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5:1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心理学中“皮革马利翁效应”的有关原理应用于口头表达有关课程的教学中,着重从教师、演讲者、听众三方面阐述了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应用方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论述了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皮革马利翁效应

演讲教学 口头表达能力

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其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1]。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的体现必须通过出色的口才表现出来。所以口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工具,是人们智慧的综合反映,良好的口才是卓越人才开拓前进的有力武器。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你能面对多少人讲话,你的成就有多大!股神巴菲特说:有一件事你是必须做的,不管你喜欢与否,那就是轻松自如的当众演讲,这可能得花些功夫,这是一种财富,将伴随你五十到六十年之久,如果你不喜欢这样做,那就是你的不利条件,同样会伴随你五六十年,这是一项必备技能。可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在将来的职场上获得成功,除了要掌握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多年的演讲教学中,我发现将皮革马利翁效应应用到演讲教学中是培养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2]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暗示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暗示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心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不自觉地暗示着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强烈的暗示”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就是“最有发展前途者”.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

心理暗示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演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应用这种心理暗示培养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教师要做学生们的皮革马利翁

自信心是演讲成功的基本要素,在演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一般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的, 尤其是重要人士或权威者的评价被视为认识自己的最重要因素。顾泠沅博士曾经说过: “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维系着学生的自信。”在教师赞扬的点头、鼓励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中, 学生得以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从而正确认识自己, 肯定自己。而自我概念的提升又更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消除了自卑感。就是在这样看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感情交流之间, 学生逐渐树立起了自信心。自信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为拥有者打开成功之门。[3]

经过多年的演讲教学,我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是第一次在大 庭广众之下讲话,因为现在的高考是不考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很少受这方面的训练,大部分的学生上台演讲都会表现得缺少自信、紧张、恐惧,很多学生告诉我,自己在台下已经练习得很熟练、很流畅了,可是一上台,看到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就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记得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如下从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消除学生的恐惧。第一,教师要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消除学生们上台的恐惧感。

教师要告诉学生们,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指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上台的恐惧,甚至许多职业演说家都从来没有完全消除登台的恐惧。让学生们认识到上台的紧张是很普通很平常的情况,那么就没必要为自己的紧张感到焦虑的了,认识到这一点,部分同学上台的情绪反倒放松下来。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不管台上的学生讲得精彩还是糟糕,教师都要表现得对台上同学的演讲很感兴趣。要始终以赞许的目光、欣赏的表情、入神的倾听姿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心理暗示:你讲得真精彩,我都听入迷了。在教师的积极暗示中,很多开始表现不佳的学生还真以为自己的演讲吸引住了听众,随着演讲内容的展开而渐入佳境。第三,在学生们演讲完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演讲中表现出的哪怕一星半点的闪光点或某些独特的表现大加赞扬,让学生们认为即使我的口才不是最好的,但我总有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

二 教师要指导学生们做自己的皮革马利翁

教师的心理暗示固然重要,但最有效的心理暗示来源于学生本人,就是说学生只有自己做自己的皮革马利翁,在演讲中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指导学生怎样成为自己的皮革马利翁。

1.演讲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学生只想正面的因素,避免去想负面因素。

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 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积极暗示,事物就会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

种负面暗示,事情往往就会朝糟糕的方向发展。演讲前的心理暗示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在演讲前总是担心自己的演讲会紧张、大家会取笑自己、到台上会忘词之类的负面因素,那么他的演讲就真的会出现他担心的结果,至少会朝着他担心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演讲前他总是在想象自己的演讲怎样地声情并茂、口若悬河、听众是怎样被紧紧吸引、讲完后掌声经久不息等等之类的正面因素,那么他的演讲即使没出现他所想象的最完美的结果,也会朝着他想象的方向发展。但不尽人意的是:笔者在多年的演讲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演讲前的心理状态都是担心,无意中在进行负面的心理暗示。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将这种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学生们,让他们懂得这种心理规律对演讲结果的影响。然后可以在演讲课上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这种心理训练,尽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自己的演讲的最美好的结果,并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想象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接下来在课后作为课外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强化这种心理暗示。

