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
【摘 要】文化是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语文课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并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培育中华民族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呢?本文从注重打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注重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注重拓展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课堂课程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34
小学阶段是个人在一生中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身成长的养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对广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呢?针对小学语文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我们提倡要注重在课堂、教材和课外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条件,春风花雨,润物无声,创设出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生活实践环境,以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下就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打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
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扬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在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做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要遵循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原则。结合语文实际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一是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善于运用视频、图片等资料把中国传统文化搬入课堂。通过各类形式的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多姿多彩地演绎出来。如开展课前三分钟的谈论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会,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生趣盎然的故事使大家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智慧,自觉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二是教育工作者在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时,还要注重运用知情感化的方法,体现情感性。小学语文课文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经典古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从那些优美的韵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之美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引导他们进行适量的课外拓展阅读,如儒家经典的《弟子规》和《三字经》等等,使其基于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解之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的教育。三是打造完整的文化之课,使文化课具有完整性。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上课前,教师须悉心地酝酿准备好这坛“文化醇酒”,上课时,教师应就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或文章主题体现的传统道德问题来循情发问,并注意突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使得学生之间形成自由而热烈的发言讨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陈诉,引导学生深入文境,感受其间蕴涵的文化信息,使学生真正地酣畅淋漓地饮下这杯“文化之酒”,在一场传统文化的大餐中获得身心的升华。
二、注重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
乡土,是学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乡土,是距离学生心灵最近的地方;乡土,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又包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可以说,众多的乡土文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把乡土文化观念和内容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很好的引导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学校和教育者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并结合当地的教育和经济水平,制定出一套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这既包括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递给学生们一把打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就铜仁地区而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苗族、仡佬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特点。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背景或注释涉及的文化信息,如风俗信仰、节日等,并适时引导学生们积极思索,并适时穿插对相关的文化现象的讨论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自己所熟知的文化话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回答,并在相互之间讨论不同的文化现象及其形成、发展流变的过程,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和各少数族文化间存在的内部差异性,并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留意自身生活环境,点燃学生在实践中探寻文化奥秘的求知欲望,不断激发其对自身的文化的自豪感,并由此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的精神。
三、注重拓展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W活动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传统国学进校园的诵读活动,传统诗词书画比赛,具有传统文化话题的辩论赛和演讲赛等等。我们铜仁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存在本地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的现状,从而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对保护和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再者,我们还要注重学校制度等学校隐形课程的教育作用,例如,通过在校内建设纪念孔孟等圣贤的人物雕塑、张贴名人名言和搭设读书亭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主动地接触和了文化名人及其事迹,自觉形成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获得有关传统的文化的基本知识,并激励学生以历代文化名人榜样,得到情感道德的陶冶与提升。各地方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特点,通过开设各类教育实践课程,架设一座通往丰富多彩的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桥梁。如在学习“红色文化”及中国传统的清明祭祀文化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在清明节那天到铜仁文笔锋进行缅怀先烈的扫墓活动,切身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氛围,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深刻内涵等等。
当今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保护和固守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吸收本民族优良的精神食粮以便华夏子孙更有智慧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的历史责任担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竭尽心力,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辉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
济南市章丘区东山小学 张淑燕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与打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传统文化不但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把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语文教师应勤于钻研古籍,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等,都是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应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必备书。另外,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序的拓展。
二、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诵读、背诵传统文化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准确传授给学生,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知识储备,而且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大师如鲁迅、胡适等人,在反思幼儿教育时,都承认幼时背诵经典对自身的知识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蒙学时期的读物《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诗经》、《论语》等,都是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教给孩子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儒家伦理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因此,我专门拿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以至背诵经典读物,包括齐读、对读、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些读物也适合记诵。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只有诵读和背诵才能体会其美感与乐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持久的经典背诵,一定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相结合。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都离不开一个“变”字:闰土的变,“我”的变。在教学时,我引入了对联的学习方式,比如闰土外貌的变化,我给出上联:“银项圈圆实手是小英雄”,学生对出下联:“破毡帽树皮手像木偶人”。这样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课堂的书本学习,很少能学到日常的礼仪。《弟子规》中的许多表述,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等,都是古人总结出的日常行为规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有必要把传统文化中好的行为规范、日常礼仪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学生放假休息、家人团聚的时间,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有哪些传统习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走近屈原、选艾叶、佩戴香囊、吃粽子……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亲身感受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情,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生机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让传统文化之花开遍小学校园。
第三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
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每年到了圣诞、平安夜、西方情人节的时候,学生们总是非常兴奋,互相赠送礼物,放学后相约聚餐,可对于传统的节日,学生们却只是停留在要放假,可以休息的层面上。
现状三: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甚至在一次月考阅卷过程中我发现,在一道关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施耐庵的《水浒传》的锁具语言运用题目中,竟然有些学生将《红楼梦》和《水浒传》的作者都搞混淆了!这样的错误真是让我对学生的语文文化修养大吃一惊。
现状四:近年来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泛滥。使网吧、卡通书、娱乐周刊、武打电影、影星歌星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包围着、浸染着,被喧嚣、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着、干扰着。他们迷恋于武侠小说、言情故事和武打影视片当中,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他们中有些人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谢庭锋,不知道雷锋;只知道陆毅,不知道陈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
