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
一、教材分析
《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人们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课文共10节,按地点的转换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4节,在牛顿家,主要描写暴风雨袭击英国,牛顿弟弟、妹妹害怕、惊慌的表现。第二部分是第5—10节,主要描写牛顿在空旷的后院冒着暴风雨测量风力的场景。文章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文中对暴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很好找,如:“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呼啦啦的风声”,等等。而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则是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的,如:“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等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牛顿的了解并不多,所讲述的故事与目前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也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补白。可在预习时做相关的要求,同时教学中安排交流环节。我班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阅读习惯比较良好,课堂思维活跃,而本课具体展示的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解风力的实验会让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理解词语和语言表达上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由扶到放,以学生自主探究、想象说话为主,让学生学习得更主动,更投入。
三、教学目标
整个三年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一个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形成联系上下文读懂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读懂一段话后正确提炼其要点。同时,学习把一段话说具体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训练点。除此以外,承接上一单元预习的要求,本单元不仅要在预习时读准字音,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三年级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并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点,我拟定了以下4项教学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罕、袭、泛、滥、篷、疯、撑、脖、旷、扰等生字;积学习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乱蓬蓬、疯子等8个词语;积累表示“大风大雨”的词语。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4. 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边读课文边提问。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难点是: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物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简介牛顿,导入新课。
先出示牛顿的画像图片,让学生结合预习谈谈对牛顿的了解。教师:牛顿两岁时父亲去世。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去世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亲希望牛顿能帮助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我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没法上学的这段时间。(为后文妈妈决定让他去上中学做好铺垫。)
然后出示课题,带领学生一起书空课题,尤其要提示“顿”的第四笔是竖提,指导“暴”的下半部分的书写。然后针对课题质疑,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暴风雨有多大?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在反馈预习的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辨析“蓬和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第一小节。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自读第一小节,从了解暴风雨有多大开始。在交流过程中,理解“袭击、泛滥、罕见”这些词语的意思。抓住句子“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进行分析,感受暴风雨的猛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猛烈。之后老师可以总结:这句句子所描写的画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读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通过再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做交流:①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②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③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出示句子:妈妈寻找牛顿。比较:哪句句子好?为什么?通过模仿动作,体会风很大。)
师小结:这几句句子是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让学生提前对“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牛顿的品质。
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关键句子,学习第7、8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直线划出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他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具体指导相关句子的理解。
1.“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先圈出牛顿的动作词,为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接着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通过做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 与“向”。板书:跳、测、刻、撑
师:牛顿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读读“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2.“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理解词语“心甘情愿”(查字典扫清“甘”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板书:了解风力 然后挖去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牛顿在干什么。再增加难度,隐去所有文字,让学生只看图片来说一说牛顿在干什么,训练学生的概括节意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
在学生理解了牛顿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干后,我又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暴风雨的猛烈,和弟弟妹妹的害怕,来让学生说说牛顿真!从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感悟到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板书:执着 勇敢
四、关注文本表达,锻炼质疑能力。
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文章的9、10节。我让学生自己先去读一读,然后思考有何疑问之处。在这两节中,有个比较矛盾的地方:妈妈出来寻找牛顿是让牛顿回去的。可是找到之后妈妈又没有让牛顿回去,而是没有打扰,悄悄地走了。在学生找到这个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试着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想想原因,四人小组分角色读一读,重新又回到课文的前面。这种回环跳跃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再一次从对比中体会牛顿热爱科学、热爱研究的执著精神,再次体会牛顿的品质。
五、总结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借助板书,回顾全文,鼓励学生学习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书设计: 牛顿在暴风雨中 爱研究 了解风力 跳、测、刻、撑 执着、勇敢
第二篇:牛顿在暴风雨中
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1. 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
3. 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了解风力的经过,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要求认真看、仔细听。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这场暴风雨。(板书:暴风雨)【暴风雨来临,风雨交加,人都站不稳了!暴风雨把沉重的货车都吹倒了,树连根拔起,电线杆吹倒,破坏力极大!】 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你会怎样?
2.但是就有这样的一个孩子跑到了这令人胆战心惊的的暴风雨中,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补充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齐读课题
二、寻找句子,体会暴风雨的强大
(一)直接描写特大的暴风雨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2.指名读句子。3.视频引入:【理解泛滥】大家看,河水不断冲上来,涌上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泛滥。所以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作者笔下描写的暴风雨又是一副怎样的场景呢?然后请你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当时电闪雷鸣,连房子都摇摇欲坠了。风呼呼地刮着,吹倒了树、电线杆、车子。大雨不停地下着,一会儿河水就漫过了 路面,淹没了庄稼。)【评:暴风雨来得气势汹汹!】
4.课文中用了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呢?
