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4.2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4.2 第四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啊!中国的土地》。2.欣赏《江南好》、《在田野上》。3.竖笛吹奏《我们的田野》。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啊!中国的土地》。2.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风格的特点。3.提高学生竖笛的演奏技能。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啊!中国的土地》
(1)听赏歌曲,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解决难点--弱起节奏、三连音。(4)完整地演唱歌曲。2.欣赏《江南好》
(1)简单介绍江南丝竹乐的特点。
(2)教师伴奏,学生随琴演唱乐曲的主题(可先放慢速度演唱,待学生稍熟练后再恢复原速演唱)。
(3)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江南丝竹乐特点的了解。3.欣赏《在田野上》
(1)视唱或模唱乐曲的主题。
(2)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手法感受《江南好》与《在田野上》在表现手段和表现情绪上的不同。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与田园有关的抒情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动员学生动手,为文学作品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4.竖笛吹奏《我们的田野》
(1)可引导学生先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以帮助学生了解歌曲旋律和节奏特点。(2)可先进行指法练习(慢)。(3)解决吹奏时弱起节奏的特点。(4)了解反复记号的演奏顺序。
(5)完整地演奏乐曲(可进行综合性的表演活动)。
第二篇: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春天》
教学目标:
1、表演《嘀哩嘀哩》,聆听《春到沂河》,感受歌、乐曲所表现的春天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听辨《春到沂河》中柳琴的音色特点及各段落的不同速度,并能随音乐即兴用动作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模仿并表现十六分音符。
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笔。
教 学 过 程
一、感受并表现歌曲《嘀哩嘀哩》。
1、聆听歌曲《春晓》进教室。
2、启发谈话:
[师]: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记得,是《春晓》)记性真好。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一下把我们带入了春的世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又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树叶儿变绿了、小花儿开放了、小鸟儿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咦,你们知道有哪些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呀?(小燕子、布谷鸟、小黄鹂……)哦,这么多!那谁能模仿小黄鹂的鸣叫声?(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哩……)真好,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叫一次!
<板书:嘀哩哩 嘀哩 | 嘀哩 哩| >(学生划拍齐读)
3、揭示课题,并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悦耳的旋律和充满童趣的歌词。
[师]:让我们听听歌曲中小黄鹂唱歌的声音。
4、认识、了解十六分音符,并通过练习听辨和模仿十六分音符。
①以分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名称的来历和它所占的时值。
②师生一起练习读读,教师随机提醒四个音符的时值应一样、平均。
③比较读读节奏:╳╳╳ ╳╳ | ╳╳ ╳ |
╳╳╳ ╳╳ | ╳╳ ╳ | 感受前十六和后十六不同的感觉。
④完成课本第7页上的练习。
5、巩固练习节奏╳╳╳ ╳╳| ╳╳ ╳ |→加上后半句节奏 ╳╳╳ ╳╳| ╳ —— |→反复进行两边→加上词练习→随琴声慢速跟唱歌曲17至24小节。
6、复听,也可无声地对口型,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7、再听歌曲,尝试轻声地跟唱。
8、师生一起学唱有困难的乐句。
9、尝试用欢乐的声音演唱歌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10、学唱歌曲的曲调。(聆听→模唱→视唱)
(这一练习可集体、分组相结合进行)
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到沂河》
1、导语。
[师]:春风把春景、春意吹到这里,吹到那里,瞧,这会又吹到了山东的沂河两岸。你们听!
2、初听乐曲第一段,说说曲调带给你什么感受?
3、初听乐曲第二段,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变化?
4、了解柳琴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5、复听乐曲,尝试用动作表示乐曲速度的变化。
6、讨论说说乐曲共有几段?每段的速度是怎样的?(随机书写在书上)
三、结束:
1、引导:看,我们的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让我们和小黄鹂
一起,再次唱起《嘀哩嘀哩》吧!
2、再唱歌曲,随机离开音乐教室。把春意带回教室。
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学唱《顽皮的杜鹃》,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并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低音“5 6 7”,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听辨“
5、7”的音高。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
2、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教学难点:用模唱、表演来表现小杜鹃的动态形象。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设备,“杜鹃手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狮子进行曲》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1、初听乐曲,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用肢体语言表示。
2、学学“杜鹃”鸟的叫声,评评“口技大王”。
3、再听乐曲,师生讨论:
(1)描绘乐曲里想象中的森林景色。
(2)这是一只怎样的杜鹃鸟。
4、复听乐曲:请学生用喜爱的表情、动作,简笔画来表现自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视唱与听辨。
1、出示“音乐高楼”的卡片,认识三个新朋友“5 6 7”,并聆听、练唱。
2、“音乐高楼”之旅:随琴练唱“5 — 5”。
3、听辨并填写音符“
5、7”。
4、跟琴唱准全曲的同时进行校对。
四、学唱《顽皮的杜鹃》
1、初听歌曲录音,练唱杜鹃的叫声“5 3”
2、视唱比赛:出示歌曲前4小节的曲谱,比一比谁唱得最准确。
3、完整地随琴轻声视唱全曲。
4、学唱歌曲。
5、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唱。
第三课 《童趣》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目标:
1、学会唱并即兴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即兴表演体验其童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一、组织教学
1、随《一只短笛轻轻吹》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师:课外,你最喜欢玩哪些有趣的活动?
2、学生自由说。
3、出示课件图片(傍晚,小男孩背着书包吹着笛子在山坡上赶着羊儿的画面)请学生说说小男孩喜欢在做什么。
4、引出新歌
5、课件出示歌谱歌词,学生边听赏边打出节拍。
6、再次感受,根据歌词自由创编动作。
7、那位小男孩吹出的笛声好听吗?引出难句(带衬词的那两句)
8、跟琴学唱这一句,并指导学生唱得短促、轻快。
9、老师与学生合作演唱第一段,学生唱所有带衬词的乐句,其余的老师唱。
10、即时纠正错误。
11、学生跟琴演唱第二段。
12、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在演唱中讲解实践。
13、图色快表示曲调顺序巩固
14、各种形式巩固练唱
三、创编表演
1、分组讨论,自选道具,设计表演唱。
(笛子、羊头饰、书包、鞭子等)
2、各小组展示、评议。
四、结束部分
随《一只短笛轻轻吹》出教室。
第四课 《音乐会》
教学内容: 聆听《苗岭的早晨》、《游击队歌》、《那不勒斯舞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教学目标:
1、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切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2、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
课件准备: 课件图片等
一、导入
1、播放《游击队歌》和《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名音响。
2、设问:你能听辨出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器乐的名称。
二、听《游击队击歌》
1、简介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2、聆听歌曲,出示歌谱。
3、复听歌曲。
三、听《苗岭的早晨》
1、出示《苗岭的早晨》的图片。
2、课件播放乐曲。
3、介绍乐器、口笛。
四、欣赏《匈牙利舞曲》
1、出示图片。
2、初听乐曲。
3、听师介绍三角琴。
4、复听乐曲。
五、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1、讲述有关《天鹅湖》的故事。
2、初听乐曲,想想:主奏乐器是什么?“吹、拉、弹”属于哪一种。
3、课件展示。
六、听辨练习
1、浏览播放四首乐曲。
3、师小结。
第五课 《牧童之歌》
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拓展情境
1、师: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随机)
4、(下课)师生再见。
第六课 《爱祖国》(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2、在音乐作品和历史影片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好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难点:把握高音区的正确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投影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情
1、谈话导入: 太阳和月亮有个妈妈,它叫——光明
长江和黄河有个妈妈,它叫——海洋
藏族和汉族有个妈妈,它叫——中国
2、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
3、欣赏中国风光,教师作一定的介绍,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
桂林山水——黄山迎客松——草原——海南——沙漠——天坛——兵马俑——长城——上海等
一、学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1、聆听、教师跳藏族舞
2、再次聆听,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速度等
3、边听边律动
4、跟录音哼唱,指出难点
5、学习1——12小节曲调 A、跟琴唱唱歌谱 B、按节奏朗读歌词 C、演唱歌词
6、学唱13—尾曲调
A、教师范唱“啊”(要求喉头放松、不要压)学生试唱。
B、学唱结束句 C、演唱歌词
7、整体演唱
8、再次聆听——感受录音机唱的情感、表情
9、学生跟伴奏演唱
第七课 《老师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时学习,体现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掌握比较常用的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及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基础。
3、采访自己的老师并互相交流,感受老师的辛苦,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一片热情。
教材组合:
第一课时:
1、学唱《每当我过走过老师窗前》。
2、音乐知识——单纯音符。
3、布置课外采访任务。
第二课时:
1、学唱《甜甜的秘密》。
2、聆听《飞来的花瓣》。
3、听辨练习。
第三课时:
1、采访交流。
2、聆听《我爱米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已学过的单纯音符和休止符。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难点:
1、一字四音的“啊”的演唱。
2、倒数第八小节的正确演唱。(敬
爱的)
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放音机、一张纸、剪刀。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1、导入与衔接。
2、看歌词,聆听歌曲的录音范唱。
3、按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词,有感情地朗读。
4复听歌曲,找一找最能体现歌曲情感的一句话:“啊,每当想起您……”并学唱这一部分歌曲:
(1)学唱这一部分歌谱。
(2)用“啊”进行歌曲模唱。
(3)难点的练习与纠正。
5、跟琴模唱歌曲。1—16小节用“呣”,后一部分用“啊”来模唱。
6、听老师范唱歌曲,同时用笔圈出一字多音的地方。
7、跟琴轻轻填词。
8、选出领唱同学,按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音乐游戏:分蛋糕
1、导入。
2、游戏过程:
(1)复习已学过的单纯音符:
5、5-、5、5---、5
(2)把单纯音符的时值和蛋糕的大小挂上钩,(全音符=一个完整的蛋糕)。
(3)用白纸代替蛋糕,四人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进行讨论与比较。
(4)归纳得出:5---= 5-+ 5-5-= 5 + 5 5 = 5 + 5 5 = 5 + 5(5)全班抢答: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四分音符?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十六分音符?
四个八分音符等于一个几分音符?
……
3、探究延伸:
(1)、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单纯音符有怎样的规律?
(2)、想一想,休止符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的?
四、结束部分
1、课堂小结。
2、课外作业:采访自己的老师,并把采访体会写下来。
3、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声中,学生出教室。
第八课 《爱和平》
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小小白鸽》
2、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教学目标:
1、能用坚决的声音演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通过练习让学生自由编排轮唱的演唱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通过聆听《小小白鸽》了解小白鸽的象征意义,并能使学生通过随音乐律动感受世界和平的美满与幸福。
3、通过音乐活动了解世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激发学生帮助他人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每人伸出一只手》,体现出愿意帮助他人的坚决性,用轮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鸽子的画,灾难性事件的影音、文字等资料,教学过程
导入
1、欣赏美术作品毕加索的《鸽子》
2、说说鸽子的作用?
3、师讲述鸽子象征和平的故事。(播放音乐《小小白鸽》)聆听《小小白鸽》
1、完整聆听《小小白鸽》
问:小白鸽在歌唱什么?
2、观看课前收集的资料(有关当今世界发生的灾难性事件)
3、再听音乐《小小白鸽》
(1)、跟师随音乐律动
(2)、生自由发挥想象进行表演
让自己变成小白鸽,张开友谊的翅膀去帮助和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们。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一、导入:有句名言,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国有多少小朋友?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据统计中国有二亿中、小学生,如果中国的人口占世界1/2的话,那么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呢?如果每人都伸出一只手,那这股力量有多大呢?
让我们慷慨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完整聆听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说说歌曲中唱到了几种不同颜色的手?
(2)、各种腹色又代表那些国家和地区的人?
2、再听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歌曲分几部分?(2)速度又什么变化?
3、听教师范唱全曲
问:为什么每人伸出一只手,能推着地球朝前走?
4、分角色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掌握节奏 ×.× ××︱ ×× ×︱)
6、对歌曲第一部分进行轮唱练习
(1)、复习《两只老虎》(2)、学生分组练习
鼓励学生可以拖延不同拍数进行演唱,注意先唱声部最后重复结束与第二声部的结束要重合。
7、分组表演歌曲第一部分
8、分组为歌曲第二部分设计动作,并在最后创编造型
学生对其他组的动作编排与造型设计进行评价
9、全体同学完整表演歌曲 结束部分
听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并对歌曲进行表演。
教学目标:
1、会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能用形式多样的自制乐器,自编动作等表演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小小银球对世界人民友谊所作出的贡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和平友谊的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创编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自制乐器、头饰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听音乐入室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导入:
(1)、同学们如果我们都能伸出一只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那样我们的友谊将遍及全世界。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把我们的爱心带到世界各地。
1、完整聆听歌曲 《友谊花开万里香》
边听歌曲边跟老师律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编配的动作)
2、再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1)、说说歌曲描写的是一种什么场合?
(2)、小银球指的是什么?
3、跟琴轻声慢唱歌曲
4、分组分句唱全曲
5、用稍快的速度唱全曲(注意咬字的清晰)
6、分组用欢快活泼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7、学生对其他各组的表情进行评价
第九课 《家乡美》
单元教学目标:
1、“黄土高坡”、“洞庭鱼米”、“山”、“水”、“阳光”、“全都认识我”,因为我们爱家爱乡爱祖国。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2、认识高音“
2、3 ”。用已掌握的从低音到高音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8小节自己的歌。教材分析:
1、歌曲《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泛指包括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在内的荒凉的黄土高原地带。在那里少见青山绿水,少有高楼大厦,放眼望去但见漫漫黄土,低矮的窑洞。大风骤起,裹挟着沙尘漫天飞舞。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爱着他们的家乡,爱着这片土地。他们怀着这份永不磨灭的爱,顽强地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用滴单位滴汗水浇灌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歌曲《黄土高坡》就是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儿女们对家乡所怀的执著的爱。
歌曲的歌词通俗、质朴、非常口语化。旋律具有歌唱和叙事的特点,由于吸取了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歌曲为徵调式。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2、歌曲《洞庭鱼米乡》
洞庭湖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那里,千里平原,土地肥沃。广袤的田野上金灿灿的谷穗随风摆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百舸扬帆,张网捕鱼。好一幅水乡美景!农民们喜上眉梢,乐在心中,怎让人不放声歌唱?
