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三圈环流图以及气压带风带图、题目以及答案、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1)、什么是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
(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
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问)风是怎样形成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那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标题板书)
我们知道: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之一:三圈环流。至于季风环流,我们下节课再讲。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板书)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即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那么,地球表面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绘图),此时,因为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而在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1)、单圈环流
在南半球也一样。在高空,大气由赤道向南极运动,在近地面,空气由极地向赤道地区运动。(绘图)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地球是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的,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我们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考虑进去,大气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2)、三圈环流(板书)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画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根据我们课前复习的热力环流知识来看待三圈环流:
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画箭头①),极地地区温度低,形成下沉气流(画箭头⑩)。由于赤道地区形成上升气流,使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在同一水平面上南北的气压较小,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由于赤道附近气流上升并向外流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称为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称为盛行西风带。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称为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由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流相对运动,所以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成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之一(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称为中纬环流。(2)、中纬环流和西风带(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和东风带(板书)
由此可看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带,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风。
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题目: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
②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③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⑤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⑥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题目的答案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③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⑤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热带高气压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⑥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同样的,在南半球也存在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展示图片)。有: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和极地高气压,并且形成了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可以发现:南北半球的风带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是不同的。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导致低纬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在中、高纬环流圈中,由于受不同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风带?)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7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在上述的七个气压带中,它们的成因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上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地表也不均一,所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板书)
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所以在实际中,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才产生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那么,(提问)气压带风带是怎么移动的呢?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我们之前学了太阳的回归运动,下面考一考同学们:
(提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吗?
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读教材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图2-3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我们前面讲的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同时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但是,在地球上地表是不均匀的,地球表面既有海洋,也有陆地,它们的地形和地势也不一样。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的影响,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又会变成怎样呢?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的各位有多少人会游泳?
在夏天,你们去河里或者水库游泳,岸上的气温高还是水里的气温高?冬天呢? 这是为什么?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地表岩石等的比热容大,比热容大的,它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慢,比热容小的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快。那么,在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低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得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同学们现在看到屏幕上的图片:
(展示图片)
七月份,从海平面等压线图可以看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非洲和北美洲,其中,以亚洲低压(又称为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气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气压。
为什么在亚洲表现的最为突出呢? 因为在北半球,亚洲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称为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亚洲东面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所以在亚洲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一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气压和大西洋上的冰岛低气压。
我们在来看看南半球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什么特征? 块状分布!
冬夏季节,海陆上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也随着季节改变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在讲解!还有几分钟,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擦掉附板书)
课堂小结 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较抽象,希望同学们要注意及时巩固,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二篇: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教案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案
南阳市八中
张园园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中相应于这部分内容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把握以下方面。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理想模式。我们可以把假想由简入繁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于理解。使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的风带。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思考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指导他们合作画出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并能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2、了解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3、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画图和对大气运动图的理解能力。
5、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深入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分小组活动探究法。
2、用多媒体PPT课件直观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热力环流”,提问学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全球表面冷热也不均匀,会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吗?引入今天所学新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教学环节
1、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由学生代表描述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最后教师用PPT课件展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阅读教材P50—51内容,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大气运动,并指出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尤其是让学生把下理解的内容用图的形成表达出来,所以给的时间会略长,大约十分钟左右。
学生经过自学教材和组内合作画出了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分别由小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大气运动状况,并用语言描述所画大气的运动情况,指出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然后由其它同学提出质疑并给予补充纠正。最后老师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重点进行引导讲解。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
老师用PPT课件换一种图为学生呈现三圈环流及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近地面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指导学生阅读P50第二、三段,理解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判断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区分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4、提出问题:高压(下沉)、低压(上升)、风(高纬到低纬)、风(低纬到高纬)天气是睛朗还是阴雨?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思考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5、练习检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P52活动2(填表)
第三篇: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教学设计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4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难点】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向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何特点? 生 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具体过程可叙述为
②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我们前面所学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推进新课
师 那么导致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主要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自主预学】
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不运动(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全球气流的运动情况怎么样?(画图表示)【预学检测】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课堂导学】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
和
两个。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
和2个。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
和2个
。【小组合作探究】
(1)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自转(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归纳总结】
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
a.低纬环流
b.中纬环流
c.高纬环流 【反思梳理】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自我检测】
试在下图中画出全球三圈环流,并在相应位置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课后固学】完成家庭作业。
第四篇:《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动手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手工图加深记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圈环流教具 学生手工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咱们今天上一节火星情报课,首先进行一下分工,全班班长和地理课代表为火星情报高级特工,其他班委和课代表为初级特工,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为初级特工,咱们班一共有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情报分局,今天的火星情报课的探究课题是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工作流程是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中级特工找出大气环流概念特点和成因局长进行会议讲话局长布置任务,各情报局独立完成各情报局任务成果展示火星特工工作考核。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师:进行第一个环节,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有哪位特工来帮助我们一起来回顾? 生:初级特工XXX A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中形成高压,B地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师:非常好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热力环流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中极特工找概念,所有特工读书33页第一段文字。一分钟后由中极特工回答大气环流概念特点以及成因。
生:中极特工特工XXX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点:全球性,有规律的原因: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师:找的非常对。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局长讲话。
第五篇:气压带风带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该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内容。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等过程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讲述本部分教材的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该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的第二课时,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部分热力环流和风知识的具体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并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要求注意到,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上述内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地理技能。
②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阅读太阳直射点与气压带风带移动变化规律图,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一下几个内容: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的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对气候影响作出了铺垫,具有迁移性。
2、教学难点则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
难点:因为该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较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主要运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和引导法。由于本部分的知识点不多,思维量大,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图示,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起学生注意力,加强内容间的联系。
对难点三圈环流的突破,则应考虑到“课标”未深入作出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需通过绘图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进行感知即可。
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图文转化,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增强感知。同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全面理解掌握。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具体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说有关在二战时期,日本放飞氢气球炸弹炸美国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发学生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讲授新课】
在讲新课之前,我讲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一看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二也能更好地过度到今天所讲的知识。下面就是我要讲的本节课新的知识:(1)单圈环流
我将抛出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仅考虑赤道和极点两地的热力因素差异,那这时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北半球的大气运动情况。请同学思考后回答,引导其讲述单圈环流的概念。(2)三圈环流
并继续提问: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考虑热力因素差异和地转偏向力,这时大气环流的情况又是怎样?让学生思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展现,通过步展示,先用图示讲解低纬环流的具体内容。进而讲述高、中纬的环流,引出三圈环流的概念。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分析风带的形成。最后,让学生参考图2-32用逆向思维绘制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这样能利于学生对前部分知识的消化、理解,其培养知识应用能力。最后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并通过提问:(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承转:地球自转同时也在公转,自转产生了三圈环流,那大公转对三圈环流有何影响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结果。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养成探究精神。并通过这种方式学会认识复杂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也利于学生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或同学之间讨论完成后面的活动内容,巩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温习所学知识。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下面就是我讲课环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