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

时间:2019-05-15 01:4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

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

《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⑴熟读并背诵这两则寓言;⑵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⑶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2.方法与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反复吟咏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和寓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词句意思和寓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寓言的特点。

让学生回顾自己学到过的寓言故事,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入寓言概念,并说明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我们熟知的寓言故事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

二、学习《郑人买履》 1.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范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字音:

郑人买履lǚ 遂suì不得履 先自度duó其足 吾忘持度dù 宁nìng信度dù 节奏: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1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学生自己翻译,不知道的标记下来,老师指导翻译。用PPT展示.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丈量)其足,而置之(量好的尺码)其坐(同“座”,座位)。至(等到)之(到.....去)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尺码)。已得履,乃(却)曰:“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反(同“返”,返回)归取之。及(等到)反(同“返”),市罢(集散),遂(最终)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鞋)以(用)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应该是“无信自也”,意思是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有个 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 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 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为 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她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及时反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让学生翻译下列句子。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⑵.至之市,而忘操之。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⑸宁信度,无自信也。5.积累通假现象。(1)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6.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至之市(2)而忘操之(3)何不试之以足(4)而置之其坐(5)而忘操之

7.找出能显示郑人性格的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显得郑人固执,迂腐,愚蠢,可笑。8.本文给我们讲的道理是什么?

寓义: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9.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随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对策,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三、学习《刻舟求剑》 1.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听范读,正字音,准节奏。字音:

有涉shè江者 遽jù契qì其舟 舟已行矣yǐ 求剑若ruò此 节奏: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学生朗读并依据注释翻译课文。

读时要注意人物形象,比如: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句要就读出刻舟者的自信。

不会翻译的标记住,翻译在PPT展示。

楚人有涉(渡水)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到)水。遽(立刻)契其舟,曰:“是(这个地方)吾剑之(助词,不译)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雕刻的地方)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糊涂)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近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 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翻译下列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 寓义:

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7.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现实意义: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8.这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通过对比、反问揭示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四、总结

本课通过对《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学习,明白了顺应时势改变策略观念的重要性。这给我们指出了顺应时势改变策略和观念,才能做事无误的处世和工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的重要文言词语。

2.想想郑人在没有买到鞋后是怎么想的?涉江者在没有捞到剑后又是怎么说的?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猜测。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复习学案 苏教版

《<古代寓言>二则》

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巩固文言字词句,体会二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3、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复习过程: 课前自主复习:

一、《郑人买履》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刻舟求剑》重点词语解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三、文学常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时期哲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这本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__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这两则寓言分别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互动

一、文体常识

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寓言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它是通过简单的故事以寄意,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说明某种生活事理。

二、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取之: 三、一词多义

1、先自度其足()

2、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遽契其舟().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置之其坐()..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相当于“有欲买履之郑人”,定语后置);(2)试之以足(是“以足试之”的倒装,状语后置);(3)无自信自(是“无信自也”的倒装,定语前置);(4)楚人有涉江者(是“有涉江者楚人”的倒装,定语后置)

2、判断句:是吾剑之所从坠

3、固定句式:不亦惑乎?(“不亦……乎”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固定句式,可译为“不也……吗?”表反问)

五、朗读节奏划分

(1)何 不 试 之 以 足(2)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3)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4)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六、问题研讨

1、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写出有关句子。(1)郑人最可笑的“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楚人最可笑的“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则寓言都具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人买履》结尾对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出自《韩非子》的哪些寓言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拓展

(一)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初竖执之拿

俄有老夫至来到 .遂依而截之 .但见事多矣只,只是

2、句子翻译:

(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分析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执长竿入城门者: 老人:

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寓意?

(二)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②阖(hé):关闭。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④啻(chì):仅;止。⑤龁(hé):咬。

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2)适异国来贡狮猫()..(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4)既而鼠跳掷渐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4、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导学01参考答案:

3、《郑人买履》结尾对话有什么作用?对话式的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前文叙述的郑人一系列的可笑行为已让读者感到这是个愚人,结尾又恰到好处的加上一组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你还知道出自《韩非子》的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守株待兔 课后拓展:

③①

(一)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初竖执之:拿 .

俄有老夫至:来到 ..遂依而截之:于是,就 .但见事多矣:只,只是 .

2、句子翻译:

(1)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

3、分析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执长竿入城门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做事无主见。老人: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贻笑大方。

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寓意?

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和固执;认识一个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只有认识清楚事物,事情才能办成。

(二)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这只猫害怕了,认为它也是一只没有能力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被嚼碎了。这样以后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 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唉!那种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勇斗的人,和这只大鼠有什麼不同呢?