歌曲作者曾在湖区工作,凭借亲身的感受,运用渔歌的音乐素材,历经3年才完成这首歌曲。歌曲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歌唱者运用民间的高腔唱法,以声表情,以情带声,感情并茂。这一切都使歌曲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表现了深远的意境。
全曲分三段。
第一段是速度较慢的山歌,音调高亢,跌宕起伏,开阔优美,好像是远眺湖区百里全貌,富于诗意。
第二段是速度稍快的号子,仿佛置身于船队、田园的劳动场面,朝气蓬勃,热气腾腾。
第三段回到第一段山歌,歌声渐渐隐去,白帆远影的湖光景色,湖区人民的纯朴乡情,尽在歌声之中
3、歌曲《乡下的阳光》
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看作为最美的地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家父老乡
亲,都会令人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听,孩子们不正在夸耀自己家乡的阳光吗?在那充满稚气的歌声里,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歌曲由引子和三个乐段组成。
4、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这是一首赞美家乡的儿童抒情歌曲,它表达了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
歌曲的曲调较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旋律的三、四度跳进,使得曲调欢快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歌词的质朴的语言,不仅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香,也让人感受到山里孩子对家乡日新月异的景象所表达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歌曲的第9、10两小节节奏略紧凑,使得曲调更为欢快跳跃,富于动感,与前面舒展流畅的旋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紧接着音乐的情绪又转为热情而舒展,第12、13小节间的四度跳进把曲调推向高音区并形成高潮。眼望家乡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把山里的孩子爱家乡的欢乐喜悦的情感得以充分的抒发。
5、歌曲《全都认识我》
这是一首曲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的创作歌曲。歌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农村的孩子们热爱家乡纯朴真挚的情感。歌曲为3/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开始的二个乐句每句由5小节构成。以清新流畅的旋律,通过对“青山坡、小草、茶林、小黄牛”等描绘,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特别在“认识我”处运用了两个四分休止符,唱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赞美之情。紧接着第三乐句的五度大跳使情绪推向高潮,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区,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地抒发。最后乐句在曲调上运用了模进的方法,并多次重复“全都认识我”这一主题歌词,酣畅地表达了农村孩子对家乡眷恋的情感和深切的情意。
第三篇: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学唱《游子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聆听《关山月》
(1)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2)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3)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 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三、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 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第二课
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阿细跳月》,学唱《转圆圈》。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阿细跳月》:
1、导入: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人手,请学生回顾彝族的民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然后说一说:主题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4个乐句,1小节为1个乐句)
(2)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听边跳,感受乐曲的韵律。动作为: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边拍手边喊“嗨嗨”。走的方向为:左右、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引导学生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和情绪越来越热烈的尾声。启发学生: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当听到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转圆圈》
1、导入:
(1)复习演唱歌曲导入歌曲的学习。
(2)从本课的发声练习入手,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2、播放歌曲,听后谈谈歌曲的意境和前后部分不同的情绪。
3、学唱前八小节,表现与体会歌曲的意境之美。此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音量不宜太大,唱好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以及延长音记号的地方,通过教师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表现。
4、学唱歌谱,感受歌曲的特点。歌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音型重复多,识读乐谱较为容易。因此,在识读乐谱时,教师稍加分析和引导,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
(1)听教师唱旋律,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每一个乐句所表现的意境是不是一样的?在分析时,结合歌曲的三个组成音“do、mi、sol”,介绍彝族歌曲的特点。
(2)分乐句视唱歌谱,边唱边请学生划出乐句的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走向。简谱版做复习变换拍子,请学生出现的小节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拍子的变换。
(3)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先把高声部掌握,并用有趣的象声词帮助读节拍的办法,先把变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注意突出强拍。把歌曲变拍子的节奏练好,再换成旋律唱一唱。由于歌曲变拍子的难度,二声部不唱,以降低难度。用分组和分声部自学的办法学唱。
5、学唱歌曲,处理歌曲。学唱歌曲应着重于歌曲的意境表现,要把撒尼儿童在银色的月光下欢快的歌舞场景表现出来,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唱好这首歌曲,请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按歌曲提示的力度与速度记号来演唱。在演唱时与学生一起复习旋律中 出现的音乐记号,如:反复跳越记号、力度记号(渐强、渐弱)等。
(2)用徐缓的速度、柔和的声音和小快板的速度、轻巧的声音来表现两个不同情绪的乐段。
(3)歌曲除变拍子外,多用听唱和模唱的方法唱好倚音。
(4)由于速度的变化与延长音记号的运用,指挥将是统一歌声的重要手段。
6、熟唱歌曲后,请学生手拉手站成排,随乐句的进行,摆动双手边唱边做律动,体验撒尼人民月下踏歌时的意境。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火把节》,学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管弦乐《火把节》。
1、从民族风情导人。课前请学生查找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火把节、泼水节、三月三等,课上进行交流分享。教师设问:你认为要表现“火把节’’上热闹欢腾的场景的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上会怎样的表现?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后让学生谈谈所想象的热闹场面。
3、重点聆听第1段。
(1)第1遍,请学生边听边用节奏拍击,为音乐伴奏,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绪。
(2)第2遍,听出此乐段演奏的乐器有弦乐组和木管组。引导学生听出轻快、灵巧的中间部分是由短笛主奏和铃鼓伴奏的,启发他们仔细聆听铃鼓的音色,并合着“x 0 ∣ 0 x”,节奏型拍击。
(3)第3遍,要求学生当听到重音出现时,做擂鼓的动作;当铃鼓音色出现时,和着节奏拍击。分男女生做,如:男生做擂鼓的动作,女生做拍击铃鼓的动作。
4、聆听第2段,感受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聆听时,请学生听出此乐段由双簧管主奏,想象音乐表现的场景,然后再哼唱或吹奏主题,熟悉旋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
器,如三角铁,在乐段的长音处上奏一奏。
5、完整聆听乐曲,表现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启发学生边听边用乐器伴奏、身体律动和哼唱主题等形式来表现。
(二)演唱
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1、复习演唱《转圆圈》导入,聆听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的范唱,引导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初听歌曲范唱,说出歌曲演唱的顺序。聆听前先复习一下反复记号,然后请学生边听边在歌曲中找找反复记号。
3、多遍聆听,用听唱和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唱歌曲。
4、这首歌曲是变换拍子,学生在演唱时不好掌握节拍的变化。在学唱时,让学生在节拍变换的小节前标注拍号,边唱边为歌曲划拍,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
5、启发学生从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上进行歌曲的处理。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
银屏之声
教学目标
1、能听出歌曲《爱是一首歌》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说说最感动自己的是哪一段。
2、用嘹亮的歌声随音乐哼唱《两颗小星星》,唱出歌中主人公的自豪。
3、能视唱《滑雪歌》其中一句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并与同伴一起设计表演形式来演唱歌曲。
4、能用明亮、自信的声音背唱歌曲CDO RE MI》,并与同学分角色表演。
5、能编创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在学吹竖笛二声部练习曲中,复习巩固双吐、三吐的吹奏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滑雪歌》和《DO RE MI》。
2、初步体会到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学唱《滑雪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
1、展示动画片《小鹿斑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学生讲讲其
中的故事。
2、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聆听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人声的分类和学过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并把这些知识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聆听时对照。歌曲先是由男声领唱,接着是男女声合唱。
3、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哪一段最能感动自己。引导学生从歌名和歌词中谈谈对歌曲的理解,结合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所体现的效果,体会歌曲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4、再次聆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甜美与温馨。
(二)学唱《滑雪歌》
1、从对比聆听动画片《雪孩子》中两首歌曲入手。先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然后播放歌曲《滑雪歌》,请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
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听后,请学生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3、视唱歌啦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
(1)视唱“编创与活动”中的旋律,请学生唱后在歌曲中找出这一句旋律。(2)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慢速、轻声地试唱歌曲的旋律,并为歌曲划分乐句。抓住歌曲弱拍起唱的典型节奏、基本上是四小节为一句这些特点,启发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乐句划分的规律。
4、学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舒展,所表现的银色世界让人感觉恬静甜美。在演唱时,注意气息和音量的控制,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歌词中有不少的词语重复,教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去演唱,给歌曲的演绎赋予更多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歌曲为影片渲染“雪花飞舞的银色世界”所起的作用。
5、为歌曲设计情景想象、律动与造型等表演形式,边唱边表演。
6、表演唱歌曲《滑雪歌》。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DO RE MI》,分组和分角色表演歌曲;欣赏《两颗小星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DO RE MI》:
1、导入:这是一首经典英文歌曲,很多学生对歌曲旋律并不陌生,本节课我们一起学唱歌曲《DO RE MI》。
2、鼓励学生视唱或用竖笛吹奏歌曲的旋律。采用分组、分句自学,或者师生接龙的形式来唱(奏),带有变化音的乐句教师要多做示范,让学生先聆听后模唱。
3、复习巩固“d0、re、mi、fa、sol、la、si”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从音阶的排列中,感知歌曲采用旋律模进上行的创作特点。
4、用饱满、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
5、观看影片中的片段,鼓励他们模仿片中的演唱形式及简单的合唱效果。
6、分小组合角色进行表演唱,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表演更精彩。
7、复习聆听过的影片中的另一首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请学生分享自己会唱的其他插曲。
8、全班分角色表演《DO RE MI》,复习歌曲《滑雪歌》。
三、聆听歌曲《两颗小星星》
1、从复习演唱歌曲《小小少年》人手,简单回忆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谈谈对主人公海因切的印象。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节奏型与一字一音中,感受主人公海因切的自信与自豪的性格特点。还请学生听出不同情绪的两个乐段,为后面编创活动做铺垫。
3、再听歌曲,请学生随音乐哼唱,体会主人公海因切的自豪心情。让学生边唱边用动作来表现。如:手握空拳随音乐的节奏来挥动,以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自信。抒情段落时,把握拳的手张开,随乐句划动。
4、鼓励学生尝试编创2—4小节的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教师启发学生模仿歌曲的节奏型来编创旋律,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课
美好祝愿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龙腾虎跃》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出乐曲主要演奏的乐器。
2、能用热情、活泼的情绪背唱歌曲《拍手拍手》,并编创拍手的节奏和新歌词,以增加歌曲的气氛,表达对文明友爱的美好祝愿。
3、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并能根据歌曲内容设计表演形式,与同伴一起表现。
4、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二)”,能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字和所属的乐器组别;会自制小乐器。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友谊与未来的美好祝愿;学唱歌曲《拍手拍手》唱出了少年儿童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
2、使学生在多种节奏的复习和歌词的编创活动,进一步提高合作能力与歌曲表现能力,在歌声中情感世界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龙腾虎跃》,学唱歌曲《拍手拍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龙腾虎跃》
1、由于乐曲较长,采用先分段后整体的欣赏方式进行。
2、从曲名入手,如设问:“龙腾虎跃”这首乐曲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还是民族乐器演奏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的角度来谈谈,从而进入对乐曲的聆听。
3、初听乐曲片段,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听出演奏的乐器。截取乐曲第一部分的片段,听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龙腾虎跃”的理解,谈谈乐曲所表现的喜庆、欢乐的情景。学生基本能听出乐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有:鼓、唢呐、镲以及二胡后,请学生边听边模仿乐器演奏。有条件的学校,听后提供相关的演奏视频给学生观看,直观了解演奏的乐器。
4、聆听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对比聆听主题1和主题2的不同情绪,熟悉主题旋律。聆听中,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如:(1)鼓励学生分组编创短小的节奏,拍手或敲鼓为主题1伴奏。由于乐曲的速度较快,因此,节奏型不宜过于密集。(2)请学生哼 唱或用竖笛吹奏主题1和2。
5、聆听乐曲第二部分。此乐段是鼓的独奏,也是鼓的多种奏法的展现,聆听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鼓的不同奏法、鼓点的变化以及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中,去感受和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场面。
6、聆听乐曲的第三部分,听出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旋律。
7、完整聆听全曲,简单介绍作者。
三、学唱歌曲《拍手拍手》
1、“知识与技能”中的发声练习,然后从重音记号和“拍手”进入本歌的学习。
2、初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请学生从歌名和歌词内容中,谈谈歌曲对“文明友爱是每个公民的道德素养”等思想内涵的理解。
3、再听歌曲范唱,边听边随音乐在“×
×”的处用拍手表达对文明友爱的赞美,并引导学生编创出不同的拍击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的“×
X”还以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4、学唱歌曲。歌曲节奏感强,拍手的掌声贯穿全曲,充满活力,学生爱唱也容易掌握。在学唱时注意:
(1)齐唱部分采用分组分句自学曲调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特点。(2)合唱部分借助课堂乐器竖笛或口风琴把握音准,注意两声部的和谐。
5、完整地、充满热情地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为歌曲增添热烈的气氛。
6、鼓励学生为歌曲编创歌词,并唱一唱。引导学生从文明礼仪、赞颂美好事物等方面进行编创。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1、通过展示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导入本课的学习,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曲作者罗大佑。
2、聆听歌曲,让会唱的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听后请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启发学生发现和找出歌曲多次出现的节奏,并复习回顾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节奏的名称,拍一拍、唱一唱。引导学生运用几个节奏,用拍手或拍腿等为歌曲伴奏。
4、反复聆听歌曲,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学唱歌词时,除了要注意歌曲中出现以上节奏的地方外,还要唱准、唱好一字多音、连音线以及变换拍子的地方。
6、跟着教师的琴声视唱歌曲前四小节的旋律。
7、提供群星演唱的和童声演唱的两个不同版本给学生聆听,感受不同人声演唱的效果和歌曲的处理,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做感性的体验。
8、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表演的方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处理歌曲,并完整地表现。演唱形式设计为:第一乐段的第1、2段歌词分别由男、女生齐唱,第3段领唱,第4段全班齐唱;第二乐段采用齐唱、轮唱或合唱。
9、全班表演唱《明天会更好》。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
第五课
快乐的阳光
教学目标:
1、体会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的情绪,能说出歌曲旋律进行的方式。
2、感受埃及民歌《光辉的太阳》的情绪,并在聆听中回顾学过的外国民歌,感受与比较外国民歌的不同风格和情趣。
3、能用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把雨伞圆溜溜》,表现歌曲欢快、诙谐的情绪,并设计表演形式随音乐表演。
4、能边划拍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并能说说二声部合唱的特点。
5、能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和力度表现编创的旋律短句。
6、懂得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学会吹奏竖笛曲《沂蒙山小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的情感在音乐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生活态度。
2、使学生感受与体验不同的音乐要素所造成的不同音乐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编创旋律的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学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内容。聆听前,设问:歌名中的“一片阳光”指的是什么?听后,教师从歌词中“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新的冲击,新的色彩”等词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高潮部分。请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你认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儿?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听后,学生交流回答。歌曲的第一乐段采用领唱与齐唱(第1遍领唱,第2遍齐唱),高潮部分是第二乐段“守住这一片阳光„„”,采用了合唱的演唱形式,突出了歌曲的主题。
