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5:1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论文》。

第一篇:课题研究论文

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陈云仙

摘要 :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小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改革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应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数学教学和探究活动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以增加课堂中的技术含量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卓有成效的在教学当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深刻了解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作用

1、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现代远程资源在创设情境氛围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集图、文、音、像于一体,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多种表现形式,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远教资源中有一个FLASH课件,里面包括快乐学堂、生活应用、快乐岛、练习区等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快乐学堂中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然后在练习区中练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在生活应用中应用有关的统计知识、最后在快乐岛中畅游。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位置 》一单元时,远教资源中提供了大量的课件资源,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远教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知识的储备量也有限,所以在感知事物时还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判断事物时经常会以外部特征为标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远教资源的各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直观形象的办法表示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的思维,拓展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化难为易,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利用远教资源动画课件: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凸现“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标出“边”。这样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清唽明了地展现出“角”的图形和“角”的画法,学生对“角”的画法轻而易举就掌握了,并为学生架设了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力的突出《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

又如:二年级《平移与旋转》一课中,学生对于平移的距离判断时很容易失误,如果教师恰当地利用远教课件,先直观地演示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跟着数平移的距离,初步感知平移。然后在物体原来的位置用不同颜色标示出物体的一个点或者一条线,以这个点或这条线作为参照来判断平移以后的距离,并抽象概括出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从而顺利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3、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生学习视野,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内容非常丰富,模式一的学校配有 1-6年级的DVD教学光盘,每节课都有课堂实录,教师可以自己借鉴光盘中的教学设计并结合班级的特点进行教学,还可以与光盘中的教师同时进行教学,形成资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模式二中,不仅有配套的光盘,还可以接受中央电教馆传送的远教IP资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每课的教案示例,典型例题、媒体资源、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练习和单元测试等等,还包括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等栏目。不同的教育专题,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学生能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提出“闰年为什么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又闰”等疑难问题,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单靠教师传授性的教学,是很难弄明白的。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到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学生通过查找“科学家的解释”、“年历的传说”等内容,自已去探究这些问题,并能从自身的认识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网络在线和BBS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

4、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运用远程媒体资源结合多媒体,首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动画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某种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想象:(1)把圆按照相互垂直的直径4等分,能拼成什么图形。(2)把圆8等分、16等分,按照上面的方法能拼插成一个什么图形。(3)把圆32等分、64等分„„继续拼插,得到的图形接近了什么图形?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出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插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具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当学生认识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圆等分16份后能不能拼插成我们熟悉的其它简单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探究教学插上了翅膀,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小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1、深刻认识现代远程教育

由国家启动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改变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陈旧、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是一项“翻身工程”、“民心工程”、“亮点工程”。

同时远程教育资源内容非常丰富,模式一的学校配有1-6年级的DVD教学光盘,每节课都有课堂实录,教师可以自己借鉴光盘中的教学设计并结合班级的特点进行教学,还可以与光盘中的教师同时进行教学,形成资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在模式二中,不仅有配套的光盘,还可以接受中央电教馆传送的远教IP资源,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了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为农服务、使用指南、网站导航等栏目。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用于师资培训,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

2、提高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

在现实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讲求形式的多,注重实效的少;比赛中用得多,平时用得少;网上下载的多,有效整合资源的少等等。这说明,我们尽管有了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环境,但远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既有技术上的因素,也有操作上的原因,更与人们的认识密切相关。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认为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运用,关键是要讲求整合策略,注重整合效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环境,将现代远程教育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育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措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创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提高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能力

我们尽管有了比较先进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但远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加强操作培训,实行培训一个熟练掌握一个,争取人人能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同时现有的教育技术越来越体现人性化。应用者只需稍微培训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这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充分应用这门技术,从而感悟这些技术对我们的教学和生活的便利之处、有益之处。

4、正确恰当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为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于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要根据数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具体的情况,对远教资源进行筛选和再加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教师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时,还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能力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远程教育资源必将以更优的设计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更方便和快捷的服务。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势不可挡,只有我们迎头而上,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田慧生主编远方出版社出版 2003年5月

2、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运用田慧生主编远方出版社出版 2003年5月

浅谈电教在数学中的应用

李宇

电化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电教媒体和教学内容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在电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系统的观点来规划和设计,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完美地结合起来,并采取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探解决方案、评价教学结果等步骤统筹兼顾。近年来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电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优合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电教手段形象直观,激发意向。

投影仪教学可以使教学图象静中有动,动中有变,变中激趣,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学好,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电化教学能把静止的实物图和直观图变为活动的 变化的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首先用幻灯演示,草地上有8只羊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再运用抽拉片使屏幕上又走来了三只羊,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因为整个变化过程学生看得明白,所以学生能完整地叙述出题目意思。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很自然地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接着根据题意和已建立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的“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8和3或3和8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样学生不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化教学实践操作,强化感知。

