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论文手风琴专业论文:就业难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培养策略

时间:2019-05-15 05:3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师范论文手风琴专业论文:就业难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培养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师范论文手风琴专业论文:就业难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培养策略》。

第一篇:高等师范论文手风琴专业论文:就业难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培养策略

高等师范论文手风琴专业论文:就业难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

专业学生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的扩大招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受到各方关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从事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其专业性质决定了有些学生就业面较窄,社会需求不大,但社会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专业成绩突出,还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精专业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今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高师音乐专业中的一部分——手风琴专业学生的培养策略为例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等师范 手风琴专业 培养策略 就业

一、高师手风琴专业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高速发展,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议题。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教育者能达成共识,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缺乏具体的研究实践,比如学生以不同特长、主项考入高师音乐学院(系)后,教育机构、教育者应更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可有些学校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批量生产”,这无疑与“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这样经过了四年专业技能的学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也许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缺乏某种竞争力。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手风琴专业学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国内的有些师范院校音乐院系中,几乎都设置有手风琴专业,并且每届都有相当数量的手风琴主项学生。经过四年艰苦的学习,他们大多具备了精湛的手风琴演奏技艺,但毕业后的求职却让他们发现自己有些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知识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音乐教学与生活。究其原因,导致这种尴尬现状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有些高师音乐院系长久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思路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手风琴专业学生,因此,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二、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一)社会需求量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学生面临着多项经济、教育政策的冲击,如“大众教育”“高校扩招”“毕业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专业”等,这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人才累积严重的问题。

高师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门类,也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问题。而艺术行业具有特殊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与普通专业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它包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较小,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非高师院校音乐毕业生带来的强大冲击,音乐表演事业面临困境、举步维艰等。

纵观以上客观因素,造成音乐专业就业岗位的紧张和大幅度减少正是源于此。手风琴专业学生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同样的境遇。

(二)课程设置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偏差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相对单一,缺少考虑当前社会总体实际的需求,也较少考虑怎样有效培养音乐专业中不同主项的学生。如在手风琴这种主项技能培养方面,多数高师院校的课程只讲深度没有广度,造成其实质上是以培养“演奏家”为目的,忽视了手风琴伴奏技能、即兴演奏的技能,最终会由于社会对器乐演奏家的需求量少而导致“技术高超”的手风琴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低,用人单位对手风琴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成绩不满,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应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尽可能改革旧有的课程体系和设置、培养方向,明确某种培养目标,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训练方式及学习方法。

三、针对手风琴专业学生优化课程设置

(一)顺应手风琴发展多元化趋势 1.增设流行手风琴课程

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中,中国大众的审美千变万化,我们面临的世界如今是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气象。社区文化、军营文化、青少年文化、夕阳文化及旅游文化等五花八门的新文化领域纷纷崛起,高师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以新型、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生力量,着重培养,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比如在近些年,流行手风琴音乐越来越多地被搬上大众舞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法国著名电影《天使艾米丽》使用了流行手风琴音乐作为配乐;著名音乐家嘎利亚诺使用手风琴演奏爵士乐、探戈音乐,每年在全球各地演出达200余场;流行手风琴的比赛更已成为国内外大型手风琴比赛的一个重要组别,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在高师手风琴专业中增加流行手风琴音乐,并列入课程教学,这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流行手风琴、midi手风琴较之传统手风琴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外形美观、音色独特而又多变,擅长演奏爵士音乐、探戈音乐、欧洲流行音乐等多种风格的作品,具有极广阔的空间和市场。对于古典作品演奏功底深厚的手风琴专业学生而言,从传统过渡到流行手风琴并非难事,除了曲目的改变,在持琴姿势、指法、音乐句法等方面做一段时间的转型训练就可以。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过流行手风琴的系统学习,那学生个人的成长之路就等于是又加宽了一个层面,在这样一个音乐文化交融的时代,多技艺的演奏人才必