3、跟着音乐哼唱,分析歌曲旋律的进行方式。与学生回顾旋律进行的三种方式: 上行、下行和波浪式进行,然后请学生分别用“Lu”和“La”哼唱第一、二乐段,边唱边用手随旋律的走向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进行方式。歌曲的旋律走向,基本上是第一乐段上行与波浪式相结合,第二乐段以乐句下行为主。
4、跟着音乐唱一唱歌词,体会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请学生采用领唱、小组齐唱和全班齐唱来演唱,加深对歌曲的体会。
(二)演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
1、教师通过多种聆听法,帮助学生熟悉歌曲,加深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为唱准、唱好歌曲作铺垫。如: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描写的情景;听歌曲,说出并唱唱歌曲中表现嬉戏快乐的心情的歌词(衬词“啦”)等。从容易唱准、唱好的地方人手。
2、学唱歌曲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整体韵律,并从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引导学生用明亮的、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表现的雨中欢笑之情趣,以及同伴风雨共伞、一往无前的情感。另外,还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这首歌曲的歌词演唱重音与平时演唱的歌曲不同,多个重音出现在弱拍、弱拍中的强拍或跨小节弱拍上,不容易掌握。教师先请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突出个别弱拍上的字,帮助学生掌握好歌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学唱时,教师多作示范和带唱,以帮助学生唱好、唱准。
(2)歌曲中出现跨小节和连续切分的地方,让学生用边划拍边唱的方法辅助解决。多用模仿的办法唱出节奏特点。
(3)歌曲中多处出现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教师多用琴声和范唱辅助学生唱准音程。
3、歌曲轻快活泼,诙谐有趣,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启发学生在歌曲中休止符出现的地方,做拍手或跺脚(踩雨)的动作,完整地演唱歌曲,以增添歌曲的情趣。
4、鼓励学生分角色设计表演形式或创设情景,随音乐表演。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榕树爷爷》;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变声期嗓音保护;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演唱歌曲《榕树爷爷》
1、歌曲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简单,易学好唱。学唱前,先请学生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听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部分。
2、歌曲的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在低声部,而尾声部分再现时主旋律在高声部。先学唱此部分,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学唱歌词。教师要抓住这一部分的特点,从乐句的长音节奏和衬词“呣”中,引导学生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把歌曲生动地模拟孩子们热情呼唤榕树爷爷和榕树爷爷轻柔“回答”的意境表现出来。
3、歌曲的主要乐段曲调流畅,节奏规整,采取学生分组、分声部自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跳跃、活泼的声音演唱低声部的补充音衬词“啦”,唱出孩子的稚气与俏皮;从歌词“虽然你老啦,却总喜欢和青藤一样攀崖”、“虽然你老啦,却总喜欢和小鸟一起玩耍”中,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各声部熟练后,再两个声部合成,要注意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声音的和谐。启发学生用领唱或小组齐唱的形式来演唱前两个乐句,突出与榕树爷爷的对话。
4、尾声部分用渐弱的力度和渐慢的速度来演唱,表达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榕树爷爷的依依不舍。
5、完整演唱歌曲,请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鼓励学生争当小小指挥家,比一比谁划拍最准确。在划拍的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与分享:二声部合唱有什么特点?(用拟人化手法,描绘了孩子们深情呼唤榕树爷爷、向榕树爷爷表达即将毕业要离开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情感,二声部用模拟榕树爷爷轻柔地应答的效果。)
三、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
1、从复习聆听学过的外国歌(乐)曲导人,如:播放《樱花》、《噢,苏珊娜!》、《迪克西岛》等片段,请学生说出是哪个国家的作品。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聆听一首埃及民歌,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人文知识,简单谈谈对埃及的印象。
2、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情景。聆听时,启发学生想象:当太阳光芒照耀埃及这片土地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教师补充介绍:歌曲描写的是 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埃及人民,用歌声唱出美好的希望,用汗水换来丰收好时光。
3、再次聆听歌曲,结合音乐中特有的鼓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请学生听出歌曲中的伴奏音型,并用拍手、拍腿或击鼓,边听歌曲边伴奏。
4、回顾学过的外国民歌,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感受它们不同的风格和情趣。
四、变声期嗓音保护教学
1、发声练习此条发声练习是歌曲《不老的爸爸》中的一句,主要是配合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的学习,训练学生用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中一连串的衬词“啦„„”。练习时提示学生注意唇、口的肌肉不要紧张,发“ba”音时要放松、灵活;练习从“ba”音过渡到“La”。
练习的音域建议在1=bE至1=B之间进行。
2、变声期嗓音保护
教师结合人体喉部解剖图向学生简单介绍变声期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懂得基本生理常识,明白保护嗓音的重要性。
(1)变声期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因为歌唱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嘲笑因处于变声期而歌唱困难的同学;
(2)要避免在各种场合大声喊唱、喊叫;
(3)在生活中注意对嗓音的保护,避免过冷、过热或刺激、辛辣的饮食,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等。
五、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六课
神奇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聆听民族管弦乐曲《瀑布》片段,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乐器。在聆听中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
2、聆听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感受乐曲魔幻、神秘的气氛,懂得音乐要素在乐曲表现以及电影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3、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准确演唱变换拍子歌曲《火车来了》,并自制简易乐器与同伴合作表演歌曲。
4、能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飞天曲》,表达“豪迈与自豪”的歌曲情感,独立视唱歌中四小节旋律。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学唱与表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音乐体验,体现音乐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2、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其情感体验,同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海德薇格主题》,学唱歌曲《飞天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
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
1、导入:
从介绍《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电影及电影配乐的影响力作为话题来引入。
2、简单介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故事梗概和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
3、初听乐曲片段,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聆听后师生交流、思考:音乐对影片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启发学生把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影片的名字和故事内容相联系来谈谈。
小结后,再次播放此片段,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电影画面。
4、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1)第一遍听,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3次)
(2)第二遍听,听出主题在音色和力度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由钟琴奏出,后加人弦乐嚣、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在力度上不断加强。也许学生对钟琴的音色记忆不深,教师与学生回顾《糖果仙人舞曲》当中的片段,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第三遍听,边听边哼唱主题,感受与体验主题在音乐要素上的变化。请学生在钟琴和铜管演奏主题出现时,分别用“ding”和“du”或“beng”来哼唱。
5、完整地聆听乐曲,整体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魔幻、神秘的印象和气氛。
6、再次聆听全曲,听后请学生谈谈乐曲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乐曲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营造这种气氛的。
(二)演唱歌曲《飞天曲》。
1、导人:
从复习聆听《木星——欢乐使者》片段人手,回顾乐曲所表现的意境,然后导人本课的学习。
2、学唱歌谱。结合“编创与活动”中的识读乐谱活动进行。
(1)出示两条节奏,听辨出老师拍击的是哪一条。
(2)学生练习拍击以上两条节奏,熟悉掌握歌曲的节奏。第一条节奏是歌曲的引子部分,第二条节奏是歌曲第二乐段的第三句,歌中的三连音节奏改成学生容易拍打的节奏。
(3)播放歌曲《飞天曲》,请学生边听边找出这两条节奏在歌曲中的位置。教师边弹奏这两句旋律,让学生边听边拍击,同时用“啊”哼唱旋律。
(4)分组独立视唱下面的旋律,提示学生注意唱准两处八度大跳。
(5)完整地跟教师的琴声哼唱歌曲的旋律。自于歌曲采用的节奏较多,如:附点八分节奏、切分音、跨小节切分以及三连音、后半拍起等,学生不易掌握其节奏和时值,教师要求学生边划拍边哼唱旋律,换气记号的地方提示学生换气要快,旋律中标有延长音记号“冬”的地方先不要作延长,待唱熟练或学唱歌词时再作处理。
3、学唱歌词。学唱时,教师应结合歌词内容和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用自信、豪迈的歌声来表达。另外,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唱准几个八度大跳的音准和三连音的时值;唱好带“一”的地方,此处时值很短且又在弱拍上,不要为了唱出装饰音而加重音、拖长时值,要唱得短促、灵巧。
(2)第二乐段的第三乐句较长,旋律一气呵成,乐句中间换气记号的地方、跨小节切分音延长以及其后半拍进入是歌曲演唱的难点,演唱时要注意保持其乐句的连贯性。
(3)歌曲中延长音的地方,其时值根据演唱的需要,做适当的时值延长,演唱时看老师的指挥或边唱边划拍来掌握。
4、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选择合适的力度变化,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
第一乐段,领唱或男女生小组唱;第二乐段,全班齐唱,按歌谱中标记的力度记号演唱;第三乐句的扩充句在反复时,旋律上行至歌曲的最高音,此处用渐强的力度,唱得坚定、有力,表现出中华儿女“为人类创造新文明”的豪情壮志。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火车来了》;聆听乐曲《瀑布》片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演唱歌曲《火车来了》
1、从复习聆听乐曲《火车托卡塔》人手,回顾乐曲中模拟火车的汽笛声和车轮的滚动声,以火车的印象引入本课的学习。
2、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聆听前,教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歌曲的时,代背景。
3、歌曲速度较快,情绪欢快热烈,是一首四二、四三拍反复变换的变拍子歌曲,不易掌握。在学唱前,教师采取多听范唱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与节拍,通过一些感受变换拍子的小游戏来辅助学习。
(1)听范唱,听出歌曲中模拟火车行进时的隆隆声。歌曲在前奏和间奏同音反复的地方都模拟了火车的隆隆声,让人身临其境。
(2)听范唱,随音乐用人声模拟火车的声音。
(3)听范唱,分析歌词部分开始的十小节旋律,并请学生在每小节的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复习变拍子的知识。
4、学唱歌曲:
(1)根据各班学生的识读乐谱的能力,采取先识谱再唱词或直接学唱歌词的方式进行,视唱旋律时,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划拍视唱,把握好拍子的变换;要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注意启发他们以情带声,把握好演唱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欢快、兴奋的情绪。
(2)歌曲中出现了许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装饰音(上滑音、下滑音)、速度变化(渐快、稍慢)以及力度变化(<、_、s、mf、pp)等,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应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如请学生先看谱听范唱,提示他们关注这些记号;请他们说说这些记号怎样演唱,为什么要这样演唱;它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等。
(3)学唱歌词时,从歌词中启发学生理解“铁路修到新疆,火车开进新疆,新疆人们载歌载舞,从此幸福生活万年长”的喜悦心情,唱出歌曲欢快、兴奋的情绪。
(4)衬词及上滑音、下滑音要唱得自然而富有民族风味。教师介绍新疆柯尔克孜族的民俗风情,以及歌词中提到的本民族特有的乐器——“库木孜”;学唱时,指导学生 多听范唱、多模唱。
5、自制几个小型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与同伴一起合作表演歌曲。用橡皮筋、纸盒等身边材料,自制简易乐器,参与到前奏、间奏的伴奏中;也用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以烘托演唱的效果。
(二)聆听
民族管弦乐《瀑布》片段
1、先复习聆听乐曲《晨景》或《雪花飞舞》等描绘大自然景象的音乐片段。
2、初听乐曲,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聆听前设问:听到这首音乐,你会联想到什么样的大自然景象?学生听后自由回答,然后教师再揭示曲名,简单介绍:乐曲是指挥家阎惠昌创作的交响音画《水之声》的第一乐章,描绘了山泉由少到多、最后终于汇成瀑布一泻千里的壮观情景。
3、再听乐曲,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音乐和演奏的乐器。(先是弹拨乐组与打击乐组以极弱至极强的力度,奏出犹如泉水暗涌的音调。随后,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组也运用此音调加入其中,伴随着这些音调的出现,定音鼓、小鼓、钹、锣等打击乐器由弱至强的演奏。
聆听前,教师借助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或图片,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设计一些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如:
(1)当听到瀑布飞泻的景象时,请学生用动作来表现。
(2)听后,请学生说出有哪些乐器表现了瀑布飞泻的景象。
(3)再听时,请学生用人声模拟瀑布飞泻的声音,或用模仿乐器演奏来表现。(4)鼓励学生用图谱或连环简笔画,画出所听到的“瀑布印象”。
4、复听乐曲,请学生谈谈:哪一部分的音乐给你印象最深?你能说出这一部分的音乐是用了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七课
放飞梦想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和平颂》,能说出主题多次出现时的变化,并为主题旋律编创歌词,表达对和平的赞颂。
2、感受《欢乐颂》热情饱满的情绪,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和演唱的形式,以及在重唱时依次进入的人声。
3、学唱两首歌曲《永远是朋友》和《我们是朋友》,与好友一起用歌声和动作表达彼此的友谊;背唱《永远是朋友》。
4、认识音乐家贝多芬;做改变旋律的节奏和节拍的练习,在唱唱、奏奏和比较中,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唱,激起学生回忆这六年中与同伴一起度过难忘的学习生活,感受友情的可贵。
2、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心灵的洗礼,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好题材,同时也是对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以及民族管弦乐队等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和平颂》,学唱歌曲《永远是朋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管弦乐《和平颂》片段
1、播放一组“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同胞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你知道这一惨痛的历史吗?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候吗?接着,教师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作品《和平颂》的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熟悉主题。聆听前设问:你是否能听出乐曲中那熟悉的音调呢?学生听后回答,并哼唱或吹奏主题,唱一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感知乐曲的主题与民歌音调的关系。
3、多遍聆听乐曲,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与变化。主题以合唱与乐队的形式,通过 音色、力度和旋律的变化。反复出现了五次,把乐曲推向了高潮。聆听时,教师结合主题的表现手法和曲名《和平颂》,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作用,加深对“和平颂歌”的理解。
4、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尝试为旋律编创歌词,表达对和平的赞颂。
(二)演唱歌曲《永远是朋友》
1、从有关朋友的诗句、名言或歌曲导入。如:请学生吟诵一段诗句或唱一段相关的歌曲,然后谈谈对“朋友”的理解,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一些有趣、感人或难忘的事情,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共鸣。
2、聆听范唱,感受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教师结合歌词中“以诚相见,以心相许”、“天高地厚,山高水长”等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和懂得友情的真挚与珍贵。
3、再听范唱,说出歌曲分成几个乐段。教师从乐段的节奏、音区和情绪的对比上作启发。还请学生为这两个不同乐段设计不同的节奏型,边听边伴奏,熟悉歌曲。
4、学唱歌曲。复习反复记号,找一找教科书中的反复记号,说说不同反复记号的用途。学唱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唱好、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注意带有休止符如“寻”和“相见”的地方,要唱得“声断气不断”,把一字多音唱清晰。教师要结合学生即将毕业,同学将要分别的现实,激发他们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同学间的友情,用真情抒发“永远是朋友”的心声。
5、学生自由组合,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歌曲。
三、全课总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我们是朋友》,聆听《欢乐颂》,认识音乐家贝多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演唱歌曲《我们是朋友》
1、把歌曲的前四小节发声练习,然后导入歌曲的聆听与学唱,为后面歌曲演唱上的处理做铺垫。
2、聆听歌曲范唱,请学生听后谈谈歌曲的情绪,并结合歌曲内容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在小学阶段的师生之情和同学之情。
3、鼓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学唱第一乐段,启发他们发现这一乐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编创拍手的节奏等,以突出“伸出你我的手,我们做朋友”的主题,增添歌曲热烈、欢快的气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声部学唱第二乐段,合唱能力强的班级,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借助课堂乐器辅助掌握音准。演唱这一乐段时,要把歌谱中的力度变化唱出来,以表现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表达对友情的呼唤与珍惜。
5、完整地演唱歌曲,边唱边用动作相互交流,表达情感。根据歌词的内容编创动作,如拍手、挥手以及围着圈,手拉手前后摇摆等动作;用前四小节为歌曲增加引子和尾声,如引子用慢速、弱的力度演唱两次,表现对友谊的呼唤,结束句用半音上行转调、渐强的力度演唱三次,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强力度结束,把歌曲推向高潮,突出“我们是朋友”这一主题。
6、比较《我们是朋友》与《永远是朋友》两首以友谊为主题的通俗歌曲,引导学生在节奏、旋律和情绪上作对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聆听交响乐《欢乐颂》片段
1、导入:
(1)复习聆听乐曲《溪边景色》片段导入,认识音乐家贝多芬。介绍音乐家贝多芬
音乐家贝多芬,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生平简介、音乐作品及创作背景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从聆听学生熟悉的贝多芬的作品,如:《欢乐颂》、《献给爱丽丝》等人手;还讲述贝多芬的童年故事,或者结合学生学习的课文《月光曲》进行导入,配以形象的图片;结合教科书上呈现的贝多芬的形象,让学生初步认识贝多芬,为进入中学后深入了解贝多芬打下基础。
2、随教师的琴声演唱或吹奏《欢乐颂》主题,理解歌词所表达的“自由、平等与和平”思想内容。演唱时,注意唱准、唱好有连音线的地方,并提示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崇高的情感和高亢有力的声音来演唱。
3、初次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热情、饱满的情绪。教师结合贝多芬与命运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热情、饱满的情绪中所包含的乐观、顽强精神。
