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金融学教学改革是金融学教学范畴国际化、教学内容微观化、教学研究数量化趋势的客观要求。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加强专业设置的“宽口径”,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金融专业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陈晓群,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金融,广东广州,510225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0-0177-0003
21世纪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金融学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金融学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比较重大的调整。本文从金融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一、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发展的趋势
(一)金融学教学范畴国际化趋势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活动日益突破国界与世界融为一体,由此带动了金融的研究范畴朝国际化发展。特别是我国目前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空前提高,外国银行业允许进入我国市场享受国民待遇,中国的金融机构也不断向海外扩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为此,有关金融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应与国际接轨,在金融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创造型人才。
(二)金融学教学课程微观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创新的金融活动为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丰富的素材,金融机构走向多元化,金融商品的种类不断增加,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生机勃勃的金融实践带动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最新研究成果开始融入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同时,金融活动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种微观问题的金融人才,他们必须熟悉数量经济学、金融市场理论、公司财务等多学科知识,金融学课程的微观化也顺应了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金融学教学研究数量化趋势
以往我国金融学教学与研究中定性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现代金融学的数量化特征十分明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学科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定性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综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更好地揭示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西方国家金融理论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与数学工具的大量运用相关联。近几年国外出现的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学,使得数学在金融领域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我国以前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目前出现了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二、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学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金融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但由于现代金融业发展国际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学本科教学与此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过细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剧增,使得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细化专业,一些新的专业相继产生。金融学专业过度地细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性被打破,金融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被分割成为多块,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与业务知识,门门课程都涉及,但门门都讲不透。简单的细化与分割,造成学生单纯的专业课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的金融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商业银行业对外实行全面开放,上海意欲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等,这就要求金融学教学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其相关人才的需求。然而从目前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情况看,尽管较以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金融学教学内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追踪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金融学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陈旧且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适应新金融形势的发展,及时为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与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实务能力,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的市场型、国际型金融人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针对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强化本科教学的“宽口径”
目前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过度细分,既不符合当前金融业混合经营的趋势,也不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即培养具有广泛文化意识的现代知识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构建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既有对宏观金融的分析、判断能力,又有从事微观金融业务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1.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要微观化。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金融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宏观理论和宏观分析。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专业课程过分偏重宏观,使我们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无法应用,延长了金融人才的培养周期,降低了人才的质量。因此,金融学本科教育应该顺应金融活动微观化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专业课程微观化的实质是真正从金融机构这些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人才。
2.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要国际化。优秀的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为此,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国际化方面的课程。具体来说这方面的课程应该包括: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也就是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由于大多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细分,国内与国际金融往往被人为分割,有些课程又属于国际营销学范畴,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赋予教学单位相应的设置权、变动权,整合校内师资,增加课程安排的弹性。
3.注重金融学本科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做到金融学与数学、法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将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数理基础是金融学教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在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上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除此之外,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也有交叉部分,应该反映在金融学的教学上,如行为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电子化、金融法学、运筹学、博弈论等。
(三)革新教学手段,广泛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收集与制作金融教学的案例凭一所高校是难以完成的。当前,国家教育部应牵头组织一批高校联合开展金融案例教学的研究,集中人力、物力制作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案例供教学使用。
金融活动的日益复杂也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教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理想手段之一,金融业的发展实践使得模拟教学走入了高校课堂。初级的金融模拟教学一般通过建立微机室就能实现,中高级的金融模拟教学则需投入较多资金,除添置必要的教学软件外,还需引进能接收金融投资信息的信息接收系统,使模拟更接近金融市场运作的实际。目前我国高校有些已经开始中高级金融模拟教学的实践,今后凡具备条件的院校应尽早完善各自的模拟教学系统。
(四)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高素质的金融学教师队伍是金融学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各校应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调整,鼓励有较高学术水平、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脱颖而出。为此,要切实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鼓励中青年教师以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等形式获得业务提高;通过聘任、考评、奖惩、有进有出等竞争机制优化师资队伍,进行梯队建设;重视教师社会地位和住房、收入待遇的提高,让一大批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安心高等教育岗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金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置于坚实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2]张亦春.21世纪对我国金融教学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2,(6).[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5.[4]陈晋,肖东升.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2,(3).