2.演讲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表现得信心十足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到:强制的行为可以控制感觉。所以当我们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强制自己去做象娱乐、会朋友等快乐的事,表现得好像自己很快乐,而往往这些快乐的行动会使你获得真正的快乐感觉。如果你面对听众感到恐惧,你要表现得很有自信,运用一切意志来达到那个目标,自信就很可能会取代恐惧感。

詹姆斯的这种理论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另一种解读,那么在演讲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同学们在演讲的过程中运用一切的意志,表现得大方、自信,很多学生刚开始演讲时听众看得出这种“大方”、“自信”是刻意表现出来的,也看得出这种“大方”后面的做作,“自信”后面的慌张,但随着演讲内容的展开,大方和自信会自然地从演讲者的身体和语言中体现出来,而不需要再刻意地表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自己在不断地暗示自己:我很自信、我的演讲很有吸引力,虽然刚开始是在用意志表现得很自信,但慢慢地自信和勇气会真正地取代紧张和恐惧。

3.演讲后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多回顾自己精彩之处,对失 败之处一笔带过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将一所大学的两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球队的比赛过程录下来,并将录像带分别提供给两支球队,要求球员要仔细观看。不同的是:第一支球队录下的全是他们的失误和糟糕表现,第二支球队录下的全是他们出彩之处。结果在后来的比赛中第二支球队都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第一支球队。[4]这个实验再一次验证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将注意力集中在失误和过错中,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事物就会朝所注意的方向发展。将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优异的一面,则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事物同样会朝所注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每个学生演讲完后,教师要多强调该学生的出彩之处,而对失败之处点到为止。而且要提醒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最满意 的地方,还要求台下的听众在课后只对该生的优点大加赞美。

三.学生之间要互相做其他人的皮革马利翁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体会到皮革马利翁效应,比如当我们面对很多人讲话时,如果发现大家对自己讲的内容很感兴趣,都在认真倾听,就会越讲越精彩,不知不觉表现得妙语连珠、热情洋溢。可当我们发现听众都在做别的事情,没几个人在注意自己的讲话时,我们会兴趣全无,只想匆忙结束发言。因为听众对你讲话的态度对你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心理暗示。知道了这个规律,在演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在台下当听众的学生提出要求:不管台上的同学讲得怎么样,也不管自己对台上同学的演讲内容是否感兴趣,每个听众都要刻意表现出被台上同学的演讲吸引住了的姿态,不允许开小差、讲小话,但可以不失时机地为台上同学喝彩、和台上同学互动。甚至可以围绕台上同学的演讲讨论。但不管怎么做都要让台上同学觉得大家的注意力在他的演讲上面。要让同学们懂得今天你是他人的皮革马利翁,明天他人就是你的皮革马利翁。

总之,在演讲教学中,皮革马利翁效应的正确应用是提高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这个途径的实现,需要教师、演讲者、听众三方面的完美配合、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美﹞戴尔﹒卡耐基。语言的突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第5页

﹝2﹞李雷雷。皮格马利翁效用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1(3):第161页 ﹝3﹞石磊、朱庆伟、刘蓉洁。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理论导刊2007(9)88—90 ﹝4﹞可欣。心理奇境﹝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第18页

第二篇:“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红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摘要: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对现实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关健词: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英语教学 1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词来自于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进行的一个经典研究“: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在这个旨在纠正教师偏见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一项预测学生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并称他们为“学术有为,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和冲击力,是未来的花朵”。一个学期后,研究者再对这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发现,他们的分数有明显的提高。研究者认为,导致学生成绩提高的原因是这些所谓“学习有为者”名单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据此,罗林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了“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将在教学效果上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良好作用。在这个试验中,老师在获取某些学生有潜力的信息后,产生了期望,而期望化作了对学生的关注、鼓励,学生则因老师的鼓励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从而产生了向上的巨大动力。