板书:罕见 特大 随机解释“罕见”:极少见到。
5.指导朗读
真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谁愿意来读好句子。
生个别读句。齐读句子。6.小结写法。
师:这段话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写出了暴风雨的强大。
(二)间接描写暴风雨的强大
1.这么大的暴风雨,你会怎么做?可是牛顿还没有回来,真的急坏了他的家人,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哥哥在哪儿呢?”弟弟担心地问。
“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 妹妹惊慌起来。“我去找找他,你们在家里等着,千万别出去。”妈妈说。
2.牛顿的妈妈是怎么找的? 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从第二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暴风雨的大。(生:因为风大,所以妈妈要弯着腰走路,否则会被风刮跑的。生:雨也很大,所以妈妈要缩着脖子,不然雨点打在脖子上是很痛的。生:因为风大,所以妈妈要顶着狂风。)
师:是的,大家通过妈妈的动作感受到了暴风雨的大,读好句子。
生:(个别读句,男女生读句)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句子是通过人物动作、对话描写,侧面体现了暴风雨的特大和罕见。3.理解“心甘情愿”
这时的妹妹正在担心牛顿会不会被风刮跑了,是不是这样呢?
出示句子:这个时候,牛顿真的被大风“刮跑”了。不过,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心甘情愿。甘在字典中的意思有 课文中就是指:
三、质疑与演示,明白了解风力的不易
过渡:牛顿在暴风雨中到底在做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7、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边读边圈出动词。1.暴风雨中的牛顿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1)疯子 斗篷 撑开
这几个生字在读音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写牛顿动作的词。
交流动词:跳(向、背)测 刻 撑
3.这些词语都是牛顿了解风力时的具体动作,我们将这些动作弄明白了,也就知道牛顿是怎样了解风力的了?
解决问题(向、背):怎么跳的
1)牛顿在风中是怎么跳的?(向上,向着风,背着风)
教师引读:牛顿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解决问题(测、刻):
·谁来读读牛顿测量风力的句子?个别读
·边演示,边请学生回答。起跳前,他先(确定起点的位置)。跳完后,他又(留下落点的位置),接着(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最后(用石块刻在墙上)。学生模仿说一说。·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牛顿不停地测量者风力)
· 教师引读:有时候向着风,他会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时候背着风,向上跳,他还是(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一手拿图片,一手点板书)他像个疯子一样不停的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解决问题(撑):
·现在你们了解小牛顿是怎样测量风力的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做做牛顿,测一测风力。谁愿意。
·学生表演,教师适时点拨,可是小牛顿觉得自己跳不远呀?怎么办呢?(学生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
· 我想问问小牛顿,你为什么要将斗篷撑开呢?真是聪明的小牛顿。· 可是,万一大风将你吹倒了怎么办呀?真是勇敢地小牛顿。
·谁能完整的讲一讲了牛顿了解风力的过程。自己先练一练。个别讲、齐讲。
理解“疯”字:
·现在,你们觉得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么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他没有疯,他是心甘情愿的。)·刚才的问题还记得吗,课文既然写牛顿了解风力,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暴风雨?
对啊!因为是这场暴风雨让牛顿产生了了解风力的想法,更是这场如此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让我们感受到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所以,课题不是用牛顿了解风力做题目,而是用牛顿在暴风雨中做题目。
四、学习9、10小节,学会从课文矛盾处提问 过渡:妈妈终于在暴风雨中找到了小牛顿。1.媒体出示9、10小节,集体朗读。
2.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的表现有什么矛盾?
