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共5篇)

时间:2019-05-15 05: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第一篇: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初探

内容简介: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所以构建一种全新的能力培养思路显得尤其迫切。依据学科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一些方面体现出中提高学生素质。

关 键 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说在所有教材的安排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应把两者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因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和美育。比如小学美术课本第二册教材中《小军号》一课中除了鼓励学舌功能有选择性地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体验做小军号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革命年代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人民共和国而奋勇前进,当他们加入少先队站在队旗下宣誓的时候,小军号有吹响了号声,它昭示着新一代少年儿童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无疑是给学生上一堂革命传统思想教育与美术活动想联系的美术课。

美术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绘画技能,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技能时,加强培养学生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可见美术教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是与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说,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渗透德育的过程。

在绘画教学中,素描教学能培养学生朴实的品格,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色彩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之外还能培养学生讲究卫生,互相关心,宽宏大量等思想品质。国画教学则能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克服焦躁的心理,陶冶情操。在工艺制作课中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 利于培养知识和能力素质

儿童智力的发展需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促进,美术教学便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认识能力的形式来完善和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的。例如在讲授《走进青铜》一课中,要使学生明确目的。青铜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生活很少见,除非到博物馆参观。这一课就要带同学们“走近”青铜、观察青铜、熟悉青铜,了解4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精巧的铸造工艺,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图片及史料,引导学生的探究。如何才能用画笔把学生感兴趣的青铜器画下来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的能力,同时结合分析与比较使观察结果更深入具体。又如《戏剧脸谱》一课,除了教学生绘制脸谱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重点讲解中国戏曲脸谱的分类及其夸张的色彩和造型,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对吸取脸谱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要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

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学生在美术课程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大程度地张扬和战线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无对错之分的课程。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释放;性格、气质、情感得以自然流露;手、眼、脑得以协调发展,沟通了其物质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关系,促进了个性的内化和健康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智力、人生观和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美术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如何将课堂巧妙设计使教学充满活力,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就需要独特的教学智慧了。例如《泥公鸡》一课在学生欣赏民间艺术品——“泥公鸡”以后,运用揉、搓、捏、塑、黏接等多种方法做一个自己喜爱的泥公鸡。同学们用各自带的可塑性材料捏了一些生动作品,其中有一件让我印象最深。有一个调皮的男孩捏了一个人骑在一只肥大的公鸡背上。当我把这件作品展示给学生们看的时候,全班同学哄堂大小,接着那个男孩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原来男孩家养了一只鸡,他希望有一天能与它一起飞上天去看看。我对这件作品赞赏不已,对所有同学说“这种想法很好啊!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意,这是一件与众不同的作品,我非常喜欢!”男孩高兴不已,沾沾自喜。从那以后我发现同学们都比以前更爱想象了,从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到了他们个性的融入。

 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小学生天性活泼,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们喜欢绘画,更爱读带有画面的书,他们渴望从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生活,然而他们分辨善恶、美、丑,自觉地加强抵制或吸收能力还很差。针对这些现象,我利用美术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观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展开讨论,然后把自己的观察所得用画笔表现出来,使学生爱憎分明,把情感高尚的事物吸取出来,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从而有利于抵制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对于改造不良影响,保护他们心灵健康的成长,提高其自身素质,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在行为习惯方面,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具体规定去做。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人们常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美术教学中首先便提到了这一点,坐立姿势要端正,否则会影响作画效果、健康发育及精神面貌。坐姿直接影响到手的活动,眼睛与画面的距离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发现,逐步探索,就一定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有感触,美术教材的课题中蕴涵着有许多素质教育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说是学生素质中鲜活的细胞,要想让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吸取,单凭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达不到的,只有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摘 要: 我国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人感到欣慰。但笔者综合权衡,又不得不承认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得再进一步创新教学。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关键词:小学生 美术课 审美能力 培养

