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生息的国土》教案
第二单元 可爱的祖国
1.我们生息的国土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PPT、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教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教师宣布“国土寻秘活动开始啦!”
5.教师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课本及之前收集的资料,思考填空,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我们的祖国位于世界的_______,亚洲的_______,太平洋的________,是世界上______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国土面积是______平方千米,居世界_______; 我国还有广大的海域,由北向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图中找出来)
按照国际规定,距我国海岸线___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____海里以内,我们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6.让学生观察书本33页的地图,探究:
(1)联结中国与朝鲜、韩国的海域是?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海峡是?我国群岛最多的海域是?
(2)看图思考:从大连乘船到海南岛,由北向南,先后要经过哪些海域、海峡和岛屿?
7.让学生观察书本35页的地图,完成34页的填空(先自己找,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展示,老师带领学生在地图中一个一个国家圈起来):与我国国土接壤的国家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8.了解邻国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收集资料,教师在ppt上展示相关信息。
9.课后拓展:查找更多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生息的国土
我们生息的国土 童永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地图学习、收集资料、探究活动: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观察并了解祖国的轮廓;了解我国的领土面积。
2、了解我国东南西北“四至”、国土疆域;初步了解省市行政区划。
3、通过课外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提高探究及收集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堂上个人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初步认识地图的能力。在讨论学习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观察学习地图,探究和收集资料,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广阔疆域,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探究,知道祖国的疆域辽阔。教学难点:感悟祖国的广阔疆域,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投影仪播放视频,展示祖国地图,大好河山,辽阔海域等画面,欣赏音乐《我的祖国》
2、我们的祖国叫什么?你最远到过哪些地方?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二、我知道祖国有多大
1、小组内交流,你在课前收集的关于祖国疆域辽阔的资料,每个同学说说你认为祖国有多大?学习小组长整理资料。
2、全班交流,抽同学发言,比比哪个小组的收集的资料最好。
3、课件展示教师收集的资料。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十五之一,约占亚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我国陆地的国界线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两者之和接近于地球赤道的长度——4万千米。)
三、我们去旅行
1、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祖国的地图像什么?找出我们的家乡四川,复习地图方位,(以北京为中心,四川在祖国的哪方?)看图例,认识国界和海岸线
2、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分组进行“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各组先确定走的“路线”。开始旅行吧!从哪里出发?
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分,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祖国的最南边、最西边、最北边、最东边分别在哪)。
4、计算:如果平均每天徒步行走40公里,沿祖国大陆的边界走完一圈,至少要花多少天时间?
通过这样的计算,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5、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南北东西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四、总结升华: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老师编了一首儿歌,大家读一读: 大家猜一猜,祖国有多大? 南方穿彩裙,北方飘雪花。从南到北走一走,又穿皮袄又穿纱;
大家猜一猜,祖国有多大? 西域的星辰天上挂,东边的朝霞满地洒,从东到西走一走 朝霞、星辰遥招手。你说祖国大不大?
