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理数减法 教学反思专题
《有理数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差”设问,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有理数减法的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通过实例计算“3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利用学生小学学过的“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的知识,使学生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从而开始设想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学生再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反复验证“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一设想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真正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学设计充分,然而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本课知识点上分析:本课的重点突出,即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是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在练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运算时,总弄不清该改变哪个数为它的相反数,有的同学甚至把被减数也改变符号,特别是减去一个正数时,往往又再加上该正数。因此,在教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强调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尤其要注意的三点,即“两变一不变”:(1)减号变加号;(2)减数变成相反数;(3)被减数不变。
2.本课意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然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这一理念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原本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的有理数减法法则,更多的被教师的总结,归纳所取代,缺乏对学生点拨性的指导和帮助。
3.从对课堂的组织上讲:由于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以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自我展示这一环节,表现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这也与教师所作的调动力有关。另外学生在展示错误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的提示、鼓励也较缺乏。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有理数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让老师的引导,小组交流和讨论中总结归纳减法法则,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有序,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地方,对于学生积极的表现老师给与肯定和鼓励,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法则的贵南过程中,学生通过两组式子的计算,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感悟有理数减法法则最终是转化为了加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体会这种思想方法的应用。接着在课堂练习中,通过学生板演,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的过程,熟悉减法的法则,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法则的应用有了很好的掌握,学生在你编我答得活动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像老师一样,觉得很权威,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很大,同时也使一节课的达到了最高潮。最后在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与疑惑中结束本节课,大家积极发言,畅所欲言,觉得课堂意犹未尽!
然而本节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于学生的答案预设不够。开始讨论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学生说的答案和我的问题不一致,他们直接给出了4-(-3)=4+3=7.自己对于这样全班一致的答案,一时之间蒙了不知如何去引导到加法运算上来,还是为题设置不够精细,连续性和铺垫没有做好。
2、学生板演之后学生自评和互评过程用的时间太多,是的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节奏把握不紧凑。
3、自己对于课堂活动没有做充分准备和考虑,学生本身就好动,自制力不够强,活动安排上没有将学生的问题更加细化,活动的步骤不明确,很多学生开始不知发你怎么办,借着活动开始了自我活动,后来才回归课堂,这一环节又浪费了时间,还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任何的收获!
最后,希望自己多看看别人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不断的自我提升,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对于课堂以及学生做更加充分的思考,打有把握的仗!
第三篇:《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学反思
《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学反思
吕会永
我每上一堂课都是一次学习机会,上完《有理数减法法则》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技能上需要加倍努力去提高,这需要平时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第一部分:对课前准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析不够透彻,没有充分的把握学生接受能力。
其次,只是简单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没有重点分析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有理数减法法则》一课的教学反思没有设计好用哪种教学方式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次,课前准备的习题不合理。第二部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知识回顾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减法法则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减法法则和准确运用减法法则去进行减法运算,所以在课前除了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以外,还应该复习相反数。
二、引入新课题
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天气预报中的具体情境,引出减法运算,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接着让观察4-(-3)=7和4+3=7两个式子有什么区别,这里的讲解条理性欠缺,并没有紧扣教学重点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学生完成课本中引入的习题后,应该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探索出加法法则的来龙去脉,充分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否则,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例题讲解
首先计算题部分没有给学生充分计算时间,应该给学生自主体会过程,没观察到学生自主完成情况就不能及时得到学生所掌握程度的反馈情况。就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讲解应用题部分没有充分讲清楚题的“超出”的意义,直接给出算式,有些学生就不理解“超出”的意义,为什么用减法运算,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用减法运算的算式来表示。否则,达不到培养学生应用有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
上课过程没有分析学生对减法法则的掌握情况,只顾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没有给学生留足够时间练习巩固新知识。尤其不应该在学生不充分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下,就按照预定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完成课本后知识拓展部分的习题,浪费时间,没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最后给学生完成的练习题量时间少,说明自己在备课前没有充分地“备学生”。应该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比较有理数减法运算和有理数加法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实际上,是把减法运算转化成加法运算,体会把未知知识转化成已知知识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第四篇:《有理数的减法》的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3.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交流,发现运算规律,归纳运算法则。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教学难点
转化过程中符号的改变。课前准备 计算:
(1)4+(+3);(2)(—3)+5(3)0+(—7)(3)7.2+4.8(4)(-3)+(-5);(6)7+(—3)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都知道,今天,贺州的最低气温是15℃,最高气温是21℃;北京的最低气温是-3℃,最高气温是4℃,那么我市今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温差是多少?北京的呢?
