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文化对汉语母语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互联网对中小学汉语学习的影响与对策探析
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学号:80)蒋和勇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汉语教育也必然受到其影响。本文针对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种种现象,从文化视角进行了透析,并结合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的汉字教育教学;二是提倡良好的书信写作以及“勤动手、勤动笔”习惯;三是尝试开展“汉语四六级”国标测试;四是有针对性地在各级教育展开一些以“汉语学习和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关 键 词】:互联网 汉语 对策
一、互联网对汉语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上网人数急剧增加。互联网在带给人们资讯共享、沟通联络等方面的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带来很大冲击,有的甚至可以用颠覆来形容。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有感于实践中对汉语教育的一些感受,就互联网对汉语或汉语学习等的影响予以了关注,并形成了有关思考。
现象一:互联网对书信通信方式的冲击
在十几年前,书信还是大家通信方式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一传统的书信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倍受冷落起来。最近有调查显示:“手机短信是普通人向亲朋好友问候和祝福的最常用方式(68.3%),其它方式依次是打电话(19.7%)、QQ和MSN等即时通讯工具(8.8%)、电子邮件(2.8%),而传统的写信方式仅有0.5%的人还在用。”
现象二:互联网时代“提笔忘字”
互联网时代,书写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技能,电脑、打印机普及,生活工作中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成为平常事。最近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68.8%的人有一年以上时间没收到过别人的手写稿。
据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不能读书识字的人,称为“传统文盲”;而另一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也即“现代文盲”。电脑的普及在扫除了“现代文盲”同时,却带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互联网时代“传统文盲”,“提笔忘字”的现象出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
现象三:学生作文充斥着大量的互联网语言
在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互联网语言,如一个初中生在某次作文中写的一段话:我只是一只菜鸟(初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一新生),一晃三年,已是初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在我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欢乐”。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想法),让练习远离我。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可以在操场某个聊天室,畅谈自己。7456(气死我了)„„。除此以外,甚至连一些类似“:)”(笑脸)、“o_o”(戴眼镜的人)的符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了。这些互联网化语言的使用,给多少年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写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也对一直以来在学生写作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正规书面语言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现象四:互联网文化中的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用它进行商务洽谈、感情交流、戏语调侃和谈情说爱。手机短信以其费用低廉、使用便捷、个性丰富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报道,2001年12月全球短信息量达到了200多亿条,也就是说全球无论男女老少,每一个人平均发了三条短信息。2002年除夕一天,从互联网上发出的短信超过2000万条,把手机短信的使用率 2 推向了高潮。手机短信已经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力工具。但勿庸讳言,就互联网文化本身而言,也有其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与此上述四个现象紧密相关的还有林种种,其无怪乎反映了这样的道理:从语言学习行为来讲,互联网的出现,减少了人们“动手动笔”的习惯,手写的汉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正在逐渐得到弱化;从语言思维角度而言,网络造就的网络语言在提升汉语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怪异”和“变形”、“生造”,使得汉语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工具原本的严肃性受到严重挑战,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研究和规避,这也是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互联网对中小学汉语写作带来的异化
当学生们在互联网语言的新奇中把粗俗的互联网语言当成有个性,把怪词、别字当作了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变成了调侃,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语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写作习惯。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作文中大量错别字的出现
随着互联网不断改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习惯,互联网语言开始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扩张开来,大规模地侵入了传统汉语的领地,攻城略地,影响大有不断壮大之势。由于多数网民采用拼音输入法,在输入的过程中,贪图速度与便利,就忽视了对正确字形的选择,加之许多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拼音又水平不高,并受方言的干扰,甚至故意使用错别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热衷和追捧互联网语言,开口闭口“酱紫”(这样子),把“我”写成“偶”,把“美女”写成“霉女”,把“人”叫“银”,将“睡觉”写作“水饺”,把“喜欢”称为“稀饭”等。从08年开始,作文中的错别字已经成为高考作文中的一个失分点,一个错别字就要扣去一分,这类错误是那些已经把互联网错字当成日常用字习惯的学生所不可避免的。
(二)使用词语的畸型变异让作文目不忍睹
互联网语言中,词汇变异是主流。互联网语言大量利用字母、数字、符号表达意思,任意改变构词语素的意义、书写方式和读音,写出的作文让人难以接受。3 如:“反对”叫“拍”,“惭愧”叫“汗”,“吃惊”叫“寒”,“好看”叫“养眼”,“提意见”叫“扔砖头”,“3X”表示“thanks”(谢谢),更有甚者,不少中小学生喜欢在作文中用“TMD”“TNND”等脏话缩写来显示自己的性格,或者故意在文后多加几个:^-^、【:-(】表情符号以显高超,等等,五花八门,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三)作文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
互联网语言随意的成分太大,存在着大量的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现象。互联网语言多是短句,具有非语法性的特点,“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生搬硬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导致作文中出现大量诸如:“我走先!”、“我汗”、“真雷人”等的句子。造成学生对句子构成成分的模糊,词性概念的异化。这种现象使得目前已经淡化的语法教学更是如入水火之中,教师教学难度进一步的加大。在作文中出现类似的句子,会影响学生正确地表情达意,造成句法成分残缺、词性的变化,规范的语言被所谓的幽默调侃取代。部分教师由于年龄以及生活工作条件的差异,很难掌握不断更新的互联网语言,他们根本搞不清学生写的是什么意思。这无疑是阻断了中小学生学习、形成语言能力的途径,使学生们缺少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形成独特情感体验的复杂意识过程。
(四)作文表意的模糊化
学生在作文中极力模仿或乐此不疲地引用大量的互联网流行语,以表示自我的个性,殊不知正是这样,反而千篇一律,落入了俗套。如写道“相遇”,说成:“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写到“珍惜”,就是“曾有一份×××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一样的句式,相同的口吻、固定的表情传递出来的不会再是独特的生活体验,从而失去自我,难以表达完全属于个人的真实感受。
另外,互联网语言更新快、稳定性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语,还未等大家都接受和使用就遭淘汰,新的互联网词汇取而代之。这使得充斥了互联网用语的写作一时间只能让很少的一部分人理解,削弱了语言表达、交流的功能。
(五)文化审美由雅文化走向俗文化
互联网语言的简单直接破坏了作文的内涵和美感。如孟浩然《春晓》互联网模仿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将男踩死”(江南才子)、“四裤全输”(四库全书)、“大痔若鱼”(大智若愚)、“不醉乌龟”(不醉无归)等等,这些俗文化无不代表着学生的审美疲劳,预示着思想的颓废、积极情操的瓦解!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写作空间,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充斥着学生的写作。人们越来越担心丰厚而典雅的中华古老文化是否会被这种俗文化所取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打基础(语言素养的基础、科学素养的基础、完善人格的基础等等)的时候,如果不对互联网语言尤其是那些品位低下,乱造的词语加以规范、引导和控制,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对健美人格的养成,均很可能成为不规范互联网语言的受害者。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规范汉语的使用,让语言的稳定性得到传递。所以在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排斥互联网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在正式场合不使用互联网语言。这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增强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汉语,被唐诗、宋词、元曲等典雅的文学样式不断擦拭,温润过我们诗意心灵,照亮过我们文化期待的古老而优美的语言;汉语,带领我们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的母语,承载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汉语热正在持续升温,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到3000万。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就矗立着这样的广告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因此,各级教育应该从启蒙及后期教育阶段就要注重对汉语学习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甚至公民自觉学习汉语、保护汉语传承的历史责任感。
