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油画创作中的光
油画创作中的光
阳光、灯光、烛光,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平常但不难想到他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世间万物都需要光的照耀,在西方绘画中,物体的体积,形状,颜色,都依附于光的存在。十七世纪开始,科学不断的进步,人们对光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光的颜色,牛顿发现了光谱。艺术家们也开始探索在科学上的这一发现,不在因循守旧的只表现固有色而忽略了光照射下的环境色,印象派率先做了尝试终于让人们认识到绘画中光的存在与地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光的表现远远的埋没了物体本身的地位,占据了上风,那是光在绘画中的一次解放性的变革。光在油画中有两大方面的具体体现:一是,光体现了物体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了光我们才能看见物体的轮廓、明暗、大小、质感,光与形体如影随形。绘画创作也是采用光来进行形体的塑造的,是通过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造成的明暗变化来表现其立体感的。如果油画只是表现一个物体的轮廓线,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是在进行装饰绘画的创作称不上是一幅画的油画,是二维的,平面的但如果表现明暗关系,光影效果,那么不仅增加了立体感且有另一番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让观赏者不自觉的发生视觉的错觉,就好比最近几年所流行的三维立体画,使其身临其境,难辨真伪。而且,有了光和光在物体的折射,每一种质感的物体在反射光线时都有其不同的表现,这也是油画创作时区分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即通过对物体受光面局部的观察与描绘,可以充分表现物体的真实质感。第二点,是光与色的关系问题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光源色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没被折射时光是透明的,看起来无色,但经折射后,却是五颜六色的。好比一块白色的衬布,我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就会有很好地发挥空间,因为白色衬布所折射的光线最为丰富。因此印象派画家曾经认为“光既是色”有什么样的光就有什么样的色,光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颜色的变化。看来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知道自然是第一性的,一切创造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但印象派之前人们也只是单单对这个未知的客观世界的探索和研究,是科学驱走了我们人类的无知,但人类其实能够任由无知所宰割的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价值与存在,这种存在感表现在油画上就是人们开始利用光原色为自己情感的表达创立新的方式。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利用光的反射与折射得丰富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用语言表达无法比拟的,创作出一幅幅壮丽的史诗,为今天的油画打下基础。我们谈了光,也在第二点里谈到了光色,那么色彩在油画中是怎样被艺术家们所认识和使用的呢?
油画创作中的色
油画是从西方引进中国的,西方的油画家大多会自己研究颜料的研磨,所以每一位画家的用色都不一样,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点。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色彩在绘画中尤其是油画的地位变得尤其重要。首先矿物质颜料的研磨就是一种艺术,颜色要润且不能过分稀释,艳丽但不能刺眼,稳健而透彻,色彩的搭配更是一门学问。色彩的搭配是赋予创作者的感情在内的,也是观赏者感情刺激的共鸣,色彩搭配有明度、纯度、饱和度的考虑,也有冷暖色调、主色面积大小,对比度和调和度的学问在里面。因此想要掌握好油画的色彩绝非易事,在印象派画家研究环境色之前,油画色彩只有固有色的表现因此更需要油画颜料自身的美感,能将这大自然给予世间的颜色充分表现。
油画是明代时期流传到中国的,但和中国画的画法完全不同,聪明的中国人试图找到中西方艺术的结合点,企图能够将油画颜料及颜色运用到中国画里面来,色彩的运用也都偏于中国人的视觉品味,在不断地探索中油画及油画色彩在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中求发展,绘画大师们对这一色彩的运用也有诸多争议,直到1977年才真正的开始得到发展,不短的探索让中国人掌握了油画的技巧,掌握了对油画色彩的运用,开创了属于中国人自己风格的油画。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国画的风格亦如此,中国人喜欢在绘画里融汇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赞美或是批判,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华中表达的是意境,在色彩上总是有种迷离的浪漫色彩,诗情伴随着画意。色彩上柔和委婉,不会只考虑毫无感情的光原色和物体的固有色,柔和有亲和力才是中国绘画色彩的主基调。这和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字体是一致的,和谐柔美,共同创造我们的家园,不分民族和人种,热爱和平。中国油画的创作也是也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并高于中国人的生活,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绘画创作要回归原始,回归生活,色彩的表现也要和谐的表现现实生活,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抽象主义,中国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最引以为傲的,色彩的使用上面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口味,去除西方的野人味道,吸收西方人的先进科技。为我所用,比如,中国传统的色彩搭配,讲究配合的规律性,一切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先进的中国油画已经打上中国的烙印,被世界认可,这是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开拓的中国绘画在色彩上的新道路,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第二篇: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编号:
山 东 艺 术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朱建国
指导教师:
毛岱宗 专业名称:
绘画(油画)
学位级别:
学士
班
级:
2006级油画第三工作室
学
号:
200602120
