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1教育机智: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三章 资格和任用等条款的规定,在国有企业中从事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教师,其法定身份是教师。3教师的角色功能:从职业上看,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就把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叫做教师的角色功能。
4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5人道主义即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意思。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规范之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也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人道主义。
7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8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9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也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10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1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12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从事职业工作的重要条件。是职业工作着实现工作理想、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具体行动内容。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应。13职业作风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14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
15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16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
17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是指教师躬行自明、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时事事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
18严谨治学一是指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学生;二是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 19热爱学生指教师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20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教师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准则,是教师协调行业内人与人之间
及其与社会和其他行业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育工作者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
21古代的“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
22伦理指道德的客观法则具有某种可以进行客观讨论的规律性。教师的职业伦理还带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23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信仰关系、文化关系和到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24师幼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通过各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含三方面内容①师幼关系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伦理关系②师幼关系是通过多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具有互动性③师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25交往是人们在一定态度的支持下,为了彼此传递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相互沟通的过程。具有信息传递、组织协同、个体保健和相互认知等功能。
26教育交往是交往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在一定教育观的支配下,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满足个体的归属感需要,运用教育影响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情感互换的过程。27教师幸福,也称教育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会构成教师的幸福感 28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公正必须具备的特征有:对等性、互换性、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29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30道德义务是指能够对它作善与作恶的判断义务。31非道德义务则是指那些并不具有道德意义的义务 32良心: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33教师良心就是教师的职业良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 34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35教师人格是指教师用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36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考察问题时,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在推论中有充足的逻辑依据,在提出问题时明确而不含糊,思考问题时,符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确定性、无矛盾性、先后一贯性和论证的根据性 37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把已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借助想象和联想,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更新组合和综合,从而形成新知识、新信息的思维活动。
38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9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40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速度和均衡的程度。
41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42修养,出自《孟子》的“修身、养性”。词义上理解,:修就是整治提高的意思,养就是涵养、熏陶。修养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规范和要求,具有自主、自觉、内省等特征。包含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艺术修养、技能修养等内容。43道德修养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按照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等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道德水平。
44专业知识指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及其教学法的知识 45专业技能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较强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及与学生沟通等方面的能力。46教师的影响力,指教师在与学生接触和交往中,激励或改变他们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47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它决定、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48信念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产生的坚定不移的看法。可分为:政治信念、科学信念、道德信念、生活信念。49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
50心理素质修养是指人们在感知、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51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感动、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思想情感方式。
52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是教师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是指教师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自我改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平。5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境界是指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水平。分为应有境界和实有境界。
54教师意识,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身份,对教师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作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
55慎独指的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难以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作任何坏事。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道德修养方法,它显示的是一个人的真实灵魂和自我主宰精神。56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得行为准则的总和,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57道德性,指的是幼儿教师的形象应符合道德规范,应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8审美性原则是指设计教师形象必须符合美的规律,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带来美感。
59个性化原则是指幼儿教师的形象应满足个体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个体的不同特征。
60服饰是指人的衣着,它包括衣裤裙鞋帽袜围巾领带手套及各种饰物。
61仪态是指一个人的仪容和姿态,包括人的发型、容貌、姿势、体态等方面。
