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第4课

时间:2019-05-15 04:5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五年级上第4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五年级上第4课》。

第一篇:科学五年级上第4课

4、做一块卵石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使用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教学材料

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学生搜集的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 重点难点

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精美的卵石作品:“大家看,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这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欣赏卵石,观察特点。

学生小组内玩卵石,观察卵石的相同点。

2、做一块卵石。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怎样使石块变圆?”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导完成。(在地上磨、两块石头互相磨、放入有水的瓶中晃„„)

3、作品展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卵石,说说自己用到了哪些方法,总结让石头变圆需要的外部力量。

4、探究自然界中卵石的成因。

由自己做的卵石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师生共同总结:石块从高山上滚落下来。沿河道从上游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岩石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卵石是在水是搬运过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5、模拟实验。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高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滚落下来?”学生猜想、交流。教师提出风化的概念,然后做风化模拟实验:用镊子夹一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页岩的变化。同时启发学生联想:实验中的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的温度升高,凉水代表大自然中温度降低。温度变化使页岩破裂。最后,教师出示风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风化。

6、得出结论。引导学生综合结论,总结卵石的成因;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磨擦形成了卵石。

三、拓展活动 思考: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教学反思:学生充分举例生活中见过的卵石,知道了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会出现卵石,知道了大自然的力量。

第二篇: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较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五、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六、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其最常见题型为选择题,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图片是邓世昌的人物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再者是综合题目,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综合考查,一般有四大综合方式:一是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成了19世纪末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二是中国近代列强的五大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三是旧民主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是针对日本来考查,有学习中国的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至于《马关条约》是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进行综合考查。

七、教学时数

1教时

八、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九、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当今热点,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等。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2.教学导语

设问:同学们,当今的中日关系如何呢?

教师切入屏幕,显示课件:2009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麻生此次访华主题紧紧围绕“合作”二字,是一次极富成果的“合作之旅”。

那么,100多年前的中日关系又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解当时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结构

1.发生的原因

2.爆发

3.重要战役

4.结果

5.《马关条约》

(四)师生互动

1.发生的原因

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简要从日本、朝鲜、清政府三国分析战争的背景,并归纳出战争发生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契机(直接原因)。

2.爆发

提问:

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3.重要战役

(1)了解战争的简要经过【教学策略:先总(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

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2)着重学习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放映“黄海大战”的片段,着重了解邓世昌率领士兵英勇抗敌的感人场面。

请个别学生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并由学生简要评价。

提问: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

(3)旅顺大屠杀

承接上文:

黄海大战后,日军轻易侵入辽东半岛,出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发生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开《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片。

(4)威海卫溃败

设问:接着,日军又夹击威海卫,我军战况如何?

4.结果

提问:

本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

指名回答: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双方的代表。

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相关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邻座讨论:

尝试用口诀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口诀:割三地;赔二亿;允设厂;开四口

邻座讨论: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探究下列问题:

割三地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点拨并屏幕显示: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

赔二亿又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并屏幕显示:

赔二亿比前两个条约巨增,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民众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

允设厂带来了哪能些危害?

启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签订条约?

剖析并屏幕显示:

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中日战争后,则相反;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现在有了条约依据,反映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归纳并屏幕显示:

开四口又产生了哪些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北京条约》开设汉口、南京、天津等共十一处(《天津条约》开十口,《北京条约》增设天津一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北京条约》共开十一口),已经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沿海,开埠天津,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四口,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已经卷入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

综述并屏幕显示:

经济侵略的路线:江南沿海 → 长江中下游、江北沿海 → 长江上游

简言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伸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

小结:

弹性教材: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解释:

“颐和园又搭天棚”指台湾被日本割让,而中国的头头脑脑,却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慈禧太后60岁生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点拨: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五)教学总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六)学法指导

学生朗诵歌谣,以强化学过的知识:

