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时间:2019-05-15 05: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那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中,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人们的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从而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

1、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2、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3、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第一句话描写了四样景物,蓝、白、绿、红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而又美丽的风景画,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所以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第二句是写浪花在唱歌。浪花怎么会唱歌呢?其实是作者看到海港繁荣的景象后,自己心里高兴地唱着歌。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来读,高兴得就像自己在心里唱歌一样;第三句中的“咱们”指的是我们中国,说以前我国没有石油钻探船,现在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制造了。这句话就是借大海的歌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因此,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二、在作文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审题中,明确写作目的,体现德育要求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就能达到这篇作文预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审题有误,写出来是文章就会离题,就失去了这篇作文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看待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在审题的过程中加以指导的话,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适当加以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想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选材中,选择真实材料,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文章呢?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材。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也是社会上的人,他们难免会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难免会被其左右。作文无疑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个窗口。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等于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教师了解他们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比如让学生写《我做过的一件错事》,事先教师要声明不会秋后算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材料来写。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又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即使把握德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育人和作文逐渐统一起来。

(三)在评论中,进行师批生改,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会按教师的要求修改作文,作文能力很难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过去的作文批改模式变一下,进行“师批生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在语文学科中寓德于教的途径很多,我们应该勇于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今天,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他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从口头说话到书面运用,都潜在着巨大的思想教育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是“辩证统一”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怎样才做到根据语文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认识作者、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

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各行各业的事业有成者,他们创下的骄人业绩,谱写下的华章,都与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分不开的。利用作家和时代背景,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课文中,凡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其作者必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古代有李坤、李白、贺知章、陆游等名人,多是诗人或政治家;现、当代的有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等,多是小说、散文家。除了名人名篇外,教材中的“无名作品”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虽然小学教材中有关名家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教师仍要不失时机捕捉其教材中有限的背景资料,充分进行思想教育。

如《示儿》作者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曾到抗金前线参与军务。他的抗金主张一直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几度被罢免官职。作者盼望死后还能听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消息,表现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对金统治者憎恨之极,虽然他已濒临死的痛苦,但在沉痛之中包含着希望与信心,悲愤中又交织着乐观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示儿》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更应结合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针对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思想,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喜欢《示儿》,而且更怀念陆游,敬重陆游的伟大人格,且表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同样,世界知名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家境极贫困,忍受饥饿处处遭到人们的歧视。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勇敢追求理想,终于成为一个艺术家。“丑小鸭”的遭遇就是生动的说明。面对寓意深刻的寓言和顽强的作家,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加以渗透,教育学生刻苦自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感情。

二、要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内容。

学校最经常、最大量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因此要坚持“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比较注意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 渗透,贯穿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如我在教《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铺垫“爱国情”,我制作的课件是再现了刘翔、张怡宇等奥运冠军在奥运夺冠后身披国旗奔跑、热泪目视国旗升起的动人画面,以及香港回归时“米”字旗缓缓落下,而我国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感人场景,这一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情感的铺垫。然后,自主读文,感知“爱国情”;要求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标上自然段,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让学生真切地从旅居海外留学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国旗情”,感知到“浓浓爱国情”,对留学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最后,品味语言,体验“爱国情,从“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达到了理解教材的目的。

三、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

“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课文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学习之前或学完后来一段思想教育,更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生硬地说教。如我在教《绿色的办公室》一课时,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湖边的树林里,有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屋顶是蔚蓝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一截树桩是列宁办公室的椅子。树桩后面,有个‘人’字形草棚,草盖得厚厚的,只容得下一个人躺在里面,都是列宁的卧室。草棚的一头,堆着高高的草垛,那是‘割草工人’的劳动成果。对着草棚,两根树叉支着的横木上面,吊着一口用旧了的锅,旁边放着一把黑铁水壶。那是列宁的厨房。”文中没有一句话说列宁的生活、工作条件是如何艰苦。更没有一句话说明列宁如何具有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教学这一段时,先让学生熟读这一段,然后从字里行间引导他们抓住“草棚”、“树叉”、“旧锅”、“水壶”等实物的主要词语,通过反复细致地品味,理解了词句和文意,认识了形势的险恶,条件的艰苦。从《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名称,从把天空称为屋顶,草地称为地板,草棚称为卧室等语句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列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里的重点的词句又使自己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课文的具体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实践证明,语文课具有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语文教材充满了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语文教学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在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范读,导读,让师生把真情实感倾注于语文教学中,进入“情融融,意切切”的情感熏陶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已入境,动情之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通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我在《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茫茫草地和皑皑雪山,让学生感受这些地方的气候变化无常。再学生听《长征之歌》,让歌声把同学们带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然后,又充满激情地范读课文,此时,我闪灼着泪花的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静极了,激情从学生的心头涌起,许多学生流下了热泪,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进入语文情境,课文中的老班长的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学,接着我又让学生读重点句:“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进行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内心体验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我无限难过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感情朗读中,这种从感情入手的方法,体现了大纲中“以读为本”、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感情朗读”的情感教育的优势,既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情感熏陶强调情感因素的教化作用,从而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这需要我们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语言 情景 插图 板书 想象 朗读感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四篇:5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我在平时教学中充分挖掘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读一读”中渗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后,识字量明显增大,学生能够自主阅读一些文章。作为教师,我们不妨立足于课堂,把朗读教学作为渗透思想教育的场所,使他们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时把课堂中受到的审美熏陶带到平时的阅读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真、善、美。

如《鸟岛》一课,描写的风光虽然是千里之外的青海湖鸟岛,但学生读来感觉并不遥远,反而亲切自然。学生在饱览鸟岛风光的同时,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爱鸟、护鸟的重要性。当我问到“多么有趣的小鸟,多么可爱的鸟蛋,我们回去的时候,捉几只小鸟,拿几个鸟蛋留个纪念,好吗?”我的故意误导,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对,激起了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二、在“说一说”中引导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说话的训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力会很大。

如在学了《水乡歌》后,让学生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由于学生在课上欣赏了一段录像,普遍感到我们的家乡原来有那么美的景

第五篇: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播并积淀传统文化,以书法教育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等优化策略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古诗文;书法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据调查,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适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和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讲述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观的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的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有多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好的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古诗词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渗透传统文化。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师可以将自己塑造成陆游,讲述自己做这首诗时内心所想及蕴含的情感。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下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这里所指的健康应包括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皖颍上县六十铺中心学校王田祥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潮阳区谷饶茂广小学卢燕平(***) 内容摘要:如何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研究 杨 冬 梅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的青少年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歌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化长河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丰富作品、广泛的题材和高超的技巧,以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李新蕊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