“罗森塔尔效应”经常被教育学家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青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因十分欣赏和迷恋“她”,他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雕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国王对少女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武,爱神赋予了雕像生命。这虽然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却隐藏着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揭示的科学道理。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需要四种教育心理机制:(1)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2)反馈,即教师对其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3)输人,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4)鼓励,即罗森塔尔所指出的,对学生的输出,对他们做出的反应,给予真挚的鼓励。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启示。在现行教育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虽已列人教育学的典章,但这种信念并没有在每个教育者的头脑里扎下根。在有些教师的眼中,可造之才总是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只是少数几个尖子;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只能“广种薄收”,至于成绩不佳的差生更是“朽木不可雕也”。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也人为地造成了“幸运儿”和“不幸儿”。其实,这种偏见早已被罗森塔尔的实验所否定。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就会有所发展。教育不要仅限于几个尖子,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放低录取门槛、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充分地认识皮格马利翁效应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已经感觉到大学扩招所带来的问题。他们普遍感到由于门槛的降低,学生的英语水平也降低了;不仅如此,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热情也比扩招前要差得多。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如果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来对付现在的学生,效果必然大不如前。有些教师就产生了倦怠情绪,并感到力不从心。如果教师能够重新认识皮格马利翁效应,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些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差得多,而是大有潜力可挖。如果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好的效果,而又不断地疲于应付,那么后果将是长期性的。2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教师的要求

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其次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关键。再次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渊博,知识面宽广。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学习,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科学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者。再者,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身威信的作用。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是师生之间积极肯定关系的表现。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直接关系。一个教师必须在学生中享有威信,才可能使教育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教师的威信对于教育效果影响很大。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积极的。对他所讲授的课,学生会认真学习,对他的教诲,学生言听计从;相反,没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学生则会持相反态度。所以,教育的效果,随着教师的威信的高低而转移,教师威信越高,他的教育效果就会越好。比如,我们不止一次的听到有人说他之所以从事了某个行业是因为某个好老师的影响,或者,他之所以学不好某个课程是因为不喜欢任课老师。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爱的力量。这一点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对他们的期待。爱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成为行为的一种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是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期待学生成才,同样是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期待是与情感紧密相连的。教师对具有各种各样个性的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是教师的期待。许多教师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学生在校和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的态度和对教师的信赖,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等;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注意力以及和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等。教师从这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并做出对学生期待的估计:如,对每个学生能够期待什么,不能期待什么,期待的程度如何等。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很大促进作用。3英语教学工作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国际化的大趋势给传统的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和目标。传统的四级考试要求已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对英语知识和交流技能的渴求。以大学基础英语中的重头戏精读课为例。过去,教师只要完成每学期课本上的十二单元就算完成任务,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却由于时间仓促而大打折扣。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目光交流(EYECONTACT)举例说明。在西方文化中,目光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目光交流无疑也是教师期待的最佳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讲话的语调与所讲的内容相配合,注意目光与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对几十个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照本宣科,而是与每个学生对话。如果某个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馈,马上予以表扬。而如果学生有疑惑的表情,也应该及时做出应对。理工科的学生通常课堂上比较沉默,而且发言声音极小,如蚊蝇嗡嗡。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学习很差。所以,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加入一些轻松幽默的调料,使学生放松神经,从而形成融洽的气氛,使教师的单方面输入变为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交流沟通。

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学习英语有畏难情绪,所以,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是很重要的。学生一旦对某学科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对这门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促使他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去学习。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长久的、稳定而深厚的、火热的情绪状态。热情有巨大的持续性,它不是今天表现出来而明天就消失的,热情往往历久不衰。热情是意志的行动,它是一种具有巨大推动力的情绪。热情控制人的整个身心,并且决定人全部思想行动的基本方向,它强有力地鼓舞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热情能够使人长久地、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艰巨任务。但万事开头难,怎样把这座热情的火山打开呢?应该从学生的薄弱环节人手。理工科学生文学和文化素质较差。因此,教师可以把所讲的课文与西方文化风俗结合起来,而且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做比较。比如,一篇关于地球和制图的文章比较难,也枯燥。教师可以先 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讲起。九大行星的英语名称是以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命名的。如冥王星是以古罗马冥王PLUTO的名字命名的。而中国的冥王是阎王爷。又如海王星是以古罗马海神NEPTUNE命名的。中国的海神是四海龙王敖广等等。这样一来,把原本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活泼,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只是一小步,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堂课的每一小步的积累,使学生们最终能够登堂人室,最终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学习文化的 乐趣。他们不只是在学习,也是在享受学习。