然会在社会的音乐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

2.增设电子手风琴课程

电子手风琴(或称midi手风琴)采用了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各种音效及特效,通常有midi接口,可以连接至各种外部设备。电子手风琴带有力度感应键盘,不仅可以通过风箱控制力度,还可以用触键力度来控制强弱。电子手风琴既具备了传统手风琴的音色,也可以模拟其他乐器的声音,其综合功能甚至比电子合成器更为先进,而最重要的是,电子手风琴是一件乐器,又是一个管弦乐队,它完全适应各种音乐表演场合的需要。

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电子乐器给演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用电子乐器进行现场表演或预制的电子音乐替代了传统乐队。同样,与传统手风琴相比,电子手风琴的表演可以大幅缩减排练时间、人员需求,而且音乐效果风格独特、新潮时尚。

电子手风琴的演奏方法与普通手风琴差别不大,学生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很快掌握。通过学习电子手风琴,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还可以实现音乐学与计算机学的学科间互补。我们可以预见,当学生掌握了音乐专业技能,又熟悉电子音乐设备的操作,就会逐渐成为“复合型”“通才型”的人才,他们的就业前景也将非常乐观。

(二)提高手风琴专业学生的钢琴学习标准 1.手风琴专业学生学好钢琴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钢琴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项课程,这是钢琴有别于其他乐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无论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还是大多数音乐技能的习得,钢琴都是最佳的辅助工具。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音乐生活的需要我们发现,钢琴的应用之广泛、大众对其了解和接受程度都远在其他乐器之上。因此,尽可能地提高钢琴的演奏技能对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钢琴集体课上,手风琴专业的学生恰恰表现出较其他专业学生更快的接受能力,这是因为,手风琴主项学生从视谱、手指机能等方面占有相当的优势。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自4岁起学习手风琴,9岁改习钢琴,之后短短几年就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钢琴大奖,最终在18岁摘得肖邦钢琴大赛桂冠,李云迪本人也认为手风琴学习对他打下扎实的键盘基础功不可没。

2.手风琴专业学生在钢琴学习方面的变革

目前,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往往同器乐、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并上课,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布置练习内容。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手风琴专业学生的已有基础,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进度较慢,还会使学生产生松驰、懈怠等不良的情绪。针对这些弊端,在手风

琴专业学生的钢琴课程中,我们应当对学生提出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要求,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促进教学。

首先,减少识谱训练的课时。手风琴和钢琴曲目一般都是用大谱表,手风琴专业学生对高低音谱号十分熟悉,几乎不需要过渡。其次,自钢琴课初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就要侧重于学生左手手指技能的训练。手风琴的左手贝司排列与钢琴键盘式完全不同,指法也大为不同,所以,学生应提高左手的手指技能,以便左右手更加平衡,为以后演奏更复杂的曲目打下良好基础。再次,虽然手风琴专业学生的手指较为灵活,但在学习钢琴时触键方式极易沿用手风琴的弹奏方法,触键力度较小,掌关节不能充分打开,导致声音虚弱、飘忽,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点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对手风琴专业学生弹好钢琴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实践中,应尽量延长手风琴专业学生的钢琴研修时间。非钢琴主项学生一般演奏水平较浅,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一般是在二年级结束取得钢琴结业成绩,而对于手风琴主项学生,则应该要求其修满四年,因为钢琴课的增加非但不会给手风琴专业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多风格的曲目演奏、高强度的手指训练,还可以形成钢琴与手风琴水平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笔者相信,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的实施,手风琴专业的学生钢琴

课的学习效果将会有明显提高,专业技能也会得到拓展和加强,从而在未来就业择业时增加成功的砝码。

(三)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创作型人才

手风琴专业学生在乐理和声方面也具备先天的优势。左手贝司由于键钮的特殊结构,通过手风琴学习,我们能很早认识、理解大

三、小

三、属

七、减七和弦的构成及和弦连接概念,这些是步入音乐创作之门的必备知识。也可以说,手风琴演奏者对和弦的感知和理解比其他任何乐器演奏者都要早,当今著名的作曲家叶小钢、谷建芬、李遇秋等,都曾是优秀的手风琴演奏者,是手风琴将他们带入音乐世界,并逐步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这些实例无一例外地证明,手风琴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理论概念建立得相对较早,学习基础更为稳固,如果有的放矢地对他们的理论方向深入引导,更易于进入创作型人才的发展轨道。而就当今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同时具备演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用人单位非常欢迎的。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高师应以全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为目标,针对手风琴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改革。笔者相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挥其优势,挖掘其潜能,才能使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最终适应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xwb16)

