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
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每年到了圣诞、平安夜、西方情人节的时候,学生们总是非常兴奋,互相赠送礼物,放学后相约聚餐,可对于传统的节日,学生们却只是停留在要放假,可以休息的层面上。
现状三: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甚至在一次月考阅卷过程中我发现,在一道关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施耐庵的《水浒传》的锁具语言运用题目中,竟然有些学生将《红楼梦》和《水浒传》的作者都搞混淆了!这样的错误真是让我对学生的语文文化修养大吃一惊。
现状四:近年来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泛滥。使网吧、卡通书、娱乐周刊、武打电影、影星歌星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包围着、浸染着,被喧嚣、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着、干扰着。他们迷恋于武侠小说、言情故事和武打影视片当中,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他们中有些人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谢庭锋,不知道雷锋;只知道陆毅,不知道陈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
面对学生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非常心痛,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结合与同事的交谈以及网上相关资料的查询阅读,觉得自己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传统节日熏陶中了解传统文化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包粽子,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平时上语文课时,我也在有意识的将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可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中给中的“氓之蚩蚩”到《项脊轩志》中的“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每天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代经典著作,同时选择性的背诵,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古代文言趣事,相关背;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由于高中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好,只要上课认真,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当他们真正树立起学校的兴趣时,也会积极主动的去查询解决,从而达到逐渐培养古诗词课兴趣的目的。
三、在学习成语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授课安排较为紧张,但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发现:无论是现当代的文章,还是古代文言经典,中间都会涉及到一些成语,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中的“结草”,涉及到成语“结草衔环”,比喻报恩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紧张的授课之余,可以穿插一些课文中涉及到成语,讲解它们的意义,相关背景灯,一方面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给学习“换换口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得到积累、提高。
除了这些,这学期高二语文组举办的“中华成语大赛”等,采用看图猜成语,一人比划一人猜等形式,也是激发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传统文化的较好途径与手段。
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
济南市章丘区东山小学 张淑燕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与打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传统文化不但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把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语文教师应勤于钻研古籍,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等,都是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应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必备书。另外,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序的拓展。
二、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诵读、背诵传统文化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准确传授给学生,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知识储备,而且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大师如鲁迅、胡适等人,在反思幼儿教育时,都承认幼时背诵经典对自身的知识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蒙学时期的读物《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诗经》、《论语》等,都是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教给孩子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儒家伦理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因此,我专门拿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以至背诵经典读物,包括齐读、对读、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些读物也适合记诵。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只有诵读和背诵才能体会其美感与乐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持久的经典背诵,一定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相结合。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都离不开一个“变”字:闰土的变,“我”的变。在教学时,我引入了对联的学习方式,比如闰土外貌的变化,我给出上联:“银项圈圆实手是小英雄”,学生对出下联:“破毡帽树皮手像木偶人”。这样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课堂的书本学习,很少能学到日常的礼仪。《弟子规》中的许多表述,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等,都是古人总结出的日常行为规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有必要把传统文化中好的行为规范、日常礼仪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学生放假休息、家人团聚的时间,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有哪些传统习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走近屈原、选艾叶、佩戴香囊、吃粽子……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亲身感受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情,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生机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让传统文化之花开遍小学校园。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宽泛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也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当下的信息时代环境中,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但更不能忽视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可或缺。?
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使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软件,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感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文本的引入,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但我对我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豪。”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因素,是极佳的学习材料与内容。?
1.课前练习,潜移默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起步阶段,指法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课前通常都有一些上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笔者在这几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打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古诗等,虽然只有一两句话,一首古诗„„但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学生练习指法时在与计算机的交互中对这些经典篇章进行理解、鉴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课堂操作,顺势引导?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操作性较强,在课堂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呢?信息技术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往往比较单一,如《图文并茂赞西湖》只有《西湖的来历》这样一篇文字材料,在备课时对文本材料进行一些处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插入与调整图片,但这些都是在基于文本的内容之中。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如白居易、苏东坡的介绍与西湖的渊源、有关西湖的古诗、西湖的来历„„赞美西湖就得了解西湖,在动手操作前花几分钟阅读一下自己感 兴趣的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寻找合适的图,有了这个基础,再让学生运用插入图片,进行美化,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深入了解西湖。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考虑一点,那么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进一步得以延伸。?
二、教材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学内容。如四年级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五年级的《身边的礼仪》。这些都是很好的材料,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与智慧。?
教学《丰富多彩的节日》时,学生通过网络能比较容易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一下传统节日,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知道有这些节日后,学生结合自己交流所知的传统节日,然后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要求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相关诗词„„保存自己所建的文件夹中,最后同桌互相交流。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资料,在搜集中为自己所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礼仪的教学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下有一单元文明小使者,专题教学时更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本单元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介绍礼仪,在幻灯片中插入文字、图片、音乐等对象做成演示文稿,在搜集资料时也是对礼仪的学习,音乐的插入教师提供如《茉莉花》、《高山流水》、《广陵散》等传统音乐,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作品制作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内容,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进行宣传介绍。学生介绍礼仪的同时,也是在学习,这样的学习定会让生活更美好。?