除了这些潜移默化的期待形式之外,表扬与批评无疑也是具有明显目的性的期待形式。表扬能起到发扬学生优点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用得不恰当也会产生弊端。而运用批评时,要使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诚意地在帮助他,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与学生关系好的教师、威信高的教师以及不轻易夸奖人或批评人的教师,一旦对学生运用批评手段,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不要将他们说得一无是处。有时批评也要与对他们优点的肯定相结合。

在教育中,尤其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双向互动的,而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教师的期待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历程,而学生对教师和将来的期待也对教师队伍的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认识到,进人高等学府的学生们不再是少数走过高考独木桥的精英,而是在国家“宽进严出”的教育政策下走进校园的一大批可堪造就的未来人才,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爱、关怀和期望,用知识去武装他们,激发他们,为他们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Ellis Rod.1997.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4 ]Jackson.H.1992.Grammar and Meaning [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utnan(责任编挥:吴静)

第三篇:“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何谓“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学上也叫做“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竞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并把此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的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从而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为什么要采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性质和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不能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而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探究和思想共鸣为主,注重学生内在的心灵和行动体验,对各种思想、价值作出判断、理解。

2、素质教育下,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学生主动创新精神和能力缺乏,人的全面素质得不到提高。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社会进入张扬个性的时代。每个学生个体之间有着差异,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思考等,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发展,如果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用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不同个性的学生是不足的。那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彰显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打破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想象,构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品德课堂。

三、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正确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前提和基础是赏识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赏识教育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学生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感觉中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信任﹑尊重学生,学会为学生自豪﹑倾听﹑请教。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讲到“网络的利与弊”时,同学们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有部分同学认为“网络利大于弊”,有部分同学又认为“网络弊大于利”,那我就特意为此搞了个辩论赛。在辩论赛中,我尊重、信任他们,倾听﹑请教,共同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在为学生有这样的讨论而自豪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好好利用它的有利之处,同时要努力避免它的不利之处对自己的影响。

另外,还要求教师多理解、激励学生,学会陪伴﹑发掘﹑分享。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的人生》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独自在家,你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吗?怎样做?本班很多同学都说能,并讲述了许多方法,每个恰当的方法我都大加赞赏,班上同学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被挖掘,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宽容﹑提醒学生,要学会反思﹑等待﹑分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宽容心态对待学生,因为学生掌握知识是遵循“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的规律,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学生掌握不了知识,教师不应批评,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利用多种方式,多讲故事,说笑话,来提醒学生。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正确的时候,我会给学生留有思考或纠正错误的时间;当学生问问题,我对学生给予精确详细地讲解。

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以及自我调控的适应能力。学生的这种要求、愿望和适应能力是一种可开发的潜质。它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其强弱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学生受暗示性较弱,容易被老师的期待所左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中时刻进行的活动。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学原理,通过给以学生满含积极期望的赏识,可以促使学生向教师预期的方向发展。(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导向是暗示

教育要求我们用热情去唤醒热情,用信念去传达信念。归根结蒂,教育是人对人的心灵深处的召唤与回应。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感应是教育中最美丽的事情,而课堂教学中的“暗示”则是这种交互感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暗示在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它可以体现为思维的相互碰撞,情绪的交叉感染,心灵的相互召唤。例如,我在上《承担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中,以“汶川地震”作为导入案例。上课前,我并未打出课题,而是精心选取了地震中那一副副感人肺腑的照片,循环展现地震中的垮塌的房屋、悲伤的灾民、总理几乎含泪的眼睛、奋力救援的人民子弟兵等场景,再配以悲壮、凄凉的背景音乐,时而高亢、时而低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照片与音乐声所构建的整体情境之中,原先热闹的讨论声慢慢变轻终于在课堂上呈现出巨大的逼人的沉默。很多学生的眼圈慢慢变红了。上课铃响,幻灯片切换,诺大的标题赫然呈现,学生很安静、眼神凝重。很显然,暗示唤醒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以积极的主动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暗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常见而又具有魔力的现象,它是人以不明显的方式向其他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做出相应的反应,之后经过实践找到信心,从而营造出安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实现课堂综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三)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关键是激励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由单一转向多元,重视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力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和认可而积极努力奋发向上。记得前两年我的一个学生,他的理科成绩非常好,但思想品德就是不及格。我期望他思想品德成绩能达到优秀,每次在课堂上我都会鼓励他回答问题,先是较简单的,后来慢慢由浅到深,还经常性的激励他并让他扮演角色并谈谈体会,最后成绩有很大提高,中考达到优秀层次。无数事实证明,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内在潜质的发挥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法,把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物质奖励挂钩,比如给予笔记本、小卡片等,这种激励方法几乎可以对所有的学生起到鼓励、鞭策作用。还可以情感激励法,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诚挚的真情与学生交往,去激励、鼓舞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也可采用竞赛激励法,教师可以就《思想品德》课中一些话题,通过辨论,讲故事等活动,激励学生参与,从而能激发起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了。还有评语激励法、榜样激励法、兴趣激励法、荣誉激励法等等。清代教育家颜昊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学生对成功的渴望,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励并鼓励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基本过程是互动

