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口语语法 读书报告
《汉语口语语法》
读书报告
赵元任(1892-1982),号宣重,又号重远(后均弃置不用),祖籍江苏常州,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被誉为“汉语语言学之父”。他不仅在语言学和汉语研究方面贡献卓著,还是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对外汉语教学是赵元任在美国的主要事业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整个后半生的精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词汇和语法教学在他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分析其编写的汉语教材及相关学术作品,分析了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剖析了其教学实践背后的原则思想,并指出他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对现代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在长达44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他在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和古代汉语教学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他以汉语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和自身的语言学习经验为基础,运用并改良当时盛行的教学法,从教学实践出发,编写大量教材,为语言教学另辟了一条成功的蹊径,得到中外语言教学界的认可与尊敬,为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界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在近半个世纪的汉语教学中,赵元任培养了一大批汉语人才,他的教学模式至今仍在北美的汉语教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Timothy Light所说:‘我们绝不能忘记:赵元任是我们今天一直使用着的教学模式的创始人’(Let us not forget that Y.R.Chao was the pioneer in what is now the accepted mode of teaching Chinese.)”[1]。
词汇和语法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贯穿始终,是语言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赵元任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对词汇和语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原则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成就对我们当今的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主要方法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教学的三大主要部分。语音教学是赵元任初级汉语教学的起步,是进行专门教授和训练的内容。而对于词汇和语法的教授,赵元任是把它们放在课文的学习中同时进行的。
赵元任认为,词汇是学语言最容易也是最难的部分。容易,是因为一个词不像语音跟语法影响得那么广;难,是因为词汇数量庞大。所以,赵元任建议“得在句子里头学词的用法……记的句子越多越好”[2](P128)。语言学习的材料不是一个个的词,而是课文或者连贯的言语。学习者应该把词汇放置到其出现的短语、句子或场景中理解、学习、记忆。如果只是把词语与本国语言对应,一个个地翻译背记,是学不好词汇,学不好这门语言的。关于语法,他认为“语法也是影响全体的,因为它是概括的东西”[2](P127)。语法一定要真正学“会”而不是学“懂”。“会和懂是完全两回事儿”[2](P127)。不论学生多么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即使他能将各种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他也只是“懂”汉语,是否“会”汉语还需打个问号。为了使学生学会语法,赵元任建议编写课本时最好开始时把词汇加得很慢,用很少的词来反复练习基本的语法,这样才可以学到“会”的程度[2](P127)。
赵元任在教授课文中的词汇和语法项目时使用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教学步骤。
首先,讲解课文。在学习课文伊始,赵元任建议教师要先分析课文语法项目的结构、讲解课文语句的意义、生词的意义和用法、纠正学生的发音,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和课文内容是什么,为随后的学习和操练打下基础。这一阶段赵元任把它叫作“准备阶段”(preliminary step)。准备阶段完成后,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至少15至20遍,以达到对课文一定的熟悉度。
第二,学生重复法(echo method)。这是赵元任在许多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章中都推荐的学习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学生朗读一个句子或短语,然后不看书本重复一遍,重复完之后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有没有词语使用、多词少词或者语序上的错误,如果有错误就对着书再看一遍,再重复一次,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赵元任认为:
The greatest virtue of this echo method is that it automatically strengthens any point on which the student is weak,while the parts already learned will be echoed correctly and so passed by comparatively unnoticed.(重复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自动地加强学习者的弱点,而那些已经学会的部分被正确重复,因而相对来说不太会引起注意。)[3](P74)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学习者体会到整个句子的结构,特别推荐学生在课外自修的时候使用。
第三,通过词汇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场景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对于一些意义单一的词语,如:鼻子、原子、计划经济等词语,可以使用直接对译教授的方法。除了这些,赵元任不提倡“get into the habit of equating every Chinese word with one or two English words in a mechanical way.That would be a sure way to talking pidgin Chinese(机械地将汉语词语与英语词语对译的方法教授和学习汉语词汇,因为这样很容易产生‘洋泾浜’现象)”[3](P117)。尽管在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的课后注释中有对文中出现生词的英语解释,但是他仍要求教师在学习的开始就告诉学生汉语的一个词语可能有很多意思,不能使用简单对译来学习,要求学生“The meaning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Chinese words have to be remembered in terms of their place in Chinese phrases,comparison with their opposites and correlatives in Chinese,etc(通过记忆词语在汉语短语中出现的位置、比较它们在汉语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学习词汇的意义)”[3](P117)。
第四,使用范例和练习操练学生学习语法项目。赵元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在操练课上对每一个语法项目都要给学生提供大量、足够的练习,包括:朗读、复述、问答、句式变换、同型替换、英译汉等形式。完成一项练习后,应该像课文一样,对练习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意义,并做朗读、复述训练。“在练习的时候,学生说了过后,先生要把正的对的再说一遍”[4](P526),加深印象。
第五,教师要严格但不刻意纠错。关于改正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的方式,赵元任也有着独到的看法。纠错,固然是要让学生明白错在何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接触汉语的时间有限,所以当学生说错了,教师不能再重复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加深错误的印象,一定要以平常的、自然的语音、语调将正确的答案说出来,再让学生模仿复述。要用间接的方法使学生注意到正确的语言使用形式,不能改变原来的内容。赵元任认为“对语言的教法要用烘云托月的方法,无形中使他注意,不要把它特别加重。”[4](P527)