(—)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 活动一:
(一)提出问题:由上面问题可知,计算北京这天的温差可列式为:4—(—3)如何计算:4—(—3)呢? 4—(—3)=? ?+(—3)=4 因为 7+(—3)=4 所以 4—(—3)=7 问题:我们每次进行的有理数的减法运算都要这么想吗? 由上面练习知:4+(+3)=7 因此 4—(—3)=4+(+3)
问题:观察上面等式从左到右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把—3换成—5,—9,—11看看你的发现还成立吗? 减数是正数结论还成立吗? 被减数是负数呢?
把—3变成8,10,13;把4换成0,—1,—5试试结果如何? 问题: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结论吗?
(二)归纳法则
师生共同得出: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问题:用字母如何表示这一法则呢? a—b=a+(—b)活动二: 例题学习:
例1.计算
(1)(—3)—(—5);(2)0—7(3)7.2 —(—4。8);(4)(—3)—(—5)解:(1)(—3)—(—5)=(—3)+5=2(2)0—7=0+(—7)= —7(3)7.2 —(—4。8)=7。2+4。8=12(4)(—3)—(—5)=(—3)+(—5)=—8。
小结:由计算可知有理数的减法,被减数不变,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变为其相反数。练习: 计算:
(1)—1 — 2 ;(2)(+4)—(—7);(3)(—5)—(—8);(4)0—(—5)
(5)(—2。5)—5。9(6)1。9—(—0。6)例2: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米,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峰顶部比吐鲁番盆地底部高多少米?
解: 8848—(—155)=8999(米)
答:珠穆朗峰顶部比吐鲁番盆地底部高8999米? 轻松一刻:8848米有多高?你能用你身边的具体事物比较吗? 练习:
1、计算:
(1)比2℃低8℃的温度;(2)比—3℃低6℃的温度
2、某河流的水位第一天上升8cm,第二天下降7cm,第三天又下降了9cm,则第三天水位比刚开始的水位高多少厘米? 本课小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困惑吗? 布置作业 P25 3; 教学反馈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实例计算,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发现,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形归纳运算法则,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本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本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存在差异,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还有些学生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时,总弄不清该减去哪个数的相反数,有的甚至把被减数也改变符号,特别是减去一个正数时,往往又再加上该正数,如误解— — = — +。因此,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完善。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有专家对新课程的专题分析讲座;对课例的讲解;也有课堂实录,通过学习,收获不少,受益多多。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理念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改变过去如何讲授结论,如何发现定理,公式,法则使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运用的教学方式,过去也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学习方法,但这只是教师的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走,跟着老师学会,新的教学方式是要使学生会学。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按预设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而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探索问题,在小组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伙伴。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有意义的学习能诱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为了使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首先学习材料必须是有意义的,也就是使学生感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生活实际和数迷的发展都是有用的,另外,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具有适当、可以与新知识进行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知识,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新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度适当,新知识对学生既有智力的挑战,又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赢得挑战,新知识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识处于最近发展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成功一半。
三、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相研究。学生通过在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大胆发表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有个性的过程。四.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从重功能。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地重视起来。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再次,改变了教师支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来。因为“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更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对于本次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师反映最强烈的也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他们盼望、呼吁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当然,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也可以说,它与观念更新、行为转变是互动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第五篇:《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
一、以问题为出发点。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虽然这节课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但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的深度、挖掘度不同:这一节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话题,进而进行问题设置,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确立问题为新课服务的意识,而且应始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上课反映上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演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剧。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程规定的整体性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特别是这一节课的整个教学引入与教材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为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了以下的不足: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计划中的小结部分未能体现。
2、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例题和练习。所以感觉部分学生反响不强烈。没有很投入到练习中去。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让老师的引导,小组交流和讨论中总结归纳减法法则,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有序,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地方,对于学生积极的表现老师给与肯定和鼓励,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法则的贵南过程中,学生通过两组式子的计算,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感悟有理数减法法则最终是转化为了加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体会这种思想方法的应用。接着在课堂练习中,通过学生板演,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的过程,熟悉减法的法则,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法则的应用有了很好的掌握,学生在你编我答得活动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像老师一样,觉得很权威,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很大,同时也使一节课的达到了最高潮。最后在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与疑惑中结束本节课,大家积极发言,畅所欲言,觉得课堂意犹未尽!
然而本节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于学生的答案预设不够。开始讨论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学生说的答案和我的问题不一致,他们直接给出了4-(-3)=4+3=7自己对于这样全班一致的答案,一时之间蒙了不知如何去引导到加法运算上来,还是为题设置不够精细,连续性和铺垫没有做好。
2、学生板演之后学生自评和互评过程用的时间太多,是的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节奏把握不紧凑。
3、自己对于课堂活动没有做充分准备和考虑,学生本身就好动,自制力不够强,活动安排上没有将学生的问题更加细化,活动的步骤不明确,很多学生开始不知发你怎么办,借着活动开始了自我活动,后来才回归课堂,这一环节又浪费了时间,还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任何的收获!
