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 第五章 员工的使用与调配

时间:2019-05-15 05:1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 第五章 员工的使用与调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 第五章 员工的使用与调配》。

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 第五章 员工的使用与调配

第五章 员工的使用与调配

[本章学习目标] 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当掌握如下内容:

1.员工使用的内容和意义 2.员工使用的程序 3.员工使用的原则和方式 4.员工管理的基本目标 5.员工调配的原则和要求 6.员工调配的内容和方法 7.员工管理的内容 8.员工流动管理的方法 9.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

第一节 员工的使用

一、员工使用的内容

(一)员工使用的含义

员工使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员工使用是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按各岗位的任务要求,将其招聘的员工分配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给予员工不同的职位,赋予他们具体的职责、权利,使他们进入工作角色,开始实现组织目标,发挥作用。广义的员工使用,还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岗位配置、劳动结合、人事调整等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使用过程从现象上看,表现为对员工的安置,运用和管理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员工使用过程是企业对员工所提供的人力资源的消费过程。

(二)员工使用的内容

员工使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员工使用来进行。员工使用的职能较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新员工的安置。企业将新招聘的员工安置到预先设定的岗位上,使新员工开始为企业工作。

2.干部选拔、任用。从员工队伍中发现能力卓著、绩效突出的员工担任企业的各项领导职务,组织员工完成系统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3.劳动组合。将员工组合成班组等小团体,使员工形成协作关系。好的劳动组合将减少企业内耗,提高整体效率。

4.员工调配。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员工的岗位职务、工作单位或隶属关系的人事变动,以保证将员工使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同时,合理的员工调配还能减轻由于专业化程度过高而产生的工作枯燥感,防止员工工作效率降低。

5.职务升降。通过绩效评价,对工作绩效优异者晋升职务,以更好地发挥其潜能;对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其岗位要求者降职使用,以免妨碍组织任务的完成。

6.员工的退休、辞退管理。这是员工使用的终止、员工退出企业的过程。

二、员工使用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员工使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

(二)员工使用的情况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败。

(三)员工使用对实现组织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合理使用员工,利于减少企业的“内耗”。

(五)合理使用员工有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三、员工使用的程序

(一)任职资格确认

(二)员工赋职

(三)考核评价

(四)人事调整

四、员工使用的方式

员工使用方式是指员工通过怎样的形式与岗位相结合。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外企业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方式有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考任制等。

(一)委任制

(二)选任制

(三)聘任制

(四)考任制

五、员工使用的原则

员工使用的目的在于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合理地安置在相应职位上,实现人与事的科学结合。为此,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人尽其才原则

(二)人事相符原则

(三)权责利一致原则

(四)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

(五)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原则

(六)兴趣引导原则

(七)优化组合原则

第二节 员工的调配

一、员工调配的作用和意义

(一)员工调配是实施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途径

(二)员工调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

(三)员工调配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

(四)员工调配是人尽其才的手段

(五)员工调配是融合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措施之一

二、员工调配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员工调配的基本原则 1.依法调配的原则 2.有利于生产经营的原则 3.适才适用的原则 4.内外并重的原则

(二)员工调配的要求

1.建立、健全员工调配的规章制度 2.拥有健全的员工调配资料 3.员工调配后的结果评价工作

三、员工调配的基本内容

员工一旦进入组织,他们就可能要在组织内部流动(平级调动、晋升和降职),以适应组织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职业抱负。平级调动是一种平行的岗位变动,晋升和降职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纵向流动形式。

(一)平调管理

组织在平级调配工作中要注意几点: 1.用人所长 2.因事设人 3.协商一致 4.照顾差异、5.应对调配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二)晋升管理 1.晋升的含义

晋升是指企业员工由原来的岗位上升到另一个较高的岗位。2.晋升的功能

(1)可以保持人与事的科学结合(2)可以激励员工开发自我(3)可以使企业员工队伍保持活力

3.晋升的种类 4.晋升的程序

(1)部门主管提出晋升申请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调整各部门提出的晋升申请(3)提交岗位空缺报告(4)选择合适的晋升对象 5.晋升的方法(1)主管人员评定法(2)配对比较法(3)升等考试法(4)评价中心法(5)综合法 6.晋升的主要制度(1)岗位分类制度(2)任期目标责任制(3)考核制度

(三)降职管理 1.降职的含义及其影响

所谓降职是指从原来高职位降低到低职位,降职的同时意味着削减被降职人员的工资、地位、权利和机会。

2.降职的原因

发生下列情形时,可对员工进行降职处理:(1)由于组织机构调整而精简工作人员;

(2)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调任其他工作又没有空缺;(3)按照惩罚条例,对员工进行降职;(4)身体健康原因。3.降职的程序与审核权限

降职程序大多是:首先由用人部门提出申请,报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然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组织政策和各部门主管提出的降职申请,进行员工调整;最后呈请主管人事的上级核定。凡核定降职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要发布员工变动通知,并以书面的形式告知本人。

降职审核权限包括:

(1)总经理、副总经理的降职由董事长裁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备案;(2)各部门经理级人员的降职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总经理核定;

4(3)各部门一般管理人员降职由用人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经理审核,由总经理核定;

(4)各部门一般员工的降职由用人部门提出申请,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核准;

组织内各级员工接到降职通知后,应于指定日期内办理移交手续,履行新职,不得借故推诿或拒绝交接。此外,降职时,员工的各种劳动报酬由降职之日起重新核定。如果被降职的员工对降职处理不满,可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诉,但未经核准前不得擅自离开新职或怠工。

4.对降职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在采取降职措施时应该慎重审核,不轻易动用降职手段。

(2)应该征求本人的意见,努力维护当事人的自尊心,强调当事人对组织的价值,使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3)如果由于员工本人工作原因确实需要降职处理某员工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被降职员工,要让他感到只要努力工作,仍然有希望恢复到原来的岗位或级别。

(4)对于确实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甚至由于品德等原因对该岗位工作产生破坏作用的员工,要坚决撤职。

四、员工的管理

要做到合理、科学地使用员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每位员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必须熟悉每个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并把两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员工管理。

(一)员工需求管理 1.员工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需求与工作环境和对工作场所的要求有关。透过这些需求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管理的新内容。这些要求是:

(1)在工作中我知道公司对我有什么期望;

(2)我的工作职责、职权范围以及与他人的工作关系;(3)在工作中我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4)我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承认和表扬;(5)在工作中有人来关心我;(6)在工作中有人跟我谈过我的进步;(7)有人常常鼓励我向前发展;(8)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等等。

从上述需要可以看出,在员工满足他的生存需要之后,更加希望自己得到发展并有成就感。

2.员工需求实现

通过加强员工的规范化管理及人性化管理来实现上述目标。(1)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2)加强管理沟通。(3)进行书面工作评价。(4)建立意见反馈机制。(5)完善职务晋升体系。

(二)价值体系的管理

(三)员工保护

根据员工对保护的需求,我们可以把保护分成四个方面:身体安全保护、心理健康保护、生活条件保护和工作目标保护。

1.身体安全保护 2.心理健康保护 3.生活条件保护 4.工作目标保护

第三节 员工流动管理

一、员工流动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一)员工流动管理的内涵

所谓员工流动管理是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的注入、内部流动和流出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员工流动管理的目的是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的可获得性,满足组织现在和未来的人力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员工流动属于广义的员工调配。

(二)员工流动管理的目标

1.确保组织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中获取所需的各类人才; 2.使员工感觉到的发展机会与其自身需要的发展机会相一致; 3.员工不会因为自身的不可控因素而被解雇; 4.员工认为,选人、安置、晋升和解雇都是公平的; 5.最低可能的工资。

二、员工流入管理

做好企业员工流入管理,必须建立以下几个流入管理观念:

(一)将企业文化纳入员工招聘的标准

(二)建立流畅的招聘工作程序

(三)适当考虑应聘者技术才能的多面性

(四)关注招聘成本

(五)不断拓展招聘渠道

(六)确立招聘者和应聘者的共同利益关系

(七)研究竞争对手的招聘技术和招聘战略

(八)树立组织在劳动力市场的良好形象

三、员工流出管理

(一)员工自然流出

(二)员工非自然流出

四、员工流失

(一)员工流失及其特点

1.员工流失的内涵

所谓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因而又称之为员工流失。员工辞职是员工的权利,但由于对企业有害,企业一般要设法控制和挽留,至少要避免这种现象经常发生。

2.员工流失的特点

主动离开企业、自愿流出的员工,往往是一些已经或将要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骨干人才;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依赖知识和能力,而不是靠外在条件和特殊关系;而且,由于该类敢于主动辞职的员工,往往是掌握一定资源的员工,是市场争夺的对象,可能意味着大量行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流失,或者一个产品、一群客户甚至一片市场被带走,一旦离开,员工的流失可能会给组织带来无法估量和难以追回的损失。

3.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1)工资水平(2)管理模式(3)个人因素

4.员工流失的管理和控制(1)立法管理员工流动

(2)建立合理的针对员工流失的规章制度(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本章小结](1)员工使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员工使用的内容包括:新员工的安置、干部选拔、任用、劳动组合、员工调配、职务升降、员工的退休、辞退管理等。

(2)员工使用的程序包括:任职资格确认、员工赋职、考核评价、人事调整四个过程。(3)员工使用方式是指员工通过怎样的形式与岗位相结合。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外企 7 业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方式有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考任制等。

(4)在员工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即,人尽其才原则,人事相符原则,权责利一致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原则,兴趣引导原则,优化组合原则。

(5)要做到合理、科学地使用员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每位员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必须熟悉每个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并把两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员工管理。员工管理的内容包括员工需求管理、价值体系的管理、员工保护等。

(6)员工调配是指经过主管部门决定而改变员工的工作岗位职务、工作隶属关系的人事变动,包括在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变动。它是员工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最终都是以调配的方式来完成的。

(7)员工调配的基本原则有:依法调配的原则,有利于生产经营的原则,适才适用的原则,内外并重的原则。

(8)员工调配的要求有:建立、健全员工调配的规章制度;拥有健全的员工调配资料;员工调配后的结果评价工作。

(9)员工调配的基本内容包括平级调动、晋升和降职。

(10)晋升的方法主要有:主管人员评定法,配对比较法,升等考试法,评价中心法,综合法。

(11)所谓员工流动管理是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的注入、内部流动和流出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员工流动管理的目的是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的可获得性,满足组织现在和未来的人力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需要。

(12)员工流动可以分为流入、内部流动和流出三种形式。员工流入主要由招聘录用所构成;员工内部流动包括平级调动、晋升、降职等方式;员工流出包括自然流出和非自然流出。员工自愿流出而组织又不希望流出称之为流失。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有工资水平、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个人因素。对员工流失管理和控制的方式,有立法管理、制度管理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概念] 员工使用 委任制 选任制 聘任制 考任制 员工流动管理 员工流失

[复习与思考] 1.员工使用有何重要意义? 2.员工使用包括哪些内容?