第二篇:金融学专业(本科)
金融学
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介绍
一、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规格:本科(专科起点),两年制三年业余学习,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半。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金融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种金融实际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分析、解决金融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学位目标:经济学学士。
二、课程模块设置
本专业共设置6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通识课、实践课。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15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15学分。
统设必修课: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英语Ⅱ(1)、(2),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西方经济学(本)。
选修课:学位论文指南,学位外语(金融)。
2.专业基础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4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8学分。
统设必修课: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选修课:经济学方法论。
3.专业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26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43学分。
统设必修课:保险学概论、公司财务、金融统计分析、金融法规、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金融风险管理、投资学、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选修课:金融工程学、项目评估、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分析。
在专业课一模块中各教学单位可从投资学、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两门课程中选择1门课程,一旦选中按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和考试工作。
4.专业拓展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0,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4学分。
选修课:市场营销学。
5.通识课
中央电大设置统一的通识课程平台,所有开放教育专业适用此平台的课程;通识课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为2学分;通识课设置及通识教育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通识课模块课程不得免修免考;已取得电大毕业证书的学
生,若再次注册学习电大相关专业,原修专业已注册过的通识课程,在新修专业中不得再次注册学习(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此类课程将不能实现注册)和申请办理课程免修免考,此模块最低毕业学分通过修读本模块的其他通识课程获得。
6.本专业综合实践包括金融模拟交易和毕业论文,统设必修,共8学分,由北京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组织实施。该环节不得免修。
7.补修课
补修课程是指在注册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专业学习的学生中,部分不具备该专业专科学历或不具备学习该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必须补修的课程。补修课程学分是按规定需要补修的学生必修的学分和毕业审核的必要条件。补修课程统一使用中央电大确定的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由中央电大推荐教材、提供相关教学支持服务。本专业(方向)需补修的课程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共12学分。
8.本专业学位英语为学位课程,申请学位的学生必修。
9.统设必修课程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选修课中的统设服务课程和自开课程,中央电大将尽可能为地方电大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支持服务。
10.课程实践环节成绩计入课程学习成绩,没有完成课程实践环节的不能取得课程学分。
11.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学生选课时参考。开放教育各专业所有统设必修课程首次开设后均实行全年滚动开设。
四、毕业规则
本专业各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依次是:
公共基础课:15学分
专业基础课:4学分
专业课:33学分
专业拓展课:4学分
通识课:2学分
实践课:8学分
专业课一:3学分
补修课:12学分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需补修的学生为71+12学分)。本专业各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之和为62学分(需补修的学生为62+12学分),各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之和为45学分。
本专业学位申请的规则是:通过毕业审核且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经济学学士学位。
第三篇:本科金融学多选
人民币货币制度的特点是(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人
民币采用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具有以下性质(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国
家法定价格标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国无法通过变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要保证美元信用就会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具有以下性质(.汇率制度是以信用货币本位为基
础.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无法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目前我国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的主要内容是(无条件的售汇、有条件的购
汇)。
对信用与货币关系描述正确的是(信用与货币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
立的经济范畴、信用与货币的产生都与私有制相关、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
币供给,信用紧缩则减少货币供给、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
之上的)。
对于债券利率的风险结构,描述正确的是(债券违约风险越高,利率越高、债券流动性越好,利率越低)
关于狭义货币的正确表述是(包括现钞和银行活期存款、代表社会直接购
买力)。
以下对商业票据的描述正确的是(.商业票据可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商业票就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各种形式吸收的外部资金,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因而,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金融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的增加、削弱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加快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一国金融监管和协调更多地依靠(各国政府的合作、国际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国际性行业组织的规则)。中央银行是在解决下列(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最后贷款人问题、金融监管问题)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是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其特点可概括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体现在(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收购黄金外汇)。中央银行帐户上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是(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银行信用的特点是(、银行信用可以达到巨大规模、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具有相对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贷款人的需求)据的流通转让有一定的范围.商业票据又称商业货币,它包括在广义的信用