(二)遵循教育的民主性、开放性、延缓性、成就性及个性融会贯通原则 互联网语言是汉语语言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仅限于互联网环境。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因此,我们在看到互联网语言引发的语言文字应用的问题同时,也应看到它对语言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健康的语言文字运用观。语言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互联网语言中的一部分在经过时间的考验被人们接受后是可以进入基本词汇的,是人们的创新使用,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
(三)推行各级“汉语四六级”国标测试
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共同推出、国内第一个全面考察听说读写汉语母语水平的考试“汉语能力测试”经过3年的设计研发,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汉语四六级”的意义旨在以考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从而避免越来越普遍的提笔忘字现象。通过测试的实施和推广,潜移默化地提升参试者对母语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提高人们对于母语的重视,尤其是在人们参加工作后,保持对母语继续学习的状态。“汉语四六级”的推行应当由社会机构来完成,面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社会学员等各类学习者。
(四)对中小学汉语言学习教育的几点建议
1、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干预手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学习传统汉语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反复性地使用不正规的互联网语言写作,有可能导致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分辨不清孰是孰非,或许会一直将错误进行到底,所以在面对他们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教导学生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来写作。
对于中学生群体中不规范互联网语言的使用情况,应采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法。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这些互联网语言,辨析互联网语言的属性,及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将互联网语言和正常的作文教学加以区分,限制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以及正规的语言交流中使用互联网语言,引导中学生重视正式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及合理性的问题。在引导的 6 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
2、鼓励青少年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
阅读可以是学生扩大知识面和汉文字的储备量。通过阅读,培养他们的语感,指导他们学会品味作品中的优美又富有个性的语言,让他们能自主地摒弃一些会在文中引起歧义的互联网语言。引导学生欣赏传统美文,阅读经典著作,特别是列入中、高考必读的篇目。通过阅读,也让他们在反复的“刺激”和“记忆”中记住生僻字、常用字以及一些优美的词句。
3、鼓励青少年学生多谢书信。
书信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方式。通过鼓励孩子多写书信,不仅让孩子能养成“勤动笔”的思考习惯,还能促使他们在写作中不停地思考、使用一些最能表达自己心迹、也是最正确的语言表达规范,避免错字怪字。
4、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以“汉语学习和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开展一些以以“汉语学习和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情景作文”、“作文大赛”、“故事写作”以及创意方案、调研报告等,通过这种主题活动的写作,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提升汉语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将汉语的学习和使用逐渐成为一种内化思维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杨鹏.互联网文化与青年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于根元.互联网语言概说[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吴锡平.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N].中国教育报,2006-4-13,(7)[4]韦晔,何晓丽.互联网语言,分清场合是关键[N].南京报业网,2005-4-27 [5]殷文静,史婷婷.网语负面影响汉语?专家市民激辩:宽容还是扼杀[N].江南时报,2004-12-20,(22)7
第二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班级:13级生物技术 组长:李延尚 *** 电话:***
组员: 程云伟***
位晨翔***
李朋戈***
杨超辉***
胡超超***
罗东
*** 麻亮
***
王璞
***
方海军 ***
崔振振 ***
指导老师:杨达昆
实践时间:2014年11月20日—11月28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生物技术13-1班 李延尚 位晨翔 麻亮等)
摘要: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了很大冲击。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氛围。我们通过调查,深入地了解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品德 对策
调查目的
了解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上访谈等方法。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以因特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由于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对我校各院系的44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调查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频繁接触这样的网络信息,其意识形态出现了西化的倾向。对于“你认同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传播的那些价值观?” 23.1%的大学生认同“资本主义的政治观”;52.3%的大学生认同“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18.6%的大学生认同“性自由、性解放”的观念;52.3%的大学生认同“拜金主义”思想。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通过访谈得知,网上宣传的英雄模范事迹,使大学生受到了良好品质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质。但问卷调查也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素质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认识上的迷惘
由于网络社会冲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道德规范并存的道德规范多元化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原有的道德价值受到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也出现迷惘,再加上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特点,更加剧了这种迷茫,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网上的言行应该是完全自由的,是不需要道德约束的。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3.8 %的大学生认同“我认为网络是虚拟的、自由的,不用为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任”。
2.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
在虚拟、隐蔽的网络空间,人和人的交流是人――机――人的交流方式,交流双方常常难以确定对方到底是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淡漠,常常放任自己,不太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或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40.0 %的大学生认同“在网上时,我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等” 不象现实中那么“明确、强烈”。
3.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降低了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下降,出现一些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9.5%的大学生认同“我在现实中遵守道德规范,但在网上有时不遵守”。
4.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强,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一些大学生常常借助网络的隐蔽性这个安全屏障,进行各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诽谤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的账号、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本次问卷调查显示,19.9%的大学生认同“我曾经使用过一些网站提供的盗取别人QQ号的软件”。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为了消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各种消极影响,政府、学校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给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教育条件。