3.目前国内外企业中对员工使用有哪些方式? 4.员工使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5.员工调配应遵循哪些原则?

6.内部流动有哪些方式?它们各自会起什么作用? 8 7.员工流动管理有哪几种方法? 8.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9.员工流失管理应采取哪些方式? [实训题]

以某企业为例,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员工的流失管理工作。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

发人深思的案例-关于新员工培训

(2007-12-04 17:19:18)

一、发人深思的案例:

肖某是一家民营医药企业的总经理,最近由于新产品上市,在全国各地“招兵买马”,一举招聘了60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使这些新员工尽快地适应新工作,肖某要求人力资源部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一天的新员工培训,主要是“任务与要求”、“权利与义务”等,培训结束后还发给每人一本员工手册。本想靠这些 “初生牛犊”来打开新产品的市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个月,60名新员工就有48名流失了,原因是公司没有人情味,将他们作为赚钱的机器,有的还认为薪酬虽高,但是压力太大,对新的销售心中没底,又没有老员工带,什么都靠自己摸索,太难了„„肖某没想到的是,“无关紧要”的新员工培训倒给公司埋下了 “风险的种子”。

二、案例分析:

目前对于企业新员工培训,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不就是报到上班嘛!慢慢来,员工自然会熟悉一切、适应一切的。何必大事声张?”据统计,国内的近80%企业没有对新进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就安排他们上岗工作了。有的企业即便进行了新员工培训,也不太重视,仅把它当作简单的“行政步骤”,草草而过,不细致,欠规范。殊不知,这样做可能会埋下导致人才流失的“风险种子”。初入新环境,新员工一下子面对很多不同以往的“新鲜事”。有的和工作职责直接相关,比如,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行业、客户群;有的是管理风格和企业环境方面的,比如,财务审批制度比其以前任职企业的更为复杂严格,部门间沟通途径不一样,甚至电邮传发的权限性规定也不同„„很多老员工们已经习以为常、看似不值一提的细节,对新员工而言都是需要了解和适应的“新鲜事”,而且在陌生的环境下容易冒出不知所措、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的苗头,人才流失的风险同时提高了。

三、解决之道:

要规避风险,就应在短时间内让新员工快速进入角色,融入企业,从“局外人”转变成为“企业人”。这就需要通过规范系统的方法使其感到受尊重、被关注,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对个人在企业中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所以,及时、规范、全面的新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选才招聘的后续步骤,也是企业做好留才工作的第一步。

企业文化本身包括了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应让新员工对公司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企业文化是公司员工长期积累并得到公司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体系,将公司的文化传授给新进入者,可以使他们快速融入公司。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新员工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在时间投入方面,培训安排比较随意。在后期工作中,没有及时跟进,一讲完事,将企业培训简单化。

2、在形式方面,没有制作规范性的文本或讲义,只是天马行空式地进行一些说教。大多数公司尚未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工作部门,仅由某些人事或行政管理人员兼职,未对企业文化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

3、在内容方面,只把一些口号式的观念给员工念一念,大家根本不了解这

些内容对自己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无从理解这些观念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即使有真正的文化培训,也是局限在行为、制度的约束上,重点突出的是不准干什么,未对企业文化的真正的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展示。

前3~6个月的试用期是企业对新员工的考察期,其实,它同时也是员工证实“找对了新东家”的自我验证时期。成功的新员工培训可将企业渗秀到员工的行为和精神层次,在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过程中,使其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初步规划职业生涯,正确定位角色,发挥才能。企业应使用好新员工培训这个工具,对千挑万拣招来的人才充分施展“留人”策略,别让“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新员工培训又称岗前培训、职前教育,是一个企业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过程,是员工从一个团体融入到另一个团体的过程,是员工转变角色的过程。相对于在职培训来说,新员工培训必须将培养归属感及忠诚度放在首要地位。

相对于几年前的新员工培训,目前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员工忠诚度与员工技能同等重要,目光也放得更长远。忠诚度必须在新员工培训时就以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方式进行传递。

例如,海尔公司在新员工入职后通常做的第一件事是:举办新老“毕业生”见面会,通过师兄师姐的亲身感受理解海尔。新人也可以通过面对面与集团最高领导沟通的机会,了解公司的升迁机制、职业发展等问题。新员工在“心中有底”的情况下自然容易把心态放平稳。

此外,做好细节工作也能让新员工产生归属感。如在军训的时候,人力资源部就准备了酸梅汤,让新员工训练一结束就可以喝到。中秋节,集团总裁从外地赶回来与同学们一起度过良宵,这些都能让新员工体会到家的感觉,认为公司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

在集中培训之后,人力资源部要做的事就是让新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以形成民主自由的氛围,使其更有信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我认为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主要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一、必须给新员工讲述企业的中长期的远景规划(这部分不宜讲的太详细)要详细地讲述企业使命及价值文化、团队建设等,有条件的应当将企业的硬件环境用录象给新员工看,这样让员工在进入工作状态前对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企业使命、企业中远期目标及企业精神的精华部分有一个比较详细理解,要不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前无法找到要将自己的事业交给企业的理由,自然新员工的流失率也就无法降下来。

二、要在新员工培训中详细地将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特别是涉及员工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知道的流程,如请假程序、报销程序、离职程序等,当然企业所涉及的流程很多,涉及到的岗位流程应由部门主管进行在岗培训(最好是在新员工入职一周内完成),防止员工在接触工作后不清楚工作流程及其他相关流程而办事处处碰壁,工作效率提不上去,使员工产生厌烦的心理,作好这方面的培训是为员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基础。

三、福利作为企业薪酬(工资、福利、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奖励)中主要项目,也是员工特别关心的部分,因此应在培训过程中讲清楚企业的福利情况(包

括种类、享受条件及享受的程度),虽然这方面应该在复试结束时给应聘者讲清楚,但通过入职前的培训进行更详细的讲解有利于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特别是对重要职位的员工很重要,这是安定员工的又一关键。

四、安全生产教育,特别是制造企业在这方面相当重要,当然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培训重点,但不论是那种企业对消防安全及电力安全的培训都很重要,制造企业还应该加入器械安全等,重点强调违章作业的危害及安全防范和发生事故后如何应急处理(包括逃生、报警、呼救等)以减少事故损失等,我相信经常发生工伤及其他安全事故的企业是没办法降低企业员工流失率的。

五、在培训形式、培训课时及培训讲师的安排上应当讲究,因为我在组织企业内部职工培训的过程中不论人数的多少,结果给我的答案总是录音的效果最差,视频其次,培训参加者接受效果最好的是面授(即讲师与培训参加者面对面进行讲授),在培训的技巧方面一定要作到案例引用恰当,讲堂绝对不能死板,要不断通过提问和案例将培训参加者的思维带入到讲师的思维中来,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其实我也接受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训时就感觉到自己接受的多少跟讲授者调动自己思维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培训课时的安排方面,我们原先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的课时安排其实是很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一般不会超出60分钟,对单个的系统思维的注意程度应该不会超出90-120分钟,当然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培训参与者在两个小时内接受的比较好,但超出两个小时的培训就会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我最长连续进行过三小时的SA8000的面授培训,第二天培训参与者告诉我对后面的部分的理解远不如前半部分透彻)。在培训讲师的安排上一定是对所培训的项目具有相当的理解,否则是没办法组织培训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教案

《人力资源管理》教案

简 本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1、人力资源是指投入和即将投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的人力。这个定义强调了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一项重要要素,离开了人力资源,也就无所谓社会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

(2)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离开了劳动者,也就无所谓人力资源。

(3)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存量,表示该国该时期内人力资源的多少。人力资源的存量=劳动人口数×人均劳动能力水平。

(4)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正在被使用的人力资源,它是由在业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构成;二是尚未被使用的人力资源,它是由劳动预备军、待业人员等的劳动能力组成。

2、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总人口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1)适龄就业人口,即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段范围内人口。我国规定,男女16岁以后进入劳动年龄段,男的60岁、女的55岁以后退出劳动年龄段。

(2)未成年人口,即未达到16岁的人口。

(3)老年人口,即男的60岁以上,女的55岁以上,按国家规定达到退休年龄的人。

3、人力资源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现实的人力资源,即现在就可以使用的人力资源,它是由劳动适龄(就业)人口中除因病残而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者外的绝大多数适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组成,包括正在使用的人力资源和暂时未被使用的人力资源两种。

另一部分是后备人力资源,即现在还不能使用但未来可使用的人力资源,它是由未成年人口组成。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1.能动性。劳动者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有目的地活动,是人类劳动与其他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劳动者按照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已确定的目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活动。

2.再生性。从劳动者个体来说,他的劳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消耗之后,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补充需要的营养物质,劳动能力又会再生产出来;从劳动者的总体来看,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劳动者又会不断地再生产出来。因此,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资源。

3.增值性。人力资源的再生产过程是一种增值的过程。从劳动者的数量来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劳动者人数会不断增多,从而增大人力资源总量;从劳动者个人来看,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他的劳动能力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大人力资源存量。

4.时效性。作为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只存在于劳动者个体的生命周期之中。一般来说,人在16岁之前,是其劳动力形成的过程,还不是现实的劳动能力;16岁之后才能形成现实的劳动能力并一直保持到60岁左右;60之后,人的劳动能力进入衰退期;一旦死亡,其劳动能力也跟住消亡。因此,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要讲究及时性,以免造成浪费。

