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各项体育技能,从而使其的肢体得到良好发展,为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打好身体基础。遗传、环境和教育、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同时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园是主要角色,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幼儿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健康。
关键词:学期儿童;肢体发展;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学前期儿童身体正处在发育的起步期,身体全方位的发展正在全面展开,身体的各部分比较脆弱,需要充分而又合理科学的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日后身体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体育活动通过专门性、综合性、户外区域体育等形式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促进肢体发展。
一、体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肢体发展的作用
(一)通过综合性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肢体
以提高一个体育技能目标为中心,其他各项体育项目参与其中,就是所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活动“小兔摘柿子”就是以练习幼儿立定跳远,提高幼儿双脚的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在活动过程中,又设定了钻、爬、双腿跳等一些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在全身都运动的基础后,开展目标活动“立定跳远”。综合性体育活动一般在中大班开展的比较多。总之通过综合性体育活动学前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运动和锻炼,身体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通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肢体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是以区域化的形式将户外专门体育活动和户外综合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各种体育技能像室内区域活动一样划分成不同发展目的的区域。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基本包括:“钻爬区”“投掷区”“跳跃区”“运行区”等,但划分不是定性的,一般应根据本园户外实际情况来划分。在户外区域体育游戏活动开展后,幼儿通过钻爬区提高钻爬能力;通过投掷区,投掷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跳跃区,跳跃能力得到了发展等,而各项能力的提高又让幼儿的健康体格得到了增强,为健康体魄的建立打好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各种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的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各项体育技能,从而使其的肢体得到良好发展,为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打好身体基础。
二、体育活动在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户外体育活动的物质环境
所谓物质环境即指幼儿进入户外的环境。户外环境给幼儿提供了非常清新、放松、自由宽广的自然环境,让幼儿摆脱了室内较为抑制的环境,放松了心情,将各种真实情绪情感自然释放了出来。
(二)户外体育活动的心理环境
社会性认识:无论什么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规则。比如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切白菜”,幼儿就得遵守这样的规则:一个幼儿“切白菜”,儿歌结束,“切”到哪儿,哪儿的两个幼儿就得快速松手,向相反方向跑,第一个到者为胜。幼儿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以便顺利玩游戏就成了幼儿的通识。幼儿园所开展的户外体育活动几乎都包含了这样的规则,但一般不叫规则,称为玩法。另外一种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它的规则更为明显,比如在钻爬区,幼儿可以选择不同路径,按照路径来游戏,如果在钻爬过程中半途而废,就没法到达终点。总之,这些多种多样包含社会规则的户外体育活动,让幼儿对社会性规则有了间接的了解和认识,并使以自我为中心的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规则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幼儿日后认识遵守社会规则奠定了基础。
与室内集体教育活动相比,户外体育活动最大的优点就是给幼儿之间提供了很自由的不受干涉的交往机会,这一点在户外自由体育活动和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意志的培养:意志是指幼儿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儿童体育运动体现出的努力克服困难、自我说服、自我鼓励等都是促进幼儿意志形成的重要体现。例如匍匐爬的练习,需要幼儿有足够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的鼓励自己坚持练习才能让身体不触碰网,成功爬过“敌人”的“警戒线”。再如,一个幼儿面对曾经多次未跳上去的跳箱,他如何再次战胜怯懦、鼓起勇气去尝试、去超越,需要幼儿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行。幼儿通过挑战有难度的体育活动,获得成功,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比如在自由体育活动跳绳中,一些幼儿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双脚连续跳绳,那么教师给幼儿提出单脚跳绳、反方向跳绳、花样跳绳和双人跳绳的这样的难度,如果幼儿敢于挑战这些难度较大的跳绳玩法,并获得成功,就会从中体验到极大的快乐感、成就感,从而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
通常把这几个阶段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谈到发展一词。这既包括人的发展,也包括事物的发展和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发展意味着变化、进步、提高。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正如格赛尔所说:“从广义而言,发展与生命乃一件事,包括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身心的变化,如身高体重的增加,动作能力的变化,智力的进步,新情绪的发展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学前儿童(特指初生至六岁前的儿童):在这一阶段上,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互相影响愈大。在出生后的六年,儿童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不仅是量的增加过程,质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如新生儿开始主要依靠无条件反射,保证机体的生存和最初的适应,而在两三岁时,却是一个会跑、会用匙吃饭、会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流的儿童,到五、六岁时,已经成为对周围环境有粗浅认识,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已为入小学学习做好了准备,甚而至于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学前期作为人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启蒙阶段,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学前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一)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不齐全到齐全。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一般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因素。