(一)加强政府管理
1.国家要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大执法的力度
为了规范网上秩序,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对从事国际网络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做出了规定。有了网络法律法规,才能使大学生有法可依,提高网络道德意识,防止犯罪。
在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国家还要大力加强执法的力度,严格执法,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对那些违反网络法规的行为,如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侵入他人网络、设立黄色网站、制作传播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的不法分子,要给予严惩。只有严格执法,才能有助于减少、防止网上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2.加强网络管理技术
政府应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以阻止和防范大学生发生网络失范行为。在网络接入时,要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过滤,阻止反动、黄色、邪教等非法信息的侵入;利用技术规范惩罚网上侵害行为,如利用吊销侵害者户头、抑制其使用权限的办法对其行为进行约束;采用“数字化目标”这一概念和新型的加密数据结构,解密的钥匙则另外传送,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盗用。
3.加强网吧管理
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之一,一些网吧为了提高点击率,有意炒作明星隐私,传播黄色图片文字等不良信息,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对网吧加强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强制网络运营者执行相关的政策,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设置相关的防火墙、网关等;对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络业主,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加强网络业主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网络法规,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其取得入行资格方能从事网络管理工作。
(二)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
1.加强网络法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如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网络诈骗、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为了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律和道德,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遵守网络法规。
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为了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教师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了网络操作技能,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网上开设“在线交流” “时事论坛”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阵地
互联网上的反动、迷信、色情等不良信息,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必须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主动占领校园网这块阵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比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大新闻网”等。[2]这些网站,是用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对引导学生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自觉抵制那些低级的、黄色的、反动的和迷信的信息的侵蚀,发挥了很大作用。
4.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健康地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教育逐渐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日益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逐渐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然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从出现之初就是矛盾的产物,一方面,网络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拓宽了新的求知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无法自拔,网络毒瘾贻害一代。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明辨网络文化冲击,提高自己提出了挑战。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参考文献:
[1] 张世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思考[D];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李玉凤、刘志国、张国烨.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安阳工学院;2011 [3] 鲁卫平;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D];西北工业大学,2004.[4] 卢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第三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江苏省如东县潮桥初中王新华
邮编:226401
[内容摘要]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推进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为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传统交往中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的差异,拓展了青少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渠道,扩展了青少年的交流平台,为封闭在“象牙塔”中的青少年,迎接社会风浪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网络文化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能力。网络文化的双向交互机制激活了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体现了青少年的自我价值。网络文化改革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式的教育场景,变革了传统的说教、灌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是借助网络,提供了人机一体化的环境,开辟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新的教育情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与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相互交流的全新操作环境,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智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潜能发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网络文化充实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在学习孤独感日益严重的今天,网络文化的隐秘性和虚拟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青少年敢于在网络上抒发情感,倾吐内心感受,反映自身思想,宣泄个人情绪,回归“本我”,使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14、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青少年观念多元化和现代化。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包罗万象,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道德的内涵,而且为大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5、网络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生动化。网络使得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趋向超时空,从单一迈向多元,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选择性;这些不仅扩展了德育的时空,而且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烙印,在东西方网络文化的互动交流中,西方文化所体现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不可忽视。在文化国际主义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渗透,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西化,被迷惑,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最好的,盲目信奉西方文化信仰、刻意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紧紧效仿西方社会现象。
1、浅尝辄止,不善思考。在频繁的上网过程中,青少年浏览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在瞬时获取大量信息。然而,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如过眼云烟,在青少年的大脑里若隐若现,干扰其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
2、情感淡薄,虚拟交往。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喜怒哀乐情感溢于言表。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间,改变了青少年与他人交流的环境,改变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虚拟化”所取代。