三、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力资源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1、人力资源是自然资源转换为社会财富的决定性因素

2、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多寡的决定性因素

3、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多样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4、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增值的决定性因素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要尊重人、关心人;就要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

(2)把人力当成资本,当成能带来更多价值的价值。就要把提高人力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责。

(3)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首位。必须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品位,开发人的潜能。

(4)人力资源被提高到组织战略高度来对待,而不是只当事务性工作看待。

(5)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生产与效益部门。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投资增值原理

1、投资增值原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使人力资源增值,而人力资源增值是指人力资源品味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大。

2、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两方面投资:营养保健投资和教育培训投资。

3、启示:任何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就必须在营养保健和教育培训方面进行投资;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增加本国人力资源存量,都必须加强教育投资,完善社会医疗保健体系。

(二)互补合力原理

1、所谓互补,指的是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从而使每个人 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避免短处对工作的影响。

2、互补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它要求一个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应该是密切配合的关系。互补产生的合力比之单个人的能力简单相加而形成的合力要大得多。

3、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补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

(1)特殊能力互补。

(2)能级互补,即能力等级的互补。

(3)年龄互补。

(4)气质互补。

(三)激励强化原理

激励强化指的是通过对员工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欲望给予满足的许诺,来强化其为获得满足就必须努力工作的心理动机,从而达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努力工作的结果。

(四)个体差异原理

1、个体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即能力的特殊性不同。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为了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2、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级层次原理指的是:具有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级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3、个体差异原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组织中的所有职位,都要根据业务工作的复杂程度、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权力大小等因素,统一划分出职位的能级层次。

(2)不同的能级应该有明确的责权利。责不交叉,各负其责;权要到位,责权相应;利与责权相适应,责是利的基础。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取其利。

(3)各人所对应的能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一个人的能力层次上升了,他所对应的职位能级必然发生变化。

(五)动态适应原理

1、动态适应原理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要通过不断的调整才能求得相互适应;随着事业的发展,适应又会变为不适应,又要不断调整达到重新适应。这种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应—再适应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2、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包含三个层面和两个内容的关系。

(1)三个层面是指宏观、中观、微观的关系:

首先,从宏观上看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力资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总供给量,受到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口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一个国家人力资源需求总量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劳动者素质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人力资源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其次,从中观上看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受到该部门业务工作性质、业务发展状况和水平、科技应用程度、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人力资源的供给除受到国家人力资源供给总量影响外,还受到人力资源的特质及水平构成、劳动者择业倾向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从而使这种供求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再次,从微观上看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劳动者个人与工作岗位的适应也不是绝对和固定的。随着事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岗位对人员资格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人的能力也会日益提高,必须及时了解和调整人与岗位的适应程度。

(2)两方面内容是:一是数量方面的关系,即供应量与需求量相均衡,供求关系才能适应;二是质量方面的关系,即供给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和需求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否相适应。这里的质量既包括人力资源特质,即由各种专业能力构成的人力资源特质结构,又包括劳动者的平均能力水平和各种层次能力水平构成。只有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达到了适应,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才能达到均衡。

第二章 工作分析

一、岗位及其特点

1、岗位,即职位,它是根据组织目标需要设置的具有一个人工作量的单元,是职权和相应责任的统一体。

2、岗位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岗位是以事(工作)为中心而设置的,不因人而转移。也就是说,先有岗位,后有相应的工作人员。

第二,岗位不随人走。同一岗位在不同时间可以由不同的人出任。

第三,岗位的数量是有限的。它体现为一个组织的编制,其数量取决于组织的工作任务大小、复杂程度以及经费状况等因素。

第四,由于岗位具有专业性和层次性,因此,一般地说,各单位的绝大多数岗位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类分级。

二、岗位设置的原则

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因事设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系统原则、能级原则、最低岗位层次原则

三、岗位分类的历史由来

1、岗位分类,就是将各岗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繁简难易、所需资格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考核、录用、聘任、升降、培训、奖惩和工资待遇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项活动统称为岗位研究,它在欧美工商企业中 被称为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与工作分级(归级),在国家行政机关中被称为职位分类。

3、岗位研究首先产生于美国。企业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号称“科学管理之父”的是美国工程师泰勒。他对科学管理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定”:一定标准作业方法;二定标准作业时间;三定每天的工作量。通过这“三定”形成定量化的劳动管理。1895年泰勒和他的朋友吉尔布雷斯在工业企业中首先推行了“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的科学管理办法,并获得成功,从而在工商企业中被广泛推广运用。

1883年,美国开始实行文官制度。1923年美国制定并试行了第一个联邦政府职位分类的方案,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效仿。1987年我们党的十三大宣布在我国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四、岗位调查

1、岗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工作内容及其特点;工作数量、处理各项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工作程序和工作报酬;从事该岗位所需资格,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资历、所学专业、能力和技能等;该岗位与其他岗位的从属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和条件等。

2、岗位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1)书面调查方法。亦称填表法。就是把调查内容设计成表格,由现任工作人员或其直接领导人逐项仔细填写。

(2)直接面谈法。就是通过与岗位现任人员直接面谈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3)实地观察法。就是通过调查人员在工作现场对有关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实际观察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4)综合并用法。就是把上述三种方法或其中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通过相互补充,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资料。

五、岗位的横向分类

1、在岗位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岗位分析。岗位分析就是岗位工作的内容与该岗位任职者资格条件的分析和决定的过程。

2、岗位的横向分类,就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工作性质的相似程度,将岗位区分为岗类、岗群、岗系等类别的过程。

所谓岗系,就是工作性质完全相同的岗位系列。若干个工作性质邻近的岗系,可以划归为一个岗群。若干工作性质大致接近的岗群,又可以划归为一个岗类。

3、岗位横向分类的方法有:

(1)归纳法。其步骤是:先将岗位按工作性质的完全相同与否归为岗系,再将工作性质近似的岗系归为岗群,最后将工作性质相似的岗群归为岗类。

(2)演绎法。其步骤是:从粗到细,按工作性质将岗位分成若干大、中、小类。

六、岗位的纵向分类

岗位的纵向分类,就是指在岗位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量的相似程度,将岗位划分为岗级、岗等的过程。

(一)岗位评价

纵向分类的前提是岗位评价,其实质就是对完成该岗位工作所要支出的劳动量的衡量过程。

岗位评价中最主要的两项工作是设计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岗位评价标准。

1、设计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设计评价要素,要力争准确。

2、设计岗位评价标准

设计岗位评价标准就是为每个评价要素规定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个衡量标准如同一把尺子,可以量出岗位某一相应评价要素的量值,继而得出岗位的总量值。

(二)区分岗级、岗等

1、区分岗级。就是将同一岗系中的所有岗位,按工作轻重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这一程序有两个步骤:

一是运用岗位评价的结果,把同一岗系的岗位按岗位相对价值(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高者在上,低者在下。

二是将按顺序排列的岗位划分为一些小组。凡工作轻重程度(相对价值)相近的岗位就归为一组,每组就是一个岗级。

可见,岗级是指在同一岗系内,工作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程度以及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高低都十分相近的岗位群。这里注意两点:(1)同一岗级的所有岗位任职者应具备同样的资格条件,可规定同样的择优考试和施行同样的工资等级。(2)一个岗系的岗位数目由该岗系所有的岗位在工作轻重程度方面的差别程度决定。凡差别大的岗系,其划分的岗级就多;反之,就少。

2、区分岗等。就是将各岗系的岗级按其岗位工作轻重程度(相对价值)高低互相比较,凡程度相当的各岗系的岗级,则列入同一阶层,这种阶层就是共同的岗等。

所谓岗等,就是指岗位的工作性质虽然不同,但工作的繁简难易、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高低相近的岗位群。划分岗等,就可以比较不同岗系间岗位的级别。

四、编写岗位规范

1、岗位规范即岗位说明书,它是在岗位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类基础上对每一岗位作标准化和尽可能定量化说明的书面文件。

2、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

(1)岗位名称和编码;

(2)工作概述,包括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范围,与其他相关岗位之间的关系;

(3)工作标准;

(4)任职者应具备的资格,包括该岗位对学识、技能、经验、学历、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5)工资待遇、转任和升迁方向。

七、岗位分类的功能

(1)岗位分类使人员任用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实现因岗择人,使人与事科学地结合起来。

(2)岗位分类是实现同工同酬,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岗位分类是对各类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升降、奖惩、培训管理的依据。

(4)岗位分类是实行岗位责任制的基础和依据。

(5)岗位分类是控制企业的编制,防止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和官僚主义的重要手段。

(6)岗位分类有助于建立和推动退休、离休制度。

(7)岗位分类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8)岗位分类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统计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八、岗位分类的意义

1、岗位分类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2、岗位分类是实现对工作人员有效管理的保障。

3、岗位分类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简化和公平准确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 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1、定义: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一个国家或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并使组织和个人得到长期的利益。

2、人力资源规划定义的三层含义:

(1)一个组织之所以要编制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因为环境是变化的。

(2)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

(3)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使组织和个人都得到长期的利益。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

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配备规划、职业规划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人力资源规划能加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人力保证。

2、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实现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组织内部人员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

3、人力资源规划对满足组织成员的需求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巨大的作用。

第二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组织内部,但外部因素也会产生影响,主要有:技术、设备条件的变化,企业规模的变化,企业经营方向的变化以及外部因素诸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竞争对手等

二、常用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经验预测法、德尔菲法、趋势分析法

1.经验预测法的含义及应用要点:含义:经验预测法也叫比率分析,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

应用要点:一方面要注意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对于不同的对象,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会有所不同

2.德尔菲法及其应用原则:德尔菲法是一种使专家们对影响组织某一领域的发展的看法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构化方法

应用原则:

①给专家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其能作出判断

②所问的问题应是一个主管人员能答复的问题

③不要求精确

④使过程尽量简化,不问无关的问题

⑤保证所有专家都能从同一角度理解雇员分类及其它定义

⑥争取高层管理人员和专家对德尔菲法的支持

3.趋势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基本思路:确定组织中哪一种因素与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关系最大,然后找出这一因素随雇用人数的变化趋势,由此推出将来的趋势,从而得到将来的人力资源需求。一般分为六个步骤:

①确定适当的与雇用人数有关的组织因素

②用这一组织因素与劳动力数量的历史记录作出二者的关系图

③借助关系图计算劳动生产率

④确定劳动生产率的趋势

⑤对劳动生产率的趋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⑥对预测的情况进行推测

4.与预测劳动力数量有关的组织因素的分析:选择与劳动力数量有关的组织因素是需求预测的关键一步,这个因素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组织因素应该与组织的基本特性直接相关;第二,所选因素的变化必须与所需雇员数量变化成比例

5.回归分析的含义:所谓回归分析,就是利用历史数据找出某一个或几个组织因素与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关系,并将这一关系用一个数学模型表示出来,借用这个数学模型,就可以推测将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三、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1、管理人员接续规划。

制定这一规划的过程是:

(1)确定规划范围,即确定需要制定接续规划的管理职位;

(2)确定每个管理职位上的接替人选,所有可能的接替人选都应该考虑到;(3)评价接替人选,主要是判断其目前的工作情况是否达到提升要求,并将接替人选分成不同的级别;

(4)确定职业发展需要以及将个人的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2、马尔可夫分析。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的人事变动趋势。

3、档案资料分析。通过对组织内人员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来预测组织内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四、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是指企业从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必要的人员以补充或扩充企业的员工队伍。其来源主要包括失业人员、各类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其他组织流出人员等。

企业预测外部人力供给时,主要应考虑社会经济状况、就业观念、本企业的吸引力等因素。

五、人力资源规划程序

1、搜集准备有关信息资料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4、确定人员净需求

5、确定人力资源目标

6、制定具体规划

7、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审核与评估

第四章 人员招聘

第一节 人员招募

一、人员招募的形式

人员招募,是指寻找职工的可能来源和吸引他们到企业应征的过程。与人力供给的来源相对应,人员招募可通过内部晋升(或调职)和外部征聘两种形式来进行。

二、人员招募的方法

(一)内部招聘方法

1、查阅人事档案资料。

2、发布工作公告。内容包括:空缺岗位名称、工作说明、工作时间、支付待遇、所需任职人员的资格条件等。

3、执行晋升规划。

(二)外部招聘方法

1、刊登广告

刊登广告应注意两点:(1)媒体的选择。(2)广告的结构。

2、就业服务机构

在国外,就业服务机构有三种类型:政府部门经营的职业介绍单位、非盈利性组织成立的职业介绍单位和私人经营的职业介绍所。

就业服务机构服务的优点是能提供经过筛选的现成人才给企业,从而减少企业的招募和甄选的时间。但是在实践上,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应征者往往不符合工作岗位的资格要求,继而造成高流动率或效率低下等现象。

3、猎头公司

这是主管招募的顾问公司的俗称。他们具有“挖墙角”专长,特别擅长接触那些正在工作而且还没有流动意向的人才,为用人单位节约不少广告征求和筛选大批应征者所花费的费用和时间。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是:(1)猎头公司所收费用相当昂贵;(2)有些猎头公司开展完整的搜寻工作的能力有限;(3)有些猎头公司的工作人员能力有限。

4、大中专院校和各种职业、技工学校

企业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人员都是从学校直接招募的。作为招募人员,去学校招募主要有两项任务:(1)筛选。通过面试,在众多的毕业生中确定初选名单。选才因素包括外表言谈、反应灵敏性、独立性、兴趣、资历、学历和专业与空缺岗位的资格要求是否相等。(2)吸引。面试时要态度诚恳,尊重学生,要把企业的情况向学生介绍清楚,努力把优秀学生吸引到企业中来。

5、推荐和自荐

推荐和自荐可以节约招募人才的广告费和就业服务机构的费用,而且还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应征者,所以企业应鼓励自己的职工推荐人才。自荐一般用于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和计件工人等人员的招募。

企业应及时对过去所采用的招募方法进行评价,以便选准招募方法,改进招募工作。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招募成本、应征率、录用率、绩效和离职率等。

第二节 人员甄选

一、人员甄选的意义

1、人员甄选,是指用人单位在招募工作完成后,根据用人条件和用人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对应征者进行审查和选择的过程。

2、人员甄选工作的意义:

(1)可以使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从而实现人与事的科学结合。

(2)可以形成人员队伍的合理结构,从而实现共事人的密切配合;

(3)可以保证人员个体素质优良,从而使此后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顺利进行。

二、人员甄选的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 德才兼备原则,用人所长原则,民主集中原则,回避原则

三、人员甄选的程序

1、向社会征聘人员的一般甄选程序:

(1)接见申请人

(2)填写岗位申请表

(3)初步面谈

(4)测验

(5)深入面谈

(6)审查背景和资格

(7)有关主管决定录用

(8)体格检查

(9)安置、试用和正式任用

2、甄选方法

(1)淘汰法。指的是在甄选过程中,只要有一项程序或关卡没通过,就会被淘汰掉。

(2)多重相关法。它着眼于整体衡量求职者的各种能力,以整体表现来比较众求职者,从中选择最佳人选。第三节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技术

一、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及优点

1、素质是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工作)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它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本因素。

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生理素质是指形成人的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心理素质是指人借助于自己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等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特点。

素质只是日后发展与事业成功的一种可能性、一种静态条件。事业成功、发展顺利还需动态条件的保证,这就是素质功能发展的过程及其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甄选活动中需要对素质进行测评,以了解被选对象能否胜任空缺岗位的工作。

2、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3、素质测评的优点

(1)评价方式客观、公正。

(2)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3)选才效率高。

二、心理测验的种类

1、心理测验的含义

心理测验、面试与评价中心是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三种方法。其中,心理测验的应用最为方便和常见。

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具体形式,从实质上看,心理测验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这就表明心理测验的三方面含义:一是对行为的测量,二是对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的测量,三是一种标准化和力求客观化的测量。

2、心理测验的种类

(1)根据测验的具体对象,心理测验划分为认知测验与人格测验。认知测验测评的是认知行为,又可分为成就测验、智力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测评的是社会行为,又可以分成态度、兴趣与品德(包括性格)测验。

(2)根据测验的目的,心理测验划分为描述性、预测性、诊断咨询性、挑选性、配置性、计划性、研究性等形式。

(3)根据测验的材料特点,心理测验划分为文字性测验与非文字性测验。前者以文字表述试题,被试者用文字作答;后者包括图形辨认、图形排列、实物操作等方式。

(4)根据测验的质量要求,心理测验有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心理测验两种。

(5)根据测验的实施对象,心理测验有个别心理测验与团体心理测验两种。(6)根据测验中是否有时间限制,心理测验有速度测验、难度测验、最佳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等。

三、心理测验的方法技术

1、知识测评

心理测验在知识测评中的应用形式,实际是教育测评,亦称笔试。用笔试测评知识,可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上进行。常用题型包括供答型、选答型与综合型。

组织试卷的关键是试题编排。目前试题编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按难度编排、先易后难;二是按题型编排,同类试题放在一起,先客观性试题后主观性试题;三是按内容编排,同类内容放在一切,并按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编排,先基本概念后方法原理。比较可取的方法是第一种方法与后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2、技能测评

技能测评是对人的技能素质的测评。有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两种方法。

(1)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可以用来甄选各种职业的工作者,因为研究表明,在同一职业中,聪明的人比愚笨的人学得快,做得好;不同职业对人的智力要求也不尽相同。

由于智力被认为是个体行为的一般能力,因此它可以从各种不同心智活动中取样来测 量。

(2)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倾向是一种潜在的与特殊的能力,是一些对于不同职业的成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贡献的心理因素。

3、品德测评

采用问卷测验形式测评品德是一种实用、方便、高效的方法。这种形式的代表有卡特尔16因素个性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等。

4、气质测评

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根据神经运动的方向和特征,把人的气质划分为活泼型(多血质)、兴奋型(胆汁型)、安静型(粘液型)和抑制型(抑郁质)四种。

气质测评目前主要是采取问卷测验法。

第四节 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

一、劳动合同制的内容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按国家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此外,当事人还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三种。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二、劳动合同制的优越性

1、具有开放性。

(1)选用工作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而且是双向选择,有助于群众参与监督,提高选用工作的民主程度;

(2)打破了工人和干部之间的身份界限,实现了能上能下;

(3)企业和工人之间变成了一种合同契约关系,员工能进能出,为人才流动创造了条件。

2、具有灵活性和相对稳定性。

一方面,由于企业和工人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使企业用人能够自由吞吐,员工能进那出;另一方面,由于合同具有一定期限,又使员工不能频繁流动,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

3、具有竞争性。

由于实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双向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竞争的过程。竞争会使其 优化功能和激励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不仅优化了企业员工队伍,而且还促进了企业建设。

4、具有规范性。

员工与企业签订有劳动合同和聘用合同,合同一经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必须严格遵守。这有利于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在员工的有关管理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劳动合同制的实施条件

1、内部条件。一是企业要有人事、工资的自主决定权;二是企业要完成科学的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以为人员选用过程中的资格审查、合同的签订,以及上岗后的

2、外部环境。一是要有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以调剂企业员工的余缺;二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要有健全的制度和仲裁制度。

第五章 员工培训

第一节 人员培训的意义

1.人员培训的含义:人员培训指组织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实际工作的需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的活动

2.人员培训与其他常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区别:从性质上讲,是一种继续教育,是常规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从内容上讲,是对受训人员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形式上讲,表现为灵活多样,不象学校教育那样整齐划一

3. 人员培训的意义:

①人员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②人员培训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

③人员培训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④人员培训是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实现人事合谐的重要手段

⑤人员培训是建立优秀组织文化的有力杠杆

第二节 人员培训的原则和形式

1.人员培训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原则

2.人员培训形式的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类型:

从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划分:在职培训(不脱产)、非在职培训(脱产)和岗前培训