二、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理论原则
通过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实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教学实践的背后有着成熟的理论原则为指导。
第一,结构主义思想。赵元任在美国生活的前期,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语言学背景的影响下,赵元任在很多著作和论文中都运用了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众所周知,赵元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家,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他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法结构是赵元任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依照的标准。同时,他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法结构的操练,也体现了他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思想。分析他的著名汉语教材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语法教学表现出浓重的结构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汉语语法知识的传授,不仅在该教材第一部分“Introduction”中对汉语语法的各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而且在每一篇课文后的注释中对新出现的具体语法点做出了细致的讲解。
2.教学内容依据语法项目或语言点的难易程度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语法项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3.语法练习总体上采用的是结构主义“变换”的方法。例如:对于一个语法项目采用陈述句、疑问句之间变换的方式练习或者使用该结构造句、做替换练习等方法。
第二,“直接法”原则。在对词汇和语法进行的操练中,赵元任主要运用的是听、说等口头练习而不是阅读、翻译等书面练习的方式,并注意让学习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与使用正确的目的语多接触,体现了第二语言教学直接法对他的影响。
在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中写到,当进入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时,学生会认为必须要记住许多词语的英语意义以及懂得汉语语法的整个规则。这些固然很有用、很重要,但倘若学生把这些作为学习汉语的主要内容,那么他将根本学不会汉语。语法的学习目标是真正地“会”说而不是“懂”语法规则。对于一个语法规则,应该在讲解的基础上,用大量的练习来训练学生该规则使用的能力,已形成自动化:
By doing a sufficient number of exercises on similar patterns,you will be able to form new sentences which you have never heard before(当在相似的语法结构上做了充足的练习后,学生便能够构建从未听说过的新句子)[5](P117)。
关于词汇,赵元任特别反对将汉语词与英语词的意思一一对应,机械记忆,认为记住词义并不是评价是否掌握词汇的标准。他认为,真正掌握词义是通过记住词语在语言片段或语境中的用法,能够正确地使用词汇。
The degree of your advancement is solely measured by…the amount of hearing or making of typical utterance of the kind that people in China make when they talk(衡量学生的进步程度的唯一标准是,听懂或者说出类似于中国人交谈时所说的典型话语的数量)[5](P116)。
第三,汉语特殊性原则。虽然赵元任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中始终贯彻了“直接法”的原则,但如果把赵元任的教学法看作是“直接法”的照搬,便是极为不恰当的。在实际教学中他的教学方法虽然体现了直接法的某些思想,但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拘泥于直接法的教条理论,而是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良教学方法。例如:传统的“直接法”严格排斥母语,然而赵元任却指出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应当用学生本国语言来解释。
(所以)开头教,应当用学生本国语言来解释一切,暂时不练习,讲给学生听怎么是怎么回事儿……解释不光是解释音,还要解释语法,解释怎么用词。[4](P523)
三、赵元任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之启示
赵元任之所以能在汉语教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究其原因,源于他对汉语的本质、汉语的特异性等方面的深度认识。因此他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便更能适应汉语本身的特殊性要求,符合汉语教学的规律。
词汇和语法研究是赵元任汉语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取得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语言问题》(1959)是赵元任的一部有关普通语言学各方面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十六讲,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学与跟语言学有关的各项基本问题。在第四讲“词汇跟语法”中,赵元任讲到了词汇、词、词素的定义,讲到了词汇的特点。他认为语言里词汇的任意性最大。同时,他还指出了组成语法基本结构的四种方法:1.词素跟词素次序的先后;2.用音调的不同来表示语法上的不同;3.用音变来代表语法上的关系;4.类别。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1968)是赵元任最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有两大特点:第一,把研究的对象定位于汉语口语,注重自然语言实际面貌的研究;第二,采用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把语言形式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这两个特点在赵元任的汉语教科书Mandarin Primer(《国语入门》)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在这本汉语教材中,赵元任摒弃了当时普遍采用的以古代汉语典籍,如:《孟子》《论语》为主的教学内容,采用日常的口语为教学内容,确定了汉语口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之根本的地位。教材编写主要以结构为纲,课后练习围绕课文中出现的结构,注重形式的变换与操练。由于当时的教学需要,这本汉语教材带有一定的“速成”色彩。这样的编写特点使汉语教学极具效率,既保证了学生“学到的就是实际可用的”,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汉语语法结构展现给学生,以备学生在日常的汉语实际使用中可以生成无数的、可用的句子进行交流。
语言本体研究是语言教学的根本,只有深刻了解了一门语言的本质规律,才能教好这门语言。正是赵元任在汉语本体方面透彻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为他的对外汉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他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植根于深厚的汉语本体研究,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又为赵元任提供了发现一些中国人“习焉不察”而又十分有价值的语言问题的途径和新的研究视角,使得他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相得益彰。
赵元任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虽形成发展于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初期,但实践证明它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研究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有助于现今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助于汉语词汇和语法本体理论的研究,对现代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本体研究都仍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注 释:
[1]冯胜利.海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新课题
[2]赵元任.语言问题[A].赵元任全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2.