货币范畴之内)。
消费信用的形式有(企业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
构贷款给个人购买消费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
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名义利率高
于通货膨胀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时,实际利率
为零、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信用形式可以分为(债务
信用.股权信用)。
1994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几家政策性银行,它们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
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和高利贷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现代银行的形成途径主要包括(由原高利贷银行转变形成、按股份制形式
设立)。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陆的金融机构体系已逐步发展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
银行)作为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目前主要有(总分行制、单一银行制、持股公司
制、连锁银行制)等类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协调国际间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
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的途径包括(.会员国认缴的份额.资金
运用收取的利息和其他收入.向官方和市场借款.某些成员国的捐赠或认缴的特种基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储备,一般可分为(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
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运作方式主要是(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发放抵押贷
款)。
按股票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划分,股票可分为(优先股、普通股)。
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特点有(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且超过银
行存款收益、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回购交易具有明显的优势)。
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应当考虑的因素有(经济运行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生命周期、上市公司业绩)。
在货币层次划分中,准货币是指(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
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在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中,狭义货币量包括(银行活期存款、现金)。
在我国,对利率水平高低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平均利润率上升,利率总
水平提高、物价上涨,利率上升、资金流出国外,利率水平上升)。
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中,承诺性业务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下列所列
业务中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承诺性业务的是(.回购协议、信贷承诺、承兑业务、票据发行便利)。
下列有关证券流通市场的组织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有(场外交易是指在证
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交易、证券交易所在二级市场上处于核心地位、场
外交易是二级市场的基础与主体)。
下列金融工具中,没有偿还期的有(永久性债券、股票)。
下列描述属于资本市场特点的是(金融工具期限长、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
金的供求需要、资金借贷量大、交易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投机性)。
下列各项中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转移项目中的有(外国政府的无
偿援助、私人的侨汇、战争赔款、对国际组织的认缴款)。
下列各项中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贷方的项目有(服务输出.接收的外国
政府无偿援助)。
下列各项属于资本转移的有(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同固定资产的收
买和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
消的债务、投资捐赠)。
下列关于债务率说法正确的是(指外债余额/外汇收入额、参考标准为100%、衡量一国外债偿还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政策目标的是(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充分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表现为(.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银行信用推动商业信用的完善、两者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商业信用可以转化为银行信用)。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在方式有(库存现金、中央银行帐户上的准备存款)。信用货币包括(.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信用产生的原因是(.私有制的出现、财富占有不均)。现代中央银行享有的国家赋予的特权有(垄断货币发行权.集中存款准备金.指定执行货币政策.管理黄金与外汇)。当代金融业务创新体现在(新技术在金融业中广泛应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有(.基础货币的提供.存款货币的创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关于通货膨胀,下列描述正确的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现象、货币供给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贬值)。自1984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稳定物价.经济增长)。选取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主要标准是(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是(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保护金融活动各方面特别是存款人利益.维护经济和金融发展)。.对经济货币化程度起支配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金融的作用程度)。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干预和管制、政府允许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1
第四篇:本科毕业论文—金融学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专 业:金融学答辩序号:
目录
1.摘要和关键词-----------------------------3 2.【正文】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4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4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分析----------5
