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信.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信息技术的知识类型、学习方式与概念图的作用角度进行思考,运用检索相关信息整理成知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里,除了少量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章节无需通过演示说明外,其他的大部分是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在课堂上要强调的是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把上课地点设在网络教室,教师以“任务驱动”方式,以某个实例为先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授相关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演示,就可以马上在自己的电脑较熟练地操作,消化吸收本课堂的知识,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
正是因为学生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教师在导入知识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理论知识或是操作步骤有效地教授给学生是信息技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概念地图作为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能对教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首先,当然是由于看似简单的概念地图有着丰富的功能:
概念地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建立在以图式为主的学习理论基础上,在学习与教学中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的价值: ① 作为知识表征的工具
概念地图可以作为知识表征的工具,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形式表现复杂的知识结构,形象地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包括新旧知识间的关系,确定因果联系,区分概念的优先次序和组织概念,显示其它有意义的观点模式,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提高对概念的理解。(Romance & Vitale,1998).② 作为学习者的高级思维的认知工具
概念地图作为学习者的高级思维的认知工具,学习者在概念地图引导下或利用概念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假设、推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并用来支持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概念地图可以支持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也因此有人将它称为思维导图。
③ 作为一种交流协作的工具
概念地图也可以作为一种交流协作的工具:支持头脑风暴,让各种知识元素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网络,在进行集体讨论或者独立思考时,头脑中的网络节点通过链接触发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发表独创性的见解;也可以利用图形、图表等创建一种形象化的表现形式,用以交流交流复杂的观点;CMAP的概念地图模式也可以进行在线远程的协作交流。
④ 作为计划工具和创作工具
这个计划有助于学习者计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管理自己的学习与思考过程,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帮助人们反思学习/工作的行为活动过程,预测可能产生的行为活动结果,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绩效,它就可以提高元认知水平。因此,概念地图可以用来制定各种各样的学习计划,如目标计划、作业计划、进度报告等。教师还可以利用概念地图来制作授课计划,甚至可以用它来制定一个站点计划。
当然,概念地图也可以用于作为创作工具。概念地图的特点是形式非常自由,可以充分体现了创建者的所思所想,包括写作构思等创作。概念地图是一种强大的创造性辅助工具。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的价值:
概念地图不仅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被广泛应用,同时它也逐步被教师作为一种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工具。
作为教学设计的工具,进行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教师可以用概念地图来组织学习资源,产生信息综合的效果。也可以用其来进行学习进程的组织,提高教学绩效。
① 作为教学设计的工具 ② 作为教学评价工具 ③ 作为教学研究工具
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案例来说明: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个案例,具体内容为《信息技术》(高中版)第四章第一节《了解身边的网络》。课程内容运用“概念图”进行组织。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网络的定义、分类;掌握局域网,并能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充分运用网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通过“概念图”系统的、有组织的表述本节内容,并向学生多次重复“概念图”,使得学生能够清晰掌握相关概念的关系,完成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和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他们从身边学习起,从基本理论掌握起。有较好的理论做支撑,才能更好理解网络、运用网络,并让学生形成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主动地学习,参与信息加工活动的态度。2.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如何“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故“网络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系统了解“网络的组成,常用的网络连接设备如何实现网络的连接,如何管理和控制网络,网络的基本功能。”同时,也要求学生了解“网络的分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网络。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局域网的拓扑结构,进而掌握城域网、广域网。3.学生分析
大多数学生到机房来上课,一坐下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浏览器。时不时地会提出问题,诸如“老师我这台机子怎么不能上网?”、“老师怎么打不开视频?”等等。
虽然大部分学生明白网络是他们了解获取信息最快捷、有效的渠道,虽然可以熟练地打开“搜索引擎”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他们对网络的认识也仅此而已,所以,要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网络概念了解起来,不仅使他们知道“上网”,而且,知道其所以然,使他们较为系统地了解身边的网络。