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操作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智力技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去,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电化教学能使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小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些同学对被乘数和乘数的实际含义不不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在投影器上摆花朵图,每人摆2朵用3个人来摆,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2+2+2= 再让学生摆“□”图,每组3个,共4组,并写加法算式,然后再让学生摆“△”图,每组摆4个,共5组,也写出连加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区别同数相加时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的不同含义,强化“相同数连加”的认识。最后将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导入乘法算式,特别是在很多个相同数连加很麻烦,可以数一数多少个这样的相同数连加,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最后师生再根据乘法的结合顺序,编写成儿歌,通过录音机放出来,如3个2是2×3或2×3,5个4是4×5或5×4,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这样使原来的加法知识结构得到了巩固,又使新的乘法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

三、利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化难为易。

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可以化难为易。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利用电化教学能使学生观察基本规律和概念的形成,把抽象的客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为具体的直观的容易掌握的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小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因此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含义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首先运用了投影手段,首先出示“一个苹果图”让学生说出这是几个苹果,可用整数“1”来表示,然后让学生继续观察画面,把这个苹果从中间切开,问:这时苹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教师利用抽拉卡隐去其中的一半,问学生这时是几个苹果能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了?由此让学生知道类似这种情况得不到整数的结果时,可以利用一种新数──“分数”来表示,使学生对分数建立了感性认识。然后演示抽拉卡或复盖片把一个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从中取出的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演示三组旋转片,把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让学生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认识思维能力。

在当今各种教育手段竞相发展的时代,电化教育手段以其特殊的功能和优越性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努力改革传统教法,探索电化教育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优化组合的规律和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郝瑞清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魅力:它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变成画面;抽象的化形象;复杂的化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是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的最佳情绪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恰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情绪,提高教学效率。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由于老师、学生生活在内的,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通过观看,大家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二字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易受新异事物的影响,再如学习《黄河魂》一课,上课之初,教师可播放壶口风光录像,让学生走进一个感受壶口,了解壶口的特定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本人在上课时,先借物导入,创情景,出示50元人民贝放置实物展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景物,猜想这是什么地方?(壶口瀑布)伴着同学们的回答,播放乐曲《我的中国心》,教师动情地介绍道:“壶口瀑布是黄河的一大奇景„„黄河哺育了亿万华夏儿女,请看——”(放壶口瀑布录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整体感受壶口 瀑布的磅礴气势,致令观者为之惊叹、为之自豪。学生心中激情荡漾。这时问:“同学们看后,你有何感想呢?”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太美了!”“十分壮观!”“气势雄伟!”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如此壮美的景观,作者是怎样将看到的、听到的跃然纸上,又给作者本人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们自然会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课文、感受壶口美景的情境之中。

二、善于捕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契机,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效果。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即以多媒体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如在学习《学奕》时,为了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奕秋教两人学下棋的画面。同时,使画面动态化,先出现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下棋的情景,再出现另一个一心二用,左顾右盼的情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对比鲜明,会使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更加生动。随即多媒体中后一个人抛出一句话:“学不好,是我的智力不好。”这样学生纷纷就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结合画面提示,发表个人见解。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达到共识后,多媒体又出现问题:“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练说,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把两种不同学习情形浓缩成一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并引导学生视觉、语言、思维共同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对古文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犹如教学《鲸》一课,在理解课文难点“鲸为什么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并用电脑演示:在太平洋举行一场鱼类运动会,鲸宝宝也来参加,鲨鱼拿着刀就是不让它进去,鲸宝宝心中不解,只好问妈妈。难点就是鲸宝宝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难点在情景中得到突破,教学过程的重点也在情景中变得更为突出。最后,学生把收集到鲸的资料互相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多媒体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的情感的投入,达到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创造,调动学生实践。教师的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的第三课时,当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再伴以清新的课文朗读后,在明理的基础上,出示“狼龇着牙,咧着嘴,恶狠狠的嚷道„„”老山羊说:“你不会活多久了„„”此时戛然而止,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的空间,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可能„„,可能„„)这对写作材料的多角度叙述都利于积极主动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进行练习反馈,既方便、也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再见了,亲人》1课时结束后,我准备了一个练习概括课文内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出的牺牲和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我用多媒体出示这一部分的问题,学生口头填空,填一处,我按一下鼠标,屏幕上即显示出红色的填好的答案,这对于调动学生积 14 极性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又巩固了课文内容,增进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现代教学中的优势

