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和小结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和小结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初次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更强,并且持续的时间也长。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是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人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从这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是有科学道理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学生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首因效应同样在此发挥着它的作用。一堂课起始阶段即导入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教师如果新课导入的好,能够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去获取知识,从而使首因效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新课导入差,学生的第一印象不好,首因效应就会发挥消极作用,势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如果能在每次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首因效应的作用,处理好新课的导入,把握成功的开端,让教师和学生建立起第一次良好印象,赢得学生的情感,就可以赢得教学的主动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取得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来谈谈我的一点收获。
一、新闻素材导入法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报刊、电视、网络已经将各种国际和国内的新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社会热点问题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知之甚少,相反许多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其中不乏积极关注的。作为物理教师利用新闻资料或新闻视频导入新课,可以密切联系形式,增加教学信息量和传递速度,还能够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这不仅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从首因效应的角度来看,学生运用平常生活中所具备的知识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就会自然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学生为了更多的体验这种成功的感觉,必然会认真聆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积极思维,想方设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一节时,我播放了在2005年春节晚会上表演《千手观音》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介绍,表演的21名演员都是聋哑人,可是她们跳舞的节拍一点都不错,就是因为她们经过刻苦的训练和靠骨传导而感受到声音的。学生看到之后,很是敬佩她们的毅力,在下面议论纷纷。于是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她们听不见声音,却可以靠骨传导感受声音呢?同学们答:因为有声音时骨会动。接着我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音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声音的传播有没有速度?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质量就明显下降,有的能比较好的回答出来,有的则是一知半解,更有一窍不通的。这时我就趁机先表扬回答对的,激起学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让其有兴趣,甚至是渴望知道自己不甚了解的知识,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信心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接着又通过问题引导,将学生的思路逐步引人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本节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从练习的反馈情况看,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率非常
高。
二、诗词导入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中,有许多是对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描写,有的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物理规律。这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诗词导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诗词导入新课既可以营造欢快活泼的氛围,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教学意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诗词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发学生思维,积极认真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从首因效应的角度看,诗词导入法借助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已有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意外的感觉,从而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能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述光的折射这节时,我首先朗诵了《钓鱼湾》
这首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在物理课上讲古诗学生感到新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我话题一转,问同学们为什么“潭清疑水浅”学生果然表现得比较惊讶:古诗词中原来还有我们要学的物理知识。我接着说这就是要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的折射来解释。
三、实验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理解水平,但对较难的内容还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撑。而且,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自然科学问题的了解也决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对物理新概念的确立存在着潜在的障碍。例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但常以为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块受的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去,则是因为没有受到浮力或者受到的浮力比较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给正确概念的确立带来了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能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字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示一幅新的画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我们不妨设计这么一个实验:
分别用两只相同的演示弹簧测力计先称量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木块和铁块的重力,然后各自慢慢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读数的变化,问“读数为什么会减少?”答:“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浮力”。继续浸入水中,会发现吊木块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到零,问:“此时木块受到多大的浮力?”学生回答以后,将铁块继续浸入水中,当铁块完全浸没后,会发现读数不变,问:“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多大?”学生讨论后得出,沉入水中的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于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这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想冲突和矛盾,于是,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破旧立新,加深了对正确概念理解和巩固,这样也很轻松地引入了课题。
在用实验引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再经过逻辑推理,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真理,还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体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一堂课中,引入得好,整堂课就活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就显得和谐、融洽。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起师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大限度的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应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导入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四是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大知识面,才能使课堂引入机智灵活,顺理成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不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小结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一节课讲到最后要么显得匆匆忙忙时间不够,要么剩下的时间就是让学生自学。熟不知完美的小结,不仅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而且可以使整个课堂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余味无穷。课堂小结的形式有很多。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个知识点结束后,教师可采取总结、提问、列表比较、类比、架设悬念、实验总结等方法,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以起到更深刻准确地理解知识的作用。