3、游离现实,虚无人生。网络空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亦幻亦真的虚幻世界。在网络世界徜徉的青少年都扮演着自己理想的角色,弥补现实中的不善与不美。他们带着理想的希冀上网,期望从网上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抛开社会生活原则和规范自由驰骋,在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后,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真实的自我,最终变成信仰的“虚无主义”者,甚至人格畸变或双重人格。
4、诱惑难挡,违法犯罪。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各种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更易传播,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还是课堂教育、形势报告、组织青少年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内容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而网络不受时间、地点、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解答青少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网络文化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青少年思想动态,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青少年内心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而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适度的宽容环境,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乐于在网上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来,老师可以据此分析,从而找出对策,网络交流成为观察青少年思想动态的最好“窗口”。
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学校传统思想教育“制订目标——安排课程——课堂灌输——考试评价”模式显出滞后性,它忽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环境影响,内容枯燥抽象,手段机械单调,难以被青少年认同。而互联网却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声、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存在较大影响。如何建立学校思想教育有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强网络化环境下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学校思想教育必须认清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网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规划和建设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四是加强网络文化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五是积极利用 BBS 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六是开辟网络文化专题论坛,七是开展网络文化心理咨询,八是“依网络做活动,以活动兴网络”,拓展网络文化思想教育空间。有计划地开展贴近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有影响的各类活动,如绿色网络教育征文,开展“我与电脑”,“我与网络”,“我看INTERNET”等与之相关的系列征文,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职业和未来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网上,以达到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青少年拼博奋进的教育目的。
(2)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思想教育必须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传统,善于创新。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体现网络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网站为主体的新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在当前学校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现代化手段,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硬件保障工作。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切实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工作。三是培养网络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队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环境保障工作。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五是争取社会力量加大对学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网络的资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的引导功能,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开展“网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网络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要堵疏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如果说靠监控和删除文章来控制不良网络文化是一种“堵流”手段,那么及时发布主流媒体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则是一种“疏导”的手段。在网上关于一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味删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导致对立情绪。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堵”,而且还要“疏”,坚持疏堵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当代青少年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都比较成熟、比较理性,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正确而坚定的青少年网友,依靠这些骨干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实现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见,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时”,才能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不论是堵还是疏,都要立足
于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1)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把辨别网上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自我规范意识以及网上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热点问题讨论作为难点,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和填鸭的方式,要发扬民主,尊重个体与个性,与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耐心地把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想上认识问题。
(2)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应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网上大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古今、晓中外,接受先贤志士的教导和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分析和评判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自我防范辨别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3)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排解学生内心的积郁,调整学生的心态,引导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使网络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窗口,使学生拥有一片抒发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声的天地,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龄人内心的问题。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能成为教育者。
(4)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规,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制定“网络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控制和过滤,使学生无法接触垃圾信息。
(5)以健康的网络教育内容为本,创设文明网络文化环境。开展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大赛、信息搜索能力比赛、红十字知识电子小报设计比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络文学竞赛等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健康的绿色信息通道。
(6)以高素质武装教育者,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网络文化教育方法,及时监控网络信息,收集学生关注的焦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将苗头及时遏制;在策略上,以预防为主,防微杜渐;在具体教育引导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用真理的光辉温暖人,用明白的道理说服人。