第二篇:《汉语语法问题分析》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著,1979年第一次出版。这本书篇幅不大,不到七万字,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全书以语法分析为纲,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的检讨。
正如吕先生在序中所说,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全书重点在于提出问题,认为提出正确的问题比正确地解决问题更加不易更加重要。全书由四部分构成,即“一引言”、“二单位”、“三分类”、“四结构”,下面,我将对书的主要内容进行阅读时的记录和自身观点的陈述。
一.单位
在这一章中,作者按照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单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我们在课堂中学过,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
1.语素和词
作者在分析有关于语素的问题时,从语素的大小,异同,语素和汉字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里要注意的是,汉字和语素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很多种特殊情况要注意,比如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同义字,多音多义字,同音字,同义字等。这些情况下,语素和汉字就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了。一多义字为例,一个同音的多义字在不同的短语中可能表示的不一样的意思,我以“关门和闯关”为例,两个关分别表示使合上与关卡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这两个关其实是一个语素,两个词.作者在谈到一个语素能不能成词时提出了两条判断方法:第一,要看它能不鞥单独作为一句话来说,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的就一定是词。第二,一句话里,把能够单说的都提开,剩下的不能单说,但也不是一个词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语素也是词。
2.词和短语
这一小节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语素组合是次还是短语“的问题。并列出了五个影响因素。作者推翻了“用有没有不单用的成分来决定一个组合是词还是短语”,“整个组合能够单用就是词或短语,不能单用就不是”还有“一个组合的意义等于它的成分意义的总和,那么它是一个短语,否则就是词”的方法论。根据作者的主张,我们应该从词的“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的意义进行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我们有时候在判断一个形名组合时会加“的”来判断,但是这种方法不是完全正确的,比如“大树”如果加“的”成为“大的树”,那么“大的”什么树就不明确,而我们通常是单独用“大树”这个词的。所以不能用“的”进行所有词的判断。这是形名的组合,当然,形动或副动的组合也不能单用加“地”的方法 1
来判断,动形组合也不能用加“得”来判断。
3.小句和句子
这个小节作者提出并分析了三个问题。
第一:叫小句好还是分句好。我们在初中和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课程中通常把组成一个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分句,但是作者认为叫分句的前提是先有句子,然后从句子里划出分句,但假如句子是只有一部分的单句,我们就不能称这个部分为分句,所以叫小句更加适合。我个人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第二,第三个问题放在一起讲,要特别注意的是,句子虽然是比词和短语高的单位,但是句子并不一定比词和短长,有时候一个词或短语都可以充当一个句子,这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动态单位,使用单位,所以长短方面的灵活性可以多种多样。
二:分类
1.词的分类
作者认为汉语由于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就不能不依靠句法功能,因为它具有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也可以分为体词,谓词,小词。当然,我们通常把词具体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如果再往下分,还可以分成更多小类,比如动词还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也可以分为趋向动词,助动词,判断词。5
2.语素的分类
这里讲的语素是指不独立的语素,因为独立的语素是词。不独立的语素是构词成分,可以分为词根和语缀。词根又可以分为名词性词根,动词性词根以及其他。词根的分类主要还是要看它在古汉语里的用法。语缀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关于语缀还有能产与不能产的分别,即活与死的分别,比如“:性”可以造新词“女性”,但是“初”就不能讲“初十一”。
3.短语分类
短语的分类可以按结构也可以按功能。按结构可以分为:并列式,主从式,主谓式和其他。按功能分为三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其他。名词性短语又可以分为:基本名词短语,方位短语,动名词短语,D1短语,扩展了的名词短语。
短语还有几种特殊的情况,如“的字短语”,“主谓短语”,“四字语”。
4.句子的分类
一般人都认为语法单位,所以句子只有结构分类,没有功能分类。但是吕叔湘先生则认为,按照句子在段落里的功能来分类不是没有可能的。要是按照一个句子在一串句子里的作用和功能来分可以分为始发句和后续句。
三,结构
1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在讲结构层次时,作者向们提供的方法是“直接成分分析法”。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四大类,即联合关系,主从关系,表述关系,附属关系。
2.句子的结构和分析方法
句子的结构分析,即句法,是现代语法学的中心。我们要进行句子的结构分析首先要了解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有:主谓宾定状补六个成分。作者提出在我国比较通行的方法是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种特别适用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即分阶层分析法,就是把短语定为词(或语素)和句子的中间站再进行分析。不联系结构关系来研究,光划分句子成分还是比较简单的。在分别讨论各种句子成分之前,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的对应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某些句法变化手段问题。比如说省略,判断句子是否有省略应该将句子放在大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断出有没有用了。关于这个方法论,我联想到了我们在碰到句子的歧义问题时,同样可以结合整个语言环境。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有歧义的句子“来了十多个学校的老师”,假如语言的大环境是明了的话,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会造成歧义。
4.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最后讲到了单句和复句的问题,作者给出了区分单句和复句三个因素:一,是否只有一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三,中间有没有停顿。但是问题又不是这样的简单,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是不能拿一个句子去和另一个句子去比较,所以问题比较麻烦。