3.解决问题: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学生交流。(明白这也是一种母爱:尊重孩子的兴趣、研究、探索。)
4.说话训练:妈妈回家后,弟弟妹妹会问些什么呢?请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
(小组讨论的形式设想三人之间的对话,联系课文1—8小节的内容交流;班级集体交流。)
五、单元小结,推荐阅读。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名人伟人的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学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我们还记得吗?我们认识了(善于学习)的陈毅,(勤奋练功)的梅兰芳、(爱动脑筋)的爱迪生、(爱研究)的牛顿。
2.老师推荐你们阅读《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一定会让你们认识更多的名人伟人,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优秀品质。
第三篇:19 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案
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积累9 个词语,理解“罕见、泛滥、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画出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3、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教学难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板书“暴风雨”。2.出示第一节。
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请你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通句子。
理解词语“罕见”“泛滥”,朗读体会暴风雨的凶猛。
3.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4.揭示课题。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牛顿。补充完整课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19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及为什么。1.按要求自读课文
2.词语学习情况反馈。
3.交流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深入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执着、勇敢
1.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体会牛顿的勇敢与执着。(1)把第7自然段读通顺、流利。
(2)知道第7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事。(3)区分“像”和“向”。
①理解“向”:这里有两个“向”字,可它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向着风”的意思就是……(面对着风、迎着风)那“向上跳”的意思就是……(朝上跳、往上跳),来,请大家一起向上跳。
②谁能用其他字来替换这两个“向”字,用一句话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牛顿有时候迎着风朝上跳,有时候背着风朝上跳。)(4)圈出动词,朗读体会牛顿的用心。板书:跳 测量
刻
(5)哪里让你感觉牛顿像个疯子?朗读感受牛顿的疯狂。(6)尝试质疑。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为什么不同的方向跳?为什么撑开斗篷跳?为什么不停地跳?…… 释疑:暴风雨中,风向、风力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牛顿只有不停地跳,才能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他刮多远。2.了解牛顿这样做的原因。
(1)引读第8小节,板书:了解风力。
(2)读出“牛顿真的疯了吗?不!”的强烈语气。
(3)朗读第6小节,体会牛顿的“心甘情愿”,对科学的热爱。3.学习在暴风雨中家人的表现。(1)弟弟妹妹的表现:担心、惊慌。妈妈的表现。
①出示第9小节,朗读体会如何把寻找的状态写清楚。②出示第10小节,找到前后矛盾处学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牛顿对待科学就是这样执着、勇敢,最后,在研究领域获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2.作业
(1)请你们将牛顿留给你的印象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2)查找资料,摘录几个牛顿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
板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跳
测量
刻
向着风
心甘情愿
背着风
勇于探索
撑开斗篷
第四篇:《牛顿在暴风雨中》课例分析
《牛顿在暴风雨中》案例评析
小昆山学校
廖曼
10.22日非常荣幸,在中山小学观摩了谢江峰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试验教材《牛顿在暴风雨中》。对我而言,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感触较深:
1、字词教学有重点,学习习惯处处抓。
常规的字词教学,一直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教而教,基本是单独列出来进行教学,没有重点,想面面俱到,如此一来便会出现上课时间比例掌控不好,或是学生把握不了课文中字词的重点。这是我在常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今天谢老师,很巧妙自然的处理了我在字词教学上的疑惑:
1、一开始,出示一组字词,问谁会读?这是我们常用的,学生也习惯性的,喜欢跟读,此时,谢老师和蔼的提示学生不要跟读,事实上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在跟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思考,甚至滥竽充数的也不在少数。
2、出示“罕见、袭击、泛滥”这组词语的时候,谢老师没有停留在读准字词上面,要求层次提升到,理解词义。但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师说出词义,学生猜测是哪个词语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带入句子朗读。这样种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跟着教学目标走。试想换种教法,让学生自己说出词义,这一环节学生不一定能准确理解词义,并且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3、成语教学这一块,谢老师是花了点心思的,“向上跳着、测量距离、撑开斗篷、了解风力”让学生连着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起说。事实上,谢老师在这一环节,是在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才能整理出完整通顺的句子,并明确课文大意。这也从重点字词的教学很自然的过度到了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教学上(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边____一边____,有时候____跳,他是要____。这样字词的教学和课文的教学就是有机的结合,不会显得唐突。
2、目标清晰,知识分类明确。
整堂课,书声朗朗,情趣浓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这跟老师知识分类、目标导向明确是分不开的。本课应掌握得知识与技能是: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等词语。过程与方法是:通过朗读质疑,让学生明白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过程;通过提问,“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小节,即第7小节,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三个“跳”字,让学生体会到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是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筋,喜欢自己去尝试的人,从而对他产生敬意。在教学设计中,谢老师将陈述性目标知识和程序性目标知识的教学做了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采用了各种方式的理解加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归纳出重点:变换方向、测量距离、撑开斗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提问的好习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也很自然的罗列出书面板书,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3、教学有重点,学会取舍。
谢老师在进行本课阅读教学中,明显有取有舍,他并没有继续引导学生对“妈妈”的动作进行深入教学,而是选择“公元1958年9月3日,英国一场特大暴风雨到底有多大?”来进行语言分析。语文课承载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中,谢老师提出“文章是从几个方面写清楚的?”这一问题,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我很赞成谢老师的这一教法:如果语文课上都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一步一步提高得更快。
总之,这是一堂很有感染力的课,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一定程度上面又学会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我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点滴的长进。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第五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1
牛顿在暴风雨中
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第四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名人,有认真学习的(生:陈毅),有刻苦练功的(生:梅兰芳),有孵小鸡的(生:爱迪生)。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电脑出示牛顿的画像)认识他吗? 生:认识!
