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晕轮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晕轮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月晕效应”等,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 桑戴克(Edward L.Thorndike)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它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就好比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晕轮效应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一般地,人们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实际上,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它在教育过程中也十分常见。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将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他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但学生们对此并不知情。结果,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就能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教师,他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师生关系。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当学生在见到一个教师之前就听说了这个教师很严厉,或者见到教师的第一面时他/她表情十分严肃,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很快认定这是一个不好相处、要求苛刻的教师。进而觉得这门课也会上得很不自在。反之,如果曾听说关于该教师的积极正面的评价或者看到教师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温柔,学生会十分愿意亲近这个教师从而喜欢该门课程。
同样的,教师在判断一个学生的时候也常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以成绩取人”。尤其在中小学里,比如一个学生成绩很好,那么教师会对其青睐有加,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具有勤奋刻苦,一丝不苟,认真踏实等品质优点,进而认为他道德优良,能力也强,而对于在这些学生身上看到的一些缺点就常常弱化了甚至姑息了;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也的一面,多表现出自己的优秀面和闪光点。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促进教育的成功。
常言说:“知人为聪,知己为明”。在教育过程中,师生都要小心晕轮效应的陷阱。光环是美丽的,但光环之下的真相很可能让人无法看清。在共同学习和交往中,师生要互相帮助,共同努力,走出光环笼罩的误区,冷静客观地不断进行完善,携手共创桃李的芬芳。
第二篇: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
艾德教育:www.xiexiebang.com
浅谈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按照百度百科给的定义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也就是说,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而后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Kelly)将其完善成一个系统的“晕轮效应”理论。
这种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随处可见,人们也常常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光环效应的影响。比如人们往往更愿意去跟对第一印象有好感的陌生人交流,一个人的某些特点如果能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就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性也给予较好的评价。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以貌取人”,美女帅哥总是能比一般人得到大家更多的偏爱与关注。再比如现代人流行的“声控”、“颜控”等,这些都是因为某一个人具备诸如动听的音色、完美的侧颜等这类好的特质而使他人对其所有特性都产生好感。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 艾德教育:www.xiexiebang.com 的评价偏低。
明星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商家为了扩大宣传,拍广告片找明星代言,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也要请到正当红当热的“小鲜肉”们,这就是利用了明星们的光环效应,因为当红的明星拥有众多粉丝,大家都偏爱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即使这些特质只是经纪公司包装出来的假象,也并不影响他们推出的商品会更容易地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认同。再比如一个原先默默无闻的作家,机缘巧合,因为一部作品突然出名了,那么他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就全然不愁发表了,所有著作都被抢着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其实,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历史上很多学者都做过关于晕轮效应的实验,比如效应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就用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 艾德教育:www.xiexiebang.com
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企业的管理者在绩效考核中也往往会深受“晕轮效应”的影响,鹰腾“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绩效·剑》中就指出,在绩效考核中,晕轮效应意味着一个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就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它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反之,如果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差,则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它绩效要素也评价较差。
实质上,晕轮效应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评估者在员工绩效评估过程中,把员工绩效中的某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用员工的某个特性去推断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的评估偏误。当被考核者是那些对考核者表现特别友好或特别不友好时,晕轮效应是最容易发生的。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象一旦 艾德教育:www.xiexiebang.com
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最后,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第三篇:浅谈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
艾德教育:www.xiexiebang.com
浅谈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按照百度百科给的定义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也就是说,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而后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Kelly)将其完善成一个系统的“晕轮效应”理论。
这种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随处可见,人们也常常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光环效应的影响。比如人们往往更愿意去跟对第一印象有好感的陌生人交流,一个人的某些特点如果能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就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性也给予较好的评价。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以貌取人”,美女帅哥总是能比一般人得到大家更多的偏爱与关注。再比如现代人流行的“声控”、“颜控”等,这些都是因为某一个人具备诸如动听的音色、完美的侧颜等这类好的特质而使他人对其所有特性都产生好感。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明星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商家为了扩大宣传,拍广告片找明星代言,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也要请到正当红当热的“小鲜肉”们,这就是利用了明星们的光环效应,因为当 艾德教育:www.xiexiebang.com
红的明星拥有众多粉丝,大家都偏爱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即使这些特质只是经纪公司包装出来的假象,也并不影响他们推出的商品会更容易地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认同。再比如一个原先默默无闻的作家,机缘巧合,因为一部作品突然出名了,那么他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就全然不愁发表了,所有著作都被抢着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其实,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历史上很多学者都做过关于晕轮效应的实验,比如效应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就用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艾德教育:www.xiexiebang.com
