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活动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文言文阅读活动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通江县实验中学:何璐平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意义深刻,文字精炼,意义隽永。它是小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学生而言理解的难度不大,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以讲读为辅,让学生如何轻松地走进文言文学习才是更重要的。于是我把这个课设计成一堂以朗读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是个核心内容,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这篇文章比较简短,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也容易读,而且能读懂,文本理解不是很困难,所以我通过朗读、感知、品评,来完成这篇文言的学习。
一、朗读
朗读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内容。
3、能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课文的要义和主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可能还不能做到流畅地读,老师要给予帮助,尤其要注意“不”的读音。大部分学生都能流畅地朗读。关于读出故事层次,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通过朗读表现,在这个过程中经过点播,学生就明白了,就读懂了故事的内容。第一个和第二个提示学生都能完成。
这个环节的难点是第三个提示——请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明确要求朗读语气要符合人物身份。我开始设计成“说话语气”,后面设计成“对话语气”,因为我觉得“说话”和“对话”是不一样的,“说”的感情色彩要低些,“对话”可以表明不同人的对话场景,语言变换的环境就很多,对话能够提醒同学们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对话,是会有冲突的。这个环节更好地是通过分角色来朗读。
上课过程中,这三个读我先是分小组根据三个进行自读,完成提示越多越好,最后我再集体把这三个环节层层推进。通过个人展示读,学生或老师评价后,再齐读,这样交错进行,这个环节总共读了六次左右,因为前面的读是为后面感知人物形象做铺垫,读不好就不能深入分析人物像,分析人物品质,更何谈探讨文章主旨。
二、感知
有了第一个环节的充分的读,学生已经能够感受这种语言环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开展人物对话就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的是个人品质,也就读出了文章的中心“讲礼、讲信”,然后就回到文本找,找学生体验的元素。学生能够结合文中的字词或者句子来分析人物,比如课堂上有的学生从“惭”字读出友人是个知错就改的人,从“待君久不至”读出元方的父亲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友人的不讲信用。也能读出元方的机智„„所以要落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要作为重点来分析。
三、品评
学习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它的思想,学生还要学会如何积累字词,在找字词的时,学生找同形而意义不同的字有点困难,这个时候老师作为引导者就要解释“同形”是什么意思。学生还可以找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请同学帮助,这样也就在无形中疏通了文意,能够复述故事。
最后总结全文,这就要要了解编者的意思,通过这个小故事是要学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礼、信”,作为中学生应该传承下来。达到教育目的。
本堂课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老师只做恰当的引导,这堂课基本取得了成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理解文本。
2、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堂课借鉴了其他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老师的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有时候说话的层次有点乱。
2、板书设计没有设计好。3第三个环节品评的时候没引导学生再去找更多的字词。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民族中学 黄锦娥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流畅地朗读并能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1、导语
中秋节,我和一个朋友约好夜晚8点去湿地公园赏月,可时间到了,她还没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释题)
2、走进作者
二、自主先学
1、给生字注音
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太丘舍去()非人哉()..尊君在不()友人惭()..
2、解释重点词语
让学生进行抢答
三、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
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大声地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词。
(2)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
(3)互读、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听。
(二)疏通文意
1、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你读懂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吗?有哪些字、词、句不太清楚、不太理解的?请提出来。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3、比一比,看谁翻译的最准确最流畅。
四、合作探究
1、元方指出了客人哪两点错误?
2、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3、陈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4、假如你是元方、友人或者陈太丘,遇到文中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五、拓展延伸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让学生根据文章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诚为本、以礼待人。即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七、当堂检测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元方:聪明机智、懂礼识义
友人:无信无礼、暴躁易怒、知错就改 以诚为本,以礼待人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4分)(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5.(2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第四篇:《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中学 李小会
最早听说要送教下乡,选了又选,最后确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想一想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103个字,学生容易理解,没有什么要讲的?最初准备采用的是以朗读为主的方式。最后发现,这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篇古文,如果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但是不能够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最终选择还是按照常规的文言教学方式。
为了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试讲了四次。在我们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帮助下,我们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我有几点感悟:一是好课是改出来的。二是课堂永远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只是执行导演。
本课单单是导入的设计,我就进行了五次。一是采用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如果要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钟时间,从时间上不划算。二是采用讲故事《道旁苦李》,这就对老师语言表达有一个较高要求,而且这个故事讲下来也需要三四分钟,从时间上考虑还是稍有些长。三是采用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四是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五是运用陈元方11岁时巧妙应答袁公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用《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引,尊君,家君,不”,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抛砖引玉”。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板块儿来进行,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的意思有点费时间。后来干脆就是“就字论字”。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加大舍小令外人。”句子的翻译主要就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翻译句子的方法。
讲故事环节。最初采用的是让学生根据图来讲故事,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把这篇课文翻译了一下。然后在另一个班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要介绍清楚,语言要生动形象,最终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指导太过于笼统,学生思想上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让讲故事语言缺乏感染力。最后在我们主持人的点拨下,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想使故事生动,必须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比如说友人怒,怎么样的友人怎么怒,我们可以填入盛气凌人,怒气冲冲,气急败坏的友人,友人气的直跺脚,用手指着元方大声的骂道,用力的甩了甩衣袖,面目狰狞的用咆哮的语气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讲故事,就比前几次生动形象了,其他的同学也愿意听。
这堂课的主体是学生。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合作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学生讲故事,读课文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谈体会收获……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有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不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讲故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体验方面,有诚信、有礼到家风、国风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话来“要让课堂‘乱`起来。”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在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一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二是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过早的下结论,打击了学生的兴趣。三是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还不是特别的自然。
第五篇: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浅显,故事情节强,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的理解阅读。同时,也能较好地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初中阶段相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虽然本文内容比较浅显,但毕竟是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在理解中去探讨,在交流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本文是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学生在学习《咏雪》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文,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我放手让学生去翻译,去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我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文言文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情,又能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创设情境,多角度地来回答。实践表明: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觉得应该像陈太丘那样“舍去”,有的认为再等等。其实,在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顺势引导,做人要讲诚信,凡事要学会宽容,从“读文”到“做人”,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再就是作业的布置,特别是课本剧的表演,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课本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然,我上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还有一少部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分析其原因:对课文内容没有读懂,一些句子不会翻译。鉴于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清重点词句外,还要讲一讲翻译的方法比如:增、补、删、换、调等,将方法的点拨贯穿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