最后,希望自己多看看别人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不断的自我提升,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对于课堂以及学生做更加充分的思考,打有把握的仗!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3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法则的生成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法则的生成过程,因为也刚刚写了一篇博文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对于法则,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答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得出法则,对于两种教学方式,我采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法则的生成,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我在讲完法则的时候课程已经进行了三十分钟多一点,所以课上例题和练习才用了十分钟,所以又用了习题课上了一节,尽管上的比较慢,但是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4
课堂上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3、巩固应用,体验成功。
4、开放训练,拓展思维。
5、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旧知计算温差,对比观察,发现、总结、验证规律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减法法则。趣味数学题的设计,培养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参与设计热情十分高涨,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利用数学知识又服务于生活。反思小结,浓缩知识要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通过本节课,使我深深感悟到实施新课标,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活动来看,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形式看,学生口答,笔答,抢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好朋友间探究等形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比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5
1、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虽然这节课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但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的深度、挖掘度不同:这一节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话题,进而进行问题设置,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确立问题为新课服务的意识,而且应始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上课反映上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演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剧。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程规定的整体性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特别是这一节课的整个教学引入与教材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为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存在了以下的不足: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计划中的小结部分未能体现。
2、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例题和练习。所以感觉部分学生反响不强烈。没有很投入到练习中去。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熟练进行整数的加法运算基础上,利用计算温差的情境,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预习过课本的同学,在上课时非常急躁地告诉别人,自己已经学会了,因为减法法则实在太简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实际上,学生参与课堂探索,掌握法则只是一方面,弄明白如何得出的法则才是关键。这会为以后学生解决较复杂的计算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难点:
1、2-3=
2、-2-3=
3、2-(-3)=
4、-2-(-3)=
学生刚升入中学,学习的数扩充到有理数后,出现了负数,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对于符号的处理有些不清,本节课的教学跨度大,相比前面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在探究新知部分,学生很容易得出温差是7℃,大部分都是通过数轴数数的方法得出的,也有一部分学生数感较好,尽管如此,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必不可少,这位后面的计算打下了基础。另外有必要复习小学的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为学生利用逆运算提个醒。但是在学生阐述思路过程中,还是很少有学生利用此方法。
所以在引导部分,我采用了小黑板设疑、提问过程。
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标清减法变加法运算过程中的变化:
∵ 4-(-3)=7 4+3=7
∴ 4-(-3)=4+3=7
总结:两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相反数”,一不变“被减数不变”。
这样,在第一节,学生做减法计算时就很容易了,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灵活应变。例如:3-2,8-0等小学就会计算的式子,这时有些同学也会将它们这样计算,我并没有强调这些,因为这样做完全可以,这些知识学生会自己发现的。但是例题讲解,一定要详细,因为可以给学生一个很好的书写规范展示。
当然,学生以后还会遇到问题,比如带小括号的减法等,所以关键是以后要讲清楚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和运算顺序。
4个易错点。如:3-8-6-7在进行用运算时需要注意下面4点。
1、运算顺序一般要从左向右进行,把减法变加法。
2、如果要用到运算律,必须先变成加法运算,才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如果看成省略加号的形式,这里的4项中的“-”均认为是“负号”。进行加法交换律时要连同数字前面的符号,不能只交换数字而不带上符号。
4、进行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括号的位置应该包括数字前面的符号。如(3-7)-(8-6)是错误的。这里的“-”应该包含在括号内。
在两个括号之间要补上省略的“+”号。如(3-7)+(-8-6),括号里的两项-8-6其实是-8和-6进行加法运算。可以向学生说明,如果理解为减法的话,根据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再省略加号会出现重复的结果。
-8-6=-8+(-6)=-8-6所以对-8-6应该理解为-8和-6进行加法运算。可以认为是省略了“加号”,即两个负数进行加法运算。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处理符号的能力有所增强,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出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效果明显。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温度差)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由小学学段的“被减数-减数=差”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3)=7(1)4+(+3)=7(2)4-(-3)=4+(+3)
通过对比三个式子使学生思考减法计算,引导学生自己举出几个例子来验证下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计算中发现,总结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本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存在差异,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还有些学生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时,总弄不清该减去哪个数的相反数,有的甚至把被减数也改变符号,特别是减去一个正数时,往往又再加上该正数,如误解——=—+。因此,给学生总结了a-(+b)=a+(-b)指导学生观察式子,发现在有理数减法的计算中,要把减法变成加法,需要改变的符号有两个,首先把减号变成加号(变加法),然后要把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存在问题:
1.讲解稍微有点多,在本节课上,重在学生练习,本节课老师应该要讲的内容尽量缩短,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
2.对于例题的处理方式应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