(作成幻灯,最后打出一个大大的“大”字)
2、是啊,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我们的国土宽广美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 祟视频歌曲《歌唱祖国》,请用雄壮豪迈的歌声唱唱我们的祖国吧。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知道,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培养爱国情结。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演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知道,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培养爱国情结。了解祖国在世界地图上的的位置,找出祖国的位置。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演示法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3)祖国的行政区划;(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广阔的疆域,由衷的产生爱国热情,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骄傲、自豪。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认识图来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
3、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学重难点:了解祖国在世界地图上的的位置,找出祖国的位置。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
4、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
5、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6、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从我国疆域认识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提高识图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从我国疆域认识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提高识图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并提高识图能力。
2、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
3、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一认祖国政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划(名称、位置、简称等),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不可分割。
3、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祖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简称。教学难点: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各省级行政区所处的位置。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一道奇怪的数学题,让学生来填答案,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道算术题,想考一考大家,看大家会不会计算出来。(课件出示――数学题。)
2、其实这一道数学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祖国的34个政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祖国政区”
板题:认一认祖国政区 贴出祖国政区图
3、今天我们还要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得红旗升得最高。学生活动
解答数学题(23+4+5+2=34)
通过一道数学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竞赛式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发现感悟:认识祖国政区图,知道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级行政中心,并能指出在地图上的位置。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国家为了方便管理,就把它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大家看到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板块,就是代表不同的行政区域。现在我国共有34个行政区,其中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有自己的政区名称、政区简称以及行政中心。
2、老师把这些行政区分成了六组,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学得最认真。
明确要求:看清学习任务;仔细观察地图并填写答案;每组选一名代表出来指地图介绍。
3、先请第一组同学先出来介绍一下吧。其它小组看看他们介绍得对不对。(表扬各小组同学,对介绍得好的小组可升一格国旗。)在学生介绍台湾省时,老师要特别强调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并适当作必要而简单的介绍。
4、刚才同学介绍得不错。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编了一首《祖国行政区歌》,帮助大家弄懂各个行政区的简称。
5、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地图,我们的政区图就是为了方便大家识记,所以就用不同的颜色来划分不同的区域的范围。老师给一点点时间,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把祖国的政区图记下来。
1、小组合作活动,借助信封内的资料及书本上的地图来介绍有关行政区。
2、小组介绍,展示自己小组所完成的填空题,指地图介绍。其余小组借助老师发的资料,订正。
3、齐读《祖国行政区歌》。
4、观察地图,探讨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各行政区域的位置。
三、活动深化:小组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和填写政区名称游戏
1、大家记下来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有一张空白的政区图,请大家把我国行政区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简称准确地写在版图内。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写得是又多又快又准确。
2、老师这里有几幅政区地图,本来想给大家看看的,可是不小心弄散了,现在只好请大家帮个忙,把它给拼好。每个小组一份,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拼出来。(给予拼得最快的小组升一格国旗奖励。)
1、合作填版图。(可适当让学生看着《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来填。)订正各小组填写的地图。
2、小组活动:拼地图。(拼好后展示。)知识反馈,看学生对这节课掌握得怎么样。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识记,加深印象。
四、总结延伸今天我们通过介绍、记忆、游戏等方式,认识了祖国政区,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多么的幅员辽阔,我们应为我们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里,省级行政中心是什么,与我们家乡所在省相邻的省是哪些省?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又是叫什么?
1、合作填版图。(可适当让学生看着《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来填。)订正各小组填写的地图。
2、小组活动:拼地图。(拼好后展示。)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3 进一步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认识图来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初步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查找资料、判断、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各种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通过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培养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及了解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量。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教学重难点:
而培养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及了解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了解首都的意义”
学生展开“漫游中华”寻觅活动的汇报交流:首都北京。教师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阅读教科书地40页
学生结合中国政区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可以观看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式祖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
边指地图边介绍北京的相关信息。
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市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首都。讲解它的居住朝代和帝王帮助同学们理解其文化。及古城北京的著名景点,古建筑等。
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的四周分别由那些建筑。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填空练习,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出北京在地图上得位置 教学重难点:感受北京的历史文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北京的位置 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气息的古都”。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观察书上得内容
学生还可以介绍北京的那些名胜古迹,北京有着1000多万人口。阅读教科书43页的图片和内容 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联系。你还知道什么”。练习
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北京的位置。查找地图,从我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认识地图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认识地图、图例,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中国地形
课一开始,播放《大江北望》视频片段: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视频上出现教师有意识处理的各地的风光:有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花海的喀纳斯绮丽的风光;有神秘的西藏布达拉宫、日月泉;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从横交错的江南水乡;有梦幻的七彩云南,火焰山、黄土高坡、丘陵、平原、盆地„„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一副副美丽的风光,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回答。
定格主题:祖国江山如此多娇。
通过让学生欣赏新疆、西藏、内蒙古、江浙一带、云南等地秀美、绮丽的风光,组织学生畅谈祖国山河的壮美,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美丽的风光和不同的人文景观是与中国地势的差别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进行名词解释:海拔、地势、地形。在解释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地势的高低带来了大千世界的扑朔迷离的风光,带来了56个民族浓厚的地方色彩,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二)图识中国地势 1.教师一边出示“中国地形图”,一边朗读和出示歌谣: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的讨论:看了这首歌谣,你想说些什么?
