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1.2《水浒传》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2《李逵负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对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2、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2、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作业】
1、阅读《世纪金榜》中《水浒传》的有关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课外阅读《水浒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的喧嚣让曾经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似乎都沉沉睡去,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我们依然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之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108将中的“黑旋风”——李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水浒传》有关常识
1、作者
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一说浙江钱塘人)。元末明初作家。
施耐庵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山寨首领王伦嫉妒林冲,要他下山打劫。林冲下山等了三天,才见有一人经地。此人乃青面兽杨志,林冲同他拼杀多时,未见胜负。王伦劝住二人,邀杨志上山。林冲入伙坐了第四把交椅,杨志不愿入伙,下山去了东京。杨志在东京投靠无门,只好卖祖传宝刀,凑一点盘缠。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欲夺宝刀,被杨志杀死。杨志充军大名府留守司。留守蔡京女婿梁中书看中了杨志的武艺,要杨志护送价值10万贯钱的生辰冈到东京为蔡京祝寿。此事被赤发鬼刘唐打听到后,劝晁盖劫下这批不义之财,晁盖请智多星吴用想办法。吴用请来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七,公孙胜等7人,决定在黄泥岗劫取这批生辰冈。
杨志一行人来到黄泥岗,晁盖等扮作贩枣商人,趁杨志手下买酒喝的当口,投下了蒙汗药,将他们药昏,劫走了生辰冈。杨志醒来,发现生辰冈被劫,知道大祸临头,便去青州龙山做了强盗。梁中书告知蔡京生辰冈被劫,蔡京下令济州府捉拿贼人。济州府尹派何涛负责此案,经查知是晁盖等人所为,何涛带人到郓城县捉拿晁盖。县中押司宋江是晁盖好友,闻讯后立即给晁盖报信。晁盖烧了自己的庄园。大败何涛,率领众人投奔梁山泊。
王伦存心刁难,不肯收留。林冲大怒,杀了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泊首领。晁盖在挫败官军,稳住梁山泊之后,派刘唐带上书信、金银去答谢宋江。宋江退了金银,怍了书信。返回住处中途被阎婆拦住,将宋江强拉至家中,欲将女儿许配给宋江,以答谢他多年接济之恩。宋江不重女色,勉强在她家中留宿一夜,谁知书信被阎婆惜发现,她一口咬定宋江暗通梁山泊,要报官。宋江苦苦哀求无效,一气之下,杀了阎婆惜,逃回宋家村。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他们却有意将宋江放走,让宋江躲进了柴进庄上。宋江在那遇见了逃难到此的武松,二人拜为兄弟。
武松病愈,告别宋江去寻找哥哥武大郎。武松路过景阳岗时打死了猛虎,被阳谷知县任命为步兵都头。一日,武松在阳谷县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兴,将武松引回家中。嫂子潘金莲见武松相貌魁梧,顿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松申斥。
不久,武松为知县押运财物去了东京。武松走后,潘金莲同开生药铺的本地一霸西门庆勾搭成奸,用药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回县得知此事,向知县告状不准,盛怒之下,去酒楼杀了西门庆,又杀了潘金莲,被判罪发配孟州。孟州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求武松帮助夺回被蒋门神抢占去的快活林的店铺。武松酒醉后痛打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这蒋门神通过张团练买通张都临,诬陷武松偷盗宝物,判武松充军。武松被押上路,在飞云浦折断枷锁,杀死了想害他的4 个公人,折回孟州城,杀死了正在设宴庆贺除掉武松的蒋门神、张团练和张都临,逃出孟州。在十字坡孙二娘将他扮为行者,让他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
武松又在白虎山孙家庄遇见了宋江,宋江是去投奔花荣的,二人结伴而行,在瑞龙镇分手,宋江去往清风寨。清风寨有两个知寨,正知寨刘高是个文官,他嫉恨副知寨花荣。宋江一到就被刘高捉住,说宋江私通清风山草寇,花荣也因此受牵连。清风山头领燕顺、王英等人闻讯后下山救了宋江、花荣,大家决定去投奔晁盖。快到梁山泊,石勇捎来宋江父亲假托病故要他回家的家书,宋江赶回,被官府捉住,刺配江州。在江州,宋江得到戴宗和李逵的照。但因酒醉在浔阳楼墙壁上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蔡京的儿子蔡九判处死刑。正准备行刑时,梁山泊英雄前来劫走了宋江。事后,29位英雄在江州白龙庙聚会,浩浩荡荡返回梁山泊,宋江在山寨中坐了第二把交椅。
上山不久,宋江接来老父,李逵也回家接母亲上山,行至途中,遇一李逵打劫,捉住之后,才知此人名叫李鬼,说他有90岁老母无人奉养,李逵送他10两银子,劝他改恶从善。后来李逵发觉上当,杀了李鬼,而李鬼的妻子却溜掉了。回到家中,母亲已双目失明,李逵哄母亲说:我做了官,接娘去享福。背着母亲上了路。一日,行至沂岭,李逵为母取水,回来后发现母亲被虎吃掉。李逵大怒,连杀了4 只老虎,被猎户迎进曹太公庄上。这时,逃来此处的李鬼妻子认出了李逵,曹太公等人正准备暗算李逵,幸亏梁山泊派来朱贵等人帮助,李逵才脱险回了山寨。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回到京师,徽宗下诏,令宋江去平定淮西王庆,随后又调去平定河北田虎和江南方腊。在平定方腊军的过程中,义军损失惨重,虽然最后擒获了方腊,大功告成,但却阵亡72条好汉。回军途中,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盘膝打坐安然而死),残废的武松不愿回京,就在这里出了家。离开杭州后,林冲瘫痪,杨雄、时迁、杨志病死,燕青又悄然离去。到了苏州,李俊、童威、童猛又离去。等到大军回京驻扎陈桥驿时,只剩下20余名头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4 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用毒药掺入御酒药死了宋江和李逵。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在悲剧中结束了。
5、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三、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段)——惊闻宋江,霸强刘女。
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发展(第2-7段)——大闹山寨,负荆请罪。
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结果是假松江所为,李逵负荆请罪。
