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油工业发展趋势谈高校石油专业学生的培养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2: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石油工业发展趋势谈高校石油专业学生的培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石油工业发展趋势谈高校石油专业学生的培养论文》。

第一篇:对石油工业发展趋势谈高校石油专业学生的培养论文

一、世界石油发展趋势

(一)石油工业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 全世界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约为4100亿吨, 扣除历年采出石油量,2004年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1734 亿吨, 按全世界当年年产石油35.5 亿吨计算,储采比为48: 1。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 可以满足未来30年内全球对石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保证足够的投资和工作量的前提下, 估计到2030年左右, 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可能达到高峰年,产量约50多亿吨。

(二)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自上个世纪以来, 石油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到20 世纪40 年代, 石油在整个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40% 以上,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在石油资源开发水平提高的同时, 石油需求成倍增长, 有力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 , 成为各国控制和争夺的焦点, 进一步提升了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

(三)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已现雏形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兼并浪潮高涨, 世界石油巨头为应对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 进一步垄断国际石油市场,进行了大规模重组。西方石油巨头重新组合后,资本规模大幅膨胀, 其融资能力、谈判实力和市场垄断能力进一步增强, 极大地动摇了欧佩克组织的石油生产霸主地位。随着欧佩克组织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渐显雏形, 世界石油工业呈现出西方石油巨头和发展中国家的产油国共同操纵的寡头垄断局面。由于势均力敌, 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容易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 垄断竞争日益加剧。

(四)技术进步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科技进步和石油新技术的应用, 大幅度降低了石油勘探开发成本, 增加了全球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供应量。以深水油气钻井能力为例, 世界近海钻井开始于1938 年, 用了40年时间钻井水深达到300m,又经过15 年增加到600m, 4年后达到900m, 2年后达到1200m, 其后几个月就达到2100m。最近,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已经达到水深2400m, 并发现了大油田。这样, 世界的勘探区域面积将大大增加,而平台总成本却在下降。

应用三维地震成像技术、水平井技术以及新的采油技术等为石油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大型石油公司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使地震资料的解释周期缩短了30%-40% ,费用大幅度下降。随着优质油田的日益减少,在没有出现更为经济的石油替代资源的情况下, 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油田势必成为开采对象。在这种情况下, 石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石油工业勘探开发难度增加的趋势与人才素质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尽管世界各国在能源政策上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能源的“碳化氢”时代即将过去。据专家的预测,未来相当时期内,油气仍将是各国的主力能源之一,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还会增加,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步伐并不会放慢。但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部位将发生重大调整,一些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已临近尾声。各国的油气勘探目光将投向边缘、复杂地域,如沙漠、海洋、极圈、沼泽等地方。亚太地区,由于人口多、油气生产和消费较集中,一些边缘、海洋的大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该地区国际合作的热点,呈现激烈竞争局面。石油勘探开发部位变化的趋势,意味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对未来石油科技人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石油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考验。

在业务素质方面,需要充分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无论是海洋石油的开发,沙漠油田的勘探,老油田的挖潜,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开发,都有赖于先进的科技与装备。这就要求石油高校教育教学内容要更新,实验设备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改革。石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提高到现代高科技水平上来。不少国家的石油工程教育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俄罗斯对21 世纪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曾考虑到油气生产已达“顶峰”,进一步发展,会遇到矿业、地质、自然更复杂的工作条件,要求未来的石油科技人员使传统的技术方法计算机化,研究非常规油气构造及残留地下石油储量的开发技术,培养运用现代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方法上,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教育,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未来的石油科技人才,应该熟知现代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思维方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求真务实的创新能力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力戒保守性、片面性和经验主义。这些思维方式,对于驾驭复杂、多因素、非常规的石油工程技术问题,都是十分必需的。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科学技术互相渗透等。处于现代科技发展新趋势大环境之中的石油科技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些特征。石油高等教育,应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与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加快改革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

三、结论

教育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石油工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这些都有赖于大量的掌握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也就需要能及时反映石油工业发展趋势,不断迎接新挑战的石油高等教育有一个大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论文

摘要:近年来,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升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国家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创办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巨大的挑战下,必须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改变学生传统思想中对“一专多能”的认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受社会欢迎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一专多能;培养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中“一专多能”的释义

1.1、传统思想上的“一专多能”

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转多能”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学生普遍认为“一专”是指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既有“一技之长”;“多能”则是在掌握自己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学习与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并掌握其基本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

1.2、新时代下的“一专多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且能通宵本专业之外的运动技能,具有扎实、全面和牢固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这是“一专”。“多能”是指在本身所学的体育专业之外,具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文化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等能力。这才是新时代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它能让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写得以生存。