从培训的组织形式来划分:正规学校教育、各类短期培训班、社会办学

从培训的目的来划分:学历培训、文化补习、自我修养

从培训的层次划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 第三节 人员培训管理

1. 人员培训应视为系统工程:P170

2. 企业人员培训管理的五个过程:培训需要的确定、设置培训目标、拟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实施、总结评估

3.培训需要的确定应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一是组织分析(要有预见性、预测要有根据、需要调查);二是工作分析(要了解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绩效标准);三是个人分析

4. 培训目标的三种类型:技能培训、知识传授、态度的转变

第四节 人员培训的方法

1.人员培训的一般方法:自学法、讲授教学法、专题研究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2.人员培训的一般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P175

3.人员培训的一般方法:P175

4.常用的现代培训方法:沟通分析训练法(TA法)、(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网络法(MG法)及潜能开发法

5. TA训练法的目的、内容和主要方式以及基本特点:

目的:通过学习体验,确认人的自动性和自律性,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双向要求,改善人际关系

内容与方式:在与人接触中影响他人;与他人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提出如何在人生旅途中确立自我存在的设想

基本特点:培训对象广泛、原则上没有特别的人数限制、充分保证学员交流的自主性、需要专家或顾问指导

6. MG法管理者的两种行为模式(二维坐标图):关心员工和关心业绩

7. MG法的五种典型类型:1。1型(虚弱管理型)、9。1(任务管理型)、1。9型(快乐管理型)、9。9型(团队管理型)、5。5型(中间管理型)P179

8.潜能的开发方法:就其开发形式而言有内化型和外化型两种;按开发手段不同,可分为正向开发和逆向开发

三种潜能开发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容:

①“拓展训练”课程:特点:拓展训练以外化型体能训练为前导,同时触及人的深层心理内涵、以达到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拓展。内容: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才能课程、团队建设课程五种

②“魔鬼”训练课程:特点:“魔鬼”训练是一种外化型的逆向“挫折”训练,通过对人的超强度训练,触及人的灵魂,开发人的潜能

③《第五深度培训》课程:特点:第五深度培训是一种内化型培训,其主要形式是授课与讨论相结合。

内容有四部分:其一为潜意识之谜,其二为塑造自我形象,其三为思维与心境,其四为确定你的目标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一节 绩效考核的意义

一、绩效考核的涵义

1、考核即考查审核。在西方国家,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尽管各国考核制度的名称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最重要内容,并根据工作实绩的优劣决定公务员的奖惩和晋升。因此考核制度又常被称为“考绩”制度。

2、在我国企业中,考核是指对所属职工在技术和业务方面进行考查和审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实际贡献等。考核标准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制订。

3、考核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其他环节正确实施的基础与依据。建立企业职工考核制度,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需要;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手段;是企业劳动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国家各级政府机关通过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

二、绩效考核的意义

1、绩效考核的目标

绩效考核的目标是改善职工的组织行为,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以求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考核目标的实现需要学习,需要沟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主要的参考点是未来,要将考核结果作为一种资源去规划某现工作或某个职工未来的新可能性,这就是对职工及工作的开发。

2、绩效考核的功能

(1)管理功能。表现在考什么、怎么考以及考核结果如何运用上。考核结果是晋升、奖惩、培训等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2)激励功能。绩效考核奖优罚劣,改善调整工作人员的行为,激发其积极性,促使组织成员更加积极主动去完成组织目标。

(3)学习功能。绩效考核是一个学习过程,使组织成员更好地认识组织目标,改善自身行为,不断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和实力。

(4)导向功能。绩效考核标准是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期望,是职工努力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5)监控功能。职工的绩效考核,对组织而言,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对职工个人而言,则是上级对下属工作状况的评价。通过考评,获得反 馈信息,便可据此制定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调整和改进其效能。

三、绩效考核的原则

1、客观、公正、科学、简便的原则

客观即实事求是,做到考核标准客观、组织评价客观、自我评价客观。

公正即不偏不倚,无论对上司还是部下,都要按照规定的考核标准,一视同仁地进行考核。

科学、简便即要求考核过程设计要符合客观规律,正确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正确评价,同时具体操作要简便,以尽可能减少投入。

2、注重实绩的原则

即要求在对职工做考核结论和决定升降奖励时,以其工作实绩为根本依据。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要把考核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实际贡献上,要着重研究绩的数量关系和构成绩的数量因素,还要认真处理好考绩与其他方面尤其是考德方面的关系。

3、多途径分能级的原则

在绩效考核中对不同类型和不同能级的人员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坚持多途径分能级的原则能实现对不同能力的人员,授予不同的职称和职权,对不同贡献的人员给予不同的待遇和奖励,做到“职以能授,勋以功授”。

4、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阶段性的考核是对职员平时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的积累。考核的连续性要求对历次积累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得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因此,对职工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做出评定,逐年连续进行。

四、绩效考核的特点

1、绩效考核的多因性。是指绩效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单一的因素,而要受制于主客观的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四种,即职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

2、绩效考核的多维性。即需沿多种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考评。

3、绩效考核的动态性。即职工的绩效也是会变化的,管理者切不可以僵化的观点看待下级的绩效。

第二节 绩效考核的种类和程序

一、绩效考核的种类

绩效考核的种类

定性考核

对工作绩效进行质的鉴别和确定,主要通过评审的方法进行。其标准不易确定,经常受评审者主观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定量考核

对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量的确定和鉴别,是在测量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和数学的方法,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单纯运用具有片面性,必须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

上级考核

一般由被考核者的上级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是最常见的考核方式。

自我考核。依据一定的标准,由被考核者对自己进行评价。典型方式有自我申报制度。

同级考核。由同级之间的同事对被考核者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贯彻民主原则,提高职工的参与感。

日常考核。指每天进行的考核或每星期进行的考核。也包括日常工作中的单一考核,如日记录、周记录。

定期考核。通常是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一次的考核。往往是对人员的绩效的较全面的考核。

长期考核。可分为一年一度和数年一度两种。一般是对人员各方面情况的全面、综合性的考核。

不定期考核。根据工作需要,为了抽查人员某一方面情况,或为某一临时性目的而进行的考核。

口头考核与书面考核。前者采取面对面地直接回答的形式;后者采取文字的形式。

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前者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直接接触而进行的考核;后者是考核者通过被考核者的各种数据进行的考核。

个别考核与集体考核。前者是对个别人员进行的单独考核;后者是对全体成员进行的整体考核。

绝对标准考核。即按同一尺度去衡量相同职务人员,可以明确判断人员是否符合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

相对标准考核。即不按同一的考核标准,而是对同一部门或小组内同类人员相互比较作出的评价,以确定人员的优劣顺序。

根据考核的目的和用途划

可分为例行考核、晋升考核、转正考核、评定职称考核、转换工作考核等。

二、绩效考核的程序

1、横向程序。是指按考核工作先后顺序形成的过程进行,主要环节有:

(1)制定考核标准。这是考核时为避免主观随意性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考核标准必须以职务分析中制定的岗位职务职责要求与职务规范为依据。

(2)实施考核。即对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测定和记录。

(3)考核结果的分析与评定。考核的记录需与既定标准进行对照来作分析与评判,从而获得考核的结论。

(4)结果反馈与实施纠正。考核的结果通常应告知被考核职工,从而发扬优点,克 服缺点。

2、纵向程序。是指按组织层级逐级进行考核的程序。一般是先对基层考核,再对中层考核,最后对高层考核,形成自下而上的过程。

第三节 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

一、分级法

1、含义:分级法又可称为排序法,即按被考核职工每人绩效相对的优劣程度,通过比较,确定每人的相对等级或名次。

2、按照分级程序的不同,分级法又可分:

(1)简单分级法。是在全体被考核职工中先挑选绩效最出色的一个列于序首,再找出次优的列作第二名,如此排序,直到最差的一个列于序尾。

(2)交替分级法。是以最优和最劣两级作为标准等次,采用比较选优和淘劣的方法,交替对人员某一绩效特征进行选择性排序。

(3)范例对比法。通常从五个维度进行考核,即品德、智力、领导能力、对职务的贡献和体格。每一维度又分为优、良、中、次、劣五个等级。然后就每一维度的每一等级,先选出一名适当的职工作为范例。实施考核时,将每位被考核的职工与这些范例逐一对照,按近似程度评出等级分。最后各维度分数的总和,便作为被考核职工的绩效考核结果。

(4)对偶比较法。要将全体职工逐一配对比较,按照逐对比较中被评为较优的总次数来确定等级名次。

(5)强制分配法。是按事物“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规律,先确定好各等级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然后按照每人绩效的相对优劣程度,强制列入其中的一定等级。

二、量表考核法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事考核管理。根据设计的指标形式不同,人事考核量表一般有三种:(1)综合性指标量表;(2)综合性指标与目标任务结合量表;(3)综合性指标与部门评价指标相结合量表。在实际运用时这三种量表可以互作参考,适当加以变动。

三、关键事件法

此法需给每一待考核职工设立一本“考核日记”或“绩效记录”,由作考察并知情的人随时记载。事件的记录本身不是评语,只是素材的积累,但有了这些具体事实作根据,便可得出可信的考评结论。

四、行为锚定评分方法(BARS)

此法就是把量表评测法与关键事件法结合起来,使之兼具两者之长。它为每一职务的各考核维度都设计出一个评分量表,并有一些典型的行为描述性说明词与量表上的一定刻度(评分标准)相对应和联系(即所谓锚定),供操作中为被考核者实际表现评分时作参考依据。

五、领导行为效能测定法

这是在组织行为科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与评价领导者行为与工作绩效的新方法。它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领导者、领导情景、被领导者等多方面对领导行为与领导者所处工作情景状况进行评价。

六、因素评定法

就是通过调查分析与实测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人员绩效考核的有关因素,形成评价标准量表体系,然后把被测者纳入该体系中进行评价的方法。因素测定法的评定角度主要有:

(1)自我评定。即由评定者依据参照式标准量表,自己对自己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其特点是:参与性,自我发展性,督促性。