歌谣的运用旨在让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和说一说,让学生直观而又形象地认识我国三级阶梯色彩的指代和运用,简单而明了的童谣直入学生的心脾,以定格的方式吸引学生。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P44的文字并结合书中的地图理解三级阶梯的分水岭。请学生说一说:
(1)第一级阶梯:西南部一大片为褐色,还夹有白色,表示这里地势高峻。这就是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就发源于这一级阶梯或阶梯倾斜面上。名词解释
出示:地势高峻 出示:海拔 课件闪烁:“褐色”分布地形图 出示:海拔4000米
(2)第二级阶梯: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这一片深黄色地区,地面海拔一般在2000~1000米,为高原、盆地分布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属于第二级阶梯。课件闪烁:“深黄色地区”分布地形图 出示:2000~1000米
(3)第三级阶梯: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是浅黄色和淡绿色相间地区,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属于第三级阶梯。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等。课件闪烁:“浅黄色和淡绿色相间地区”分布地形图 出示:海拔大多在500米
3.教师出示:中国地势剖面图。
4.分发“三级阶梯”空白地图,请学生用不同的颜色上色。5.教师小结:
从地图上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延伸到海洋,这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利用落差,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资源,可以利用落差进行发电。
地势特征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东部地势较低平,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成为闻名遐迩的高原气候和雪山之巅的风情。于是,就有了语文课本中所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老北京的春天》、《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的传说》和《三峡之秋》等美丽的景色。
(三)关注中国地势:
①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贴一贴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请学生上台,在地图上寻找并贴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②厦门市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③祖国哪些名胜古迹留给你深刻的印象?
(四)欣赏祖国风光 教师出示:
图一:九寨沟的景色
图二:神秘的布达拉宫、雪山风光 图三:花海的喀纳斯 图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图五:七彩云南
图六:少数民族的节日盛典 图七:青藏高原的地貌 图八:平原的地貌 图九:四川盆地的山势 图十:长江沿岸城市的繁荣
图十一: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长城
图十二:上海、深圳、厦门特区等地港口的繁忙景色 图十三:雪山、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大海
(五)课后延伸
课到结束还余尤未尽,这时教师轻轻地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几个字眼,此时无声胜有声。板书设计:
第一级阶梯(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中):平均海拔2000---1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平均海拔在500米米以下 “多”或“少”的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资源种类很多,储量在丰富,许多在世界列于前位。
2、知道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知道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了解到人口基数大及增长快给我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朗读歌谣 :平原、低地用绿色 , 高原、山地黄棕色 , 河湖、海洋用蓝色 ,雪线以上用白色 , 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指挂图练习: 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3)我国的国土面积。
2.导入。“ 我国不仅面积辽阔 , 居世界第三位 , 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学生开展 “ 漫游中华 ” 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六 : 我国的人口。教师主持交流 , 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组织学生结合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教科书第 46 页的课文。(2)学生结合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图介绍要点 : ①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 2002 年底 , 总数为 12.8 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50 ②人口分布不均。总的来说 , 东部人口密集 , 西部人口少 , 城市人口密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一条为防治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特制订本法。所以同学们要节约用水,合理利用资源。(3)组织学生讨论。
①对我国的人口状况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 ②针对我国人口总量过大的现状 , 我国实施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 为什么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4.阅读教科书第 48 页 “ 老师的话 ”。
5.学生继续开展 “ 漫游中华 ” 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六 : 我国的资源。教师主持交流 , 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1)阅读教科书第 47 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 47 页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资源图介绍要点 : ①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 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多 , 而且品种齐全。
②我国的鸽、锦、锡、稀土等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 , 石油、天然穴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③组织学生在教科书第 47 页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资源图上查找我国的主要资源。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 为什么说我国资源丰富 , 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 ?, 我们家乡都有哪些资惊和物产 ? 这些资源都有什么用途 ?”(4)阅读教科书第 48 页的表格和豆博士的话。
(5)教师小结 :“ 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 而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 , 丰富的资源被 13 亿人口这个巨大的分母一除 , 每人平均占有的各类资源数量就很少了,大多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 但是我国的人口还会不断增长。因此 , 我们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 6.阅读并讨论教科书第 49 页小文、乐乐和妞妞的话。家庭作业:
人口和资源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 可以上网查一查资料 , 自己寻找答案。
第三篇:让它们自由生息教案
14、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剪、贵贱、联合国、赴宴、啄食、面包屑、野餐等词。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44)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钢筋、收割、赴宴”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学习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出示 挂图)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4、齐读课题。
