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 24.古今贤文1 修身篇
24.古今贤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古人如何修身养性、规范言行举止的。2.学会认识、会读本课的7个生字。3.理解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学重点:理解贤文的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懂得修身、保健的道理。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班班通。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古今贤文修身篇音频资料,提问学生听到了什么?生答师结,师:今天我们学习《古今贤文》,了解古人是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修身养性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解决本节课生字词:
墨(mò)戒(jiè)逆(nì)寝(qǐn)锻(duàn)炼(liàn)腐(fǔ)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寝 锻 练”。指导写生字:戒(提示不要忘记写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修身篇》讲了如何修身养性?《保健篇》主要讲了如何保健身体?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修身篇》告诉我们要多结交好的朋友,要有自知之明,要学会借鉴别人,有错就改,多听忠言劝告。
《保健篇》告诉我们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经常锻炼身体,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修身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么理解这句话? 朱:朱砂,红色的颜料; 赤:红色 该条成语出自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意思是挨着什么人学什么,靠着朱砂会变红,靠着墨的会变黑。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2)“梅贵高洁,人贵自知。”告诉我们什么?
梅花的可贵之处在于的它的高贵气节,人的可贵之举在于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判断。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执行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了什么道理?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的是非成败,自己可以反思借鉴。
(4)这一自然段,说明了几个意思?
①多多结交好人做朋友。②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优缺点。③学习借鉴别人,有利于自己,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什么意思? 孰:谁; 加:加以; 勉:勉励
人不是圣人,怎能做事没有错误呢?假使有了错误就及时改正,没有错误也要谦虚不断勉励自己。
(2)“见微者著,防微杜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什么?
微:微小、细微; 著:结果; 杜:杜绝; 渐:萌芽、刚开始的状态;戒:警戒;
要善于发现错误的苗头,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知道的就没有不说的,说的就会全部说出。说的人没有过错,但是听的人要引以为戒。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说明什么道理? 苦口的药虽然让人难以下咽,但却有利于自己痊愈;逆耳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规范一言一行,使我们更快进步。让我们多听进一些不动听,但是有利于我们的话,告诫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四、课堂小结。
第二篇:古今贤文(读书篇) 解释
古今贤文(读书篇)欲知天下事,需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遍于思索,朗读遍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如果要想知道天下大事,必须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了必须去亲自实践,只知道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不行的。不会就要去学,不知道就要去问,读书全靠自己用心下苦功,老师只不过起领进门的作用。
好歌百听不厌,好书百读不厌.读书贵在能提出疑问,这样能获得知识.默读有益于思考,朗读有利于记忆.一本好书开始读时,就象获得一位良友,再读时,就象与故友相逢.细心观察到处都是知识,三个人中定有可以成为我的老师的.
第三篇:16《古今贤文(合作篇)》
[16《古今贤文(合作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16《古今贤文(合作篇)》。
2、记住文中警句,谚语,格言,明白做人的道理。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符号。
2、理解文中的词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6《古今贤文(合作篇)》》
3、流利、通顺、正确的朗读课文。
二、指名朗读。
三、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举例说明。
文中哪些语句对你的启发最大?你能用现实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吗?
3、讨论、交流。
4、把课文熟读背诵。16《古今贤文(合作篇)》
第四篇: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有感
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有感
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有感1
今天我在家读了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练习七中的《古今贤文(读书篇)》读完了以后我深有感想,让我觉得最好的一句就是“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我的理解就是:学了每种技能就要去运用它,如果不去运用它的话就相当于没有学习,所用的时间都会全部浪费掉。
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总是学习了很多本领可是我总是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本领,所以说我学了等于没有进行学习,就拿那两个例子来说吧。记得那一次,我正在和爸爸下象棋,我刚刚看完了一本象棋技能书,可是一到棋盘上我就没有使用一个技巧,我一心就只想着这么赢下这一局可是很多技巧的全部忘记了,每次有机会可以吃棋子的时候,我却全然不顾一心想“将军”,最后我惨败了。还有一次,在语文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读背了十分多的资料,到了第二天考场上,我就没有去想昨天背的资料,空了很多题,最后分数考得十分差,我十分的后悔。学习新的本领很重要,但是运用自己学过的本领更加重要。
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有感2
今天,我读了语文课本中的《古今贤文(读书篇)》,感触很深。
其中,让我最深刻的一句是“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书学知识全要靠自己努力下功夫,教我们的老师只是给我启蒙。读了这句话让我回想起了我在期末考试前的态度,每一次都要少写作业,漏作业的,态度一点也不认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老师和父母而学的。还有一次,老师说后天就要检测最后一个单元,让我们做好准备,而我就不准备,到了要检测的前一个晚上才在家里复习,我妈说这就是“临时抱佛脚”,结果完试了后,我的心忐忑不安,担心我这次考不好,成绩出来了,我考了82分,真的好危险。所以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向张美娟一样,不少作业也不用被老师留,每一堂课我都能上,马上步入六年级的我,就是我在小学当中的'最后的一个冲刺阶段了,我一定要加把劲,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到班里前五名。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为家长和老师来学习的。
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有感3
这几天,我读了《古今贤文·读书篇》,觉得受益颇多,特此写一篇读后感。《古今贤文·读书篇》一共有八句话,但就这八句话,却处处透露着真理。而在这八句话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通过字面的表达,我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是要把学会的东西及时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光学不用,那与不学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写到这里,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语文老师经常这样叫我们写作文:“把从别人那儿学来的知识,加以改变,添加上属于自己的东西,写进作文里,这难道不是一个写作文好方法吗?”昔日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对于这种方法还是迷迷糊糊的,似懂非懂,而如今我读了《古今贤文·读书篇》,瞬间觉得老师讲的话与文中的话竟十分吻合!也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现学现用。小时候不太懂这个成语的'意思,一直认为这是个贬义词,但如今看来,倒觉得也是一个十分巧妙的好办法。
知道了“学了就用处处行”的意思,那么“光学不用等于零”又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来,就像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大敌当前,却不敢用学了那么久的兵法、策略,满肚才华,却无地施展,照样输得一败涂地。这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知道“现学现用”,哪怕敌人来到的前一天,知道了一套兵法,第二天现学现用,也不一定会输。
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有感4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好曲不厌百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认同行有我师。”
上面这一大段话是我们六上要学习的一篇《古今贤文--读书篇》的内容。它读起来很是朗朗上口,而且让人从中能学习到一些知识。比如说,我们想要知道天下的大事,就必须博览群书。如何才能博览群书?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爆炸的世界。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视、书箱和网络,特别是网络中得到最近国家发生的一些事,也算一种变相的“博览群书”。电视上报道台风要来了。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台风。如果不知道,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来源来了解一下台风的形成原因及它带来的灾难。这就与“不能则学,不知则问”相吻合了。
