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对策探析
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对策探析
在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关键发展阶段,我们党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调整产业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如果离开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而单纯地搞新农村建设,就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
2.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必须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现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够积累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能够改变农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生活方式;能够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居住的适度集中。
3.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怎样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实质性的措施是:在城乡发展具有差异、互补和衔接的产业分工体系。农村地区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主动与城市进行产业分工,大力发展与城市经济具有差异、互补的产业,使农村的生产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与城市衔接,城乡经济在生产环节实现一体化。通过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农村地区整体上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自然会向农村流动,从而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经济存在的突出性结构问题
1.过于依赖农业和打工,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农业和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中心城区比较,并没有形成各个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局面。农村地区农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的先导作用不突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后来乡镇企业的兴起给农村经济注入了一股活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下,少数乡镇企业升级成现代企业并做大做强,多数乡镇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不少农民缺乏专业技能,打工体力劳动居多,也制约了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的简单化使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仅有农业和打工两项,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有的地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单纯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提高,不重视品牌培育,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更新周期太长。部分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导致他们搞农业只能粗放而不能集约经营。农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产品结构雷同,虽然产量逐年递增,但农民在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增产而不增收。
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产业化进展缓慢。多数以初级产品销售,没有分类分级,没有加工转化增值。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生产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业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较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加上信息闭塞、流通不及时,阻塞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3.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素质低,缺乏特色优势
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趋同,造成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企业之间没有分工,产业关联度低,企业内部也不搞专业化分工。产业链条短,延伸不够,上游、下游和横向要么是生产的空白领域,要么协作能力差。同一部门的生产能力分散于多个企业之中,企业分散孤立生产经营、零散布局,缺乏一定的生产集中度,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都不大,不能很好地形成集聚效益。小而散直接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和竟争能力弱,难有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农村产业素质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较弱。设备陈旧,技术更新慢,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采用少,缺少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从事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产品生产。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缺乏比较优势。经济发展严重受资源约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益,缺乏综合、循环利用能力。
4.城乡产业存在二元结构,关联与互补性不强
有的地方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纯粹农村的事情,与城市无关,农村的产业规划只能根据农村的情况搞,或另起炉灶搞自己的一套,忽略了对中心城市经济的依赖、互补关
系,不知道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东风提升自己的发展起点,不知道以自己的优势对城市的弱势,不知道靠着大树好乘凉的巧妙之处。与中心城市经济缺乏互补、联动,浪费了农村的资源,延缓了发展过程。
三、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考
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市场导向
脱离城市建设新农村是没有出路的,农业本身很难让农民富裕起来。目前的小农经济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农民增收的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在农业之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农村地区的事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建设办法,要通过城乡互动来建设新农村。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条件;第二,随着中心城区产能相对过剩、产业升级、生产成本提高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农村要主动创造条件承接中心城区转移、辐射和扩散的产业,与中心城区建立起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紧密联系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企业能办的,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解决的,政府就不包揽。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提供战略规划,实施分类指导,集聚优势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
2.实施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比较优势”
技术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重点从科技创新抓起。要多渠道吸收资金,建立科研风险补偿基金和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基金,以灵活多样、务求实效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产业升级。以具有地域独特优势的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传统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确定特色产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产品生产领域集中,开发和延伸特色品牌,进行优势延伸,形成特色产业。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义,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比较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选择关联、互补产业,发展集群、链条经济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重复建设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合理定位,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国内外密切协作、互通有无,形成良性互补的关系。大企业可搞内部专业化,小企业可搞企业专业化,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抓住国内外分工深化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在乡(镇)或村等较小区域内集中生产某种产品,把就近出现的自发性专业市场改造成规模化、高效率的物流基地,吸引众多的企业集聚在该区域投资生产,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板块经济,在市场与产业互动中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间进行分工协作,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4.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循环经济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技术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县城和农村的重点建制镇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发展规模化的加工业和具有地方风味、特色产品的小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重点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加速发展农村新型的社会化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财务、技术服务与推广、职业介绍与劳务输出等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方面,能够获得及时、充分的数据和资料,能够以此分析和判断应该种什么、养什么。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第二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浅议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平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对我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和平村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推进产业结构调优调强,出新思路,想新办法,采取新举措是关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思路、加大力度;