三、活动的结合,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现在的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信息技术课程也应紧密结合这些活动。如本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我以唐诗宋词为例进行教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设置竖排文字与古籍的装帧方法(让学生通过实物用word进行封面的设计),对唐诗宋词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
教学自选图形中,结合读书节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字与自选图形设计一枚属于自己的读书章,教学中出示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理解这枚印章中的中华文化元素,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学生设计自己的读书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信息技术课程也有自身特点,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借鉴一些成功经验,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种尝试。这些策略并不是适合任何一节课,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尝试,能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四篇: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塘中学 周翔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
一.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教育观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学物理教师都偏重于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的教学,很少涉及物理文化的内容,更少涉及中国自有的文化思想。在当下中考高考决定学生的命运的情况下,物理教学也出现功利化,对中考高考有帮助的才会认真教,将物理教育只传授物理的过程,而忽视了对文化的渗透。时代对我们的基础物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加强,我们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国家对学生的素质的要求不仅包括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也包括国家责任感、职业道德、环保团队等人文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物理教师的这种培养人才的精神才会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第二,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传统文化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多种知识、多种思维的融合。第三。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理念。在我们身边处处渗透着物理文化,机械化、数字化、电气化、速度、能量、电、磁、原子等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古代学者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有过深入的探索,有了一系列发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而这些在现行的物理教材中没有太多体现。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面对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教育观。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物理教材则是进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人。因此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的内容,在合适的物理知识点之中引入合适的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识点和文化点的对接和响应,讲究因果关系的承接,自然而流畅,同时重视对校本资源的发掘,以更好地实施华夏传统文化的研究,学生身边的物理,具有十分鲜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情感的良好教材.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有许多具体的内容与要求,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素材。
如在进行 “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心中有服务人民思想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再如《磁现象 和磁场》的教学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等内容。这类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在进行《升华和凝华》及物态变化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白雨的成因,同时告诉学生我们古代关于,雷公电母,龙王下雨等神化传说只是古代人们在不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进行的神话猜想,给学生讲遇旱灾时,拜神求雨之事不能再有,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为人类。在进行《汽化与液化》的教学中讲解“油锅捞物”的原因,拆穿那神汉巫婆的骗术。这类例子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弘扬我们传统文化精髓,剔出迷信等思想。再如: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古诗词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在讲《动与静》时引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进行光现象教学时引用“潭清疑水浅,池静映彩霞”; 进行声现象教学时引用“夜半钟声到客船”; 进行机械能教学时引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行《分子动理论》教学是引用“花香袭人知骤暖”。通过这些优美的诗词融入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
另外,还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国物理学史的教育。中国古代的科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等多方面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四大发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国物理学史的教育。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战国时期的《墨经》,汉朝王充的《论衡》,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朝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中,就有大量的力学知识。湖北出土的编钟,曾在2000年在巴黎的中国文化周上演出古代编钟乐舞,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惊叹。我们的物理课堂内容应该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的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在当代物理学发展中的巨大现实意义,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文化素养。
三.改革教学策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同时也加深了学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例如:在进行《动与静》的教学时,播放“嫦娥二号”在太空运动的视频、动画讲解。在进行《惯性》教学时,播放神州十号太空授课等相关视频。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教师要注意收集,并在恰当的时候合理使用。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其了解到我国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激发爱国热情。在进行《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教学时,可以先放一段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影视,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使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跃于言表,更增强其治理环境的决心。多媒体技术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辅助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这
种新颖教学方式的引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一节普通的物理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注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参透。物理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比如理想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我们进行物理教学时,应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物理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学习单一的、干巴巴的物理知识,通过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了解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成立数个探究小组,如研究“社区噪声污染调查”“厨房中的物理学”“校园节能行动”等。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研究组,推选出组长,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了分工。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作了详细的探讨。通过这些研究活动以,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学校的现状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践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讲授型,实践型,探究型,活动型、作业设计型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可改进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而且可渗透和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赖于课堂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变那种“唯分数论”,忽略情感态度及文化素养的评价方式,使用形式多样化、内容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物理课程标准对此也有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的意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以要关注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文化素养的评价。
有了科学的评价方式,就能改变过去的忽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全面展示物理的文化特性,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
总之,物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把物理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一门心思把力气 下在字词章句的教授上。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所 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学习,又要重视思想内容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很 多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不能丢失, 语文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构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阶段属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其责任不言而喻。然而许多高中学校把“升学”视为教育教学的全部任务,既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功能,也忽视了人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尤其注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要求通过语文教育,能够达到“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课程目标。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自觉有效的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上述课程目标难以实现。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以前的语文教材,明显增加了古代诗文选文比重,在新增设的“梳理探究”部分也更加突出了传统文化内容。这充分表明新课标的制定者和新教材的编写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整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积极与世界的现代的文明成果有机融合,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彰显时代风貌的先进青少年文化。
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 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 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 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 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 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 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 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我们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 传统文化” 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 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 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