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李逵与燕青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
结局(第13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四、分析李逵性格特征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
(一)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2)“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的出。”
点拨: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时,顿时火冒三丈,直呼宋江的大名,甚至当着宋江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大骂宋江“畜生”。回到梁山砍到黄杏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并警告宋江,若不还人家女儿,早晚都要杀了他。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的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崇尚正义,嫉恶如仇,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其实这是李逵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二)粗蛮鲁莽、不分是非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点拨: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是粗话的。
(2)燕青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道:“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七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二)《水浒传》中李逵之形象
李逵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义”和“蛮”,表现出“纯义至蛮”的特点。
所谓“纯义”是说李逵的心里只有“义”,至少是一切以“义”当先,他的“义”是纯粹的,并无一己之利。
所谓“至蛮”,是指李逵粗豪鲁莽到了无以富加的程度。李逵外号“黑旋风”,他的粗豪鲁莽夹杂着威猛,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有诗句为证:“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第三十八回)
1、性格之“纯义”
(1)重义气。
对待朋友,他情义之浓到了两肋插刀、不顾性命的程度。
如:劫法场救朋友。他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最前头。(第四十回)
(2)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这是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如:他听说宋江抢了民女时,就大骂宋江“畜生”。他的这种打抱不平的行为是无私的。(第七十三回)
再如:听说李鬼有母在堂,便送他十两银子做本钱。(第四十三回)
(3)维护梁山聚义事业,是他“义”的集中表现
在李逵眼里,梁山聚义不仅是结义兄弟同甘共苦的义举,也是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义举。所以凡是与梁山聚义相违的事情,他就坚决反对。他是最积极提倡聚义的人,也是梁山上反招安最激烈的人。
如:当宋江被迫与官军对抗时,他跳起来叫道:“都去,都去,但又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便罢!”(第四十一回)
再如:他的理想就是“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第四十一回)。
再如:当最后宋江自知吃到毒酒后,来找李逵,对他说到“朝廷赐酒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第一百二十回)
李逵的“义”是纯粹的,但他的“义”又“纯粹”到近乎盲目的地步。如他将宋江视为义的化身,对之崇拜得无以富加。他平时因为宋江的拘管而按奈性子的事很多,而无奈接受招安和无怨无恨地认可宋江的药酒便是典型的例子。“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第一百二十回)
2、性格之“至蛮”
(1)粗蛮鲁莽
李逵的一言一行常常带有粗鲁之气。本是个善良之人,对下层百姓具有同情心,但因他粗鲁,坏脾气也经常撒在一些下层人身上。
如:“原来这寿张县贴着梁山泊最近,若听得‘黑旋风李逵’五个字,端的医得小儿夜啼惊哭,今日亲身到来,如何不怕!”(第七十四回)
再如:在酒楼因误会了酒保欺负自己,便“李逵听了,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水浒传》将许多人物统合在“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中,同时又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性格的立体感,使人物更富于个性化。
比如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家庭富足,受父亲的封建传统思想熏陶极深,因此他虽然仗义疏财,结识不少江湖好汉,但并不主张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对江湖义气的追求。在上梁山前,他为了江湖义气,私自将官府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通报给晁盖等人;在杀死阎婆惜后,又因为要尽孝于父亲,便到处躲藏不愿落草为寇。但他最终还是受到造反者的“牵连”,处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报效朝廷无望,无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一面用义来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汉的野性,一面又用忠来满足朝廷降将的心理平衡,从而使他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终不能与封建正统思想决裂,一旦有了适宜的气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除了宋江,整部小说中,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描写得最为突出的。
3、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
金圣叹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这句评语点明白话对于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
五、讨论《水浒传》的小说主题。
1、“忠义”说
2、“农民起义”说
