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植株的生长》(第一课时)教案
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植株的生长》(第一课时)教案
《植株的生长》教案:亲爱的各位老师们,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中公教师特此整理了《植株的生长》(第一课时)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根尖结构及各部分特点,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尖结构;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2.根尖各部分切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植株的生长,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幼根的生长
(1)回顾实验设计,讨论实验结果:回顾课前对“探究”部分的实验设计,讨论各组学生在课前所获得的实验数据。
(2)观察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加深对之前实验结果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伸长区生长最快?”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根尖的认识:根尖每一部分生长情况、职责各不相同。
(3)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在学生对于根尖的生长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出示根尖各部分的切片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根尖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大小,通过提问的形式展开此部分的学习。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得出根尖四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不同及关系。再次观察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抽拉活动教具,由学生操作和最后总结出: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4)角色扮演根尖4部分,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扮演根尖4部分,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同时游戏结束后,邀请未参加游戏者对参加者做评价、谈感受。
(三)小结作业
总结回顾;小组内尝试培育多种植物,如大豆、花生等,并对根部的生长做好记录,一周之后做评比。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来源:上海教育人才网
第二篇: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
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性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库伦定律建立的过程。(2)库伦定律的内容及公式及适用条件,掌握库仑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了解库伦扭秤实验。(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感悟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
2、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用具
毛皮,橡胶棒,气球,玻璃棒,丝绸,易拉罐,泡沫小球,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橡胶棒、玻璃棒摩擦起电,靠近易拉罐,会发生什么现象?(易拉罐被橡胶棒、玻璃棒吸引滚动起来了)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一)定性实验探究:
探究一: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可能与距离、电荷量、带电体的形状等。
如何做实验定性探究?(1)你认为实验应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可能因素的关系? 学生:控制变量法。
(2)请阅读教材,如果要比较这种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直观的显示出来? 学生:比较悬线偏角的大小。
组织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设计出可能的实验方案。(3)你想选取哪些实验器材? 球形导体,两个自制的带细线泡沫小球,铁架台,橡胶棒,毛皮,气球。(4)实验前先思考: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带电体的电荷量?(5)实验探究步骤: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的具体步骤。
细线两个泡沫小球A、B,用摩擦起电的橡胶棒接触其中一个小球A,然后把A小球与B小球接触,细线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θ。①保持电量q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与距离r的关系。将泡沫小球B逐渐远离A,观察偏角。②保持距离r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与电荷量Q的关系。再把橡胶棒与小球A接触,增加小球A电量,观察偏角。
(6)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先画受力图,如果B对A的力是水平的,则F电=mgtanθ,如果θ越大,则F电越大,这样可以通过θ的变化来判断F电的变化。
定性实验结论:电量q一定,距离r越小,偏角越大,作用力F越大。距离r一定,电量q增加,偏角变大,作用力F越大;实验条件:保持实验环境的干燥和无流动的空气(二)定量实验探究,结合物理学史,得出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带电体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及电荷量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根据我们的定性实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着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这隐约使我们猜想,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万有引力具有相似的形式呢? 事实上,在很早以前,一些学者也是这样猜想的,卡文迪许和普利斯特等人都确信“平方反比”规律适用于电荷间的作用力。但是仅靠一些定性的实验,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而这一猜想被库伦所证实,库仑在探究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时,定量实验在当时遇到的三大困难:
①带电体间作用力小,没有足够精密的测量仪器;怎样确定带电体间的作用力的数量关系? ②没有电量的单位,无法比较电荷的多少;怎样确定电荷量的数量关系?