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吃)(2)适异国来贡狮猫(正巧、恰逢)..(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都)(4)既而鼠跳掷渐迟(缓慢、迟缓)..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这样以后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

4、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C)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人生寓言》教案

《人生寓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难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学过寓言吗?从寓言的学习中,我们一般能得到怎样的收获?(认识一个道理)这正是寓言最大的特点。(幻灯片出示寓言的特点)寓言具有劝谕性,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那么,《人生寓言》的作者周国平想借《白兔和月亮》及《落难的王子》两则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人生的哲理呢?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完毕将思考所得与周围同学交流。

问题设置如下:(用幻灯片显示)

1、白兔拥有月亮前后赏月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

2、王子落难前后对悲惨故事或经历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他的性格起了什么变化?

3、如何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并板书:

前: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白兔拥有月亮

后: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前:流泪叹息

脆弱

王子遭遇厄运

后:正式相告

坚强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教师小结:概括寓意要抓住故事的结局及主人公的下场来思考,想一想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达。

三、思考讨论,加深寓意的理解,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过渡:理解了寓意,并不意味着能在生活中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问题1:有人说,既然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那么,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一贫如洗,才不会有得失之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问题2:又有人认为,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也只有厄运才能使人变得坚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寓意的理解,而这些理解还要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中反复验证。

四、赏读课文

过渡: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揣摩

《白兔和月亮》精美的语言和《落难的王子》巧妙的构思。

1、请一位学生朗读《白兔和月亮》,其他学生听读,用笔圈划出你觉得运用得很恰当的词语和写得很精美的句子,自由发言,谈感受。

2、请一位学生朗读《落难的王子》,思考:⑴作者为什么把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王子并

极写他的脆弱,还把他遭遇的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⑵为什么要写“我”遇见了王子并与他交谈,又写“我”又遭到了厄运?

明确:⑴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厄运能使人变得坚强”这一主题。⑵这样写加强了寓言的真实性,又让人意识到类似的故事在现实中不断重演,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则《人生寓言》,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要如何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生活中,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远离坎坷,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学习编写一则小故事,寄寓一个哲理。

板书设计:

前: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白兔拥有月亮

后: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前:流泪叹息

脆弱

王子遭遇厄运

后:正式相告

坚强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课 题

5、《古代寓言二则》 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 学 重难点

理解文学的价值,说出自己对文学的感悟。模仿文中排比句独立写作。教学方法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具 准 备 多媒体投影

一、教材解读

这两则寓言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这两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一写郑人买履,一写楚人求剑,但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件、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阅读时首先要在顺畅读文的基础上落实字、词、句的意义,然后再深入领悟其中的哲理。重点是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掌握成语的用法,难点是了解有关古籍的常识和寓言的特点。建议对照注释,了解字、词、句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讲解全文,中此基础上,分析寓言的内在意思,理解整体含义,通过背诵,巩固对这两则寓言寓意的认识。

二、目标预设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弄清大义。

2、学习并理解这二则寓言蕴含的道理,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等词。理解“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等文言句式。

三、资源利用

课外阅读中国成语故事集,也可以查阅成语词典,专找“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由寓言而来的成语读,这样既能比较同出一种著作的成语,又能比较不同著作里的成语,对丰富成语知识,大有好处。能找到《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可一并阅读。

四、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一、课前热身

1、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郑人买履 先自度其足

2、能利用工具书或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郑人买履》:

履()度()坐()至之()

操()吾忘持度()及()

反()宁()《刻舟求剑》:

涉()坠()遽()契()是吾剑之所从坠:()求()若此()不亦惑乎()

3、交流搜集信息。《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相传为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共26卷,成书于秦始皇8年。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保存了先秦各家的大量资料。吕不韦(?-前235),卫过濮阳人,战国末期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由经商起家,后任秦相国,称为“仲父”,多次率军远征,取得重大胜利。后被免去相位,迁蜀途中自尽。《韩非子》:共55篇,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善于用喻。韩非(约前280-前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韩王不用,秦王见其书而恨年得与之同游。后死于狱中。

二、三、整体感悟。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弄清大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了它。】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回家尺寸。】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明】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刻舟求剑》译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创新例题]

“刻舟求剑”故事中那个把剑掉到河中的楚国人找不到剑,是因为他 ①否认物质 ②否认运动 ③否认静中有动 ④否认相对静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第二课时

2、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结构。《郑人买履》:第一层,第二层,《刻舟求剑》:第一层,第二层,3、揣摩寓言寓意。

请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的句式说说它们的寓意。

4、明确成语意义和用法。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四、小组讨论探索问题

1、两则寓言故事分别有什么寓意?在讽刺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操、持、取”这三个词的意义都于手有关,都可以用“拿”来解释,但在文中却不 可以换用,为什么?