4、再次聆听乐曲,听出《欢乐颂》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与演唱形式。《欢乐颂》的主题,分别采用了独唱、重唱与合唱的演唱形式,主题先后出现了三次;在重唱时先由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中音演唱,后加入了女高音。聆听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的相关知识,并在反复聆听中充分感受人声及合唱的魅力。
5、模拟《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请学生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欢乐颂》主题,表达对“自由、平等与和平”的赞颂。先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用怎样的音色和力度能更好地表达赞颂的情感?然后给学生时间尝试。教师还启发学生采用前两句领唱,后两句齐唱的形式来演唱,如:第一、二遍分别由男女声领唱与齐唱,第三遍全班同学起立齐唱。
6、再次完整聆听乐曲,简单介绍《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深远影响。
三、全课总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第八课
蓉城音画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芙蓉花》,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
2、背唱歌曲《成都是个好地方》,编创歌词唱唱自己的家乡,表达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背唱歌曲《成都是个好地方》,编创歌词唱唱自己的家乡,表达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芙蓉花》。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请学生听后谈谈歌曲的情绪。
2、鼓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学唱第一乐段,启发他们发现这一乐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编创拍手的节奏等。
3、完整地演唱歌曲,边唱边用动作相互交流,表达情感。根据歌词的内容编创动作.4、引导学生在节奏、旋律和情绪上作对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5、再次聆听,感受歌曲A、B段的不同情绪。
6、为歌曲的B段画图形谱。
7、自编动作随歌曲表演。
三、全课小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背唱歌曲《成都是个好地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范唱《成都是个好地方》,请学生听后谈谈歌曲的情绪。
2、鼓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学唱第一乐段,启发他们发现这一乐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编创拍手的节奏等。
3、完整地演唱歌曲,边唱边用动作相互交流,表达情感。根据歌词的内容编创动作.4、引导学生在节奏、旋律和情绪上作对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5、再次演唱歌曲,将歌曲中完全相同的曲调用相同的颜色勾画出来,模仿其同头换尾的方法编创旋律。
6、编动作随歌曲表演。
三、全课小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游戏宫
放飞理想
教学内容: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回顾。教学目标:
1.熟认常用的音乐记号;
2.说出中外音乐家的国籍和代表作; 3.背唱2-3首歌曲;
4.用指挥手势指挥同学演唱歌曲; 5.比一比谁会唱的歌多。教学时间:3课时左右 教学过程:
一、“梦想,从这里起航”
把活动设计为:每个学生都是“七彩梦之舰”的成员,开启“梦之舰”驶向目的地,途中经过航标时,需领取每处航标上的梦想礼物,礼物可以是参照教科书游乐宫“放飞理想”中提供的相关复习内容,答对的队员就可以顺利地领取礼物,最后看哪一队“梦之舰”的成员领取的礼物最多,最快驶到目的地,哪一组为胜。整个活动教师只为活动命题,活动的具体工作则由学生自己来策划、组织。如:学生的 分组、竞赛的题目、礼物的准备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创造性。教师主要起协调作用,使活动开展得更顺利和有序。
二 “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音乐会
音乐学科的评价要突出学科特点,应结合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内容与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情况的总结和评价。
给学生拟定班级音乐会的系列主题,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音乐才能、相互交流与激励中完成学科期末的测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长过程通过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可为学生留下“我的成长档案”。
三、音乐展示活动.结合当下较为流行、较有影响力的音乐活动形式,开展“班级好声音”、“我是歌手”、“歌声嘹亮”、“最强记忆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娱自乐”活动汇报中,总结和交流本学期的学习成效,完成测评工作。
第四篇: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案例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 第一课时 《一二三四歌》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
二、情感目标:喜欢演唱这首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愿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三、能力发展目标:对这首歌进行编创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教学难点: 对这首歌进行编创活动。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导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一二三四歌》。
1、介绍作者
臧云飞,作曲家。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创作歌曲有《珠
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2、听范唱,边听边想。
你能听着歌曲,想想部队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歌曲的情绪怎样?
3、学生听,然后举手发言。
4、学习歌曲,再听歌曲,边听边在心里跟着歌曲哼一哼旋律。
5、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请大家跟着音响轻声地演唱,老师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唱到高音的时候,请同学们用假声来演唱。
7、请大家跟着歌曲的伴奏,大声地用圆润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8、分小组,最多不超过八个人排练歌曲,要求:声音圆润,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情绪,要求加上动作。
9、学生排练
10、表演
11、评价
三、教学小结
歌曲这种典型的军营生活让学生很感兴趣,由于对军人的崇敬,在学习时也能感觉到作为军人的那种自豪之情,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学习的效率很高,在表演时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四、反思
第二课时《拉德斯基进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各个不同版本的欣赏和拍手伴奏、哼唱、视唱等音乐实践,加深对此曲的印象,并理解曲式结构。
2、通过民乐版的欣赏,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民族音乐,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3、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相关文化。教学重点
有层次地聆听交响乐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深入体验其情绪、旋律及曲式结构。教学难点
1、拍手的力度控制、节奏的整齐及与乐曲的配合。
2、乐曲A段第一主题的视唱与声乐版的演唱。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讨论——引出欣赏曲目
1、师弹奏《拉德斯基进行曲》片段;学生边聆听边思考曲名及作者。
2、介绍乐曲作者:奥地利的老约翰〃施特劳斯(解释“老”),被称为“圆舞曲”之父,因为他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251首作品,数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最为有名。
3、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拉德茨基”是人名。他是奥地利的军事将领,曾率领军队侵略意大利北部地区,并在那里担任总督好多年。所以他在意大利被视为侵略者,而在奥地利却被认为是民族英雄。他死后由当时的皇帝亲自主持葬礼,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天,由此可见他在奥地利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施特劳斯为了歌颂他战争的胜利,专门谱写了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
二、交响乐版欣赏——初步感受旋律
1、聆听乐曲并提问
(1)曲子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2)曲子让你有怎样的情绪体验和场景联想?你又会想到什么颜色呢?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三、音乐会版欣赏——深入体验探究
1、学生欣赏音乐会版片段。提问:它和我们前面所听到的音乐最大不同在哪里?(多了听众的拍手伴奏)
2、师示范A段a主题的拍手伴奏。问:老师的伴奏前后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力度的变化)
3、生拍手伴奏,强调边聆听音乐边拍手。
4、视唱A段a主题。
四、民乐版欣赏 ——提升民族自豪感
1、学生欣赏民乐版A段,并注意听辨与前面版本的不同点。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
3、完整欣赏乐曲。
4、师生讨论:曲子听完后你有什么感觉?民乐版本和前面的交响乐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
五、声乐版欣赏——领略多样表现形式。
六、反思
第三课时 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并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聆听歌曲,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进行曲的主要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进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各种进行曲的魅力,扩大音乐的视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抽学生演唱。
三、导入课题:活动导入。
1、学生活动: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随便的走一走,随后播放音乐随音乐节奏走一走。
师:请几位同学到台上来走走。
师:现在请听音乐随音乐的节奏走一走。
师:刚才四位同学什么时候走的最整齐?是有音乐的时候还是没有音乐的时候?(生答)
师:因为音乐的节拍,规定了踏步的速度,所以走起来就非常的整齐,这种用来统一步伐的队列音乐就叫做“进行曲”。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进行曲的音乐特点。聆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进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师:这首歌曲的曲名叫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师:我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可以听到,它是一首声乐曲还是器乐曲?
师:这首乐曲是由管乐队演奏的,这就是管乐队里主要的四件乐器,他们分别是: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师:谁能听出歌曲是几拍的节奏?2/4拍
跟老师学画
指挥手势。
师:谁来说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答 威武雄壮)
师:最后一个问题是乐曲的作者是谁?
简介郑律成3、欣赏《婚礼进行曲》
师:听完这首威武雄壮的进行曲,下面老师将带给你们另外一首音乐情绪完全不同的进行曲。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
师:现在我们一同来哼唱歌曲的主题部分。师: 现在我们有请学生上来随音乐的节奏来走走。
4、对比欣赏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首曲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速度;这两首乐曲的速度有的快有的慢。力度;《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力度更强,而《婚礼进行曲》的力度则更落,情绪不同:一个是激越、昂扬,一个是欢乐、幸福,相同之处:都是进行曲体裁,同时他们都采用二拍子,这是进行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进行曲是用于统一进行的步伐,所以都采用偶数拍子。例如;四二拍、四四拍。
5、欣赏《葬礼进行曲》
师:我们刚才听了两首管弦乐器演奏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将欣赏一首钢琴演奏的进行曲。
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悲哀、悲伤地
师:乐曲的速度怎样? 缓慢的师:这样的沉重的乐曲一般在什么场合下才会播放呢?
师:同样是进行曲,为什么给大家的感觉不怎么一样呢?这是因为每首进行曲运用了不同的速度、节奏,因而,在情绪上给人感觉就不一样,塑造的音乐形象也就不一样。
6、归纳进行曲的特点
(1)多为偶数拍子,节奏鲜明,点音节奏较多。(2)速度平稳,常用于队列进行,具有豪迈雄壮、高昂的情绪和号召力。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影视金曲
第一课时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二、《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学唱《长江之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
(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二、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三、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四、集体朗读歌词
五、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班班通,打出“万里长江图”片)。
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 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
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 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辛德勒的名单》
教学目标
1、通过影视乐曲的听赏并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深层理解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影视音乐分类的特点和要求。
2、音乐与画面的表现形式即处理方式。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新课
2、影片简介(投影电影海报招贴画,主题音乐为背景音乐)
3、知识拓展:简叙中国的辛德勒-----何风山博士的事迹。
4、知识拓展:简介《黑色星期日》音乐的来历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5、学生分组讨论影片引用这首音乐隐含着什么作用?音乐属于电影音乐分类的那一种类型?(重点与难点)
6、鉴赏场景音乐之二:《童声合唱》(录音)1)知识拓展:学生分组为插曲配画面。2)老师点评
3)鉴赏影片中的《童声合唱》,老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影片中这段插曲与画面采用了那种表现形式。
4)老师作小结:这是影片中运用音画对位手法的典型范例。
7、鉴赏场景音乐之三:
1)雪花似的东西纷纷从天空飘落,在街道、汽车、行人身上布满厚厚的一层,那是什么……其实,那悲伤的辛德勒主题变奏音乐就告诉了我们一切。
2)提出问题:采用了那种表现形式。(音画同步)3)唱诗班的《安魂曲》:运送尸体的犹太人、变态的党卫军
军官、被震惊了的辛德勒,这一组组画面跟音乐形成了一种综合而复杂的表现形式。(这里的重点与难点可由老师讲解,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8、场景音乐之四:辛德勒主题音乐
1)知识拓展:介绍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2)这是主题音乐第一次非常突出而完整地出现,主题音乐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主题音乐在这里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标志着善终于战胜了恶,证实了辛德勒的善良,也体现着上千名犹太人终于得到生存权利,人性终于获得了尊严的一种充满酸楚的欣慰。人们目送辛德勒的汽车开走了,但主题音乐中蕴涵着种种无法诠释的深重的情愫却久久难以让人忘怀。(音画同步)
9、场景音乐之五:
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富足的犹太人献给辛德勒的礼物,简单而朴实的一块石头。他们绕墓一圈,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留下犹太人自己的心情:“凡救人一命,即救了全世界。”这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音乐温和细腻,哀而不伤,这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音乐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这时的音乐成为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音画同步)
10、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鉴赏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的音乐,希望这节课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
间多欣赏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以提高自已的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欣赏课 《眺望你的路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体会影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2、了解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梗概。
二、教学重点
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影视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在音乐创造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参与音乐活动创编和表演,并能在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了解了什么是影视音乐,感受了《辛德勒的名单》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影视音乐。
2、《眺望你的路途》主题音乐。
聆听童声合唱《眺望你的路途》,思考歌曲的主题内容。学生聆听,并思考回答,师总结: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孤独,其实他们都是孤儿,他们的父母因为战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死,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更忍受不了学校校长冷酷无情的管教方式,于是,孩子们在失落中渴望光明。后来,代课老师马修教孩子们唱歌,唱的就是这首《眺望你的路途》,终于,冰冷已久的心被纯净的音乐感化,孩子们重拾童年乐趣,重塑缤纷的未来。此主题音乐多次在影片中出现,有高度概括剧情的作用。观看《眺望你的路途》主题音乐影视片段,再次感受音乐。
3、《眺望你的路途》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考虑电影音乐的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总结: 突出主题电影音乐的作用(功能):(1)突出主题,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2)抒情作用,塑造和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3)描绘作用,烘托画面情绪和气氛,加强视觉形象的情绪和节奏。(4)背景气氛,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基调和背景气氛。(5)深化主题,推动剧情发展。(6)概括剧情。(7)结构统一作用。
六、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伴随着你》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并赏析《伴随着你》,分析音乐的表现要素,知道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特点和作用。
2、有感情的哼唱《伴随着你》主题A部分,并分组讨论、即兴创编歌词自演自唱。
3、对影视主题音乐产生继续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对影视主题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聆听并赏析歌曲的音乐基本要素。
三、教学难点
在哼唱主题A部分的基础上即兴创编歌词并自演自唱。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有序进入教室,欣赏动画电影《天空之城》视频片段。
2、教师请学生聆听三段音乐片段,为动画电影《天空之城》
教师:这部动画电影叫《天空之城》。电影离不开音乐,音乐是电影的灵魂,主题音乐更是影片的形象和标志。那老师想考考你们,以下三段音乐,哪一段最适合为刚才的动画电影做主题音乐呢?(A、《SUMMER》B、《伴随着你》C、《太阳照常升起》)
3、导入新课 聆听与欣赏影视音乐《伴随着你》。
(1)初听音乐 请学生完整地聆听与欣赏《伴随着你》,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教师: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这段音乐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并请你们以水平线为“6”音位臵,划出前4个小节的旋律线。
(2)再听音乐 请学生再次聆听与欣赏《伴随着你》,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教师播放《伴随着你》视频,学生分组分析乐曲的基本要素)教师:请你们四个小组分别来分析一下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第一组分析速度,第二组分析力度,第三组分析节奏、第四组分析节拍。)
(3)观看音乐视频 欣赏片尾曲《伴随着你》视频,比较主题音乐和片尾曲的不同。(教师播放片尾曲《伴随着你》视频,学生比较主题音乐和片尾主题歌的不同。)教师:请你们欣赏一下片尾主题歌《伴随着你》,比较一下主题音乐与片尾主题歌的不同。(主要从速度、体裁、力度、情感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六、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穿越竹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体会影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2、了解电影《卧虎藏龙》的故事梗概。
二、教学重点
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影视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在音乐创造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参与音乐活动创编和表演,并能在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视音乐的情感表达与内容有紧密联系的作用,主题音乐有统一影片风格的作用。请同学们回忆下,影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学生回答,师鼓励。)
2、场景音乐起烘托剧情、渲染气氛的作用。(1)聆听《穿越竹林》,想象是怎样一个画面?(2)这个场景音乐由人声吟唱、箫、弦乐器多层次交织所产生的意境,你是否听到了人声?(一