(2)同级评定。即由同一职务层次的人员依据参照标准量表互相进行评价。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同事之间必须是相互高度信任的,彼此之间能够互通信息;二是报酬制度不是彼此竞争的;三是被评价人的绩效应该是评定人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3)下级评定。即由管理者的直接下级依照参照标准量表对其上级领导的绩效进行评价。它有利于表达民意,但往往受人际关系影响大。

(4)直接领导评定。即由管理者依据参照标准量表对其直接下属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第四节 绩效考核的限制方法

一、绩效考核的限制方法:

是指为了使考核做到客观、公正、准确,而对考核等级或记分进行的合理限制。其目的在于防止滥列优等人数,或防止将被测者某一方面的成绩优劣作为考核的最主要依据。

二、常用的限制方法有:

同分限制法。要求同一分数的人数应有限制。

常态分配法。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个体差异的分布呈现出常态分布。根据这一原理,在考核组织内个体成员的工作绩效的差异时,可以给各单位配赋一定的分值,各单位主管在配赋的总分数内可以对每一员工进行不同的评分,但总分数不能超出配赋分数。这样可防止各单位滥列优等人员。

群体绩效限制法。要求在确定某一单位职工绩效优等人数或考核分数时,根据这一单位总体绩效而定,群体工作绩效好,则考核优秀人数或配赋分数也较多。

其方式主要有三种:

(1)等级和人数限制法。员工考核到优等的人数,视群体的整体工作绩效而定。

(2)配赋分数限制法。根据企业经营绩效配赋其考核分数,而对列优等的人数不加限制。

(3)绩效和配赋分数相等法。即员工的考核分数的配给和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分数相同。

第七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薪酬管理

一、薪酬的定义:薪酬就是劳动报酬,是指组织对自己的员工为组织所付出的劳动的一种直接的回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二、薪酬的作用:表现在报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使每个员工安于职守、努力工作、增强责任心;是员工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三、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外部公平、内部公平、个人公平)、竞争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第二节 工资制度

1.工资制度的含义及其分类:工资制度是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准则和方法,是生产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工资制度可分为两类:能力工资制度和资历工资制度

2. 能力工资制度和资历工资制度:

①能力工资制度是主要以能力高低来确定工资的制度(如:50年代的等级工资制)

②资历工资制度是根据劳动者个人的年龄、工龄、学历等资历确定工资的制度(如:只长工资不长能力、大锅饭式)

3. 工资等级制度的三种形式:能力工资、工作工资、组合工资P239

能力工资:以劳动者自身条件为主反映劳动质量差别(技术等级、能力资格、职能工资制三种形式)

工作工资:以工作为主来反映劳动质量的差别(职务等级工资制)

组合工资:兼有能力工资和工作工资两种类型的特点(结构工资制)

4. 技术等级工资制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及构成:

①概念:技术等级工资制是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程度、精确程度以及工作责任大小等因素划分技术等级,按等级规定工资标准的一种制度。

②特点:以劳动质量来区分劳动差别,进而以此规定工资差别

③适用:适用于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种(如:机械行业)

④构成:由工资等级表、技术等级标准和工资标准三方面组成5. 职务等级工资制的概念、特点、构成:

①概念:职务等级工资制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实行的工资制度

②特点:按照职务高低规定统一的工资标准

③构成:由职务名称表、职务工资标准表、业务标准、职责条件构成

6.结构工资制的概念及构成:概念:结构工资制也被称为分解工资、组合工资或多元化工资。它根据决定工资的不同因素和工资的不同作用,而将工资分为几大部分,通过对各部分工资数额的合理确定,构成劳动者的全部报酬。

构成:结构工资由四部分组成:基础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浮动工资(奖励工资)

7.结构工资制的优点:

①较好地体现了工资的几种不同功能

②有利于合理安排各单位员工构成中各类员工的工资关系,调动各方面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发挥工资的职能作用

③有利于实行工资的分级管理

8.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概念、适用对象和构成:

①概念:岗位技能工资就是按照工人的实际操作岗位及技术水平来规定工资标准

②适用对象:适用专业化程度较高、分工较细、工种技术比较单

一、工作对象和工作物等级比较固定的产业或企业

③构成:岗位技能工资由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两大单元组成

9.岗位技能工资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时,要科学地确定岗位工资单元与技能工资单元的比例

第三节 工资形式

1.工资形式的含义:工资形式是对员工实际劳动付出量和相对劳动报酬所得量进行具体计算和支付的方法

2. 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工资形式:其一是计时工资,其二是计件工资,还有一种作为补充形式的奖金和津贴

3.计时工资的特点及构成:

特点:一是直接以劳动时间计量报酬,适应性强;二是考核和计量容易实行,具有适应性和及时性;三是具有明显的不足,即不能直接反映劳动强度和劳动效果

构成:计量劳动与支付报酬的时间单位、计量劳动量与相应报酬量的技术标准、劳动者所付出的实际有效劳动时间

4. 计时工资的形式:小时工资制、日工资制、月工资制、年薪制四种

5. 年薪制的适用对象是: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基本要点。

6. 计时工资的特点与优点:

①计时工资主要取决于与劳动者本人技术业务水准或本人所在岗位(职务)相应的工资标准,在相同的技术、业务级别和工资标准下,员工的计时工资收入就取决于个人实际有效劳动时间的长短。因此对提高出勤率有显著作用

②计时工资强调员工本人技术业务水准的高低,因此,有利于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科技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劳动工作质量

③内容和形式简便明确,有较大的稳定性,因此便于计算和管理

④计时工资不致使员工工作情绪过度紧张,有较大稳定性,因此对员工收入、生活水平及身心健康有较大的保障性

⑤计时工资取决于预先确定的工资标准和相对变化不大的实际有效劳动时间,因此 有利于对产品的总人工成本进行预算,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7.计件工资的概念及构成:概念:计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完成工作的量,以劳动定额为标准,预先规定计件单价来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计件工资由五个因素构成:员工从事某项工作的单位时间工资标准、员工从事该项工作时的单位时间劳动定额或工作量要求、计件单位、计件单价、计件工资额的具体计算和支付规定

8.计件工资的常用形式:

①无限计件工资:员工工资收入完全取决于其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数量的多少和事先规定的不变的计件单价

②有限计件工资:对工人个人在单位时间所得计件工资收入总额给以一定限制。(规定最高限额、超额累退计件单价、可变计件单价)

③全额计件工资:将企业全部工资总额一并列入计件工资的分配形式

④超额计件工资:又称计时计件混合工资。即将工人完成的工作量划分定额内和定额外两部分,分别计发工资

⑤差额单价计件工资:按照工人生产合格产品数量的不同阶段,按一定的差额比例规定不同的计件单价,分别计算计件工资额,然后按月一并计发总收入。(两段单价计件、累进计件、累退计件)

⑥间接计件工资:对企业中某些辅助工人实行的一种工资分配形式

⑦经济责任承包计件工资:又称百分考核计件工资

⑧联质计件工资:以产品质量好坏为主要的计算依据的工资形式。(按质分等计件、质量否决计件)

⑨包工工资:是一种集体计件工资方式

⑩提成工资:员工个体或个人的工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从其营业收入、销售收入或纯收入中提取。

⑾产值单价计件工资:

⑿最终产品计件工资:

9.计件工资的特点和优点:

①计件工资的显著特点是将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最直接、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直接、准确地反映出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使不同劳动者之间以及同一劳动者在不同时间上的劳动差别在劳动报酬上得到合理反映。因此,计件工资能够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②计件工资的实行,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③计件工资的计算与分配事先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强的物质激励作用

④计件工资收入直接取决于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多少,因此,可以刺激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10.计件工资的实施:P258 第四节

奖金

一、奖金的性质、特点与作用

1.奖金的性质:奖金的性质主要地表现在它是有效超额劳动的报酬和补充性工资分配形式

2.奖金的特点:

①奖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②奖金可以及时地弥补计时、计件工资的不足

③奖金具有更多强的激励作用

④奖金分配形成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差别性和不稳定性

3.建立奖金制度的必要性:奖金制度的建立,是作为计时和计件工资两种主要工资形式的一种补充手段,为弥补二者在分配上的不足应运而生的。奖金制度作为基本工资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促使工作和生产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奖金制度的构成和种类:

1.奖金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奖励指标、奖励条件、受奖范围、奖励周期以及奖励基金的提取与分配等

2.资金制度的种类分:综合奖和单项奖

3.奖金制度的实施要点(注意问题):

①必须建立在完整、科学、公平合理的工作评价的基础上

②在强调物质奖励的同时,不能忽视员工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加强

③在制定过程中,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在制定之后试行一段时期,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完善

④奖金分配应尽快全部兑现

⑤在奖金制度正式实施之后,一方面整体上应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在具体细节,应及时总结完善,做到精益求精

第五节 津贴

1.津贴制度的性质:津贴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劳动条件下超常劳动消耗给予补偿。

2.津贴制度的特点:

①津贴分配的唯一依据是劳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优劣

②津贴是一种补充性的工资分配形式

③津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相对均等分配的特点

3.津贴制度的构成:津贴项目、实施条件、实施范围和津贴标准

4.津贴的主要形式:地区津贴、野外作业津贴、井下津贴、夜班津贴、流动施工津贴、冬季取暖津贴、粮、煤、副食品补贴、高温津贴、职务津贴、放射性或有毒气体津 贴。

津贴制度的实施要点:

①津贴作为特殊的工资分配形式,与劳动者的实际劳动贡献及劳动能力均无直接关系,所以,在员工工资总额中的比例不可过高

②在劳动工资体制改革进程中,应正确处理津贴分配权限上国家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③要加强对津贴制度的管理

④严格执行津贴的享受条件,不能任意扩大

第六节 福利

1. 福利的概念:员工福利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和奖金之外的一切物质待遇。

2. 员工福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吸引优秀员工、提高员工的士气、降低员工流动率、激励员工、凝聚员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影响员工福利的因素: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政府的政策法规、工资的控制、医疗费的激剧增加、竞争性、工会的压力

4. 企业常选用的4种福利类型及形式:

①公共福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伤残保险

②个人福利:养老金、储蓄、辞退金、住房津贴、交通费、工作午餐、海外津贴、人寿保险

③有偿假期:脱产培训、病假、事假、公休、节日假、工作间休息、旅游

④生活福利:法律顾问、心理咨询、贷款担保、托儿所、托老所、内部优惠商品、搬迁津贴、子女教育费

5. 企业员工福利管理所涉及到的四个方面:福利的目标、福利的成本核算、福利的沟通、福利的调查和实施

6. 福利沟通和福利调查的方法:P279

第一节 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者在社会劳动时形成的所有的劳动关系,而仅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规范的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①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②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③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劳动规则

第八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二、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与奖惩、劳动保险、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此外,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履行工会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

三、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

1.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劳动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在企业内处于主体地位,而经营管理者则处于主导地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

①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⑥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⑦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第二节 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制的内容: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有以下条款:

①劳动合同期限

②工作内容

③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④劳动报酬

⑤劳动纪律

⑥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⑦违约责任

⑧当事人协商约定的其它内容

二、劳动合同制实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内部条件:企业要有人事、工资的自主决定权;企业要完成科学的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

2.外部条件:要有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仲裁机构。

三、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节 劳动安全与卫生保护

1.劳动保护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技术、劳动卫生、劳动保护管理

2.安全生产技术的概念:安全生产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伤亡事故,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改善劳动条件所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的总称

3.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机械性作用、电的作用、爆炸作用、化学物质作用、温度作用、与地面位置差的作用以及照明不足、噪声、震动、作业场所条件不良等因素

4.预防伤害事故的技术措施:改进生产工艺,设置安全装置,预防性试验和检验,有计划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场所的合理布局和整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5.劳动卫生的概念:劳动卫生是指在劳动中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防止发生职业病和职业中毒而采取的措施的总称

6.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三大类:与生产过程有关的毒害、与劳动过程有关的因素、与作业场所和工艺设备有关的因素

7.职业病的种类:职业病是指劳动者长期从事有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而引起的疾病。列入劳动保护的有18种职业病P270

8.预防职业病和职业毒害的三方面的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医疗措施

9. 劳动保护管理应健全的五项制度:

①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②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制度

③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④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⑤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第四节 劳动争议及处理

1.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也叫劳动纠纷,它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2.广义的劳动争议:广义上的劳动争议包括因执行劳动法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规定而引起的争议

3. 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调解和及时处理、合法、公正原则

4.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方法(三个现实的渠道):

①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的5个步骤:申请——受理——调查——调解——制作调解协议书

②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在裁决过程中要遵循先行调解、及时迅速、一次裁决原则,并分5个步骤进行:受理案件阶段——调查取证阶段——调解阶段——裁决阶段——执行阶段

③通过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条件: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必须是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在接到仲裁决定书之日起 15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超过15日,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 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模版]

第三章 人力资源规划

[本章学习目标] 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当掌握如下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3.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 4.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意义 5.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6.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及其方法 7.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及其方法 8.人力资源供需的平衡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有时也叫人力资源计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员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符合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人力资源保证。简单地讲,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

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力资源规划要适应整个组织的整体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按时间、范围、重要程度等,进行不同的分类。企业在制定规划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一)根据规划的时间跨度划分,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二)根据规划的层次划分,人力资源规划有两个层次:一是总体规划,二是业务规划。(三)根据规划是否独立,可以分为独立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从属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业务规划。总体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总目标。业务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展开和具体化。(一)总体规划(二)业务规划 1.人员补充计划 2.人员配备计划 3.员工培训计划 4.员工晋升计划

5.绩效评估计划

6.薪酬激励计划 7.员工职业发展计划

四、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一)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二)有助于企业保持人员情况的稳定(三)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的开支

(四)有助于满足员工需求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具有指导意义

五、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招聘的关系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配置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关系

(四)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的关系

(五)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培训的关系

(六)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解聘的关系

六、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准备阶段(二)人力资源供求预测阶段(三)人力资源规划制定阶段(四)人力资源规划实施阶段(五)人力资源规划评估阶段

第二节

现有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一、现有企业资料和员工个人资料的整理

(一)现有组织资料的内容

现有企业资料包括:公司的工作分类及职务,公司现有员工数量,每个岗位人员数量,表现评价,岗位任期,工作的变化和重新分配等。

(二)现有员工的个人资料

现有员工的个人资料包括员工的基本情况(主要指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宗教、婚姻、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等);员工工作情况(主要指参加工作时间、用工方式、在本企业的岗位和服务时间、最近的评价资料等);员工技术与能力(主要指受教育状况、参加各种学习项目的情况、最近的培训经历、各种资格证明、以前的工作经验、工作以外的爱好和活动等)。

二、员工岗位配置和年龄结构分析

(一)员工岗位配置

从员工岗位配置上看,要能级对应,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大才小用”埋没人才,或“小才大用”难以胜任工作,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从现状可进行如下分析:将现有员工人数与编制定员相比较,看人员配置数量如何;将实际工作率与标准工作率作对比,判断工作潜力。工作率实际上就是工时利用率,它与工作量的多少和管理水平高低等相关。分析时,一般将一线、二线、三线人员分类对比。对于一线工人的分析,可以从劳动时间使用情况的统计报表中获取;对于二、三线人员的分析,靠“工作记录”或“工作抽样”的方法,取得一次性工时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工作潜力可用公式:

工作潜力(人数)P1P0P0TTH

其中:P1——实际工作率;

P0——标准工作率,即企业主管部门要求达到的或企业自己确定的目标工作率; T——制度工时;

H——分析期的期未人数。

(二)员工年龄结构分析

员工年龄结构分析,主要是为诊断企业年龄是否老化,以及为编制人力资源的更新计划提供依据。年龄结构分析,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第一,计算平均年龄。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从经验、能力、体力、效率兼顾的角度考虑,以25~40岁为最佳。若平均年龄大于40岁,则应该采取更新措施,否则会有断档、青黄不接的顾虑。

第二,按年龄组统计分析各类员工、各工种及各类职务人员的年龄结构。企业理想的员工年龄结构应为梯形,顶端接近退休年龄,底端为年轻员工。

第三,可将年龄组的统计资料用表格的形式或在坐标轴上以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使企业的员工年龄结构、年龄分布状况一目了然,并可以此为基础预测企业以后年龄结构的发展趋势。

在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中,对员工年龄结构的了解非常重要:一则它关系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员工新老交替的顺利进行;二则不同年龄的员工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优势和作用,根据结构是否合理,可以做出科学的补充计划。

三、员工素质分析

人力资源的素质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

3(二)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企业文化价值观

(三)员工群体的知识技能层次结构

四、冗员情况和员工队伍稳定状况分析

(一)冗员情况分析

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力资源的短缺;二是人力资源的过剩和浪费;三是二者兼而存在。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从分析冗员开始。

企业的冗员就是超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要的人员,包括正常的后备人员。后备人员是为保证生产经营和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适量的人员储备,如替补人员和在职培训人员。所以:

企业的冗员=全部职工―实际需要―合理储备

(二)员工队伍稳定状况分析

考察员工队伍稳定状况通常用人力资源流动率来衡量,人力资源流动率是一定时期内某种人力资源变动(离职与新进)与员工总数的比率,适度的人力资源流动率是保证企业新胨代谢的条件。人力资源流动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经常采用下面两种比率,即人力资源流出率、人力资源新进率来反映人力资源流动情况。

总之,只有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才能作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影响人力资源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企业外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

(一)企业外部因素(二)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规模的变化。2.企业经营方向的变化。3.企业技术与管理的变化。4.人员流动比率。5.职位的工作量。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一)经验预测法

经验预测法,也称主观判断法。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己以往工作的经验和直觉,对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做出预测。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先由各个部门 4 的负责人根据本部门未来一定时期内工作量的情况,预测本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然后再汇总到企业最高领导层那里进行平衡,以确定企业最终的需求。

(二)德尔菲法

德尔菲(Delphi)的名称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是20世纪40年代末从美国兰德公司的思想库中首先发展出来的。这种方法是指邀请在某一领域的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某一问题进行预测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构化的方法。

(三)趋势预测法

趋势预测法是指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人员数量,分析它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来预测企业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这种预测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直观,但是由于在使用时,一般都要假设其他的一切因素都保持不变或者变化的幅度保持一致,因此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多适用那些经营稳定的企业,并且主要作为一种辅助方法来使用。

(四)回归预测法

回归预测法是数理统计学中的方法。由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总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回归预测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找出那些与人力资源需求关系密切的因素.并依据过去的相关资料确定出它们之同的数量关系,建立一个回归方程,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以及确定的回归方程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使用回归预测法的关键是要找出那些与人力资源需求高度相关的变量,这样建立起来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才会比较好。

第四节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一、人力资源供给的分析

(一)人力资源外部供给的分析。由于外部供给在太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被企业所直接掌握和控制,因此外部供给的分析主要是对影响供给的因素进行判断,从而对外部供给的有效性和变化趋势做出预测。

(二)人力资源内部供给的分析。由于人力资源的内部供给来自组织内部,因此组织在预测期内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就形成了内部供给的全部来源,所以内部供给的分析主要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情况及其在未来的变化情况做出判断,这一方面情况已经在前面讲过了,这里不再复述。

二、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方法很多,我们主要介绍四种。(一)马尔科夫分析法(二)技能清单

(三)人员接替法

(四)人力资源“水池”模型

三、人力资源供需的平衡

5(一)供给和需求总量平衡,结构不匹配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完全平衡一般是很难发生的,即使在供需总量上达到了平衡,往往也会在层次和结构上出现不平衡。对于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一般要采取下列措施实现平衡:

1.进行人员内部的重新配置,包括晋升、调动、降职等,来弥补那些空缺的职位,满足这部分的人力资源需求。

2.对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从事空缺职位的工作。

3.进行人员的置换,释放那些企业不需要的人员,补充企业需要的人员,以调整人员的结构。

(二)供给大于需求

当预测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平衡供需: 1.企业要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开拓新的增长点,以增加人力资源的需求,例如企业可以实施多种经营吸纳过剩的人力资源供给。

2、永久性的裁员或者辞退员工,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直接,但是由于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往往会受到政府的限制。