论文提交日期: 2010年06月06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0年06月08日
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摘要:情感自由表达,通过绘画来表现时,离不开对形式的依赖。形式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
创作中,实现情感自由的表达,也需要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 树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情感表达;自由;形式;意识
正文 :
油画创作是人心灵的一种艺术的表达,然而要完成这种艺术的表达,我认为其实现情感表现自由成为必然。在艺术创作中要是心灵得到真诚的阐释,那么情感自由的表达成为了很重要的要素。只有实现自由的表达,其由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深刻的感染。情感通过形式来表现,而形式中也渗透着情感。更具艺术表现的情感是心灵自由的释放,情感自由表现的实现是艺术创作的本质需求。要实现情感表现上的自由需要一些条件和解决一些障碍和束缚。
我觉得这些障碍和束缚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是从情感表现的形式上(包括技术方面)去解决情感表现上的障碍。
绘画不仅是再现客观的事物和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情感,还有对客观物象情感体验的形式进行美化。情感自由表达,通过绘画来表现时,离不开对形式的依赖。形式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马蒂斯说过: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应当完全从她的气质中产生,他必须是通过一种谦逊的精神,相信自己画的仅仅是他所看到的东西。情感是重新体验到的情感,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形式表现问题:主要涉及到节奏韵律.虚实,点.线.面,笔触肌理,色彩.材料.结构.空间.等方面,他们直接反映主体的情感。
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情感在形式技术中的表现,往往会通过一些抽象的要素去实现,如节奏韵律.虚实...节奏韵律是情感表现中很重要的形式,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韵律。只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就会发现那其中鲜活的跃动。要想在油画造型中表现出情感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就需要对形状和色调等进行分析和体验。节奏往往会通过各种要素来表达,如画面的笔触肌理,线条.物象边缘线的转折虚实强弱.块面的安排等。拿线条来说:只有对线条有充分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和超强的驾驭能力,才能表现出优美的节奏韵律。对线条的表现,首先要在轮廓上去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情态,在结构上去表现事物的本质。线条是情感自然流露的形式表现。如果在形式上线条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情感的的自由表现就不会顺畅。要提高线条的表现力,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深刻的感受,经常训练多用线条去表现事物,或通过一些触摸式素描(或线描)的训练,尝试用多种线的方式去表现物象,还可以多临摹一下大师的作品等等。
色彩,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作品形式美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形式中的每一次转折变化都会引起色彩上的变化。所以形与色的搭配一定要协调适当。只有在深入的了解色彩的造型意义后,才能自由的利用色彩。自由的表达色彩,要以画面的关系和营造的氛围为基础,要符合主体的情感内在需要,熟练掌握色彩的表现规律,色彩在视觉上往往会给人强烈的心理暗示。要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通过在自然中对光色的捕捉,逐步增强感受性。在对物象进行色彩表现时,创作主体要处于主动地位,根据情感的需要强化色彩关系,对绘画中色彩的选择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当然色彩的表现也要配合点线面等抽象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之间的转换,架构起带有韵律美的色彩结构。绘画中色彩的表现节奏是随着情感自由变化的。在画面色彩中,相同或相近的色彩在画面中多次出现,便产生了色彩的节奏感。只有是绘画色彩具有了节奏韵律的美感,才能表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色彩节奏的交替出现也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色彩节奏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因素,需要主体具备自觉地发现和操控节奏的能力。
色彩与情感发生共振,便产生了感情色彩。感情色彩的表现也是创作主体艺术个性的重要表现。感情色彩自由顺畅的表现,会产生强烈的生命活力,造成主体内
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心的激动。创作者往往会通过感情色彩来组织画面的结构和秩序,自然物象给创作者提供了敏锐的色彩感觉条件,感情色彩和色彩感觉共同塑造出具有强烈个性的创作者,使他们的情感得以自由的表现。
用油画语言来表达情感,首先要了解油画材料的特点和性能。油画材料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覆盖能力较强,容易修改,颜色细腻丰富,不易变色,易于保存等。
艺术作品的结构直接与创作者的情感紧密相连。作品的结构如何安排是由作者当时情感的状态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情感就要表现出与之相适的结构形式。其形式结构的外在表现也是情感结构的表现,所以对画面结构的操控能力演得尤为重要。对画面结构的安排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对立统一。也要与画面的空间联系起来,我觉得画面结构是空间的抽象安排。对结构的把握也要像大自然一样,使其架构起来的形式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循环不息,活力永在。
二.是从精神和意识层面上,树立自己的观点,摆脱束缚.创作中,实现情感自由的表达,也需要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 树立自己的观点。
