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百草园 四环节教案
我的百草园
课 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识记本课生字,理解意思;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如何以准确的词语来描写景物的特征。教学方法: 教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学法: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的生平。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童年的岁月是如诗的岁月,童年的季节是梦幻的季节。童年就似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说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领略那道风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的生平。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1、出示自学指导
(一)自学本课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自己弄不懂的记录下来,在小组内讨论。(5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得好。)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各小组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出示生字词。
豆荚 云霄 窍门 臃肿 珊瑚 鉴赏 竹筛 桑葚 攒成 斑蝥 秕谷 书塾 蟋蟀 严厉 脊梁 缘由 传授 缠络 人迹罕至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四、简介作者
1、课前生搜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进行交流。
2、师出示鲁迅的有关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用最简单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按作者的回忆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5分钟后看一看谁最用心学习了。)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
4、反馈。
(1)主要内容:写了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2)按作者的回忆可以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以成人的语气讲出百草园在作者记忆中的亲切感觉。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在百草园里的自由快乐,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然热爱。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达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六、出示自学指导
(三)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标出你喜欢的语句、段落。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理由。(3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好.)
2、学生自读喜欢的语段,交流喜欢的原因。
3、小组代表发言。
4、将喜欢的语句、段落抄写在本子上。
七、作业布置
1、师所画词语抄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2、我的百草园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百草园的亲切感觉。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在百草园里的自由快乐。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对百草园时依依不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儿童情趣。
2、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
一、听写词语
豆荚 云霄 窍门 臃肿 珊瑚 鉴赏 竹筛 桑葚 攒成 斑蝥 秕谷 书塾 蟋蟀 严厉 脊梁 缘由 传授 缠络 人迹罕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精读课文,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儿童情趣。
2、我会从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朗读第二段,请找出文中起连接作用的四个词。文中描写了百草园中哪些景物?
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顺序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8分钟后,比一比谁学得好。)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
3、反馈预设:
第2段描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草园。鲁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写百草园的物什之多。“„„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这一层是静物描绘,以各种静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描写。“也不必说”引出百草园里的动物,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简单地选取三种动物,各以其“叫”“伏”“窜”的代表性动作来描写,说明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这里虽然用的也是铺开的写法,但是鲁迅用得却很简明。“也不必说”也是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鲁迅这寥寥几十个字,百草园里各物的形影声色便如活了一般。接下来“单”字一转,引出园子的泥墙来写。不写园子而写墙,墙竟然也是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场所,用的是烘托旁衬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既是拟人状物,又暗示出园子里既是各种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乐园。从蜈蚣、斑蝥到何首乌、覆盆子,这里的动物和植物都让孩子感到新鲜。单是泥墙就有如许的乐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百草园会给孩子们带来多少快乐了。
4、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四、出示自学指导
(二)自由读3、4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捕鸟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并在小组内交流。(5分钟后,看一看谁学得认真。)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
3、反馈预设:
第3段写冬天的百草园。先指出它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又先写不宜拍雪人,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特点都写出来了。教学“捕鸟”一情节时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词语的作用。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4段回忆了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的事,表现了儿时天真与贪玩的个性。
五、出示自学指导
(三)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离开百草园依依不舍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1、生自由读。
2、小组内交流。
3、反馈。
在回忆了百草园的乐趣以后,鲁迅用了一种情境突转的手法,引出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讲述他的学生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作者先以儿童哀伤的语气发问,家里大人为什么送他入学?然后,连用三个“也许是”来加强儿童对成年人意图的揣测和不信任。
“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语气是孩子式的,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共同分享了鲁迅先生的童趣,那就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我们都经历过童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那么请你也准备一个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断,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当然,要有一定的描写,可以仿写。让我们看看谁的那道风景最美。有条件的上网查询资料,更多了解作者。多读一读他的作品。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第2、3题。
2、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2、我的百草园 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乐园 依依不舍
冬天可以捕鸟的百草园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四环节教案《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
陈官庄中心小学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3、读懂课文、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真正明白“我很重要”、树立自信、自强之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使孩子自主获得知识,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
2、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我”的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重视自我的品格,具有欣赏自己也欣赏他人的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出示名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 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短诗)
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强调谦虚,微不足道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历来都称颂谦谦君子,大家也就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
板书课题:我很重要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自学指导一
1、出示自学指导
小组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五分钟后比比哪组读得最好。)
2、自由练读课文
3、组内合作读
4、汇报读
四、自学指导二
1、出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说明理由。(四分钟后比比哪组汇报得最准确。)
2、默读课文
3、组内交流
4、汇报展示
五、自学指导三
1、出示自学指导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组内交流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我很重要”的。
(四分钟后比一比哪一小组回答得最完整。)
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组内交流
4、汇报交流 亲情 友情 事业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从而得到启发。
2、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我很重要”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从而得到启发。
2、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三、自学指导一
1、出示自学指导。
①、赏析课文3-12自然段,写下批注,组内交流。
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抓住亲情、友情、事业中的一个方面,谈谈对“我很重要”的理解。(六分钟后比比哪组汇报得最精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12自然段。
3、批读课文3-12自然段。
4、组内交流感受。
5、汇报展示
6、师课件出示有关图片。(玉树地震,汶川大地震等照片,师配以感情解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于亲情我很重要。)
孩子们:看了图片,听了故事,你想说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珍爱生命
7、师小结:
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我们的身上,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爱的承载)
作为朋友,我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这才有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谈,才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对于事业,我们应该是自己的主宰。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心来感受毕淑敏那才华四溢,真情四溢,真知四溢的文字。请大家来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自学指导二
1、出示自学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组内交流,你从中懂得了什么?(三分钟后比比哪组收获最丰富。)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3、组内交流收获。
4、汇报交流。
五、自学指导三
品读课文1-2段,探讨作者问什么一开始用排比句式,连续说“我不重要”。(2分钟后看看哪组说得最准确。)
1、品读课文1、2段。
2、探讨作者一开始用排比句式,连续说“我不重要”的原因。
3、汇报交流。
六、总结课文
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所启迪:那就是:我们要自信!要有责任!(板书 自信 责任)所以最后我想我们每个孩子都应该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很重要!”都应该大声骄傲地对所有人说“我很重要!”