1894甲午战,割地赔款丧主权。开设工厂增口岸,世昌殉国黄海间。北洋舰队全军没,大大加深殖民地。《马关条约》被迫签,民族危机险空前。

十一、课后作业

(一)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思考题: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十二、课后拓展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有人认为败局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附录:

十三、科组评析

(一)亮点特色

1.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等各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2.扮演邓世昌的形象,使课堂气氛浓厚,既突出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形象,学习邓世昌的高贵品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改理念。

4.先总(战争的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的教学策略,主次分明,突出了“黄海大战”这一重点。

5.在“日本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和路线”、“日本资本输出的合法性”问题上,采用纲要信号法表示,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6.表格归纳问题“《马关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什么进一步的危害?”,起了小结性的作用,击中要害,突显了本课的重点。

7.口诀归纳法和歌谣学习法的运用,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其记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8.弹性教材的设计,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也可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还便于教师依据课堂的密度灵活选用,彰显教材的灵活性,值得提倡。

(二)存在问题

1.由于时间限制,“中国战败的原因”未能全面剖析,“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军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未曾涉及到。

2.“旅顺大屠杀”,未能真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没有分析战争的性质。

4.“威海卫之战”,未强调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改进设想

1.设法调整授课时间比例,“对症下药”,确保“疗效”。

2.假如时间充足,可多角度剖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军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可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习。

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林泽纯,历史中学高级教师,多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奖;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报刊上。本次刊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曾获省级一等奖。

第三篇: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

山 东 冯 静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

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

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黄海海战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第四篇:9上第4课 与建筑相伴

(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第4课 与建筑相伴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从中国传统壁画的工笔重彩到西斯廷教堂的油彩湿壁画,再到现代的装饰壁画进行了介绍,力求以点带面演绎壁画的艺术风貌。在这其中,重点是把握壁画中的艺术风格和时代文化背景,寻找和探索壁画与建筑、与社会、与人的密切关系,体验壁画中丰富的人文气息。

一、教学路径

欣赏:赏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建筑场景中,壁画演绎的艺术特质。解读各类壁画的内容。寻找作品内容和作品艺术风格的联系,寻找作品和建筑之间的联系。

了解: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了解壁画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理清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壁画在相应的建筑中所起的作用,还原壁画的社会价值。

体验:尝试寻找特定建筑场景下壁画的主题。体验壁画中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变形、分割等。尝试纸上壁画在不同建筑条件下的视觉感受。

应用:运用壁画作品中写实、变形、装饰、分割等技法,结合主题创作纸上壁画草图。

创造:理解分析壁画作品中,作品与建筑的关系。以现实生活情意为素材,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统一风格的壁画作品。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赏析中外不同风格的壁画作品,了解、体会作品与文化、时代和建筑的关系;第二课时分析理解壁画作品中不同的绘画元素和创作技法。合作完成有主题的壁画作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壁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品种类和发展变化。

技能目标:了解、体验壁画作品中装饰、变形、分割及画面构成等创作手法。情感目标:体会不同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壁画作品的艺术内涵。(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壁画作品中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教学难点:体会壁画作品通过内容、形式、表现主题内涵并烘托建筑的艺术情境。

三、教学准备

中外各时期不同的壁画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相应的建筑场景图片;特殊壁画作品,如浮雕、瓷板壁画作品图片和相应的材料实物;重要作品的文化背景资料、课件。

四、教学的内容要点

1.壁画的历史变迁:从原始岩画到现代的金属浮雕壁画,在每个时代中都留下了印记,同时也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某种意义上讲,壁画的变迁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记录史。

2.壁画的风格与技法:壁画由于描绘工艺的不同被分为干壁画、湿壁画、淡彩壁画、蜡壁画等;同时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艺术背景下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写实性壁画和装饰性壁画;在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作品风格也多种多样,如中国壁画中的工笔重彩等。描绘工艺和绘画技法共同决定了壁画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