(一)信用风险的成因---------------------5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6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6
(一)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6
(二)审慎、有效地授信-------------------7
(三)在贷款定价中考虑风险因素-----------7
(四)贷款分散化-------------------------8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8
(一)贷款风险分类-----------------------8
(二)信用风险控制措施-------------------9
五、操作风险管理---------------------------10
(一)操作风险识别----------------------11
(二)操作风险评估----------------------11
(三)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点与风险控制------11
(四)操作风险的报告与监控--------------12
六、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式下,现代经济越来越依赖于金融业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也就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被应用到银行机构的风险分析及信用评级中,大量的学者对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做出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可以说信用风险管理与评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本文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几条对策,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正文】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分歧,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1.韩军在《现代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指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受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凌江怀在《商业银行风险论》中提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
从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概念可以看出,第一种观点是光阐述了商业银行的负面性(风险损失),从而忽略了商业银行的正面性(风险收益),所以说第一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第二种观点虽然将风险扩展到了“损失”和“收益”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用不确定性界定风险在逻辑上就显得不够严密。
因此总结以上观点来定义,概念应为: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受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未来的实际情况变化与预期不相符,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不获利,丧失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商业银行只要在经营活动中,信用风险就客观存在。绝对零风险的业务在商业银行活动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1)在市场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所获得的信息并不能全面、可靠,所以就可能造成决策的错误和误差,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引起经济活动中的损失。
(2)市场参与者存在着一定的投机偏好。追求收益最大化以及风险最小化,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他们可能运用各种投机的方法不正当手段以牟取暴利,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得信用风险不可避免。
(3)金融对象的复杂性。金融自由化,交易对象也日趋多样化,原本简单的信用交易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交易的环节多了,复杂了,信用危机也就出现了,所以完全避免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
2.可控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虽然不可避免,但是风险可以进行识别和预测,在根据具体情况来控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适当的约束,不断地健全与创新,使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大降低。
3.加速性和传染性。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加速发展,各个金融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商业银行风险一旦爆发,就形成了连锁反应,也快速传染到社会的其他经济主体。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分析
(一)信用风险成因
1.客观因素:没有偿还能力。个人经济方面出现问题,没有能力去偿还所造成的信用风险。
主观因素:没有还款意识。这主要是借款人的品格问题,借款人的品格是指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种信用风险也可称为信用缺失。2.联单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在市场经济关系中,经济主体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或是经济主体双方都掌握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
不对称信息是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这些信息,及某些参与人拥有的私人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及效率。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1.主观判断法。专家及管理者通过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主观判断来度量风险的大小,有较强的灵活性。
2.评级法。建立一个风险评级指标,对管理对象进行考核,给出分值或等级分类,这种方法应用面广,综合性强。
3.统计估值法。根据历史资料来评估风险的大小,不仅可以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还可以估计出风险变动的幅度,主要采用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用这种方法度量出来的金融风险是否准确,关键取决于历史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4.数理统计法。在资料稀少时,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度量风险。
5.模拟法。风险管理人员围绕着需要评估的风险来设定假设的情境,根据情境来估算风险的大小。
6.假设验证法。提出假设,根据信息来检验假设是否合理。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
1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权利和责任。
2.建立分级审批制度。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量的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应当报上级审批。各级分支机构应当根据贷款种类、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抵押物、质物和保证人等情况确定每一笔贷款的风险度。
3.建立和健全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将贷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岗位、个人,严格划分各级信贷人员的责任。明确目标,真正做到权责清晰。
4.建立和健全贷款审查委员会。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应当建立有行长或副行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贷款的审查。