小学生美术课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儿童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美术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在美术教学中,我对此颇有感触。如果学生能对事物形态、位置观察得透彻,理解得深刻,他就能选取相应的用笔方法,画出某种景物的长短、粗细、向背、俯仰、方圆等形态各异的笔画来。开学初,为了解学生绘画程度,我给他们出了个题目《美丽的„„》内容可以是动物、人物、风景等,让其画想象画。布置完作业,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马上提起笔,先在纸上画一个太阳,几片云彩,然后托着下巴,冥思苦想下面的内容;有的则是先画一条横向贯串画面的波浪线再说,还有的先画一座小房子,或是一棵苹果树。快到下课的时候,有些学生的画面显得太空,于是我给他们建议再加上些别的东西,不约而同的是有几个孩子最后都在画上空旷的地方加上了云彩。我问他们为什么都这样添,他们的说法是,以前都是这样画的,还问我他们画的怎么样。看着这些蓝天、白云、太阳、小鸟,我苦笑不得,不由产生想探索这个现象原因的兴趣来。基于社会对少儿美术教育目标要求与现状落差太大的现实,为了寻求平衡,教师不得已采用示范——临摹简笔画的教学方法。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让学生做出来不错的作品。其结果是孩子在美术方面获奖多了,但是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却下降了。小学生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的方面。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为某种目的而服务。这是站在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方式都代替不了孩子在对生活的感知中获取绘画上的灵感来得有效。目前这种圈在教室内单一的学习形式对孩子今后美术方面的后续学习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少儿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关于小学生画的分段,目前有几种提法。有一种倾向于分成以下四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表现期、写实期。因此,处于小学阶段的少儿是艺术人才早期开发的最佳时期。

也就是7--12岁的孩子,他们能有目的地使用象征式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就是学画的最好时期。我教了5年8-11岁的学生绘画。这个阶段正处于表现期,由小学生画向成人画时期过渡。表现期的少儿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界探讨的老话题了,这一阶段孩子较为难教,孩子在这一阶段中也较为痛苦,容易丧失绘画兴趣。这是因为孩子发育到了这个阶段,不再满足于原先幼稚的小学生画,对自己的写实能力有了较高的期望。但是孩子的专业基础还不够深厚,往往是眼高手低,绘画出的形象满足不了自己的期望,时间一久,在这个时期孩子容易丧失绘画兴趣。此时,在学画道路上前三个时期积攒下的问题也在这一阶段充分暴露了出来。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例如,长期以来形成模式化的绘画形象在脑子里形成固定思维,很难一下子纠正过来。孩子以自己作画的习惯、头脑中的意想代替正确的观察,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些绘画形象。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明显发觉孩子的画突然停止不前了,画中出现的人物总是一种类型,小姑娘长的总是大眼睛、双眼皮、花裙子,画的树总是苹果树,画的房子总是三角形的房顶,四四方方的房身,难道这真是小学生眼中的世界吗?分析其思想根源是由于老师以前教过的,孩子以前画过的小学生画形象就是这样的,掌握起来非常简单,又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且长期以来一直经常训练,运用自如,对于自己表现来说是轻车熟路了。而通过自己的重新观察,将观察过的事物完美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对自己来说是个新事物,是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更多的时间的,还有可能要经历失败的危险。因此为了逃避可能到来的作画失败的危险,许多学生都选择了用自己以前惯用的方式来代替现在应该进行的方式。结果就是孩子在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如画眼睛就是中间有个黑点的椭圆形,而不管事实上眼睛的结构以及呈现给人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再如画人物的手总是像花瓣,手指一样长,胳膊总是像面条,软软的,并随意弯曲着。这些都是孩子没有养成正确观察习惯,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事物本来面目所致。如果教师不纠正学生的观察习惯,这个坏习惯将跟随学生一生。除此问题以外,这一阶段孩子的审美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时家长常说学生几年如一日,绘画没见什么变化,这其实与学生审美能力没有提高有关。孩子只有“眼高于手”的审美能力指导,才能完成优秀的作品。而往往只知埋头去画,却心中没数,不知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具体表现每次绘画时在构图、色彩、技法重复、单