5、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认读、齐读生字。
注意:“屑”读作“xie”,不要读成“xiao”;“啄”读作“zhuo”,不要读成“zhuo”。
(3)口头组词。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理解词语,指导书写。
(1)“筋”:指什么?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钢筋?它是做什么用的?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3.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
(1)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四、小结。
文中的日内瓦掩映在绿树中,湖光山色,布局合理,随处可见的公园内,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幽静美丽。
五、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总:45)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清文章脉络,说出段意。
3、巩固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教学难点:
体会日内瓦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写有段意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说说
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分组读课文。
2、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先互相交流,进行改进。
4、反馈学习情况:指名学生发言。
5、最后教着出示小黑板的段意,让学生比较。
6、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反馈:主要介绍了日内瓦这座城市的特点——油画般的湖光山色。
1、你知道日内瓦吗?
2、学习“学习链接”,教师简介。
3、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日内瓦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四、小结。
1、全文分两部分写的。第一部分是对日内瓦总得介绍。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写野草和鸟儿可以在这里自由生息,是从两方面来写的。
2、再次朗读课文,感受对日内瓦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收集、了解日内瓦的相关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2。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总:45)
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6段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式。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日内瓦人对野草和小鸟的保护及热爱的精神。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虽然······但······”“几乎”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日内瓦人对野草和小鸟的保护及热爱的精神。
教学准备:
日内瓦城市风光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野草、野花和小鸟,在日内瓦自由生息,是谁让它们如此自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找出答案。
二、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2)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讨论、交流。
(2)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 这里几乎所有的鸟都不怕人,一见有人喂食就飞来讨要。“几乎”是什么意思?能用什么词把“几乎”换下而又不改变原意。② 在鸟儿的乐园里,连小小的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尊严。“有尊严”是什么意思?
③ 许多游客在日内瓦最愉快的感受就是在野餐桌上,希望能够与麻雀一起就餐。
(3)让学生读读这段,谈谈有什么体会?
(很神奇、很想去日内瓦亲自体验一下与麻雀共进午餐。)
(4)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5)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6)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三、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人类和大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如果是那样,我们将享受到意外的喜悦与快乐,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地球将绽放出最美妙的光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2、摘抄优美的句子、词语。
板书设计:
让它们自由生息
日内瓦湖光山色闻名遐迩
野草 鸟儿 对野草像对待 从不偷捕和滥杀 人工草皮一样喜爱 友好相处
教学反思:
15、《蒲公英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总:)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小黑板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生字。(2)学生按要求找出生字,分类读。
平舌音:遭 操
后鼻音:梦
直呼音:污(3)比赛读、抢读。
(4)口头组词。(5)出示文中词语:
呼啸
改善
迫不及待
震耳欲聋
叹息
咳嗽
环保
污染
呛鼻
惺忪
不偏不倚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完整、语言简洁。说清楚课文主要讲了谁遭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蒲公英做了一个什么梦?从她的梦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蒲公英特别渴望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3、试着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街心花园里,蒲公英要开花了,她担心这里的环境太差,开不出漂亮的花朵。
第二部分(7-10)写蒲公英开花了,她被黑烟呛,噪音震、空饮料罐砸,昏了过去。她希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
第三部分(11)写蒲公英梦见自己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大草原里。
四、小结。
(1)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株蒲公英在即将开花时的担忧、开花后一天的悲惨遭遇以及她对人类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2)回去后观察蒲公英,了解有关蒲公英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总:)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教学目标:
1、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环境变化给生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物带来的伤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体会蒲公英的遭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蒲公英的梦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
根据学生体会板书:
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二)了解蒲公英的担忧
过渡: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们知道,蒲公英开花,本来是很开心的事情,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因为蒲公英居住的这里,要听汽车的叫喊声,呼吸呛鼻子的废气,喝有怪味的酸雨。所以它担心明天开不出漂亮的花来。)
3、找出表现蒲公英不快乐的词语。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4、总结,过渡: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三)体会蒲公英的遭遇。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蒲公英遭遇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3、这些遭遇对蒲公英有什么伤害?