其中先天因素主要包括成熟与遗传,后天因素主要指个体所处的环境与教育。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当然和其他事物一样,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儿童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便出现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这些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发展之间一般不出现突然的中断,阶段之间具有交叉性。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童的遗传类型而决定,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虽然以暂时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剥夺就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但后者最终还是由生物因素所控制。事实上,把遗传和环境当作儿童发展两个独立因素而进行非此即彼的二分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毫无意义的。因为,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仅有作为遗传素质的生物因素和家庭、周围环境、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活动等社会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儿童自身主观心理因素的参加。这就导致了不平衡,可这并不是问题人的一生的发展本来就不是等速的,在不同时期变化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即使同是学前期,不同时间发展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学前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不同的学前儿童,虽然年龄相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往往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刚刚1岁零2个月就会说话,有的孩子已经2岁多了,还没有开口。我们说,这些都是正常儿童,而且早晚会具备基本的心理活动能力,只不过是发展速度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1、个体因素
幼儿因遗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如有的幼儿善于表达,有的羞于启齿;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听话;有的争强好胜,有的胆小怕事,这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表征。
同时,幼儿也因遗传、营养等因素造就的身体健康与否,也能影响其个体发展。如身体健康的幼儿,其行动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适应能力相应强,反之,身体羸弱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胆怯、交往障碍等现象。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经济水平、教育氛围,对孩子的个体发展有关。重视教育、善于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孩子的家庭,会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境因素还包括幼儿园环境,也就是学校环境。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保教服务,一所发展目标明确、理念科学、健康、先进的幼儿园,必将会为孩子们营造温馨的心理氛围,提供可供孩子们探究的教学环境,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为孩子们的均衡发展提供养分。环境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势必带动学前教育长足的发展。也必将影响一代人,造福一代人。
综上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所以我们要好好抓住这几点!培养好祖国的未来!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园是主要角色,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幼儿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作者:朱家雄、汪乃铭等.书名:学前儿童卫生学[M].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份:2006年7月.页码:4—9 2.作者:蒙台梭利.书名:幼儿教育方法[M].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年份:2004年1月.页码:19—2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4.薛菁华,孙圣和.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第二篇:教案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因素二
第二节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一、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
(一)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根据爱和要求这两个维度,将家长的教养态度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民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忽视型。
1.民主权威型:父母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父母表现出热忱和关心,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2.专制型:提出很高的标准,“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在这种抚养方式中成长的学前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在学校中有较好的表现。
3.溺爱型: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
4.放任忽视型: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即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压力或自己遭遇了重大挫折或不幸,或家庭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讨论:
1.这四种教养态度分别对个体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2.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原因有哪些?
不少事业有成的人因忙于公务、应酬而忽略了家庭特别是孩子,事实上,为人父母者如有更多的时间与儿女在一起,不但能促进家庭和睦,而且还会提高大人们的工作业绩。
和儿女在一起,是指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干家务、一起进餐、一起游戏以及一起休息等,尤其是在儿女相对较小的时候显得更为重要。
案例分析:
明明爸爸从不对明明生气,但也从不过问明明的事情,明明向爸爸说起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爸爸也只是心不在焉地“嗯”一下,眼睛却看着别的地方。明明爸爸说其实他不喜欢小孩子。明明的所有事情都由妈妈负责,每天早上明明都是第一个到幼儿园,要等很长时间才会有小朋友来和她玩,因为妈妈要赶着去很远的单位上班,每天下午妈妈都是匆匆忙忙接上明明就走,因为妈妈要赶回家做饭。明明的妈妈太忙了,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务还要看书学习写论文,根本没有时间和明明一起玩,有时明明要求妈妈跟她玩游戏,妈妈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没时间!你自己玩吧!明明的幼年时期就这样孤独地度过了。
请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分析以上案例。
(1)明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哪种类型?