一、创新不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风格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知道美术是多种风格,不求统一答案的。小学生美术教育并不只是教会小学生绘画,它将会对孩子以后的从艺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人员,我们应该为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长远发展考虑。明确小学生美术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对生活的敏悟以及兴趣和感 在小学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美术在整体的教育框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普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课程。农村美术教育也积极投入,像制作黑板报, 纸版画、书法美术创作比赛。但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美术老师,即如何突出农村美术课的特点,通过美术活动的开展,如何发挥农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其绘画的个性,因为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社会观念、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经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如何针对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农村小学开展美术活动课的目的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帮助农村小学生学习形象的思维和认识形象,指导他们的头脑用多元化的方式思考,通过形式多样地美术活动,使学生借助他们自己的实际活动对视觉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阐述他们自身所能理解的艺术语言以及他们所运用的个人方式,进而逐步提高他们对于事物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还应当注重乡土化的特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挖掘学生认识农村日常生活所具备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于农村生活的关心和热爱,逐步提高他们个人对于美的修养,尽管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通过美术活动的教育并不能使他们将来成为艺术家,但由这些美术活动而产生的影响将对他们的终身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这诸多的问题,相比较城市小学而言,条件上有很大的限制,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要善于利用这些优势,把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办的更有特色。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首先是主观认识不足。由于升学的压力,美术教学没有引起学校、社会、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尽管上级一再强调必须开齐上好各门课程,教育部也签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但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学校至今未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课程开齐开足美术课,更别提投入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家长和学生也极少甚至一点也不把时间花在美术学习上,这就决定了农村美术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其次是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衷的大有出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再次是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没有针对农村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的艺术活动,农村孩子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及与教材的内容出现了断层。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教材内容,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材内容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传统美术教材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没有将美术与农村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

除了以上的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下两个方面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农村美术教育的环境在环境条件上的三个制约:1.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他们往往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特别是山村学校,为了各自学校的语、数质量在中心学校的排名,几乎都是语、数教师包班上课,完全剥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权利;2.农村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大部分担任美术课都由语数老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培训,所以也缺少这方面的观念,更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3.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及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落后,美术教学不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努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仍然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且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美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2001年新世纪课程改革进入实验状态,美术学科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运用,更多的进行了一些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美术的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就会好些;而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占优势,对美术缺乏兴趣,绘出的图形就会差一些,教师就应鼓励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作品加以肯定,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

农村孩子虽然在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及城市孩子,但农村美术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例如: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激发人们无限的美感;端午节、元宵节、七夕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这些都给农村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执行者,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认识并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只有这样,农村美术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我们主要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及出现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小学美术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更能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通过分析,我发现,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为例,可以看出,教材里有关农村题材的内容比以往都有明显的增多,这些情况的出现,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因地制宜的讲授提供了前提。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里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创造力及价值观念。让学生走进身边农村作坊等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方,使学生与家乡事物联系起来,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让学生直接面对身边的艺术品或直接参与家乡艺术的创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更好地融为一体。每个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历史文化,都可以进入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基础美术教育都应该从这些本土美术资源入手,使教学更加的直观。

二、美术教材里的乡土气息

(一)乡村题材增多 从整体结构上看,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版教材里乡村题材的内容明显增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充了有关农村内容的题材。如《家乡的桥》结合农村地区的环境,可以画小河上的独木桥,也可以画一些石桥等,甚至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去寻访写生的方式完成,再比如,《农民大叔的喜事》,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几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把自己家或者街坊邻居家的“喜事”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述出来,还有《家乡的文物古迹》,可以结合不同地域特色经行讲述,同时起到了认识文物古迹、保护文物古迹的作用。有的则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校园里、田野里,比如《二月的风筝》,我想这课在城市里是不太好上的,但在农村,到处都可以作为“课堂”,让学生自己制作风筝的同时了解风筝的结构和飞翔原理,让学生放飞风筝的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农村题材的内容比过去更具有趣味性

由于贴近了农村的实际,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因而教材更具有趣味性,因而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从不同层面都进行教学设计。实践证明,快乐的课堂学习(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配合新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洽了师生的感情,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再现了真实的教学。教材提供给老师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度,我想以我上过的《会动的小纸人》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会动的小纸人》这一课包括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两个领域,我们可以从这两大领域之中任意选择适合的点为切入口。我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人手,先与学生交流弹簧人、沙发、席梦思床垫等生活中常见的与弹簧有关的用品;从材质的不同到感受的各异,进而结合孩子们刚学会的拼音让他们拼读课题。有学生说:为什么在手电筒里也有弹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有一点儿生活经验,当时确实无法解释清楚。于是,我说: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它隐藏着许多科学知识。今天,我只能回答的是这个知识当中的一点:弹簧的伸缩性很强,当手电筒的后盖用力压在电池上时,才能接通电路。关于更深的问题我们课下再查找资料进一步研究吧。”由此可见,教材中蕴藏的不仅仅是美术学科间的综合知识,还隐藏着各学科之间的综合知识。

(三)教材内容多元化

教材内容也有有关城市题材的,这样既可以让农村的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能学到其他的美术知识,因而教材内容多元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材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情感发展的同时,也追求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想要熊掌与鱼翅皆得,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寻求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与需要为优先的合理性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尽可能地顾及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发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快乐地学、主动地学,真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

三、如何讲授美术课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教材里越来越多有关农村的题材,农村小学美术课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逐渐开展了,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怎样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呢?