2、“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2.1、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技能

根据上文中“一专多能”的释义中得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一专”主要是专在“体育”上。首先,要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的“三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与其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要“专的宽、专的深、赚的全面”;其次,掌握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能正确的使用体育场地以及场地;最后,在平常的运动中,熟练掌握一些营养保健、紧急救护、运动康复等相关知识。

2.2、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学生给人的感觉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人们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那些不与体育挂钩的知识。当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等必须要经过考试,开自己的俱乐部也需要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2.3、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思想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高校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

3、“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

3.1、专项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学院都会设置专项课,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的状况来设置专项的种类。本校体育科学学院开设的专项课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健美操、体操和武术八大专项。大学四年,对自己所学专项勤加练习,提高技术技能,掌握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在毕业以后可以拿得出手。除了自己的专项之外,也要通宵其他的体育专业知识,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等。

3.2、思德教育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担任体育教师一职,有些学生会这样想:“我们是体育教师,只负责学生体育活动这一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由我们来管”,学校一定不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时刻记住: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3、大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

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多能”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要仅仅围绕体育进行学习,一定要多学习一些非体育的知识,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

3.4、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其培养途径可通过教师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体育运动实践锻炼,体育科研方法课、查阅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总结、参加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脱离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

3.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

在学校内不但要有组织各项运动比赛的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依然可以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赛事,并能做好裁判工作。另外还应具备社会指导员、身心健康咨询、给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体质状况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6、其他能力

运动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阅读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

4、“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依据“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摒弃专才思想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设计出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设置、训练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实施特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我国先后提出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在2003年第5套中明确指出了其教学计划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要求;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以及课余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

(4)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4.1、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完全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极少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完全学分制在选择课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一般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4.2、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

高校不仅要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合理,而且更需要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抓好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科学的设计好个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加强对体育各专业之间的学习,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拓宽学生非体育知识的知识面,为体育专业学生补上原本薄弱的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习和运用知识。

4.3、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专业更离不开实践,采取课内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感受社会的竞争,积累更多经验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4、其他

通过“第二课堂”全面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的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团结意识、风险意识、计划组织、敬业精神等素质。

5、结论

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把“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当做首要任务,结合其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宝.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2]范斌.高校体育专选课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3]娄金梅,彭春生.浅谈体育专业大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意义论文

摘要: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若本身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缺少及时的调节和引导,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一、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末期,这一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但又没有完全定型,正处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业、升学、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如果不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缺少及时的引导和调节,极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会通过其行为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肢体运动中,理论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而心理的表现更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观察,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将其心理表现出来,便于观察。同时,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在调适大学生心里偏差中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根据地,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和引导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阴霾。因此,学校必须起到心理健康工作主战场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诸多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协会,还把它推广到各个系部,最后再扩展到各个班级内部,使心理协会能够走近全校师生的身边,这样,可以尽早尽快地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要从父母开始。在有关调查中发现,一定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积极主动地开导孩子,让他们远离疯狂和绝望的边缘,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经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离的案件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我们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使其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秀品格,这样,大学生才具备了必要条件,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选途径,我们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测和收集,重视体育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6.[2]王彪,壬保金.高校体育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形式的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5,(9).[3]赵奋军.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

第四篇:谈三门球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体育课中,提倡“健康第一”、快乐教学,注重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极少吃苦,身体与生理的承受能力极差,稍遇困难就后退,不敢尝试。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而且要逐渐形成不怕吃苦、敢于尝试、团结合作的良好心态,从而在内心深处热爱体育,积极投身到体育中来。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三门球 心理健康

一、通过三门球的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教学中,奔跑是大多数学生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恰恰奔跑是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极佳手段。在三门球比赛中,学生们都想赢得比赛,那么就必需积极地奔跑,传接,进行各种配合,无行中提高了学生的耐力水平,培养了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向学生说明意志和毅力的重要作用,即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必须树立信心,从现在做起,迎难而上。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锻炼的作用。为了激励学生,我坚持每次对学生多表扬和鼓励。长期下来,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达到耐力项目测试的要求,学生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二、通过三门球教学,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精神

教学比赛中,学生既需要个人技术,又需要集体配合,特别需要积极地动脑思考。要树立敢于尝试的大无畏精神,否则,必然不能完成进攻战术。怎么办?我们平时教学从思想上循循善诱,做好鼓动工作,对每个能综合运用技术,完成漂亮战术配合的学生,号召大家一起掌声鼓励。这样几节课下来,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技术的动作。学生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技术,互相配合,实现完美的战术配合,赢得比赛。