菅凤阁

教育资源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利用信息资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学科课程教学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制定以实施计划:

1、为了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学科教学中。

2、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这种模式需要综合运用知识,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突破时空的限制,为人的学习提供多种可能,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 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获取共享资源、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有利于学生在各学科中的实践应用,有利于学生在大量的资料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更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学科课程生活化

学科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过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教学知识结构。

2、让学生亲历学科知识的形成

学习教学知识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必须让学生看到教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学知识”。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这是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

4、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者”。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5、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面向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6、改变过去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7、加强各种培训、学习、研究活动,通过现代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育人水平的提高。

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探讨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所谓可视化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多媒体动画、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可视化时空之中,使其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教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可视化教学的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感知”可视化

使学生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得到形象化感知;使学生观察到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实质性细节,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认知过程,减少由于学生经验和观察兴趣的差异所造成的 “先天性”基础差距带来的学习疑难和教学困惑。

B、“想象”可视化

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性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想象思维的基础对象是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时空特征,学生利用可视化的时空图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

C、知识”可视化

知识是人对事物存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它表现为概念、方法、规律等各种抽象形式。学生往往会死记硬背,或者是工于对知识内涵的逻辑性理解,而并不注重知识所描述的对象的真正行为。用大量凸显内涵要素的抽象或具体形态的外延表现内涵,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D、推理”可视化

推理是人借助概念、规律和形式逻辑从已知发现未知的思维过程。在推理过程中用可反馈的信息进行干预,是训练推理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E、“思想”可视化

这里指的思想是在具体学科中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很抽象,不可能用简单的概念、公式、定律等形式对学生表达清楚。但学生掌握这些思想对学科学习至关重要,使思想形象化将对学生理解学科思想、培养学科素质产生巨大影响。

F、“观念”可视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出发点。建立认识一类事物的观念是认识事物最重要的过程。所有学科都建立在观念基础之上,学科的基础性发展也体现为观念的变化,突破观念束缚是创造性素质培养的核心。但一般学生对观念的理解很困难,将观念描绘成可视化的资料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

2、李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 《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3、吴季松,“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4、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教育研究》

浅析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探究

马晓旭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 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探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功能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探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探究和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新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轻易理解和把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喜好。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 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征,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探究统计新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喜好的话题进行统计探究。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喜好,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有机整 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索,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熟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征。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和,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熟悉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外形各异的漂亮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熟悉》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 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和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摘要: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布置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功能。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办法,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摘要:把常用的 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新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把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新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新的技术上的新 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和“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摘要: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熟悉,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和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喜好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和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熟悉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和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 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功能、教师和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索新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和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练习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喜好、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气,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 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章剑卫摘要:《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探究,2000.2、王跃摘要:《数字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2.4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 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

4、《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何克抗

5、《现代教育技术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6、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余胜泉

陈莉

7、《小学数学教学概论》

金成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怎样利用教育资源上好低年级数学课

吕俊兰

内容摘要:

利用 教育资源给小学生上课,是我们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事,以前看到城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我们非常羡慕。这几年,国家为教育大量投资,没有忘记我们农村小学,让我们也有机会,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上课了,我们非常感动。作为一名 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深感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给学生上课,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容量大,重难点突破快,学生掌握知识扎实。我们知道利用 教育资源,能改变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农村教师提高数学 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以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一本书、一支笔,单一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空间。现在,我们可以通过 教育课程资源为我们提供的课件上课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完善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关键词:利用 教育

资源

上数学课

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音像多媒体等多种媒体介入学校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新的学习环境。也为我们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事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辨别、计算和应用。教育资源的出现以她独特的魅力受到了我们农村教师的青睐,她借助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达到让更多的教师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兴教育事业。充分满足了我们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我深感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给学生上课,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容量大,重难点突破快,学生掌握知识扎实。利用 教育资源,改变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农村教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课程 29 资源为我们提供的课件上课。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给低年级学生上好数学课 在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的同时,我发现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内容比较多,有时学习内容还没有练习完,下课铃声就响了,弄的我不是拖堂就是遗憾的按时下课了,经过不断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又经过和同事们多次交流,发现他们有时也有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这时我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从而使我的教学流程不再死搬硬套跟着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给我提供的课件上课了,这是我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好课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跨出了成功的一步。在我的带动下,许多教师都能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编辑自己所增加或减少的教学内容。这也是我们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把它用于课堂,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探索的精神及求知欲。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这课时之前,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的课件演示几遍。之后,发现原有的课件提供的相关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比较少,我就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了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孩子们开始积极的参与,并主动的观察,正确的回答问题了。这节课学生们学的非常认真。我又教育学生回家后随时观察钟表、认识时间,逐渐的使学生更 30 加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养成了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当我打开农村远程教育课程资源时,人教版各学科的课件尽收眼底,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美术,健康等等。其中包括数学学科1—6年级数学 “课程资源”、“学习指导”、“教师发展专题”、“为农服务”等栏目,有全国著名数学教师新的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法,给我了很大启发,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体现了当今我国数学教学的最新理念。我开始接受这些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理念了,经过我多次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现在我终于能把数学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还能利用动感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了课堂气氛,如,我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及书写》时先出示课件,展示野生动物园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场景,体会数量的关系。

