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塘中学 周翔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
一.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教育观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学物理教师都偏重于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的教学,很少涉及物理文化的内容,更少涉及中国自有的文化思想。在当下中考高考决定学生的命运的情况下,物理教学也出现功利化,对中考高考有帮助的才会认真教,将物理教育只传授物理的过程,而忽视了对文化的渗透。时代对我们的基础物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加强,我们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国家对学生的素质的要求不仅包括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也包括国家责任感、职业道德、环保团队等人文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物理教师的这种培养人才的精神才会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第二,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传统文化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多种知识、多种思维的融合。第三。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理念。在我们身边处处渗透着物理文化,机械化、数字化、电气化、速度、能量、电、磁、原子等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古代学者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有过深入的探索,有了一系列发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而这些在现行的物理教材中没有太多体现。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面对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教育观。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物理教材则是进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人。因此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的内容,在合适的物理知识点之中引入合适的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识点和文化点的对接和响应,讲究因果关系的承接,自然而流畅,同时重视对校本资源的发掘,以更好地实施华夏传统文化的研究,学生身边的物理,具有十分鲜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情感的良好教材.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有许多具体的内容与要求,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素材。
如在进行 “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心中有服务人民思想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再如《磁现象 和磁场》的教学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等内容。这类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在进行《升华和凝华》及物态变化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白雨的成因,同时告诉学生我们古代关于,雷公电母,龙王下雨等神化传说只是古代人们在不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进行的神话猜想,给学生讲遇旱灾时,拜神求雨之事不能再有,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为人类。在进行《汽化与液化》的教学中讲解“油锅捞物”的原因,拆穿那神汉巫婆的骗术。这类例子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弘扬我们传统文化精髓,剔出迷信等思想。再如: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古诗词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在讲《动与静》时引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进行光现象教学时引用“潭清疑水浅,池静映彩霞”; 进行声现象教学时引用“夜半钟声到客船”; 进行机械能教学时引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行《分子动理论》教学是引用“花香袭人知骤暖”。通过这些优美的诗词融入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
另外,还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国物理学史的教育。中国古代的科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等多方面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四大发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国物理学史的教育。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战国时期的《墨经》,汉朝王充的《论衡》,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朝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中,就有大量的力学知识。湖北出土的编钟,曾在2000年在巴黎的中国文化周上演出古代编钟乐舞,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惊叹。我们的物理课堂内容应该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的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在当代物理学发展中的巨大现实意义,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文化素养。
三.改革教学策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同时也加深了学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例如:在进行《动与静》的教学时,播放“嫦娥二号”在太空运动的视频、动画讲解。在进行《惯性》教学时,播放神州十号太空授课等相关视频。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教师要注意收集,并在恰当的时候合理使用。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其了解到我国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激发爱国热情。在进行《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教学时,可以先放一段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影视,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使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跃于言表,更增强其治理环境的决心。多媒体技术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辅助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这
种新颖教学方式的引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一节普通的物理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注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参透。物理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比如理想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我们进行物理教学时,应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物理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学习单一的、干巴巴的物理知识,通过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了解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成立数个探究小组,如研究“社区噪声污染调查”“厨房中的物理学”“校园节能行动”等。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研究组,推选出组长,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了分工。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作了详细的探讨。通过这些研究活动以,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学校的现状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践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讲授型,实践型,探究型,活动型、作业设计型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可改进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而且可渗透和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赖于课堂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变那种“唯分数论”,忽略情感态度及文化素养的评价方式,使用形式多样化、内容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物理课程标准对此也有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的意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以要关注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文化素养的评价。
有了科学的评价方式,就能改变过去的忽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全面展示物理的文化特性,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
总之,物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把物理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二篇: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易兴蓉 重庆市南岸区 重庆滨江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从更新理念,挖掘内容,改革教学策略,改变评价方式向个角度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
教育部2014年3月颁布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地理、数学、物理、生物等课程,就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为此笔者作了一点尝试。
一.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教育观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学物理教师都偏重于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的教学,很少涉及物理文化的内容,更少涉及中国自有的文化思想。在当下中考高考决定学生的命运的情况下,物理教学也出现功利化,对中考高考有帮助的才会认真教,将物理教育只传授物理的过程,而忽视了对文化的渗透。时代对我们的基础物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加强,我们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国家对学生的素质的要求不仅包括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也包括国家责任感、职业道德、环保团队等人文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物理教师的这种培养人才的精神才会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第二,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传统文化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多种知识、多种思维的融合。第三。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理念。在我们身边处处渗透着物理文化,机械化、数字化、电气化、速度、能量、电、磁、原子等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古代学者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有过深入的探索,有了一系列发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而这些在现行的物理教材中没有太多体现。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面对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教育观。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物理教材则是进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人。因此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的内容,在合适的物理知识点之中引入合适的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识点和文化点的对接和响应,讲究因果关系的承接,自然而流畅,同时重视对校本资源的发掘,以更好地实施华夏传统文化的研究,学生身边的物理,具有十分鲜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情感的良好教材.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有许多具体的内容与要求,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素材。
如在进行 “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心中有服务人民思想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再如《磁现象 和磁场》的教学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等内容。这类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如:在进行《升华和凝华》及物态变化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白雨的成因,同时告诉学生我们古代关于,雷公电母,龙王下雨等神化传说只是古代人们在不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进行的神话猜想,给学生讲遇旱灾时,拜神求雨之事不能再有,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为人类。在进行《汽化与液化》的教学中讲解“油锅捞物”的原因,拆穿那神汉巫婆的骗术。这类例子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弘扬我们传统文化精髓,剔出迷信等思想。