师: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牛顿?
生: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牛顿小时侯的故事,名字叫:(电脑出示课题:学生读《牛顿在暴风雨中》),让我们和牛顿一起走进暴风雨。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师:先听陈老师读一读课文,大家听一听,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生: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笔作一个记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学生自读课文)师:请几个小朋友分节读课文。(1---4,5—8,9—10)其他小朋友听一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课文里有没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呆会儿一起提出来。
师:来,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生1:老师,我想知道什么是“向着风”?什么是“背着风”?
生2:老师,牛顿为什么要“向着风”、“背着风”、还要“撑开斗篷”跳? 生3:牛顿真的被大风“刮跑”了。这里的刮跑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4:牛顿为什么是向上跳?而不是向前、向后跳?
生5:老师,我找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既然妈妈是去找牛顿回家的,那为什么好不容易找到他,却没有打扰他?
生6:牛顿每跳完一次,为什么要在墙上作记号呢?
生7:牛顿的全身都被淋透了,那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跳”?(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分类对问题进行板书)一次一次地跳、不停地跳? 向着风?背着风?撑开?
“刮 跑”? 向上? 打 扰?
刻?
师:小朋友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大家词语的意思都理解了?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
师:(电脑出示句子:)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电脑将3个生字组成的词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
师:指名朗读句子。谁能说说这三个词语在这句句子中的意思? 生1:我来解释“袭击”。“袭击”就是攻击的意思。师:对呀,是一种突然的攻击,没有防备的。生2:我知道“罕见”的意思。罕见就是少见。师:用了找近义词的方法。
生3:“泛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水到处漫流。
师:说得大家还不够明白对吗?没关系,我们来看看画面,什么是“泛滥”。(教师播放录象,了解“泛滥”的样子)闹水灾就是河水泛滥。
师:三个词语的意思都理解了,谁能把两句句子连起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生:1658年,一场少见的、特大暴风雨突然攻击了英国。河水到处漫流,溢出堤岸,树木连根拔起。
师:这说明暴风雨怎么样?(生:很大、很可怕)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句子,让老师能听出暴风雨是很大的。(指名读——全班读)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人们会干什么? 生:害怕、恐惧、躲在家里哪儿也不去了。
师:牛顿的家人们也和你们一样,心里非常的害怕。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1——4小节,要让我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他们害怕、惊慌的样子。生:分角色朗读1—4小节
师:快速朗读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暴风雨很大? 生:(回答略)
师:我也不禁为牛顿担忧起来,在这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在干什么呢?很快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请你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电脑出示课文第7小节)
2(1)
指名朗读“牛顿干什么”的句子。(2)
全班朗读第7小节。(3)
看画面师生引读第7小节。
三、师生共同解疑,理解课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先来看关于“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测量风力”的问题。
①:什么是向着风?什么是背着风?(多媒体演示解决)②:为什么要向着风跳?背着风跳?甚至还要撑开斗篷跳? ③:为什么是向上跳?(实物演示)④:为什么要作记号?
师:狂风已经把牛顿的头发吹得(生答:乱蓬蓬),他的浑身已经被暴雨(生答:淋透了),那他为什么还变换着方向不停地跳?那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因为牛顿很想了解风力,困难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师:那你们看看,“刮跑”的引号能解决了吗?
生:牛顿不是真的被风刮跑了,而是在了解风力,所以要加引号。这说明了他对感兴趣的东西非常的执着,不怕困难,一定要把它弄个明白。
师:所以他在暴风雨中不停地跳,像个疯子,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的6——8小节,老师希望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牛顿对事物特别好奇,特别爱思考,什么事都想去试试这样的精神。生:男、女生分读6——8小节
师:其实,很多的科学家也像牛顿一样,从小就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思考,不断地实践,这才成就了他们以后的伟大事业。牛顿在狂风暴雨中了解风力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可害苦了妈妈。妈妈在干什么呢?课文里又是怎么写的呢?
(电脑出示句子)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1、指名读。
2、全班读句子,一个学生上来做动作。
师:对呀,用上了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妈妈所面对的环境是多么恶劣,她寻找牛顿找得是那么辛苦。那大家来看看刚才提出的这个矛盾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没有打扰牛顿?
生:妈妈是被牛顿在暴风雨中认真地了解风力的精神感动了,所以没有打扰他。师:那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有矛盾的地方吗?
师:看看能不能用刚学会的本领来完成一个写话练习。(电脑出示句子)请大家在“我喂金鱼。”、“明明找橡皮。”中任选一句,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
(当场交流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