6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63礼仪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而约定俗成的最基础的行为规范模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文明程度的反映。64遵纪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65纪律是指一定社会组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66法律具有公平公正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67公共财物是指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68教育法或教育法规是指调整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狭义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广义是指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和政府机关制定和发布的一切有关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69教育法制是由指定完整的教育法规和依法治教两部分组成。
70社会主义法律与法制:主要是用以对敌实行专政,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调整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安定团结,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提供法律依据。71强制性就是依照法律的名义,将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定为一项法律义务。
72免费性,主要考虑到这种教育具有普及意义,能使更多的人履行这项义务并保证他们正常入学。73世俗性,是因为在欧洲中世纪以来占据学校教育权利和教育内容的主要受制于圣经和宗教教义的制约,为摆脱宗教对教育的控制,所以强调世俗性。74秩序是指社会在运转中存在的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是指处于一种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
75社会主义法制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创制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以及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和公民严格依照这种法律和制度活动方式的统一体。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76法律自由是指人们受反映客观规律的法律保障或认可的按照自己意愿活动的权利。
77法律关系是运用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78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它直接反映人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并爱法律关系的制约。79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80公共行政国家基于分蘖利益对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教育行政机关,即依法成立的代表国家从事教
育行政管理、承担对内对外教育职能的行政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生要组成部分。
81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是指在行政法上教育行政机关具有的主体资格。
82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
83学籍管理是指学校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类别,制定有关入学与报名注册,纪律与考勤,休学与复学、转学、退学等管理办法,是具体实施管理活动的制度。
84遵守法律、法规是指遵守宪法、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主性法规以及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章。
85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作为或不能作为的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86教师的义务是指依照我国《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承担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87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它体现了职业性和专业性的根本要求。教师资格是国家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人,才允许成为教师。
88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89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老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90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91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惩戒、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92行政处分是根据法律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给予犯有违法失职行为或内部纪律的所属人员的一种制裁。93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94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
95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96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指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各类教育工作人员、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指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社会各方面的必然联系。
97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义务的人,他们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被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它必须具备主体能力,由二要素构成:①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资格,即
权利能力;②法律所承认的、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即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应付票据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又称“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
98法律关系是主要由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关系客体组成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们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被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主体具备要素:第一,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资格,即权利能力;第二,法律所承认的、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即行为能力。
99教育法律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总和。教育法律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或参与 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在调整教育关系方面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性。100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101权利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实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是法律确认和保障的利益。102儿童权利是指儿童所享有的最主要的、最起码的权利。
103人身权利是指法律赋予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具有人身属性而又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104人自自由是指公民有支配其身体和行动的自由,非依法律规定,不受逮捕、拘禁、审讯和处罚。人身权利和自由是公民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105生命健康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的以生命、健康的安全为内容的权利。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106生命权是以儿童生命安全的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以保持身体机能安全为内容的权利。生命健康权利是儿童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
107人身自由权是指儿童的人身不受非法逮捕、拘禁、非法剥夺或者限制自由以及非法搜查身体。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儿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
108人格在法律上是指人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儿童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姓名权是儿童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肖像权指儿童依法拥有自己的肖像、同意或禁止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名誉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个人名誉不受侵犯的权利。荣誉权是指儿童依法享有所得嘉奖、光荣称号,并不受非法侵害、剥夺的权利。
109通信自由权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信件、电报、电话等形式表达意愿的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均不得非法干涉。通信秘密权是儿童在与他人的通信过程中,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偷听、偷看或者涂改其内容。
110公民的平等权指的是,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职业、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任何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111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儿童除未满18周岁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应当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及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112经济权利是指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它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儿童经济权利的内容主要是财产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利。财产权的内容:所有权及其派生的经营权、使用权、相邻权、抵押权、留置权、债权、继承权和知识产权。
113在实际生活中,与儿童的生活最密切的财产权主要是所有权、继承权与知识产权。所有权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财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财产权中最基本的权利。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知识产权,又叫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其内容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114文化、教育权利是指儿童从事文化活动、接受教育方面的权利。