通过形式来表达情感,当然要通过“感受”的方式。体验作为一种感受方式,比较贴切的反映生活真实,与人的情感和生命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总是在主体的心理情感层面上产生。《淮南子.范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①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感悟生命与主体的情感同步进行,能够敏锐的反映当下的状态,从而情感得以自然的流露。通过体验的方式,感悟生命的情态和强烈的生命力,使主体和物象交融在一起。创作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到客体之中,两者彼此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实际上是主客的高度融合。这正暗合老庄的“虚静”,内心平静专一.没有杂念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心态,也是情感自由飞翔的一个开口。体验的特点:从创作主体自己本身的切身体会和感觉状态出发,把主体放置到到客体对象中来领悟,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体验作为一种感受形式,总是以现在状态的感觉存在着。在进行创作时,需要以往经验的积累,但开始创新的时候,更需要对现实当下的体验。人的意识感觉并不是静止的,物象所处的环境也是随时在变化的。在创作中,如果不能换起新
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的体验,就不能达到主客交融的境界,很难使情感得到自由的表达。王国维说过:“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物也切。”②克罗齐也说过:“艺术家们一方面有高度的敏感和热情,一方面又有高度的冷静,或奥林比亚神的静穆。这两种性格并行不悖,因为他们所指的对象不同;敏感或热情是指艺术家融汇到他心灵机构里去的 丰富的素材;冷静或静穆是指艺术家控制和征服感觉与热情的骚动所用的形式。③
创作主体个人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走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对生活要时刻充满着激情和新奇。通过对现有固定形式模式的突破或否定来实现个体的创新表达。马蒂斯说:"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④ 所以说创作者首先要表达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创作主体要按照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完全照抄物象的表面,要根据自己的情感感受适当的进行夸张变形,把事物的特征情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艺术作品的个性也是情感实现自由表达的重要表现。即艺术作品的个性化是实现情感自由表现的结果。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理个性。创作主体在表现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兴趣.能力是不同的,内心比较敏锐的可能喜欢表现一些细节,有的表现的简约,有的表现的繁复,不同的笔触和色调,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体验的方式来增加主体的情感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油画的创作过程是是内心逐渐向主观世界发展的,通过以自然物象为载体,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创作主体在创作时一定要有自主自觉的意识,利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认识生活,积极的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思想观点,实现自己情感表现的自由。
主体在创作中,可以尝试用非逻辑的的意识,非理性的的观念,发挥自己的直觉和本能,是自己融会于物象之中,忘记了自己,通过那神秘的下意识和情绪体验来实现对物象的把握和情感的自由抒发。在这个通过非理性的观念体验的过程中,不要强制自己去附和一些规范模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放下一切,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获得表现上的自由。罗汝芳:“不追心之既往,不逆心之将来,任他宽洪活泼,真是水流物生,充天机之自然。⑤
油画创作中如何实现情感表现的自由
参考文献:
①刘安著,陈惟直译:《淮南子》,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②王国维 :《文学小言》四,《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③克罗齐著,韩邦凯.罗梵译:《美学原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④(美)杰克·德·弗拉姆编,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⑤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
第三篇:第14课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
第十四课 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是„„美术教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美术鉴赏”选修一册中的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中的第14课:《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
这节课让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新美术发展过程中油画、版画艺术所取得的创作成就。这两个画种主要是将西方的艺术语言运用到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主题,体现了中国当代美术反映时代、面向世界的开阔眼界。
2、教学指导思想:
一、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两全”,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学习了解20 世纪中国新美术发展过程中油画、版画艺术所取得的创作成就。以及将西方的艺术语言运用到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主题。
二、加强学生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增强对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三、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一个思想: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新美术发展过程中油画、版画艺术所取得的创作成就。以及将西方的艺术语言运用到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主题。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20世纪中国新美术的发展中,中西融合,中国当代美术反映时代、面向世界的开阔眼界。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0世纪初的新型学校美术教育产生的意义;鲁迅的艺术审美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区别;延安时期版画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在当时的时代下,关注人生苦难的“悲情”,要高于艺术的“美感”;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力”之作,要重于那些反复雕琢而成的所谓“纯艺术”的“雅”之趣。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二、说教法: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我将通过讲授法、师生互动讨论和直观演示的方法,变“教师传授”为“师生交流”,变“灌输”为“引导”,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欣赏、讨论,体会鉴赏中西绘画作品的乐趣。