一、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通过宣传,把政府的发展思路逐渐转变为农民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让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避免“干部热、群众冷”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
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9年,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
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固然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跟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观点落后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因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一个农业乡,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乡农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农作物增产增效明显,但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创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主导产业,也就成了当前及今后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树立“大农业、大发展”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突出特色、多种经营、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走基地化生产、特色化种养、协会搞活、大户示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子。主要在壮大藠头、林下特色养殖、2万亩绿竹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植藠头产业、优质大米产业、林下特色养殖业和绿竹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推器”。特别是要围绕林下特色养殖业、绿竹产业做文章,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兴、绿色、生态产业。二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要效益。既发展大规模加工业,也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小企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市场流转,把优势农产品做强做大,尽
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业和支柱产业,打造品牌,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坚持“园区经营、名特优发展”,抓好林下畜禽养殖业。畜牧养殖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完善林下特色家禽、牛、猪、白鹅为主的四大养殖园(小)区,增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假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资源的丰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乡应借助这一有利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抓好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倾力打造“农家乐”休闲游,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引导农民改造房屋、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把农业开发、乡村美化、基地示范、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将劳务输出作为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劳务能人带领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农民工服务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子女托管、土地转包等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六、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用地不局限于庭院之中,农民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空隙地都可以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选准开发模式,小庭院也能搞出大经济。在指导农户发展庭院
经济时,不求统一,但求特色;不求规模,但求效益。农户宜种则种,宜工则工,多种经营,各显神通,为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使之成为农村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
七、坚持依法治村,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建设民主、文明的新农村。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着重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群众发家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村级财务村务公开为窗口,增强村级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科技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宣传渠道,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依法办事、参与村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三是抓好文明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移风易谷,倡导新风,使农民在思想面貌上有根本改变。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展内涵,提高品位,改变农村形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第三篇:关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问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关于沂蒙老区改革开放调查
平邑县(市、区)郑城乡(镇)石家庄村 同志,您好!
我们是内蒙古大学13级的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为了解调查各领域变迁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和理解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为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做出此次调查。请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谢谢!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您的性别为:
□男 □女
二、您的文化程度为:
□不识字或少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三、您的职业是:
□农民群众 □村干部 □乡(镇)干部 □其他
四、您对您所在的村(镇)目前农村现状的看法:
1、种植业生产
1.1您认为您所在村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很好 □好 □一般 □比较差 1.2您所在村耕地实现机播、机耕、机收的情况为:
□基本上没有实现 □有一半都实现 □基本上都实现 1.3您对您所在村农资供应(化肥、种子、农药、地膜、饲料等)状况: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2、养殖业生产
2.1您所在村(镇)的养殖业情况为:
□没有人养殖 □散户养殖为主 □规模养殖为主 2.2养殖方式为:
□坡养为主 □圈养为主
3、您所在村的自然条件是:
□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居住相对集中、交通、信息还算不错 □居住集中、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4、您对您家近几年的家庭收入提高状况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5、您对您所在村(镇)的生存环境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脏、乱、差)
6、您认为您所在村(镇)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如何? □水平低 □一般 □水平较高
7、村级班子
7.1您所在村(镇)有无下派大学生村官?
□有 □无
7.2您觉得大学生到了您村(镇),对您村(镇)的发展是否有所帮助?
□大有帮助 □帮助不大
7.3您是否期盼着给您村(镇)也下派大学生村官?
□是 □否
7.4您最希望大学生村官最能给你们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给我们带来科技致富的知识 □给我们带来好的发展点子和思路
□配合村干部搞好村里的工作
五、您对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的态度:
1、您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怎么看?
□非常好,确实落到了实处 □正在逐步落实,但实施起来困难很大
□基本上没有落实 □只停留在口头上
2、您村(镇)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的贯彻执行:
□公开、公平、公正,农民满意,种粮积极性高涨
□存在不公正的现象,村干部克扣了一部分补贴
□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有些人没种那么多粮,却拿到了不少的补贴
□存在不公开的现象,种粮补贴,村里没有张榜公布
3、您对实行的免除农业税政策,怎么看?