第四篇: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倡导绿色健康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人类社会已迈入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虽然还远未成熟,但由于其以网络为载体,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社会成员极具吸引力。根据CN NIC的调查,目前上网人群中,18~35岁的青年约占85 8%,是网民中的主体,考虑到青年时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其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必然会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当代青年社会化的崭新因素,值得社会高度重视。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载体的特殊性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连接互联网终端的是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因此网络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依托于当今世界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成果的反映和应用,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更使网络语言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没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网络及网络文化,技术的进步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单,功能日益完善,价格不断下降,这一切促进了电脑的普及,增加了人们与网络接触的机会,加速了网络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发展的步伐。
(二)虚拟与隐匿性
从技术层面上讲,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比特和原子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的结果,是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实存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便存在于这个“虚拟社会”之中,因而具有虚拟性。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技术不仅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如果愿意,人们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不会被人觉察。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三)超时空性
在网上,没有国家的边界,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超越地域的概念,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文化空间中,网络也使社会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价值路径,你可以自由的回复历史和回到过去,网络文化将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昨天与今天,遥在与此在混合在一起,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社会成员构造了超载时空的精彩空间。
(四)多元性
表现在:文化渊源多元,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连接着150多个国家,各种文化在网上充分展现、传播、碰撞和交融。这种交流使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的兼容并包的多元化品质;内容多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等方方面面,形成烟波浩渺的信息海洋,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文化价值观多元,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权威在此经历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更是利用网络大量散播着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值得警惕。
(五)自由与平等性
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人们不仅可以在BBS中高谈阔论,而且可自由设计个人主页,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展现可以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同时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与平等,这是许多人选择网络、一往情深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青年社会化的实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宏观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以及所遭遇的社会历史事实,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青年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和组织,如家庭、同伴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等,宏观环境只规定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性质和方向,青年社会化的具体情况,基本上是由微观环境决定的。网络文化的诞生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互动方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接触它的青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它的出现不仅拓宽了青年认识世界的视野,增加了青年了解世界的机会,而且对青年社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新的影响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一)网络文化为青年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技能是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除了在儿童少年时期已经习得的基本生活动作技巧,青年社会化的重点是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会社会交往,以适应独立的生活,自食其力。与开放多元、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接触,一方面能促进青年的学业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远程教育、网上课堂等的日益普及,也拓展着青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受教育的空间,据华中科技大学1999年对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63.9%的上网学生认为上网增加了学习资料的来源,36.5%的上网学生认为网络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网络文化不只是为青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他们的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成为青年寻求知识的新手段和新动力。
(二)网络文化能够帮助青年正确的认知社会角色,完成角色培养和角色调适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身份、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角色社会化失败会造成许多心理或精神疾病。青年虽然缺乏社
会生活经验,但对未来的可能担当的社会角色却有各种猜想,角色之间应如何取舍?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实践场所,满足了其体会和尝试各种角色的精神需求,因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青年可以改变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如果愿意,甚至可以以多种年龄、多种身份、多种性别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增加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机会,从中可以体会到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待,正确的理解、认知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的角色义务。
(三)网络文化有助于青年的个性培养和自我完善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或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培养与社会标准相吻合的个性,使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和困惑又往往难以启齿,长时间压抑于心中就可能引发人格障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使青年免去了现实社会中可能暴露身份的顾虑和尴尬,可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在网上流露出来,一方面可以寻求到专业的援助,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网络空间宣泄情感,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虚拟毕竟不等于现实,网络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工具,手段的目的化将会泯灭真正的目的。因此,在洞察网络文化在给青年社会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对其消极方面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四)网络文化导致青年学习能力的下降
网络文化中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必然会使青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它所营造的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将会消解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使受众被投入经验的覆盖之下。网络文化一方面能够使正在求学期的青年摆脱学校的刻板学习模式,完全凭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但同时由于许多人还没有悟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这样就很容易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有的甚至染上网瘾,长期沉迷于网吧,学习时间减少,以至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荒废学业。据报载,上海某高校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00名学生中,至少有30%是因为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导致成绩下降造成的。