三、说学法:
1、根据高中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与合作讨论的方法进
行学习,加强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我是这样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的:
(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时间约为5分钟)多媒体展示两幅黑白版画作品:问学生在哪里见过?这时播放抗战群众张贴海报、发传单的视频。提问:国民党的印刷厂会给共产党印海报吗?不会,所以我们就自己用版画来印制宣传单(版画有反复印制的特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木板和刻刀,讲解版画制作方法,一起欣赏20世纪的版画作品。
引出课题《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
(二)讲授新课(时间约为30分钟)
提出问题,然后安排学生速度教材,欣赏作品,分组交流
1、如何理解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的关系? 展示一副传统版画《金刚经》和新兴版画 学生:对比作品和学生阅读学案,中国的社会背景及版画创作的内容符合时代性。
2、延安鲁艺版画创作的特色有哪些?和平年代的版画创作于三四十年代的不同。展示一组延安的木刻作品 古元的《减租会》力群的《饮》(播放歌曲《怒吼吧黄河》
3、和平年代的版画充满了欣欣向荣,那么和平年代的油画是怎样表现时代生活的。分析 《开国大典》的艺术创作。
展示摄影和董希文的作品(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来分析其艺术创作特点)观察——画面中有什么?即人物、场景、色彩等
分析——画面中说什么?即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画面讲述的什么事? 解释——画家为什么这样画?是指让学生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的观念。如:画面上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天安门城楼上的红色灯笼和菊花都有什么意义? 评价——你对画面有何感受?即将上面各步骤的资料归纳,综合地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讨论时,老师要特别注意吧问题具体化)
师生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教师补充,重要的地方加以强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
(一组)学生:都能理解到位当时的社会背景,版画的实用性,尤其课堂上开始学生都已了解到版画的特点。
总结:传统版画——圆润、构图复杂、很高的审美价值。鲁迅—有力、快速、反抗性、“悲”高于“美” 教师适时点拨:鲁迅所说的“悲情”高于“美感”;“力”之作大于“雅”之趣的时代审美,学生发表言论后,要适时点拨。
(二组)学生:对于三四十年代的战争内容,战斗气氛都会把握的很好,以及新时代版画的繁荣、多彩都能感受到的。具体: 三十年代:
学生:选材;抗战、生产、减租减息等; 民间与西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教师总结要确保:战争烟火的风貌、战斗性和宣传性特点。
新时代版画:学生:表现内容歌颂新生活,摆脱了四十年代的战争风貌。多媒体展示代表作欣赏:
1、北大荒套色版画 晁楣的《北方九月》;开垦的北大荒金秋世界红高粱丰收的壮观景色,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提问:描述画面美景)
2、江苏水印版画 吴凡的《蒲公英》;让学生回忆孩提时代的生活,感受画面和谐。(提问:回忆孩提生活)3.四川版画 徐匡的《乡村小学》;描述画面,分析其思想。中国农村小学的简陋,但中国的学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仍以极大的热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这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之所在。(提问:分析画面传达思想)
教师总结特点: 细致化 情节化 色彩鲜艳 画面幸福和谐,以及欣欣向荣的气氛。(三组)赏析:《开国大典》 学生:(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观察结果:人物——毛主席 朱德 周恩来等建国领导人 色彩——红色 黄色 蔚蓝的天空等 场景——恢宏壮观
分析结果:事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释结果:人物并排集中左侧,去掉一根柱子,右侧集中表现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广阔的蓝天——突出盛况和宏伟壮观。
红色的灯笼柱子地毯——喜庆 黄色的菊花——金秋十月
蔚蓝的天空——晴朗,烘托心情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补充 评价结果:
感受:学生感受各不相同,确保感受的正面性。
老师补充:学生难理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重彩结合的手法。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掌握了美术鉴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课堂变得富有亲和力。这一部分我引用了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画面的理解和认识。
1、课堂练习(时间约为5分钟)
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相关练习题,学生巩固知识。
2、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再次强调本课重难点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的成就及与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以下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感受到了什么:(美术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版画这种艺术形式? 板书设计: 20世纪中国油画版画创作
一、峥嵘岁月:
版画 A鲁迅与版画创作