听到人声就说出来。)(3)考虑:场景音乐起什么作用?(烘托气氛、增强故事表现了的作用。)
3、总结影视音乐的功能(作用)。(学生总结,师补充。)(1)突出主题,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2)抒情作用,塑造和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3)描绘作用,烘托画面情绪和气氛,加强视觉形象的情绪和节奏。(4)背景气氛,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基调和背景气氛。(5)深化主题,推动剧情发展。(6)概括剧情。(7)结构统一作用。
4、欣赏电影《卧虎藏龙》主题音乐电影片段,并谈感受。
5、再次聆听歌曲《穿越竹林》,结束本课。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天山之音 第一课时 《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歌曲《青春舞曲》
2、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歌曲感知音乐并结合维吾尔族服装、乐器、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不同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运用拍手的方式,活跃学习气氛。
教师语:同学们喜欢节奏的欢快还是舒缓?迎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歌曲的学习;请同学们聆听歌曲《青春舞曲》。
二、教学过程
1、教师播放音乐《青春舞曲》;学生聆听歌曲。教师提问:
(1)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引导学生回答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
(2)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由小组讨论完成)(3)教师出示多媒体展示音乐的特点.并再次播放音乐学生加深认识。
2、教师指出歌曲的节奏型。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分别拍击节奏。播放音乐学生再听两遍 《青春舞曲》。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几幅欢快的新疆舞蹈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师伴奏请学生打开音乐课本演唱,边听边跟随音演唱乐谱以及歌词1—3遍,到能正确演唱歌曲。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歌曲的拍子自由的拍手,体会音乐的节拍感。主动表现音乐的主要节奏型,尝试有表情地背唱这首歌曲。
5、引入音乐活动——编配打击乐伴奏。首先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萨巴依等,并介绍乐器的演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带有一段简短的演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除新疆打击乐器以外的其它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教师对每一组分别加以辅导,启发学生编配多声部节奏,并使之配合默契。
7、教师让每一组学生展示自编的节奏,让全班的同学进行评
价,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教师提出表扬并作出简单的点评。
8、这首歌曲是载歌载舞的,同学们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吗?教师让学生对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进行创编。再介绍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此步骤根据每班的实际情况而定)。
9、音乐活动
(二)——创编舞蹈动作。可以是新疆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如现代的,最主要的是与歌曲的节奏相适应。
10、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由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几个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作为骨干,每人带领一组,编创舞蹈动作,经过几分钟的练习后,每一组向全班展示。
11、在两项音乐活动完成后,全班共同表演《青春舞曲》,分成唱歌组、打击乐伴奏组、舞蹈组、乐器伴奏组(以打击乐为主)载歌载舞,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满“青春”的活力,在热烈的气氛中,由教师或学生以一句话结束这节音乐课。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赛乃姆》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2、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了解维吾尔族的传统大曲木卡姆,愿意探索与其有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新疆的民间歌舞曲,培养学生对新疆音乐文化的兴趣。
2、感受冬不拉乐器的魅力,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艺术。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间歌舞的兴趣。
2、学会聆听、欣赏、分析音乐,感受民间艺术之美。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音乐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歌舞,今天请随着老师的导领,我们作一次民族音乐风情游。
(通过从学生感受极深的歌曲导入欣赏,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歌舞产生浓厚兴趣。)
二、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
1、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 了解阿泰勒:
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贯穿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至今仍释放着远古文明的信息;“草原丝绸之路”给这里留下一部文明交汇、碰撞的传奇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驻足于此,踏上西征的行程。
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清朝就开始了黄金的规模开采;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阿勒泰,被誉为“地质圣坑”的可可托海3号矿,诉说着阿勒泰矿业的辉煌
历史;全国第二大铜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矿山企业的崛起,昭示着阿勒泰矿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哈萨克族是当地主体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世人已不多见的季节性游牧方式。每年春天,皑皑白雪尚未化尽,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曰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
1、再次欣赏乐曲:
(1)让学生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形状。
(2)提问并讨论:观看冬不拉乐器,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赞美家乡的歌,对你们有什么触动?
2、了解弹拨乐器——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三、欣赏歌舞曲《赛乃姆》
1、乐曲分析: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
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它歌舞皆并形式自由,乐器有弹布尔、热瓦甫、独它尔与手鼓。
2、再次欣赏歌舞曲《赛乃姆》 了解传统大曲《赛乃姆》
《赛乃姆》是我国传统大曲《十二木卡姆》选段,木卡姆是我国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大曲,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由于它有12套之多,因而又有“十二木卡姆”之称。十二木卡姆属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臶,堪称一绝。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体验、表现作品中渴望找回心上人的急切心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2、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初步了解塔塔尔民族的风俗习惯,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重点 感受、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体验作品的艺术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听唱结合法、对比法、讨论探究法
一、组织教学、导入:
1、组织教学:出示课题。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新疆塔塔尔族体验他们的风土人情,感受塔塔尔青年在恋爱中的酸
甜苦辣。感受我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2、不论同学们现在是否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异性朋友,但长大以后都将会去面对恋爱和婚姻?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为同学们以后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3、导入新课:我们首先来听教师弹唱(播放录音)《在银色的月光下》,请同学们思考:
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我的心情如何?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初步感受分析作品音乐要素,感受歌曲情绪情感。
二、进行新课:(一)了解作品相关文化
1、出示曲谱,播放音乐《在那银色月光下》,初步了解塔塔尔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A、地理位臵、人口、民族迁徙历史。B、婚嫁习俗。C、教育、人口素养。
2、请同学们看曲谱,教师视唱曲谱并简要分析曲式机构A+B+ A 分析歌曲的拍号、速度、节奏、表情术语?
(二)歌曲学唱
1、播放音乐《在银色月光下》,学生用哼唱(哼鸣、UOA也可)
2、强调歌唱姿势引导学生从从刚才的分析中确定恰当的情绪情感,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试视唱曲谱A和A 段。(强调歌唱姿势)
3、再次播放歌曲、指导学生模唱歌词。
4、学习B段曲谱和歌词,齐唱全曲。
5、学生探究、讨论、创作活动。
三、拓展练习:
(一)欣赏通俗歌曲《秋天不回来》
播放FLASH音乐,引导学生听赏音乐,探究草原与城市的音乐在表现失恋方面各有何特色。
(二)欣赏歌曲《嘎哦丽泰》
一首哈萨克民歌,它优雅、内在,很有层次地表达一个恋人在爱情还是未知数的情况下,那种痴心相盼的微妙心情。
(三)讨论探究
前些日子,重庆连续报道两起恋爱失败而杀人和劫持人质的事件,一个杀掉女朋友后被抓捕枪毙,一个当场被警察击毙,请同学们发表当你遭遇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和欣赏了3首表现恋爱酸甜苦辣的歌曲。在下课之前祝愿同学们现在学习进步,将来生活幸福!
2、正是有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如此灿烂。当发现优秀的塔塔尔民歌的时候,请你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
3、齐唱或播放合唱版本《在银色月光下》。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教学目标
1、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在银色的月光下》《歌唱吧,我的库木孜》体验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民歌的主要特点。
2、感受、体验、探究作品情绪、情感,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
3、通过学习,增进对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体验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民歌的主要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不同的表现手段感受、体验、探究作品情绪、情感。教学准备
歌曲谱例、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
听赏法、讨论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随着音乐表演新疆舞。
2、介绍新疆,了解新疆民俗。
二、教学新课
1、简介新疆民族风情。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种类也较多,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民歌为主。新疆各民族都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
2、欣赏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1)介绍弦乐器的种类等(小提琴、大提琴等)2)初次聆听
①讲解乐曲是作曲家陈纲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小提琴曲,描绘了塔吉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和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②提出问题:
乐曲的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分别是什么?
乐曲的音乐结构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旋律怎样,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3)熟悉乐曲的音乐主题,试着模唱音乐主题。4)再次聆听,学生完整听赏。5)谈谈你听后的感受。
3、欣赏 《在那银色月光下》
1)出示曲谱,播放音乐《在那银色月光下》,初步了解塔塔尔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看曲谱,教师简要分析曲式机构A+B+ A
三段体。
3)歌曲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4、欣赏《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1)聆听,认识库木孜这种民族乐器的音色。2)介绍库木孜弹唱及叙事歌曲的内涵。
三、课堂小结
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样,这节课我们所欣赏的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和关注我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美洲乐声 第一课时 《红河谷》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河谷》,启发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2、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教学重点、难点
(1)唱好《红河谷》弱起小节。(2)启发学生理解欧洲音乐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处自然景观,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老师画的是什么?(国旗)是哪个
国家的? 生:加拿大
师:为什么? 生:枫叶国旗(枫叶国旗,枫树是这个国家的国树,这个国家有枫叶之国得美誉。多媒体多媒体展示加拿大风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正确答案——加拿大)师:同学们对加拿大还有哪些了解和认识? 生:移民国家,英法后裔;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渔业、新闻纸等。
师总结: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它的面积居世界第二,而人口只有3000多万。加拿大风景非常优美。加拿大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并学唱一首优美动听的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红河谷》,让学生想一想歌曲的旋律进行是平稳的还是跳跃的?(平稳)表现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抒情的?(优美抒情)
2、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音乐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听一听《红河谷》这首歌曲之中都唱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师:简介歌曲:《红河谷》是流传在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师:现在我们看这首歌曲是什么拍子? 生:4/4拍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生:强、弱、次强、弱
师:最后一拍是弱拍,这首歌曲第一小节只有一拍,在小节线的左侧也就是最后一拍,而最后一小节有三拍,首尾相加是一个完全小节,这叫弱起小节。
师:让我们用弱起的感觉“啦”来模唱这首曲子。师:大家模唱的不错,下面我们把歌词加入到旋律中,跟着音乐来演唱这首歌曲。
4、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速度来演唱这首歌曲? 生:稍快或稍慢
师:两种速度我们都来体验一下。首先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唱。师总结:怀念、深情,讲述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用稍慢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一个乐节一吸气的方法和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师:下面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表达又有什么变化?生:活泼欢快
师总结:活泼欢快、健康向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设计意图:通过这两次对比,总结出: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它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有差异的。)
5、师:《红河谷》既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用中速、抒情地跟着伴奏完整的演唱一遍,三、创造表现
1、师:通过学习《红河谷》这首歌,我们知道,加拿大是一个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期待着世界各国朋友的光临。那么我们就用当地语言英语来演唱一下歌曲。
2、拓展延伸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加拿大民歌,欣赏的墨西哥的民歌,那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歌,好吗? 生:江苏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蒙古族民歌)等。
四、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家园,报效祖国!今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欣赏课《拉库卡拉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唱歌曲《拉库卡拉查》,了解拉丁美洲音乐风格。
2、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歌曲《拉库卡拉查》积极参与音乐审美和体验活动(唱、跳),培养其音乐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墨西哥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并喜爱拉丁美洲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演唱歌曲,体会感受墨西哥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1、理解表现歌曲的情绪。
2、歌曲演唱顺序、弱起节奏的掌握。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首先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听一首外国歌曲《美丽的塞林托》 欣赏《美丽的塞林托》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乐曲的感受(明朗,愉快,老师可以哼唱一两句),那这美丽的塞林托可能是哪个国家的呢?
二、介绍墨西哥,播放视频。
师:他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位于北美东南部,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有人说他就是仙人掌的故乡。多样的地形,造就了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和饮食文化。当地的服饰既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当音乐想起,身穿民族服饰的人们就会翩翩起舞。
师:墨西哥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墨西哥,去了解墨西哥人的音乐生活。
三、初次聆听歌曲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听一首墨西哥民间歌曲,听一听歌曲为我们描绘什么样的场景?
播放《拉库卡拉查》视频
师:图片当中墨西哥人都在干嘛啊? 生:狂欢、跳舞
师: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怎么的呢? 生:高兴,欢快。
师:那在歌曲中有没有听到什么有趣的歌词呢? 生:拉库卡拉查
出示课件。师:那我们同学能读一读吗?能流畅一点读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拉库卡拉查”的意思吗?(生发言,各抒己见)
老师讲解“拉库卡拉查”
师:“拉库卡拉查”在墨西哥语里的意思指的是“蟑螂”,那你们看到蟑螂会怎么样啊?
生:躲开,尖叫,拍死,踩死……
师:那我们这种踩、踏、拍的动作又像是在干什么呀? 生:跳舞
师:很好,有这么一种说法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墨西哥到处遍地是蟑螂,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踩,踏的方式来消除蟑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舞蹈形式叫“蟑螂舞”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拉库卡拉查”
师: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在欣赏一下这首欢快的乐曲,想一想蟑螂舞的动作会是什么样的?
1、请学生上台表演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形象,可见这蟑螂有多么的令人深恶痛绝。
2、师:老师也想来跳一下,看看老师是怎么跳的? 老师边踩边跳边说“拉库卡拉查”
出示节奏 0X XX ︱ X XX XX ︱ X X-︱ 师:老师是一边跳一边怎么样啊? 师:谁愿意上来模仿一下? 学生上台表演
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这就是刚才老师说的跳的节奏
出示课件,一起读一遍。师:这个节奏上那个字要拖长点?强一点?
5、全体学生起立脚步动作表现踩蟑螂。
四、学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墨西哥音乐节奏的跳跃和快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来学唱这首《拉库卡拉查》
1、轻声哼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
2、按节奏朗读歌词。老师读前句,学生读后句
3、演唱歌曲,(前半部分的结束句演唱处理,师:后面还有哪一句也是和这句一样的?)老师演唱前句,学生演唱后句。
3、细致处理歌曲(跳跃、换气、演唱顺序、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演唱时的衔接。)
4、加入动作演唱歌曲(在歌曲前半部分加上拍手)
5、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配上动作,跳起我们自己的“蟑螂舞”
6、听一听墨西哥人是如何演唱这首歌曲的
播放《拉库卡拉查》,师:墨西哥人这种原汁原味的《拉库卡拉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如何?和我们刚才听音乐里多了一些什么的声音啊?
