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时间:2019-05-15 05: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第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铁山学校 陶继伟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的意义

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导课技能,可以达到如下的教学功能: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此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新课引入的好,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刚上课时,学生学习成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在学生动脑过程中往往有好多个兴奋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学习效果。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承上启下 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复习旧知识,为理解新知识作了铺垫,可自然顺畅地把新知识“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新课的知识内容,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使新知识更易被理解。

4、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论文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蒸馒头和面时,为什么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馒头总是喧软多孔?天冷和面时,为什么就不容易发开?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的类型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教师对学生讨论不作正面回答,而要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出判断(先课外布置学生进行绿豆萌发试验,自己观察并作记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观察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因为鲫鱼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有的小组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有的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有的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六)、新闻导入法

从电视报刊上撷取有关的新闻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学习《细菌、真菌》时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经常引用新闻热点,能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设计好的导言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由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景阳乡茨沟小学 赵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例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8页。”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又如某老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他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三、音乐歌曲导入法

音乐歌曲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

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教《愚公移山》时,先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当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又如《人民的勤务员》的导入,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的导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六、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松鼠》一文前,使用课件的方式出示了几张松鼠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的外表,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小动物,之后教师接着说:“松鼠是一种珍贵的动物,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松鼠,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科技知识、短文来了解它,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一篇知识短文《松鼠》,从课文中了解松鼠的一些生活习性。”

七、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又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多媒体导入方式:首先播放几分钟经过剪辑的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实况的新闻录像片,学生们在对周总理为人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看到人们群众发自内心的痛悼举动,伴随着片中低沉哀惋的乐曲,便油然而生对总理的敬意及失去总理的痛惜之情。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诗句片段自然而然地朗诵出来,化为似乎是自己的诗句的教学语言,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魄力,极有兴致地在教师的诱导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八、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教师手拿两只装有不同溶液的杯子和一朵鲜艳的红花走上讲台,学生一看到老师手中的红花就兴奋起来了,他们个个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说:“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我手中的红花(教师把手中的红花举给学生看),现在我把这朵红花放进第一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红花变成蓝花了。”学生们回答。教师把这朵花拿出来,放进另一个杯子里,你们看,又会怎么样?”“花儿又变成红色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花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第一杯是肥皂水,第二杯是米醋,花儿在不同的溶液中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现在请大家从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找到答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课文来。

总之,导入方法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才艺的舞台。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要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自然恰当,力求新颖、别致。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瑞泉中学

高银利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声夺人,抓住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设疑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在设计导入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浅显的认识。

一、常见的导入方法的运用及功效分析

“导入”,有的也称其为开课(讲),是指在课堂的开头几分钟,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向新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中,它包括由旧课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导入下节课。导入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它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俗语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以达到艺术化的课堂开头效果,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作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认识理论上看,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学生消化,接受,那么,以旧纳新的入口在哪里呢?这就不能不靠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方法。纵观许多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多种导入方法,常见的如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法,老师一般都用“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什么)”来进入新课,这种导入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重点突出,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过于直陈其事,缺乏新意,使得课堂气氛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佳,很难说它是一种导入艺术。此外,回顾导入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法,它的使用率也相当高。教师通常都这样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明白了(或知道、懂得了)„„,那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导入法用简单的几句话点明了对前面学习的回忆,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可以造成传授新知识的契机。但由于教师重复话题,学生会稍嫌啰嗦,因此吸引力不强,未能很好引起学生的注意, 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效果亦不理想,也难以称得上是一种导入艺术。我通过学校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下面几种导入法较为行之有效。

(一)引用诗句,意境式导入

所谓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景象的有机融合而 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中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有“画龙点晴”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那么秋天呢?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不同。这样导入,不仅勾起了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忆,而且让同学们窥探到了秋日里不同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再现历史场景,背景式导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上常说的“知人论世”。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作家那种特定的感情。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作家及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若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进行背景式导入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就运用了背景式导入。

1926年,在人民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本帝 国主义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限48小时内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集会并游行示威,遭到府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在不幸遇难的学生中,其中一人就是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二》,他满怀悲愤写下本文,揭露反动派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这一导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凶残卑劣,也弄清了作者之所以记念刘和珍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设置悬念,疑问式导入