B战争烟火的风貌——战斗性 宣传性 C代表作品:《怒吼吧中国》《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二 和平年代:
新生活的颂歌:版画《北方九月》《蒲公英》《乡村小学》 和谐 幸福 :油画:《开国大典》
第四篇:《现代油画技法研究与创作》课程教案
邢
台
学
院
教
案
2010~2011
学第一学期
课 程 名 称
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
学 时 学 分
72学时
专 业 班 级
08美术教育
授 课 教 师
系
部
油画教研室
2010–2011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年级:2008级美术教育油画1画室 时间:1-6周 学时:72 课程内容:《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2》 教授计划:
一、课前备课内容:
1、理论讲授方面:(1)绘画综合材料媒介的美学特征和历史演变。
起始与变革—形式与空---观念与背景
(2)东、西方艺术的材料与媒介的应用 a东方传统绘画材料媒介 b西方现代绘画材料媒介
达达 超现实主义 非具象 波普(3)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
纸媒介的使用与特性 基底的材质与制作
材料媒介的广泛性
(4)画面构想的能力训练(5)材质的肌理形态表现
2、写生实践方面:(1)综合材料作品制作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作品立意--材料选择--制作基底--材料处理-
-画面制作--整体调整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创意、素描、构图 主题表达 形式表达
材料的选择与审美价值的转换作品的整体把握
3、优秀作品赏析:优秀综合材料作品欣赏讲解,从经典综合材料绘画作品
中体会其中的形式和规律。
4、教学示范作品: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有步骤有计划地制作教学范画,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二、教学内容的作业安排:
1、油画静物写生与创作
(二幅)
32课时 画面尺寸要求:50cm ×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油彩、综合绘画材料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作品实验
(二幅)
34课时
纸媒材的作业实验 画面尺寸要求:50 cm×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或板面,各种纸媒介材料
三、教学实践过程:
1、使学生认识到综合材料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尽可能的扩大本次课程的知识接触范围,增加信息量。
2、本课程教学是以基本知识的整体讲授和针对每个学生的辅导为主,讲授过程中要结合相应图片资料,必要时示范演示,并辅以教师课堂示范作品。辅导过程中要以个别辅导与集体讲解结合。加强个体辅导,因材施教。
3、在统一要求下,注意发现与爱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及艺术探索,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布置课外相关作业,以达到课内外互补。鼓励学生在课外大胆进行作品实验练习,尽可能快地丰富课程内容的实践经验。
5、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适当安排座谈和讨论。
6、课程结束举办作业展。
四、课程学时分配:
第一章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36课时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论讲授)
(2课时)
第二节
现代油画材料与技法(理论讲授)
(2课时)第三节
静物绘画写生与创作实践(实践练习)
(32课时)
第二章
综合材料绘画
36课时
第一节
综合材料与媒介的应用(理论讲授)
(2课时)第二节
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实践练习)
(34课时)
2010 –2011 学第一学期教学教案
年级:2008级美术教育油画1画室 时间:1-6周
内容:《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2》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尊重传统油画的基础上,对新材料、新技法进行探索,来研究油画艺术在现代的表达与发展,寻找油画语言更适于时代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表现主观感受中的客观世界,从而拓展油画创作的领域,提供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形象和艺术观念。通过对各种材料、技法和理论的学习与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掌握更为全面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教学内容又涉及到综合绘画材料方面的内容。对材料的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课题,它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与时代同行,符合现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要对视觉语言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对材料的敏感性,学会如何运用各种不同材料媒介形成新的艺术审美价值,培养从材料媒介出发把握艺术作品审美趣味和品位的能力。
课程涉及到综合绘画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本质、材料的美学、新材料、材料的并置和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材料的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课题,它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与时代同行,符合现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
通过本次课程,要对视觉语言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对材料的敏感
性;学会如何运用各种不同材料媒介形成新的审美价值;培养从材料媒介出发把握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和品位的能力。
二、教授计划:
(一)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方面要注重实例,鲜活生动。准备相关课程内容方面的图片深入讲析,加强课程内容的可视化教学。
要求学生阅读本次课程内容县官的理论书籍、画册,用以丰富课程内容,扩大教学内容范围。
(二)课堂实践
每个学生对材料媒介的选择、理解、把握、运用、组合、想象完全是
自由的,有个人爱好和理解所决定。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作品实验,尽可能快地丰富实践经验。