教学从本质上讲乃是师生主体间的交往。首先,教师会观察、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通过其个性倾向、认知特点的过滤,对学生做一个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表现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寄予期待。继而,这些态度和行为反作用于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并结合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的行为,从而对自我期待,推动自己沿着教师的期待发展,表现出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品质的良好,这种关系又是情感层次上的一次“升华”。再次,教师的期待受到学生反映的强化和印证,激起他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更大的期待。从而新一轮的互动又开始了,学生又在教师的殷切期待中充分发挥潜能,这又再一次反馈给教师。这种良性循坏使教学目的不停地向前发展,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的。

在每次思想品德课堂上,我都会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这几个组学生的成绩是有差别的,我分别对他们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寄予期待,比如对于一些简单的预设,我会请一些成绩中等的小组来完成。问题时间一长,学生感受到我的期待,并一个个的行动起来了,积极举手回答,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多数小组都比之前的成绩好很多,这样的效果又激起了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更大的期待。还比如说,对于一些难度较深的我会请各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形成最优的解答。而且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小组作更高的赞赏,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积极性高了,我对于他们的期待就更高,从而使这种“互动”向更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更要注重情感因素。“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就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增量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爱生,为师之本,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满热情,并以此来感染学生,架起师生间的交流桥梁。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应讲求教育的艺术,去探究无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参考文献: [1]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格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3].吕薇.皮格马利翁传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滨州职业学院.2006.09 [4]王蕾.教师皮格马利翁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1999,(4):12-1

第四篇:浅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部队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浅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部队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2009-05-05 11:10:15 来源: 作者:刘蕾 “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但是在部队中,尤其是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理论机制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的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这个神话故事在心理学中演化成著名的期望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比如干部同战士、上级同下属、恋爱中的男女朋友)对于个体的由衷赞赏和认可,会极大的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个体会努力朝着优于一般表现的方向发展。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亲自实践了这个著名的期望效应。他们来到一所小学,他俩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这十八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俩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有些在老师意料之中,有些却不在,有些甚至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于是老师们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名单,罗森塔尔叮嘱老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等,八个月后,他们来到这所学校,对十八个班进行复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很融洽。

其实,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老师对这些学生独特的关注和期望,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使他们变的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变的更加幸福快乐,更加奋发向上,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可见,造成优生和差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大小。实际上,在部队特别是在基层部队,很多很多工作不积极,不服从管理的战士,甚至一些“刺头兵”,并不是一开始就不服从管理,工作不积极主动,有些战士刚升入伍时时的各项业务、工作积极性可能还很优秀,可是由于长期不受中队干部重视,不被领导关注,渐渐丧失工作、训练积极性;有些学生原来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和家人的宠爱,可是在部队里却不一定会受领导重视和关注,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很多本来很有潜力的地、战士开始自暴自弃,自信心渐渐减退,于是,这些战士开始懒散、工作不积极,甚至不服从管理,与班长、中队干部“对着干”。这种现象给部队管理带来,但同时也在启示着我们:带兵人尤其是基层政工干部要密切关注每一名官兵、尊重每一名官兵、爱护每一名官兵,给予每个官兵积极的期望,不要轻易的给干部、战士定性,不能够只关注训练成绩好的业务“尖子”,而忽视后进战士,更不能歧视业务差、表现不好的战士。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基层部队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以前,人们常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狭隘地理解为中小学老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笔者认为,部队尤其是基层部队对官兵的关注和期望同样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而且在基层部队思政工作中正确的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对官兵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就业岗位的多样化,强烈影响着社会生活,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强烈地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形态,猛烈地冲击着部队官兵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公安消防部队始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消防执法中金钱、物质的考验,在部队内部也存在着事故多发等问题,这些方面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考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目前,全国各级消防部队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一个重要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部队思想教育中运用,将会对官兵道德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基层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1、尊重战士,积极鼓励