115儿童的特殊权利是指儿童作为我国公民中的特殊群体而依法享有的特殊权利。
116获得卫生保健权是指儿童有获得必要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权利。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特别需要良好的、及时的卫生保健服务。获得卫生保健服务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的基本条件。117获得健康成长的环境权是指儿童有权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适宜的、健康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但主要是社会环境。它以人文环境为主,也包括自然环境。
118游戏权是指儿童通过游戏使自己得到发展的权利。它是幼儿的一项特殊权利,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
119教育法律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总和。
120教育执法广义包括国家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广泛意义上的法律适用活动。狭义专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适用的活动。
121自律性的实施是法律遵守,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主动地遵守教育法律规范,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他律性的实施,是法律适用,即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自己不去实施相应的法律规范时,由国家专门机关强制实施的方式。
122教育法的适用是教育法实施的一种必要方式,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法排除教育法律规范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强制性保证教育贯彻的法律实践活动。123司法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应用教育法处理具体案件,确保教育法律规范得以遵守的法律活动。
124行政适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应用教育法裁决、处理具体教育事项及争议的活动,也被称为教育行政执法。
125教育行政法是指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具体直接影响或干预教育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教育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制裁其违法行为的活动。
126教育行政法的主体是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法律或法规授权的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127教育行政执法活动是教育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活动,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
128教育行政执法是以特定的事项和特定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为对象的适用教育法的行为。129所谓特定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即教育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时所涉及的具体对象,或具体案件中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及由于教育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其权利、义务直接受到影响的人。
130教育行政措施,是指教育行政机关依法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处理或决定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包括能产生法律的通知、批准、许可、免除、证明等。
131教育行政处罚,是指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教育法》支付宝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惩戒、制裁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
132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应履行而不自动履行《教育法》规定义务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分间接强制执行和直接强制执行。间接强制执行表现为代履行和强制金。
133间接强制执行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某种意拼手段达到迫使相对人发行教育法义务目标的强制执行方法。
134代履行。又称代执行,即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第三代替义务人履行义务,然后缶义务人征收履行费用的强制执行方式。
135强制金,又称执行罚,指教育行政机关对逾期不履行教育法义务的相对人课以罚金,以迫使其履行义务一种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136直接强制执行即当义务人逾期拒不履行教育法义务时,教育行政机关以强力手段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政强制手段。
137教育法律救济是一种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途径及其相关的制度。
138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主体的具体教育行政管理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权的教育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受理申请的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教育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139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侵权的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140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教育行政诉讼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41行政诉讼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及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当事人发行生效的行政裁判文书或者行政法律文书所在宝宝的义务的行为。
142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教育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法律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143教育法制监督要素:教育法制监督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亦即由谁来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144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
145行政监督即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执行和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监督。
146司法监督是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的总称。
147社会监督是指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人民群众的监督。
148教育执法检查是专门对有关教育的法律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通过的有关教育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检查和监督。
149教育执法检查主要目的是检查、监督教育法律实施主管机关的执法工作,督促国务院及其部门及时解决教育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50教育督导制度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
151教育审计广义,凡对教育系统的审计对象进行的审计,统称为教育审计。狭义,只限于教育部门内部专职机构和人员对教育机构或人员,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对被审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的审核、评价。
152社会化是指人们学习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生活模式与社会价值,掌握社会技能,从而能真正适应于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进程。
153中西方伦理学家关于仁慈的界定:有这样几个内涵上的特性—伦理上的仁慈具有爱心的特质(情感性)、理性的特质(理智性)和超越公正义务的爱和宽恕的特性(超越性)。概而言之,我们认为: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和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154教师的“教”就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一是直接的“教”,执教时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二是间接的“教”。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155幼儿的“学”可与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将收获的知识、技能、概念等地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
156运用表情、动作等手段作用于课堂教学的语言称为体态语言。
157经济价值主要是指通过教育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和规范教育资源的合法、合理地使用。效益价值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有效性,指人类活动的效率;二是人类活动的有益性,指人类活动所达到的有价值的结果。
158有损害事实即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
159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遗传素质,它是儿童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各种原因,为儿童后天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条件。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60社区保护,主要是指在城巿和乡村的社区范围内,由基层政权组织、群众自治组织、青少年保护组织及社会各有关方面,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和社区公约规章,从儿童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出发,所实施的教育、保护、照料、帮助等。
161所谓文化保护是指通过法律手段,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享受健康的社会文化的权利,并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162国家保护实质上是一种政策性保护,它是指国家、政党通过制定和施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对政权机关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第二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1.中职生应该如何提高宪法意识?