(2)结合案例谈谈父母应该怎样做。
三、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一)皮革玛利翁效应。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和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道德品质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一定要符合孩子实际情况。
正确发挥家长对子女期望的积极作用的条件
思考题: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一般是哪些原因,可能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第三节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构成家庭生活环境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
1、家庭结构的概念
2、家庭结构的形式
(1)核心家庭:a、概念
b、优点、缺点
(2)主干家庭:a、概念
b、优点、缺点
(3)单亲家庭:a、概念
b、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4)重组家庭:a、概念
b、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1、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的概念
2、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庭经济收入:
(2)家庭经济来源:
(3)家庭经济支配:
讨论:家庭经济状况好、家庭经济状况差对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
(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气氛、秩序和稳定程度,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更大。
2、家庭成员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2)家庭成员关系不好:a、表现:家庭成员关系不好,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婆媳不和,二是夫妻不和。
b、减少夫妻离异对子女的影响:
(四)家庭生活方式
1、家庭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1)家庭生活方式的概念
(2)基本要素:a、家庭生活观念、活动、条件三个概念
b、三要素的关系
2、家庭生活方式中对子女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因素
(1)家庭饮食营养方式::有些孩子偏食、厌食以及肥胖儿童增多,主要是不良饮食营养习惯所造成的。
(2)家庭消费方式:赶时髦的消费、重物质轻精神上的消费、消费中的奢侈浪费、缺乏计划性的消费、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的消费等,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应科学地有计划地消费。
(3)闲暇利用方式:影响孩子的家庭成员兴趣爱好广泛,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发展多种特长;闲暇生活文明化,内容健康,情趣高雅,不仅能使孩子得到休息和娱乐,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4)家庭起居习惯:
家庭生活起居习惯:有规律的习惯有利于孩子成长;混乱的习惯影响效率
(5)家庭人际交往方式:家庭成员间积极的交往,使孩子感到安全、幸福。交往的方式可分为非言语交流,如拥抱、亲吻、抚摩、目光、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等;言语交流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父母与子女间应多进行双向交流。
第四节家庭的社会背景
一、家庭所处的历史时代
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
(一)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的概念
(二)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三、家庭所处的国度
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课后作业(任选一题,进行思考作答):
1.社会上有不少有成就的人是来自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或是文盲的家庭,你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2.社会上有不少有成就的人是来自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家庭,你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3.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家庭的哪些因素对你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篇:教案 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一
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教学,掌握影响家庭教育的四大因素;
2、分别明确家长自身素质、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的社会背景如何影响家庭教育,学会利用其有益影响,消除其不利影响。教学重点:
家长自身素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生活环境的构成因素;家庭生活环境各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教学难点: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生活环境的构成因素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家长自身的素质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思考家长自身的哪些因素影响到家庭教育。然后总结归纳。从五个方面来介绍,一、身体素质。家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困素。主要表现在1、遗传(孕期尤其重要)2、生活习性两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
二、文化素养影响着家长的理想、情操、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影响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家庭的生活方式、家长的职业、经济收入; 1.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 对人才的理解越正确。2.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 与教师的配合越融洽。3.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 越懂得科学地教育子女。教育能力:指家长运用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策略和艺术,既包括了解认识孩子、观察记录孩子的能力,也包括分析评价孩子、指导发展孩子的能力。观察、记录孩子的能力
(一)观察要经常化
(二)观察要全面化
(三)记录要简洁化
(四)记录要多样化
如文字、录相、保存孩子的作品等。分析、评价孩子的能力
(一)全面分析孩子
“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二)正确判断孩子
(三)科学评价孩子
(四)纵向比较孩子 指导、发展孩子的能力
(一)指导的早期性
(二)指导的针对性
(三)指导的艺术性
(四)发展的全面性
(五)发展的多样性 思考题: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家长科学评价孩子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影响?