参考文献:

[1]陈一鸣.手风琴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2]李聪.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莫芬芳.高师音乐专业手风琴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艺术探索,1997.3

第二篇: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一、架构岗证互通的课堂教学模式

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在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该获得一定的数量资格从业证书,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证书。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证书的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将会计从业证书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开设与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课程,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考取有机融合,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法,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任务以后,不仅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能力,更获得了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最为重要的证书。学生具备了毕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证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也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能够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教学与学生岗位特点、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凭证,更多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让更多企业选择这些学生进入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的重要人才。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职业技能

要想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的基地,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应用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行业相关流程,去感知职业岗位特点,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购置适合学生从事财会专业所需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科技含金量,能够让实训设备和和企业发展保持一致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内实习设备熟悉最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把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较为先进而又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二,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联系更多的校外企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建立长久的实习培训关系,让学生到相关的企顶岗实习,依靠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工作环境,感知工作氛围,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特点,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引进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这些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财会教学的重点,高职财会专业必须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价值多元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精神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精神 内涵 意义 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分工的越来越细,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也越来越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热门话题。通常学者们比较多的是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来谈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面对当前这种价值多元背景的环境下,从专业精神的角度来探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进入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与之匹配的是:分工越来越细,谁也不可能一网打尽,而教师却成为了最为特殊的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先进国家当前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专业精神”尚无公认的定义,但有关这方面论述的观点很多,有定义为:专业精神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有定义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会有某种程度的投入与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专业研究的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质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的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崇高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我国著名学者朱宁波考察了各种观点之后,总结出了教师专业精神的五个特质即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等多方面特质。培养教师专业精神的意义

今天我们重视探讨教师专业精神,不仅有其理论价值,更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教师专业精神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教师对学生除了知识与道德的影响外,还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影响。如果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能够“感动和激发学生的良心和智慧”,而“学生如果能时时感受到教师精神力量的召唤,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其次,教师的专业精神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良好的专业技能与崇高的专业精神会让教师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并成为社会的楷模,像德国、日本的教师是“智慧”的象征,从而也有利于提高相应的报酬,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精神形象”和“文化形象”。教师专业精神不仅是以一种朝气、一种活力而构成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而且是一种自尊自信、自重自强的行为表现,促使教师时时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地位和社会价值。再者,教师专业精神可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教师专业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凡是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在工作中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越教越有兴趣。而相反那些成绩平平,甚至无所作为的教师,在工作中总是缺乏精神活力,甚至于还表现出一种精神衰竭的特征,诸如经常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心情烦躁、易发脾气;怨天尤人、常发牢骚。最后,教师的专业精神还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太多的智慧,有的只是热情和好奇。”教师专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专业精神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必备内容,加强对它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教师的专业精神的养成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目前这种价值多元背景下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培养呢?

3.1 改善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待遇包括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这是教师专业社会地位的标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基础。较高待遇能增强教师的形象意识,维护教师专业尊严,因而有利于专业精神的提高。从我国实际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待遇有明提高。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是较差的,这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实际困难较多等方面。