综合材料在绘画上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架上、平面形式,但由于目前教学中某些硬件和软件的限制,还不能够进行大范围的试验,所以课堂实践的范围重点在于依托于平面基底的综合才料媒介绘画作品实践。
(三)作业辅导
指导学生按步骤要求对所选择的材料媒介进行思考和感受,在选择过 程中形成创作冲动与构思。随着创作的展开,必须理性思考材料所具有的社会信息、人文背景,恰当处理材料与主体的关系,深刻表达创作主题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综合材料媒介(理论讲授)
1、起始与变革
古代,综合媒材在艺术创作中合理的运用,其重要原因是缘于古人与自然密切亲和的关系,人们的艺术创作与构思过程是以自然、朴素、本质、易得的媒材为主要轴心进行思考并创作的。
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艺术观念的变革必然导致材料媒介的变革。
2、形式与空间
艺术的创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二是形式上的创造。20世纪初,立体派首先开始了绘画观念的变革,并且首先使用了现成品与综合媒介。立体派沿用了塞尚的“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去处理和表现自然”的观念,但是它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艺术的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艺术家对空间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是艺术的最根本问题之一。立体派颠覆了古典焦点透视的原则,随心所欲的改变视点,打破再现和制造空间的透视术,不再模仿与再现什么,使艺术回到了它自身,完全改变了现代人对艺术地观看方式。
3、观念与背景
艺术观念和创作的背景是人们理解、欣赏艺术时必须具备的前提。艺术作品承载着人们关于世界和生活的“观念”,也同样反映了人们对 待艺术 的价值和态度,即艺术观念。一部艺术史可以是说是一个“观念”的演变历史。不同的艺术观念往往是造成艺术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
4、东、西方艺术的材料与媒介(1)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与媒介
彩陶装饰绘画;岩画;漆画;壁画;卷、轴、绢、纸、与笔、墨。
(2)西方现代艺术对综合材料的运用
A 达达艺术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从立体主义开始在作品中引入综合材料及现成品之后,从达达开始,综合材料和现成品的使用便日益广泛地加以运用。他们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美、规则、秩序、基础等,他们幻想、幽默,对现实生活深感荒诞、失望,于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把现成品当作绘画工具和颜料等同看待,借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疑虑和不满。例:杜尚的《泉》、《加上两撇小胡子的蒙娜丽莎》。B 超现实主义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达达对综合媒材的运用主要是在二维、三维的层面上达到了艺术的完美与自由,而超现实艺术则以发展出了一种“整体艺术”(即装置)。例:达利的《一个女人的脸部》。
C 非具象——二十世纪中期艺术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非具象”一书探讨艺术本身的规则,使艺术本身更为纯粹。“不定形艺术”是重要代表。塔皮埃斯的艺术强调过程、行动、自发、偶然等,其本质是不待任何愿望也不受任何先入之见的控制而进行创作。例:丰塔那、杜不菲。
D 波普艺术对综合媒材的运用
波普艺术不仅使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更重要的事,他们创造性的赋予这些媒材以文化和社会含义,它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想象,使普通的东西变得意味深长,艺术日益贴近并影响着大众生活。例: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沃霍尔的《二十五个梦露》。
5、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1)纸媒介的使用与特性
A 纸的人文背景与社会信息
纸作为材料的一种,具有相当特殊的质地和性能。他给人感觉温暖、亲切,它轻柔、易碎。纸在文明中诞生,留下人类生存的印记。B 纸在平面与空间上的表现力(a)纸的平面构成
(b)纸的半立面、立面构成(2)基底的制作与材质
由于任何一种材料总是有其特殊的质感和肌理,所以,基地制作也要有相应的质感与肌理。
肌理制作的三个原则:
一、与主要媒材的协调原则;
二、与主要媒材的对比原则;
三、与主要媒材的衬托原则。
(a)丙烯材料与塑型膏(b)厚重基底的制作
制作材料通常有:立德粉、钛白粉、石膏粉、荒沙、水泥、细石子、大理石粉。
(c)常用基底的制作与材料
6、材料媒介的广泛性
(1)自然材料(2)现成品与特殊材料(3)材料的人文背景(4)材质错位与时空错位
(二)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1、创意、素描、构图
2、主题表达
主体的确立,通常有三个方面因素:
(1)取决于个人爱好于兴趣和对艺术的看法和理解。(2)取决于个人的擅长。
(3)取决于个人对艺术种类、材料媒介、形式语言的熟悉、了解程度。
3、形式表达
在创作实验课程中,强调结合多种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形式思考探索。
4、材料的选择
(1)从个人爱好和感受出发(2)从艺术观念出发(3)从艺术的形式出发
5、画面构想的能力训练(1)平面意象(2)有机构成(3)纹理组织
(4)构成分析(5)意象构成(6)形体变异
6、材质的肌理形态表现
(1)绘涂表现(2)拓印表现(3)拼贴表现(4)压揉表现(5)喷洒表现(6)烧烤表现(7)渲染表现(8)流淌表现(9)刻印表现
7、材料的选择与审美价值的转换作品的整体把握
在综合绘画中,正是对材料媒介的感受,在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创作构思与冲动。随着创作步骤地展开,必须理性思考材料所具有的社会信息、人文背景,适当处理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的关系,层层展开,反复思考、比较,最后完成作品。
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
(1)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四、教学实践过程:
(一)教学实践过程教学重点:
1、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中的作用与表现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创作实验
(二)教学实践过程计划安排:
认真备课,准备好教学相关资料。提供教学用范画,并在上课过程中做好示范作品。深入到学生中间,加强个体辅导,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集中讲评作业,解决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使整个课程有条理,有秩序,学习内容循序渐进。