接着,作者分析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复杂的三个途径:局部发达,添枝加叶,前后衔接。我们了解了句子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句子,简化句子。最后,作者给出了几种句子格式变化后的例子。并指出了汉语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以上便是我看这本书的主要摘要。由于该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79年,所以有些在当时看来是错误的语法表达在随着社会的变化的过程中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变得合理了,比如:在该书P20页说到,我们可以说“脏衣服“但是不可以说“脏鞋”,而“脏鞋”一词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个常用词语了。
总的来说,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语法是具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三篇: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语法教案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讲解了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词类,各类词的用法,短语结构的类型,句子分析和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复杂化和句式的变化等,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法知识,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提高分析语句和识别、改正语法错误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
词类之间的区别;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句子分析及确定句型;多重复句的分析;识别和改正病句。具体说来,词类部分,以虚词为重点,以识别同形异类词为难点;短语部分,以短语的结构类型为重点,以复杂短语的分析为难点;单句部分,以句子成分的划分为重点,以句型的识别为难点;复句部分,以复句类型为重点,以多重复句的分析为难点;病句部分,以判别病句类型为重点,以如何修改为难点。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一)语法是什么
讲语法,总要给语法下定义,然而语法的定义却是不大好下的。好的定义,应该符合准确、完备、简明三个条件。要做到这三条,是很困难的。高更生先生在《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中所下的定义:“语法是语言中大小音义结合体的组合、聚合规律。”(见该书第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应该说,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定义,它符合“准确、完备、简明”这三个条件。此定义中所说的“大小音义结合体”即指各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这些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既有组合问题,又有聚合问题。所以上述定义很准确,又很完备,它排除了“语言结构”这种说法的笼统性,又将聚合现象包括了进来。同时它也是简明的。
(二)语法学的分类
语法学分词法学和句法学两个部分。词法学的研究范围是词的结构、词形变化和词类。句法学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法和句法有相互依存的关系。(1)合成词的组合情况与短语的组合情况基本一致,即两者具有基本相同的组合规律:主谓、偏正、动宾、补充、联合。这说明汉语在词的构造和句法构造上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结构规律。(2)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是语法功能,特别是词与词的组合情况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后者正是句法结构规律。例如,名词一般排斥副词,结合数量短语,动词、形容词正好相反。如“不黑板”“很粉笔”不说,可说“不走”“很好”。又以“看小说”为例,从词法进行分析,“看”是动词,“小说”是名词。定为动词、名词的依据很多,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看”可以带宾语,经常作谓语;“小说”经常做主语、宾语,而能否作主语、谓语、宾语等,正是词的句法特征,可见,词法是离不开句法的。从句法进行分析,“看小说”是动宾短语,这是因为动词“看”直接放在名词前,名词“小说”放在动词后,两者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动宾关系。而“看”是动词,“小说”是名词,这些词类定名正是词的句法功能的体现。可见,句法和词法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一)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1.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组合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
2.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是材料。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例如:鱼!妙!好!票!3.短语:短语是语法上和语义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语调成为句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短语有以下特征:
(1)短语是交际造句的备用的材料单位,语言的静态单位,短语本身没有进入说话的语言环境,没有目的性、针对性,没有语调。因而短语不等于句子,虽然有的短语独立出来比某些句子还长,但对它所从属的句子来说,它永远是小于句子的。
(2)从语言单位看,短语是句子内部的语法单位,是从句子里分析出来的,因此,短语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
4.句子: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1)句子的特征:
①句子都与一定的说话环境(说话对象、时间、地点等)相联系,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目的性(告诉别人一件事、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向别人命令或请求、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这就与词、短语不同。如单说“鱼”是一个词,但别人钓鱼时,看见鱼上钩了,就高兴得说“鱼!”这时的“鱼”就是句子了。这里的“鱼!”之所以成为一个句子,是跟“钓鱼”这个环境有关,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表达了一种惊喜的心情。又如“好文章”单说是一个偏正短语,但当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一篇写得十分精彩的文章,就激动得说“好文章!”这时,“好文章”就不再是短语了,而变成了名词性非主谓句。因此,词或短语如果具有了某种目的,就可以成为句子。
②句子有特定的句调。这是句子特有的,词、短语不具有。
③句子在材料上和结构方式上往往和词、短语等同。
词(短语)+句调=句子