另外,一节完整的物理课在结束时,总结很关键,在语言总结的同时,安排一个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强认识和加深理解,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延伸。例如: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后,我设置了如下实验:将同样大小底部不平整不光滑的石腊和一块底部平整光滑的石腊放在同一个烧杯底部,要保证第二块与杯底结合紧密。让水从杯的侧壁缓慢留下,当水流到快淹没两块石腊时,底部不平整的那块漂了起来,而底部平整的那块直到杯中装满水都没有动。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又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的总结时,我用大气压压瘪空罐的实验,再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显示了大气压的强大。
此外,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我们在讲解晶体熔化图像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按照晶体熔化的分析方法分析晶体凝固的图像。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既巩固了晶体熔化的知识,也学会了晶体凝固的知识,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课堂教学的小结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目标的任务,是老师进行一堂课的收尾工作。以上只是在教学中的一些个别例子,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一节好的物理课堂小结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明确的目的性;②较强的针对性;③整体的概括性;④丰富的趣味性;⑤充满趣味的激励性;⑥积极的引导性。
当然,正所谓“学之有法,教无定法”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中的协同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时,不能局限于课堂本身,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物理教学还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想,这样的课堂小结才是物理课堂所真正需要的。
第二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和小结设计的探讨(模版)
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和小结设计的探讨
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写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导入设计
(一)导入:指教师在一个 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的语言艺术与行为方式。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 后面的高潮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总之,导入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为师生即将进行新课教学作好心理准备。导入设计,顾名思义,是一节课的开头设计。
(二)导入有 以下功能: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教师以新颖别致的导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迅速地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以旧知识点为依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使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激发学生探讨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开启思维,诱发思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有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促进感知、记忆和想象。任何训练的获得,也都离不开积极的思维。而课堂导入巧妙地设计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颗火种。
4、画龙点睛,突破重点
每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紧紧的抓住重点或难点进行导入设计,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课堂导入还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总之,导入设计有激励功能、诱导功能、衔接功能、美育功能和协调功能(消除紧张,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情境)等。
(三)导入的要求
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可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趣味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就要求设计导入时,要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设计得巧妙、生动活泼,有趣味性,使学生想学、爱说、学有兴趣、学有收获。
3、多样性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而确定导入方法、形式与手段应用,从而注意导入实效性。
4、概括性
导入是引路,开启思维,诱发学习兴趣,而不是正式授课,因此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好的导入能达到如巴班斯基所说的“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的目的。不仅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而且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四)导入设计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 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方法,由于教学对象、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1.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进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人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人题”、“知新”。2.设问导入法
教师依据教材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新课的重点,提出问题,导人新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秘的兴趣。这种设疑导人,以疑促学的方式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因而教学中较为普遍地被人采用。它还包括,巧设悬念法、设疑法、提问法、练习法等。3.故事导入法
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有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例如,在初二政治课中讲人类社会的产生时,如果先讲“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夏娃”等神话故事,然后提出.“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再讲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把学生从神话引向科学,从谬误导向真理。
4、情境导入法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生动感人的情境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学生进入情境就会引起思想共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展示图画、播放歌曲或以幻灯、录音、录象等教具的使用和文字语言的描述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材的内涵。它包括歌曲导人、录像导入、音响导入、问题情境等。
5、举例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从身边事例、生活现象等大量感性材料分析入手,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波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
6、小品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自编一些微型小品,让几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里作即兴表演。这种导入直观性强,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总之,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比喻导入、歌曲导入、实例导入、谚语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导语导入、数据导入、音响导入、实验导入、幻灯导入、录像导入、小品导入、谜语导入、儿歌导入、竞赛导入、诗词、名言导入、举例导入、漫画导入、实物导入等。
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借安徽傅元根同志的话说:“导语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语。,’这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凤头’了
二、课堂教学结尾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巧设导入,还应该处理好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课堂教学是同样道理。好的导入并不是成功的全部,小结的失当也将功亏一篑。课堂结尾也是一门艺术,好的结尾会使整个讲述在归纳中得以升华,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在朗读中激起共鸣,在描述中余音袅袅„„ 下面介绍几种好的结尾形式。
(一)结课设计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
正如苏格拉底在与费得罗斯谈演讲的结尾时说的:“对于演讲的结尾,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说总结性地将所讲过的内容再重复一遍,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话再讲一遍”。课堂结尾也须如此,但也可采用其它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如有的教师能巧妙地采用归类、列表等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的教师有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进行归纳总结(或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借助板书配合等形式),等等。虽形式有别,但目的是一个。使知识条理概括化、系统化,又增强了记忆。2.情感激励法