高中生学习的愿望较强,学习兴趣集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提高。4.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讲授法,用“概念图”的形式组织,并且让学生了解“概念图”这个学习工具。教学流程: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用“概念图”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将知识点做逐一地讲解;并且在每个知识点讲述完毕后,都会回到“概念图”上进行巩固,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概念的关系。
三、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同学们都很爱‘上网’,这个‘网’到底是什么?”大家的注意力被这句话引到了课程上来,一下子安静了许多。“这个‘网’字只是一个简称,我们通常用浏览器去访问的是因特网。因特网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于是,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以投影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从“概念图”上看,要想知道什么是网络,我们先要了解几个问题:第一,网络都是由那些设备组成的呢?第二,这些设备又是怎么连接在一起的呢?第三,网络是用什么来控制的呢?第四,网络实现的功能是那些呢?(同学们一个个非常安静,都在认真思考)那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第一,组成网络的设备,当然缺少不了咱们的计算机;此外,还有调制解调器、集线器(让大家看看机房的集线器)。让大家以最直观的形式,从了解身边的网络设备开始。
第二,这些设备的连接,少不了我们之前学习过的通讯线路,回顾一下通讯线路:“有线:电话线、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微波、卫星激光等,另外,还有大气和光。”
第三,用什么来控制网络呢?如同我们的pc靠操作系统控制,网络也有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NT;Netware;Linux;Unix。分别将各个操作系统的特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将每个网络操作系统的操作界面的截图展示给大家。
第四,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通信和资源共享。这也是起初将分散的机器连接起来的初衷。举例说明,例如:在机房这个局域网中,大家可以共享打印机这个设备,无需每台计算机都配有一台打印机。
明白了这四个问题,回到“概念图”上进行强化,并且我们得出了网络的概念:“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和外围设备等,利用通信线路相互连接在一起,由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控制,实现相互之间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紧接着,我们了解网络的“分类”,将“概念图”(如图2所示)呈现给大家,并逐个作介绍:
按网络覆盖面积,我们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从“概念图”来上,我们能够知道局域网(LAN)是有限区域内组成的网络,可以使用双绞线、同轴电缆等通讯线路来连接;城域网(MAN)主要是在同一个城市内互联的城市主干道,它可以使用光纤、电话线等通讯线路来实现互联;而广域网(WAN)是指在不同区域内架构的网络,可以用远距离通信手段实现互联。因特网就是广域网,是由世界各地千百万台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开放的、全球最大的广域网。并作对比(如图3所示):
图3网络分类对比了解完网络的“分类”,我们要学习一下“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连各种设备的物 理布局,即用什么方式把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连接起来。” 常见的局域网拓扑结构有: 总线型(BUS):将所有的计算机串接到同一条电缆上。环行型(RING):将所有的计算机串联在一个封闭的环路中。
星型(STAR):将所有的计算机都以点对点的方式通过双绞线连接到集线器或交换机上。此外,还有扩展星型、层次型、网状结构,并对各个结构的优缺点作简单介绍。最后,再回到本节“概念图”(如图1所示),让大家再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笔者用普通讲授法也讲授过,但用“概念图形式”组织的教学,其效果明显优于之前的教学,现做如下总结:作为教师,用“概念图”组织课程内容,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也就是备课的过程,使教材内容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形式呈现出来,并能表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笔者只需要按照“概念图”上的知识点逐个讲述。“什么给学生介绍过,什么没有介绍过”非常清晰,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看来,像网络这节课概念比较多,如果单纯的只是概念的罗列,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感觉非常“头大”,也弄不清概念和概念到底有什么关系,从而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概念图”的长项恰恰在于可以表现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掌握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学生还能将之前学习过的概念和现在学习概念联系在一起,促进有意义学习,提高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绩效。将“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在同等时间内,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情趣,减低学生认知的难度,提升学习的效果。该教学方式确实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促进学习。总结:
通过案例中体现的教学过程以及作者自己的反思中可以看到概念地图在教学过程总的作用,将枯燥、繁琐的知识通过概念地图进行罗列、整理,同时建立了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将平面的知识转换为类似于空间的模型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使他们在回忆知识时,不是单个的呈现在脑海中,而是想概念地图呈现的整个逻辑体系。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细化的知识,而是统筹地了解即可,因此,概念地图类似于点—点的结构,具有很好的可扩充性,既可以浅显、也可以深化,便于教师和学生利用和再利用。反思:
虽然知道概念地图有用,但通过阅读许多检索的资料才知道它有那么多作用,看似简单,但在教学中如果应用合理便能很好的促进教与学。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概念地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显然没有被着重强调,更多是讨论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或是如何管理和控制教学过程,因此,所采用的资源有限,也许只是一些片面的观点。另外,对于这次作业的方向可能会有点偏差,课堂中记录下的重点是与其他课程的应用之间的差异,而后来获知的是正如标题所示的讨论方向,有些迷惑,但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吧,如果理解有误,请见谅。
第二篇: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好处
概念图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思维地图已经开始被人们关注,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概念图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并和教师积极地对话,另外,它还非常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