3.壁画的主题和建筑:从原始洞穴单色影像的壁画到欧洲教堂里以写实为主的壁画,作品的主题永远都和建筑功能息息相关。洞穴中的记录、教堂中的宗教题材、宫廷内的众神仙,壁画在叙事的同时也与建筑的属性相辉映。

4.重复构成的实际物象应用:将设计的重复构成图式图形和具体的器物相结合就形成了现实意义上的设计应用,这里的实际器物可以是器皿、纺织品,也可以是墙面、地面、建筑本身。设计与这些器物相适应的重复构成图形就能更好地展现出器物本身的美感。因此重复构成是设计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图案设计的基础。

5.现代壁画和材料:在现代壁画中,材料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陶瓷、金属、石料、玻璃等各类新材料普遍应用,使得壁画作品的风格有了多元的发展。装饰、变形、分割、质感等多样的表现手法也缤纷呈现。

(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教学知识准备)

查阅中外从岩画到洞穴壁画,从教堂到宫廷壁画的资料,探究和整理这些壁画作品的内容和时代文化背景。

二、交流与探讨(教学知识要点)

探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壁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寻找这些壁画和建筑内容风格的联系,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尝试理解壁画作品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

三、创意与绘制(课题作业形式)

选择建筑场所,运用各种艺术风格,以小组的形式创作与建筑场所相适应的纸上壁画,如体育馆、图书馆、走廊、教室、食堂等。构成上可以是整幅的,也可以是分割组合的。

四、壁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材料应用

了解各类壁画的基本特点,尝试将不同的材料和壁画的风格相结合,借助材料特殊的肌理和质感,模拟创作风格特异的小型壁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壁画,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壁画的赏析,深层次地理解壁画背后的文化、社会环境,认知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价值。

二、作业设计方面要求学生在自己最熟知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创作元素,以合作的形式完成大型纸质或其他模拟壁画作品,从中体验壁画和文化环境的联系。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壁画作品,了解壁画是公共环境中大型艺术作品的一种。

2.根据主题制定方案,合作完成壁画作品。

3.感受壁画与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教学重点:壁画的多种形式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根据主题进行壁画创作。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张、颜料等。学具:铅画纸、颜料、毛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呈现三幅艺术作品。欣赏后思考:这些艺术作品和什么物体有关呢?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作品吗?

2.结论:这种画在建筑物上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为壁画。

3.多媒体再次呈现其他壁画作品,学生从中了解壁画作品与建筑物的属性有着密切关系。引入课题《与建筑相伴的壁画》。

(二)欣赏交流

1.媒体呈现两幅壁画作品,猜猜:作品出现的时间距离我们今天大概有多远?内容又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后教师介绍,这是史前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拉斯科洞窟壁画。距今约有17000多年,所表现的内容多是对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事件的记录,它们是我们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壁画。.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更多种类的壁画,在中国北魏时期就有一组非常著名的壁画群。请欣赏录像并思考这些壁画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师生共同讨论,这段录像描述的正是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敦煌壁画。接着欣赏作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西方净土变》。

4.在这些佛教壁画内容中还有一类主题是佛教的神话故事,像这幅表现“九色鹿”的作品。先请学生讲讲“九色鹿”的故事,随后教师解读描述:释迦牟尼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所在而最终受到报应。全画采用长条式的构图;画面以自然界的山、石、树木进行巧妙地情节分割;色彩浓重,勾画轮廓的线条遒劲挺拔,笔法简洁而有力。

5.除了我们前面欣赏的中国古代壁画外,在西方艺术史上也有众多优秀的壁画作品,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思考回答。(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6.媒体呈现西斯廷教堂建筑图片,想象一下,这座建筑物中有着一幅怎样的壁画呢?