3、“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两个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4、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置之其坐”“反归取之”(2)一词多义。

第一组:自(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第二组: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词类活用。

吾忘持度--

五、拓展视野

补充阅读两则寓言,请说说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钟》: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智子疑邻》:宋有富人,无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有盗也。”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六、阅读讲义

a、解释下列词语

置之其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之 至之市 其

试之以足 遽契其舟

b、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而置于其坐.(4)是吾剑之所从坠。

c、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

d、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

a、量好的尺寸;到......去;履 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

b、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 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自己

(1)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

(2)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

c、不顾实际,只信教条的人可笑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

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

板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一写郑人买履,一写楚人求剑,但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件、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教学后记

同学们还不习惯自己翻译,特别不能直译,这是一个学习古文的障碍,不管有 多难,要让学生自己翻译,光靠死记是提高不了古文学习能力的。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词句,领会修辞的作用。

3、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正确对待生命的坎坷,把握生活。教学重点:1、诵读;揣摩、品评优美词句及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一件礼物想送给同学们(出示图片),不过我有几个问题,同学们答上了我才把它送给大家。在母亲节的时候我们要送花给母亲,选什么花最好?(生齐:康乃馨),康乃馨的花语是母亲的爱,红色康乃馨代表祝母亲身体健康,粉色康乃馨代表祝母亲永远快乐美丽。这是石斛兰,它的花语是父亲的爱,代表着坚毅、勇敢,送给谁最好呢?(生齐:父亲)。父亲节的时候送敬爱的父亲一盆石斛兰是最恰当不过了。还有一种花,它象征着爱情,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齐:玫瑰)。对,玫瑰,尤其是红玫瑰,象征着爱情。我们用它来送给谁呢?(生齐:恋人)。还有一种花,它的花语是百年好合,大家猜一猜是什么花?(如不能齐答就抽一位同学回答)。这种花就是百合。去参加婚礼,百合,尤其是白色的百合是最能代表我们的祝福了。

因为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我们送的花也不同,因为每一种花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这是紫藤萝花,大家知道它象征着什么吗?这样吧,有一位叫宗璞的女作家,她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我们到那里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十六页。二:介绍背景

我们常说“知人论文”,了解一位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文章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宗璞是当代著名的一位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她和弟弟从小就在清华园中长大,在和谐文雅的学术氛围中受到熏陶。1951年,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本以为生命的种子应该顺利地发芽开花,谁知道生命的风雨来了,正当他们风华茂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宗璞一家人深受迫害,他们失去了报效祖国的机会。

好不容易熬过了生命的苦难,几经雪欺霜冻,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可是有谁想到,弟弟这

个正值盛年、才华横溢的科技工作者,正当要施展抱负,绽放自己生命的花朵的时候,却发现身患绝症,已经无法医治,死亡之神随时可能夺去他的生命。文中所说的手足情生死谜也就是指的这里。这个残酷的消息让作者心如刀割,在悲痛中她徘徊于庭院,看到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感悟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心情也从焦虑悲痛转为喜悦与宁静,写下了这篇《紫藤萝瀑布》。三: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含蓄的散文,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它典雅凝练的文字,精美的景物描写,以及含蓄而又积极的感情流露。请同学们注意这些字词的读音。

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1-6段,剩下的部分请同学们齐读。虽然是读第一次,但是我相信,经过预习,同学们一定能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展示出我们班的风采。(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将紫藤萝描绘得细腻传神,在听或读的同时请大家仔细品味。)(点评:等学习了课文,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定能读得更好。)

四:语句赏析

刚才看了紫藤萝的图片,大家觉得藤萝花美不美?(生齐:美!)作者写得美不美?(美!)作者用极细致的工笔,按照花瀑、花穗、花朵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紫藤萝独特的风韵,以至于那色泽、那神态、那形状、那气味都鲜明可感,(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美,还从语言感受到了花的美。)请大家划出1——6自然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动情地读一读,在旁边写下它的精彩之处。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说得最好。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最欣赏的佳句是---------------------,它描写的是---------------------,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从总体形象上赞美紫藤萝花的繁密和茂盛,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曾经学过《望庐山瀑布》,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我们的紫藤萝也是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和终极,开得繁密茂盛,灿烂辉煌。)