三、道德素养,家长的道德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视频:妈妈洗脚 保护孩子的心灵
四、心理素养。家长的心理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心理扭曲的家长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教育素养。家长的教育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直接因素。
父母如果拥有某方面的教育知识,就会有利于孩子这方面的发展。如音乐世家、医生世家等。
贫穷的代际传递。
案例一: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
案例二: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那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通过两个案例来理解教育素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四篇: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必定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影响等方面。
一。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1,游戏机会
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到学习各门学科的困难,2,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3,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活动的空间,是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4,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
二.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1,同伴
同伴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
2,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儿童游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自身的条件。
对2岁孩子的家庭活动和3-4岁幼儿的班内活动观察表明,在活动的选择上,男女存在显著的差异。
3,健康状况
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其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4,认知风格
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爱好的研究发现,场依存性认识风格儿童的社会性兴趣更加明显。,而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儿童更喜欢单独游戏。
想象力的高低对儿童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三.家庭的影响
1,父母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生活的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的居住环境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a.父母是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从外部实现的。
b.父母的作用会对儿童游戏的性质产生影响。
c.父母对待男、女儿童的不同方式,对儿童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影响极大。
d.父母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来自于对儿童房间的布置上。
2,电视
第一:看电视的时间影响游戏行为。
第二:电视能促进儿童的想象和游戏。
第三:电视妨碍或干扰儿童的想象性游戏。
第四:看电视时是否伴随玩玩具对游戏的影响。
第五篇: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必定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影响等方面。
第一节 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1.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到学习各门学科的困难,特别是没有参加过社会角色游戏的儿童,这种困难更为显著。由此可见,游戏机会的提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为儿童游戏提供“均等”的机会尤为重要。所谓“均等”即有平均、平等的意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适宜的参加游戏的时机。
我们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平等、适宜的机会,让每个儿童都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游戏,让幼儿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拥有游戏的机会;最终并非每个儿童都能如愿以偿,但正式这种主动去体验的过程,让幼儿从中得到一种社会化的学习。
因此,为儿童提供均等、适宜的游戏机会,对儿童游戏的发展极其重要
二、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
在较长的游戏时段(约30分钟)儿童才有时间逐渐发展出社会和认知层次较高的游戏形式(包括完整的游戏活动、团体游戏、建构游戏、团体一戏剧游戏);而在较短的游戏时段(约15分钟)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结伴游戏,不能相互协商、讨论或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建构材料,往往只从事一些社会和认知层次较低的游戏形式(包括平行游戏、旁观无所事事、转换行为等)。
三、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活动的空间,是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1.室内环境的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行为。
活动室的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
空间密度=——————————————————
儿童的人数
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不可用空间即指家具所占的区域、家具之间的狭窄区域、教师所占的区域等。
2.室内空间的安排方式也会对游戏的质量产生影响。
希汗和德发现将大型托儿所分隔成较小的区域,可降低粗暴行为的发生,并使自由活动时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多。
3.儿童在不同的游戏角落,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社会性游戏。
4.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位置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设备放置在中央位置时,其使用率较高,且可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的游戏。
5.游戏场地的类型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是指户外游戏场地的类型,包括传统的游戏场和现代化的游戏场。
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
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儿童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给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儿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时就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行为特征;给儿童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游戏材料时,儿童就会创造他们自己的玩法;完全陌生和比较复杂的玩具材料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只有中等熟悉和复杂程度的材料比较容易导致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行为的产生。
一个儿童如果在游戏期间,被提供的机会越多,发生新的学习的可能就越大。
玩具的种类决定了儿童对该玩具的反应。
一、父母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生活的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的居住环境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1.父母是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从外部实现的。
2.父母的作用会对儿童游戏的性质产生影响。
3.父母对待男、女儿童的不同方式,对儿童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影响极大。
4.父母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来自于对儿童房间的布置上。
第二节
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同伴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
儿童是通过游戏与同伴交往的,而儿童语比自己年长儿童的社交经验有助于促进其社交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年长儿童还能促进年幼儿童游戏质量的提高。
同伴的性别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发生有影响,同时还影响着儿童对玩具的偏爱及其游戏的风格。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儿童游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自身的条件。
对2岁孩子的家庭活动和3-4岁幼儿的班内活动观察表明,在活动的选择上,男女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幼儿园里,孩子游子中倾向于选择同性伙伴,而且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在社会性游戏中,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同性别的儿童作为游戏的伙伴。
儿童的性别还直接影响他们对玩具的偏爱程度。
三、健康状况
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其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威廉姆斯比较了2岁半和5岁半正常儿童与语言损伤儿童的象征游戏,结果发现语言损伤儿童的象征性游戏明显比正常儿童低。
迈徳斯研究了74名残障儿童的社会及认知游戏,结果发现残障儿童并不因年龄、性别、智商或残障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游戏行为,但患有智障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多非游戏行为或单独游戏行为,联合游戏或合作游戏行为的比例较少。
约翰森和艾希勒比较了一般儿童与残障儿童在玩具的使用及社会与认知游戏上的差异。虽然他们所处的教室环境不同,但结果却极为相似。
四、认知风格
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爱好的研究发现,场依存性认识风格儿童的社会性兴趣更加明显。,而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儿童更喜欢单独游戏。
想象力的高低对儿童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第三节
二、电视
第一:看电视的时间影响游戏行为。第二:电视能促进儿童的想象和游戏。第三:电视妨碍或干扰儿童的想象性游戏。第四:看电视时是否伴随玩玩具对游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