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教学设计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4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难点】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向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何特点? 生 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具体过程可叙述为
②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我们前面所学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推进新课
师 那么导致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主要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自主预学】
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不运动(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全球气流的运动情况怎么样?(画图表示)【预学检测】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课堂导学】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
和
两个。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
和2个。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
和2个
。【小组合作探究】
(1)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自转(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归纳总结】
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
a.低纬环流
b.中纬环流
c.高纬环流 【反思梳理】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自我检测】
试在下图中画出全球三圈环流,并在相应位置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课后固学】完成家庭作业。
第二篇: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三圈环流图以及气压带风带图、题目以及答案、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1)、什么是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
(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
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问)风是怎样形成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那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标题板书)
我们知道: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之一:三圈环流。至于季风环流,我们下节课再讲。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板书)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即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那么,地球表面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绘图),此时,因为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而在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1)、单圈环流
在南半球也一样。在高空,大气由赤道向南极运动,在近地面,空气由极地向赤道地区运动。(绘图)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地球是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的,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我们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考虑进去,大气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2)、三圈环流(板书)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画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根据我们课前复习的热力环流知识来看待三圈环流:
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画箭头①),极地地区温度低,形成下沉气流(画箭头⑩)。由于赤道地区形成上升气流,使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在同一水平面上南北的气压较小,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由于赤道附近气流上升并向外流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称为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称为盛行西风带。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称为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由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流相对运动,所以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成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之一(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称为中纬环流。(2)、中纬环流和西风带(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和东风带(板书)
由此可看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带,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风。
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题目: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
②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③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⑤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⑥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题目的答案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③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⑤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热带高气压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⑥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同样的,在南半球也存在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展示图片)。有: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和极地高气压,并且形成了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可以发现:南北半球的风带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是不同的。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导致低纬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在中、高纬环流圈中,由于受不同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风带?)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7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在上述的七个气压带中,它们的成因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上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地表也不均一,所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板书)
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所以在实际中,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才产生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那么,(提问)气压带风带是怎么移动的呢?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我们之前学了太阳的回归运动,下面考一考同学们:
(提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吗?
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读教材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图2-3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我们前面讲的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同时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但是,在地球上地表是不均匀的,地球表面既有海洋,也有陆地,它们的地形和地势也不一样。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的影响,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又会变成怎样呢?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的各位有多少人会游泳?
在夏天,你们去河里或者水库游泳,岸上的气温高还是水里的气温高?冬天呢? 这是为什么?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地表岩石等的比热容大,比热容大的,它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慢,比热容小的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快。那么,在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低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得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同学们现在看到屏幕上的图片:
(展示图片)
七月份,从海平面等压线图可以看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非洲和北美洲,其中,以亚洲低压(又称为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气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气压。
为什么在亚洲表现的最为突出呢? 因为在北半球,亚洲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称为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亚洲东面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所以在亚洲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一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气压和大西洋上的冰岛低气压。
我们在来看看南半球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什么特征? 块状分布!