5.实行行长负责制。贷款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各级行长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对贷款的
发放和收回负全部负责。
6.实行监察和岗位轮换制。信贷岗位定期轮换,防止一手遮天,长期隐藏、掩盖问题。
(二)审慎、有效地授信
授信:商业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做出保证的行为。在识别、判断和测度信用风险的基础上,授信管理人员根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信用风险,选择不同的授信方式和额度。
如果借款人的资信可靠,偿债能力强,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充足,则可以考虑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提供贷款。如果借款人的自信和偿债能力均一般,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不很充足,则要考虑以担保贷款的方式授予信用,或保证贷款,或抵押贷款,抑或是质押贷款和要求投保贷款保险等,视借款人所能提供的担保标的经银行比较选择、优中选优而定。如果借款人的资信很差,偿债能力也不乐观,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同样也不充足,则要采取拒绝贷款的断然措施。
进行授信时,针对不同的授信品种,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人员应该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考察。
(三)在贷款定价中考虑风险因素
1.成本加成模式
(1)资金成本。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
(2)贷款费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信用分析所发生的费用;抵押物估价费用;文本费、整理保管费用;工资、津贴费用;仪器设备折旧费用等。
(3)风险补偿费用。每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由于贷款的对象、种类、期限及保障程度的不相同。
2.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此种贷款定价模式是“外向型”的。它以市场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寻求适合本行的贷款价格。通过这种模式制定出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可能更具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模式不能孤立地使用。在确定“风险加点”幅度 7
时,应充分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
3.客户盈利分析模式。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即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银行与某一客户进行业务往来,必须能够保证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亏本。用公式表示为:
来源于某客户的总收入≥为该客户提供服务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鉴于贷款利息是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
客户盈利分析模型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这种模型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它以银行的电脑系统能够实现分客户核算为前提。
(四)贷款分散化
银行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想要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则应坚持贷款投向多元化、多样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将贷款等信用风险转接给保险公司。现在开展得比较多的是住房按揭贷款保险。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
(一)贷款风险分类
1.正常类贷款。指的是那些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的贷款。
2.关注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的贷款。
3.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重组后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者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重组贷款的分类档次在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得调离,观察期结束后,应严格按照本指引规定进行分类。
4.可疑类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这样的贷款就是可疑类贷款,这类贷款是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5.损失类贷款。如果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那么这样的贷款就是损失贷款。如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布破产,经法定清偿后无法还清贷款;借款人失踪、死亡或遗产清偿后,还是未能还清贷款;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核销的贷款;借款人虽然没有破产,工商管理部门也没有吊销其营业执照,但企业早已经关停,或是名存实亡;由于体制原因或历史原因造成的,债务人主体已经消亡而被悬空的贷款。
(二)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1.督促借款人进行整改,积极催收到期贷款。银行一旦发现贷款出现问题或者风险,就应立即着手盘查,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借款人在经营管理上的确存在问题,但问题并不严重,就应该加强与借款人的沟通与联系,督促其调整经营策略,改善财务状况。如问题严重。应及时向贷款主管部门反应情况,必要时再向上级汇报。改进管理措施,做出改整计划。对于已经到期的到期而不能偿还的贷款,银行要敦促借款人尽快归还贷款;如果借款人仍然未还本付息,或是以种种理由拖延还款,银行应主动派人上门催收,必要时,可以从借款人的账户上扣收贷款。
2.签订贷款处理协议。(1)贷款展期。银行贷款展期是某笔贷款到期后,客户因为资金周转等原因无法立即偿还,向银行提出申请后,经过银行审核同意给予期限上宽延。对于那些确实因客观原因而使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的贷款,银行可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办理贷款展期。(2)追加新贷款。有些贷款不能按时偿还的原因是由于借款人缺少关键设备,使生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或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或是由于生产经营资金或项目投资资金不足,从而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或是不能及时生产出产品而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银行应在充分论证,确认清楚能够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大前提下,适当追加新的贷款来帮助借款人解决燃眉之急,从而实现和扩大经营收入中收回新旧贷款。(3)追加或调换担保。当银行发现贷款风险明显时增大时,或是监控人员提供的担保已经不足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或者补偿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时,银行应及时要求借款人提供新的担保或者调换原有的担保,来增加对贷款本息的保障程度。(4)对借款人的经营活
动做出限制性规定。如果借款人不能及时归还贷款,为了保证贷款债权的安全,在银行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贷款处理协议对借款人的经营活动做出限制性的规定。(5)银行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对于那些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贷款风险出现或增大的借款人,银行可以在贷款处理协议中要求同意银行派人参加借款人的董事会或高级经管层,参与借款人重大决策的确定,要求派员监督或管理贷入资金的流动。