1.它们会自动地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因而使它们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室里更有合作精神。
2.它们会让课堂和宣讲更出自自发行为,更有创造性,更令人喜悦,学生和教师都是如此。
3.教师的教案不仅不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得相对僵硬,反而会更有弹性,更容易更改。在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和发展之中,教师需要改变,需要不断迅速而轻易地向教案增加新的内容。
4.因为概念图只把相关材料以非常清晰和容易记忆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学生倾向于在考试中获取更好的成绩。
5.与线性文本不同的是,概念图不仅显示了一些事实,而且把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列出来,这样就让学生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
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适合不同的教学情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有以下使用方法:
1. 辅助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概念图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师也可以在集体备课中共同讨论,完成教学设计。备课是重要教学行为,如何才能提高备课的效果呢?除了教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教学大纲、查阅有关资料之外,教师之间的讨论也是提高备课效果的重要方式,这样可以做到集思广益,智慧大家共享。然而在通常的备课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讨论效果不好,而且容易跑题。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大家仅仅围绕讨论内容展开话题,由一名教师负责记录下每个教师的观点,通过讨论确定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后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分别复制给各位教师,这样大家就得到了一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了。这种方式特别对青年教师适用,这样可以使他们尽早的熟悉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
2. 辅助学生整理知识概念
概念图清晰地展现了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3. 辅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活动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是非常普遍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也同样会出现我们前面所说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4. 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来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之目的。
5. 作为师生表达知识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
6. 作为学习活动的交流工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使用概念图来进行交流,利用概念图软件,可以远程共同设计和交流概念图,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7. 作为协作学习的工具
通过学生共同合作制作概念图,或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概念图,有助于协作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
8. 作为辅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的工具
师生通过概念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设计的往复循环,可以不断完善概念图,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导向学习。
9. 作为教学评价工具,使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的教学评价
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概念图的构图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给出及时诊断,改进教学,这样,概念图就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同样,概念图也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工具,它与传统的试题测试相比的优点在于概念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考试结果,已经不仅仅使一个抽象的分数,而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示再现。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10. 作为辅助教学科研的的工具
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者,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科研对象的各个要素、研究教学活动规律和总结教育科研的基本经验等。
11.准备讲课笔记
使用概念图最有效的办法是记备课笔记。以概念图的形式备课比写出来更快,而且还可以让讲课的人和学生始终都能掌握全盘的内容。用概念图准备出来的讲义内容很容易更新,它所具有的助记特点意味着,在上课之间快速的浏览一些备课材料会很快把讲课内容带入正题。因为讲课者自己的知识会溶入同一概念图,因此在每次的教学中,它会触发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避免了陈旧的讲课笔记带来的单调无聊,又不要求增加工作量!概念图使讲课变成更有趣的事情,学生和教师双方都乐于接受。
12.课堂与讲演
教师可以用一张大黑板、白板和活动挂图,或者用悬挂投影机在课程进行当中画出相应的概念图部分。把思想过程的回忆用外部设备表现出来,有助于把课程的结构弄清楚。它还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加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骨架”概念图也可以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去完成。概念图对帮助那些有学习缺陷的人特别有用。使学习缺失的大脑从语义学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13.考试
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力,而不是他们的背诵能力和写作能力,概念图是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法。它可以让教师一眼看出学生是否总体上把握了所讲的内容,以及各个学生单独的长处和短处。这个方法可以给教师一个清晰而且客观的图景,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状态,而不会因为在其它一些如语法正确程度、拼写能力和书法是否整洁等方面受到牵制。另外还能节省一大片的时间,而不会把它们浪费在阅读和批改大堆试卷上面!