再如: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古诗词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在讲《动与静》时引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进行光现象教学时引用“潭清疑水浅,池静映彩霞”; 进行声现象教学时引用“夜半钟声到客船”; 进行机械能教学时引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行《分子动理论》教学是引用“花香袭人知骤暖”。通过这些优美的诗词融入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
另外,还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国物理学史的教育。中国古代的科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等多方面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四大发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国物理学史的教育。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战国时期的《墨经》,汉朝王充的《论衡》,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朝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中,就有大量的力学知识。湖北出土的编钟,曾在2000年在巴黎的中国文化周上演出古代编钟乐舞,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惊叹。我们的物理课堂内容应该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的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在当代物理学发展中的巨大现实意义,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文化素养。
三.改革教学策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同时也加深了学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例如:在进行《动与静》的教学时,播放“嫦娥二号”在太空运动的视频、动画讲解。在进行《惯性》教学时,播放神州十号太空授课等相关视频。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教师要注意收集,并在恰当的时候合理使用。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其了解到我国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激发爱国热情。在进行《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教学时,可以先放一段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影视,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使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跃于言表,更增强其治理环境的决心。多媒体技术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辅助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这种新颖教学方式的引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一节普通的物理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注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参透。物理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比如理想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我们进行物理教学时,应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物理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学习单一的、干巴巴的物理知识,通过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了解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成立数个探究小组,如研究“社区噪声污染调查”“厨房中的物理学”“校园节能行动”等。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研究组,推选出组长,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了分工。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作了详细的探讨。通过这些研究活动以,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学校的现状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践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讲授型,实践型,探究型,活动型、作业设计型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可改进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而且可渗透和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赖于课堂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变那种“唯分数论”,忽略情感态度及文化素养的评价方式,使用形式多样化、内容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物理课程标准对此也有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的意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以要关注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文化素养的评价。
有了科学的评价方式,就能改变过去的忽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全面展示物理的文化特性,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
总之,物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把物理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付丽萍.也谈物理文化.物理通报.2006,12 [3] 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4,3 [4]解世雄.论物理教育文化背景的变化与教育观更新.物理通报.2003,3 [5]厚宇德.物理文化与物理学史.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案例[通用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案例范文[通用版].DOCX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页/【
793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自觉做一个有孝心爱心的人》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案例
一、活动背景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宠爱有加,所以导致缺少孝心、爱心,不会关心别人。在这一大背景下,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熏陶他们,使之成为有孝心、有爱心的人,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
二、活动目的(一)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必备条件,启发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
(二)观看视频,听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受到教育,真正明白做怎样的人才有意义。
三、活动准备
(一)时间:
(二)地点:
(三)主持人:
(四)参与者:
(五)邀请X年级爱心小组组长XX自己尊者爱幼、帮助同学的故事。
(六)邀请坚强少年XX讲自己他用稚嫩肩膀和妈妈一起挑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的故事。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程序
1.引言,宣布主题实践活动开始。
2.观看视频《孔融让梨》,请学生谈体会。
3.请某某讲述他们爱心小组六年来如何关心照顾无法XXXX学生的。请同学谈使自己感动的地方。
4.请坚强少年XX讲自己他用稚嫩肩膀和妈妈一起挑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的故事。
请同学谈假如你是XX,你将怎样做。(1到2人)
主持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应该是对别人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人,才受到别人的尊敬,才活得有意义。今天的主题实践活动一定会给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我宣布X(X)班“文明美德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让我们选择大小不一两个梨,我们怎样选择?首先让我们观看看视频《孔融让梨》。
主持人:观看视频后我相信同学们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请谈谈你的体会。
主持人:孔融虽小,能把大梨让给别人,人小精神大!但他是个古人,现代的“孔融”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请X年级爱心小组组长XX给大家讲述他们X年来如何关心照顾XXX同学的。
爱心小组组长XXX:(用朴实,感情真挚的语言讲故事)。
(二)活动总结
第四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唯一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和其他学科具有广泛的联系。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坏境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学科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肓素材和方式都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祖国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是同祖国的地理风貌、文化传统等具体事实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滔滔黄河、滚滚长江、万里长城作为祖国的象征,这种思想感清的寄托是很自然的祖国大地上的巍巍昆仑、滔滔黄河,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雄伟蜿蜒的长城等,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2.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乡土地理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学生了解乡情国情的窗口。学生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浓厚的兴趣,产生真挚的感情。我国各地丰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的载体,学生耳闻目染,可以使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厲感和自豪感。
二、社会关爱教育
教育的使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地理学的研究尺度恰好是人类生存的尺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1.地理教育使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学生的生活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从天气预报到衣食住行,从疾病预防到防灾减灾都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知识,通过学习地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关爱生命,热爱生活,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值得关爱的人,比如讲到粮食问题,世界上有10亿多人在挨饿;讲到我国人口迁移,我国农村有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常年得不到父母很好地照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此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仁爱之心。
2.地理教育使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学科永恒的主题,但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模式,总的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物种减少、大气污染、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在当今世界有增无减,这些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必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善待自然、关爱自然,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
三、人格修养教育
地理学科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通过地理知识传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1.地理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探求真理 地理学科中大量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海陆分布、地震带的分布、产业的转移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历史上无数科学家为了探求地理科学的奥秘,不畏艰险,甚至付出生命,如布鲁诺为桿卫日心说而遭教会迫害。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和动机,也能够引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品格。
2.地理教育使学生坚韧豁达、乐观进取 人地关系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线,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认识到自然界既有风和日丽、瓜果飘香的温馨一面,也有狂风暴雨、天崩地裂的冷酷一面。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兴利避害、持续发展。通过台风、泥石流、地震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遇到自然灾害应当做到临危不惧、随机应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坚靭不屈、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格品质。
第五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们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于有的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学习物理来说,在“看、听、做、想、练”这几个方面的交替活动中,教与学双方都能得到一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