做好课程的结课总结工作,明确成绩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办法,9
要求学生坚持课下的继续学习和自我提高。举办结课展览,检查教学效果,听取意见。留存优秀学生作业。
1、作业安排
2、作业考试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材料与艺术设计》
青岛出版社
藤
菲
著
2、《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 上海书画出版社 陈心懋 著
3、《塔皮埃斯》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何政广
撰文
4、《解读材料》 上海书画出版社 周长江 著
5、《艺术材料的遐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元 赵扬 著
六、作业安排
1、油画静物写生与创作
(二幅)
32课时 画面尺寸要求:50cm ×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油彩、综合绘画材料
2、综合绘画与材料媒介的作品实验
(二幅)
34课时
纸媒材的作业实验 画面尺寸要求:50 cm×60 cm 画面材料要求:布面或板面,各种纸媒介材料
七、作业考试评定
本次课程采取随堂考试的方法,以学生的课堂写生作业为主,结合学生平时课内外的学习态度和课外作业情况、上课考勤纪律等,对本次课程所授知识的接受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1、材料媒介运用合理,有选择性,有目的性。(20分)
2、画面制作步骤明确,技法运用合理。(20分)
3、画面主题表达明确,突出了真实感受。(20分)
4、画面制作用心,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和作品面貌。(20分)
第五篇:(论文)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论文)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论文摘要: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翻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发展的脉搏,在各个时期艺术发展的背后,有那么多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画家,通过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和执着追求,才使他们艺术作品大浪淘沙般地载人灿烂多彩的、充满文化气息的绘画艺术史册。当我们在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而倾倒和敬仰之时,我们也许无法抑制自己的想象,会情不自禁地问:是什么使这些艺术家们在渴望着张扬自我个性的状态中,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那么多感人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在汉语中,风格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以说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或行为方式。所谓艺术风格,则主要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1.艺术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伴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艺术也逐渐被看成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观念的世界”)的方式。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为艺术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过认识的深化,进而完成从素材向绘画语言的转化,并最终塑造出可视、具体的艺术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成了艺术创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无疑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着的,艺术家的这种思维能力越强,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锐,判断力与创造力也就越强。
从艺术的本质看,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无法想象没有创作个性的艺术作品会打动人、感染人。画家的素养、天赋、经历、学识、性格、思想、情趣、理想以及在绘画造型、色彩、表现技能技巧方面,均是画家个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画家对于客观自然的感知和对自身主体的心灵观照与表现能力的综合表现。一个画家越是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与追求,就越能够具有独到的富有特色的艺术见解和创作个性。但画家的创作个性是要受到客观(即社会、历史的大环境)的制约,所以,必须考虑到创作个性的解放是有条件的。必须附合本国国情、民族心理、固有文化背景。当然,只有从文化素养、思境境界,技能技巧锻炼、生活感受、传统学习、时代精神、艺术宗旨等方面下苦功夫,才能懂得创作个性形成的真谛,扩充个性容量,获得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从而迈
人较为开阔的艺术境界。
2.艺术的多样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欧洲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伴随着隆隆的机鸣声,将大量的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时,一种在工业社会形成的“技术理性”左右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预测与控制自然的技术旨趣,也导致了工业社会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和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等。此种生存逻辑在其发展之初的确起到了进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纪,这种生存方式因其对自然的肆意掠夺给人类家园带来了毁灭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使人成为单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机械化、标准化、组织化等现代方式,严重腐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似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却是一种被压缩的、异化了的平面,在心灵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然淡化,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不再欣赏玻璃幕墙光斑的闪耀,也不再眷念水泥丛林里的躁动与喧哗。当今社会中,人们更期待回归,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文化的源头。人们普遍寻求通过艺术来补偿现实中的精神的失落,抚慰疲惫的心灵。在这里,艺术作为一种来自心灵空间的变换多彩的语言,以其极具个性化的浑茫意象,正体现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生命状态,净化着人类心灵。