14.组织概念,勾勒知识结构图
概念是学科知识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这成为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求学生总结概念结构,但是往往由于检查不及时等原因,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现在可以利用有关软件,根据概念图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总结概念结构了,这种方法学生十分愿意接受,首先利用计算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其次,不同学生的作品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他人那里学习到自己没有想到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两种方法:
教师制作出模版,学生按照模版完成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概念图作品
15.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可以单独举办综合课程,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或者学科进行,如果将这种理念和网络教学联系起来,就产生了WebQuest。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的生长点,以WebQuest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概念图为指导手段,开展了研究性学习,非常受学生欢迎。概念图在其中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探究步骤和探究内容。
除了上述应用领域以外,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生涯中,都可以利用概念图表达自己的各种创意,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来。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微视频应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微视频应用
[摘要]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学习应运而生。“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目前,在全国大中院校、中小学校正热火朝天的开展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利用微视频,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出现的难题,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微视频
应用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同样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也应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利用微视频可以更加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学生运用新颖的学习手段,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注重应用微视频,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一、微视频的特点
微视频特点之一就是时间短、节奏慢。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感知能力不够成熟,思维逻辑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宜过长,节奏不能过快,这就对教师在设计视频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通过微视频进行相关内容和观点的陈述时,要循序渐进,适当缓慢,避免跳跃式,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另一个特点是微视频的内容要做到严谨、科学、精炼。因为微视频不能替代整个教学过程,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能依赖微视频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在制作微视频时,要专注“重、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不加选择将内容都录制成视频,首先对传输造成影响,其次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浪费课堂时间,所以要有取舍、要有选择的进行录制。动用微视频制作软件的标注、缩放、光标效果、字幕等特效功能,将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突出呈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提示,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不能太多,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微视频时背景音乐要恰当,音量适中,教师讲解清晰明了,语言贴切学生,态度亲切和蔼。只有高质量的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微视频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课程的设置中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时间很短,但内容却不少,知识点很多,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另外,很多小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缺乏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教师,目前的状况是一个教师基本上担任了全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这样给教师增加了负担,会使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下降,产生懈怠心理,进而对学生造成影响,不利于课程的开展。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依靠口头讲解或只是看PPT,教学的针对性差,课堂显得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变,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微视频有效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有限,而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想课程教学获得成功,就要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顺利解决,所以在选择微视频进行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截图,并且给每张图片作标注,既费时又费力,更不能做到常态化,学生收获也不大。而现在通过合理的微视频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难点和重点。比如在教学文本框链接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了设置文本框链接过程和步骤的讲解,生成视频文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提前做好的视频文件发给学生,学生借助微视频自主学习、自己练习。另外,在后期的操作中,还可以再重复观看微视频。再如,在 “走进PowerPoint”中,要让学生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文件、剪贴画以及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重点是
让学生掌握如何插入图片文件,在教学之前,教师将事先制作的插入图片文件的微视频展现出来,学生在观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动力,利用微视频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微视频体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微视频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更透彻的理解,并能够实际运用,所以微视频的内容要与课本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两者不是相背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符合学生的兴趣,再把课本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机融合,制作出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微视频。比如,在教学“图形的翻转和旋转”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如果使用一些平常的图形,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那么浓厚,所以教师在课前可以做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哪些图片感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动画片里的人物,像孙悟空、熊大、熊二等等,在制作微视频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动画人物的翻转和旋转,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熟练掌握通过翻转和旋转的动作对图形进行变换,实现教学目标。再如,在学习文本框的插入过程时,播放少数民族的视频,再向学生展示有关演示文稿中插入文本框的作品,让学生知道文本框在演示文稿中也能做到多样化。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提供有关视频资源,使学生边学边看,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极大的提高了,还加深了对知识理解、记忆。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剪辑进行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利用微视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然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很强,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所以教师利用微视频多展示操作流程,为学生创设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例如,“制作小板报”的教学,教师利用微视频向学生展现制作小板报的过程,然后学生参照微视频的演示,利用教师提供的文字、图片,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就会忘
记如何操作了,这时,教师对微视频反复播放,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4、使用微视频的时机要适时
微视频的时间较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使用要适时。在新课导入上运用活泼生动、有情节、有动画的微视频,是很好的引入方式,可以使学生兴趣十足,积极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利用网络视频教会学生道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一个短短的视频,就达到了教师花费半天口舌才达到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视频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做到承上启下。教师在新授知识中适时地提供微视频,会让教师空出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关注,也便于个别化指导。在巩固拓展中,重复观看先前的微视频,避免了因为遗忘而影响教学,因为学生可能会出现忘记前面的操作,这个问题微视频就可以有效解决。另外,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吃不下”“吃不饱”的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适时应用微视频就可以顺利解决,为教师分忧。小学生求知欲强,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微视频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5、利用微视频做到即时反馈
在学习微视频的过程中或一个微视频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完成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操作,监测和矫正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在看完文本框链接视频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当中要有此项操作。另外,教师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比如在实现文本框链接时,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实现三个及以上文本框的链接呢?在这个时候发给学生文字素材,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探讨,这样,在相互学习和操作过程当中不仅对新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强,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性。再者,教师要给自己在课堂讨论上也要留有余地。比如,在画图程序教学中给学生观看完“图形填色”的视频,再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教师故意画了一个有小缺口的圆,再填充颜色,可颜色却填充了整个画布。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和解决办法。先看后做再思,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会发现题并能自行解决