(五)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引发或强化人的潜在的不良心理,弱化青年道德意识
在网络交流中,青年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调查表明,有不少青年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撒谎为乐趣。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一项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素质”时,66.1%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甚至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正常的。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并直接影响到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有的甚至仅仅为了支付上网费用走上偷窃、抢劫的道路,网络犯罪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不利于青年对社会文化的内化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社会人不过是掌握了社会群体行为方式,并将社会主流文化内化的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中,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内化的只是能够代表特定文化存在的比较一致的理想和信念,它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现在对个人的社会行为所起的定向作用和稳定作用,决定并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观。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青年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学校教育和大众舆论对于青年接受社会文化的教化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与网络文化的接触,使一切变得复杂起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色情、反动的信息更是大行其道。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标准的多样性,青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就可能由欣赏而走向趋同,由无意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最终做出背离社会主流文化的错误选择。
(七)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
首先,沉溺于网络文化中,造成了青年同他人交往频率的减少,一个青年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几个小时不同其他人交谈半句是常见的事;其次,网络文化的虚拟环境很容易使青年耽于幻想之中,沉醉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从而把与他人的交往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第三,虚假环境很可能会扭曲青年人格,影响同他人的交往。在虚拟环境中,人人都是完美的,可以发号施令,张扬自己的个性,然而到了现实社会中,持这样的观念同他人交往,必然会四处碰壁,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引发网络依赖,恋网成瘾,网络幽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更是明显不足。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在缩小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同时,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天涯咫尺也使咫尺变成了天涯,使青年重视了远交,却漠视了近往,习惯于虚拟却离开了现实,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弱化。
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无情诅咒还是盲目歌颂,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当务之急是按照江泽民同志“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十六字方针,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识贯彻到网络这一新的领域,发展健康向上的科学的大众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要加强网络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青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使青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把网络文化塑造为影响青年社会化的重要的积极因素。
第五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影响越来越为深刻。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有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快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极端化,道德意识缺失,甚至网络犯罪。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因此,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应该重塑网络文化,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改进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道德素质、德育
【1】[导语]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2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比中小学生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大学生可以称为相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参与者和接受者。然而大学期间是一个人道德素质逐步走向定型的关键期,网络对其道德素质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解决大学生道德意识缺失的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缩小”空间距 离,地球真正地成为了“地球村”。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接触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大学生现代观念的形成,比如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全球观。
(一)道德认知模式的改变
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视野,使得道德认知的途径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在网络诞生之前,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仅限于书本和身边的事。如今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使得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和及时性使得任何信息可在数分钟内便可传遍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地位也从被动转为主动,能够主动去选择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暴露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在“上网是否是您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的一项调查中,45%的学生认为“少许改变”,21%的学生认为“没有改变”,只有3%的学生认为“改变很大”。这说明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会因为网络而发生改变但并不是很大。在一项“浏览不健康网站算不算道德败坏”的调查中,5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算,应该懂得分辨和抵抗”,26%的学生认为“算,说明道德有问题”,16%的学生认为“算,说明德育有问题”,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正视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分辨和抵抗能力。在“如果您在网吧中发现不良网站的链接”一项调查中,41%的学生认为“不会看并举报”,33%的学生认为“看并举报”,26%的学生认为“会看但不会认为自己道德败坏”。说明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具有自律意识并能自觉维护网络公德。在“对于网络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调查中,86%的学生选择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慎重对待”。这些调查结果有力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上述数据时哪里来的,标明出处)
道德认知的内容也从单元向多元发展。与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立体和全面的信息,不只是不同媒体对同一件事的解读,还包括网友的评论,使大学生可以从全位、多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大大降低了偏激的情绪,使得大学生更为理性和客观地来看待和评论一些社会现象,培养了大学生的思考与权衡的能力。