然后教师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学生认真观察,主动学习后,师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

示的?请你拿出1根小棒。”我又用以上的方法教给学生认识了2、3、4、5。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计数器,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1)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5)板书:1、2、3、4、5(全班齐读:正、反读)教师又问学生: “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教师说,学生操作,接着教师请学生:

1、伸出4个手指头;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3.请你拿出5个圆片。通过学生伸手表示、用眼观察,用笔绘画,用小手摆圆片,用口说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判断操作等能力。经过多次提问,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分辨、理解、记忆这些数字。学生练习完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的掌握和运用,再安排下图,让学生认识图中有几个实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实物的个数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物体数量,再次体会1——5的数量关系。

在练一练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说出相应物体的数量。

通过依次出示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的图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数学课,能为教师节省许多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上。为我们更好的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课堂形式多样,巩固练习知识的容量大,学生通过练习能在一节课中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不吃夹生饭。在讲课中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这是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最有利的服务。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水平。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上自习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节目中同学们了解到了数学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憧憬着数学的未来,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我所带的这个班学生很喜欢上数学课。我感到欣慰。我认为,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经常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组织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研究下

去,我们相信教学质量一定能得到很大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充分运用,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灵通了,变得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了,我相信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四、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上数学课,可以省去很多板书时间。

课堂上需要板书的知识要点、例题、图表等内容,课件早已设计好,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详解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学生练习,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本课的判断题,哪些是三角形在下面划上对勾,有的同学很容易判断出来,有的同学判断不出来。通过课件中图形的闪烁,那些判断不出来的同学便恍然大悟了。以前我讲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节课时,课件完全是自己做的,确实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现在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我们学校远程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下载了很多和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现在想讲哪一课,只需到教师资源共享库中便可查到我想要的数学教学课件。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提供的课件教学,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方便。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对我们农村地区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给小学生上课,能推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平等感受、体验,享用远程教育资源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他们的见识。实事证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给小学生上数学课,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8、《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音乐课题研究论文

音乐与生活

——观《歌剧魅影》有感

音乐是生活的凝练与表达,生活是音乐的创作源泉。音乐,无论是乐曲还是歌曲,都表达了人们长期生活于世界的内心感受,来自人心灵的抒发。美好的音乐给人以愉悦、舒畅之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性情。音乐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的连接起来,组成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

真正的音乐并不只是指那些穿着整齐的礼服、坐成六排的艺术家们演奏的诸如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虽然这些乐曲反映了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下作曲家们的心声,但那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见解。王朝更迭,江上易改,同样音乐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乐府到现在的歌曲,由士大夫的音乐到大众的音乐,无不看出音乐的发展。人们爱把歌曲与音乐分开而论,其实歌曲就是音乐,最大众化的音乐。就流行程度而言,现在的歌曲早已胜过当初音乐家们的作品,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已经不再那么狭窄了。只要能让人产生美感的声音,我们都可以把其称之为音乐。

音乐鉴赏课上一首《the music of the night》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我看完了与之相关的《歌剧魅影》歌剧及电影。

这幕歌剧讲述了一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在这场音乐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

《歌剧魅影》虽有恐怖惊险的气氛,但导演追求的是调动一切音乐和舞台的表现手段,充分发挥音乐剧的综合舞台优势(声乐和舞美)。整部音乐剧采用近似严肃大歌剧的音乐语言,引进了“音乐戏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将幽灵、克利斯丁、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美妙、真诚而又略带伤感的浪漫,以及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得极其凄婉、完美、动人。

而电影中情节更为丰富。克利斯丁第一次真正的踏上自己的舞台,女主角崭露头角美丽朦胧。《think of me》的音乐轻柔悦耳,歌声开始,故事也开始发展。导演利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塑造了这一角色,让影片随欧洲巴黎歌剧院所演出的歌剧而进行故事的展开。

克利斯丁的第一部歌剧成功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点上蜡烛听到了音乐天使(幽灵)的鼓励。克利斯丁的好朋友来找拉乌尔,两人一歌唱的形式开始了一段对话。但克利斯丁和拉乌尔的相爱让藏在镜子后的剧院幽灵十分气愤,便从镜子后现身,女主人公和幽灵第一次接触。在幽灵的充满诱惑的歌声的指引下,在黑