生:欢呼声,口哨声(欢呼雀跃)
师:在墨西哥无论是歌者还是民间的艺人,都会加入这些随性的口哨声,和欢呼声
5、再次演唱歌曲(加入欢呼声)。播放伴奏。
五、欣赏墨西哥民间舞蹈
师:刚才的舞蹈和我们的“蟑螂舞”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请学生上来表演自己的“蟑螂舞”。请学生一起来演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墨西哥,感受了墨西哥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下节课呢,我们将继续深入的了解拉丁美洲,学习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最后让我们在《拉库卡拉查》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化装舞会》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印象。
2、感受乐曲中的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在音乐上的表现作用,并能以语言、动作或打击乐器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3、初步了解巴西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激发学生探究多元文化的兴趣。
4、聆听《化装舞会》,感受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探戈舞曲的节奏特点。教学重点
感受舞曲的节奏特点;感受乐曲中速度、力度、节奏变化在音乐上的表现作用,并能以语言、动作或打击乐器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教学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音响表现※印象,表达快乐的情绪; 听辨《化装舞会》的主题A和主题B,学会分析乐曲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巴西民歌《采果人之歌》
2、用火车的图片导入学习内容:英国工程师斯蒂文森发明了第一列火车,到今天的动车组,火车的出现给人类的交通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聆听管弦乐《凯皮拉的小火车》
1、完整聆听,体验作品意境:
问题:乐曲是描绘火车的吗?描绘的是怎样的火车?结束时又怎样?
火车从启动 —— 行驶 —— 到终点
聆听并描述听到的声音,音乐中的哪些地方使你感觉到是火车?你对音乐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车轮的咔嚓声、汽笛的鸣叫声等)
2、了解作曲家及作品
《凯皮拉的小火车》是巴西著名的作曲家罗波斯于1930年创作的。在巴西,农场工人被称作“凯皮拉”。表现了农场工人乘坐
小火车上班,一路上观赏者美丽景色的快乐情绪。据说,一次,作曲家乘火车行驶在巴西美丽的国土上,体验着火车车轮在铁道上快乐飞奔和汽笛有力的长鸣,看着窗外绿色的森林与田园,作曲家产生了创作激情,因而写下了这首作品。在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具有典型巴西音乐风格的民歌作为音乐主题,就是刚才大家听到的旋律。
3、再次欣赏乐曲,简介乐器
作者吸收了巴西民族音乐要素,如悠长的民歌旋律,大小调式交替特点,切分音及巴西的民族乐器:巴西铃鼓、响葫芦、卡巴萨等,运用 多种表现手段,借鉴巴赫风格,以管弦乐的这种形式,创作了这首乐曲。介绍巴西的民族乐器:竹刮板、响葫芦、卡巴萨、巴西铃鼓等。看扫描图片简介。
三、聆听管弦乐《化装舞会》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化妆舞会吗?说说你心目当中的化装舞会是什么样子的?《化装舞会》是一首著名的探戈舞曲。是阿根廷家喻户晓的乐曲,被人们称作是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化装舞会》也是最早传到我国的探戈舞曲之一。同时化妆舞会也是欧美上流社会经常聚会的一种模式,化妆舞会高雅,乐趣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根廷的化妆舞会。
(二)聆听乐曲,感受乐曲
1、聆听全曲,说说你感受到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愉快……
2、乐曲分析:作者为作曲家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他生于乌拉圭,后到阿根廷定居。
这首舞曲描写一家医院的大夫和病人,为庆祝狂欢节而举行化装舞会的情景。在流行中有两种不同的唱词,现在流行的多是器乐曲。《化装舞会》为g小调,4/4拍子,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3、聆听乐曲第一段A段主题,用一小节带顿音的八分音符和一小节用连音组成的、带跳跃、起伏性的曲调作对比来进行发展,因而它一出现,就显出它独特的个性。A段主题反复一遍: B段主题,从坚定、短促的乐句开始,用模进的手法来发展旋律,也很有特色。B段主题也反复一遍:然后A段再现,以上构成一个三部曲式。
4、聆听乐曲第二段A段主题,是从前面主题引申发展而成。它也以连音和切分音相间为其特色。B段主题,性格比较活泼。它也是采用下行模进手法来发展旋律的,性格十分果断。然后从头反复,在第一部分的A段主题上结束全曲。
(1)聆听主题B,和第一部分比较一下,情绪上有什么区别?给你什么感觉?(2)主题B也有两个乐句,你能分辨吗? 主题B1好像是有2个对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景?主题B2有个背景音乐不停在重复,你听到了吗?
5、聆听第三段然后从头反复,在第一部分的A段主题上结束全曲。
(三)聆听全曲,分析乐曲结构。
1、说说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三个部分)
2、每部分由哪些主题构成?(A+B+A,)
(四)节奏练习:用捻指和跺脚的方式练习A段前四小节的节奏。
四、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第一课时 《无锡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看到的的画面你是否似曾相识,听到的的音乐你是否有些耳熟?这些你看到的或是听到的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一种感受?(视频导入)
师:提问你能听出画面中的音乐是哪首歌曲的旋律?(课件出示)
生:《茉莉花》
师:回答得真好,那么这首《茉莉花》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表现了怎样的风格特点呢?
生:江苏民歌。
师:《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它有许多变体,流行于江苏的这首《茉莉花》是人们最熟悉、旋律最优美的诸多变体中的一首。它曲调婉转曲折、节奏均匀平稳,旋律以级进为主。我们哼唱一两句行吗?好一朵茉莉花啊,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啊,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啊。
师:刚才我们大家在唱的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我们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应该是怎样的?
生:委婉、柔和(秀美、细腻)
师补充: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首就在我们身边广泛传唱了一百多年的民间小调。
二、引出课题—《无锡景》(课件出示)
(一)欣赏《无锡景》全曲。MTV(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来欣赏
1、歌曲中介绍了无锡的哪些美景和特产?、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三、新歌教唱
(一)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出示第一段歌谱)
1、师:范唱第一段歌谱,请学生回答歌谱有那几个音组成?
生:12356五个音,没有4、7。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是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也称民族调式,民族调式也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只用五个音就可以完成一首乐曲,每个音给它一个名称分别叫宫商角徵羽,我们这首歌曲的主音是1,所以称作五声宫调式。
2、跟着钢琴学生唱一遍歌谱,发现问题。
3、分析歌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首先看到有很多的连音记号,说明旋律要唱得连贯流畅,如果我们在无线谱上把旋律线画出来的话就会发现旋律线就如一条江南的小河,婉婉延延连绵不断,特别符合江南的地域特点。
4、尽管要求唱得连贯流畅但歌谱中却出现了很多附点节奏,附点节奏一般是体现欢快跳跃的特点,那么在这里表现为柔和中带着俏皮,犹如轻打的鼓点,更体现江南民歌的细腻秀美,我们来试唱一下看呢?
5、还有两个切分节奏也来强调一下ⅩⅩⅩ,前后唱得短而轻,中间唱得强一些。
6、师:第二行第二小节该怎么唱啊?这是民歌中非常常见的装饰音,叫前倚音也要唱得短而轻,这里的装饰音最大的作用也
学生学唱。
7、分析歌谱后再次演唱,学生有了很大进步。
(二)这首歌的歌词又有什么特点呢?
1、先听范唱第一段,再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歌词体会一下歌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有呀、末等衬词。
师:对了,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
2、你还能找出有特别的地方吗?
生:勿、里格等等。
师:歌词中采用了很多无锡的方言,完整听整首歌曲,学生可试着跟唱,留意到有写意、靠勒笃,脚半边都是无锡的方言,因为这是我们无锡的老百姓自己传唱出来的歌曲所以采用口语化的歌词唱起来更加亲切。
3、跟着钢琴完整得演唱歌曲,特别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唱出江南民歌细腻委婉的韵味。
四、对比演唱
1、同学们唱得可真好,下面老师也来唱一段,大家来听听。
2、方言演唱另一版本的《无锡景》。
3、老师刚才唱的跟我们学的这首《无锡景》有什么不同吗?
生:旋律相同但歌词不同,而且还是用方言来唱的。
第五篇: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春天》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嘀哩嘀哩》,聆听《春到沂河》,感受歌、乐曲所表现的春天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听辨《春到沂河》中柳琴的音色特点及各段落的不同速度,并能随音乐即兴用动作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模仿并表现十六分音符。
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笔。
教 学 过 程
一、感受并表现歌曲《嘀哩嘀哩》。
1、聆听歌曲《春晓》进教室。
2、启发谈话:
[师]: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记得,是《春晓》)记性真好。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一下把我们带入了春的世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又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树叶儿变绿了、小花儿开放了、小鸟儿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咦,你们知道有哪些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呀?(小燕子、布谷鸟、小黄鹂……)哦,这么多!那谁能模仿小黄鹂的鸣叫声?(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哩……)真好,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叫一次!
<板书:嘀哩哩 嘀哩 | 嘀哩 哩| >(学生划拍齐读)
3、揭示课题,并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悦耳的旋律和充满童趣的歌词。
[师]:让我们听听歌曲中小黄鹂唱歌的声音。
4、认识、了解十六分音符,并通过练习听辨和模仿十六分音符。
①以分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名称的来历和它所占的时值。
②师生一起练习读读,教师随机提醒四个音符的时值应一样、平均。③比较读读节奏:╳╳╳ ╳╳ | ╳╳ ╳ |
╳╳╳ ╳╳ | ╳╳ ╳ | 感受前十六和后十六不同的感觉。
④完成课本第7页上的练习。
5、巩固练习节奏╳╳╳ ╳╳| ╳╳ ╳ |→加上后半句节奏 ╳╳╳ ╳╳| ╳ —— |→反复进行两边→加上词练习→随琴声慢速跟唱歌曲17至24小节。
6、复听,也可无声地对口型,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7、再听歌曲,尝试轻声地跟唱。
8、师生一起学唱有困难的乐句。
9、尝试用欢乐的声音演唱歌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10、学唱歌曲的曲调。(聆听→模唱→视唱)
(这一练习可集体、分组相结合进行)
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到沂河》
1、导语。
[师]:春风把春景、春意吹到这里,吹到那里,瞧,这会又吹到了山东的沂河两岸。你们听!
2、初听乐曲第一段,说说曲调带给你什么感受?
3、初听乐曲第二段,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变化?
4、了解柳琴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5、复听乐曲,尝试用动作表示乐曲速度的变化。
6、讨论说说乐曲共有几段?每段的速度是怎样的?(随机书写在书上)
三、结束:
1、引导:看,我们的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让我们和小黄鹂
一起,再次唱起《嘀哩嘀哩》吧!
2、再唱歌曲,随机离开音乐教室。把春意带回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春》,充分感受春的意境,尝试用色块表现感受到的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聆听、表演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选择打击乐器参与伴奏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美的赞颂。
教学重点:感受、表现描绘春天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难点:模仿表现节奏型╳╳ 0╳ | ╳ 0 | 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彩笔、钢琴、打击乐器等。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聆听歌曲《嘀哩嘀哩》进教室。
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
1、由歌曲《嘀哩嘀哩》导入,设问: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2、聆听乐曲《春》的主题音乐,说说你能从这段主题音乐声中感受到哪个季节?音乐一会儿强一会儿弱,你仿佛又感受到什么?
3、分别聆听插段音乐,讨论感受每个插段表现的内容。
4、完整聆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图形谱和插图,尝试用彩色笔涂色块,表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聆听、感受并表现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有春雷的声音?春水的声音?春雨的声?春风的声音?(教师随机暗示学生用人声模仿)。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春天举行音乐会》。
2、听录音范唱,说说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
3、尝试有感情、有节奏地自由吟读歌词,感受极富想象力的歌词和节
奏型╳╳ 0╳ | ╳ 0 |。
4、一起读读、唱唱带有╳╳ 0╳ | ╳ 0 |节奏的歌词,提前解决难
点。
5、复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动听的旋律和╳╳ 0╳ | ╳ 0 |节奏。
6、再听歌曲,尝试跟唱,教师随机提醒╳╳ 0╳ | ╳ 0 |节奏处 的演唱。
7、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① 指名选择。你觉得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比较合适?为什么?
②各自选择,分批伴奏,教师、学生随机评价。(乐器是否合适、节奏是否合适、表演得怎样等等)
8、随着美妙的歌曲声,学生离开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聆听、表演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及其它展现“春”的歌曲,再次感受春的意境、春的美丽。
2、展开想象、联想,与同伴合作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教学重、难点: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钢琴、创作所需的物品。
教 学 过 程
一、再次聆听、感受《春》和《春到沂河》。
1、聆听乐曲《春》进教室,随机跟着音乐即兴表演,(表演小朋友们在一起嬉戏、玩耍,或表演春姑娘热情报春的情景),再次感受春天脚步声的来临。
2、复习听听《春到沂河》,能随音乐画图谱、哼唱主题旋律、即兴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二、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1、启发引导谈话。
[师]:本课所欣赏的、学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大自然的春天。表
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这些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
小朋友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是否也尝试一下创作呢?课本上
有四幅表现春天的图画,我们的小画家可以用彩笔画出更多美的图画;
欣赏的作品是用柳琴和钢琴表现,我们的小演奏家可以用打击乐器或自
制的乐器表现;当然,热爱表演的孩子还可以用你的舞蹈动作表现春 天……。创作活动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加油吧,充分
发挥你的想象去参与创作吧!
2、尝试创作,教师巡视、帮助。
3、分组展示,集体评议。
三、听听、唱唱,再次感受并在心里留住 “春”的美
1、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嘀哩嘀哩》和《春天举行音乐会》。
2、教师引导:小朋友,我们除了这一课接触到的四首歌曲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春”的歌曲。
3、学生一起回忆、说说。
4、用钢琴伴奏,一起唱唱,演演。
5、每一位学生对春天说一句心中的话。(背景音乐《春晓》)
6、随机结束音乐活动。
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学唱《顽皮的杜鹃》,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并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低音“5 6 7”,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听辨“
5、7”的音高。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
2、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教学难点:用模唱、表演来表现小杜鹃的动态形象。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设备,“杜鹃手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狮子进行曲》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1、初听乐曲,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用肢体语言表示。
2、学学“杜鹃”鸟的叫声,评评“口技大王”。
3、再听乐曲,师生讨论:
(1)描绘乐曲里想象中的森林景色。
(2)这是一只怎样的杜鹃鸟。
4、复听乐曲:请学生用喜爱的表情、动作,简笔画来表现自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视唱与听辨。
1、出示“音乐高楼”的卡片,认识三个新朋友“5 6 7”,并聆听、练唱。
2、“音乐高楼”之旅:随琴练唱“5 — 5”。
3、听辨并填写音符“
5、7”。
4、跟琴唱准全曲的同时进行校对。
四、学唱《顽皮的杜鹃》
1、初听歌曲录音,练唱杜鹃的叫声“5 3”
2、视唱比赛:出示歌曲前4小节的曲谱,比一比谁唱得最准确。
3、完整地随琴轻声视唱全曲。
4、学唱歌曲。
5、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感受歌曲的情绪与内容,并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欣赏乐曲《赛马》,观察探究其不同演奏方式而产生的不同音乐形象与音响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热爱。
3、试用“5 — 5”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
教学重点:
1、感受、表现歌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
2、即兴创作简短的曲调。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编写曲调;创造性地设计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设备、二胡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顽皮的杜鹃》,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认识民族乐器——“二胡”
1、以猜猜民族拉弦乐器的形式导课并认识二胡。
2、探索“二胡”。
探索二胡的演奏方法与用二胡模仿其他声音。
3、感受“二胡”。
老师(或擅长演奏二胡的学生)来演奏最形象的“拨奏”片断,请学生说说模仿的是哪一种动物奔跑的声音?