这就是引人入胜法, 即悬念式导入语, 就是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 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能够较快到达教学目的。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是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是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听后会思考: 项羽这么勇猛, 怎么会兵败垓下, 在乌江自刎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运用电教手段,直观式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也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的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课堂导语,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苏霍姆杯斯基就曾说过:“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几分钟内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新览胜的求知欲望,就能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采撷鲜艳的花朵。因此,我们应注重课堂导入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不多,但作用不可忽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在上课伊始,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姿态步入知识的殿堂;而失误的导入则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旁枝末节的问题,造成时间的浪费,以致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导入”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教师须有丰富的知识,深入挖掘教材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入与内容脱节,尽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去思考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中,有不少语文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新课学习时,都采用“复习导入”,通常设计一些诸如注音、组词、选择、填空等简单化的问题,这样做确实是节省了时间,学生通过率也高,但这些既定的思维问题学生 的学习能动性并不强,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 的关键所在。

(二)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会保留在记忆里。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做到确切、精练、有画龙点睛之妙。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要考虑接受性,不能单纯地为生动而生动,所以设计导入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例如导入是为创造情境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无论讲解是富有激情的科学成就,还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或饱含轻蔑的讽刺等,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该是十分鲜明的。语言要清新流畅,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的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

总而言之,“导入”艺术是精彩别致、变化无穷的,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设计导入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赵艳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入便显得尤为重要。它往往预示着整节课的教学质量,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目前教学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要想激发其学习兴趣,好的导入必不可少!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前导入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的:

(一)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析题导入法和悬念导入法。

1、析题导入法

即通过分析课文标题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如我在教《大道之行也》这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这篇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析题,学生思维便迅速指向课文,这样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如学习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我先板书“桥”,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见过哪些桥;再写“拱”,看哪些是拱桥;再板书“石”,看哪些是石拱桥;最后板书“中国”:明确标题从地域、材料、形状三个方面对说明对象作了限制。

2、设疑导入法

教师在开始上课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教师设疑要做到两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学习茅盾《风景谈》,可以这样设疑:《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有语言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语文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如学习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则可设疑:文中哪些话形象而概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形象?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认真思考,能回答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3、以旧引新法

这是常用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按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或进行对比,或进行突如其来的提问,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自然地引入、接触、进而理解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如我在教《芦花荡》这课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所学过的抗日英雄人物吗?小学时学的《狼牙山五壮士》五位英雄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还要讲一名抗日英雄的故事,由此直接就导入新课。

(二)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即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投影片等导入教学。它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运用直观手段比语言描述更清晰、简单、明了、有效。我较常用的是实物教具音像多媒体导入法。

教师利用实物教具音像多媒体等教具导入,好处就是直观,容易引起兴趣,便于激发情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所使用的这些教具按其性质和性能可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使用这些教具进行艺术导入,它能化抽象为形象,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例如:笔者教《观潮》一课,利用教具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壮观天下的雄伟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在教学中,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

(三)引趣导入

教师采取各种引趣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引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既可以是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激情引趣,又可以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激情引趣,还可以利用音乐、故事、成语、诗词、典故、游戏等引趣。

1、音乐导入法

不记得是那一位名人说过:没有音乐,就没有人生。作为教师利用音乐歌谣导入,效果不错。如歌曲《父亲》导入朱自清的《背影》,用一段感恩视频导入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2、成语典故导入法

成语典故言约意丰,生命力强,有些成语典故就出自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可以从成语导入。如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3、诗歌导入法。

教师用诗歌导入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我国的文学园地中,诗歌是棵长青树,根深干粗,枝繁叶茂,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供丰富的材料。学习张岱《湖心亭看雪》,还可运用柳宗元《江雪》导入;学习《新闻两则》第一则可用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导入,该课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历史事实,大气磅礴,对理解本文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导入的作用,没有艺术性的导入,课堂教学是枯燥呆板和乏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活动安排,采取灵活多样的艺术导入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析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

浅析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 1.1导入技能的作用

奠基课堂基础,创设良好的课堂开端;沟通情感的桥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思维方向和学习目标。

1.2导入技能的原则

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性、目的性、关联性、和简短性原则。

1.3导入技能的程序

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激发思维阐明联系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设置不同的导入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因此,恰当巧妙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将点燃 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故事、典故导入法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巧妙设计,变换形式,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三、观察、实验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例如在学习“原生动物门”时可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可看到培养液中有一白点在游动,这时老师问:“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动物?它的形态、结构怎样?它是如何生活的呢?”这样就达到了自然引出新课的目的。