暗的密道里,克利斯丁步步紧随,两人乘着小船,来到位于歌剧院地下暗湖中心的的密室里。在这充满梦幻色彩的地下室里,幽灵用温柔而有力的歌声《the music of the night》让克利斯丁抛开世俗的羁绊,加入到黑暗王国,吟唱他谱写的黑暗。歌声旋律悠扬婉转,歌声和音乐也是优美圆润。当女主角前往地下王国时,《the phantom of opera》的音乐高亢,激昂,神秘又略带紧迫;众人争论不休时,音乐轻快滑稽;女主角身处墓地时,音乐哀婉凄迷。电影除了使用乐剧表演外,画面人物和音乐的使用也是别具风味,拉克被杀时,音乐的急促和拉克逃命的心跳,逃跑汇成一体,充分的将惶恐表现的淋漓尽致。

演出魅影的歌剧《唐璜的胜利》时,幽灵故伎重演,不知不觉的绞死了扮演唐璜的皮儿吉,亲自披挂上阵,与格里斯丁一起演唱了一段优美的咏叹调《覆水难收》(the point of no return)。音乐低沉狂野,符合魅影的性格;整部电影也伴随着《唐璜》的胜利,将克利斯丁要挟到地下室,让克利斯丁做出选择,背景音乐危急激烈,这个地下王国则显得黑暗恐怖,克利斯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平静的一吻唤起幽灵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八音盒清脆的声音伴随着主人哀婉的歌声,为这段传奇添上了一个余韵悠长的结尾。

原来的音乐剧就有大量经典音乐,这绝对保证了电影中感情色彩表达的震撼力,也是电影的主要灵魂所在。在这部电影中,舒缓、紧迫、狂躁、激情的音乐不断交替,而且几首旋律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ll I ask of you”贯穿始终。同样的旋律巧妙表达了不同的感情,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败于金钱和名利之下,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中诱惑太多。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唯有音乐,才能使我们心情畅快,陶醉于其中。

第三篇:课题研究--论文-识字

【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识字方法探究

焦中军

识字教学是传承中华汉字文化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的课堂中,主要是由教师去帮助学生归纳生字的结构、特点、读音、字义、组词,然后再通过反复的读写来强化记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没有积极识字的热情和兴趣,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更是与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相脱节,所以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不能准确区分字形,对字义、字理不理解,造成在运用中出现同音字不分,形近字混淆的现象,识字量提高太慢,阅读上有障碍等现象的发生。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并没有提高,相反老师识字教学的热情却在减退,成了一种不变的公式。

因此,我所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就是针对以上识字现状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即识字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创新”,识字教学的“创新”就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媒体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认识的汉字变成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的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规律,减轻学生识字的负担,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这将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学习别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所进行的识字教学方法探究的对象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的大门,识字基础比较薄弱,形象记忆大于抽象思维。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范围狭窄,识字途径单一,识字基础薄弱,兴趣很高但能力有限,记得快忘得也快,形近字容 易混淆,同音字容易写错等现状,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计划并付与实践,主要分为教学识字实践和环境识字实践两大板块。

一、抓住课堂识字教学的阵地,唤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首先有学习的氛围,其次有竞争的意识,还有多种形式的方法及老师有效地指导。首先,在于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孩子年龄小,不能单一的用听、认、读、写来强化学生认字,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尊重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用多种形式的方法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我所采用的常用识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直观体验中识字。

多媒体技术可将死板的方块字形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变成了有趣的形象。例如我所讲授的《口耳目》一课,就是让学生认识12个象形字。在授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利用课件的动画将象形字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字。如教学象形字“分”时,我用FLASH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简笔画“一把刀把西瓜分成两半”然后逐渐变成象形的“分”,最后出现简体字“分”,在这种情境体验中,学生对“分”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不仅把“分”的字型牢记于心,同时对祖国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另外利用动画情境,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

2、创设对比情境,在比较中识字。

研究中面对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多音字,教学时,我注意创设换偏旁、辨字形、析字意、纠错别字、入语境等对比情境,学生通过区别比较体验,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加深印象,提高识字的准确率。如:“人、无、午”和“入、天、牛”字的比较。这样比较法识字,可以加深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别,以防写 错别字。

3、创设体态情境,在体态表演中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会意字,面对善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在课堂上,我经常创设恰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情境,课堂教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在教学“抱、跑”两个生字,我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说说老师此时在做什么?老师用什么在抱?(提手旁)所以我把这个提手旁先描红。再说说老师用什么跑步?(足字旁)我就把这个足字旁描红。又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一演“拉、捡、推、拍、挤”等动作,用表情来表现“哭、笑、惊、呆”等表情,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字,从而强化了认识,其识记效果怎能不佳?