问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利用微视频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改变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微视频创新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教授新课程内容之前,为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录制相关的微视频,上传到qq群空间,学生对视频反复观看,同时进行交流,遇到疑问及时向教师请教,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促进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微视频教学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突出以学生为本,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它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新模式,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视频形象具体、短小精悍、灵活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3]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4]何江海.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
第四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个代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很多影响。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内容多、领域广、学科思维综合能力水平高要求的学科,对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日趋频繁,并在教学效果上有显著成效。本文主要围绕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信息技术
一、概述
目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还可以配上动感的图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感性认识。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情况来看,有很多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都是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多媒体手段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大有助益。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复杂、知识面较广,学生要学好地理,就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运算等能力。而地理知识又比较枯燥、单调,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所以,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关键的。地理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激趣,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地组织画面,配以动感的音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与以往的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转、眼睛盯着粉笔看的单调学习模式相比,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优化了教学环境,同时也使学生的心情更为舒畅,思维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事物、规律及复杂的地理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复杂变简单,课堂的表现力被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完全被激发出来。?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得以突破
高中地理的重难点知识主要是集中于那些空间动态的原理性的内容:如大气的运动、流动地球的运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水的循环和物质循环等。对于这些内容是很难用传统板书和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可控制的动画视频插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将重难点知识全部揭示出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将各种原理示意图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上;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也能激发出学习兴趣,更快的掌握难点和重点知识。再比如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课时,就可以运用三维动画再现地球运动的场景;用太阳光束投向地球的角度变化(动画模拟图可清晰的显示出来)充分揭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画面加讲解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也能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态特点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同时也显示出了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形态,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还能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在地理学科中,还有一些挂图重点部分不突出,且内容繁多,给学生的印象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好就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达到图文相统一、相辅相成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并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归纳、评价并且得出结论。总的来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采取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改变单调乏味的老面孔,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可以看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今后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断的深化情感态度
目前,高中地理创新教学的的一个重点就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所谓的创设教学情境就要采用最为便捷的辅助手段来进行,也就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可以用信息交互处理的方式将一些难以用言语描绘的情境、氛围表现出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之后再经过地理教师的引导,学生便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有知识和情感双重收获。例如:在地理课堂上讲解环境保护内容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环境保护重要性上,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之前下载好的“海上垃圾山”视频。学生从画面中能清晰的看到原本澄清美丽的海洋被一座座“垃圾山”占领,他们仿佛就在“垃圾山”之上,还能闻得到阵阵恶臭,看到这些情景,学生的神情也会跟着变得凝重起来。学生就这样通过一个短小的视频就认识到了环境产生的严重问题,激起了环节保护意识。所以,在教学任务圆满完成的情况下,也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的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重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佳英《试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10期。
[2]周冬影《.浅析多媒体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J],《才智》2015年03期。
[3]杨芳芳、徐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4年09期。
第五篇: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Concept Map)是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用连线连接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要素。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为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70 年代所创,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我们能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我们能看到思维的深度。离中心节点近的为主要原因,离中心节点远的为对主要原因的进一步发散。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可视化工具。可视化技术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其理论基础是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增强记忆和识别。概念图的最大优点是把知识及其体系结构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突出表现了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而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本质差别的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下表从多个角度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进行比较。
1、定义的不同。
根据诺瓦克博士的定义概念图是一种教学技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一种思考方式,是打开大脑潜能力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2、理论基础的不同。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认知论。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也是奥苏贝尔整个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奥苏贝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这两个条件是(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内容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仅为7+-2个组块。这样一来,人的信息加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思维导图将概念分层,从而加大了知识的组块。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可供加工的信息。
3、组成要素不同。
根据诺瓦克博士的定义,概念图表示的是知识网络包含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关系。由概念图、命题、连接词、层次和交叉连接组成。因此概念图在表现形式上是网状结构的。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由颜色、线条、图形、符号组成。
4、应用领域的不同。
概念图的目标是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为了促进教学效果,主要用于教学评价工具,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多用于概念较多的理科教学。它以整体的方式来呈现、组织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传播、理解、记忆和巩固,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画的概念图表达了他们对概念正确的或错误的理解。常用的概念图制作的软件是CampTool、Inspiration.下图是我们自己用Inspiration制作的一节课程的教学设计:
而思维导图是呈现思维过程,主要用于讨论、笔记、准备报告、论文写作、计划安排等,多用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文科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让隐性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不让一闪而过的灵感跑掉,它也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 与头脑风暴教学法相结合,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有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层次上的交流。常见的软件是MindMapper、MindManager、Easy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