(2)句子的种类
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做句类。可分为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主谓句分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句又分五种: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
(3)句子、短语、词三者的关系
句子和短语、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词、短语构成句子,句子抛开句调就是词或者短语,因此,句子在材料上和结构方式上往往和词、短语相同。但是,词、短语同句子也有不同,它们的区别是:词、短语没有句调,没有目的性;词、短语是语言的备用单位、静态单位,是构成句子的“材料”,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动态单位,是“成品”。短语和词加上句调后从备用单位(材料)变成使用单位(成品)——句子。
(二)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装起来的,按照不同的结构类型中的结构关系定出不同的句法成分。句法成分有8种: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这8种成分是句子的一般成分。独立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独立语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四种。
三、中心词分析法
(一)中心词分析法
中心词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析句方法,又叫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叫多分法。大体上看,它把句子作为分析的对象,以找中心词为重点,以确定句子的六大成分,寻找句子的格局为目的,方法上以多分为主。中心词分析法不承认短语能作句子成分。如“小王认真地读完了马列的书。”一句采用中心词分析法便可作这样的分析:
小王 ‖[认真]地 读 〈完〉了(马列)的 书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中心词分析法的优缺点:
1.优点
能表明词与词之间的接连关系,有利于说明词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便于检查病句,便于教学;重视中心词的分析,有利于认清句子的格局,这对初学语法的人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中心词分析法存在不少缺点。
2.缺点
第一,中心词分析法原则上采取一词析出一个句子成分,不承认任何短语都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结果使短语的结构成分和句子的结构成分混淆在一起,看不清语法结构的层次关系,以致不利于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我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英汉词典。按中心词分析法,分析为“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定语、定语、宾语”一长串句子成分,看不出层次关系,而只看到某些词充当某成分。至于有歧义的结构,则更是无能为力。
第二,中心词分析法一般把句子分为六大成分,说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其他是连带成分,或说主语、谓语、宾语是主要成分,其他的是连带成分。拿来一个句子,先找中心词,说这些中心词的关系是“主——谓”或“主——谓——宾”,这本来是它的优点,但如果不加条件限制,有时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句子的实际内容。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根据中心词来分析,则变成“天是天”“人民是人民”,莫知所云;有时分析出来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他不是我们的敌人”分析成“他是敌人”,不分析还清楚,一分析反而糊涂了。
第三,彻底的中心词分析法缺点太明显了,分析具体句子往往行不通,就有不少改良的办法。比如,有些语法书在分析主谓句时,第一步先分成“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中心词分析法,而吸收了层次分析的方法,但是为了坚守中心词分析法,以致不承认“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就是句子的成分,只说“主语部分主要的词是主语,谓语部分主要的词是谓语”,而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这就产生了矛盾。比如“读书很重要”“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如果说“读书”“学习的敌人”不是主语,不是陈述的对象,“读”“敌人”才是主语,才是陈述的对象,这是说不通的。有的语法书也承认短语能作句子成分,只承认“并列结构”“主谓结构”“的字结构”这几种短语可作句子成分,不承认“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理由很简单,如果偏正短语充当成分,等于定语、状语没有了,动宾短语充当成分,等于宾语没有了。还有的语法书认为“读书是很重要的”中的“读书”可作句子成分,即认为动宾短语也可作主语;但却又认为“我读书”中的“读书”不能作句子成分,“读”和“书”才是句子成分,即不承认动宾短语可作谓语。同一个短语,一会儿可作句子成分,一会儿又不能作句子成分,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一些改良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仍不能弥补中心词分析法的弱点。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析句方法:
《提要》较好地结合了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可以说是一个以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为基础,同时采纳了传统语法的成果的综合系统。既能反映句子结构的客观层次,又能维持住句子的整个格局,并且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也较灵活。
(1)保留了“中心词分析法”的某些优点,强调了“句子的主干”。
《提要》指出:“所有的单句,不论多么复杂,如果把它逐层压缩,就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一般地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状、补语都压缩下来之后余下的部分。”并说:“遇到很复杂的句子,先把它的主干找出来,对于理解全句的意思有帮助。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甚至跟原句相去很远。”我们认为,上面这段话,从语法结构和句子意思两方面把问题说得较全面,抓住主干只是帮助分析和理解句子的一种方法,不见得都能完全圆满地揭示句子的构造和表达句子的意思。《提要》分析句子采用了“符号图示法”。“ = ”表主语,“ ─”谓语,“﹏ ”宾语,()定语,[ ]状语,〈 〉补语。
(2)吸收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句子结构的客观层次性。
《提要》认为句子是逐层组成的,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只有主语和谓语(多半由短语充任,因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至于定、状、补及至宾语则只是短语(实即主语、谓语)中的成分,即是句子成分的成分。因此,它分析句子就基本上按照层次,但是不抛弃句子成分的名目,具体作业时多半采用“框式图解法”。不过,《提要》对分析句子还是采取了灵活的态度,它有时采用“符号图示法”,有时采用“框式图解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它认为分析句子可以根据目的和情况的不同,既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一次就分解开来,也可以逐层加以切分。