4、创设生活情境,在体验中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的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新教材中安排的常用汉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在研究中我创设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作为开展教学的丰富资源,让孩子体验到枯燥的方块字跟生活结合起来不仅有趣,更有意义。

5、在游戏活动体验中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开展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身心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找朋友、连一连。由教师设计游戏规则,让学生将生字与拼音相应的连线或结合,或将生字的偏旁和另一半连线,这样可以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b猜字谜、编字谜。可由教师出谜语或学生自编谜语,互相猜谜语,在游戏中评比出“猜谜大王”和“编谜语大王”。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编一些帮助学生识记,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编一 编。例如“中”字,可编这样的谜语:“一竖穿过口中间”。又如:教授“清、晴、睛、情”时,可以根据学过的“也”字,编成这样的谜语:“有水能养鱼虾,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能行天下。”猜谜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往往会开怀大笑,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c编儿歌、编顺口溜。如在区别一些字形时,引导学生编成“木禾只差一撇,千万不要混淆。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对于形近字“清、晴、睛、情”,经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编出了这样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水河清清,有日天气晴,有目眼睛亮,有心好心情。”编顺口溜、编儿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其间,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d其他游戏。例如“摘果子”“开火车”“夺红旗”“贴字”“我当小老师”等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

其次、推进字理教学。学生对汉字不仅要形象感知,更重要的是意义识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我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经过漫长的演变和简化的过程,才变成今天的样子。大部分汉字都有字理,推进字理识字,学生对汉字的识字更加准确、牢固,对形近字的区分更加清楚了,写错别字的几率少了,记忆印象更加深刻了。例如:“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雷、雪、霜”三个都是形声字,富有形象性,都与“雨”有关;“笑”字令人快乐,“哭”字一看就像眼睛在流泪......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识字经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上学期,我在本班学生中定期开展一些有趣的识字活动,例如:早读开展阅读比赛,班会进行“识字大王”比赛,每个月评选一次“识字小明星”,进行表彰和奖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非常高,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也进步了不少。从校园生活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社区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网络世界,汉字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面对如此强烈的视听冲击,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我们就其称为“生活体验”。如果说,课堂识字是“有意识字”的话,那么,在课外生活中学生因接触多了而识的字,就是“无意识字”。

小学语文识字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或学校内,应该置身于广泛的社会环境中。下面就谈谈环境识字实践的具体措施:

1、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充分调动起学生校外的识字兴趣。

发动学生收集广告纸、日用品包装盒、食品包装袋、海报等,认识上面的字,并让父母帮助剪贴成册,每周在班里评比一次,评出“识字小能手”,进行奖励。在家中看电视、读报纸,积累汉字;在马路上看广告、读店名、看站牌,积累识字;教师定期布置检查,及时鼓励表扬。这些措施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巩固识字效果,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用处真大,进而提高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意识、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点燃智慧的火花。

2、电视媒体识字。

电视媒体基本走进每个家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电视广告、儿童故事片、动画片等,画面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喜闻乐见。我们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会的就问家长。学生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出现的字,不断地看,听,问,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

3、通过课外读物识字,积累各种语文知识。

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作为《采蜜集》。让学生将从课外书中学到的各种名人名言、成语、谚语、歇后语,优美句子等摘抄下来。每月在班中展示交流一次,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采蜜集》与他人互换欣赏、阅读,不仅可以从中认识到更多的汉字,学到更 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逐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本学期,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积累了许多常见的成语、谚语、优美词句,不仅扩充了识字量,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

4、利用古诗识字。

每周布置两次背诵古诗的任务,学生将背诵的古诗积累在《采蜜集》中,每月进行一次“古诗背诵大比拼”,看谁背诵的又多又好,进行评比。古诗背诵比赛一般放在周五进行,可以男女生选派代表进行比赛,也可以自己推荐自己,题目由老师规定(在已经背诵的古诗中选取),形式是抽到哪一首就背诵哪一首,最后由评委团(选出的同学)进行评比,分出名次,及时奖励。

自从识字教学研究开展以来,学生确实有着很大的变化。从被动识字到主动识字,识字的愿望更强烈了,兴趣更高了,识字的方法也由单一变成多种多样,识字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识字的范围更广泛了并且普遍运用到了生活当中去,识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重视了识字的教学,忽略了书写的指导;字理教学没有有效地实施和坚持下来,家庭教育氛围不够,养成习惯难保持,两级分化情况比较严重。