3.落实贷款债权,防止借款人逃、废银行贷款。(1)借款人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银行应督促承包方或出租房与合同房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还贷责任,并办理相应的抵押、担保手续。(2)借款人实行兼并时,被兼并方所欠贷款本息由兼并企业承担;实行合并的借款人的原有债务,由合并后产生的新经济主体承担。(3)借款人实行股份制改造时,贷款银行要参与资产评估,核实资产负债,不准用银行贷款入股。(4)对借款人发生分立的,应要求其在分立前清偿贷款债务或提供相应的担保。(5)银行有权要求参与处于“疾病”、破产或股份制改造等过程中的债务重组,要求借款人落实贷款还本付息事宜。(6)对于合作的借款人,银行应要求其继续承担此前的贷款归还责任,并要求期间所得收益优先归还贷款。(7)借款人的财产被有偿转让时,转让收入要按法定程序和比例清偿贷款债务。(8)借款人决定解散时,要先清偿贷款债务,并经有关部门批准。(9)借款人申请破产时,银行要及时向法院申报债权,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借款人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清理。
4.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清收贷款本息。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经银行多方努力后依然不能收回时,银行就可以使用法律手段来清偿贷款。
5.呆账冲销。经过努力,最终依然无法收回的贷款应列入呆账,由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冲销。这是通常的做法。特殊情况下,可以争取政府的支持,出台专门的政策予以冲销。
6.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近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金融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7.信用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合约,提供与信用有关的损失保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衍生品是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
五、操作风险管理
(一)操作风险识别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1.人员因素涵盖了所有与银行内部人员有关的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具体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违反用工法、关键人员流失和劳动力中断六种情况。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流程没有被严格执行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2.系统因素引起操作风险的情况可以分为系统失灵或瘫痪、系统本身的漏洞以及客户信息安全性。
3.外部事件引起银行损失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外部欺诈、外部突发事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
(二)操作风险评估
操作风险量化的方式常用的有三种: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1.基本指标法也称单一指标法,它不区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种类、规模和业务的类型。
2.标准法又称多指标法,它是基本指标法的一种改进。监督当局对八类业务收入的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制度了不同的乘数,然后每类业务也用前三年总收入平均数乘以该乘数,由此得出不同类业务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3.操作风险评估的高级衡量法又可以分为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模型。
(三)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点与风险控制
1.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商业银行业务线划分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从存款与柜台业务、授信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会计业务等主要业务分析操作风险点和风险控制的措施。
(四)操作风险的报告与监控
1.商业银行的各业务单位、职能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呈送报告。操作风险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内部财务、操作、合规性数据以及有关决策的事件和情况的外部市场信息等。提交给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报告中首先要列明经评估后的风险状况、损失事件、关键指标、成因与对策和资本金水平等方面。
2.除监测操作损失事件外,金融机构应该明确适当的指标,以便为将来损失增大的风险提供早期预警。常用的关键风险指标主要有:人员在当前部门的从业年限、员工人均培训费用、客户投诉占比、失败交易数量占比、交易结果和财务核算间的差异、前后台交易不匹配占比、系统故障时间、系统数量、反洗钱警报占比等。
六、结束语
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研究。通过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学者、教授的理论观点,解决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危机,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完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军;现代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人民出版社.2006 [3] 田新时;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6 [4] 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简兵;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硕士论文.2006
[6] 杨宜;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0 [7] 董积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8] 郑明;商业银行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杨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识别的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方洪全;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3]时辉虹、万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金融论坛.2005
第五篇:本科金融学第二次作业
学号:1164107班级:金融姓名:王艺霏专业:金融作业:第一次
商业银行在转型期如何强化风险管理?
这些年,中国银行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大家看到,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金融脱媒程度日益加深,以利差收入为中心、以追逐大客户放贷业务的传统盈利方式正在转向以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所推动的新型盈利模式,面对紧迫的经营转型压力,商业银行必然要进行战略调整与转型,通过前瞻性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而随着经营环境变化、业务结构日益多元化、销售和营销网络管理日益专业化以及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将使银行经营风险的复杂性剧增,不仅对传统银行的风控覆盖面和风控效率提出挑战,也对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及系统控制方式、管理技术内涵提出严峻挑战。
战略转型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改革被动的风险控制模式,从被动控制转向积极管理、从分散的点线控制转向整合的系统管理,在经营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结构调整过程中,构建适应流程银行管理需求的专业化风险管理平台,通过风险管理体制创新营造市场竞争优势,积极应对经营转型压力和经营风险复杂化趋势。
根据我们对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先进经验的研究,同时针对战略转型期的经营风险特征和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薄弱环节所进行的分析,我们提出了重构风险管理架构、建立风险分类管理和层级控制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变革方向。
