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时间:2019-05-15 05:1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第一篇: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课例文本要点: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本节授课过程中:

一、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借助PPT、数字星球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图绘制和填图练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三圈环流最主要的成因,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还要求学生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体态演示法 读图法,引导法,共同探究法,绘图法,讨论法

<< span=“">五>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六〉教具

数字星球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顾:热力环流(教学意图:回顾重点知识,为下面的学习铺垫)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单圈环流

教学意图: 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

实际操作模拟:

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思考: A.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B.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多?什么地方受热少? C.北半球大气将怎样运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画图演示】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单圈环流

赤道终年炎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

极地终年严寒,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这样,在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在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体态语言:教室里的单圈环流

1、以北半球为例,把教室的最南边来代表赤道,最北边代表赤道。让最南边学生站起来(热的),让最北边学生蹲一蹲来(冷的),用手臂、手掌在讲桌上演示赤道与北极之间的这个热力环流圈,即单圈环流。教师应边讲边演示。

2、叫一生到讲台上来演示指挥大家,谈自己的感受。(问:是不是真的)【启发提问】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教师总结,继续启发】很好,也就是说,我们刚才所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第二模块:三圈环流

教学意图:

以分析北半球低纬环流作为解疑释难的突破口,关键不是靠老师讲得清楚,而教学的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

(l)画图的症结要让学生先明确地球高空在哪里,比如,①在图中让学生画出4个人站立在地球上;②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③这样,画空气上升、下沉箭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2)讲成因。教师叙述成因,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画图。例如,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画出图中的①),即热力原因形成;上升到一定高度,空气向南。北分流(只画图中的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成风向与 30°N纬线平行(即西风),“空气„„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此乃由于动力原因而下沉,见图中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接着,近地面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图中④)。最后将东北信风(风向)转画到平面图上。把低纬环流讲清楚、讲透彻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自画高纬环流,最后画中纬环流。

实际操作模拟: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示意图”,展示以下思考题: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

②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面气压高低的状况及形成原因;

③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④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师】借助立体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并解答所提问题: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北纬30°的地面形成高压的原因是: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产生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这种空气“堆积效应”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

③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东北信风带。

④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2)中纬、高纬环流和风带

【师】提出问题:①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各自是如何形成的?

③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问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④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依据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讲解: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南风,又叫盛行西风;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暖而轻的西风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基地上空。这样就形成了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体态语言:教室里的三圈环流

1、以北半球为例,把教室的最南边来代表赤道,最北边代表北极。教室里安排两排学生分别为北纬30度,北纬60度。

2、低纬度环流圈。

(1)由赤道的上空高压区试图流向北极上空低压区的气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高空先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

(2)用右手手掌和手臂演示高空西南风和西风的形成与方向,并演示在北纬30度的近地面因气流下沉形成副高。

(3)然后让最南边(赤道)和北纬30度之间的学生演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的形成与风向。

3、中纬度环流圈和高纬度环流圈

教师站在代表北纬60度学生处。用左右手的手掌、手臂演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形成。用双手掌和手臂演示极锋的形成,即它们相遇后上升。上升后又分别流向北纬30上空和北纬90上空。在高空,由北纬60度流向北纬90度气流先偏转成西南风后成西风;由北纬60度流向北纬30度气流先偏转成的是西北风后成西风。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图):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记忆方法: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第三模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规律和记忆

教学意图: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实际上是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三圈环流的基础知识,应该让学生熟记其名称及分布范围。并交代:有关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实际操作模拟:

用数字星球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课堂练习):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指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位置,并绘出各风带的风向,让其余学生拿出地图册,填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图。(教师巡查指导学生绘图。)

(教师讲解):由此略图,中间是赤道低压带,两极是高压带,而高低压带相间分布,风带分布在两气压带中间。关于风带的方向,首先要分析气压带的高低,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总结)气压带风带分布特点:①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②高低气压相间分布;③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第四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意图: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并多角度分析。

实际操作模拟:(教师讲解,引导思维):我们在分析低纬环流的时候,说到因为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而我们的太阳直射点是随着季节的移动而移动的,所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温度就比南半球的高,那么气压带在总体上并不是以赤道为中心对称性分布了。

(读数字星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提问):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和气压带分布情况如何,夏至日呢,冬至日呢?