对此,如何解决识字与写字在教学时间上分配的矛盾,如何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克服两级分化的情况,如何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悦、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何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的问题,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第四篇: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课题研究总结

一、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

二、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培养能有效的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改进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能够做到这一点。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知识对语感培养起很大作用,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语感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或改变。也就是说,语感培养即不是脱离言语知识、脱离言语文本的天马行空,也不是咬住字词句不放的文字游戏,它要通过字词句通向人的心灵、精神世界,通向生活,通向社会。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可以凭借语感主动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心理图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一个人求真、逐善、创美。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1、诵读吟咏,积淀语感

诵读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诵读吟咏是语言积累的最重要途径,从古至今,琅琅的读书声都是语文课的一大特色,是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也可以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诵读能力的培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朗读、诵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文学的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善于用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要重视背诵,背诵的过程是典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的过程,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沉淀了文化,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受用终生。

2、积累语汇,夯实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是借助各种言语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以大量的存储为基础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言语材料的积累。小学生在逐渐养成主动识字习惯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并得以发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这就要求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调动小学生语感的经验性,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能否借助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将识字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实事联想起来,能否借助语感的经验性来独立识字是关键。

3、品析语言,架建语感学习的桥梁 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即品析语言。因此,引导小学生品析的功夫少不得。训练语感,必须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要鼓励小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一般说来,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语感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几类词句的品析:能够表达文眼(诗眼)的语句;能表达声音、色彩、气味的词语;能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词语(多为虚词);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作品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白话文中使用的文言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叙事性作品中的议论和抒情性语句。

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课文范例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小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激发情感,联想想象,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感的艺术魅力。

4、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养成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讨论,养成随时写作短小的语感随笔的习惯,可以时时感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言的快慰。久而久之,人的语感能力自然会增强。小学生在面临习作时,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不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而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明显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使用,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调动小学生语感的情感性与整体性。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就要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化中特有的意境、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写作过程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思索、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语感认识又提高一步。

四、结论

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起着塑造、监督和指导等作用,它统摄了具体言语活动的全过程,没有语感的参与,这些具体言语活动方式就无法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入探讨语感的本质、语感的形成,才能有助于基础教育中语感教学走一条低耗高效之路。

林辉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论文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言语实践,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列入了新课程标准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提高培养策略,对于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课外阅读面,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等方面;对于教师,增强学生语感培养的意识、在课堂中回归课文,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与体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等方面,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得到熏陶从而优化语感。

1、从学生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认为;“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作为终极目标,我要使小朋友养成语言的好习惯,也是思想的好习惯,这才是终极目的。”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他们平时大量的无意识阅读引导到有意识的培养语感能力方面,将会对语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大有好处。

第一、指导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生自学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最常用的工具书就是字典和词典,学生在查字典或词典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很多词汇,并从中了解字词的情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巧妙运用工具书,能提高自和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培养语感能力大有好处,做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平常的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精彩段落或是名言警句,就要把它摘录下来;一种是在精读一篇文章后对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并对它作一个小结;还有一种就是在读完书后将自已的感受写下来,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体悟,并从中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增强语感。

第三、培养朗读的习惯,提高语感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也足以说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朗读也有其具体的方法,首先是示范朗读,它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让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既能使读的学生有一种情感的介入,自觉的入情入境,也可以使听的学生从中体味到文中字词的旨外之意。其次是想象朗读,想象朗读是种超乎现实之外,走入文中意境的的朗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第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语感是需要在长期的言语学习中积累的,只有强化口语与读写的实践,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以及读书心得,还要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外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在的消化吸收,才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语感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任何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身上,教师教的一切内容均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自已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过程,这是一个积累和感悟,新旧经验之间交融的过程。所以,要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学会观察思考完善和发展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感知品味作品,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体验作品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学作品。如果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顾学生的主体体验,过快介入分析做出结论,使学生主体体验在匆匆间进行,学生的情思就无法深入,与言语作品的对话也无法充分发开。同时,教师不要让学生带着追求“标准答案”的心理学习,应给予学生自由,鼓励学生对言语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真诚的姿态阅读作品,努力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像,沉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言语内在美,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感能力。

(3)阅读经典,加强文化熏陶 语感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具有后天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由此,可以看出积累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而要积累语言,在头脑中占有丰富的材料,阅读经典作品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学生当中,大多喜欢阅读一些校园文学、漫画之类的书籍,而对名著名阅读处于一种缺失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学生当中提倡阅读经典。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十分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博尔赫斯说过:“经典是一个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而阅读经典,就一定要阅读原著,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以尊敬和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静心阅读,细心体味,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感能力的提高而积累。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与他们交流,作学生经典阅读的知心人。