显然,各级带兵人一般都比较喜欢或器重业务成绩好,在部队表现突出,能力较强的战士,因为这些“优秀士兵”在训练、学习、活动方面容易出成绩,可以给部队争荣誉,拿成绩,于是,基层大中队干部会给予这些战士更多的关爱,即使这些战士犯些小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领导干部一般都很“护犊”。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关系、训练成绩平平,甚至经常调皮捣蛋、不服从管理的战士,管理干部动辄批评、写检讨甚至辱骂。笔者在基层部队调研中了解到,某个中队士官中有个“刺头兵”,经常不按时起床出操,学习、训练不积极主动,甚至找借口不参加操课。前后两任中队指导员对这个“刺头兵”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态度:一种是对这个战士进行批评,在会上点名,甚至要给予纪律处分。另一种则是告诉这个战士,在领导的印象中,他一直还是以前那个刻苦认真的好战士,领导一直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即使现在这样,仍然相信你有能力克制自己。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战士的转化起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结果发现:用第一种方式教育战士,该战士依然我行我素,没有改变。而第二种积极期望的方式教育战士,该战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中队一日秩序。目前,该“刺头兵”已成为中队“尖子兵”。

从以上这个“刺头兵”转变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用积极期望的方式教育战士,会使战士的内心产生一种负罪感,领导的关注和期望使得战士害怕辜负领导的一片好心,这种期望就象是戴在战士头上的“紧箍咒”,时刻在提醒着战士,于是,当他再次想不起床出操的时候,他会意识到如果领导发现他再次不出操会非常失望,战士很难承受这种心理压力;而用第二种方式教育的战士则坦言,反正领导也不对他抱什么希望了,在领导眼里他就是个不想好的战士,所以,战士也就无所谓了,干脆破罐子破摔。

由此可见,在对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工干部“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当一些官兵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形成偏差的时候政工干部要积极的面对战士,要给予战士积极的鼓励,促使战士内心形成积极的动力,努力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朝着正确的方面前进。当战士面临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时,也不要一味地责备战士,而应该用积极的、鼓励的语言帮助战士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信心。

2、关注战士,平等对待

部队的教育历来注重整体效应,但随着时代发展,部队士官制度改革,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职雇员招收到部队,使部队成分形成了多元化,这就要求部队政工干部的教育要关注官兵个体的平等发展,时刻关注每一个官兵包括合同制消防员和消防文职雇员的思想动态,经常和官兵谈心交流,仔细观察每个官兵思想活动的细微变化,及时纠正官兵思想活动中的出现的偏差,努力地帮助官兵改正自己的错误,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战士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每个战士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战士,应该一视同仁,针对个体之间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忽视那些所谓的“后进兵”,不但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使越来越差。战士尤其义务兵和一级士官,由于处在身心发展的渐趋成熟阶段,他们的自省自律意识并不强,如果企图通过给战士以自省自律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不现实的。可见,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帮助“后进兵”的转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热爱战士,积极评价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带兵领导应善于发现战士的闪光点,激励、引导他们上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政工干部的任务应在于精雕细刻地塑造战士的心灵,注重发展战士健康的个性,映照战士的原样去认识、接纳他,为他开辟成长的道路,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偏袒、维护一些战士,鄙视、冷落另一些战士。相反,领导干部应将更多的关注给予处于“条件差”的战士,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位战士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集体中的平等地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他们生活中前进的不竭动力。年轻战士是处在成年初期阶段的人群,在这个时期,战士正在为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做出努力时,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烦恼、不安。同时,处于成年初期的战士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的发展促成了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进入成年初期的青年对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而广泛,而这种对外界的注意和关心是建立在以探讨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自我意识尚未得以确立的青年,往往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常常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的价值。基层部队政工干部对战士的评价更多的是战士思想品德、人格道德、价值观点的评价,即人性的定论,战士通常会通过领导干部对自己的态度看法来判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领导干部轻易的否定战士会大大地挫伤战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否定一个战士实质上就是扼杀了一个战士。