七、作业
1、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我很重要》。
2、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板书
26、我很重要
珍爱生命 要自信 有责任
反思
—————————————————————————————————————————————————————————————————————————————————————————————————————————————————————————————————————————————————————————————————————
第三篇:看戏 四环节教案
25、看戏
课 型:
精读课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戏曲不太了解,也缺少看戏剧舞台表演的经历,因此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抓住作者对艺术家的细致描绘,和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轻盈”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段,体会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崇高的品质。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场面描写,体会场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2、品读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艺术家精湛的技艺,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大意。难点:学习作者对声音和细节场景的描写刻画。教学方法:
教法:四循环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段体会艺术家精湛的技艺。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爱看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看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看戏》。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我来读。
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屏住 例:颦Pín 〔皱眉〕
2、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描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教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学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②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的热情观众和热情艺术家。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铿锵,颦,婀娜,蜃楼”几个字。
2、我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叙述。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诵读课文
1、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
2、画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4分钟后汇报)
(一)引导学生体味“膨胀”与“涨”,以此强调“关键词句的含义”。(板书)
明确:“涨”是水位升高,这里比喻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呈渐变的状态。“膨胀”则有激荡起伏之势,呈热烈欢腾的状态。
(二)找学生读课文1、2段,要求其余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明确:“静静的”。第二循环
五、出示自学指导二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先默读再小组内讨论)
教师总结: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以气温烘托观众的心情,人们不顾暑气炙人,争相观看梅兰芳演戏,说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强调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气氛,是为了说明观众静候演出开始,表现观众对于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渴望心情。有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出,剧场就成了艺术的圣殿。
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是为了说明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六、比较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模拟作文”,寻找差距,体味课文开头两段的精妙之处。[小
七、出示自学知道三
速读第三段,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画出两个比喻句。
2、画出介绍剧情的句子。(自由朗读,3分钟后汇报)讨论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明确:“蜃楼”、“彩霞”两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思考讨论:本段关于剧情的介绍,从文章整体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为什么?(板书:学习重点1)
明确:写得简略。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穆桂英挂帅》的具体剧情与这个中心意思关系不大,所以写得十分概括,免得冲淡了中心。由此,我们大家要注意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取决于中心的需要。
八、学生阅读训练
画出表现女主角上场时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画出描写女主角歌声的词句。声音是无形的,难以描摹,那是不是就是说“是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呢?”复习《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语段。
九、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声音的呢? 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完成下列问题:
1、女主角上场,观众的情绪有何变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的? 启发讨论后明确:
观众情绪的变化:“这个平静„„的掌声”。板书:暴风雨、雷鸣
“对声音的描写”,注意引导学生体味绝妙之处。
“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两对反义词把歌声形容得神奇美妙。
思考讨论:“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四个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自由读第四段,加深印象。对照板书,试背本段。
十、作业
1、用彩图描绘观众的热情。
2、写一段再现声音特点的话。板书设计:
观众
如痴如醉
25、看戏
梅兰芳
技艺精湛
第四篇:合格率四环节教案
课题
合格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解答有关合格率的应用题。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合格率的意义,根据其意义解决有关合格率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问题的资料卡、填有数据的表格。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
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他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会求百分率。
2、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67页的情境图,试着利用书上的方法在练习本上求出两种产品的合格率,思考什么是合格率?如何求产品的合格率?(5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的最棒)
1、师出示资料:甲牌:抽查50箱,43箱合格;乙牌:抽查60箱,52项合格。
哪种品牌的罐头合格率高?
学生讨论合格率的意思,在交流总结。
根据合格率的意义解答问题。教师说明: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位小数。
师生讨论:什么是成活率、出勤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
设计意图:让学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学、自主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求出两种罐头的合格率。
自学指导二
讨论:小数、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 0.23 10.002 1/3 3/25 4/9 强调:分数化成百分数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位小数 用“约等于号”连接
三、练习
1.做“试一试”中的题目,先说一说成活率是什么,再列式计算。2.出示“练一练”中的图表,分别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蓝色部分占整幅图的多少。
3.出示质量检查部门对某市饮料质量进行抽查的情况记录表。计算各种饮料合格率的高低。
4.统计学校当天各年级的出勤情况统计表,计算出勤率。
四、总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板书设计
合格率
合格率:合格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第五篇:百草园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
3、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
4、把握作品主题。过程和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拓展延伸、作业练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三、讲析课文
1、学习①—②段
2、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3、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四、课时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步骤: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五、作业布置: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 ————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落,了解插叙、伏笔手法的运用,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上)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象征生性爱花的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亿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辅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昕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2)思考“研讨与练习”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明确: a.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元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b.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校,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三、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
四、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我的爸爸》
六、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爸爸 关爱 眷念 英子
3、丑小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
3、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自由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教学难点:
1、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童话的思想意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插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同情、歧视)老太婆家:(被嘲笑)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老农家:(被追打)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6、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九、板书设计:
丑小鸭
安徒生
(执着 追求)
4、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步骤: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四、朗读诗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五、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二者的概念是什么?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七、布置作业: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八、板书设计
5、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
2、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
3、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过程和方法: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教学重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学生讲述)明确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多媒体课件展示)(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五、板书设计:(五年)天资聪慧
(十二三矣)才能渐退(七年后)泯然众人
受于人者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