2、从教师方面入手(1)增强对语感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语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语感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师那里,语感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重视。所以,教师必须在潜意识里重视语感的培养。在备课时,要从语感出发,研究教材,使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在上课时,增加对作品的品位涵咏,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赏析;在课下,要从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角度设置作业。对语感的重视,不仅是在思想一给予重视,更要化为行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语感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懈努力,共同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2)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语感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在语文课上,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教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专家和教师经过精心筛选的,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材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就要立足于教材,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也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3)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其次,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正确、得体;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到的发现和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是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品尝成功,树立信心。

语感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但也不否认它的工具性,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把语感贯穿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二十年来,有关语感本身的理论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上的研究却不能与理论同步,至今还没形成系统有效的语感教学模式,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由于笔者并未从事过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语感,从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还有很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真实的班级来进行调查,进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林辉

第五篇:幼儿园课题研究论文

浅谈幼儿动手能力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揭示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的重要意义。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大人们如群星烘月。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幼儿不用动手,大人包揽一切。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也曾说过:“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

一、激发孩子对操作的兴趣

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引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要设置区角时,我校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尽可能地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游戏和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如在活动区中,我们用卡纸做的圆圈和各种瓶盖、毛条、让小朋友穿成项链和花环及手链做游戏;并一些如鞋带、毛线、布条、皱纸、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等材料,供幼儿系鞋带、包饺子、馄饨、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作粘贴等游戏用。随着幼儿动手能力的增强,编织、绣花、织毛衣等各种小制作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包装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所有的幼儿都有在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能力,幼儿也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哪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总之,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提供多层次的材料

在“梅花开”的材料上我提供了两种不同层次的材料,第一个层次是提供了教师事先吹好枝干的画纸,孩子只需用棉签点上梅花即可,这适合能力较弱的孩子;第二个层次难度则比较高,需要孩子先在画纸上吹出梅花枝干的形状后再点上梅花。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减少能力差的幼儿的操作量,让他们有完成操作活动的信心以及完成操作活动后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从而使不同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家校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我接触的我们班级的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校合作教育。许多家长过于溺爱,缺乏相应的教育策略,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意图、计划、方案让家长了解,双向了解孩子在校与家庭的情况,并让家长配合起来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家校联系册、家访、电访等方式,了解家校每天、每周、每月的情况,双方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力求做到步调一致。幼儿的早操、律动比赛请家长来做评判员,家校运动会请家长来校共同参与,幼儿自理能力比赛,请家长来为孩子鼓劲等等。通过采用以上的方法,达到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孩子的变化真大,再也不像以前娇生惯养了,而且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四、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在操作活动中渗透。操作活动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小朋友主动学习获得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师尽可能利用积木、拼图、插塑之类玩具,给幼儿提供丰富操作材料。让他们在反复的触摸、摆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有所收获。

(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3)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如美术活动,几乎每一位幼儿都喜欢绘画、泥塑、剪贴、编织、手工、折纸等美术活动。在看似简单画画、捏捏、剪剪、撕撕、贴贴中幼儿往往陶醉其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术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而方法的掌握则是长远的,所以培养孩子有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十分重要的。我觉得只要坚持这样做,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孩子操作的兴趣并为孩子提供好的材料,让孩子愿意自主地去动手操作,我想我们的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也会在将来的发展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

下载课题研究论文(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研究论文(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论文 一、打造动态数学课堂,开展多样学习模式 动态课堂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讲解学习内容,更需要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

    中小学教师论文课题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课题研究论文: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前,要认真解决教师从......

    小学英语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英语课题研究论文 本期,我的研究课题是——以合作学习促进小学英语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前期,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并把自己感觉可借鉴的地方进行摘录,另外还积......

    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生物小课题的制定、实施《初中生物利用图片教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2011年版《生物课题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突显生物图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图片,巧......

    课题研究与论文研究的区别

    课题研究与论文研究的区别 科研行为的社会认可程度研究过程的可信程度研究成果的物化程度“乡镇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高中数学研究性理论”论文、......

    幼儿园泥塑课题研究论文2

    利用泥塑在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2 一、 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衰动力。新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行为品德、社会生存......

    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经验谈

    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经验谈 灌云县实验中学 张伟 来源:灌云教科网 发布时间:2013-03-08 17:24:41 查看次数:439 跋涉在教科研的路上 ——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经验谈 灌云县实验......

    课题研究的论文致谢词

    写论文是件很繁琐的事,从初稿到定稿,论文指导老师都会一直跟踪着我们进度,指导我们把论文完成。 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就要随着这篇论文的答辩而结束了。有许许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