面对学生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非常心痛,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结合与同事的交谈以及网上相关资料的查询阅读,觉得自己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传统节日熏陶中了解传统文化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包粽子,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平时上语文课时,我也在有意识的将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可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中给中的“氓之蚩蚩”到《项脊轩志》中的“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每天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代经典著作,同时选择性的背诵,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古代文言趣事,相关背;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由于高中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好,只要上课认真,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当他们真正树立起学校的兴趣时,也会积极主动的去查询解决,从而达到逐渐培养古诗词课兴趣的目的。
三、在学习成语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授课安排较为紧张,但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发现:无论是现当代的文章,还是古代文言经典,中间都会涉及到一些成语,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中的“结草”,涉及到成语“结草衔环”,比喻报恩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紧张的授课之余,可以穿插一些课文中涉及到成语,讲解它们的意义,相关背景灯,一方面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给学习“换换口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得到积累、提高。
除了这些,这学期高二语文组举办的“中华成语大赛”等,采用看图猜成语,一人比划一人猜等形式,也是激发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传统文化的较好途径与手段。
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宽泛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也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当下的信息时代环境中,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但更不能忽视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可或缺。?
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使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软件,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感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文本的引入,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但我对我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豪。”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因素,是极佳的学习材料与内容。?
1.课前练习,潜移默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起步阶段,指法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课前通常都有一些上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笔者在这几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打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古诗等,虽然只有一两句话,一首古诗„„但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学生练习指法时在与计算机的交互中对这些经典篇章进行理解、鉴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课堂操作,顺势引导?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操作性较强,在课堂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呢?信息技术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往往比较单一,如《图文并茂赞西湖》只有《西湖的来历》这样一篇文字材料,在备课时对文本材料进行一些处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插入与调整图片,但这些都是在基于文本的内容之中。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如白居易、苏东坡的介绍与西湖的渊源、有关西湖的古诗、西湖的来历„„赞美西湖就得了解西湖,在动手操作前花几分钟阅读一下自己感 兴趣的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寻找合适的图,有了这个基础,再让学生运用插入图片,进行美化,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深入了解西湖。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考虑一点,那么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进一步得以延伸。?
二、教材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学内容。如四年级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五年级的《身边的礼仪》。这些都是很好的材料,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与智慧。?
教学《丰富多彩的节日》时,学生通过网络能比较容易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一下传统节日,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知道有这些节日后,学生结合自己交流所知的传统节日,然后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要求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相关诗词„„保存自己所建的文件夹中,最后同桌互相交流。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资料,在搜集中为自己所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礼仪的教学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下有一单元文明小使者,专题教学时更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本单元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介绍礼仪,在幻灯片中插入文字、图片、音乐等对象做成演示文稿,在搜集资料时也是对礼仪的学习,音乐的插入教师提供如《茉莉花》、《高山流水》、《广陵散》等传统音乐,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作品制作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内容,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进行宣传介绍。学生介绍礼仪的同时,也是在学习,这样的学习定会让生活更美好。?
三、活动的结合,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现在的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信息技术课程也应紧密结合这些活动。如本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我以唐诗宋词为例进行教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设置竖排文字与古籍的装帧方法(让学生通过实物用word进行封面的设计),对唐诗宋词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
教学自选图形中,结合读书节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字与自选图形设计一枚属于自己的读书章,教学中出示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理解这枚印章中的中华文化元素,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学生设计自己的读书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信息技术课程也有自身特点,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借鉴一些成功经验,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种尝试。这些策略并不是适合任何一节课,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尝试,能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制订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历史上这些名臣谋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弊、舍生取义、尽忠职守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领会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自己。又如,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单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了解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了解民间风俗的丰富内涵。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语文教学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料,以此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究,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
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把语文课堂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它是老师施教、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高效地加强文本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中编入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篇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等;八年级的《核舟记》、《活板》,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教师精心筛选,一学期重点探究三五篇,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字、词、句、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作深度和广度地挖掘、研讨和探究,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达到传承的目的。
2.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那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国学经典,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当然,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3.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生动的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了《端午日》这篇课文,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组织“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学期教科书上的《名著阅读和欣赏》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还可以利用常熟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历史名人事迹等。例如学了《核舟记》,就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常熟在工艺制作上的成就,了解常熟花边,红木雕刻等体现常熟人民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制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语文教师如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二是认真分析、研究、思考语文教材,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好教材这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
三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机结合。
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在恰当的时候引领学生诵读美丽的诗句。例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浸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闪烁着文明的创造火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些灿若星辰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将浓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我们社会,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东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