□很好,农民种粮从此不用再交税了 □无所谓
4、您对扶持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5、您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六、您认为您所在的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困难是:
1、缺乏资金
您觉得缺乏资金的原因是:
□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没有钱 □政府资金投入少
□老百姓有钱,不愿意拿 □老百姓没钱
2、农民致富难
您认为农民致富的主要困难是:
□缺乏资金 □缺少技术 □缺少劳动力 □土地太少 □信息不灵 □就业困难 □缺乏民间服务组织 □其他
3、农民就业难
您觉得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
□没有文化,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不愿意外出打工
□本地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4、发展现代农业难
您认为您所在的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耕地少,地力差 □小规模分散经营 □农业灌溉条件差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机械化差 □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难 □农业物资供应难
□农产品价格低且不稳定 □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不灵 □农民素质差,特别是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5、农民素质提高难
您觉得农民素质提高难的原因有:
□农民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农民可以接受培训的机会太少了
6、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长效机制难
您觉得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长效机制难的原因为:
□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大
□社会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形成共识
7、缩小城乡差距难
您觉得缩小城乡差距难的原因为:
□城市各方面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农村反之
□到农村投资的企业不多,城市反之
□城乡差距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差距是多方面的
□农村人口众多
□政府在加快农村发展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措施还不多
七、您认为您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应从何处着手?
□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工业 □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基础建设,整治村容村貌 □因地制宜,搞好农村规划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移民搬迁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养老、最低生活等各项保障制度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要选一个好的带头人 □其他
八、您希望通过哪些渠道实现早日致富:
□通过有偿流转获得更多的土地或养殖更多的牲畜,实现规模经营 □获得更多的技术或信息支持
□获得稳定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或专业协会的带动保障 □获得稳定的就业渠道
□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获得平等的国民待遇
九、贵村现在的的建设信息
1.您认为贵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哪方面成效比较显著? A 发展新农业 B.提高农民收入 C.推进乡村文化 D.改善村容村 2.贵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A 传统农业 B 打工所得 C 个体经营 D 其他行业
第四篇:关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情况
关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情况
——2012年2月份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然,文化、精神也必须建设在基本的经济状况前提上,国家政策如今偏向于农村的发展,也提出了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对此,我们利用寒假返乡的时间,对我们的几个村庄进行了此方面的调查,希望我们的调查可以给新农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由于文化素质低、传统思想观念停滞不前,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绝大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可见,我国国情和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严重制约
为推进各示范点村庄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增强发展后劲,确保新农
村建设各项目标实现,现就加快各村庄整治示范点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
我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有其意义如下:
1、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
2、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
3、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6、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就我们此次调查的村虽然分布距离较远,但都集中在关中咸阳、渭南地区,所以虽有不同但大的方向基本相同,这里首先引用其中一村民的本村自诉(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北渠西村)——“北渠西村距合阳县五公里处,金水沟边沿,有七个村民小组,1100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中,在政府和村支部的领导下,基础建设已基本完善,村容村貌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单环存在一些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业,养殖业不再是传统,建设了十座温室大棚,只是党员、干部做示范,要使我们产业占主导地位,就必须把温室大棚做大做强。”我们了解到现如今各村都已基本行动起来,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慢慢渗入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但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形象其实在农民心里并没有生根发叶。简单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二是做大特
色产业。三是发展非农产业。要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认识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同时,针对举家外出务工致使部分土地撂荒或荒山废弃的现象,可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发展种养植业大户,积极退耕还林(草)等
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在关中地区,农民已经在政府的带领下,利用科学的手段,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改变产业链,逐步告别了原来只解决温饱的简单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利用科技的力量追求最适合,高效率,高利用率,大面积的新产业,如大棚蔬菜,特色农业,大面积养殖业,经济作物,将以前只是简单的分户植作变为系统的,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植作,节省了劳动力,挺高了效率和经济收益。各级政府也在经济上,技术上,政策上给予了大量帮助,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喜人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村民其实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村官中有些人有着怠慢工作的情绪,外出打工者基本不知道本村的产业变化,关心不大,大学生们虽理论知识狗,但实践经验缺乏,在家的农民有部分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有所作为,带头的村民人数少形成不了规模,老人们生活趋向于安逸对产业的调整基本不关心,所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大的潜在问题,有些已经显现出来,有的一直为解决。总结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种粮难于致富表现为现实。调查表明:97%的农民认为,单一靠种粮食来致富发家,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农民认为,现阶段种粮食只能是糊口,不种粮食又种什么呢?只有3%的农民认为,种粮食可以致富,前提是要土地广,资金雄,技术强,形成一定规模种植。