答;重视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宪法意识
A.培养宪法意识,就必须要普及宪法知识,让中职生对宪法都有所了解。
B.宪法需要社会化和生活化,稳定的宪法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简述当合法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我们应当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非诉讼途径和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主要指:投诉、调解、裁决、仲裁、申诉等。诉讼是我们最权威、最有效、最正规和最终的维权途径。
维护合法权利的途径有哪些? ①直接找侵权者交涉;②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③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答;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4.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
答;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第三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
(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
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最后,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引导学生提高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在将来走向社会后,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心智还不成熟;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十课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什么观点?
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价值观扭曲。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116—117页,我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再继续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略)
读得不错!下面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师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由各组派代表来总结发言好不好?
①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
②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
③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进一步探讨总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总结: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总结: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就是因为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不能正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
归纳: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缺乏正确的交友观。比如龙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由学生叙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略)
(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讨论总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中学阶段预防犯罪的发生,健康成长,还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设置问题>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
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略)
生活中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光明就有黑暗。说一说: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自觉预防犯罪,还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讲就是——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小组活动)看书119页下方的案例和图片,讨论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
②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依法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看课本120页第1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
(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
举例:2008年抗震救灾小英雄事迹介绍。(略)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由这些感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见义勇为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见义勇为有着重要意义。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见义勇为的意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学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有高尚的见义勇为行为,也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看书120页相关链接内容。
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P120[互动在线],回答问题:
①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如何做到见义智为?
②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为?
师生共同讨论回答问题。(略)
(2)见义智为,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见义智为的内涵就是,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害。
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可采取认亲戚的方式提醒受害者,而不是贸然与小偷打斗;或者打110报警„„等。
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预防犯罪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体验导行】 [生活感悟]
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主人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材料)无影“杀手”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毒自杀,年仅27岁。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氰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受到严密监控。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用氰化钠自杀死亡。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海东手中。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信息并从网上邮购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扩散。2009年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设置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1)私自买卖剧毒氰化物触犯了什么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2)谈一谈杨海东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理解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深刻内涵,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案例,边分析案例,边解决设置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掌握,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答案。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和例子,及培养见义勇为品质、见义智为品质,让学生真正懂得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积极预防犯罪行为,同犯罪作斗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时要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照板书总结。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把握法律知识,深化德育主题。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1.2005年4月份一天中午,贵阳市17岁的小蕾在西餐厅为客人服务时,发现客人落下一部价值6000多元的手机,随手装入自己的口袋中,同时还用客人手机给贵州老家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在客人返回寻找时,她拒不承认自己拿走手机。在警方调查时,依然拒绝交出客人手机。
(1)你认为小蕾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什么犯罪?
(2)说一说当我们捡到物品时应该怎么做?
2.2003年3月22日下午4时左右,广州市初二女生小苏坐公交车回家时,无意发现一个男子正盯着一名60多岁用手机与人通话的老太太。突然该男子夺过老太太的手机跳下车,跑出十几米远。小苏见状把书包抛在地上,跳下车追歹徒。曾是足球队员的她飞起一脚踹了过去,歹徒像足球一样在地上翻滚,挥手一刀划过了小苏的腋间。随后歹徒抛下抢来的手机,穿过数十个围观者扬长而去。当时没有一人上前助见义勇为的小姑娘一把,而老太太拿回被抢的手机,仅说了一声“谢谢”后就不见了人影。一名摩的司机则称赞小苏:“好样的!”晚上小苏洗澡时才发现伤口,被送到医院缝了六针。
(1)谈谈怎样看待小苏的见义勇为?
(2)面对歹徒时,我们该怎么做?