四、新旧知识联系法“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

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设计“血液循环”导入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的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炎热的夏天里,人们坐在大树下与坐在广场中的大洋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大树下”,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说到:“因为大树具有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并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舒服些。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激发探究知识欲望”。

六、创设情境法

利用语言、电化教具、挂图、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例如,讲授花和花的种类时,让学生观察彩图和标本,教师同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纶一幅春天的情境,使学生被感染,心里产生学习的动机。也可利用漫画、故事、音乐、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还可利用时事热点问题巧妙地设置导入情境,同样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2.14提问导入主要指针对新课内容、素村,直接提出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们带着认知突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以思促学的目的。例如,在《细胞的增殖》一课导入:“大多数动植、人都是由受精卵不断分裂和细胞生长而逐渐发育形成,但是不同的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的大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巨人症、侏儒症和正常人,象与鼠,个体大小的差异是由于细胞大小还细胞数量多少造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影响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细胞数量的多少;不同生物或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细胞大小没有大的差异。由此引出问题:受精卵在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当细胞长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生长,可能就要进行分裂了。那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地长大呢?”

直接导入经精炼、快速见长,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对学生的要求偏高,尤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同时,在课堂之初就带着一定程度的有意注意参与课堂教学。

2.22经历回顾导入法

经历回顾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重视师生经历过的情境,回忆与课程紧密联系的生活经历,这种经历既可以是直接经历,也可以是间接经历。例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课导入,“2003年美国进攻伊拉克,在战争中众多的尸体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运用生物DNA技术,最终证明萨达姆的两个儿子已经死亡。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有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提取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由此可见,通过DNA测序可以对生物种类或个体进行区分。DNA有什么作用?我们2.23观念冲突导入法

观念冲突导入法是指针以某一自然或者社会现象,教师向学生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从而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进而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课导入,“一提到糖类,我们通常认为像蔗糖、果糖那样,吃起来是甜才是糖。那么糖都是甜的吗?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节的内容来认识它。”

以旧带新的导入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被使用。所以如此,是因为新知的学习并不是完全的零起点,未知总是在一定的已知基础上展开、扩展与深化。

可以通过学习这节的内容来认识它。”

2.31引用材料导入法可引用的材料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能这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包括故事、谜语、诗、歇后语、成语、对联、笑话、典故等。

例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车胤囊萤‟的故事,„车胤囊家贫,常聚萤以缣囊之,照书夜读。‟晋代车胤年幼囊萤夜读,学识与日俱增,官拜吏部尚书。好学不倦,勤奋刻苦的车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给车胤提供光明的萤火虫发光这一生命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探讨。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那么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例如,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导入,“同学们,在《世说新语•假谲》上写道:曹操的军队在一次行军中,由于路上缺水,士兵都感到口渴难忍。这时曹操用手指着前面说前方有梅林。士兵一听,嘴里顿生津液,都感觉不渴了,继续前进。这样就留下了“望梅止渴”的典故。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今天,我们就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

2.33背景介绍导入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还有介绍作者、文章写作背景、年代特征等,这就是背景介绍导入。亦即,如果文章形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地位,那么,其相应的背景知识都值得教师在导入中有选择性地重点介绍。

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课导入,“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质化学组成部分不断地自我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蛋白质存在,也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有什么样的蛋白质就能表达出什么样的生物性状。由此可见蛋白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51实验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索原因,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实验,用铁架台固定一个倒置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口用玻璃纸封好,漏斗内倒入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一个盛清水的烧环,使漏斗口伸入水中,使漏斗内外的液面一致,然后静置等待观察。过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52活动游戏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索原因,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小时候都玩个打手游戏,现在请两位同学们为大家表演一下。一位同学右手手心向上放在下面,另位同学右手手心向下放在上面,手放在上面的同学打手放在下面的同学的手,手放在下面同学缩手,观察能否打到手。那第这两位同学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这些动作呢?”

下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的基本程序1、揭示教学目标。(2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步......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生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立足课堂,开发课本中自主创新的成分和潜力,全组生物学科任教师一起,群策群力,积极探索新教材的各种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进步学习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我的......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5篇)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平鲁三中赵国亮 让学生动起来要:“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大都以“课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白蓓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周 增 琼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在开始传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如何能在一堂......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遵义县芝麻小学 敖弟凯 邮编 563119 联系电话 *** 高尔基曾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同样,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创设数学......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设计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设计 姓名: 杨 森 重庆市万盛区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英语 摘 要: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