企业的管理者在绩效考核中也往往会深受“晕轮效应”的影响,鹰腾“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绩效·剑》中就指出,在绩效考核中,晕轮效应意味着一个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就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它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反之,如果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差,则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它绩效要素也评价较差。
实质上,晕轮效应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评估者在员工绩效评估过程中,把员工绩效中的某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用员工的某个特性去推断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的评估偏误。当被考核者是那些对考核者表现特别友好或特别不友好时,晕轮效应是最容易发生的。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最后,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第四篇:小议市场营销中“晕轮效应”的影响和应用
小议市场营销中“晕轮效应”的影响和应用
摘要:市场营销是一种营销人员以市场依据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掌握合理、有效的营销手段对提高市场营销效果有重要帮助。晕轮效应作为心理学概念在市场营销领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出发,以晕轮效应为基础,总结出市场营销中应注意名人广告、品牌晕轮效应的应用。晕轮效应已成为越来越多商家的营销手段。本研究对晕轮效应对市场影响的正面影响及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今后晕轮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市场营销;品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主要是指对某个人的某项特征产生一定的印象后,还会根据该印象评价该人在其他方面所具备的特征。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代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该效应所具备的知觉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某一事物或某个人的其他品质进行掩盖,如同月亮自身所具有的光环一样,能够在无形中不断地扩散至周围。就认知而言,晕轮效应通过事物所具有的部分特征而对其本质进行定论是片面的。而且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也是把双刃剑,合理的应用能够给商家造成良好的收益,而应用不合理也会对其营销造成不利影响。
1.晕轮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影响
1.1消极影响
晕轮效应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消极作用明显的体现就在于其在对人道德品质、性格特征进行判断时极易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结果。容易对我们客观、全面、理性的评价人造成妨碍,导致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个人明显的消极品质而忽略其优点及积极品质,也会因为某个人身上突出的积极品质而忽略其缺点及消极品质,容易让人对他人认识的准确性及可信性造成较大的偏差。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打造一个品牌需要倾注很多心血和努力,而一个负面新闻甚至都能够轻易地毁掉一个品牌,这就是晕轮效应在市场营销中一个明显的体现。在市场营销中选名人做广告虽会带来积极的效应,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但若代言的名人形象出现问题,其所附带的负面影响就会明显体现,若企业不能有效地对消费者情绪进行安抚,其对企业的影响也必然是致命的。
1.2积极影响
在市场营销中,通过对晕轮效应在国内外的研究对比有利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增强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认可,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生产和提供出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消费者的生活,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晕轮效应的指导下,以保证商品质量为基础,扩大商品附属品的投入,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产生巨大的消费欲望。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产品的内在和外在的提升,用晕轮效应的正面影响力来提高顾客对产品和企业的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2.晕轮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2.1名人广告能够产生晕轮效应
商业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可以借助晕轮效应的特点,通过对该效应认识偏差等特性的利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创造”相应的体验感,在特定的形象下促进消费者持续购买企业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商业企业形象就是其“光环”,其形象可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大众对该企业及相应产品的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广告已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名人广告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影视体育明星等作为大众所熟知且具有积极影响的群体,其生活方式、装扮、消费态度等很大程度上成为大众效仿的对象。因而,在市场营销中选用形象积极、亲和力强的明星对所推销的商品代言,可促使消费者将代言人与相应的商品进行联系,借助晕轮效应,将名人的特性贯穿于产品中,从而增强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好感,促进其购买,进而可达到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增加销售量的目的。比如,《奔跑吧兄弟》这一节目中插入的酸奶“安慕希”的广告,由邓超、杨颖等明星代言,通过《奔跑吧兄弟》这一节目及代言人积极向上、健康明快形象的影响,可迅速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及认可,从而可达到非常显著的营销效果。
2.2品牌具有晕轮效应
品牌是企业的明信片,是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在被市场认可及接收后,品牌的市场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比如,目前火锅连锁店“海底捞”就是当前市场中有名的火锅店品牌,其因服务周到、热情这一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相对而言,该品牌的火锅并非完美无缺,但其所树立的品牌服务影响已然发挥了良好的晕轮效应,让消费者通过服务周到、热情这一品质对其火锅店各方面的特性都产生了好感及认可,使得消费者自愿进行口碑营销,进而建立了该品牌独特的品牌形象。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时,重视打造企业文化及企业品牌也是一项非常必要的营销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晕轮效应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增强对商品附属品的投入,通过名人效应、品牌效应等有效的营销手段可有效地增强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认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日光.投资者行业晕轮效应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机选择[J].中国会计评论,2015(01):31-52.[2]王轩.晕轮效应在电视栏目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以王刚《收藏秀》为例谈名人主持[J].现代视听,2012(05):49-51.[3]刘邦伟.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及优质服务在其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171-172.作者简介:
刘畅(1985-),女,辽宁沈阳人,本科,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第五篇:生活中的定律-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品质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方说,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其实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正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
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
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最后,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比方说,你对人诚恳多一些,即便能力差一些,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信任。在应聘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率,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给招聘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