课堂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激行。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255页)因此,教师在讲授完一堂课之后,要能将内容深化、生发开去,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使其产生共鸣。不但“知之深”,而且“爱之切”,或“恨之入骨”,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兴奋不已。(自己以饱满的激情、精练的语言表达,感召结尾、导之以行,抒情结尾等)3.朗读设置法
有些课文,语言流畅、精彩,便于朗读,且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时,让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如„„„„这种朗读,使学生的感情与书本知识达到融合,并在朗读气氛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这种结尾,虽然简单,但却有较大的收获。在课堂结尾时,带领同学们朗诵了一首从《初中生》上转抄的《友谊,你在哪里》的诗,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诗为:„„„„„„ 4.解疑答问法
南宋大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习不可无疑,每一堂课如果教者能启发学生对所授知识因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提出问题,及时解疑答问,则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而无疑。在课将结束时,设计“大家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培养学生经常向老师提出问题请教的好习惯。
5、画龙点睛法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会有重点和一般,哪些是重点,怎样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课堂即将结束时,通过小结,清理思路,点明中心和要害。强化主题,升华知识,又能达到领悟事物、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
6、学以致用法(问卷测查法和作业练习法等)
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在于应用。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理解、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结尾时,不妨应用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同学生探讨、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应用性教学。
7、首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解决新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以达到前后照应、守卫相连、浑然一体的教学境界。应用此方法小姐,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启发学生思前想后,体验学习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黄昏后大酒楼)小品。反映社会现象,如何维权,进入本课学习;升华主题(社会责任感)举报,8、名言和典故结尾
9、巧设悬念法(铺垫结尾、承上启下法)
悬念结尾,发人深思。既概括新授内容的重点,又为新教学内容的讲授有机地埋下伏笔,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知识的准备。课的结尾的巧妙安排,还能使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这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习兴趣,课下继续探讨问题,乃至为下一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10、文艺结尾,寓教于乐
学科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应用诗词歌曲等文艺形式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结尾,不仅能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把理论知识与艺术融为一体,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以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小结设计的基本要求
1、巩固性: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效果的目的。
2、针对性:根据教师、学生的差异,课型与教学的内容区别,加以确定方法与手段。
3、简约性:言简意赅
4、发展性:它不是将其仅视为课堂教学的终结,而是将其作为教学的新起点,重于知识深化、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5、灵活性:教师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巧妙地给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三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铁山学校 陶继伟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的意义
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导课技能,可以达到如下的教学功能: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此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新课引入的好,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刚上课时,学生学习成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在学生动脑过程中往往有好多个兴奋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学习效果。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承上启下 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复习旧知识,为理解新知识作了铺垫,可自然顺畅地把新知识“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新课的知识内容,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使新知识更易被理解。
4、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论文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蒸馒头和面时,为什么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馒头总是喧软多孔?天冷和面时,为什么就不容易发开?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的类型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教师对学生讨论不作正面回答,而要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出判断(先课外布置学生进行绿豆萌发试验,自己观察并作记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观察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因为鲫鱼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有的小组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有的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有的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六)、新闻导入法
从电视报刊上撷取有关的新闻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学习《细菌、真菌》时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经常引用新闻热点,能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设计好的导言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由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四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的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的分析
【摘 要】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入门基础,而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导入,高质量的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本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效果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初中物理是基础学科之一,但物理课程内涵较深,知识面较广,面对学习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退缩的心理,并降低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1]。因此,教师要明确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策略的必要性,掌握课堂导入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必要性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的开始在课间游戏活动之后,学生从课间活动过渡到课堂学习需要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而课堂教学的导入则是衔接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通过课堂导入,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安抚,还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上课后,将自身学习兴奋点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2.提升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可以说是一节精彩课堂学习的序幕,精彩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能够进入学习的境界,并且打开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境界和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效果。3.明确教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活动的最大特征是拥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调节,保持旺盛、长久的兴趣和注意力[3]。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实施策略 1.直观实验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实验法,也就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大气压强”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先准备一个灌满水的玻璃杯和一张塑料卡片,在上课后,教师将卡片盖住玻璃杯,按住卡片后倒置玻璃杯,问学生,手移开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请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在吸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移开手,呈现出水没有倒出来的情况。通过实验,让学生带着水为什么没有倒出来的疑问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种直观实验导入法无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结合生活法