三、欣赏《赛马》
1、用“马”和“赛马”的相关问题导入。
2、欣赏全曲。
(1)乐曲开始,想象草原上是一派怎样的景象。
(2)乐曲结尾,骏马们好像在干什么?
(3)请学生创造性地选择音色相近的物品表现。
四、学唱《花喜鹊和小乌鸦》
1、以谜语导入:“小鸟俩同穿黑黑衣,一个报喜不报忧,一个说话不惨假。”
2、听录音范唱,教师表演。
3、教师范唱,学生表演。
4、唱唱。
5、探究活动:讨论该选择哪些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综合表演
学生用舞蹈、演唱和为歌曲伴奏的多种形式表观歌曲。
五、创编曲调。
1、随琴模唱“5 — 5”的音阶。
2、出示节奏卡片:“×、××、×××、×—”并念一念,拍一拍。
3、老师宣布创编要求,学生开始自主创编并记录。
4、唱一唱自己创作的歌。
5、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我们的歌”精品曲集。
第三课 《童趣》(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目标:
1、学会唱并即兴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即兴表演体验其童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一、组织教学
1、随《一只短笛轻轻吹》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师:课外,你最喜欢玩哪些有趣的活动?
2、学生自由说。
3、出示课件图片(傍晚,小男孩背着书包吹着笛子在山坡上赶着羊儿的画面)请学生说说小男孩喜欢在做什么。
4、引出新歌
5、课件出示歌谱歌词,学生边听赏边打出节拍。
6、再次感受,根据歌词自由创编动作。
7、那位小男孩吹出的笛声好听吗?引出难句(带衬词的那两句)
8、跟琴学唱这一句,并指导学生唱得短促、轻快。
9、老师与学生合作演唱第一段,学生唱所有带衬词的乐句,其余的老师唱。
10、即时纠正错误。
11、学生跟琴演唱第二段。
12、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在演唱中讲解实践。
13、图色快表示曲调顺序巩固
14、各种形式巩固练唱
三、创编表演
1、分组讨论,自选道具,设计表演唱。
(笛子、羊头饰、书包、鞭子等)
2、各小组展示、评议。
四、结束部分
随《一只短笛轻轻吹》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
2、节奏问答并创编。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
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学生节奏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创编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一、组织教学
1、师弹奏不同的速度《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随音乐表现不同的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表演《木偶的步态舞》
1、课件放一段木偶戏
2、学生模仿木偶的动作及走路。
3、说说木偶的形象
4、揭题——《木偶的步态舞》
5、课件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学生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无声地做脸部表情和动作)
6、再次聆听第一部分(学生离开位置,互不交流,听音乐走合拍的步子)
7、教师评价。
8、聆听第二部分的音乐(学生还是听音乐合着拍走)
9、说说两部分音乐速度的变化,表达的木偶的形象。
10、完整地聆听乐曲(学生随音乐发展变化模拟木偶动作)
三、节奏创编
1、师:同学们刚才把木偶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老师想问问大家 木 偶/ 怎样 的/,请你回答的节奏与老师问的节奏一样长。
2、学生答。
3、继续问:你是 怎么/ 表演 的/
4、学生继续答。
5、学生问老师答。
6、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四、聆听《猜调》
1、老师问: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上卖?哪样长长在你跟前?想知道谜底就请仔细听。
2、欣赏《猜调》并出示歌词。
3、学生间说说刚才的谜底。
4、分析歌曲演唱形式及速度变化。
5、布置课外收集谜语。
五、结束部分。随《猜调》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摇船调》。
2、猜谜活动交流。教学目标:
1、学唱并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
2、通过收集谜语,把谜语修改创编成《摇船调》的歌词。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把谜语改编歌词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谜语、白纸、笔等
一、组织教学
1、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音乐做摇船动作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新歌
1、我们一起摇到了外婆桥,外婆请小朋友猜谜语。(老师打扮成外婆的形象)
2、课件出示:什么圆圆在半天?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在河边?什么圆圆在眼前?
3、学生猜。
4、出示课件第二段歌词,并且老师弹琴范唱。回答刚才的谜语。
5、这首《摇船调》跟我们上节课欣赏的哪首曲子一样的形式?是怎么样的?
6、学生说。(一问一答对歌的形式)
7、课件播放,再次感受歌曲,随音乐做摇船动作。
8、学生随琴学唱,即时纠正错误。
9、男女生相互对唱。
三、创编歌词
1、我们唱完了外婆给我们出的谜语,一起来猜猜我们自己的谜语吧!
2、交流收集的谜语。
3、小组合作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4、教师巡回指导。
5、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
6、评议。
四、结束部分
唱着新编的《摇船调》出教室。
第四课 《音乐会》(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苗岭的早晨》、《游击队歌》、《那不勒斯舞曲》、舞曲》(第五号)
教学目标:
《匈牙利
1、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切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2、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
课件准备: 课件图片等
一、导入
1、播放《游击队歌》和《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名音响。
2、设问:你能听辨出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器乐的名称。
二、听《游击队击歌》
1、简介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2、聆听歌曲,出示歌谱。
3、复听歌曲。
三、听《苗岭的早晨》
1、出示《苗岭的早晨》的图片。
2、课件播放乐曲。
3、介绍乐器、口笛。
四、欣赏《匈牙利舞曲》
1、出示图片。
2、初听乐曲。
3、听师介绍三角琴。
4、复听乐曲。
五、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1、讲述有关《天鹅湖》的故事。
2、初听乐曲,想想:主奏乐器是什么?“吹、拉、弹”属于哪一种。
3、课件展示。
六、听辨练习
1、浏览播放四首乐曲。
3、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2.在演唱的过程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情绪。
3.完成活动与练习
(一)。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课前准备:课件、节奏卡片等
一、新歌
1、导入:我们去山上的山谷中玩说话有什么声音(回声)。
2、模拟回声练习:
师: 你 — 好 — |吗O O O| O O O O‖ 生: O O O O |你 — 好— |吗O O O O‖
3、演唱形式轮唱的说明。
4、播放《嘹亮歌声》。
5、分别范唱一声部和二声部。
6、播放歌曲《嘹亮歌声》,范唱歌曲二声部。
7、再次播放歌曲的一声部。
8、教唱二声部的最后一句歌词。
11、听师范唱“歌从远山——啊歌声哟”
13、师生合作唱唱歌曲,师唱一声部。
15、一学生分别分成A组、B组唱歌曲(一声部、二声部)。
16、师指挥。
17、教师评价。
二、活动与练习
1、师范唱一一一民歌(第五册第二段《草原上》)。
3、设问:这首歌可以轮唱吗?
4、师小结: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
⑴隔两小结进入
⑵隔一小节进入
7、点评:表扬有创新的小组。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八分休止符;活动与练习(二)教学目标:
1、学唱歌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完成活动与练习(二)。
2、在演唱过程中,进行编创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
3、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演唱《我是小小音乐家》
教学难点: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课前准备:图片课件等
一、新课教学
1、你有自己的理想吗?
2、我们来听一听美国的孩子是干什么。
3、设问:在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是哪几个国家?哪几个城市?他们各演奏什么乐器?怎样演奏。
4、边听音乐边出示各组图片。
5、教授奖励的礼物,节奏舞。
6、再次播放音乐,并作点谱唱。
7、用动作暗示弱起处。
8、讲解音乐知识:八分休止符。
⑴ 出示 × ○ ⑵ 出示 ×
⑶ 出示 ○
11、提出创作要求。
13、评价。
二、活动与练习(二)
2、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 ×○ 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 ○× 4.小结
第五课 《牧童之歌》(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拓展情境
1、师: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随机)
4、(下课)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
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剪羊毛》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入境激情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课题,提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
(1)听一遍教师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
(3)新授全音符X———。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5、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3)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4)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5)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拓展情境
1、师言
2、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4、(下课)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曲调接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 创设情境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入境激情
一、游戏:曲谱接龙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2、开始游戏。按组接龙。
3、师小结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聆听英语版《孤独的牧羊人》)
5、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结束
1、师小结
2、(下课)师生再见。第六课 《爱祖国》(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2、在音乐作品和历史影片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好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难点:把握高音区的正确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投影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情
1、谈话导入: 太阳和月亮有个妈妈,它叫——光明
长江和黄河有个妈妈,它叫——海洋
藏族和汉族有个妈妈,它叫——中国
2、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
3、欣赏中国风光,教师作一定的介绍,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
桂林山水——黄山迎客松——草原——海南——沙漠——天坛——兵马俑——长城——上海等
三、学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1、聆听、教师跳藏族舞
2、再次聆听,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速度等
3、边听边律动
4、跟录音哼唱,指出难点
5、学习1——12小节曲调 A、跟琴唱唱歌谱 B、按节奏朗读歌词 C、演唱歌词
6、学唱13—尾曲调
A、教师范唱“啊”(要求喉头放松、不要压)学生试唱。
B、学唱结束句 C、演唱歌词
7、整体演唱
8、再次聆听——感受录音机唱的情感、表情
9、学生跟伴奏演唱
三、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速度,情绪所表现的情绪,并能创编出适合的动作。
2、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都是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
影片《开国大典》、VCD、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红旗颂》
1、看影片《开国大典》升国旗片段,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2、谈话: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它火红炽热,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歌《红旗颂》
3、哼唱“红旗”主旋律
教师在小黑板中写出歌谱,学生哼唱。
4、整体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怎样?
5、分段欣赏
A、引子(问:乐曲一开始的音调熟悉吗?)
B、第一部分(问:从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C、第二部分(问: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在哪里,不同在何处?)
D、唱唱主题的两种不同情绪
第一部分抒情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
6、完整地聆听,学生可以用颜色、用线条、用动作来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二、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1、欣赏《开国大典》片段,感受十月的和喣阳光。
2、谈话:因为有了1949的10月,才让我们有了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十月的阳光
3、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的情绪、速度。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爱国热情。
5、再次聆听,小组讨论
①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
②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
6、各组汇报、各人表演
三、拓展
1、课后收集一些歌颂祖国的歌曲,听一听,学一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只怕不抵抗》,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
2、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海星,感受音乐家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队列进行的音乐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西安事变资料、磁事、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救国军歌》
1、实物投影,看抗日战争时的图片(游行时被日本鬼子枪杀,人们生活水深火热等)
2、师:这时,有很多有识之士起来各起反抗,像张学良将军(教师讲“西安事变”的故事)
3、师:除了张学良,还有很多音乐作曲家,也创作了许多歌曲,也创作了许多歌曲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救国军歌》
4、聆听《救国军歌》,请说说音乐上的特点。
5、自由朗读歌词,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并且理解为什么说“枪口对外”?
6、再次聆听,学生作进行步伐操练。
7、再听,学生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
8、实物投影介绍冼星海。
二、学唱《只怕不抵抗》
1、师:冼星海也为我们少年儿童创作了一些歌曲,我们来听一听。
2、聆听歌曲,说说歌词和歌曲情绪。
3、教师范唱,学生按歌词想动作。
4、边听边律动
5、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
6、学生学唱歌谱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聆听,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三、综合表演
1、小组活动:组织本单元的歌曲进行唱、演、动的表演。
2、评选最佳小组
四、小结
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以什么行动表现我们对祖国的爱? 第七课 《老师的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时学习,体现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掌握比较常用的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及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基础。
3、采访自己的老师并互相交流,感受老师的辛苦,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一片热情。
教材组合:
第一课时:
1、学唱《每当我过走过老师窗前》。
2、音乐知识——单纯音符。
3、布置课外采访任务。
第二课时:
1、学唱《甜甜的秘密》。
2、聆听《飞来的花瓣》。
3、听辨练习。
第三课时:
1、采访交流。
2、聆听《我爱米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已学过的单纯音符和休止符。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难点:
1、一字四音的“啊”的演唱。
2、倒数第八小节的正确演唱。(敬 爱的)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放音机、一张纸、剪刀。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1、导入与衔接。
2、看歌词,聆听歌曲的录音范唱。
3、按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词,有感情地朗读。
4复听歌曲,找一找最能体现歌曲情感的一句话:“啊,每当想起您……”并学唱这一部分歌曲:
(1)学唱这一部分歌谱。
(2)用“啊”进行歌曲模唱。
(3)难点的练习与纠正。
5、跟琴模唱歌曲。1—16小节用“呣”,后一部分用“啊”来模唱。
6、听老师范唱歌曲,同时用笔圈出一字多音的地方。
7、跟琴轻轻填词。
8、选出领唱同学,按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音乐游戏:分蛋糕
1、导入。
2、游戏过程:
(1)复习已学过的单纯音符:
5、5-、5、5---、5
(2)把单纯音符的时值和蛋糕的大小挂上钩,(全音符=一个完整的蛋糕)。
(3)用白纸代替蛋糕,四人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进行讨论与比较。
(4)归纳得出:5---= 5-+ 5-5-= 5 + 5 5 = 5 + 5 5 = 5 + 5(5)全班抢答: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四分音符?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十六分音符?
四个八分音符等于一个几分音符?
……
3、探究延伸:
(1)、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单纯音符有怎样的规律?
(2)、想一想,休止符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的?
四、结束部分
1、课堂小结。
2、课外作业:采访自己的老师,并把采访体会写下来。
3、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声中,学生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演唱《甜甜的秘密》。
2、聆听歌曲《飞来的花瓣》,感受全社会对老师的爱戴。
3、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甜甜的秘密》。
教学难点:歌曲中八分附点的正确演唱。
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放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轻唱歌曲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飞来的花瓣》
1、从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说起,导入歌曲的聆听。
2、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1)谈谈对歌曲最基本的印象(旋律、曲调特点、情绪、速度……)
(2)用自己的话说说歌曲名字的含义。
3、复听歌曲。
提问:
(1)你是怎样理解这首歌曲的?
(2)长大以后,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4、再一次听歌曲,请学生跟着录音轻轻唱。
三、演唱歌曲《甜甜的秘密》
1、导入:请学生说说与老师之间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2、初听歌曲,说说歌曲说了一件什么事?
