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初一语文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XX初一语文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四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
.资料助读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韩非子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
自度
涉江
遽
坠于水
契其舟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宁信度
三、合作探究
把握重点词语
.词语的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
词语
原句
分析
通假字
坐
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反
反归取之
同“返”,返回
古今异义
市
至之市
古义:集市;今义:城市
求
求剑若此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是
是吾剑之所从坠
古义:指示代词,这,这儿;今义:判断动词
契
遽契其舟
古义:用刀刻;今义:契约
一词多义
之
至之市
动词,到……去
入水求之
代词,它,指剑
是吾剑之所从坠
结构助词,不译
度
先自度其足
动词,量长短
吾忘持度
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者
楚人有涉江者
代词,……的人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的地方
而
而置之其坐
表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表转折,却
2.把握文言句式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试之以足
③无自信也
④楚人有涉江者
学习《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
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发现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充满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疑惑的语气。
3.《郑人买履》开头“郑人有欲买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欲”可解释为“想要”,“且”可解释为“将要”;“买”与“置”意思相近。这两句话整体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
学习《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明确: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进行对比,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
2.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比较阅读
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明确: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四、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过程:自度足→忘持度→归取之→不得履
《刻舟求剑》
过程:剑坠于水→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五、课外拓展
如果你想热心帮助郑人,请你给他一个忠告。
示例:郑人啊,你买鞋想到量尺码,这没错。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把尺码当作买鞋的唯一依据啊。以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要灵活变通。认识来自实践,方法源自实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寓言的特点。
2.探究寓言的寓意。
3.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探究寓言的寓意。
2.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本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本课的两篇寓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谬可笑,请默写出体现他们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确: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楚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
主题归纳
大家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这是你们的文学启蒙,也是人生启蒙。它们是一个个分明的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们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请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个愚蠢的郑人“欲买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终因“及反”“市罢”而“不得履”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行为,让人们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明白了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
《刻舟求剑》:舟是动的,而坠入水中的剑不会随舟一起前游。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该故事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明白了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写法探究
《郑人买履》中作者是怎样刻画那个买履者的形象的?
明确: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
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用可笑的结局进行嘲讽。“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获的结局。
认识寓言特点
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寓”即寄物,“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四、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问题。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的墙头,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阳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劲,只好走了。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咯咯地发响呢?”
.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画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请说说文中用了几处对比?
2.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案:
.两处对比。枝头成熟诱人的葡萄和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因没有成熟而发酸形成鲜明的对比;狐狸刚看到葡萄时垂涎欲滴的样子和吃不到葡萄时说不想吃葡萄形成对比。
2.达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第二篇:初一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
6、我的老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积累生字生词
2、熟读文中回忆的与老师相关的往事,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正确划分段落。
一、第一次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处理生字词(14分钟)
1、自由读文
2、同桌在读的过程中共同的处理生字(3分钟)
3、师出示生字、生词,同学共同读两遍
4、某些生词师生一起理解(7分钟)(生字生词
痣
褪
焚烧
磕
啰嗦
榆钱
狡猾
牵挂
纠纷
依恋
珍宝
纯真
时辰
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
二、第二次自主学习,注意观察文章的结构,比分段(6分钟)
1、几个同学探讨商量
2、分完的同学思考分段的理由
3、意见不统一的各自说理由
4、师提示:
A、引起下文的关键词随下不随上 B、我与老师发生的事情 C、我与老师分别了
5、同学说行文结构(总分总)
三、第三次自主学习,读文注意情感运用,注意生字写法
1、读文 2、2分钟看生词字,识记
3、合上书本找出听写本,听写生字词
4、同桌交换互批
5、错一更三
6、再读课文,看研讨练习三,圈点在课本上
四、课下回忆这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七件小事,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2、感受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的情感
一、第一次自主学习,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七个事件
1、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钟)假装发怒(课内)跳舞(课外)观察蜜蜂(假日)教我们读诗(平时)看我们写字(平时)排出小纠纷(校内)梦里寻师(校外)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课文,体会叙事的详略,体会说出贯穿文章的感情线索
1、读文
2、说说叙事的详略
3、感情线索
师出示:老师()学生,学生()老师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品味语言
1、自学指导:读文,完成研讨练习三,体会作者的感情(6分钟)
2、拿起笔,写出这道题的关键词
3、两分钟与同学交流答案
(第二人称:更加亲切、依恋)
4、师嘱咐:品味语言要抓住文中表现细节的关键词
当堂训练:你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用一两个实例写写这位老师,不少于200字。
(要求:1抓住细节,字里行间要表现自己对老师的感情。2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7、再塑生命的人
课时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识记理解生字词,揣摩文中重要词语
2、读文,领会题目含义,理解莎莉文老师的可爱之处。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比默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简单了解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
2、默读课文,同桌一起处理生字词
(打开课本39页,生齐读两遍,个别词语解释,练习写)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文,初步体会文题
1、读课文体会课题含义(小组之间共同探讨)
(1本来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本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2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再读课文,谈一谈读后感悟
(生命脆弱,生命中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盲聋哑于一身,毅力)(寻找爱)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有感情朗读课文
1、在课文里,找出莎莉文老师的可爱之处
2、自己总结,老师还有哪些可爱之处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同桌听写生字词,互查
2、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简单的赏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细腻的描写,领会侧面描写
2、深刻体会海伦凯勒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通读全文,感受作者情怀 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是一位既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老师。她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爱心,点燃了一个寂寞苦闷的心灵,启迪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走向了成功。所以-----)
2、课文1---5段,莎莉文老师出场前做了哪些铺垫?这样写的好处(内容
1、准确的记录老师来的时间
2、家人匆忙的样子,3、我当时的状态:愤怒苦恼,疲惫不堪
4、我心里期盼光明)
(渲染气氛,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于海伦凯勒的重要)
3、找出我学有成功后的动作心理描写语句,体会我的艰辛和快乐(生答)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深读课文,比正确回答问题
1、“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了我光明、自由、快乐”你怎样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学习本文以后你准备做一个怎样热爱生活的人?谁是你认为塑造你生命的人?谈谈理由