四、短语、句子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切分法(阶梯形图解法)
切分法是一种从大到小、由外向内的分解法。从左到右。
(二)类聚组合法(树形图解法)
类聚组合法是一种从小到大、由内向外的合成法。从右向左。
(三)简易线条符号标记法
简易线条符号标记法也是表示层次的。简易法只是把它立体的阶梯层次符号变成线性链条式的符号罢了。课堂练习:
1.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大学生
2.我拿着书走进教室站着上课
3.他请李老师教孩子学外语
4.他送给图书馆两套书
5.看不看《子夜》这本书
6.世界珍贵稀有动物熊猫的故乡中国
从教学实践来看,似乎以采取“从大到小”的方式为好。因为,第一,从大到小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切分过程,用起来比较方便。第二,从大到小的方式,不必一定要分析到最小的层次才算结束,可以适可而止,避免繁琐。第三,复句、句群的层次分析都是从大到小的,语句的分析也宜采取同一程序。
六、分析短语、句子、多重复句、多重句群的步骤
(一)分析短语、句子的步骤
1.首先排除语气词和特殊成分。(句子)
2.总观全局,决定最大的结构关系和切分线,把这个语言片断分成两大部分。一般的短语两分,连谓短语和联合短语多分,兼语短语三分。
3.逐层解剖,到词为止,固定短语不再分析。
切分短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被切分出来的各个部分都必须有一定的意义。如“孩子个个健康”,不能切分成“孩子个个/健康”,因为“孩子个个”没有意义,应当切分为“孩子/个个健康”。“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不能切分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因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没有意义,应当切分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
(2)切分出来的各个直接成分之间,应能构成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如“跑出来了一个人”,若切分为“跑出/来了一个人”,显然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都各有意义,但两个部分在语义上却不能构成任何搭配关系,应当切分为“跑出来了/一个人”。(动宾)
(3)切分出来的各个直接成分搭配起来必须符合语段的原意。如“穿好衣服,准备好书包就出了门”中的“穿好衣服”不能切分为“穿/好衣服”,虽然切分开的两个部分在语义上能构成搭配关系(动宾),但它不符合语段原意,原意是指“把衣服穿好”,只能切分为“穿好/衣服”。
(二)分析多重复句、多重句群的步骤
1.圈出关联词语,并注意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关系。
2.鉴定出这个句子有多少个分句,这个句群有多少个句子,分别用①②③„„标出来。
3.找出第一个层次,用单竖线隔开,并标明是哪种意义关系。
4.逐层解剖,复句到单个分句为止,句群到单个句子为止。
①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②但是如果因为有了这些成绩,│││③就
转折
因果
骄傲起来,││││④并且认为可以歇一歇脚,││⑤那就不妥当了。
递进
假设
这句有5个分句,4组关联词语:但是、如果、因为、并且,由此可知,这个句子一定有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根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就可以解剖这个复句了。
有些复句的关联词语不全出现,我们可以根据逻辑关系给它添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这样,就便于看清层次。如:
①竹叶烧了,②还有竹枝;③竹枝断了,④还有竹鞭;⑤竹鞭砍了,⑥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① ││② │ ③││④ │ ⑤││⑥
转折
并列
转折
并列
转折
这是一个二重复句,①和②,③和④,⑤和⑥之间都是转折关系。不少人误认为它们之间都是假设关系。如果联系课文来看,就不会判断错了。因为井冈翠竹象征的是井冈山人民,这个二重复句不仅揭露了敌人烧杀等罪行,而且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精神。人民被屠杀是铁一般的事实,因而不属于假设,是转折。
第四篇:汉语语法经典著作
汉语语法经典著作
下列10种语法著作,都是解放前出版的1982-1985年间商务印书馆作为“汉语语法丛书”重印
①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98~1900年
②国文法草创,陈承泽著,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③国文法之研究,金兆梓著,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④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著,商务印书馆,1924年
⑤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⑥中国方法革新论丛,陈望道编,重庆文聿出版社,1943年
⑦中国文法论,何容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
⑧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
⑨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上册1943下册1944)⑩汉语语法论,高名凯著,开明书店,1948年
下列几种语法著作,在20世纪50年代影响较大
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著,1951年6~12月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2
年北京开明书店初版,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第2版
语法学习,吕叔湘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
汉语语法常识,张志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
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胡附、文炼著,东方出版社,1955年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
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汉语的词类问题
(一),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1955年
汉语的词类问题
(二),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1956年
汉语的主宾语问题,吕冀平等著,中华书局,1956年
第五篇:语法问答读书报告
朱德熙《语法答问》读书报告
一、《语法问答》简介
《语法问答》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讲汉语语法特点;第二章讲词类;第三章讲主语和宾语;第四章讲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第五章讲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第六章讲汉语语法体系;第七章讲形式和意义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一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谈汉语语法,并辅以举例子的方法解释难点知识,在体现学术性的同时又兼顾到通俗性。