4、蒲公英希望人类能够怎么做呢?
不乱排放废气,不制造噪音,不污染水源,不乱垃圾
5、最后蒲公英的愿望实现了吗? 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了解文章写作顺序
1、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本课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担心开不了漂亮的花——开花后的遭遇和希望——做梦(起因——经过——结果)
五、总结
1.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2、跟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总:)
教学内容:回顾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拓展学习。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3、学会用“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造句。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男生朗读椰树的话:女生朗读蒲公英的话,教师都旁白语言。
2、指导:读孩子的语言,要读出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大人的语言要读出大人的口吻。(还要读出人物的感情,如蒲公英担忧、可怜的心情,以及梦中美好的画面)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1、指名读句子。
2、联系课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3、自由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四、理解“梦”,为环保做贡献。
1、俗话说“梦是心中所想”,结合课文说说蒲公英为什么做了一个那样美好的梦。
2、完成课后星号题。
留心观察你周围的环境,了解一下有没有被污染的情况,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环境?
同学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为环保做贡献。
3、课题“蒲公英的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小结。
如果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环保意思,我们的生活一定更美好。
五、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
六、布置作业。
1、写一写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蒲公英的梦
汽车的噪音 不排放废气 呛鼻的废气 蒲公英(希望)不制造噪音 疼痛的空罐 不污染水源
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
第四篇:让他们自由生息教案
让他们自由生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瑞、筋、镶、嵌、僻、贱、赴、啄、屑;会写:钢、筋、政、统、守、染、联、占、尊、叉;掌握词语:钢筋、市政、统一、守护、染绿、联合国、独占、尊严。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1、谈话导入
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的越来越先进,你都知道哪些大城市?这样的大城市有什么特点?
瑞士的日内瓦是什么样的城市?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1)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课题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2、学生自学
3、成果展示
1)先后出示带会认字的词语和带会写字的词语,生字都标注拼音,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2)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3)指导书写几个生字: “统”不要少了一点,“染”不要把“九”写成了“丸”,“尊”字不要少了“酋”中的一横。
4)从野草和鸟儿的这两方面描述日内瓦人“让它们自由生息” 讨论·解疑 鼓励大家提出问题 反馈·总结
1、我的收获„„
2、我想说„„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 2-6 自然段,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抓住重点句,了解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认识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1、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从野草和鸟儿的这两方面描述日内瓦人“让它们自由生息”。)
2、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默读 2-4 自然段,一般的现代城市和野草是什么关系?它们是怎么对待野草的?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2)默读 5、6 自然段,思考日内瓦人怎样让鸟儿“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
3、成果展示
⑴ “但是,日内瓦人对野草的态度却有点儿不同。” ① 一般的现代城市和野草是什么关系?它们是怎么对待野草的?(水火不相容的死对头)
② 在日内瓦,“随处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在路边、树下、楼旁、城市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 “凡„„都„„”总之,野草、野花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生长。
③ 不仅如此,“它们还能得到园林工人定期的修剪和养护”。植物园一面山坡上的野草与人工草皮错落有致地分布,“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这些都表明日内瓦人对待野草像对待人工草皮一样喜爱。
⑵“日内瓦的野草染绿了城市,还被当作牧草” “展示了一幅田园牧歌风光图”。
① 日内瓦人是重视野草的价值的?
② 抓住“田园牧歌风光图”,展开想象,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在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的巨大院落里,有一面山坡由野草独
占„„展现了一幅田园牧歌风光图。” ⑶日内瓦人是多么爱这些鸟儿呀!