小说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尽管领导这支义军的主要领袖并不出身于农民,且在思想上打着“忠义”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些领袖出身于“庄稼田户”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有一种“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的气概和“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一大批庄客佃户、农民渔夫。他们在官逼民反,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治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这就清楚地规定了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质是农民起义。
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3、“市民的意识与追求”说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之所以喜爱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水浒》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杀贪官污吏,拒千军万马,一往无前,“敢于大弄”。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特别是当这种勇力和智谋表现在为百姓抱不平、申正义时,更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鲁智深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说“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都由于建筑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而更加激动人心。小说中的李逵、阮小
七、鲁智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学”“大头巾”的虚伪做作、心胸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水浒》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带有一定的市民意识,与后来涌动的个性思潮息息相通。至于小说反对钱财的积聚与贪求,强调“疏财”以成“义士”;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的气息。
六、布置作业
1、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四大粗人”形象:《水浒传》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岳飞传》中的牛皋。他们都是“粗”人,但每个人的“粗”又是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二篇: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屈原《湘夫人》
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九歌•湘夫人》教案周建忠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 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 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之后继续写反常现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为什么是反常现象呢?因为鹿通常应该在野外吃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一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证。蛟龙由于是雌性龙,所以一般都深潜水底而不会来到水边上。
第一段中,在五组情节链的基础之上,抒发了作者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非常高兴,盼湘夫人的降临——“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绪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悲伤的,并多次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因对方爽约而带来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我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 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段译文: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篇:语文:3.1《将进酒》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将进酒》教案
李白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1)正音正字
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ãn)烹(pēng)馔(zhuàn)恣欢谑(zì)(xuâ)径(jìng)裘(qiú)(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学生讨论)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 乐 愤 狂 愁(教师板书)
(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3.“钟鼓 馔玉 不足贵”
(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板书)
4.“主人何为言少钱?”(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 乐 愤 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情、愿)李白
时光易逝 人生如梦 蔑视权贵 反客为主
悲 乐 愤 狂
人生易老 及时行乐 自比陈王 酒酣意浓
愁(情感的落脚点)
第四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2.4《聊斋志异》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4《聊斋志异》之《王六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生平及其《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疏通文章大致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的友情。
3、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理解人物的主要性格。【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颂的真挚的爱情和友情。
2、以鬼喻人,表现世间的真情与善良。【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颂的真挚的爱情和友情。
2、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鬼故事听说过吗?鬼是令人害怕的,总是以铮狞的面目出现,但是,在作者笔下,王六郎却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鬼和我们平时听说的鬼有什么不同不处?