③带电体上电荷分布不清楚,难测电荷间距离。怎样测定电荷间的距离?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能想到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困难? 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三大困难的对策: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库仑扭称实验,对称性——等分电荷法,质点——点电荷
①、放大思想:力很小,但力的作用效果(使悬丝扭转)可以比较明显。
②、转化思想:力的大小正比于悬丝扭转角,通过测定悬丝扭转角度倍数关系即可得到力的倍数关系。
③、均分思想:带电为Q的金属小球与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相碰分开,每小球带电Q/2,同理可得Q/
4、Q/
8、Q/16等等电量的倍数关系(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课件演示电荷在相同的两个金属球间的等量分配。
④理想化模型思想:把带电金属小球看作点电荷(理想化模型)利用刻度尺间接测量距离。
点电荷: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做带电的点,叫点电荷。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点电荷不存在。(与“质点”进行比较)接下来引导学生观看库仑扭秤的实验视频与库仑当时的数据,总结规律。(观看视频)。
库伦在艰苦的条件下,联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地许扭称实验,利用巧妙的库伦 扭秤装置和方法,发现了库伦规律。通过刚才的展示过程让学生了解库仑探究的过程、思路、方法。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规律吗? 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与电荷电量乘积成正比。介绍:库仑扭称实验只能定量测出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库仑还利用电单摆实验定 量测出异种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让学生体会库仑定律的完美。
二、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与两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电荷间的距 离平方成反比;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个规律叫做库仑定律。电荷间这种相互作用的电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五、板书设计 库仑定律
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一)定性实验探究
(二)定量实验探究,结合物理学史,得出库仑定律
二、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六、教学反思
来源:上海教师资格考试网3
第三篇: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兰亭集序》教案
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
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
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
「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说 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
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来源:上海教育人才网
第四篇: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乙烯——教案
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乙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乙烯的结构特点;认识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体会有机物从结构到性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领悟内外因的辩证关系;通过乙烯性质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乙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难点】
乙烯加成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情境创设】以生活小故事的形式讲述生活中很多水果有催熟的功能,如香蕉。并解释其原因是成熟的香蕉的能释放一种物质叫乙烯,乙烯具有催熟的功能。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展示很多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及废弃塑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并说明塑料制品也和乙烯有关。
【激疑】乙烯是一种什么物质?其结构和性质如何?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化学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探究价值,有利于学生养成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
2.新课教学(1)乙烯的结构认知
【教师】展示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将模型分给学习小组观察。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①乙烷分子中只有单键,乙烯分子中有碳碳双键,且其中一个键易断裂。②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教师】写出乙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并启发学生学出乙烯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学生直观观察乙烷和乙烯的立体模型,通过对比,熟知乙烯的双键及平面结构,加深碳四价理论的理解,从结构式及结构简式的书写进一步巩固乙烯的结构,为乙烯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乙烯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师】乙烷和乙烯的结构不同,那么乙烯性质上与烷烃有何不同之处呢? 【演示实验】把乙烯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学生实验】把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乙烯能使高锰酸钾溶液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教师总结结论:①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其褪色;②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加成反应。
【教师】讲述加成反应概念。
有机物分中双键(或叁键)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电脑模拟:演示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模拟,加深学生对乙烯中碳碳双键中有一根键容易断裂和加成反应原理的理解。
3.巩固提高:略。
四、板书设计 乙烯
一、乙烯的结构认知 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
二、乙烯化学性质的探究
①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其褪色;②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加成反应。以上为化学教案《乙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来源:上海教育人才网
第五篇: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青花瓷》教案
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青花瓷》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花瓷的器型分类,清华瓷纹饰分类,能通过语言从器型、纹饰、造型几方面对青花瓷进行品鉴。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思考并讨论,感悟青花瓷的审美韵味和独特视觉效果,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逐渐提高审美品位,提高审美品位,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掌握青花瓷的器型分类和青花瓷作品鉴赏要素,能够运用语言分析欣赏青花瓷作品。
难点:学生对于以青花瓷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美感感受程度。
三、教学方法:
情景法、感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青花瓷图片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周杰伦的歌曲作品《青花瓷》,引发学生兴趣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青花瓷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瓷器才是青花瓷? 学生回答,老师总述:用钴矿在瓷器上描绘纹样,高温烧造成蓝色的华丽瓷器。引出课题《青花瓷》。
(二)欣赏名品,直观感知
展示不同器型不同纹饰的青花瓷图片,学生欣赏图片并思考问题:青花瓷有哪些器型?青花瓷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老师总结:杯、瓶、盒、碗、盖等。功能属于实用生活器皿,包括日常餐具和装饰类器皿。
(三)青花之美,具体分析
展示三幅不同纹饰的不同类型花瓶,学生欣赏图片并进行讨论:青花瓷的纹饰大概分为哪些?三幅花瓶都属于什么类型? 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总结:纹饰有山水人物,诗文书画,花鸟虫鱼,题材丰富广泛。三个花瓶分别属于玉壶春,葫芦瓶,凤尾瓶。
鼓励学生用彩色铅笔画出其中一个青花花瓶的轮廓和具体纹样。并鼓励学生自愿上台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情感分析,领悟探究
展示青花缠枝莲大罐,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件作品纹样分为几层,花纹类型分别是什么?给人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纹样共分为五层,不同层次表现不同的纹样。体现青花瓷丰富明丽,端庄高雅之美。
(四)巩固新知,实践展评
展示元明清不同青花作品,并提出问题:
青花瓷产生于什么时期,你们更喜欢哪个时期的作品?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以辩论赛形式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根据不同小组情况总结亮点和共同存在的问题,从不同朝代青花瓷的意蕴、风格、特点等方面简述。
(五)小结作业
师:现在,大家回顾一下,欣赏一件青花瓷作品要从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忆思考,师生一起总结并引导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和朋友们、家人一起去博物馆欣赏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拓展知识,提升品位。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来源:上海教育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