(一)结合不同年龄段授课

小学生身心素质处于懵懂阶段,对社会上的事物既好奇又一知半解,有很强的求知欲,美术课程更多的是要去动手去做的,而由于小学六个年级,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侧重于对于一些美术概念的简单练习,使其了解这种概念传达出来的具体形式,例如对“对比色”这个概念的学习,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侧重于把对比色运用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例如运用对比色来穿衣服、装饰自己的小房间等等,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自然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深入,补充对比色如果运用不好,也会产生色彩搭配不和谐等,这样做到区别对待,更有针对性了。再比如制作房子,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的讲课的时候让学生直接去用彩纸、胶带和小刀直接制作,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当的引导学生在制作之前先在脑子里想想你要制作什么样的房子,可以在纸上画出草图,然后根据草图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制作。

(二)结合不同类型的学生授课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类型,教师要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农村小学生有的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往往有自卑心理和叛逆心理,有的学生因此故意捣乱或者故意沉默,这些需要老师有耐心去辅导学生。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更好的把握,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我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多数的女同学画出来的作品的很细腻但缺乏创意,而多数的男同学有很好的创意但往往设计出来的图形粗枝大叶。我掌握这样一种情况后就开始针对性的辅导,对于作图细腻但缺乏创意的同学,将一些有创意的作品给他们看,以启发他们在这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有创意但不够细腻的同学,我在班里举办一次小小的画展,把作图细腻的作品展出来,这样他们也受到了启发,知道了不足,从而促进了教学。

(三)结合农村的实际授课

农村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城市教育的发展还是滞后的,农村艺术教育更是如此。然而农村却又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更要结合这种优势安排教学内容。我记得小学美术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让学生去航天城看航天模型,这个显然不适合农村小学是实际,但老师可以根据农村的特点,农村有什么,泥巴呀,可以用泥巴制作航天器和航天模型,并鼓励学生在泥塑的航天器上染上喜欢的颜色,这样既结合了课本又结合了农村的实际,同时完成了教学,并且学生在做泥塑的航天器的时候肯定是兴趣十足。再比如有一篇课文是要求学生做一个城市的旅游路线图的,这个也不适合农村的实际,我记得我是这么讲课的。由于我任教的学校附近有淮河,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一个“淮河旅游路线图”,怎么样让游人既观赏到沙场,又观赏到渔船,又能吃上附近河里的鱼,结果学生们想的很认真,做的很用功,有的同学设计出来的路线很合理,这就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还有就是如果要让学生用石膏去制作东西花费太大,这也是不现实的,不如让每个学生花一两元钱买一盒橡皮泥,这样就可以满足制作课的需要,又可以重复利用,提高了利用效率。

(四)农村小学美术课程开展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改变那种单纯的灌输式学习,主动思考可以改变以前被动学习的习惯,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体现着时代对“育人”的要求。

我想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关爱学生,用平等的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平和的心态包容学生的不足,让他们在老师面前变得自信,而真正是一个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意志”的人站在了自己面前。因此当美术课堂变得轻松活泼的时候,变得奔放自由的时候,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自由意识和民主思想在一步步的凝聚,最终可能成就 “人”的完善。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继承关系,自鸦片战争以来,人民思想逐渐解放,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接连发生,智慧的鲁迅还“彷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忙于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现在的中国面临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改造,并使这种改造在更深的领域内培养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我如此重视小学美术课程,也就是希望小学生能在他们人生之初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拥有他们一生都要具备的能力:主动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学习,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这也就是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

最后我想用 余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希望部分老师不要太急功近利,要知道,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这条路上,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四赏”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