7.媒体呈现西斯廷教堂布满壁画的内景。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天顶壁画《创世纪》,是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花四年的时间完成的。内容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描述的是基督教关于世界是如何创造的传说。

8.多媒体呈现佛教建筑藏经洞和壁画《西方净土变》,描绘的是佛教中的故事。教师要求学生思考:通过前面的欣赏与了解,壁画和建筑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

9.师生共同讨论。结论是:壁画的主题和内容与建筑物的建筑属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我们现代壁画中也有着同样的关系,欣赏现代壁画作品。

三、构思创作

在校园这个建筑环境中,壁画可以有非常广阔的主题空间,教师提供三个创作主题。

创作主题1:《我们的喜怒哀乐——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话题》。可运用装饰手法合作创作完成。

创作主题2:《树的心情故事——有关树木、环境、环保的话题》。可运用水粉画独立创作,作品组合拼贴完成。

创作主题3:《足迹与梦想——与成长有关的话题》。创作前可先进行草图创意,然后小组合作完成。

四、作业要求

1.确立主题。(从提示中选择或根据地方特色自定主题)2.创作形式。

(1)全班或分小组合作完成。

(2)可以在校园的围墙、地面或废弃建筑的外墙直接创作。(3)也可在纸面上画好后集体拼贴。

五、展示讨论

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创作活动中,完成各种类型的壁画作品。师生进行作品展示、欣赏、讨论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今天我们围绕壁画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感受了从古至今壁画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关联,看到了装饰在公共建筑上、校园里、广场上的许多壁画,也亲身体验了集体完成壁画创作的乐趣。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壁画,你们会发现得更多,它们使我们的生活别有趣味。

相关链接

1.《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时期。“鹿王本生”是说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这幅画在表现形式上以长方形的连环画式构图,分段描绘故事情节,十分严密而生动,突出地塑造了鹿王矫健匀称的美丽形象。表现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晕染外缘,到中间渐浅,最亮部分用白粉点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2.西斯廷天顶画以圣经《创世纪》为主线,绘画总面积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在拱顶上按照它的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路》《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祭献》《洪水》《诺亚醉酒》等九幅大型宗教故事画。周围再以建筑结构等柱壁装饰,把每个画面分隔开,并在每一分隔的区域内四角画上共20个裸体青年,再在各区域的四个大框内画了12个形体较大的先知与巫女的形象。整个壁画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其中每一个主题、每一个画面以及每一个壮美的裸体形象都蕴含着对人生欢乐与创造力量的肯定。天顶画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和谐,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米开朗基罗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3.拓展图片

(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附注:

教学简案

设计思路

壁画是庞大的美术领域中的分支之一,涉及表现风格、形式法则、材料、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以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对壁画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解读是不成立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概括展示壁画的全貌,将重点聚焦于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形式法则,努力营造学生感知壁画、认知壁画内在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寻找和发现壁画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法则是本课的重中之重,教学的过程正是以这两条线索为目标,通过壁画的产生、发展层层深入,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壁画中不变的审美核心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壁画作品,认识作品中的表现语言。2.了解壁画与建筑、环境、社会大众的关系。3.运用某一表现手法,创作主题性的壁画方案。

4.感受、体验不同建筑环境中壁画主题及艺术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筑风格与壁画的艺术语言及形式。难点:壁画的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7cm×27cm铅画纸、油画棒、油性笔。

教学过程

一、寻找共性〃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连续呈现几张壁画作品,要求学生欣赏并寻找其共同点。

2.得出结论:共同点是画在建筑物的墙面上的,是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3.课题呈现《形式的彩虹——与建筑相伴的壁画》。

二、辉煌遗迹〃丰富表现

1.用多媒体呈现史前壁画作品。提问:这是壁画吗?(学生讨论、回答。)2.总结:这是人类早期壁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距今大约有17000多年的历史。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3.接着呈现史前壁画,要求学生寻找壁画上描绘的内容。(学生欣赏并描述。)教师总结:通过画面中壮硕的动物和人物的舞姿,可以看出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庆祝丰收的舞蹈场景。当时的人们对美的欲望渐渐萌芽。由于文字还未产生,这些图像最主要的功能是记录,记录古人的生活状态及重大事件。壁画所描绘的画面也体现出狩猎时代人们对动物细致的观察与准确表现。