3、学唱歌曲曲谱:
(1)提示:观察一下,在歌谱的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什么?(休止符号)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谱。
(3)指导学唱1——4小节。比一比谁能唱好5——8小节?
(4)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乐段的歌谱。
4、学唱歌词。(1)跟老师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用笔圈出一字多音的地方。
(3)听歌曲录音,找一找自己认为唱不好的地方,让大家帮帮忙。并练一练。
(4)教师范唱歌曲。
(5)完整、正确在演唱歌曲。
5、分小小组讨论歌曲的演唱处理(包括律动),并比一比哪个组唱得最好,最有感情。
四、听辨练习
1、学生看谱,听老师弹奏各条旋律1——2遍,心里记住每一条旋律的不同点。
2、合上课本,老师弹奏其中的一条,学生用手势来回答。
3、看谱视唱各条旋律
五、结束部分
1、课堂小结。
2、师生道别。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每当我走过我师窗前》。
2、聆听《我爱米兰》。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3、交流采访结果,从身边的老师身上体会师生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聆听《我爱米兰》。
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放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轻唱歌曲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我爱米兰》
1、导入: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一种植物,你想到了哪一种,为什么?。。
2、初听歌曲,谈谈歌曲中为什么把老师比喻成米兰?请见过米兰的同学介绍一下这种植物。
3、复听歌曲,说说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对老师的爱)你认为歌中哪几句特别能表达这种情感?并把那几句话唱一唱。
4、再听歌曲,老师范唱第二声部,体会与录音带中第一声部的区别,理解“二重唱”的含义。
5、再一次完整复听,学生跟录音轻唱。
三、采访交流
1、承上衔接。
2、各小小组自行交流,把本组成员的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
3、小组交流,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采访内容。
4、谈谈交流感想,体会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四、复习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词。
2、选出领唱同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老师也加入演唱)
五、结束
1、单元小结。
2、师生告别。
第八课 《爱和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小小白鸽》
2、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教学目标:
1、能用坚决的声音演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通过练习让学生自由编排轮唱的演唱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通过聆听《小小白鸽》了解小白鸽的象征意义,并能使学生通过随音乐律动感受世界和平的美满与幸福。
3、通过音乐活动了解世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激发学生帮助他人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每人伸出一只手》,体现出愿意帮助他人的坚决性,用轮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鸽子的画,灾难性事件的影音、文字等资料,教学过程
导入
1、欣赏美术作品毕加索的《鸽子》
2、说说鸽子的作用?
3、师讲述鸽子象征和平的故事。(播放音乐《小小白鸽》)聆听《小小白鸽》
1、完整聆听《小小白鸽》
问:小白鸽在歌唱什么?
2、观看课前收集的资料(有关当今世界发生的灾难性事件)
3、再听音乐《小小白鸽》
(1)、跟师随音乐律动
(2)、生自由发挥想象进行表演
让自己变成小白鸽,张开友谊的翅膀去帮助和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们。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一、导入:有句名言,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有多少小朋友?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据统计中国有二亿中、小学生,如果中国的人口占世界1/2的话,那么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呢?如果每人都伸出一只手,那这股力量有多大呢?
让我们慷慨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完整聆听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说说歌曲中唱到了几种不同颜色的手?
(2)、各种腹色又代表那些国家和地区的人?
2、再听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歌曲分几部分?(2)速度又什么变化?
3、听教师范唱全曲
问:为什么每人伸出一只手,能推着地球朝前走?
4、分角色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掌握节奏 ×.× ××︱ ×× ×︱)
6、对歌曲第一部分进行轮唱练习
(1)、复习《两只老虎》(2)、学生分组练习
鼓励学生可以拖延不同拍数进行演唱,注意先唱声部最后重复结束与第二声部的结束要重合。
7、分组表演歌曲第一部分
8、分组为歌曲第二部分设计动作,并在最后创编造型
学生对其他组的动作编排与造型设计进行评价
9、全体同学完整表演歌曲 结束部分
听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并对歌曲进行表演。
教学目标:
1、会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能用形式多样的自制乐器,自编动作等表演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小小银球对世界人民友谊所作出的贡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和平友谊的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创编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自制乐器、头饰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听音乐入室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导入:
(1)、同学们如果我们都能伸出一只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那样我们的友谊将遍及全世界。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把我们的爱心带到世界各地。
1、完整聆听歌曲 《友谊花开万里香》
边听歌曲边跟老师律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编配的动作)
2、再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1)、说说歌曲描写的是一种什么场合?
(2)、小银球指的是什么?
3、跟琴轻声慢唱歌曲
4、分组分句唱全曲
5、用稍快的速度唱全曲(注意咬字的清晰)
6、分组用欢快活泼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7、学生对其他各组的表情进行评价 创编与表演歌曲 导入:
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表现的是世界各国乒乓健儿欢聚一堂,通过体育活动加深各国人民友谊的场景。我们是否也应该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体现各国人民心连心的美好气氛呢?
1、分组用自制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强调乐器的节奏尽量配合歌曲的速度与节拍,节奏型可以自由创编。
2、分组为歌曲编排舞蹈动作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进行表演
3、全班用载歌载舞加乐队伴奏的形式进行表演 结束部分
1、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2、随音乐《友谊花开万里香》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欢乐颂》,知道人声的分类。
2、自编歌词与旋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欢乐颂》与音乐活动知道在歌唱中人声可分童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
2、了解《欢乐颂》是一首歌颂团结和平的歌曲,熟悉《欢乐颂》的旋律。
3、学会根据主题进行简单的写词与谱曲。
教学重点、难点:听辨音色,感受音乐对心灵的震撼,写词与谱曲
教学准备:口风琴、不同版本《欢乐颂》音乐
导入
分辨人声的类型
1、讨论人声的种类
2、对不同声音进行模仿 聆听《欢乐颂》
1、听童声版的《欢乐颂》
说说儿童声音的特点
2、再听混声合唱版的《欢乐颂》
说说音乐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声音
3、播放各声部的音色片段
(1)、师分别简单介绍各声部
(2)、|对各音色进行模仿
4、复听混声合唱版的《欢乐颂》
联系歌词说说音乐带给你的感受。
5、师简要介绍作品《欢乐颂》及创作背景
6、生用口风琴吹奏旋律
7、大屏幕投影回顾非典、海啸、伊战
8、用自己的声音哼唱歌曲《欢乐颂》 创编活动
导入:歌曲《欢乐颂》激发着人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行,鼓舞着我们团结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接下来让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祝愿世界和平,朋友间团结友谊的话。
1、创编歌词
如:“友谊花开万里香”
2、用“1、2、3、4、5、6、7”等音名为歌词谱上旋律。
3、对创编进行师生评价 结束部分
1、师小结
2、唱《每人伸出一只手》出室、第九课 《家乡美》(三课时)单元教学目标:
1、“黄土高坡”、“洞庭鱼米”、“山”、“水”、“阳光”、“全都认识我”,因为我们爱家爱乡爱祖国。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2、认识高音“
2、3 ”。用已掌握的从低音到高音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8小节自己的歌。 教材分析:
1、歌曲《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泛指包括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在内的荒凉的黄土高原地带。在那里少见青山绿水,少有高楼大厦,放眼望去但见漫漫黄土,低矮的窑洞。大风骤起,裹挟着沙尘漫天飞舞。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爱着他们的家乡,爱着这片土地。他们怀着这份永不磨灭的爱,顽强地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用滴单位滴汗水浇灌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歌曲《黄土高坡》就是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儿女们对家乡所怀的执著的爱。
歌曲的歌词通俗、质朴、非常口语化。旋律具有歌唱和叙事的特点,由于吸取了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歌曲为徵调式。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2、歌曲《洞庭鱼米乡》
洞庭湖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那里,千里平原,土地肥沃。广袤的田野上金灿灿的谷穗随风摆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百舸扬帆,张网捕鱼。好一幅水乡美景!农民们喜上眉梢,乐在心中,怎让人不放声歌唱?
歌曲作者曾在湖区工作,凭借亲身的感受,运用渔歌的音乐素材,历经3年才完成这首歌曲。歌曲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歌唱者运用民间的高腔唱法,以声表情,以情带声,感情并茂。这一切都使歌曲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表现了深远的意境。 全曲分三段。
第一段是速度较慢的山歌,音调高亢,跌宕起伏,开阔优美,好像是远眺湖区百里全貌,富于诗意。
第二段是速度稍快的号子,仿佛置身于船队、田园的劳动场面,朝气蓬勃,热气腾腾。
第三段回到第一段山歌,歌声渐渐隐去,白帆远影的湖光景色,湖区人民的纯朴乡情,尽在歌声之中
3、歌曲《乡下的阳光》
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看作为最美的地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家父老乡
亲,都会令人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听,孩子们不正在夸耀自己家乡的阳光吗?在那充满稚气的歌声里,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歌曲由引子和三个乐段组成。
4、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这是一首赞美家乡的儿童抒情歌曲,它表达了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
歌曲的曲调较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旋律的三、四度跳进,使得曲调欢快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歌词的质朴的语言,不仅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香,也让人感受到山里孩子对家乡日新月异的景象所表达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歌曲的第9、10两小节节奏略紧凑,使得曲调更为欢快跳跃,富于动感,与前面舒展流畅的旋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紧接着音乐的情绪又转为热情而舒展,第12、13小节间的四度跳进把曲调推向高音区并形成高潮。眼望家乡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把山里的孩子爱家乡的欢乐喜悦的情感得以充分的抒发。
5、歌曲《全都认识我》
这是一首曲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的创作歌曲。歌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农村的孩子们热爱家乡纯朴真挚的情感。歌曲为3/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开始的二个乐句每句由5小节构成。以清新流畅的旋律,通过对“青山坡、小草、茶林、小黄牛”等描绘,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特别在“认识我”处运用了两个四分休止符,唱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赞美之情。紧接着第三乐句的五度大跳使情绪推向高潮,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区,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地抒发。最后乐句在曲调上运用了模进的方法,并多次重复“全都认识我”这一主题歌词,酣畅地表达了农村孩子对家乡眷恋的情感和深切的情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全都认识我》。感受歌曲明快的曲调和浓郁的民歌风特点,体验孩子对家乡眷恋之情。
2.、聆听《乡下的阳乐》,从充满稚气的歌声里感受歌曲散发的浓浓的乡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歌曲体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感受《全都认识我》的三拍子韵律。教学过程:
(一)学生随《全都认识我》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聆听《乡下的阳光》
1、你的家住哪儿?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住在乡村,你能说一说你住的乡村吗?(生回答后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听一首歌曲《乡下的阳光》)
2、初听歌曲《乡下的阳光》。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
3、出示歌词,让学生看着词再听一遍。讨论问题:(1)“乡下的阳光好”好在哪里?(2)它的演唱形式你能说说吗?
(三)表演《全都认识我》
1、由于从小在家乡长大,所以有特殊的亲切感,因此草、树、牛、水全都认识我。好像你家养的猫、狗认识主人一样。
2、聆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调。
3、学唱曲调:(1)教师范唱一次曲调。
(2)分组分句学唱曲调。全曲分成四大句:第1—5小节;第6—10
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其中第二句最难。以学生自认为主,教师分配为辅。 分组后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四句的学生组。
(3)分组接唱曲调。相互纠正错误之处,教师要指导、要学生唱出每小节的强拍,标●。表扬唱得好的小组。
(4)分组交换学唱乐句,直至全班学生都能唱全曲。
4、学唱歌曲:
(1)填上歌词(注意三拍子的强拍要唱好)。
(2)讨论用什么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
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要讲而且要唱几句来表达。
(3)教师归纳学生的意见:用亲切地自豪地情绪来演唱。
5、推荐与自荐相结合,请个别学生独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评出最佳独唱奖。
6、分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完整地表演歌曲。领唱、齐唱用打击乐伴奏。
(四)教学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唱唱、画画、说说自己家乡的资料,在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感受歌曲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
2、认识高音“
2、3 ”。用“5—3”十三个音及各单纯音符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6小节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表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教学难点:
1、学习自己创编简短乐曲。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随《全都认识我》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表演《山里的孩子山爱山》
1、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说不尽的眷恋之情,因为这里有养育自己的土地。我们来学一学另一首爱家乡的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听教师范唱。设问: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学唱第一乐段。
(1)朗读歌词。设问:可分为几句?(四句)
(2)分句跟唱歌词(2小节一句),严格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试着跟琴唱连起来唱第一乐段,及时纠正存在不足。
跟琴默唱曲调,找一找有没有不认识的音,(引出“2 3”的认识)
师讲解:高音的音符“do”用“ 1”来表示,同样方法,高音的“re、mi”也是在音符上面加上高音点即可:“ 2 3”。它的手势也是“re、mi”的高一层的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出示“5—3”的音阶图,边做手势边跟琴唱一唱。
4、学唱第二乐段:(1)听唱曲调,分句学唱。(2)填入歌词。
5、完整地唱好全歌。
6、分组讨论演唱形式:齐唱、领唱、对唱、分组唱、分男女声部唱……
7、分组表演,评出最佳方案,给予表扬。
8、创作活动:用“5--3”十三个音及各单纯音符时植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6小节自己的歌。
题后,分组活动,学生们相互可交流,创作的曲调可以 唱,也可以奏,相互试唱试奏、修改。
每组选送作品,唱唱、奏奏,集体评议,以鼓励为主。
(三)教学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黄土高坡》、《洞庭鱼米》,感受同是赞美家乡的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
2、综合艺术活动。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重点:感受同是赞美家乡的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
教学准备:CAL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一)学生随《乡下的阳光》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聆听《黄土高坡》、《洞庭鱼米乡》。
1、引入:我们生活在江南,你有没有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我国黄土高原?出示地图,找一找黄土高坡的位置(在我国西北)
2、在《黄土高坡》背景音乐下,展示CAL课件中的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的图片:
(1)漫漫黄土,低矮的窑洞。(2)沙尘漫漫飞舞。(3)人们在劳动。
3、师:是啊,虽然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热爱他们的家乡,热爱他们的这一片土地,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歌《黄土高坡》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4、刚才我们到了黄土高坡,现在我们一起去有“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吧。一起在地图上找一找洞庭湖的位置。(在我国中南)(课件播放洞庭湖区秀丽风景和人们张网捕鱼的图片。(同时播放《洞庭鱼米乡》背景音乐。)
5、师:好一首水乡美景,人们怎能不喜上眉梢,放声歌唱呢?让我们一起欣赏《洞庭鱼米乡》。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6、两首歌曲比较听赏,讨论两首歌曲风格有什么不同。
(西北—粗犷,豪放;
中南—抒情,细腻。)
7、找一找课本上的图形谱,唱一唱歌曲第一句。
(三)综合艺术活动: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
1、师: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小朋友也一样,上节课让大家寻找与家乡有关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2、可个人准备,也可分组合作,个人按特长能唱则唱,能演则演,能画则画,能说则说。
3、展示,集体评一评哪个节目好。
(四)教学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