(总结):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小结:(要求读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强调“大规模的”、“有规律的”等词语,让学生把握大气环流的特点。)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和地球自转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甄鸿启)首先说明一点,由于视频时长限制,我们在保证课堂实录流程完整的前提下,对李老师和潘老师的两节都是45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了剪辑、处理,剪掉了部分内容,包括学生的练习时间、活动时间。实际上课堂中学生活动和落实的时间还是非常充分的,包括最后的随堂检测也很踏实。

这节课的内容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也历来是老师们感到不好处理的一部分内容,我感觉李安强老师本节课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注重学生的学,将三圈环流的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等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分四步走——由仅考虑高低纬间的热力差异到叠加地球自转要素到叠加地球公转要素再到叠加海陆差异要素层层递进将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予以分解,层次分明,逻辑缜密,留有余味。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

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上述要素叠加导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变换,整个过程围绕着由立体向平面转化的思路,层次分明,难度适中,沿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渐次推进,将难点逐步化解掉,使学生感觉不到在啃一块硬骨头,而是逐渐生成新知,认知深度在动手练习中得以达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难点的突破不能图快,不能用教师演示的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位智慧的教师是带领学生到达他们自己认知领域的门槛前,而非带领到教师自己的知识殿堂。总的来说,李老师注意难点的层层分解,小步子,环环相扣,带领学生在自己动手中体验和感悟,注重课堂生成,没有压力,更多的是体验和感悟。有效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潘海东)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体设计方面,注重知识的铺垫和衔接,紧紧围绕学生学习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深入浅出,从热力环流到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从三压二风到七压六风,从立体到平面,从静止到移动,从单一因素到四个因素,从教师演示到学生绘制,真正做到了突破难点,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篇: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关于本课时的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依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关于形成过程,教材的表述空间感较强,而学生的立体空间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本节主要通过提问和借助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推理探究的方法突破“过程”这个难点,继而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移动规律。

【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多媒体演示,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设计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导入

1、复习回顾热力环流和风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日本大地震核泄漏事件”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推理。

引导学生推理出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地球的大气环流状况,并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发现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第三环节:引导探究,推理发现过程,总结规律。

1、以北半球为例,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展示形成的三圈环流。

2、以北半球为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纬度带近地面风向的画法,而后由学生绘制南半球的气压带、近地面风向,老师简介风带的命名。

3、看图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识记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名称。

4、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动画演示,发现总结规律。第四环节:巩固检测,评价提升。

对应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置练习题,评价提升。【设计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条件:a.地表性质均一,b.太阳直射赤道,c地球不自转

一、假设abc,则单圈环流

二、假设只ab,则三圈环流

分布规律:7压6风,风压相间,南北对称

3低4高,相间分布

三、假设只a,则季节移动

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三篇: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地 理 教 案

设计科目:高中地理

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授课类型:新课 授课时间:40分钟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

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幻灯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教师: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大气环流,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预习一下教材33页的内容。(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讲解】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形成热力环流,促进全球大气的不断运动、输送和热量交换。

(过渡)假设地球不自转,而且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那么在地球表面能否形成热力环流呢?

教师:首先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板书)

(二)、单圈环流 【播放幻灯片】

学生:赤道受热多、极地受热少。【播放幻灯片】

教师:很好,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之间移动,那么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相对较热,极地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相对较冷,那么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热力环流。【播放幻灯片】

【讲解】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因此,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边讲解边播放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小结】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进而会形成单圈环流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现实中,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如果考虑地球自转,单圈环流会怎样变化?

学生: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板书)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教师:对的,通过对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那么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高空大气的流向与等压线平行【播放幻灯片】。那我们现在就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性质均一,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单圈环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首先通过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成过程。【播放幻灯片】

【讲解】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赤道和北纬5°之间的近地面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逐渐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边讲解边播放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形成动画)

教师: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自己回顾一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板书)

2、中纬环流

3、髙纬环流

(过渡)这是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那么中纬和高纬又是怎样的呢,现在以北半球为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幻灯片】

【讲解】我们首先把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一起回顾一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那么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的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而赤道地区上升的气流,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赤道地区上空的气流向北流,最终在北纬30度的上空堆积,然后被迫下沉,在北纬30度的近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在近地面形成了东北信风,构成了低纬环流,而向北的一支气流(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我们把它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堆积,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东北风,我们把它称为极地东风。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从北纬30°到北纬60°之间的中纬环流和从北纬60°到极地的高纬环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后向南北方流走,所以在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那么在北半球就形成了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边播放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边讲解)

教师:现在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自己回顾模拟一下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教师:同样在南半球也存在三圈环流,只是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由北向南依次说一下。

学生: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播放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很好,就全球而言,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板书)

3、成因

4、天气状况

5、分布规律

【知识拓展】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对的,他们的成因是不一样的,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受热不均,是热力原因造成的,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气流的堆积下沉和爬升的动力原因造成的。

【知识拓展】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低气压气流上升、多阴雨;高气压气流下沉、晴朗少雨

教师:不错,你给出的解释很合理,在低气压控制下,气流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云降雨,而在高气压控制下,气流下沉,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少雨。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1)、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高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小结】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产生三圈环流

(过渡)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之一是太阳直射赤道,但实际上太阳直射点会随着季节南北移动,那相对应的气压带、风带是否也会有所移动?具体是怎样的呢?