二是农民致富欲望减退了,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时代要求。只有1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新领域、摸索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寻找新项目,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种粮食生产表现为无可奈何,总认为不种粮油就没有办法,只有还是种起吗?10%的农民干脆不种,举家外出务工,其中40%的农民认为:只要政策不变,现在这样,种点耍耍粮食够自己吃饭就行了。只有10%左右的农民认为:农村、农业还有搞头,还想将自己的粮食多点,存款多点。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
四是干部农村工作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形势极度不适应。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整天忙于日杂事务,思农村发展规划、想农村富裕措施、带群众走富裕路,促先进帮后进的想法都不曾有过,终日忙于应酬,长期喝得醉醉的。
五是少数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不象搞“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哪样热心。
六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七是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政策未鼓励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一定的投资,需要全体农民自觉参与,笔者调查了解到,个别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本乡镇结构调整规划的不多,乡镇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更不多,即是出台了产业政策也不具体,难于操作。
八是部分乡镇干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多因素性认识,特别是个别主要领导注重当前“政绩”“数字政绩”,对短期内难于出成果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畏难情绪大,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农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广度不及,被动性调整。要么是盲目地跟从,凭一时热情地干,没有系统工程意识、长期工程意识,持久战意识,带有严重的盲目性、跟从性。
九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由于政府重视、部门扶持、政策倾斜、科技含金量高些外,面上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含量都较低,主要受资金、信息、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十是配套服务未跟上。相关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势,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等尚未开发,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了。
就此我们也听出了一些建议。
一、更新经营理念,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二、多管齐下,优化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企业组织结构,首先要打破社区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促进专业化的发展,在加强城乡工业联系的基础上,要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各类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其次要彻底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之间、企业之间的各种制度与观念壁垒,在市场作用下,进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农村工业产品升级的主要途经,一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同时通过规模经营和品牌竞争,继续占领和扩大市场;二是要大力进行新产品开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产品;三是要加大科技投人,引进与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三、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小城镇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升级。进行农业产业够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付大夫强农业龙头企业,它起着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这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根据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重要战略措施。要坚定的抓住这个重点,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带动起农民的热情,以此为根本,稳步有序的发展,创新,就会为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发展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影响。
电子101班第一小组
组长:谢欣
组员:刘爽、李欢、焦迪迪、王亚婷、李永强、何时飞、姜盛清
第五篇:对新农村建设调研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市新农村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
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市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生活条件三大目标,坚持市、乡、村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狠抓了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路在变宽,房在变靓,村在变美,处处呈现出一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进村入户,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笑脸,感受到的是村民们主动投身到家乡建设中的激情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尽活力。
二、**市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
1、集思广益 勾画农村建设新蓝图
建设新村镇,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各村镇的地理条件和实际条件又不相同,为了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有效地提升村镇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高度重视,专门从相关部门和乡镇抽调了规划、城建、测量、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小组,指导乡镇、村的建设规划的编制。在村庄建设规划中突出地域特色,充分体现民俗习惯和乡村特点,做到专业要求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基本完成了19个乡场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79个村的村庄建设简易控制性规划。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四区一线”农业发展战略,产业规划的编制以“车排子片区抓棉花种植、八十四户片区抓蔬菜种植、哈图布呼片区抓奶牛养殖、西大沟片区抓玉米番茄种植、一线片区抓肉羊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规划以村为单元,户为基础,自上而下编制,在每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1-2个优势产业的要求培育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179个村的产业发展规划也已完成。
2、依托项目 再造人居生活新环境
近年来,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全面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工作作为村容村貌整治的切入点,提出了“四化”,即:道路硬化,村内亮化,村庄绿化和庭院美化并举的工作思路,鼓励群众集资投劳,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改善村容村貌、硬化村庄道路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社会各界大力援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下,大力实施通达工程,全市村庄道路硬化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全市投入6020.9万元,新修县乡公路2条31公里,乡村道路183公里,农机路120余公里;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市以乡村道路、沼气利用、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和生态家园建设行动,实施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哈图布呼镇和百泉镇2个镇共28个行政村、2.26万人、5.5万头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依托沼气能源等项目建设,分步实施“5改”计划,搞好改灶、改圈、改厕工作,在八十四户等5个乡镇的15个村建成沼气池105眼,加强己建沼气池后续管理,确保发挥效益;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新修防渗渠道151.55km,建成高新节水灌溉面积5.15万亩,新修排水渠89.15km,改善灌溉面积35.46万亩;实施大型灌区改造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网改造,改造线路52.5公里;新建夹河子乡、哈图布呼镇、西湖镇3个乡镇文化广场;已在42个村新建了高标准文化室。