第五篇: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效应

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正安县芙蓉江镇中心小学:王巧云 邮编:563419 [内容摘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通过理论分析和课堂教学操作,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信息技术能增加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我认为: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二)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而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教学素材、习题资料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如在执教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一课时,我将课文中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截然不同的自然现象,通过flash动画制作和视频编辑软件,将大自然的天气变化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观看。雷雨前的动画中加载了打雷下雨及

闪电的音效和画面。隆隆的雷声,狂风刮卷树枝的风声与动画画面,还有耀眼的闪电,视频动画无不在告诉学生,一场倾盆大雨即将上演,学生看了都大睁着圆眼,长大嘴巴,直呼好恐怖的雷电呀!犹如身临其境一样。跟课文里的描述一模一样。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观看“雨中”视频时,同学们看到狂风吹打着树枝,轰隆的雷声伴随着哗啦啦倾盆而下的大雨,情不自禁的发出“好大的雨呀!”动画场景模拟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感觉现在教室外好像真的就在下着雷阵雨一样,甚至还有学生下意识的看了看晴朗的窗外。

最精彩的当然要数“雨后”的视频影片,我收集了大量高清的雨后图片,有美丽的彩虹;有青翠的荷塘;有鼓着腮帮子的青蛙,还有躺着晒太阳的蜘蛛„„。通过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将这些美丽的图片整合成动态影片,再插入“森林狂想曲”这首特别符合该视频的轻音乐。真是一场雨后美丽天气的视觉盛宴。孩子看来都特别兴奋快乐,表情完全不同于观看前两个视频那种紧绷的神经。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大大提高。视频 的部分截图如下:

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动画课件,利用动画将课中生字展现出来。在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效果如图

(三)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但这些方法费时又费力,效果不直观。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而信息技术经常是画音同步,比较直观、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有较大作用。

如我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一课时,我在网上下载了充满了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森林视频和洪水灾难、卷沙淹没房屋的视频给学生看,学生们被生动直观的视频所吸引,更深刻的了解森林树木对大自然防风固沙的作用,以及树林消失后森林变荒漠,导致洪水来袭带来的巨大灾难。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很多传统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所讲内容,这对于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二、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

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使课堂充满了情趣。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能够使声画并存,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的协作作用,打开学生的思路。

目前我县各村小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学点,就是非常好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教一年级a、o、e拼音的的教学中,我借助教学点“教师上课”中“学习发音”的动画教学,让学生观看“学”、“听”“说”、“写”、“四声”五个环节。他们是如此的带着欢乐与新奇,出色的完成了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课后准确无误的读出所学字母的读音,还能非常规整的背着书写在四线三格里面。逼真的图象、声音使学生对不同种类音乐有清楚的感知,学生听得专注,记得牢固。变抽象为具体,活生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反复播放,学生对这一知识重难点有可能达到终生不忘的映象,这是原来传统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的。

信息技术与教学点的数字教学结合,可大大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远教资源共享使农村可享受城市中优秀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必然会将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追求的提高信息素养和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比

较二者的关系,应该明确,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处于服务地位,在运用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提倡要充分,要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使资源更加丰富,使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相信,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定会给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②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4月

③温振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之结合》 ④张志纯,《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下载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效应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将心理效应渗透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利用教材将心理、生物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旨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的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李永忠740500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的心理学主要是高深的理论,而教学中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有效案例和成功经验,以下心理效应......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张佩文 关键词:心理效应 遗忘 记忆痕迹 摘要: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呈现几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分析其中的心理规律,为教育教学服务。 心理效应是在社会生活......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

    论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动画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 用 日益广 泛。本文从动画与课堂、动画与学生、动画与教师三 个维度分别论述动画 在教学中的作......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5篇)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忻城县高级中学 樊春利 心理效应是人们看问题时片面、狭隘、不客观的或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

    论分层教学在雅思教学中的应用

    论分层教学在雅思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出了较为有针对性的方法性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倡呼吁开展实施分层教......

    论PPT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Powerpoint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学号: 姓名: 班级: 摘要:Powerpoint是多媒体演示工具,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方式中,PowerPoint是应用得广泛的创作工具软件,它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工具,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