“四赏”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

高新区第三小学王晓聪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音乐授课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化需求,对于小学生音乐学习而言,就是不应当局限于机械性的讲解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学会哼唱几首歌曲,而需要从小学生音乐声没素养的高度探索性开发和设计音乐课程,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作激情,更好地体味音乐的魅力和内涵,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拓展。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从“四赏”的角度予以分析和探索,以期为相关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四赏;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提高;方法

对于小学生音乐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角度出发去设计音乐课程,才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音乐涵养,领略音乐的精髓。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教学目标和大纲为要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构建基于“赏词”“赏乐”“赏情”“赏境”的“四赏”教学课堂,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一、学会“赏词”,从歌词中感受音乐丰富的内涵。

对于小学音乐课程而言,教材中的每一首歌都是作者精心创作的精华,每一首歌词内涵丰富、动人优美,宛若一首首诗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欣赏音乐歌词中的美来感受整个音乐课程的赏心悦目,让学生在感受歌词的过程中不断联想、创造和想象,进而在审美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用音乐歌词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比如在进行《春天的童话》课程教学时,里面的歌词:春姑娘飞来了,把门儿轻轻的敲。大地妈妈进来了,脱下雪白的睡袍春姑娘为她梳妆,小燕子送来花儿,羞红的花,增加绿的草,彩裙随着柳丝飘„„歌词非常优美,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收获更多的体验。

二、学会“赏乐”,从节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对于音乐课程教学而言,不仅仅要弄懂歌词,明白意思,还要上升至节奏的高度,去感受音乐的旋律、韵律等,进而在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中更好的感受这种旋律所蕴含和表达的感情。赏乐是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欣赏音乐的旋律、和声等过程中,在高潮低潮起伏重叠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立体美、线条美、波动美等,最经典的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里面的旋律变化较多且表达的悲愤等情感非常强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节奏,让学生感受音乐快慢节奏的过程中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在节奏感中不断升华,增进情感体验。

三、学会“赏情”,感受音乐的艺术内涵。

音乐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行,新形势下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也应当突破现有的束缚,从更深层次感情的角度去带领学生赏析音乐,音乐是富有灵性的,动感的,每一首音乐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教师要不仅仅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技巧、方法,理解音乐歌词的含义,还要教会学生听懂音乐的感情,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赏情”不是随意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解和理论基础,才能在更深层次的层面上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从不同的音乐速度和动感中感受音乐的情境,和歌词和自身的联想串联在一起,从乐曲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赞美、愤怒、欣赏、喜悦等情感,进而引发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学会“赏境”,全面激发创作激情。

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味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和水平的最高阶段,从赏词、赏乐、赏情,升华至赏境,是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学生可以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染,增强自身的体验,仿佛置身于音乐所创造的情境中,进而不断感受作者的创作激情,在悲愤、活泼、激昂的意境中激发自己丰富的想象,学习上升至另外一个高度。

总之,新形势下对于小学生音乐课堂而言,应当进行主动创新和探索,教师可以从赏词、赏乐、赏情、赏境,“四赏”的角度去感受音乐歌词的魅力、旋律的灵动、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情境,进而在增进理解和学习技巧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隐形的体会和感受,不断丰富和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和综合修养,更好地将音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运用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晓彬.小学音乐课图形谱的的设计和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Z2):79-28.[2]韩力.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整合研究[J].名师在线,2017,(16):27-28.[3]缪晓舒.穿越旋律,体验音乐“美的历程”——浅谈奥尔夫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学苑教育,2017,(16):87 [4]杜陆伟.让心灵与美工栖——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7、(31):113

第三篇:提高美术审美反思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教学反思

美术鉴赏的前提是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鉴赏”即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生们可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构思作品,如何运用视觉特征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但在目前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以下误区,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2、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3、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一、欣赏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的安排不合理

在我们使用的中学美术课本中,已大大增加了欣赏部分内容,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作了编排,但安排在每学期美术课程首尾部分的美术欣赏课通常只有一节两节课的内容,其它大量课程均为基本知识课或技能技法技巧课,欣赏部分在整本书中所占比例比重很小。