①“这里没有人提笼架鸟,欲把天下珍奇鸟类都关进自家笼中独赏”。
②“从„„白天鹅,到„„黑乌鸦,都有人投喂„„从未听说过偷捕和滥杀„„”
⑷鸟儿跟这里的人们是多么亲近哪!①“这里几乎所有的鸟都不怕人,一见有人喂食就飞来讨要。” ②不少老人“定点定时”喂鸟,鸟儿“准时赶来‘赴宴’”,“在老人指尖上啄食”。
⑸“日内瓦人把整个城市都营造成一个鸟儿的乐园。”
⑹ “在鸟儿的乐园里,连小小的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 ①哪里看出麻雀活得自在?
②什么叫做尊严?为什么说这里的麻雀活得有尊严?讨论·解疑 回顾全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⑴ 这篇课文是按照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式叙述的。⑵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①“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反馈·总结
1、我的收获„„
2、我想说„„ 教学后记 作业反馈
教学一得
第五篇:《祖国土》教案
高一语文《祖国土》教学设计 设计人:滕州七中 王晓艳 邮箱:wxy.09@163.com 课 题 《祖国土》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1、解读《祖国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知识点
2、体会《祖国土》的写作手法。
3、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能力点
教学目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标 教育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祖国土”,是我们这个专题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她,就是被誉为 “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大家知道谁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 生:大概是普希金吧,他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应该最有名。
师:你们猜的很对。阿赫玛托娃既然能与普希金并称,可见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哪个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赫玛托娃。生:介绍作者
PPT大屏幕展示: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
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
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了解了作者,让我们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咱先找同学朗读一下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生:朗读全诗
师:找同学点评一下
生:点评,纠正字音,句读。
正字音:
香囊(náng)砂砾(lì)闪烁(shuò)蹂躏(lìn)齑粉(jī)称呼(chēng)称职chèn
师:播放朗读录音,正句读。生:齐读全诗
师: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接下来我们要读出感情。而要想读出全诗的感情,我们必须深入文本,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文本,借助注释,深入探究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表达的情感。生: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说说你从诗歌中都读到了什么? 生:对祖国土地深切的爱。
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师: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和祖国土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人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了根基,点出了我们是祖国土的主人,表明了自己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师: 我们从诗歌中还读到了什么,谁还有补充? 生:对土地的无视?
师:是吗,你是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 从“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这些诗句也表明了人们对土地的无视。
师:人们为什么会无视自己的土地呢?
生:因为“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师:我们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生:好像是说我们在这快土地上经历了痛苦和悲伤。
三、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得知人论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请看大屏幕:【PPT】展示
国家:889-1966,前苏联发生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经历这些磨难后的苏联已不再白雪皑皑、广袤无垠,而是贫瘠不堪,灾难深重。卫国战争后这块土地血流成河、土地贫瘠,生灵涂炭,这里的人民没有放弃对贫瘠祖国的保卫,浴血奋战,众志成城,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
个人:阿赫玛托娃的命运是坎坷的,十月革命后,她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却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师:由此可见,对于这块土地我们既不因它快乐,又不为它痛苦。它在我们眼里什么都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
生:“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师:在这里,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生【1】:我觉得作者选这些意象是不是为了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生【2】:我觉得诗人是不是用这些意象在告诉人们,就是我们平时不在意,忽略的东西的这些泥土,正是我们的生存的土壤。
生: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常、为人熟悉意象,然而却又是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的。甚至于我们随意地践踏蹂躏我们的土地,诗人感到莫名的酸楚。
生【3】: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但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师:由此可见,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师:“因此诗人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这里的 “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生: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师:由此可知就是在这块卑微、普通、平凡甚至被人践踏的的土地上,诗人深爱着它:躺在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她诗人痛定思痛,一针见血指出:无论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灾难深重,祖国的土地是多么的贫瘠,多么的不堪,但它永远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是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埋于斯的污泥沙砾。我已融入到祖国的土地中,成为了祖国土的主人,一种骄傲之情油然而生。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梳理一下这首诗歌的结构。生:梳理诗歌的结构: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师:由此可见,本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生: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说说“祖国土”在本诗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生: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四、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师: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应怎样读出诗歌的这种情感呢?
