用拓展,目前已经建成4区(服务区、展示区、商贸区、互动区)和4库(软件库、信息库、资料库、专家库),可为区域内的轻纺企业提供低成本、全方位的专业纺织信息、技术、商务和管理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盘活存量,努力缓解要素制约。绍兴县委、县政府在资源要素制约日益严重的环境下,努力盘活存量,千方百计缓解要素制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土地上,通过标准厂房建设来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存量,出台了《关于鼓励标准厂房建设的若干意见》,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用地“双控”指标;通过规费、土地出让金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翻建、新建多层厂房,鼓励“零土地技改”和“零土地招商”,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电力上,加强有序用电,充分运用经济杠杆挖掘电力资源,加快热电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煤炭供应,政府牵头组织在外县建立煤炭基地,支持现有热电企业挖掘发电。在资金上,坚持一保流动资金、二保在建工程、三争戴帽资金、四争信贷置换,加强银企协作,努力缓解融资难问题;加强直接融资,扶持更多的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全县上下大力开展节约资源、节能降耗活动,结合生态省建设,积极推广节地、节电、节水等实用技术和方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电耗不断降低,1-6月,万元工业产值电耗为505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
(四)以开发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绍兴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开发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大项目进滨海,好项目靠柯桥,小项目搞集聚”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积极引导优质要素向开发区集聚,着力将滨海工业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PTA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薄膜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推进柯桥开发区的服装生产基地建设,努力使开发区成为绍兴县非纺拓展、纺织提升的主战场。今年以来,开发区已经成为绍兴县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在工业投资方面,今年1-6月,在全县的总投入中,二大开发区发挥了主导作用,滨海工业区投入占全县的49.7%,柯桥开发区投入占全县的16.3%,合计共占全县工业总投资的66%。在工业总产值方面,1-6月,滨海、柯桥两大开发区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70.6%和34.1%,经济总量占全县的权重为33.1%,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在利用外资方面,1-6月两大开发区完成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占全县总量的95%和72%。
三、绍兴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启示与借鉴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绍兴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经验和做法,对不少地区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善于分析和把握宏观形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离不开政府在宏观决策中的导向作用。政府要善于把握市场形势、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宏观经济环境,整合全球领域的咨询力量,就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经营模式、资本运营与转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预测,为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绍兴县委、县政府针对纺织行业市场形势的变化,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一方面,认清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认为 “纺织业不是夕阳产业,也不是朝阳产业,而是一个永恒的产业”,实施控量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做精做优纺织业,实现从规模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坚定不移地促进纺织产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着眼于长远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以项目的突破为抓手,大力发展以核心企业为代表的PTA、玻璃建材、塑料薄膜、汽车配件、纺织机械、金银饰品、食品加工等非纺支柱产业,坚持不懈地提高非纺产业发展比重。应该说,绍兴县的这种既立足于自身优势产业,又积极开拓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路是值得各地借鉴的。
(二)努力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最终取决于企业主体作用的切实发挥,各级政府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敢于开拓创新,努力营造加快发展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绍兴县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贸易争端频发、资源要素趋紧的宏观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全县上下良好精神状态和发展氛围是息息相关的。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沉着应对、积极引导,突出结构升级,精心策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导向,连续进行有力度、有深度的重点报道,解疑释惑、鼓劲造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增强发展信心,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及时总结推广企业在结构升级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因此,各地应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新的形势下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发展是硬道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支持和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要亲历亲为,多讲发展,多讲升级,多搞调研,与企业一起,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全社会要紧扣发展主题,进一步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宽容企业家、学习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发展升温。
(三)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政府引导和服务的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要素制约日益严重,既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倒逼机制”,也是对政府提升引导和服务能力的一个考验。绍兴县在新的环境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用好用足资源存量,千方百计拓展增量,积极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通过鼓励企业降低绿化率、老厂改建、厂房加层和留白闲置地新建等,努力缓解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就是一些很好的措施和办法。各地政府应努力转变观念,适应新的环境和政策要求,围绕发展目标,创新方式方法,克难攻坚,积极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在技术、资本、市场、资源等诸多方面,广泛开展信息引导和协调服务,形成有效的促进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的推动力量。
(四)扎实推进“企业服务年”活动,当好企业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服务企业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服务职能有效发挥,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更要强化政府的服务。绍兴县在落实“企业服务年”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厂,服务引导促发展”活动,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各级领导率先垂范,亲历亲为,带动广大干部积极参与,形成“政企互动、部门联动、县镇齐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相结合,既提供要素保障、科技服务、项目推进、财政支持、贴息奖励等有形服务,又进行思路引导、经验总结推介、精神激励、产业和技术信息发布等无形服务,真正将“企业服务年”活动落到了实处。各地应认真落实、扎实推进“企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善于学习和运用企业理念,要像企业研究市场的需求那样来研究企业的服务需求,像企业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那样来不断的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水平、服务的能力,应当成为考核各级政府、各政府的工作业绩和公务员德才素质的重要标准。
发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领导,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领导,省直各单位,各市、县(市、区)主要领导,省政府各驻外办事处
━━━━━━━━━━━━━━━━━━━━━━━━━━━━━━━
━━
编辑:谢妙娟 签发: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