时代的发展已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挥创作个性,开发艺术生产力,才能扩展艺术的种类,达致艺术的多样性。因此,艺术间的相互借鉴、吸收、渗透、融合,将导致艺术的多样化、交叉化,使当代艺术发生很大的质的飞跃,许多艺术创作艺术上的问题也才能相应得以解决。总之,没有艺术个性的创作行为,会使艺术停留在无法创新、无法变通,没有民族意识和风格、没有文化心理、时代精神,导致艺术形式上的单一化,甚至产生艺术创作的枯揭,逐渐失去艺术的恒久生命力。
二、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它能充分的发展,不受束缚。当作者将自己思想感情熔铸于自己笔下的形象时,由于它们饱含着生活气息,又高于生活,给人的启示、联想,往往会大于超越作者原来的思想,而具有更广、更深的、更为普遍,更为丰富的意义。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上,作品的个性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至西方近现代,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乃至成为衡量艺术家成就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1.创作情感的个性化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体现为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由于情感的主观性最强,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觉化和诗意化,同时,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创造的主观幻象之中。强烈的情感会使人们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剧减弱,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导
致情绪激化而放纵了想象机能。因此,当人们情感冲动时,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适当的词和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而有一种紧迫感,这就是艺术语言的蓄势。这种蓄势所蕴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语言出现畸形。可以看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人们情感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赋予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观的,但由于人们的情绪记忆不同,经过主体化了的情感信息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性化的艺术情感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交际价值。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全过程看,就观照者而言,他必须理解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可见,观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是他的情绪记忆与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间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正是创作情感的个性化,才使艺术在人类的观念世界得以永生。
2.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艺术语言运思的内趋力,它是创造艺术语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审美感受。审美感受的动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现化,它使整个审美感受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情感的体验之中。在这体验中,既体现了发话主体情感的特点,也反映了发话主体认识问题的个胜。艺术语言是情感体验激发下的产物,它与常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体验系统。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经由艺术家在画面形式、色彩以及笔触等诸方面构成。事实上,绘画史上一些著名的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普遍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所称颂。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中的许多画家也都善于利用直率、粗放、多变的笔触,以及个性化的色彩与形式等去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如梵高那厚重的笔法,仿佛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色彩堆到画布上一样,以旋动而又粗重的笔触,描绘着画家眼中悲情的世界,带着儿童般的稚气和粗野,用强烈而又个性化的色彩去表现自然中的星云、大地、向日葵。
个性化艺术语言价值的实现就在于打破语言的局限性,使话语充分体现出艺术魅力。借用符号学的理论,艺术语言在语言规则与语义设置上的特征为艺术语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础,可接受性的最终实现还要依赖于在具体表达中、在特定语境中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艺术的无尽魅力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而风格的独特性,主要来源于个性化的创作手法。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独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艺术家们在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艺术灵感的程度上的天才表现,决不可能来源于他们业已僵化的创作与表现模式。事实上,一部风格多样的绘画艺术发展史,离不开那些天才艺术家们极富艺术个性的艺术创造。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文章来源于:美术园-美术交流社区|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