(二)道德人格的健全 网络文化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网络文化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音乐、影视、文学和艺术等。网络的全球性,也使得大学生做到了“足不出户,却知天下事”,不仅能了解和学习国内的文化瑰宝还能学习国外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通晓古今中外。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快捷性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以高雅的文化艺术陶冶情操。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培养优秀的品质。负面消息充斥着互联网的时候,有人开始提倡传播正能量,大学生们踊跃地参与到“随手传播正能量”的队伍之中,纷纷转发社会中存在的充满正能量的事迹。弘扬好人好事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安定社会,也能让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学习好人的优秀品质,提高道德素质。网络文化给了大学生自由使用和开发空间,这使得大学生常常能突破传统狭隘的校园生活圈子和过窄的人际交往范围,这为开放道德人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网络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在这里进行多人互动,各抒己见,利于大学生形成人人平等的态度,在网络中为了自身的形象会克服个人的偏执顽固、唯我独尊、过于排斥他人等不良倾向。此外,网络中有着大量的信息,大学生自己选择了上网的地点、内容,对于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需要自己进行梳理分析,并进行思考或发表言论,这一系列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独立的习惯。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微博已经成了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有时候一条微博便能影响我们大学生的行为,并由此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在网络上被转载很多的一条微博,配图是一双被扎破的粗糙的手,文字写到:这是一双拾荒阿姨的手,她的手是被垃圾桶内的针头以及其他尖锐物品扎破的,请大家以后在丢弃这类垃圾的时候用东西包起来,阿姨也是一位母亲,她的手破了,家人会心疼。看到这条微博,许多人都被感动了,在丢弃尖锐的物品的同时也会进行相关处理,并渐渐养成了这种习惯。公益广告也因为网络而大大提高了曝光率,“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常回家看看”这一系列的公益宣传借助网络传播而更加深入人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
(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网络文化正好适应了大学生的这一特性。他们既可以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充分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例如,2010年1月27日凌晨天涯论坛上,众网友接力拯救重庆自杀直播者,许多网友彻夜守候电脑前,通过网络技术需找IP地址,最终拨打当地110找到这名网友并送其到医院,该网友最后得以解救,这一道德行为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在这次生命拯救的行动中,网络文化功不可没。
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友具有了平等性,社会中的平等人际关系,大大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增强了主体的道德选择、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使道德个体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培养大学生的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品质与能力,为现在高校的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契机。网络世界的隐蔽性给予大学生网络行为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性,这就让参与者的主体行为的到充分的体现和考验。
在“您最关注的网站类型”一 项调查中,有47%的学生选择了“企业网站”,2 4%的学生选择了“商业网站”,两者合计超过了半数。大学生浏览这些“企业网站”与“商业网站”的所作所为除了具有自身价值之 外,必然附带给他们许多新的网络社会关系价值,产生许多新的网络社会经济领域的道德意 识与行为,从而推动了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展。在“您认为网络对您的道 德行为的帮助”一项调查中,有5 2%的学生选择了“能力增强,意义重大”,30%的学生选 择了“有所帮助,不可缺少”。基于网络文化之上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行为的增强,显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便利、乐趣等的同时,它其中混杂着的不良文化也会腐蚀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生发展。杨泽宇指出:网络文化中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由于大学生对垃圾信息的辨别力还不够强,所以这对他们毒害之深是难以估计的。[2]
(一)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紊乱
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未完全定型,大学期间是他们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文化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是非,导致大学生存在多元价值观标准并存的问题。
根据调查,对网络上“新、奇、特的新闻、言论、思想”认为“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53%和62.82%,认为网络上的新闻、言论等各类信息对其价值观的“影响比较大”的占44.84%,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程度之深。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曾提醒道:“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互联网发源于西方,计算机的开发技术也大多由西方人掌握。正因如此,互联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西方思想,其中包括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发展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网络的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让西方文化产品通过网络的传播使得中国大学生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频率越来越高,西方资本主义的部分思想和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在悄无声息的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被动中接受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并对之产生认同感,甚至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一味的追捧西方文化,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一种“文化殖民”的现象,西方的一些有不轨动机的份子正利用着网络竭力标榜“民主”“人权”“自由”等来可以抵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也很难深刻领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真谛,于是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蛊惑,对我国所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现象层出不穷,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也是“愤青”所存在的主要群体,他们关注社会,有知识但是却缺乏坚定的信念,于是极易被有不轨意图的人所利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上的言论的真实性往往容易受到质疑,例如西南大学文学院大三女生陈易(化名),父亲早亡,母亲又患病做了肝移植术,手术花费20余万元。母亲第一次肝移植后,病情发展,肝脏供血的门静脉有栓塞,而肝动脉旁又长了一个动脉瘤。为了筹措母亲的第二次换肝手术费,陈易于2005年9月15日,以“卖身救母”的网名在“天涯论坛“上发布《希望好心人可以救救我妈妈,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的帖子:“我宁愿卖掉我自己!!可以以任何形式或者甘愿毕业后无条件地为他(她)打工” 9月17日《重庆时报》记者率先报道后,平面媒体纷纷跟进,网络媒体互相转载,一时之间,“卖身救母”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热点。网民们纷纷解囊相助,陈易得到了10余万元的捐款。但是,在陈易的“卖身救母”帖的跟帖热度日益升温的同时,也不乏鄙夷和冷眼旁观,甚至有网民提出质疑。陈易在网络上被爆料身穿名牌,生活富足,不是好学生常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其母亲是公务员等等,这一系列爆料引起了网友的一片哗然,不少人开始对陈易所述产生了怀疑并要求公开巨款的使用明细。网友所曝料部分属实,但陈易也的确有困难,她的谎言只是为了博取更多人的同情。然而,陈易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陈易母亲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不幸的是手术失败,其母在手术中去世,也成为了这次“义举”的牺牲品。网络的推动给了陈易希望,最后又将她推入绝望的深渊。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认识到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对一个事情的看法总是容易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色彩浓重。
(二)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责任感淡漠
网络所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十分自由的空间,也因此网络 成为了人们宣泄的绝佳场所,于是网络中出现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谩骂以及对社会现象过于夸张的批判。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许多大学生平日里给大家留下的都是腼腆、乖巧、听话的好学生形象,然而在网络中他们不再压抑,常常在各种论坛大肆地对他人进行恶意的批判,在聊天室里谩骂甚至使用许多下流的语言。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只为在网络中一时地吸引更多的眼球。
怀着“你不知道我是谁”的心态,处于感情泛滥期的大学生十分容易在网络中发展恋情,和不熟知的人卿卿我我,聊着非常露骨的话题。更有甚者,在网络上进行了“网婚”,双方互不相识,却非常亲密地称呼着对方。这些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只是“玩玩”,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都在削弱他们的责任感,削弱对感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
此外,网络文化还削弱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黑社会、杀手、帮会等暴力的影视作品,其中有一些很具有误导性质,会使得部分大学生混淆法律的。会诱导大学生进行暴力犯罪。此外,因为玩网络游戏沉迷网络,因为没钱上网进行了犯罪的事例不胜枚举。根据一项调查发现,有19.2%的学生下载过不良信息,有16.5%的大学生有过网恋,有13.8%的大学生有过畸形网恋的意念或作为,有32.6%的大学生听说过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等。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性,而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不到明确的奋斗目标,而缺乏对生活的责任感。