物理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进入初中物理学习前,学生从未接触过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4]。如生活中,冰箱门打开后有白色的气体,下雪时比雪融化后温暖,樟脑球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小,等等,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知道导致这些事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吗?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的这些情况,在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可以引申教学,询问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物理事件,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题目,再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这种结合生活法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能是物理现象,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3.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导入策略,该方法是在导入引用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科学趣闻、新闻事件等,通过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以“浮力”为例,教师可在导入中,为学生讲述浮力相关故事,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如古罗马军队中的狄杜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士,有一次,他让手下的士兵将俘虏捆绑后投入海中处死,但俘虏们不但没有沉入海底,还浮在海面上,并被海浪送回岸边,狄杜大怒,再次让士兵将俘虏投入海中,但俘虏再次被送回岸边,狄杜大惊,认为是神灵保佑俘虏,就下降释放俘虏[5]。教师在说明故事后,询问学生,为什么俘虏投入海中没有下沉呢?引导学生讨论后,揭开秘密,这是浮力的作用。然后与课程内容联系,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4.教学活动法
教学活动是物理课堂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做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解并联电路电阻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对串联电路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会做串联电路实验,启发学生并联电路实验的做法,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并联电路中的电阻之间关系,从而导入新的知识学习。
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注意方面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导入方法,都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课堂导入要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熟悉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导入方法,保证导入内容也切合本节课的内容,服从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重点,不牵强附会、喧宾夺主,还要具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联系性。
二是教师要把握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导入设计要生动、简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方法形式多样,但要简练,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避免因导入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负面作用,同时,导入过程要具有互动性,避免独角戏的发生。
三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课堂教学导入与教师形象的语言、感情有关,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魅力,注意日常的积累和沉淀,积极思考,寻找丰富的素材,同时,积极参与名师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同行经常交流,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课堂导入方式不仅有笔者所列出的几种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将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贴近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学梅.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授”的有效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4,15(10):31.[2]陈燕青.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策略及其应用建议[J].物理之友,2016,32(01):20-22.[3]毛成军.初中物理课前导入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6,11(05):23-24.[4]王成.试析初中物理课堂导入艺术[J].新课程(中学),2014,16(03):161.[5]王涛.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4,6(23):58.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景阳乡茨沟小学 赵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例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8页。”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又如某老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他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三、音乐歌曲导入法
音乐歌曲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
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教《愚公移山》时,先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当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又如《人民的勤务员》的导入,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的导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六、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松鼠》一文前,使用课件的方式出示了几张松鼠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的外表,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小动物,之后教师接着说:“松鼠是一种珍贵的动物,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松鼠,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科技知识、短文来了解它,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一篇知识短文《松鼠》,从课文中了解松鼠的一些生活习性。”
七、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又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多媒体导入方式:首先播放几分钟经过剪辑的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实况的新闻录像片,学生们在对周总理为人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看到人们群众发自内心的痛悼举动,伴随着片中低沉哀惋的乐曲,便油然而生对总理的敬意及失去总理的痛惜之情。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诗句片段自然而然地朗诵出来,化为似乎是自己的诗句的教学语言,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魄力,极有兴致地在教师的诱导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八、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教师手拿两只装有不同溶液的杯子和一朵鲜艳的红花走上讲台,学生一看到老师手中的红花就兴奋起来了,他们个个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说:“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我手中的红花(教师把手中的红花举给学生看),现在我把这朵红花放进第一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红花变成蓝花了。”学生们回答。教师把这朵花拿出来,放进另一个杯子里,你们看,又会怎么样?”“花儿又变成红色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花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第一杯是肥皂水,第二杯是米醋,花儿在不同的溶液中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现在请大家从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找到答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课文来。
总之,导入方法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才艺的舞台。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要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自然恰当,力求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