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范文模版)
心理效应是人们看问题时片面、狭隘、不客观的或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心理效应,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倾向,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克服“比马龙效应”,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低估学生能力,认定学生不求上进,思想、行动差劲,以至学生将其内化,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很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在乎教师对于他的评价。如果,我们接触到一个学生,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两次违纪就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会更加差、表现更糟糕,当又一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会更加放纵自己。不断地遭遇失败,反复受到批评和指责就会慢慢地形成“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认定,从而失去上进心,还很有可能断送学生一生的前程。“比马龙效应”告诉我们:决不可低估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有时往往是井底之蛙,怎能看到井口之外群星荟萃、风光无限。我们应当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跑比赛中,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一个学生,一开始表现良好,那么他是否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相反,一个学生开始给我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那么是否真的很差劲,或者永远差劲。凭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不仅会左右我们今后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且也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的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李永忠740500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的心理学主要是高深的理论,而教学中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有效案例和成功经验,以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以供同仁借鉴。
一、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例如“肥皂、氧、枫叶、蜘蛛、菊花、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开头和最后的容易记住。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相差不大,不一样的是记忆的方法不同。
启示:
1.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情景导入(问题生成)、归纳提升(解决问题)的两个环节非常重要。
3.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有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4.合理安排学习资料的顺序。同一学习资料的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联想记忆的神奇效应
我们常常被“神童”或记忆专家的神奇记忆术所感动。其实,他们神奇的记忆术主要没来源于联想记忆的合理运用。例如,“肥皂、氧、枫叶、蜘蛛、菊花、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转换为“用肥皂吹氧气泡泡的儿子和一边喝啤酒、一边抽着冒火星的雪茄烟的父亲在落下枫叶的树下跳舞,一不小心他们踩着了蜘蛛和菊花”。例如英语banana(香蕉),用联想记忆的方法是爸(ba)拿(na)了又拿(na)(爱吃的)香蕉(本意)。
启示: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是考验每个教师的智慧高低的。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的内容所产生的神奇记忆令人惊叹!
三、遗忘曲线—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初次记忆学习的内容,2个小时后遗忘60%左右,尤其1小时后遗忘最快,遗忘达50%.9小时以后遗忘速度减慢,但是记忆的内容只有20%左右。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
启示:及时复习。例如“学案导学强调预习、听讲、自学、合作,展示、总结”,始终贯彻及时复习的这一概念。遗忘曲线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多次复习。第一天后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以后再复习一次,下次的复习复习则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不管间隔时间多长,总之要在发生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克服遗忘。复习也有技巧:发现新问题、拓展延伸、归类总结、温故知新。
四、短时记忆72法则与过目不忘的专家记忆优势。
将一串识字摆放,看一遍一般能记住5到9个数字;或者将一把
+
钉子撒在地上,一下子能看得到的钉子大约是5到9个,这就是瞬间短时记忆。启发:优秀教师讲课妙趣横生,新的知识内容一般不超过7个,大多时候是5左右,学生易学易记、学习效率高。既然短时记忆量很小,可是专家过目能记住几十个数字。为什么?
启示: 知识组块与经验结合是专家的记忆优势。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找到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自己的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地增加:通过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例如,我们记忆手机号码是采用3个或4个一组来记忆。或者,把记忆任务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7-4-7”可以记成波音747,1-1-4可以记成114查询台。
五、连锁塑造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恩爱夫妻,妻子引导丈夫做家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上台讲解、展示。这就需要学生有胆量,利用连锁塑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胆量。
启示:后进学生由小步子走,到达大目标。
六、阳光效应——阳光与风的比赛。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寒冷的北风与太阳打赌,谁能把穿大衣的人衣服脱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待“摘花的学生”。
启示:感人心者莫乎情,用惩罚和大声责备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错误,或者暂时改变,说必定学生那天又犯同样的错误。如果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阳光温暖”是有效地方法。
七、罗森达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谎言成真)。
罗森塔尔实验:一个36人的班级,随机确定了18 个人,指出这18人聪明伶俐、前途无量。结果,一年之后,这些给予厚望的学生性
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成绩进步大。
启示: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的内心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自信心理和由此产生的力量在激发着不断努力,取得成功。自信心的树立需要别人的激励和赏识。
八、沉锚效应——美味“陷阱”
两个小吃店,其一对顾客说:“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一个还是要两个”,其二对顾客说:“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不要尝尝”。结果前者的顾客不是要一个就是两个,而后者要与不要各占一半。生意收入高低显然不同。
启示:作文范文,有利有弊。面对试题,要多角度分析,避免“先入为主”,防止沉锚陷阱。对于疑难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给个“锚”,也就是与这道难题相关或先类似的,但是又稍微容易一些的题,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九、学生教别人记住知识的95%——教师讲学生记住5%
教育心理研究:教师讲授时学生记住率5%,学生阅读的记住率10%,教师演示的记住率为30%,学生讨论的记住率为50%,学生实践的记住率为7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教师讲授为95%,学生阅读为80%,教师演示为65%,学生讨论为45%,学生实践为20%,学生教别人5%。
启示:教学中要减少教师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兵教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篇: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心理效应,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倾向,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克服“比马龙效应”,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低估学生能力,认定学生不求上进,思想、行动差劲,以至学生将其内化,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很在乎自己在建筑期刊/jzqk/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在乎教师对于他的评价。如果,我们接触到一个学生,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两次违纪就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会更加差、表现更糟糕,当又一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会更加放纵自己。不断地遭遇失败,反复受到批评和指责就会慢慢地形成“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认定,从而失去上进心,还很有可能断送学生一生的前程。“比马龙效应”告诉我们:决不可低估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有时往往是井底之蛙,怎能看到井口之外群星荟萃、风光无限。我们应当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跑比赛中,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一个学生,一开始表现良好,那么他是否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相反,一个学生开始给我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那么是否真的很差劲,或者永远差劲。凭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不仅会左右我们今后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且也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克服晕轮效应,摘掉有色眼镜。