2、教师教授的方式和课堂评价的设计不合理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较易忽视学生在审美欣赏过程的融入与参与,忽视学生的情感感受,使学生缺乏对美的事物的主动体验。很久以来,多数美术教师在上欣赏课时有一种固定模式:准备大量相关范图,出示范图,进行细致分析、详尽讲解,四十分钟下来,教师声嘶力竭口干舌燥,学生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学效果无从谈起。也难怪 许多 老师大发慨叹:“最难上的就是欣赏课啊!”欣赏课中、“满堂灌”,违背了课堂教学原则,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不了审美技能,得不到进步的愉快和成功的快感,更达不到深层的审美体验,极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许多美术教师、学生家长,甚至学生忽视美术欣赏教学,导致“美术课就是绘画课”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美术学科的评价,大多也只看学生的画画得好不好,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如何不大关注。

二、欣赏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接触、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把握美术技巧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对一些新鲜事物兴趣浓厚。但我发现,他们的创造能力普遍较差,虽然有时表现出较强的创作冲动,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除了专题专课的欣赏内容外,还包括在绘画课、图案工艺课、手工课中根据需要加入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加强美术课堂的直观性、启发性、艺术性,使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欣赏相关内容的美术作品,对学生实践动手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中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美感特质,对美的感受、认知与喜爱自有另一种心灵语言,并且随著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他们对美术作品内容的了解、对作品的鉴赏具有异于成人的着眼点;对色彩的使用规律,往往跳出成人世界的习惯;对造形、构图的理解,也有各年龄阶段的独特眼光。同时,学生个别差异的事实也不容漠视,天赋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差异都影响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与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不能忽略这个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严肃的艺术史要故事化,深奥的理念用语要儿童化,抽象的画面要具体化,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2、尊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是做数学题,它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是与美术作品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美术作品以情感来塑造形象,以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心理。美术欣赏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艺术、视觉艺术、时间艺术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和人的生活环境、自身经历有密切关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没有一定之规,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多种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我的观点与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真正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3、结合美术基础知识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欣赏是锁,基础知识是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内容要素的探究,欣赏方法将难以掌握,欣赏能力也难以形成。美术欣赏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层面,应以一定的美术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白:美术作品的创作表现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内容而已,画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重点部分。

4、适当融合音乐、文学、影视等艺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音乐、文学、影视作品同属艺术范畴,它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音乐的元素,使学生在听觉中加强视觉的感受,并感受到画面上的视觉元素和音乐元素在韵律和节奏上的共鸣,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诗歌文学历史等因素加进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反之也可使其更形象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其深远的意境,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深入生活,内容丰富,对中小学生更具吸引力,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创作素材,其视觉美感同样能为学生以后的创作提供动力。

5、使用多媒体教学协助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仅利用挂图和大量讲解远远不够,图片展示繁琐耗时,欣赏对象多为局部,色彩易失真,观赏角度显单一,不能全面地展示作品,学生很难领悟作品的内涵,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学生们更直观的感知客观事物,达到事半功倍、身临其境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漫步于世界美术的长廊,使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美术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给美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它会改变欣赏课中教师唱独角戏,教学单调乏味的缺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6、利用当地相关美术资源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有条件的话,带领儿童观赏美展,引导儿童走进艺术殿堂,使儿童透过艺术家凝聚智慧与感情完成的作品,接触美、感受美、享受美。当前各小学由于不同原因观赏美展的风气不够普遍,其实对于儿童只要稍加引导,很容易激发潜藏的美术兴趣。经常安排儿童参观美术馆各类美术作品展,增加亲近艺术品的机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天性,增强美术鉴赏的信心与能力。传播美术文化,进行审美教育并不局限于美术欣赏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其它课程的随堂欣赏里,从绘画、图案,还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美术等课程里,领略丰富的中外美术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浓厚的民族艺术风采。

7、欣赏作品的的方法

首先是观察、叙述。在课上尽量多地准备实物照片或幻灯片等资料,让学生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作品,以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直观感受为开端。学生对被欣赏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宝贵的。它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而且学生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让学生充分地观摩作品后,教师不急于叙述,以免让自己或大众的感受制约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弄清并叙述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个细节都不能漏掉。例如:在欣赏“狮身人面像”这件雕塑作品时,让学生充分观摩图片后,要求学生他们叙述所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学生叙述了他们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例如:浑圆的人的面部四周长着象狮子一样的鬃毛,伏卧的身体象狮子,眼睛直视前方,额头上似乎有装饰物等等,观察得非常细致。学生也对所欣赏的作品印象深刻,而且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在这一阶段,教师尽量少讲解,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