3.鼓励员工提前退休,就是给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以优惠的政策,让他们提前离开企业。

4.冻结招聘,就是停止从外部招聘人员,通过自然减员来减少供给。

5.缩短员工的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或者降低员工的工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减少供给。

6.对富余员工实施培训,这相当于进行人员的储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三)供给小于需求

当预测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同样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角度来平衡供需,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内部招聘 2.外部招聘

第五节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及评价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1.编写人员配置计划 2.预测人员需求 3.制定人员供给计划 4.制定培训计划

5.编写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

6.编写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价

对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计划的审核与评估是对该组织人力资源计划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所带来的效益进行综合的审查与评价,也是对人力资源计划的政策、措施以及招聘、培训发展和报酬福利等方面进行审核与控制。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反馈

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是实行人力资源规划不可缺少的步骤。通过反馈,我们可以知道原规划的不足,对规划进行动态的跟踪与修改,使其更符合实际,更好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本章小结](1)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

(2)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有:根据规划的时间跨度,可以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根据规划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总体规划、业务规划;根据规划是否独立,可以分为独立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从属的人力资源规划。

(3)人力资源业务规划包括人员补充计划、员工配备计划、员工培训计划、薪酬激励计划、员工晋升计划、绩效评估计划、员工职业发展计划。

(4)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预测阶段、制定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

(5)对现有人力资源情况分析可以通过员工队伍稳定状况分析、员工岗位配置分析、冗员分析、员工年龄结构分析、员工素质分析几个方面进行。

(6)一般来说,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主观判断法、德尔菲法、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和比率预测法。

(7)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可以采用:马尔科夫分析法、技能清单、人员接替法、人力资源“水池”模型。

(8)人力资源供需的平衡的情况有:供需平衡;供给和需求总量平衡,结构不匹配;供给大于需求;供给小于需求。

(9)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过程包括下面几个环节:编写人员配置计划;预测人员需求;制定人员供给计划;制定培训计划;编写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编写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

[关键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 需求预测 供给预测 主观判断法 德尔菲法 趋势预测法 回归预 7 测法 比率预测法 技能清单 人员替换 人力资源“水池”模型 马尔科夫模型

[复习与思考] 1.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3.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4.对人力资源现状如何进行分析? 5.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方法有哪些? 6.应当怎样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 [实训题]

1.实训项目:

组织一次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调查 2.实训目的:

通过一次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培养学生关注企业,了解企业和学习人力资源课程的兴趣,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3.实训内容:

要求学生调查该企业的某一人力资源的具体情况 4.实训组织:

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每组大约5-6人,分别到有关部门调查具体情况 5.实训考核:

(1)要求每个参与者写出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调查项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本人承担任务及完成情况、调查小结。

(2)教师评阅后写出实训评语,实训小组或全班交流。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与自我发展

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与自我发展

摘要:在当今这个知识和科技高速发展、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优越性日益明显。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其丰富的知识和内涵,研究该领域内容在当今社会有其深刻的意义,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及个人自身发展管理中,有利于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绩效的提高,从而使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得到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论文中,我主要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史,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和角色、地位和作用,并以绩效为例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并且阐述我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的感悟和所想。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

正文:

我所认知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

人力资源(HR),即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力资源”与“人才”“天才”不完全相同,应当说“人力资源”中包含“人才”“天才”。人力资源是一个广阔的概念,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物理学家属于人力资源,高级工程师属于人力资源,同样清洁工也属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Human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不可分割性、能动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

人力资源管理(HRM),是为了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对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广阔的概念,其中包括工作分析(Job analysis)、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招聘和甄选(Employee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培训和开发(Training and Development)、薪酬管理(Compensation Management)以及劳动关系(Labor Relations)这几个部分。并且,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与“工作”匹配。

其中,我认为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围绕着绩效有以下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绩效管理?什么是绩效考核?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又是什么?同时,围绕着绩效考核又有以下几个问题,分别是:考核什么?谁来考核?怎样考核?怎样给员工反馈考核结果?

首先,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将组织的和个人的目标联系或整合以获得组织效率的一种过程,是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建立共同理解的过程,也是管理和开发人,用以增加实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可能性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让员工知道组织看重的是什么,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该如何开展和改进工作。绩效管理的流程是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由此也可知,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不同。考核绩效是指在考核周期结束时,选择相应的考核主体和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情况作出考核。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系统,绩效考核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绩效管理具有前瞻性,有效规划企业和员工的未来发展,而绩效考核则是回顾过去一个阶段的成果,不具备前瞻性。绩效管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绩效考核只注重成绩的大小。绩效管理能建立经理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而单纯的绩效考核则使经理与员工站到了对立的两面,距离越来越远,制造紧张的气氛和关系。

其次,是绩效考核的基本问题。绩效考核目标,即绩效内容(绩效项目和绩效指标,其中绩效项目又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和绩效标准。考核绩效的考核主体:上级、同事、下级、员工本人和客户。考核绩效的方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示评价尺度法、关键事件法、行为定位等级评价法。绩效评价面谈(Feedback interview): 部门主管定期(如在2010/12/9

考核中期、季度末或者月末)召开绩效面谈,与下属员工就其目标完成情况一起展开讨论。

另外,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对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分别是:档案管理阶段(File Management)、政府职责阶段(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ies)、组织的职责阶段(Organizational Responsibilities)、战略伙伴阶段(Strategic Partner)。

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

以上提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史。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史的“政府职责”阶段,薪酬福利专家、劳工关系专家、培训发展专家等纷纷出现,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却被企业高层管理者视为为了应对政府和法律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并且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不能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得非生产性成本。但随着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力多样化、教育水平提高等问题的出现,及日益加深,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发展到“组织责任”阶段。此时,公司高层开始逐渐意识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及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很重要。企业开始吸收人事经理进入企业高层领导集团,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人事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1990年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司核心竞争力源于人力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公司的总体战略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将作为“利润中心”而不是过去的“成本中心”,并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项活动。

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现状和角色又是什么呢?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以下四种角色:战略伙伴,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提供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使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专家顾问,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为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咨询,提高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性;员工服务者,与员工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及时提供支持,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员工忠诚感;变革推动者,参与变革与创新,组织变革(并购与重组、组织裁员、业务流程再造等)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高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组织变革进程。

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要协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承担使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责任,而是全体管理者及员工的责任;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员工是客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就是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绩效为例,现代企业中仍存在传统人事考核尚未过渡到现代绩效考评的问题。众所周知,传统人事考核存在许多缺陷和弊端,如:在考核目的上,只重视总结过去经验教训,不重视未来的进步;在考核方法上偏形式化,主观描述、单向评定,员工不能了解考核结果,没有提出问题、解释问题的机会,考评结果使组织没有实质性的改进。而现代绩效考评则可以弥补传统认识考核的不足。在考评目的上,现代绩效考评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点在于提出未来的改进思路和方法,具有前瞻性,有效规划企业和员工的未来发展,注重对员工能力的培养,形成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在考评方法上,制定绩效标准,记录绩效,考评绩效,双向沟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连续性的考核;在员工权利上,员工有权了解考核结果,要求员工提出建议,充分了解员工的要求,经理与员工形成绩效合作伙伴;考评结果使员工增强自信心和满意感,获得发展的机会,使组织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效率。另外,现代企业在绩效评估中存在一些误差,是绩效

评估结果存在偏差。如常见误差有:类我误差、晕轮效应、宽容(严厉)倾向、趋中趋势、近因效应、对比误差、刻板印象、从众心理、盲点。

在我看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但是就其结果来说,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又是必须的,因为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将提高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发展。就以上提到的问题为例,我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完善绩效考核体制来避免出现一些绩效考核失误。如,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反馈这一环节,通过有效地绩效考核反馈肯定和鼓励优秀的绩效以使其延续、调整那些没有达到期望绩效水平的员工的行为、制定改进计划,如改善影响员工发挥个人才能的环境、提供培训和辅导,不足技能差距、提供工作设备支持等。再如,通过合理的方法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MBO目标管理法由彼得德鲁克 1954年提出,是指员工和上级协商制定个人目标,个人目标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部门部标而确定,并与他们尽可能一致,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强调企业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目标管理的使用有利于工作行为与组织整体目标一致、实用且费用低、为控制提供明确的标准、有利于上下级沟通、有利于更好开发HR、减少工作中的冲突、更准确地辨别什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人大版

《人力资源管理》 复旦版

《人力资源管理》 曾湘泉 加里德斯勒

下载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 第五章 员工的使用与调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 第五章 员工的使用与调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就业

    人力资源管理结课作业 我是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及就业后将面临方方面面的难题而选修了这门课程的。选课之前,我考虑到了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考了到现在刚刚是二年级,可以有较......

    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

    一谈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与其它管理者一样,都是政策制订者和发号施令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相应的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教案第十章劳动关系管理(精)

    第十章劳动关系管理 [本章学习目标] 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当掌握如下内容: 1.劳动关系的含义、类型和处理原则 2.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3.集体合同的含......

    供应室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调配预案.

    供应室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急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 为保证病人安全,确保紧急情况下迅速调配护理人员到位,特制定紧1、 建立以护士长为领导,全体护理人员为......

    员工招募、调配与考核

    员工招募、调配与考核 任职条件 员工招募、调配与考核 一、 人员的招聘、筛选与录用 1. 招聘录用原则 (1) 广开才路、多种渠道 (2) 人事部门统一企业的人事招聘、录用制度,供下属......

    员工招募、调配与考核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一、 人员的招聘、筛选与录用 1. 招聘录用原则 (1) 广开才路、多种渠道 (2) 人事部门统一企业的人事招聘、录用制度,供......

    人力资源管理部--员工培训管理办法.

    XXXXX集团员工培训管理办法 XXXX-HRM-3-2010 1. 内容与范围 1.1为规范公司的培训工作,满足公司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需求,达到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战略规划共同实现的目标,特制定本......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招聘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招聘案例分析(二) 人力资源师考试网 更新:2010-6-6 编辑:风火thea 某公司的招聘广告 详细说明招聘要求 诚聘 P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