三、学习小结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核心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文《我的老师》
2、自己设计用本课生词连词成段的的两个语段
8、我的早年生活
课时设计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
2、梳理文章结构,感受我在叙事中的情感态度
3、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建立自信、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直接进入课题 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默读全文,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其人
1、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任英国首相,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2、默读全文,解决生字词,并补充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后面。
3、老师听写生字词,用来巩固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基本内容
1、第一部分(1段)总写作者的自我认识,反映了他的自信 第二部分(2---6)写我在哈罗公学求学的经历
第三部分(7---8)收集玩具锡兵对我生活志向的影响
2、体会我在叙事中的情感态度 读文填写研讨练习一的表格
3、师生共同体会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根据研讨练习二的提示,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
1、自信
2、幽默
3、热爱母语
(配语段说明)
4、军事天赋
5、谦逊
6、聪明
----------(再总结)
四、总结:丘吉尔的成功真的靠幸运吗?讨论回答,自主回答
五、布置作业:
1、搜集默写关于丘吉尔的颁奖词和答谢词
2、连生字词成段(两段话,每段用上4—5个词)学习后记:
9、王几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王老师的性格特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第一次“自我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位同学读音正确、声音洪亮。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生轮流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及时表扬声音洪亮的同学。
2、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生字:
须臾
徒手
嘈杂
屏息
叛逆
铭记
丑陋
洗耳恭听
四、第二次“自我学习”: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老师: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继续自学。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
2、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3、认真思考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二”。
4、认真思考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三”。时间:10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明确答案:
1、王玉琳老师;本文共记叙了四件事:(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梨和丑陋的三脚架。
2、总的来讲,王老师是一个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受学生尊敬、喜欢的好老师。
3、用意在于通过与老师画圆对比,得出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学生牢记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老师徒手画圆。内容上突出了文章中心,让学生明白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启发学生用心读书学习。
4、略
教师补充、拓展:本文通过王老师的哑笑,徒手画圆和三角形,笑谈绰号等几件事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就是抓住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同时,本文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同学们课后要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五、当堂训练
思念,也是一种缘分。王老师的第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难忘怀。回想一下你自己最难忘的一堂课,写出来与同学共同分享吧。
10《论语》十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前六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吗?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论语》十二则。(板题:《论语》十二则)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前六则。
过渡语: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本节课我们进行三次先学后教,也就是三次比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读文
自学指导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一遍,如有生字请举手。
3、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的顺口。
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
(一)出示自学指导:
先把补充注释写到课文有关词语旁:
1、不亦。。。乎:不也。。。吗?
2、三省:多次反省。三,泛指多次。
3、谋:出主意。
再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课文前六则。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时间:6分钟
(二)1、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学效果。
师: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屏幕出示)
译讲方法
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课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指名生逐句译讲,发现错误其他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字词。)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
(一)过渡语: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背诵这6则论语。
时间:5分钟
(二)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5分钟后,问:会背的同学举手?
(三)全班齐背。
(四)同桌相互背。(互背时把对方的书拿过来,把他背错和别得不熟的地方做上记号。)
(五)指名背。
六、教师点拨、拓展:
将本文分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三个方面,选择自己欣赏的方面写一段话,说说自己认为它好的理由并写出感受。教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后六则;
2.能正确回答问题,并积累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十二则。(板题:《论语》十二则)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后六则
2.能正确回答问题,并积累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
(一)先把补充注释写到课文有关词语旁:
知:懂得。
曲:弯曲。从:跟从。
择:选择。
帅:统帅。
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
再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课文后六则。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时间:6分钟
(二)1、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学效果。
师: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屏幕出示)
译讲方法
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课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指名生逐句译讲,发现错误其他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字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
(一)过渡语: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背诵这6则论语。时间:5分钟
(二)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三)5分钟后,问:会背的同学举手?
1、同桌相互背。(互背时把对方的书拿过来,把他背错和别得不熟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背。
3、全班齐背。
五、拓展训练: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教师点拨: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当堂训练
(一)请大家在课本上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分钟后抢答。
(二)说出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抄到作业本上。成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后记:
第三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第二十五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作者:朱天洲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领会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交流。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2013-9-13
3:01:23 AM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一、复习导入
1、《矛与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①指名朗读短文。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
(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2013-9-13
3:01:23 AM
第四篇: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
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七、(一)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八、指导阅读,读准字音。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九、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教学后记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东明一中张江龙
第五篇: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说明
揠苗助长
〔解题〕
本文是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现存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南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注释《孟子》的书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朝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结构分析〕
本文共两个自然段,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说明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语意理解〕
详见课本中译文与注释。〔写作特点〕
1.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2.言近旨远,发人深思。画蛇添足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33篇。宋时已有缺逸,由曾巩作了订补。
“画蛇添足”的字面意思是画了一条蛇,添上两只脚。〔结构分析〕
本文仅一个自然段,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语意理解〕
详见课本中译文与注释。〔写作特点〕
1.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生动形象。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2.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