全面完成了“五清”任务,根据各村实际,狠抓了“五清”工作,目前,全市17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内无垃圾、无路障、无淤泥污水、无柴草乱放、无粪土乱堆的目标,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调整结构 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市委、市人民政府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农业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八十四户片区已建成了2万亩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3万头只育肥牛羊为主的畜产品基地;哈图布呼奶业片区依托海川乳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年内将实现优质奶牛存栏3000头;车排子片区建立了1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推广高新节水4万亩,计划2-3年内全部实现滴灌,围绕“四区一线”产业化布局打造“车排子棉花”品牌;西大沟片区大力开展蕃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积极引导
群众发展蕃茄、玉米种植业。目前,该片区玉米种植面积8.9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番茄种植面积5.78万亩,比上年增加2.6万亩,今年玉米和番茄都喜获丰收,比去年亩增收300元以上。西大沟镇还通过招商引资,在镇区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一家年加工能力达一万吨的番茄酱厂,今年已收购番茄35000吨,制酱5000余吨,真正做到了把龙头企业
建到田间地头;积极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工作,完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280人,外出劳务收入达9747万元,劳均5987元;引进外来劳动力25080人次,劳务收入12540万元。
4、提高素质 增强农民增收新动力
**市坚持不懈地抓了政策、法律、科技、文明“四进农家”活动,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根据参训农民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以乡村干部、农民经纪人,劳务经济带头人、种植和养殖大户为培训重点,在26个示范村进行了三次以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致富技能。根据各村的实际,按计划年内培训农民8000人次;继续加大领导干部领种科技示范田、“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力度,为121个村选派科技人员62名;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对有初、高中学历的青年致富能人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大力发展不同层次的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的目标,逐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市经工办,办事人员主要是经工办工作人员,办事人员太少,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难以协调好这项工作。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
(二)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 “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拨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政府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
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我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投入不足,相当部分村、队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道路质量差,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运输不畅等问题,大部分村队没有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文化设施少,村民很少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新农村建设除了农村道路建设以外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队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四)“重建设、轻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队道路水利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巷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队柏油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浆等现象。村队的道路由谁来维护,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得起养不起的情况。
(五)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意识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六)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市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科技文化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四、加快**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市市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作为专门办事机构尽快设立起来并充分发挥作用。
(二)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队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地共同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市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乡镇村队,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乡镇村队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同时,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选择3—5个大乡镇,开展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允许房地产企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上,进行商品房小区和农民回迁房新区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5000元的乡镇村队,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能源、交通等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变分散式投入为捆绑式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村队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明确政府、农民和社会的职责,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教育引导农民。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完全包办。拓宽农民的思路,帮助农民熟悉市场、找准市场。抓好示范工作,培养起值得农民学习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或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等典范,逐步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树立起农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自治区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项目扶持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队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举办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培训班,培训质量监督员。通过技术业务培训,使监督员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的标准、技术要求和工作方式方法等,能够担负起监督项目建设施工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
(六)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支部书记,落实班子岗位责任制。
二是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
三是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市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