对某人表现出的突出特点,观察者对该人做出的一种有偏见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泛化到其他方面。人们常常对长相好的人,给予更高的期望,更倾向于认为他们聪明伶俐、品德高尚、人缘好、表现好,会为他们描绘更美好的人生蓝图。相反,则认为他们智力不佳、品行低劣、表现差。我们也很有可能把我们的喜好在某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并且扩大到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上。美不遮丑,瑕不掩玉。评价学生要多维度,多标准。功过分清,好坏分明。
四、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润物无声。
心理学告诉我们,许多场合下,由于教育期刊/jyqk/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目标比较、权衡利弊的选择,在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简单的目标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得寸进尺的原则,教育教学目标要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
摘到苹果,而不是感到目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教学就是要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例如: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应主动与学生接近、沟通交流。首先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然后,鼓励学生问简单问题,并耐心细致的给予解答,对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看法要恰当地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乐趣,以及师生关系的默契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后就要引导学生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问题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问题的频率“得寸进尺”。
五、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激发潜能。
人对自己或他人有一个希望就会按照哪个标准去要求他,把他按照那种人来对待,就会激发他的潜能,最后真的成为大家所期望的那样。有一句话说,“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这句话在某中程度上有点夸张,但反映出,自己或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有目标导向作用,使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目标靠近,向目标努力。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要有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希望,并通过医学期刊/yxqk/一定的方式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赖,从而使他们倍受鼓舞,努力朝教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懈奋斗,不断进步,强化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建立稳定、积极、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自我激励,进而具有成就自我的强烈愿望和力求上进的积极心态。
六利用结伴效应,提高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两个及其以上的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相互之间会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育教学工作是作用于人的工作,作用于人心的工作,了解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片面、狭隘、不客观的认识,掌握心理规律,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篇: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探“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效应合理及时的应用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明确心理效应的内涵,反思教学生活中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成功案例,提出心理效应在教学中如何应用的建议与方法,定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启示和引导。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应用
前言: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备课上课占用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对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失很多。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作为老师:要想真正地对教育有所研究的话,就应该多读些理论上的书籍,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底蕴,运用所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心理效应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共64条规律和效应,比如,首因效应、暗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名片效应、手表效应、近因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鲶鱼效应等等,分别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了启示和引导。
2.心理效应与教学生活的巧妙结合2.1做亮细节
1963年12月,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为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这正是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这不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节上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吗?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做亮细节。
读后,我深深反思了自己的日常教学。扪心自问,我做的很不好。翻开一本本作业,上面的评语简单而又重复着。回想之前发作业时,学生那渴望的眼神,而如今黯淡的目光,我感到深深的自责。评语写的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思考就写下。长此以往,试想这样的评语,学生见到之后还会受到触动吗?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不疑,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份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鼓励和期待。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希望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宋云天同学这次考试很不理想,翻开他的作业本,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你的潜力很大,老师相信只要肯努力,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你会做的更好!加油!”他受到鼓励以后,积极投入到了学习中,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正是教育中的细节,我们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做亮,慢慢累积,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有时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句真诚的表扬,会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但错误、专断地教育学生,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如果老师多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因势利导,给一点启示,给一些赏识,给一声喝彩,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蝴蝶效应”,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道,成为学生生命中新的起点。
伟大正是存在于这样的细节之中!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一双慧眼,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把细节做亮!