冬夏季节,海陆上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也随着季节改变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在讲解!还有几分钟,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擦掉附板书)
课堂小结 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较抽象,希望同学们要注意及时巩固,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三篇: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教案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案
南阳市八中
张园园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中相应于这部分内容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把握以下方面。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理想模式。我们可以把假想由简入繁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于理解。使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的风带。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思考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指导他们合作画出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并能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2、了解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3、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画图和对大气运动图的理解能力。
5、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深入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分小组活动探究法。
2、用多媒体PPT课件直观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热力环流”,提问学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全球表面冷热也不均匀,会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吗?引入今天所学新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教学环节
1、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由学生代表描述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最后教师用PPT课件展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阅读教材P50—51内容,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大气运动,并指出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尤其是让学生把下理解的内容用图的形成表达出来,所以给的时间会略长,大约十分钟左右。
学生经过自学教材和组内合作画出了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分别由小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大气运动状况,并用语言描述所画大气的运动情况,指出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然后由其它同学提出质疑并给予补充纠正。最后老师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重点进行引导讲解。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
老师用PPT课件换一种图为学生呈现三圈环流及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近地面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指导学生阅读P50第二、三段,理解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判断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区分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4、提出问题:高压(下沉)、低压(上升)、风(高纬到低纬)、风(低纬到高纬)天气是睛朗还是阴雨?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思考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5、练习检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P52活动2(填表)
第四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临洮中学地理教研组
杜宝林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第一课时主要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找学生来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图。)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然后就有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太阳辐射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情况。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二、讲授新课
1、大气环流 1)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作用
促进了不同纬度间、海陆间的水汽和热量交换,调节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3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
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到底全球的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板画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
在板画全球的大气运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分析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出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同时,学生对照课本34页三圈环流的图,规律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实在归纳不出来,就将规律呈现出来部分字句,让学生填空,然后详细说明)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三、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2.2.气压带和风带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五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
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
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讲授新课]
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
一、单圈环流
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并补充如下内容。
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生:--------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2、9的旁边。[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
生:---------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 生:不会。
师: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逐渐的给其施加真实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逐步的还原,首先给其增加地球自转这个现实因素。
[板书]
二、三圈环流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师: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学过的三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在高空,由于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第二个知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第三个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简称为“南左北右”。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比如说,北半球近地面的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东北风;北半球近地面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西南风;南半球反之。生:-------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课件上这幅图,先来理解低纬环流圈的形成。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图: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低压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被迫下沉30。N(北纬30度形成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教师对照图片解释。(这部分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需要教师讲解)
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
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请同学们以30°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图,加强理解记忆。
明白了低纬环流圈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学习中纬和高纬环流圈的内容。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讨论并展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补充讲解。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请同学们观察图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
师: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
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 生:四带三风。
师:在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是使地球向左偏转,所形成风带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但气压带却与北半球相似。请同学们快速的将南半球的“四带三风”画出来----生:------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
[板书]: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七风六带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是可以重合的。
师: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板书:南北对称 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意外,北纬30°附近与北纬60°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板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赤道向北,依次出现“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可以归纳出第三个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板书: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师:补充:如果不好记忆风带的风向的话,可以先把高低气压带先记住,然后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根据这三个规律,你们再试着去记忆一下这“七风六带”。
请同学们将填图册拿出来,背着书把“七风六带”填写上去,并标注好风带的风向。生:---------师:现在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加上,只假设地表均一,大气环流在“7带6风”的基础上受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到底气压带和风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假设地表均一 生:------------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图2、11,先请同学们找到0°纬线,它是变动的吗? 生:不是。
师:那太阳直射点、气压带和风带是变动的吗? 生:是。
师:我们只选择赤道附近进行分析,请同学们看到b图,此时是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的是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中部与赤道重合;再请同学们看a图,此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
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谁来分析一下冬至日的情况?
生:c图,此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
[板书]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很好,请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生: 师:由于南半球的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所以请同学们在后面在补充一句话:就南半球而言,相对于春秋分日,夏季(12/22)南移冬季(6、22)北移。板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课堂小结
课堂延伸
师:现在还剩下一个假设条件,即假设地表不均一,如果我们把这个假设也将其还原,即地表均一,此时要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又会发生怎样的复杂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 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单圈环流(理想模式)
二 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结果)----“七带六风”
规律:
1、南北对称;
2、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3、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三 假设地表均一
气压带与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反思: 三圈环流一直都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此理论是一个统计学理论,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其形成的过程,而要求掌握其形成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弱化这个难点,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强化“七风六带”这个重点上面。
除此,课本的第一自然段对大气环流的介绍与本节课“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关系不大,所以我选择了省略该内容,可以在后面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时注意提及。整个第二节的它有一个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在里面,即先理想化模型再逐渐的将其归于现实。这是本节内容内在的联系,也是一个很好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很有意识的在安排这个思路。本来这节课我是想用PPT进行教学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看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由于担心学生自己画图耽搁时间,再加上本身对课堂驾驭能力的限制,没有尝试使用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真是一个遗憾。4 由于这节课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我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学情,导致没找到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完美结合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虽然有学生在动手,但缺少学生和谐欢快的氛围,下次一定要注意。讲这样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幽默感。比如说,在讲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时候如果采用情景式教学那就很好了,恰当的用一些“江湖道义”等串联起来的情景教学肯定会增加课堂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