这是从颜色和形态上来写紫藤萝。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拟人,动词“欢笑”“生长” 本来用来写人,这里用来写花,把花拟人化,不仅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生趣盎然、生机勃勃,还表现出了“我”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时的欣喜之情,流动:(瀑布)用这个动词来写每一朵花不同部位深深浅浅的颜色,从而赋予了花灵动之感。这里描绘了花的情态。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承“瀑布”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银光、水花:均是晶莹剔透的东西。(前面把紫藤萝比喻成瀑布,这里就把每一朵花中最浅淡的部分比喻成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朵浅淡部分的颜色。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贬词褒用,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写出了它顽皮、活泼、可爱的情态。

作者用美好的事物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4、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拟人,虽无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但它们并不寂寞!而是快乐地独自生长,放出自己生命的异彩!

动词“推”“挤”、形容词“活泼”“热闹”本来用来写人,这里用来写花,不仅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还表现出了“我”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时的喜悦之情。(情态)

5、“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拟人,写出了花童稚般的欢乐,描绘神态,突出它们生命的盎然勃发,让人感觉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嬉戏。(生的快乐和欣喜,形象地表现出来。)

6、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用帆比喻花的外形,细致地描绘了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不仅让人看到了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而且看到了它生的喜悦。

拟人,“忍俊不禁” “笑容”:拟花朵含苞待放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前面将紫藤萝比喻做瀑布,突出它整体的繁密,而这里将花朵比喻做帆和笑容,则细致地描绘出了盛开的花和含苞待放的花美好可爱的情态。

作者似乎听得懂花语,知道它生命变化的每一个瞬间,就这样把一树静静盛开的紫藤萝写得有

声有色,有动有静,辉煌灿烂,生机勃勃,让我们如见花瀑,如闻花语。我想再请几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用他们美妙的声音带领我们再去感受花的美语言的美。(花瀑2、3自然段各一位,欢笑叫嚷的两句由他们分别来读。花穗一位,花朵一位)听的同学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感受花的美和语言的美。

五: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作者眼前的这树紫藤萝花,开得繁密茂盛,充满着生的活力和喜悦。可是十多年前的藤萝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找出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齐读or抽同学读出找到的句子。)

(幻灯片展示:花的对比)

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朵稀落、伶仃,试探着小心翼翼地在开花,而十多年后它们开得是这样的繁盛,花的对比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你能在文中找到这个句子吗?)

(花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由花的不幸作者想到了自己怎样的不幸?(抽学生答:家庭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最疼爱的小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

通过对花的认识,作者对自己的不幸和生命有了怎样的感悟?

(1、生命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常会遇到各种坎坷和不幸,这是无法避免的,就象花一样;

2、个人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但是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小弟即使逝去,活着的人也要开始新的生活;

3、生命如长河,各种不幸的遭遇犹如水中的浮草、木叶、花瓣,终究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向远方。

4、多年前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花却开得这样盛,这样生机勃勃,表现出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生命的存在是美好和永恒的。我们应该象紫藤萝一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你能不能说出一些遭遇不幸,却更顽强地投身到生命中去,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光彩夺目的人的名字?谈谈你的感受(这是作者的感悟,你读了这篇课文,对生命又有了怎样的感悟呢)(霍金、杏林子、张海迪、史铁生„„)

有一位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幸福、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位老人就是冰心,她以一颗永葆青春的“童心”诠释了生命的顽强、幸福与美好。给人们——尤其是那些曾经或正在生命的坎途上艰难跋涉的人们——以深深的启迪。

唐代诗人刘禹锡也写过这样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之旁,万木萌春。个人常会遭遇各种坎坷和不幸,而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命是顽强而又精彩的。我们应该象紫藤萝一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觉得紫藤萝花象征着什么呢?(顽强而美好的生命力)

(在姹紫嫣红的花园中,生命之花最美,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美丽。)

六、布置作业

英国诗人勃朗特曾经说过: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花的世界充满了做人的哲理。不光花如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无不给人以启示。古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请大家下课后收集吟咏梅兰竹菊的诗句,找出它的象征意义,并思考作者在其中注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七、小结

《紫藤萝瀑布》是一幅精细的工笔画,也是一首深沉的歌。紫藤萝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残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那阳光下跳动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甚至失败,但要坚信,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乘风破浪,去谱写人生精彩的乐章。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让我们再次饱含着深情,唱响生命的赞歌。(生齐读))

下载(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