二、作品与背景介绍
1、“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为什么以谈神说鬼来寄幽怀?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但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同时文字狱的威慑,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及‘南洪北孔“的悲剧。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他的“刺贪刺虐”才能入骨三分,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异》闪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2、《聊斋志异》是怎样的一部书?知道其中的故事的同学略述一二,教师再小结。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促织》、《席方平》(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考弊司》、《书痴》(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鸦头》、《细侯》(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阅读课文,疏通文字。
2、复述《王六郎》大致内容。
一名渔夫经常以酒来洒在地上来祭祀河中溺死的鬼。其他渔人一般没什么收获,只有他总是满筐的鱼儿。一天,一名少年来到渔夫这里,二人开始饮酒。这位少年自称王六郎,喝着许渔夫的酒,帮着渔夫驱鱼。
一天,少年忽然向渔夫表明其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道别。因为在某时某地,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为水鬼,他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转世投胎。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讨论深入:
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
提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相信没有人会去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因其所作所为,正是一般“人之常情”。
五、比较阅读 阅读民间故事,“水鬼与渔夫”,说说内容和主题有何不同? 明确:
(1)民间故事的讲述者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
(2)蒲松龄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营养,加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在“水鬼与渔夫故事”的基础上,削弱了果报的因素,将王六郎与许姓渔夫的交往重加笔墨,改写成了一篇人与鬼知己相交的故事。
(3)民间故事大多叙述比较简略,蒲松龄则增加了很多细节,曲尽情态。像王六郎为许氏驱鱼的情景“果闻唼呷有声”,声音如在耳边;“欻有羊角风起,随行十余里”这一细节,把王六郎对许氏的留恋之情,描摹得神异而感人。
附:“水鬼与渔夫”的民间故事
据说在台湾某一条河里住着一个水鬼,为了能早日离开冰冷的水里好去转世投胎为人,他每天都想尽办法,为的就是能拉一位活人到水里作他的替身。但由于地处偏僻,少有人经过,他始终就是找不到能代替他的活人。倒是有一个渔夫,经常在这里捕鱼。但是他太机警了,所以水鬼一直无法顺利得手。
有一天,水鬼想到了一个法子,在鱼夫撒网打鱼的时候,暗中把鱼儿赶跑,让渔夫打一整天鱼,还是没有任何的收获。天色渐渐暗了,水鬼趁渔夫低头看网不小心的时候,用力一拉将渔夫拖下水并用力的按在水里,过了一会儿,水鬼看渔夫一动也不动,不禁兴奋的叫了起来:“哈哈哈!我总算抓到替身了。”水鬼急忙将身上的鬼牌插在渔夫身上,然后高兴的跑到閰王那儿交差了。谁知道渔夫精通水性,只不过是装死骗骗水鬼罢了,等水鬼一离开,他就带着水鬼的鬼牌回家去了。
水鬼一到閰王府,高兴的向閰王说:“我终于找到替身了,这下子我可以顺利投胎去了吧!”没想閰罗王开口大骂:“你这个胡涂鬼,被渔夫骗了还不知道,赶紧去要回你的鬼牌吧!否则这辈子甭想投胎做人了。”水鬼急急忙忙赶回水里,发现渔夫早已带着他的鬼牌离开了。不知所措的水鬼找到了渔夫的家,可怜的向渔夫求着说:“求求你,渔夫大哥。请您把鬼牌还给我,不然我就永远无法投胎转世了,求求你!”说着说着水鬼竟然开始哭了起来。渔夫听到水鬼的哭声心一软,终于说话了:“好吧!我把鬼牌还给你,但是为了惩罚你,以后你得天天帮我把鱼赶到网里才行。”水鬼万分感谢的连声说:“好的,我一定天天帮你将鱼赶到网里。”于是,渔夫开门将鬼牌还给了水鬼。
从此以后,渔夫到河里打鱼时,水鬼便会在河里到处游动,将鱼儿赶进鱼网里,让渔夫每天都满载而归。而渔夫看水鬼每天在河里孤单的生活也非常的难过,于是他常常带些酒菜,请水鬼到家里来吃饭聊天,日子一久,两人竟成为了好朋友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五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3.6《红楼梦》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6《红楼梦》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2、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作者曹雪芹生平与创作。
4、了解《红楼梦》内容提要。
5、树立竞争不等于一味对抗、友爱利于互助进步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筛选并概括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结合细节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比较阅读。
学法:自主思考、同位讨论、课堂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来看两首《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同学们看看说的是谁?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说:“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明确:林黛玉 薛宝钗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二、背景资料
1、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第七回)
四、课堂小结
本课时我们通过筛选并概括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结合细节分析,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细节描写主要是个性化语言描写。
五、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红楼梦》,探究问题:
宝玉的两个大丫头,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试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二人个性化的形象特征。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