二、《语法答问》的主要内容
在本读书报告中,我主要根据章节从书中的对话中总结概括出朱德熙先生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思想,从而获得更多有用的汉语语法知识,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汉语语法特点
在第一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做了讨论和介绍。汉语语法的特点与印欧语比,经常提到的有两点:
一是说汉语是单音节语,单音节语的意思是说汉语的语素(morpheme)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那是符合事实的。说汉语缺乏印欧语里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的变化,那自然也符合事实。
二是说汉语没有形态,一般认为汉语的词序和虚词显得特别重要。
1、词序:朱德熙先生指出“因为汉语没有形态,所以汉语的词序和虚词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说法非常含糊,虽然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是相对于有形态变化的英语而言,汉语的词序反而显得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1)肉末夹烧饼~烧饼夹肉末;(2)你淋着雨没有~雨淋着你没有;(3)他住在城里~他在城里住。这三个句子在词序改变之后句义并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对句意的理解。
2、虚词:朱德熙先生指出,“因为汉语没有形态,所以虚词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说法也不太符合客观事实,因为印欧语里该用虚词的地方不能不用,而汉 语句子里的虚词常常可以在口语里通过“意合法”加以省略。例如(1)买不起别买。(要是买不起就别买。)(2)没带眼镜看不见。(因为没带眼镜,所以看不见。)
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笼统的概括主要有两点:
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1、对应关系问题: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有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里这种关系错综复杂。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多功能”的,主要变现为:(1)动词、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2)名词可以做定语;(3)形容词可以做谓语和状语;(4)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谓语。
2、句子和词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印欧语里句子的构造跟词组的构造不同,以英语为例,句子的谓语部分必须有一个由限定式动词充任的主要动词,词组里的动词则只能由不定形式或者分词形式充当,由此可见,在英语中,句子和子句是一套构造原则,词组是另一套构造原则。汉语的情形不同,动词和动词结构不管在哪里出现,形式完全一样。
3、造成这两个特点的根源都在于汉语词类没有形式标记。汉语词类没有这种形式标记,不管放在什么语法位置上,形式都一样,这就造成了词类多功能的现象。另外一方面,由于汉语动词没有限定形式与非限定形式(不定形式和分词形式)的对立,这就造成了词组和句子构造上的一致性。
(二)词类
在第二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词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划分词类的根据:词的语法功能
朱德熙先生认为根据词的意义和形态划分词类都和行不通的,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词词的语法功能。
2、区别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一个词类的语法性质应该指这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上的共性,一个词的语法特点指这个词类所以区别于别的词类的个性。因此要区分清楚词类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必须看到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的区别。用公式:u>v>w(用u表示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性质,用v表示这个词类的全部语法特点,用w表示划类标准)
3、提出了区别词、区别词兼副词、真正的名词化等概念
1)把“金、银、男、女、雌、雄、”等一类只能修饰名词或者在“的”字前头出现的词,看成是名词和形容词以外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可以叫区别词。
2)把“共同、自动、高速、长期、必然”等这类能出现在状语、定语、“的”字前头三种位置上的词是区别词兼副词比较合理。
3)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形式没有改变,真正的名词化在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后头加上“的”转化为名词性成分才是真正的名词化。“的”可以看成是名词化的标记。
(三)主语和宾语
在第三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阐述了区分主宾语的实质问题,提出了三个平面的理论。
1、关于区分主宾语的问题:朱德熙先生指出他不同意主张根据施受关系区分主宾语的意义派的理论,也不完全接受认为“动词前头是主语,动词后头是宾语”的词序派的理论,他认为,区别主语和宾语的关键并不在于位置的前后。要区分主宾语,必须根据形式特征,区分出主谓结构和述宾结构。
2、朱德熙先生指出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结构平面研究句子里各部分之间形式上的关系。语义平面研究这些部分意义上的联系。表达平面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区别。朱德熙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表明他认识到了结构形式分析的局限性,也使我们认识到在进行语法分析时还应注重语义和语用分析。
(四)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
在第四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1、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中“六大成分”的说法不够具体准确,他强调应根据句法结构区分句法成分。句法成分只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讨论句法成分不能离开句法结构。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述语说的,定语,状语是对中心语说的,我们不能离开谓语谈主语,不能离开述语谈宾语,也不能离开中心语谈定语、状语。
2、关于如何区分定语和状语的问题,经过分析,朱德熙先生认为选择“整个偏正结构的性质。”作为依据时效果较好,这样就可以把定语定义为:名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把状语定义为:谓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同时还可以合理地解释形容词做修饰语的情形。因为“慢性子”是名词性偏正结构,所以其中的“慢”是定语。“慢走”是谓词性偏正结构,所以其中的“慢”是状浯。
3、对补语的讨论:
1)区分句法结构的两条反面原则:一条是不能从意义出发,一条是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望文生义”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一个语法概念的名称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根据来证明这个概念应该指什么,或者不应该指什么。譬如说,不能根据补语的“补”字把补语解释为“对前边的动词有所补充”的句法成分。2)三种最最典型的述补结构:第一类是述语和补语直接组合、当中不带“得”字的格式。例如:切碎、写完、修好、洗干净、拿出、送回去。第二类是述语和补语之间有“得”字表示可能性的那些,例如:切得碎、写得完、修得好、洗得干净、拿得出、送得回去。要注意这一类的否定形式不带“得”字:切不碎、写不完。第三类是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带“得”字表示状态的格式,例如:写得很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干净净、热得直出汗、忙得没工夫吃饭。
3)朱德熙先生认为动词后头表示时量或动量的数量词和动词后头的介词结构都不能算作是补语,因为它们跟述补结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把动词后头的表示时量或动量的词语归到补语里去,主要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它是宾语。把动词后头的介词结构归到补语里也是与某种特定的分析方式相适应的。
4、关于连动式和兼语式的问题 1)朱德熙先生主张把连动式看作—种独立的句法结构,而不能归并到已有的任何—种句法结构里去。
2)兼语式的形式是:V1+N+V2,朱德熙先生认为连动式和兼语式不存在对立的关系,连动式可以按照其中的N和V2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分成若干小类,兼语式只是其中的一类,即N是V2的施事的那一类。
(五)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
在第五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发表了自己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一些看法。
1、朱德熙先生不赞成把层次分析法当作一种方法看待,他认为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手续之一,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法,中心词分析法里也蕴含着模糊的、不彻底的层次观念。
2、朱德熙先生认为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对立不在提取中心词这一点上,而在是否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这一点上。并借用布龙姆菲尔德句法结构分类的观点说明提取中心词的实质这一问题。层次分析跟提取中心词这两件事之间没有矛盾。其实这个话说得还不够。事实是不但没有矛盾,而且从理论上说,提取中心词还只能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3、朱德熙先生指出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一步,因而谈不上什么优缺点,指出我们层次分析也不是万能的,还存在不完备之处。
4、关于把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两者结合起来的观点,朱德熙先生认为因为中心词分析法是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的,这跟层次分析的根本原则相冲突,所以二者是没有办法结合的。
(六)汉语语法体系
在第六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探讨了语法体系和词组本位语法体系。
1、认为句本位语法体系存在两方面的局限:
1)句本位语法体系背景下的“溶解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句本位语法体系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又承认有例外证明了以中心词分析和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存在不合理性。2)句本位语法体系“依句辨品”的词类观,造成了“离句无品”即词无定类的现象。
2、提出“词组本位语法体系”的概念:
1)把词组作为抽象的句法格式来描写。朱先生认为,汉语的句子都是由词组形成的,即使是独词句,如果把各类词组的结构和功能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为句子是独立的词组而已。
2)词组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所谓实现关系就是“把词组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东西,把句子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在描写词组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的时候,不考虑它是不是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只把它当作抽象的句法结构看待。
3)没有句子成分这个概念。把所有的句子都看成是由词组形成的,句子成分实际上就是词组的成分。
3、指出词组本位语法体系有三方面的优点:
1)因为是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词组的结构和功能讲清楚了,句子的结构基本上也就清楚了。用不着分两套来讲。
2)词组不论在什么位置上出现,结构和功能都不变。不像句本位语法体系那样需要用词组的溶解和词类转化之类的说法来弥缝矛盾。3)分析句子的结构的时候,层次关系和结构关系都明确而且清楚
(七)形式和意义
在第七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论述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关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朱德熙先生指出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三、《语法答问》的贡献
1、建立了词组本位的语法理论,由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内部一致,没有矛盾;同时词组的结构讲清楚了,句子的构造也相应的讲清楚了,用不着分两套讲,显得严谨、简明而又自然。这种全新体系的提出,在汉语语法体系的嬗变中,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2、强调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摆脱了结构主义过分强调形式而轻视意义的局限性,对汉语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语法答问》的不足之处
《语法答问》是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深受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来源于印欧,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仍未能摆脱印欧语的干扰。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问答》.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
[2]杨劲帆.《语法问答笔记》.《西江月》,2012年第9期
[3]杨晓宇.试评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上饶师范学报,2008年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