第二步是分析。最初的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要深入地了解作品,还有赖于分析。在这一阶段,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的方法,一般是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有侧重地对作品的体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风格等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这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比较欣赏法。例如:把古希腊式建筑与古罗马式建筑这样的有继承关系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快就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以及各自的风格特点。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第三步是解释。主要由教师来介绍学生不明白的知识。例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等。

第四步是评价。我认为对作品的看法与评价不应当由教师做出。而应当由学生来谈论感受。但不论学生喜欢与否,都要求学生说明理由,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用评论的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以上所谈的,是对具象作品的欣赏方法。而对于抽象的作品就不能完全按照这样的方法了。

五、了解美术语言有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

鉴赏教学领域,是以审美教育、作品欣赏为主的。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成为首要任务。具体地说是指美术语言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与肌理等方面,它们给人的视觉感受和由此产生的视觉心理,即是它们的语义。美术作品正是以它的形式元素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这些形式元素就是美术家传情达意的艺术语言。中国画家主张“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几乎成了中国画最基本艺术语言的同义语。就是运用有毛笔功力的线描、点,中、侧锋,顺、逆笔等笔法来体现墨彩、墨韵,这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我们必须结合具体作品与学生共同探讨。如:潘天寿《映日》和齐白石《荷塘》就体现出这种耐人寻味的笔情墨趣。《映日》中线条强劲并以浓重的墨色(面)与红花(点)相映衬,表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韵。《荷塘》是深秋景色,画中荷梗以有力的线条组合交错,产生丰富变化,无序中有序。

总之,鉴赏美术作品只有先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才能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而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作品中的美术语言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因为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不懂得美术语言就进行美术作品鉴赏,那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只有先解决了“美术语言”这一关,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鉴赏这个艺术殿堂的大门。当然,要过“美术语言”这一关是多途径的。这就要靠我们美术教师去努力、去探索。美术鉴赏是可以通过欣赏实践来学习、提高和掌握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实践来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四篇:浅谈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浅谈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长泰一中

汤旺忠

“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王老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明了审美教育在智育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而在大力的提倡加强学生素质教学的今天,美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那就便又不言而喻了。

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二语文教学就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储藏着许多美的因素。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多方地、科学地把课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出来使之形成了美的氛围、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这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情感上的愉悦,得到情绪上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优良性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是语文科审美教育的内涵和任务。本文就如何通过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来实施素质教育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看法。

—、培养学生感受美。

学生审美情感形成与否是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感受美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步骤加以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说明文、继续文还是议论文,无不给人带来享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胸有成竹地做好选取“美点”工作。在备课时,教师要先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并整理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方式贯穿的施教过程去,引导学生感受美,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无完肤,从心里领悟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三册这骗文章中,一开头就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苏州园林在整个艺术构思上有一幅完美图画美,即“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丽多姿画面,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假山堆叠,“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竹子花木”池沼里是“鱼戏莲叶间”二树林则是“高树与底树俯仰生姿,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同”,还有“古老藤罗,盘曲磷峋的枝干”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阶砌旁“几丛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墙微木”。窗边“几竿竹子或几株芭蕉”,正对着白色墙壁,门、窗、梁、柱的图案,“别具匠心”。这一切形成千变万化的“美”的意境。引花景致为情思,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讲这课时,教师要抓住这样一些美丽语句,让学生欣赏、揣摩、体会。从形象、感觉、色彩和动态、静态的变化知道学生感知形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变,领略到苏州园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

在培养学生美感方面,还可采用多种较灵活方法:

1、“美读式”:“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圣陶)”因此,无论是早读还是上课,教师均要注意指导学生“美读”,教会他们掌握好朗读的感情,停顿、重音、语调、速度与技巧,美读使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使作品中任务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审美感受。

2、启发式: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引用联想,想象了去领略课文中的美,例如教师在《茶花赋》时,教师可体温:作者以花为题开篇却不谈茶花,而写盼望中的画。在这教师可启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调动人们的审美器官,在形式美的环境中,茶花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接着可在问:“作者为什么着重刻划茶花的美。”使学生由茶花的美向导祖国的美,由育花人的心灵美及劳动人民创造的美,启发学生从象征孩予单予面茶花里,展望了祖国的未来的美,启发学生感受这由外形到本质,由自然属性到本质属性,逐层地揭示出茶花美的内涵的精巧过程的美感。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做好课前准备,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各悟其妙”“各采其绝”使学生感受到美,领悟到作者匠心独运,精美别具真谛,这是做好语文教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