当我们把这些细节做亮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会做的更好呢?读了下面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2.2“以柔克刚”
这是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威风,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
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想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情感效应。它告诉我们:教学、教育、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
泰戈尔说过:“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的确如此,感人心者莫乎情啊!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的 “四颗糖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往往扣好“全部钮扣”,整个地封闭起来,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这样,谈话就很难深入其心灵。
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对着学生拍桌、甚至体罚时,学生的大衣就会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发现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学生谈心,帮他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就会特别的信任我们,把我们当做朋友,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我们交流。当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的候,多深入到小组中间,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当课外活动的时候,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跟他们一起跳绳、一起踢毽子,边活动边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正的用心去关心他们,用真情与他们交流,这样我们会有许多地沉甸甸的收获。
就让我们多实行温情教育吧,多些真诚的表扬,多去关心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沟通,能够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年少无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多一份关心和帮助,让其自发自醒,感受到浓浓温情,相信会比我们简单粗暴的训斥要好很多。
2.3暗示的神奇力量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棒在发挥着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如果老师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我们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用暗示做自我调节也讲究一定的艺术,要使用积极的话语调节自己,而避免使用消极的词汇。
比如当我们在参加面试时,不要暗示:“我不要紧张”,要暗示“我要镇定从容”。尽管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使用积极的词汇来暗示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营造我们生物实验室的温馨氛围。如果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一进实验室就会满眼绿意,感受到勃勃生机。或者在生物角学生自己养几条小金鱼,既是一种环境暗示,也陶冶了情操。
再比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我们八年级一班的教室中,一幅照片墙特别引人注目。它由全班所有同学的一寸照组成,班主任的一寸照在最上面,然后依次摆开,组成了一个“家”字,预示着我们八年级一班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努力拼搏,创造辉煌。这极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外,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对联、或学生作品,也能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只要我们有心,就能从多方面为学生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
3.“心理效应”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的建议
3,1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效应的运用。
3.2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依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效应
3.3多反思,多写作,及时记录下运用不同心理效应指导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果,为以后工作服务。
总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能够使我充分运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应用它们,加深对这些心理学效应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努力地将它们附诸于行动,促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参考文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忻城县高级中学
樊春利
心理效应是人们看问题时片面、狭隘、不客观的或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心理效应,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倾向,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霍布森选择效应:应追求真正灵活的教学管理。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就会极大地限制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有两点:一是要避免教育教学中僵化的形式主义。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应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衡量依据。那种片面追求课堂管理表面现象的做法.如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统一的坐姿和行动等,在脱离了教学目标之后,往往成为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限制创造性思维的不良因素。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起的思维分歧或争论往往会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要避免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化。对那些难于控制课堂纪律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烦恼往往来自于自己处理问题的简单方式。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跑比赛中,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一个学生,一开始表现良好,那么他是否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相反,一个学生开始给我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那么是否真的很差劲,或者永远差劲。凭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不仅会左右我们今后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且也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四、克服晕轮效应,摘掉有色眼镜。对某人表现出的突出特点,观察者对该人做出的一种有偏见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泛化到其他方面。人们常常对长相好的人,给予更高的期望,更倾向于认为他们聪明伶俐、品德高尚、人缘好、表现好,会为他们描绘更美好的人生蓝图。相反,则认为他们智力不佳、品行低劣、表现差。我们也很有可能把我们的喜好在某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并且扩大到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上。美不遮丑,瑕不掩玉。评价学生要多维度,多标准。功过分清,好坏分明。
五、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润物无声。
心理学告诉我们,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目标比较、权衡利弊的选择,在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简单的目标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得寸进尺的原则,教育教学目标要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而不是感到目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教学就是要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例如: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应主动与学生接近、沟通交流。首先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然后,鼓励学生问简单问题,并耐心细致的给予解答,对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看法要恰当地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乐趣,以及师生关系的默契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后就要引导学生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问题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问题的频率“得寸进尺”。
六、利用结伴效应,提高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两个及其以上的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相互之间会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育教学工作是作用于人的工作,作用于人心的工作,了解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片面、狭隘、不客观的认识,掌握心理规律,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