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教材既然是一种范例,要通过教学发挥激活功能,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简单地复制教材,就教材教教材。而教材在设计上具有的生活性、活动性、对话性、参与性、开放性、生成性、资源性等特点,也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而不是教教材。
准确解读教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
案例1《我愿和你交朋友》的三种教法 教法三:1.找找老朋友
2.认识新朋友
3.玩一玩,交朋友
4.介绍我的新朋友
从《我愿和你交朋友》这节课的教材内容看,教材主要是通过交换名片活动来帮助学生在班级中结交新朋友,学会介绍自己和他人,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和班级集体生活中“伙伴多”的愉悦。
在第三种教法中,教师没有单纯依据教材提供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大胆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了教学。首先,老师认真研究了教材,发现教材呈现的内容是“用名片交朋友”,但名片只是帮助学生结识朋友的一个载体,教材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地认识和熟悉班级同学,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和班级生活中“伙伴多”的愉悦。同时老师又注意观察了小朋友在生活中的交友活动情况,发现小朋友大都在游戏中认识新朋友,他们认识新朋友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一起玩,基本不用交换名片的方式来交往。于是,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开展了多种结识朋友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的找朋友,问名字游戏,进而介绍新朋友。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教材内容体现的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和朋友,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会用名片来交朋友等要求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得以实现。
提高教学实效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 案例4《生我养我的地方》单元的教学
《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第二单元内容。这一单元由4个主题组成,分别是《我的家乡在哪里》、《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以及《了不起,家乡人》。这是一个关于“家乡教育”主题的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家乡的特产以及家乡人,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材多以杭州和其他地区的材料为例。
一位温州的老师在上这一单元时,结合温州的实际开发利用了教材。如在上《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时,通过中国地图、浙江地图和温州地图,让学生知道“我的家乡在浙江省温州市”,知道了温州市在中国地图、浙江地图中的位置。又通过拼拼温州地图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温州市所管辖的哥县、市、区,并大致知道了它们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对家乡温州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以及《了不起,家乡人》几课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收集交流了有关温州的风景名胜、特产小吃和温州名人等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家乡温州,激发了他们的热爱家乡的情感。老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利用本土教学资源,提高了这一单元教学的实效。
因地制宜使用和开发教材是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范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把握教学重点,并根据教学目标开发了本土教学资源,拉近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在品德新课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做法一般有: 1.更换教材内容。
2.重组、整合教材内容。3.增减教材内容。
由于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教师要根据本地实际开发、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不适合本地实际的内容,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作为背景内容和拓展内容加以利用。对于简单重复的内容可以删减。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有意义的问题和内容应及时地补充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去。
4.调整教学进度。课程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儿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案例1《我们和太阳做游戏》教学片段 案例2《我们的校园》教学片断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在一定的时空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此需要教师进
行有效的组织。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案例1中,教师先设置一组实验:三棱镜在幻灯机光线的照射下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用科学的实验手段为学生建立了学习活动的可行基础,接着让学生回忆太阳公公在什么情况下也会变出五颜六色,然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雨过天晴之后太阳在空中留下的杰作:一条七色的彩虹。教师还进一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去寻找太阳的奥秘,让学生人人吹泡泡,在游戏中再一次寻找五颜六色的太阳光。在案例2 中,教师首先策划学生开展校园小调查,接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合,加工收集到的信息,然后集体反馈、讨论。两个案例中的教师从活动的策划到实施,都起到了积极的组织作用,使活动有序、有效。学生积极投入,同时避免了教师牵引着学生去适应教师安排的程序,接收教师所传递的一切。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着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对于学生求学的整个过程来说,教师作为
指导者的身份始终是存在的,并且是必须存在的。从品德教育来说,学生品德形成不可能是从外部加强的,也不可能是学生自己完全从内部自发生成,需要学生在与教师、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从教学活动来说,学生怎样有效开展自主活动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的作用。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 你真聪明 ”、“ 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 ” „„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 “ 知识 ”、“ 教学任务 ”,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 “ 格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 “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而动态生成式教学 “ 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着火了》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设计 ——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设计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 “ 动态生成 ” 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 ” 和 “ 生成 ” 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 “ 精心 ” 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站前小学程袁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1】《着火了》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火灾现场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然后引出课题《着火了》。
3、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火灾实例,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4、用警察叔叔的话,规范学生的言行。
5、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不难看出袁老师所进行教学设计的 “ 精心 ”,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 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在课后你们还想做哪些事件? 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 “生成性资源 ”。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 “ 教师怎样教 ” 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 “ 学生怎样学 ” 的设计)上,即从 “ 以教定学 ” 转到 “ 以学定教 ” 这一新理念上来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 ——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 每个教师都 “ 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 “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三、有效建构 ——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而对生成性的课堂,教师的预设不可能襄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要凭借教学机智去生成新的教学思路;而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教师的引导必须注重基础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必经蕴含着深层的价值追求。案例4中的教学动态生成就是在价值引导下的有效建构。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了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把它转换城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 “ 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 “ 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 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 “ 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 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也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存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六年年级一部许海燕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 你真聪明 ”、“ 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 ” „„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 “ 知识 ”、“ 教学任务 ”,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 “ 格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多彩的世界》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案例1】《多彩的世界》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图片,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性建筑。