(三)网络文化扭曲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虚拟性。2010年一名河南大学生持刀连伤5人,当警察起 伤害他人的原因时,他说玩CS(一个网游)玩多了,拿刀时以为是玩游戏。沉溺于网络,会让大学生时常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在现实生活中还扮演着游戏中的角色,形成虚拟人格,无法正常的生活。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双重性。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积极向上、友善、诚恳的形象的大学生,在网络中可能扮演着一个个消极愤世、放荡不羁的人物。在网络上,可能会说出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表达的事情。隐蔽性给了他们安全感,使他们不必考虑身边人的感受而可以在网络中随心所欲的侃侃而谈。然而回到现实中,又是一副文静,不善言谈的形象。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封闭性。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学生在长假里经常在网吧里连续带上20天左右,他们没日没夜地玩着游戏,不和任何人交流,沉溺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在CCTV上播过一则公益广告,广告中有一个巨大的由许多罐子构成的一个键盘,每个罐子里都装着一个正敲着键盘的人,广告中有这么一段话“别人网络隔开了你和你的家人”。有些大学生在放假回家的日子里,每天只是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和家人缺乏交流,时间久了,对身边的人越来越冷漠,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装在只有自己的虚拟世界之中,变得更加封闭与孤立。
此外网络文化还易导致大学生偏执性人格、自恋性人格、边缘性人格,再次便不一一赘述。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造成不良影响的相应解决办法
随着网络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然而网络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甚至毒害大学生的文化,并且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采取多途径来解决。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
早在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就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是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判断力不强,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网络文明公约的的落实性并不可观。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刻不容缓。高校应当展开网络德育工作。
1、开展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问题进行分析。
2、创办网络心理健康网站,对大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3、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4、高校工作者应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上网的心理及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素质教育。
其次,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建立校园主题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集知识性、思想性与娱乐性一体。整合网络资源,使得学生在休闲的同时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
(二)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
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问题上曾强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道德有别于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凸显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3]传统道德的培养主要靠道德自律,而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由于它特殊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由于缺少约束性就容易触犯道德底线。
此外,网络上信息纷繁复杂,这其中就必然存在一些不良信息,例如淫秽信息。大量的色情网站自然就成为青年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据问卷数据表明有34%(96人)的学生承认有经常浏览黄色网站,有54.2%(153人)承认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其中男生比例占多数。黄色网站不仅会毒害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应当培养高雅的兴趣与爱好,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尽可能地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充实。提高自控力、判断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不迷失在网络文化之中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重塑网络文化
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入口信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维护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但还不够全面,且可实施性不强。政府应当转变治理的方式。
政府应加大对网络不良文化的惩治,增加对社会的公益性投资,建立健康文明网站。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手段,推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大对主流文化的宣传,传播正能量。建立“网络舆论导向者队伍”,队伍成员被要求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网络经验。这支队伍力求在网络中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有效地控制网络舆论。为网络文化做导向,从而塑造和谐文明、客观公正、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这就不乏其中既有科学的文化又有愚昧落后的文化,既有积极的文化又有消极避世的文化,既有理性的文化又有冲动的文化。针对复杂的网络现象,应该分清主次流,积极引导优秀的网络文化,打击腐朽的部分。在网络中唱响文化的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早在2009年,国家便开始加大对网络的治理力度。新浪微博是目前网络文化治理的重点,由于其用户多,消息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力。新浪公司也不断地加强对微博内容的监控力度和惩治力度。网民也应自觉地参与到网络文化治理的“工程”之中,积极举报不良用户,拒绝传播未经核实的虚假消息,理性思考,合理评论。为网络文化净化出一片蓝天。
(四)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大学生的成长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分不开。大学生已经基本度过叛离期,对于亲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于距离,对家人也有了更深的感情,在大学期间父母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应当多角度地去了解网络以此理解孩子上网的心理,学习一些网络常识,在网络上与孩子联系,渐渐消除与孩子之间有关于网络的隔阂。
和孩子进行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上网的时间,向孩子讲述网络的毒害影响,共同分析如何将网络利用好,使其对自身的影响利大于弊。
结束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开阔的给他们的视野????,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混杂性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紊乱,已形成偏激人格不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
网络文化给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想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网络文化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勇于创新,使用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解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的,只有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共同提高,才能促使网络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尽力的避免网络的消极作用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大力传播正能量,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tech.163.com/special/ennic30/.[2]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校研究,2000.12. [3]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84.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陆群等编: 《网络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严耕、陆俊、孙伟平: 《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张震: 《网络时代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钢、王旭辉: 《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陈玉兰.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之体现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 文章主要参考以下期刊: 万方CNKI学术资源库
清华大学CNKI学术资源库
主要问题:
1、大量数据没有标明出处
2、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经常有断句、跳跃的表达
3、参考文献的格式参照湖北大学学报。
请修改后打印出来,交到我五楼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