运用上述两个案例材料进行课堂练习,利用案例强化认识,通过解决设置问题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能力升华。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案例情境——设疑探究——启迪思维——激趣导思——引导学习——巩固提高——能力升华——学以致用。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用案例作教学主线贯穿本课知识,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根据案例从不同角度设计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体思路清晰,线索明朗,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拓展知识、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2012—2013学年
A 道德品质
B 道德理想
C 道德原则
D 道德规范
10.即使在个人单处,无人监督,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
名姓《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次月考试卷
()
A 养性
B 内省
C 慎独
D 顿悟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密封装订_1.职业礼仪 1.下列关于自尊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2.职业道德 A.自尊的表现是受到赞扬时高兴,受到批评时难过、伤心 ____3.内省
B.平凡并不代表没有自尊,关键的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 ___
二、填空(每空1分,共11分)
C.自尊的人有着较强的荣辱观,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
____1.认识自我是人生的起点。一个人正确________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高低,决定着他适应 D.自尊的人善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敢于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短处 _号_______能力的强弱。
2.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有()
学2.自尊即_______________,是在接受自己_______________的一种积极心态。A.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B.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3.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C.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有良好的外表形象,3、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看,良好的道德有助于()____
4、职场最大的礼仪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A.塑造正面的道德形象 B.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___
三、单项选择(共10道,每题2分,共20分)C.激发人的工作潜能 D.促进事业发展 ____1.下列自我认识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4、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必须()
____A.自我认识要建立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 B.不必向别人学习A.立足岗位,脚踏实地 B.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__级 C.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D.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C.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细做好 D.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班 2.“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的()
五、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A.明礼 B.勤俭 C.自强 D.敬业
1.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自我欣赏、自我评价。
3.“爱岗敬业”是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2.个人的自尊自信高于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
_ _ A.工作态度 B.职业技能 C.事业意识 D.职业理想 3.个人礼仪修养的核心是养成高超的沟通技巧。
_ _4.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从严要求,才能形成良好习惯。
_ _ 4.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是()
__5.交往礼仪在不同的场合的要求是相同的。
______ A.敬业 B.守业 C.奉献 D.牺牲 接受礼仪约束的人,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______5.()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言
7.自省就是只又在需要的时候自省就可以了,没必要经常去自省
________ A、广告宣传 B、员工的良好形象 8 在人际交往中,要容纳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行为,做到求同存异。
____9.在交往中,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对象要疏远排斥。
别__ C、企业的良好管理 D、低廉的产品价格
10.人格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磨炼而提升。
_级__
6、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六、简答题
A.爱国爱企、明礼诚信 B.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1.简述良好道德的作用。(6分)C.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诚实信用
7、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顾客是上帝 C.爱岗敬业 D.公私兼顾
8.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D.诚实和守信
2.如何养成讲文明、有礼仪的好习惯?(5分)9.一种道德行为多次重复出现,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即成为
()))))
()6.自觉地)
()()))
((((((3.谈谈你对慎独的认识和理解(5分)
材料分析
1.童杰从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牢牢记着老师的那句话:“每天多做一点点,便是成功的开始;每天改进一点点,便是卓越的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今天我多做了什么?(2)今天我改进了什么?(3)明天还有什么可改进的?
十几年后。他成了公司研发部首席工程师。当人们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轻松一笑:“每天20分钟的冷静反思,胜过一堆豪言壮语。”
结合所学的知识,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5分)
2.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他就干不下去了,原来是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忍不住发火,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到了这份工作。
你从小何的工作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1.(1)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分)(2)遵守交往礼仪有什么作用和意义?(3分)
(3)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首先要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请结合实际,谈谈中职生应从哪些方面做到这一点。(5分)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考核标准
一.考核目的。
通过教学考核,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使教师透过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以便发扬成绩,改正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二.考核原则。
教学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
其中的全面考核,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考核,尤其重视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既考核学生的学又考核教师的教。
三.考核方式。
考核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考核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考核。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考核、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考核等方式。考核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方式。
四.考核标准。
学习考核分为认知考核、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考核、行为表现考核。
认知考核分为“了解”、“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考核,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和观念为标准,考核学生不良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行为表现考核分为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践行道德和法律的实际表现。以道德、学校纪律和法律为标准,实事求是地考核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日常行为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教”的考核,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