体制变革的核心就是转变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式,引入新型风险管理方式。在经营风险日益复杂化的环境中,要有效地管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各类风险事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围绕具体业务操作或业务管理的风控方式,而要从业务导向转向系统管理导向、转向专业化的流程作业,从简单的、自下而上式的风险控制转向高层级的、自上而下式的风险管理,转向专业化的、过程式的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清晰的管理层次和明确的专业控制标准提升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管理水平,通过流程管理和专业化作业实现对特定风险和个体风险的精细管理。
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格局中,经营中小银行尤其要讲求适宜的经营发展定位和风险管理战略规划,不断探索适应中国社会信用环境、适应本行特 定发展阶段的风险管理方式,这是在规模不对等的竞争环境中,中小银行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出发点。
就民生银行而言,自2000年以来,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制衡安排,建立与激励机制对应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控制环境,为快速发展铺设安全的快车道。包括独立评审制、监控与放款集中、独立稽核制度等风险控制的体制性建设,以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科技平台建设、推行授信业务尽职实施细则、实施问责制等。总结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主要有三个关键环节:建立适宜的组织制度,培育良好的信贷管理文化,探索风险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这也是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中,中国股份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中国银行业的现行发展阶段,银行业基本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数据质量差、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性管理手段的实践应用和实际效果还非常有限。从民生银行的管理实践看,风险控制方式的选择要与国情、行情状况相适应,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要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经验,但更要权衡时机、基础条件和建设步骤,民生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筑起一道坚固、有效的风险控制防线,独立的、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主要是在组织制度和信贷文化建设上采
取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同时积极构建风险控制的科技平台,管理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三点:选择恰当时机、集中有限资源、解决主要症结。
自2002年启动的“独立评审制”已成为民生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有力手段,近两年,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也成为许多中小银行积极借鉴学习的风险控制模式。但是,任何工作模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民生银行去年对公司业务实行集中经营改革后,前台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对评审工作体系的评审效率和评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授信业务在工作体系实行“审”和“贷”两个环节的分离运行,这种制度制衡安排必然会形成独立评审与市场营销的相对对立,而要提高授信业务的整体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独立评审制就必然要走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授信业务的区域风险特征、行业和产业链特征、产品风险特征的专业化评审发展方向。去年年末,我们开始启动专业化评审改革,今年二季度,在各区域授信评审中心设立了专业评审工作室,实现了区域内的行业专业化评审;针对贸易融资业务专业性和时效性较强的业务特点,上半年我们成立了专业化的贸易融资产品评审中心。鉴于电力、能源、交通、电子、房地产等行业是我行公司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我们将通过更加专业化的行业评审服务进一步支持这些行业的专业化营销服务,目前,已经通过全国性的公开竞聘选拔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基层风险管理经验的行业评审专员,针对重点盈利行业的行业评审中心将在近期正式运营。这样,民生银行的授信评审工作体系将形成以区 域、行业、产品为分类维度的专业化评审体系。
贴近市场、提高评审工作效率一直是授信评审工作追求的目标,我们的专业化评审改革方针是指“专业 评审,标准管理,差别授权,责利对应”。专业评审就是要通过区域、行业、产品“三位一体”的专业评审体系不断提升对授信风险的专业判断、风险识别与控制能 力;标准管理就是要建立一整套与市场有效对接的信贷标准,实现标准化的授信审查,使专业评审真正落到实处;差别授权和责利对应是提高评审效率和评审质量的 制度保障,就是要根据授信业务的风险特征和授信岗位的专业水平进行差异化授权。另外,授信岗位的考核也要与服务对象的发展目标协同考核,充分反映岗位价值 和专业化评审的价值内涵。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包括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内的改革和转型都要综合考虑国情、行情,不仅要看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转型和发展的定位是否扬长避短、是 否是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而且还要看管理层是否有前瞻性,并能正视改革成本,坚定信念。一旦确定实施则要稳步推进,不能患得患失,这是能否抓住发展机遇的 关键。
作为转型期经营管理系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战略转型的前期准备始于2004年下半年,建立了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对 跨部门风险管理事务进行统筹管理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同年,总行设立信贷政策中心,成立以行业政策为主的信贷政策专业研究团队,初步建立了控制授信业务系 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的授信系统风险策略分析体系。2005年下半年,配合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的进程,风险管理委员会开始转型期风险管理架构的前期准备和 试点改革工作,对转型期的风险管理体系改革方案进行系统规划,并分步实施系统控制框架的建设工作。目前,法人授权分类管理体系、法律合规风险控制体系、新 产品和新业务条线风险评估监察体系的系统管理和集中控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在重构风险管理架构的前期准备基础上,民生银行将在近期全面启动风险 管理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在决策和系统控制层面,由总行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管理全行风险管理体系,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分行派驻风险总 监、向总行业务条线部门和专业销售渠道部门派驻风险官,由这些高级风险管理人员分别担任本级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负责本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 政策和管理标准的执行力;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在风险政策制度、系统控制实施、风险计量分析等方面实行全行整体的集中管理。在 操作和执行管理层面,通过执行标准管理及专业化作业体系实现各类风险事件的专业流程管理。专业化的流程作业及管理机构包括两类,一类是专司授信评审、风险 监控、法律合规事务等职责的总行风险管理专业部门,另一类是派驻分行风险总监领导的分行风险管理部、风控专岗,以及派驻风险官领导的部门内设风控机构、风 控专岗。
通过改革,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将实现三个突破:在管理决策上,由被动的风险控制转向前瞻性的风险决策管理,提升总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管 理水平;在管理模式上,打破部门银行和部门管理模式,通过明晰各风控部门和岗位的专业化控制职责,以专业化风险控制流程有效支撑专业化营销网络体系;在操 作和执行环节,确立关键环节独立性和风险控制标准,以集中控制和专业操作提高流程管理执行力,真正落实经营管理目标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