(板书)

(五)、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播放幻灯片】

【讲解】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发生南北移动,那么相对应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在一年内发生周期性变化,从春分到夏至,气压带和风带向北大约移动10°,从夏至到秋分又向南移动10°,秋分到冬至继续向南移动10°,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向北移动10°,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它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同步的,冬至到夏至北移,夏至到冬至南移。(边播放动画边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并总结规律)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课后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3、成因

4、天气状况

5、分布规律

(五)、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第四篇:《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动手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手工图加深记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圈环流教具 学生手工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咱们今天上一节火星情报课,首先进行一下分工,全班班长和地理课代表为火星情报高级特工,其他班委和课代表为初级特工,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为初级特工,咱们班一共有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情报分局,今天的火星情报课的探究课题是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工作流程是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中级特工找出大气环流概念特点和成因局长进行会议讲话局长布置任务,各情报局独立完成各情报局任务成果展示火星特工工作考核。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师:进行第一个环节,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有哪位特工来帮助我们一起来回顾? 生:初级特工XXX A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中形成高压,B地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师:非常好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热力环流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中极特工找概念,所有特工读书33页第一段文字。一分钟后由中极特工回答大气环流概念特点以及成因。

生:中极特工特工XXX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点:全球性,有规律的原因: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师:找的非常对。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局长讲话。

第五篇:《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反思(模版)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动画演示将本节内容的知识难点,比如三圈环流的形成,更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易于探究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将知识难点容易化。2.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究法和演示法两种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在教师提问引导、提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中获得启发,自主发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探究推理法和观察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风带的分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风带的名称和分布位置,而是提示学生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绘制风带,再让学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分布图填充风带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记忆深刻,并获得成就感。

在此过程,有效运动道具地球仪和大气环流演示器等,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使难以理解和观察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课以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拍摄中国上空的气象云图动画视频导入,说明大气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并引入今天的课堂内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之前,先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在探究大气环流时,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由简入繁,逐层深入。探究活动一在三个假设条件下完成(1.地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3.地球不自转),即理想条件下,该探究活动结合热力环流知识,演示了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然而,单圈环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进行探究活动二(1.地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即考虑地球自转时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这时大气运动形成三圈环流,及地球表面形成七个高低气压带。在结合风的形成原因,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南北半球形成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的绘制。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的理解记忆,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又设计了动手模拟环节,分南半球组合北半球组,分别在地球仪上将气压带、风带贴在地球仪对应的位置上,模拟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小组完成后,请小组长展示小组成果,并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进行解释。该环节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知识迁移环节,举例现实中的实例:上海——洛杉矶往返的飞机行程,同样的航程,飞行时长却不一样,结合本节所学风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过程渗透学习自然地理的意义:学习自然地理——认识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服务人类生活……,让学生找到学习自然地理的乐趣。

在总结归纳环节,先请学生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最后由教师对知识统一整理,这节课的研究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存在问题反思

1.一节成功的课应把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本次课一直想把知识点讲解的高深莫测,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我应该把现实中现象运用到课堂上,小的生活现象往往存在在大道理。例如:课堂引入环节,可以用天空白云飘动、烟囱冒出的烟等自然现象引入大气的运动,代替气象云图的视频,用简单的现象引入课题。

2.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绘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绘制分布图时,教师只找了个别学生展示绘制成果,对少数绘制有误的学生没有在课上进行个别点评、辅导,在此过程忽略了后进生的感觉,不利于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课堂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讲台上的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日期:2016年12月4日

下载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气压带风带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该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内容。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等......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2014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并了解其基本特性; (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 2......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临洮中学地理教研组杜宝林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一、 考纲对该节的要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 对考纲的解读 识记: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反思(共五篇)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节课的听课、评课反思 地理组赵黎明 2013年12月6日,地理组赵凯峰老师讲了一 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公开课,这节课是按着高效课堂来讲的,但讲完以......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2.2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说明) ————袁记飞作业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

    第六节 气压带与风带

    第六节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