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时间:2019-05-12 20:5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篇: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闻喜中学 曹银花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六、【教具准备】 图表、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二、新知识传授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1、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 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2、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3、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4、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出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1、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2、理解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三、总结并布置作业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临洮中学地理教研组

杜宝林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第一课时主要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找学生来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图。)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然后就有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太阳辐射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情况。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二、讲授新课

1、大气环流 1)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作用

促进了不同纬度间、海陆间的水汽和热量交换,调节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3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

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到底全球的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板画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

在板画全球的大气运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分析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出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同时,学生对照课本34页三圈环流的图,规律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实在归纳不出来,就将规律呈现出来部分字句,让学生填空,然后详细说明)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三、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2.2.气压带和风带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三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

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

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讲授新课]

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

一、单圈环流

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并补充如下内容。

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生:--------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2、9的旁边。[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

生:---------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 生:不会。

师: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逐渐的给其施加真实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逐步的还原,首先给其增加地球自转这个现实因素。

[板书]

二、三圈环流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师: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学过的三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在高空,由于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第二个知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第三个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简称为“南左北右”。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比如说,北半球近地面的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东北风;北半球近地面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西南风;南半球反之。生:-------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课件上这幅图,先来理解低纬环流圈的形成。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图: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低压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被迫下沉30。N(北纬30度形成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教师对照图片解释。(这部分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需要教师讲解)

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

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请同学们以30°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图,加强理解记忆。

明白了低纬环流圈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学习中纬和高纬环流圈的内容。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讨论并展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补充讲解。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请同学们观察图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

师: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

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 生:四带三风。

师:在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是使地球向左偏转,所形成风带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但气压带却与北半球相似。请同学们快速的将南半球的“四带三风”画出来----生:------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

[板书]: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七风六带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是可以重合的。

师: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板书:南北对称 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意外,北纬30°附近与北纬60°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板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赤道向北,依次出现“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可以归纳出第三个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板书: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师:补充:如果不好记忆风带的风向的话,可以先把高低气压带先记住,然后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根据这三个规律,你们再试着去记忆一下这“七风六带”。

请同学们将填图册拿出来,背着书把“七风六带”填写上去,并标注好风带的风向。生:---------师:现在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加上,只假设地表均一,大气环流在“7带6风”的基础上受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到底气压带和风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假设地表均一 生:------------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图2、11,先请同学们找到0°纬线,它是变动的吗? 生:不是。

师:那太阳直射点、气压带和风带是变动的吗? 生:是。

师:我们只选择赤道附近进行分析,请同学们看到b图,此时是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的是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中部与赤道重合;再请同学们看a图,此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

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谁来分析一下冬至日的情况?

生:c图,此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

[板书]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很好,请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生: 师:由于南半球的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所以请同学们在后面在补充一句话:就南半球而言,相对于春秋分日,夏季(12/22)南移冬季(6、22)北移。板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课堂小结

课堂延伸

师:现在还剩下一个假设条件,即假设地表不均一,如果我们把这个假设也将其还原,即地表均一,此时要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又会发生怎样的复杂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 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单圈环流(理想模式)

二 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结果)----“七带六风”

规律:

1、南北对称;

2、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3、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三 假设地表均一

气压带与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反思: 三圈环流一直都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此理论是一个统计学理论,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其形成的过程,而要求掌握其形成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弱化这个难点,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强化“七风六带”这个重点上面。

除此,课本的第一自然段对大气环流的介绍与本节课“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关系不大,所以我选择了省略该内容,可以在后面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时注意提及。整个第二节的它有一个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在里面,即先理想化模型再逐渐的将其归于现实。这是本节内容内在的联系,也是一个很好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很有意识的在安排这个思路。本来这节课我是想用PPT进行教学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看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由于担心学生自己画图耽搁时间,再加上本身对课堂驾驭能力的限制,没有尝试使用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真是一个遗憾。4 由于这节课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我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学情,导致没找到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完美结合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虽然有学生在动手,但缺少学生和谐欢快的氛围,下次一定要注意。讲这样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幽默感。比如说,在讲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时候如果采用情景式教学那就很好了,恰当的用一些“江湖道义”等串联起来的情景教学肯定会增加课堂的幽默感。

第四篇: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关于本课时的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依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关于形成过程,教材的表述空间感较强,而学生的立体空间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本节主要通过提问和借助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推理探究的方法突破“过程”这个难点,继而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移动规律。

【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多媒体演示,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设计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导入

1、复习回顾热力环流和风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日本大地震核泄漏事件”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推理。

引导学生推理出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地球的大气环流状况,并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发现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第三环节:引导探究,推理发现过程,总结规律。

1、以北半球为例,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展示形成的三圈环流。

2、以北半球为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纬度带近地面风向的画法,而后由学生绘制南半球的气压带、近地面风向,老师简介风带的命名。

3、看图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识记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名称。

4、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动画演示,发现总结规律。第四环节:巩固检测,评价提升。

对应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置练习题,评价提升。【设计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条件:a.地表性质均一,b.太阳直射赤道,c地球不自转

一、假设abc,则单圈环流

二、假设只ab,则三圈环流

分布规律:7压6风,风压相间,南北对称

3低4高,相间分布

三、假设只a,则季节移动

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五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一年级

必修一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内容新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目标分解如下: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 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共分3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用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例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与风的相关内容,而本节内容以此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再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进行演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A(冷)B(热)A(冷)B(热)

2、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导学1: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学生讨论并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回答:(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活动探究] 请结合教材内容和有关示意图探究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完成导学2~导学4。

导学2:假设大气在物质均

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请思考以下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极地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的近地面和高空作水平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图

(一)。

(图一)

(图二)

导学3: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但地球作自转运动,太阳直射赤道。请思考: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二)。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 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请结合你所完成的图

(二),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变式拓展]

(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学设计的最佳途径,通过对本节课的实践教学,一些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想,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探究推理法和观察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气压带的形成、风带的分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分布位置,而是提示学生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绘制风带,再让学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分布图填充风带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记忆深刻,并获得成就感。

下载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过程和方法: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

    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

    第六节 气压带与风带

    第六节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2.2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说明) ————袁记飞作业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一、 考纲对该节的要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 对考纲的解读 识记: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范文]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

    气压带风带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该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内容。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等......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