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5 04:1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淡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淡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第一篇:《淡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淡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解决问题”教学区别于应用题教学,在“解决问题”教学当中,教师要重视“单元主题图”教学,同时要突出“解决问题”教学的新特点,并重视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从而很好地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 1 单元“解决问题”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致的小单元。熟悉是因为它是传统应用题的“变脸”,陌生是因为“解决问题”教学又有区别于应用题教学的一些新特点,精致是因为在新教材中多数应用题是结合计算教学分散在例题与习题中,而“解决问题”是以小单元形式编排的,它包括加、减两步计算,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带小括号两步计算等 3 种例题。“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本文试图通过“解决问题”例 1教学案例,谈谈笔者的看法。思考之一:要重视“单元主题图”教学

新教材在单元的前面,以半页、整页或蝴蝶页(两页合并)的形式安排了“主题图”,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教材尚未出现过,这种“主题图”称为“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如何教学,当前存在或弃之不用或过分铺展等问题,影响了“单元主题图”的教学效果。[片段 1] “游乐园”教学回放:“节假日你们喜欢上哪儿玩?”“朱熹(宋朝理学家)广场”、“田顼(明朝湖广学政)北门故居”、“河滨公园”、“桃花坞游乐园” 几句简短的对话,把学生海阔天宽的思绪拉到课堂,课开始了。“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随着欢快的乐曲,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幅单元主题图,把学生带进快乐的游乐园。“这幅图就在你们课本的第2和3页(蝴蝶页),请同学们打开书,象学语文那样给它分成几个部分,并给各部分取个小标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看木偶戏、买面包、玩翘翘板和丢沙包”。[解读]:“单元主题图”与“例题主题图”、“习题主题图”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整体性。“单元主题图”中的信息,通常覆盖了整个单元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这节课教师巧借语文课的分段、添标题方法,把复杂的情境梳理的条块分明,省时、高效。“单元主题图”不象“例题主题图”是在一节课里完成的,它贯穿于整个单元始终,分散在各个课时里。这节课教师在第 1 课时的开始,对“单元主题图”整幅图进行了分块,以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把握,优化教学;之后,每个例题主题图都很自然地从单元主题图切入。

思考之二:要突出“解决问题”教学的新特点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新变化?从新旧教材的对比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提供的是现成的条件和问题,学生思维从解答问题的列式开始。与传统应用题相比,“解决问题”突出的新特点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起点明显前移。[片段 2] “看木偶戏”教学回放:“你们知道吗?这幅图里面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我们到木偶戏场去看一看。”老师从单元主题图切换到例1主题图。“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我通过读图上标的数字知道,看木偶戏原来有 22 人,后来又来了 13 人看木偶戏”、“我通过数图上的人数知道,看木偶戏原来有 22 人,跑去玩丢沙包的 6 人,后来又来了 13 人看木偶戏” [解读]: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新特点是: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感兴趣的素材,学生要在复杂情境中观察、解读原生态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解决问题”的内容与形式突破了传统应用题特点后,教学方法也要适当创新。这节课教师面对零乱的不成体系的信息,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数、读、看等方式,对图中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链,并有序的表达出来,接着,还要与相关的问题链接,形成条件、问题齐全的可以解答的应用题雏形。

思考之三:应重视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

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成功的课改,必然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忽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片段 3]用加减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回放:教师要求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编出了许多一步或两步计算的题目:学生 1: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又来了 13 人来看戏,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列式:22+13=35(人)。学生 2: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走了 6 人去丢沙包,还剩多少人在看戏?列式:22‐6=16(人)。“这是一步解答的,能编出用两步解答的题目吗?”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解决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第 1 组:原有 22 人在看戏,又来了 13 人来看戏,走了 6 人去丢沙包,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我们组找到两种解答方法,第一种采用分步列式解答:先用 22+13=35(人)求出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再用 35‐6=29(人)求出现在有多少人看戏。第二种用列综合算式解答:22+13‐6=29(人)。我们的算法简单明了:原来的 22 人,加上又来的 13 人,减去走掉的 6 人,就是现在看戏的 29 人。第 2 组:原有 22 人在看戏,走了 6 人去丢沙包,又来了 13 人来看戏,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我们组也找到两种解答方法,第一种采用分步列式解答:先用 22‐6=16(人)求出剩下多少人看戏,再用 16+13=29(人)求出现在有多少人看戏。第二种用列综合算式解答:22‐6+13=29(人)。我们的想法是:从 22 人里面去掉走了的 6 人,再加上又来的 13 人,就是现在看戏的有 29 人。“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解题策略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不满足学生现有的答案,还在穷追不舍。第 3 组:我们组还有这样列式的:13‐6+22=29(人)。我们的想法是:从 13 里面去掉和丢沙包的同样多的 6 人,求出多出来 7 人,再加上 22 人,就求出了现在看戏的有 29 人。[解读]:突出“中间问题”是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虽然新教材没有出现提“中间问题”的内容,但一个拥有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教师,必然会恰如其分的继承这一做法,从而提高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的解题实效。如上片段显然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认为可以在教学中加进突出“中间问题”教学:“能用三个条件编出连续两问一步解答的题目吗?”“原来有 22 人在看戏,又来了 13 人来看戏,一共看戏的有多少人?走了 6 人去丢沙包,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教师把连续两问改为一问,变为例 1 并进行对比:例 1:原有 22 人在看戏,又来了 13 人来看戏,走了 6 人去丢沙包,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学生:我看出——例 1 虽然没有“一共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但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问题,还是要先求出“一共看戏的有多少人?”教师:象这样要解答最终答案,需要先求出一个中间的问题来过度,象这样的问题,叫“中间问题”。

第二篇: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听解决问题两课例有感听了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和曹思思老师的《可能性》两节课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思思老师以同学们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为主线,带领学生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数学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一课,以游戏为主线,通过四个游戏让学生在很积极的状态下掌握了取中、对应、列举、转换和估算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并无这样的课例,这是教者自创的教材,足以看出教者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是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 1

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我思考着: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

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推荐)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作者:黄美珍 发表时间:2010/8/3 8:31:45 来源:南靖龙山中心小学 访问次数:41403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学后,先请学生回顾整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等,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4、45页的第2、5题,求平均温度和平均路程,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四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篇: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何为解决问题呢?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已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在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下载《淡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淡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浅议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浅议 夏茂第二中心小学 张舜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解决问题一直是大部分小学生头痛的事。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合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3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2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