承前启后: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壁画也随之发展,与新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4.多媒体呈现壁画作品: ①埃及壁画作品。

引导学生理解埃及壁画除了有记录功能外,还具有了装饰功能。师生共同对埃及壁画的(苏少版)美术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第4课

表现形式进行探究。结论:具有平面装饰的表现手法。

②拜占庭镶嵌壁画。

让学生了解在拜占庭时期出现了墙壁装饰的新型材料,镶嵌壁画是用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此种材料在现代建筑运用中相当广泛。

③敦煌壁画。

学生欣赏并与埃及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人类艺术的宝库,内容极为丰富。敦煌壁画运用具有节奏与韵律的线条勾勒,形成中国古代壁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④米开朗基罗天顶壁画《创世纪》。

学生欣赏并了解壁画中震撼的写实主义风格。5.教师总结:以上这些壁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每幅作品都运用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无论表现方式如何变化,只要是画在建筑物的立面上的都可称为壁画。

三、城市装点〃形式艺术

1.教师提问:今天的壁画又会出现在哪建筑物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2.多媒体呈现当今城市中的各类壁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现代的壁画已成为了城市建筑的装点和大众的艺术。

3.多媒体呈现一幅无主题视觉性壁画。要求学生探究无主题的壁画为什么依然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师生讨论研究:壁画表象的背后隐藏怎样的秘密呢? 教师总结归纳:此幅无主题壁画将重复的图形按照一定规律呈现,形成了一种形式法则,也是艺术中美的法则规律。

4.多媒体依次呈现6幅具有一定视觉规律的图形。学生欣赏并理解艺术中的形式法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媒体紧接着呈现比较有特色的现代壁画作品,以深化学生对艺术形式法则的认知。

四、确立主题〃合作创想

多媒体呈现一张校园围墙照片,要求学生运用重复法则,依据主题独立完成一幅创意草图,合作组合完成壁画草案。

具体作业要求: 主题《成长的足迹》

(1)固定元素为彩色大小脚印。

(2)运用几何图形的组合与分割形成具有节奏感的黑色背景,覆盖整张画面。(3)学生各自独立设计草图。

五、展示评价〃课后拓展

1.展示学生设计的草图作品,师生欣赏。

2.教师点评:今天我们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了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式创作草图。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同学作品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在墙体上,再用多种材料制作(如烧成瓷砖,运用丙烯颜料画在墙体上),就形成了一幅有主题的重复组合的装饰壁画了。

3.多媒体呈现模拟墙体壁画作品,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

4.教师总结:壁画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发展;建筑是壁画独特的载体;壁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壁画之美来源于形式法则;欣赏身边壁画的同时也要学会发现壁画中隐含的形式法则,体会壁画的形式美感。

第五篇:【教案】五年级上第七单元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恨)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八、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 祝愿

喜悦

自豪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要求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习作(第一、二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口语交际(第三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下载科学五年级上第4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五年级上第4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作文——读后感在小学五年级第七单元要求完成一篇读后感,在这里让我来教同学们写吧。首先,我们先搞懂什麽是读后感,一定要养成习惯。遇到我们不懂的事物先要弄......

    五年级上第6单元习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指导课《父母的爱》教学设计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北海路小学 马俊清执教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指导课《父母的爱》(课文内容见附件) 第一课时 教材......

    五年级上第八单元作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开国大典》观后感(1) 快到国庆节了,我们都非常高兴,老师也很高兴,在这个值得欢庆的日子里,历史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历史片,名字叫《开国大典》,说是送给......

    【教案】五年级上第四单元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

    科学二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观察月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农历下半月由圆......

    五年级语文第4课教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书法》五年级上册(第4课) -(5篇)

    《书法》五年级上册 ——欧体楷书部件 一、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通过练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书法学习,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书法指导......

    XX初一语文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5篇

    XX初一语文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四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