当然,这个也要我们主动去学习才行。《古今贤文--读书篇》提到,老师只是做为我们的学习的引路人,其他的还是要靠我们用心学习。所以,我们平时学习不能依耐老师或家长的督促,要主动学习。这一点上我做的就不好。以后我一定要改时我的学习态度,主动,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
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有感5
这一个学期,我从语文书里学到了一段古文。古文源自《古今贤文?合作篇》,全文是:“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其中“人心齐,泰山移”的意思是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极大的力量。又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比喻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孤掌难鸣”意思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水涨船高”意思是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上浮。和“柴多火旺”的一样,就是人多力量大的意思。正所谓“众人拾火焰高”、“三人智慧胜一人”。这段古文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让我们明白了“团结力量大,合作就成功”的道理。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事情是必须要团结一心才能完成的。今年的四月底,我们学校举行了“春季校运会”,有一个集体运动项目是“踢毽子”,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要参加,以全班同学踢得的总数进行评比。为了赢得比赛,我们全班同学在赛前利用课余时间加强锻炼,团结一心,终于荣获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8年的'5月12日,中国的四川省汶川市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所有的房屋、桥梁和公路全部垮塌,还形成了猛烈的泥石流和洪水,经济损失十分惨重,遇难人数不计其数。灾难发生后,汶川的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压倒,在通讯中断,交通中断,外来救援队还没有到达灾区时,他们团结一心,进行灾后自救。灾难发生后,全国各省各地市纷纷派出救援队,奔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进行抗震救灾。还有许多人们自发组成抗震救灾志愿者,奔赴灾区,帮助汶川人民进行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全世界的许多国家也向我国伸出了援手,他们不但向我国灾区派出了专业的救援队,还捐献了许多救灾物资,帮助灾区度过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汶川的灾后重建工作终于在2011年圆满完工,让灾区人民重新走向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团结的伟大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它能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能救活一条生命,甚至能救活一个国家。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祖国会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五篇:修身贤文 观后感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数千年变化与磨砺至今仍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他的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要以大地般宽阔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从民族内部文化中汲取积极的营养,还要善于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可以滋养,健全我们人格的文明成果。‚士不可以不弘毅‛,‚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都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思想给我们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还有禅宗,让我们走进自然,走进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之地。怎样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和为贵——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人合一看作一个整体,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为此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追求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最基本的和谐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礼仪之道。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培育非常注重‚德‛的教育,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同时,亦重视‚智‛和‚美‛的教育。孔子说:‚智者不惑‛,‚智者利仁‛。孟子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有‚德慧术智‛。他们都将知识的获得同道德的完善统一起来。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看来,‚美‛的培育也是构成完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记》讲:‚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文化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也,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儒家的努力,在于将‚乐‛同‚礼‛、‚仁‛合为一体,进行系统的‚乐教‛、‚诗教‛。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人‚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养育。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人格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即它将道德的完善视为人格追求的旨要,一切均以造就圣人型的‚完人‛作为理想目标。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和道德至上的人格塑造模式,在现代社会应该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人格塑造模式所代替。在人格培育中,道德的养育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应该克服人格取向上的片面性,不再重德轻才,重义轻利,重道轻器,重德性养成而不重物质财富的创造。要将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造就出能够给现代社会创造出无限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人才。另外,在人格塑造中,要克服人格权利上的单向性,不应该培养只是服从、屈从的具有奴性性格的人,而应该张扬人的权利。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是群体完善发展的基础,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将这种人格的平等性与自觉追求人格的完善发展相统一,才能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
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中,美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德育的养成,智育的培育就没有了根基;没有美育的陶冶,德、智的教育就不充分,不完善。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治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诗、书、画、乐等等,可用以培育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及艺术情趣。在这个基础上,美育教育、智育教育才会将青少年的人格追求引向更高的境界,引向真、善、美的和谐发展之中。而人格的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蕴含在其中。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而又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人格素养、人格精神的提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以中华文化熏陶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将使当代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终生受益。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重感性,重直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深入骨子里的,中国人带着情感走进自然中去,和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古典诗词是最抒情的艺术,对于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怡养性情是大有帮助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重感性,重直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深入骨子里的,中国人带着情感走进自然中去,和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古典诗词是最抒情的艺术,对于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怡养性情是大有帮助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不仅照亮了历史,照亮了人类,同时也为我们大学生的人格创造打下了基础,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继承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健全我们的人格尊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