生:我觉得前八句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师:说的这么好,你不能给大家范读一下 生:我试试吧。范读课文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太好了
师:那大家以他为榜样,齐读一下这八句。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师:那后六句呢,谁能给大家读读? 生:老师,我试试吧。有感情的诵读 师:同位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后六句应读出对祖国深深的挚爱 师:你能不能再给大家读读这几句 生:有感情的诵读 全体诵读
师:诗歌先写了对祖国土的无视、践踏,后表达了对祖国土深深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叫? 生:欲扬先抑
师:很好。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在写作上,诗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选用极为普通的物象,在不经意中娓娓道来祖国土的平凡印象,甚至有点贬低这“从不记起它的存在”的默默无闻的尘土。但在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默默无闻的尘土才接纳了人们,因为这是祖国土,是与民族、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之土。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诗歌就是在矛盾中呈现出张力。整首诗一张一弛,调动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充分展示诗的意境。
最后,我们用郭沫若的一段话结束结束对诗歌的解读。
“她的著作表现着这位天才的抒情诗人之古典的清澈意味与其沉着的用词。她的疏淡的韵文喜欢用颠倒的简语。革命并没有威骇了她。依然在苏维埃共和国度她的生活。”
——郭沫若
五、回扣文本,语文运用
(一)、阅读勃洛克的《致安娜·阿赫玛托娃》,并回答问题:
致安娜·阿赫玛托娃
有人对您说:“美是可怕的”,您却慵懒地把西班牙披肩
披在肩上,一朵鲜红的玫瑰,戴在头发上。
有人对您说:“美是朴素的”,您却笨拙地用五颜六色的披肩
盖住婴儿,一朵鲜红的玫瑰,掉在地板上。
可是,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您却心不在焉
忧郁的您陷入沉思
您对自己说:
“而我既不朴素也不可怕;
我没有可怕到可以让人随便杀死的地步;
也没有朴素到
连生活是可怕的也不知道的地步”。1.“披肩”和“玫瑰”在诗中意味着什么?
2.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时,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为什么会忧郁地陷入沉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美是朴素的,也是可怕的,而女诗人自称既不朴素,也不可怕,女诗人并不是把美作为人生的目标。
B.勃洛克对阿赫玛托娃很尊敬,但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他对女诗人的一些做法是不认同的。
C.“美是朴素的”和“美是可怕的”这两种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女诗人面对这种矛盾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D.此诗体现出阿赫玛托娃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并不迁就于世俗所强加的评判标准。
(二)、阅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并回答问题:
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就是青春的快乐,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在残酷的政权的重压之下,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的心还没有死,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献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1.诗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请列举几处比喻的运用,并结合具体诗文谈谈其作用。
2.诗人在开头部分就说到,青春的快乐已经消亡。后文中又出现了“美好的激情”,这算不算前后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一)、1.象征着美好的事物。2.诗人独立的气质和知识分子的尊严。3.D C项中并非无所适从,而是体现着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1、第1段中表现诗人理想的幻灭,“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很形象地表现出那种飘忽、朦胧、迷幻般的内心惨痛;表现诗人期待祖国的召唤,“正像一个年青的恋人/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细致入微地描叙出诗人那种渴望、真挚、热切的心情;第2段中诗人对胜利的展望,“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贴切地将革命的光明灿烂、势不可挡的气概表现出来。
2.在幻灭的惨痛中,诗人并没有绝望以至沉沦,而是内心仍有一丝强烈的渴望。这渴望来源于诗人爱祖国爱自由的思想情感。诗人在期待“祖国的召唤”,期待祖国的光明和自由,这种期待“折磨”着诗人在残酷现实下幻灭的心灵;使他产生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痛苦。诗人在内心的痛苦压迫下,起来奋争,号召、展望,投入到行动中。整首诗呈现诗人由心理状态转到行动状态的轨迹,和诗人的思考与斗争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板书设计: 祖 国 土 阿赫玛托娃
沉郁 赞美 悲愤 挚爱
欲 扬 先 抑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把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这节课我想改变这一做法。首先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今后会积极实践,继续努力。此外《祖国土》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贵在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情感。这正是本人教学初衷,但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够理想,今后将继续努力。
设计亮点:
亮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亮点之二: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亮点之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