又如,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课余时间锻炼少,因此在练习中,怕出丑、怕别的学生笑话,往往喜欢只做观众,不好好练习,我则采用个别谈话,手把手地教,用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如此下来,许多“差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且球场也越来越活跃。

三、通过三门球教学比赛,培养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

很多体育项目都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竞技项目,如武术散打也需要有人陪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经常组织一些小组接力赛、对抗比赛等,使学生逐渐明白,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只有和别人加强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在今后的集体中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总之,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只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和安排,是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目的。但是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如不注意方法和技巧,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地进行鼓励教育。

三门球教学中,不管学生做得如何,要尽量少批评,决不挖苦讽刺。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鼓励和批评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鼓励使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批评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效果越来越差。如在基础配合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说:“你很棒,一定行!”学生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能克服胆怯的心理,很及时,很到位地完成技术动作;如果老师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种球别人都接好,你怎么就不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技术动作。

第二,要根据学生能力灵活地安排教学任务。

教学难度太大,学生根本完不成,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难度太小,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培养时,要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对学生分组作出合理的选择。把实力相当的两组在一起对抗比赛,竞争激烈,会让学生在比赛中积极跑动,掩护,摆脱,积极的配合。这样的比赛即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品质,又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不放弃的团队意识。

第三,要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时,教师如能以身作则,效果会更明显。如在比赛中,教师常和学生一起奔跑,一起配合,这对学生是有很大感召力的。

第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贯彻到每一次教学中去。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为创造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而不断努力,而教育体系在其中应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瑞武.球类家族新成员:三门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07.[2]陈钧,杨铁黎.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的方法与技巧.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

第五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说知识全面广博、基础扎实牢固是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本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加以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

一、特点和优势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较短,它的培养模式与其他类型、其他阶段的音乐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师范性

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指出:“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育部教师教育司原司长马立也说过:“教师教育专业实际上包括了2 个专业,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简言之,音乐教育系的优势在于师范性和专业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以某一“专项”理论、技能、知识为主,而是求全面,也就是“一专多能”,不求在某一领域有多么深厚的造诣,而是追求正确的方法,以能够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以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为目标。知识全面广博、基础扎实牢固是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备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理论课程。新时代所需要的音乐教师是集音乐教学与音乐研究于一体的学者,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为音乐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思想,更好的指导音乐教学实践。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中不难看出,专业性始终贯穿始终。高校优秀的师资为学生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能够胜任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的知识。

因此,音乐教育“师范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二者必须兼备。

2、课程设置的连续性

从上述两所院校的调查中不难发现,两所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面都遵循由易到难,有浅入深的过度,课程设置层层深入,连续性强,尤其注重基础性,为学生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科一二年级,课程内容大多是音乐理论、技能等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如音乐名作赏析、民族民间音乐、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为学生们感受和理解音乐,体验多元文化等打下宽厚的基础,为学生具备全面的音乐学科素养提供了条件。而本科三四年级,课程内容开始偏重于教育理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学法等,为学生们日后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强化教育理论的有关内容。

3、音乐技能的实用性

音乐技能的综合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最为实用,如合唱指挥、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天津音乐学院开设)、音乐创作等,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调查中,两所院校实用性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大,例如即兴伴奏、合唱指挥都平均开设 2-3 学期,这体现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后的音乐教学,这也是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技能专业而且综合能力强。因为一堂音乐课的顺利进行,不单单需要教师只会弹或者只会唱,还需要通过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加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问题

1、高校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缺乏沟通

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母机,它担负着为中小学输出高素质师资的责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的调查中发现,本应紧密联系的两个个体,却彼此互不联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漠不关心,对《音乐课程标准》了解甚少,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动向不闻不问,究其原因高校音乐教育在学生一入校的时候,就未给他们明确的定位,使大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音乐教师缺乏认同感,所以造成学生们在校期间与基础教育的沟通与联系太少,没能尽早进入到音乐教师的角色中来。

2、实践太少

教师教育研究已证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此看来,实践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情况中,教学实践的机会太少几乎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问题,仅靠最后 6 到 8 周的实习时间初步具备教学的能力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利用教学实习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以尽快适应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

3、理论知识与教学方式方面

对音乐教师教育来说,音乐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同等重要,但在课程与时间安排上,应以音乐学科知识为主,教育学科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为辅。“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 10%,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据统计,英国为 25%,德国为 30%,法国为 20%,两相比较,足见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薄弱。”

本篇文章来源于原文链接:

下载对石油工业发展趋势谈高校石油专业学生的培养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石油工业发展趋势谈高校石油专业学生的培养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