二、培养学生创造美。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育所承担最艰巨、最困难任务,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应继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既能去采撷“美”的能力,又能去培育美的“花朵”,通过中学教学美育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能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看法,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就着重从口头和书面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美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方法。

1、演讲式。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教《荔枝密》一文时,可启发学生:“扬朔欲做‘一只蜜蜂’你们的愿望是做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发言、讨论,甚至辩论,鼓励他们当中口头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演讲一般。

2、表情朗读法。这是中学生比较喜欢,朗读在者要仿佛生活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把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体验中去在教《听潮》一文时,让学生分段朗读,在懒惰过程中,教师即使点拨、提醒,让他们一面欣赏作品的景物美,一面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或是疏缓、轻柔的语调或急促、激越的语调)来再现大海的不同美景,充分享受再创作的快乐。

3、表演式。特别对于剧本选段的课文,更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龙须沟》、《陈毅市长》这类课文时,可以点几名学生分别读剧中人物对白,对配音演员一般。读时要感情充沛,绘声绘色,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一些对话丰富、场景集中的小说,如《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表情朗读其情节。

4、背诵式。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精彩的句子、段落、篇章。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通过记忆而储存于大脑里,其好处一是锻炼口出伶俐。二是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说起话来就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给人以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具体课文采用合适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美的能力。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培养学习书面表达美的能力,重在从模仿课文的角度进行。

1、改写式。即利用课文里的材料重新协作,在忠实于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可以将《有的人》改写成论说文,将《琵琶行》改写成现代记叙文。这种“借米下锅”办法,既能使学生更深体会课文中的美,又包含有一定再创造。

2、续写式。例如教《茶花赋》时,经过学习,学习对作者借茶花颂扬祖国的美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抓住课文末尾所说的“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丹青能手„„。”

3、仿写式。仿写的方法有多种。从观察方面仿写,从结构方面仿写从题材方面仿写,从方法上仿写,从选材上仿写,都可以。例如教《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时,可布置学生从观察方面仿写一篇抓住特征写景的做文章。教〈第比利斯的底下印刷所〉,可以让学生从方法上仿写一篇按空间方位顺序介绍说明事物的做文章。

改写、续写、仿写,都是仿中有创的训练对于学生书面表达美的能力很有益。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是多方面,实施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美的朦胧感觉中走出来,在对美的理性认识,把握,乐不知疲中,自觉地受到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使他人道德水准有说提高,为净化、优化学习环境,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篇: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关键词: 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 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 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 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3.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3.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3.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3.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3.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 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3.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3.2.5 目的非功利性

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4.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4.2.1 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4.2.2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4.2.3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4.2.4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

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形状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4.3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4.4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 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4.4.2 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4.5 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

教师和家长还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孩子看了电视、听了故事,最喜欢模仿的常常是反面角色的语言及动作。家长和教师在审美教育中,除了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辨别美与丑、是与非的能力外,还要在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注意冲淡反面角色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不要把孩子打扮得怪模怪样。如染红指甲、烫头发等,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会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应予避免。

下载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校合作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开题报告(共5篇)

    家校合作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开题报告 罗村镇实验小学 2014-2-17 一、课题名称: “家校合作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共五篇)

    福州家教大本营-福州家教网-福州家教http:// 专业一对一大学生初高中家教辅导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

    提高经营者素质

    1.提高酒店经营者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酒店企业文化是旗手文化,酒店经营者的素质和觉程度对于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在酒店文化建设中,经营者要想缔造出......

    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妇女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农村妇女作为一个占全体农民人口一半的社会群体,不仅肩负着物......

    教师素质提高

    一、课题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人才竞争导致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乃至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

    小学生素质评语

    陈星星小朋友:课堂上,班每当老师讲到精彩处你的嘴角总会露出一丝微笑,你始终是老师忠实的听众。你热爱劳动,不管有没有轮到你值日,你总是主动留下来,经常是干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思考[共5篇]

    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