2、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自己知道的古国特点引出《多彩的世界》。
3、出示个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进行解说。
4、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我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的四大文明古国当时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国家吗? 他们的文明成就有哪些,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 “生成性资源”。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虽然我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比如,再讲金字塔的神秘之处,有些同学就会问,老师他到底有多神奇,他的水真的能治疗伤口吗等问题,(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 每六年年级一部许海燕
个教师都 “ 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 “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第四篇: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能发现身边可以做的好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学做一些能做的好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调查父母或他人做过哪些好事,讲一个自己知道的故事。2.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好事可以做。3.每人准备一个“好事记载本”。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1、上课时,老师找不到书本,学生主借给老师.2.组织儿童将自己调查的内容在小组里进行汇报,如父母或长辈都做过哪些好事等。可以是在家里的,也可以是在单位或社会上的。引导儿童讲一讲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以及自己的感受。
3.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汇报活动,只要事例是真实的,教师就要肯定。
二、探索新知.(一)“好事”大摸索
1.让儿童将自己知道的、听说的、亲眼看见的好事列出来,再引导他们分析比较,有哪些好事我们可以去做,有哪些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做。
2.找一找“我们能做的好事”。让儿童明白,我们身边有许多好事可做,只要大家留心观察,愿意去做,就能发现该做的好事。3.议一议“这算不算好事”。针对儿童不注意周围平凡小事的特点,以一两个比较典型的、儿童常见的小事为例子,让儿童讨论这算不算好事。目的在于引导儿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讲一讲“我做过的好事”“我常常坚持做的好事”“我打算做 1 的好事”。让儿童相互交流,特别是要引导儿童坚持做好事。(二)好事见行动.1. 开展“人人都来弯弯腰”(或伸伸手)活动,让儿童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和周围社区去看看,为美化校园、社区环境捡起一片纸屑、一个食品包装袋„„同时要求儿童坚持这样做下去。
2. 创设情景,自由组合,模拟表演(将儿童自己做的好事排演出来)(1)上美术课时,同桌李红忘了带彩笔„„
(2)星期天,妈妈在家打扫卫生„„
(3)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上车„„
(4)学校号召同学们向灾区儿童献爱心„„
二、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每个儿童准备一个“好事记载本”,把自己做的或者看见的好事记载下来.做好事不是为表扬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做好事不是为了得表扬的道理。2.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做好事不为得表扬。
活动准备
1.歌曲(爱的奉献)。
2.让儿童准备一些英雄模范人物或周围普通人做好事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1.大家一起边听边唱歌曲(爱的奉献)。
讨论:你们知道歌曲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是什么意思吗?想一想如果不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引导儿童理解献出爱就是帮助、关心别人,就是做好事。
2.说一说,你所调查的人是怎样做好事的,他们是想得到回报或表扬吗?如果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引导儿童理解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的人们,为大家默默地做好事的人们,想到的是帮助别人,给别人关心、温暖,而不是图回报和表扬。
二、探索新知.1.鼓励儿童在小组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或其他事例。
2.儿童谈自己做过哪些好事,是否得到过表扬,得到表扬时心里的感受,没得到表扬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以“在家里、在学校、在社区的我是不是一个样”为题,让儿童用多种方式自我描述。引导儿童思考自己的表现是否处处一致,为什么会不一致,初步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4交流反馈:谁介绍的最像自己,今后怎么改正。
三、总结延伸.3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根据区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我校品生、品社教学的主要工作思路为:结合区教研室推行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依托学校的学科中心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好课程。
2、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师业务常规管理,保障教学教研活动效果。
3、继续加强品生品社教师的培训工作。
4、继续完善学科中心组机制,发挥学科团队带动效果,尝试开展网络教研。
5、结合全处作业改革,尝试作业改革,初步改变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评价制度。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
1、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新学期要根据要求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开课质量。加大教师各项教学业务的检查、监督、指导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规范。教研组的活动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研员深入跟踪指导。主要内容有:专题研讨活动、五课(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同上一节课)活动,以及专题业务理论学习等。
2、继续深化研究“课前调查活动”主题。新学期,教师仍要根据“课前调查活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商讨,研究讨论课前调查活动的方案,设计调查表格,充分利用课前调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继续完善名师团队,带动培养我校研究团队的年轻教师。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学科中心组的各项制度。中心组的每位成员大力开展“备说讲评思一条龙”磨课活动。在学科中心组的教师中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①、每个月向中心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或教学反思;②、每个月结合新课程学习与实践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③、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
发挥中心组教学博客的作用,教师要将自己的优秀反思、案例、教学成果等及时发到教学博客上,其他教师进行修改,提出建议,真正发挥教研博客的作用。
4、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打造精品课堂。这学期,我们还将发挥网络教研的灵活性,尝试开展“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同构——利用教学博客、教研平台,要求教师积极上传优秀教案,教师及教研组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优秀教案,各位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并将教后反思上传,经各位教师研讨后再次修订教案,逐步打造精品课堂。
同课异构——教师提出有争议或比较难上的课,经研讨确定出一个课题,各位教师提出自己设计的教案上传博客进行讨论,经研讨后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后反思上传,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之间商讨解决。
5、加大品生、品社教师培训力度。本学期,教研室将组织全处的品生、品社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培训、课程辅导、教材教法的研讨、课程标准的在学习、课堂策略的实施。为保障品生品社教师的学习质量,要求专职教师的业务学习中专业内容占60%以上,兼职教师达到30%。
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教学策略进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围绕“课前调查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研究,并注意及时反思,做好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6、本学期对品生品社科目的考查将采取中段调研和学期末集中考查的形式,两次考查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
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
1、教材教法培训
2、寒假作业整理
3、开学教学视导 三月:1、2、3、4、1、2、3、4、1、2、村小教学专项调研 作业改革调度会议 教学论文评比 全处课改之星评比 参加区教学论文评比 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课堂教学活动月 常识作业展示 常识抽测
学科中心组专题会议 四月:
五月:
六月:
1、学生期终学业水平测试
2、教学工作总结及制定下学期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