3.2 学校实行人文管理,尊重和善待教师。学校是教师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重要场所。有关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表明,教师任职服务的学校对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实行人文管理,结合本校的特点制订出适合学校特点的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办法和措施。首先,学校要倡导良好的尊师风尚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中有地位、有价值,进而形成尽职尽责的信念,使他们能不断地体味到教师工作,不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是一种事业,更是生命的一种历程。其次,学校管理者要以人文组织模式的观点调整策略,改变领导方式,努力做到能够维护教师利益,关心教师疾苦,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进步,真正使教师感到学校属于自己。再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相信教师的智慧和能力,鼓励教师借鉴创新,支持教师从事多种专业活动,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找准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使教师感觉到教师工作,不仅是付出,不仅是奉献,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成功的喜悦,获取生命的价值,获取人生的价值。这样教师的专业精神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3.3 恰当的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者之间互为基础条件。一般情况,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在知识和能力基础内化形成的品质和精神状态,知识越多,能力越强,专业精神境界可能会越高,而教师专业精神又是其两者的动力机制,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参加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精神。我国《教师法》已把“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作为教师应享有的一项权利规定下来,但要真正实现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3.4 从教师主体意识出发,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教师承担着育人教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本身素质如何,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育人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的自身修养。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教师的劳动付出和取得的报偿是难以相等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方能乐此不疲,矢志不渝。教师要能够明确认识到教师专业既具有社会价值,同时也具有个人价值,正确地处理看待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教师固然离不开物质享受,但教师劳动是精神劳动,教师对精神享受的追求永远高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其次,教师应加强自我解放。

具体来说:教师要有爱心,即教师要有爱学生,爱教育,爱岗位之心;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开展培训和校本教研,做一个自主成长型的教育者;教师还要与同伴互助,有专家引领,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努力达到从厌教、怕教、教得累转向乐教、善教、教得活的境界。总之,教师要通过不断自我省察、自我调节、自我促进、自我解放来保持和加强专业精神。

第四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培养采取了系列措施,仍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认识不到位、实践课时欠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需通过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水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等举措,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困境;出路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组织领导、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推动了各高校不同专业依据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积极探讨,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国外培养模式、提升途径及实践能力的测评等。笔者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境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2001年正式招生,共培养了近9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毕业生与在校生各150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被调查者中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3%,有5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还有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所在学院管理者、授课教师都做了努力,但所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从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才能探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与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断发展。(一)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是规定性地完成上级要求,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以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要求学生应取得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86学分,选修课54学分(包括通识选修、特色平台、专业拓展、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实践环节20学分。虽在必修课和拓展课中安排了17学分的实验课时,但总的实验与实践学分仅占23%,且实践环节的20学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因此,真正用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另外,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必须有2学分的创新实践经历,可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二)专业课程实践课时欠缺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载体。长期以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念取向及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性不是很明显,总体安排上仍延续传统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学科课程、轻综合课程,重认同性课程、轻创造性课程等缺陷,导致培养学生行政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及课时严重不足。此外,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64.8%的学生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评价为“一般”,还有7.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理论联系实际”。这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3],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二是作为地方性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资源有限,实际配置中又往往向会计、金融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致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缺乏吸引优秀师资及教学资源的良好平台。(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的8个基地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实践基地数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学院及专业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费时耗力,没有经济效益;三是学校及合作单位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参加实践的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实践效果较差。4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很一般”,1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只有4.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其余学生则没有做答。(四)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主体性缺失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体现,这就要求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社会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譬如,抱怨“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很多是下基层、下乡调研,锻炼不到什么”。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拿奖学金、考各种证书,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到校外参观、调研,很浪费时间”。

三、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重构路径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院系管理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

思想转变是行动的先导。鉴于部分教师、学生及合作单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采取以下积极措施。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知识运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5]76。第二,学生作为实践能力养成的受益主体,应培养其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不能把参加社会实践视为学校和老师“要我参加”的一项任务,敷衍了事。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合理规划,还应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针对性地锻炼自我。第三,与社会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通过充分交流,使这些单位认识到接受部分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并随学生所在学校的类型、层次而变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要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及专业特色,不断修正培养目标。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同时,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由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层次构成。实验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资源;实习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则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和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该专业以前曾“设置了公共行政和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4]。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使其成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为此,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由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成。领导机制层面应由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保障机制层面要结合专业实际,针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方案,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如对“三下乡”“挑战杯”等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费用,应以专项经费的名义给予支持。评价机制层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总结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指标[6]。激励机制层面要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即学生自由组团,自行申报,也可以根据团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目标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选取好的项目由专人予以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支持。另外,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那些指导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应在评奖评优、教学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作者:张志胜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企业导报,2011(1):248-251.

[2]张莉梅.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3]侯玲玲.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4]张志胜.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3-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汪淑娟.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第五篇:关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育素质培养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提升中职学棱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特别是教育素质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育素质培养策略:给专业教师“减负”、“降压”,完善专业教师职前准入机制,健全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职后提升体系,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自主发展。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育素质 培养

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迫切要求的相关决定。而作为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主力军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除了应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提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也就是相应的教育素质。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的。在认真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提升地位:给专业教师“减负”、“降压”

中职学校教师压力感不断增加,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已影响到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

全社会应当为中职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良好氛围,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以此减轻中职教师过重的心理负担。学校要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组织氛围,构建宽松、高雅、清新、具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校园沟通平台,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与教学自主权,避免使教师做过多形式化的无用功,使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创造性地教学,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只有保证中职教师的职业活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严格考核:完善专业教师职前准入机制

1.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

根据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必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三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三者的融合与统一,保证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的现状,师范院校应增大教师资格类课程在总课时的比重,强化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基本技能课程,使其达到总课时数的20%左右,加强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与素质。

另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应重视教育实践,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加强与教育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师范院校有必要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完善教师资格认定与定期考核制度

教育部门应改革目前以考试为主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在考试基础上,主管部门必须对专业教师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进行严格考核,还应经过一个试用期,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知识更新能力等的考查,方可颁发教师资格证。

同时,考试方式可以多元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加入面试,考核的内容可包括基本技能考试、论文考试、能力倾向检查、心理健康评估等。

另外,还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的终身制,增加教师资格有效期制度,在实质上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使教师能够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

3.严格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新教师群体的入职培训工作,强调导师对中职学校专业新教师的作用,必须在学校中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日常的辅助和监督。

另外,学校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入职培训之前,有必要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帮助新教师设置新专业成长目标,并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最后对人职培训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合格的新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强化培训:健全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职后提升体系

1.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系统提升专业教师教育素质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出现了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

创建专业发展学校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使得教师教育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借鉴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PDS建设的经验,一批教师发展学校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但多数是由师范院校与普通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教师发展学校,因此,也可尝试由师范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促进专业教师的素质发展。

2.加强校本培训

相对于传统的校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组织形式上灵活自由。由学校发起组织的培训,以实现学校的具体要求为目的,能够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学校个体特点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解决教师的具体问题,加强教师和学校的沟通,促进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发展。另外,校本培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能切实减轻校外培训的财力和人力的消耗,能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校本培训还能够实现校外培训不能实现的全员培训,它能够满足学校每一位教师的需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所提高,大大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四、系统设计: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自主发展

1.合理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涉及个人、学校,而且涉及外在的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善于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在认真分析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审视自己发展的机会。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然后制定行动方案,并执行行动方案,最终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2.自主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

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分析和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型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同时反思要坚持自主化和经常化,事前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最佳方案,事后全面总结反思,探索内在规律。

3.自觉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建立在对教育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诊断其原因,再收集素材,学习理论,寻找有关论据,拟订行动研究的方案。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遵循“行动——研究——再行动——再研究”的原则,通过不断地研究行动、反思,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初步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4.自觉参加在职进修与培训

专业教师必须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有意识地选择安排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这能促使教师在不断进修时,了解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最终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成为终生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同时“在培训中把学习到的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即公共命题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升华为自身的素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反思、实践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专业上的成长”。

5.主动与学校内外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教师的劳动充满了创造性、开拓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寻求与同事进行合作与帮助。同时,“教师的劳动带有个体分散性的特点,既有开拓创造的宽广的一面,又有缺乏交流、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一面”。教师必须意识到,个体学习的方式在目前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由于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及模式化倾向,获取的知识毕竟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团体成员的教师应努力超越自我,学会如何相互学习和合作,在学习型团体中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下载高等师范论文手风琴专业论文:就业难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培养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师范论文手风琴专业论文:就业难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培养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